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人生格言

教师人生格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人生格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人生格言

教师人生格言范文第1篇

1、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2、积极的思考成就积极的人生,消极的思考成就消极的人生。

3、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4、师德最朴素的认识就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5、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就是把一棵棵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就是为人类的未来培养人才。

6、幸福就像香水,洒给别人也一定会感染自己。

7、师德最重要的是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心中沐浴阳光。

8、真诚待人,敬业奉献。人生格言:自信而微笑地面对生活所赋予的一切一切。

9、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的方法是欢喜鼓励和赞赏。

10、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11、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2、失败是成功之母!

13、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4、勤勤恳恳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15、把温馨的话送给孩子,把热情的鼓励送给孩子,把无私的关怀送给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

16、用真情教书,用真心育人。

17、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18、播种希望,收获明天。

19、如果不想做点事情,就甭想到达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20、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灵感。

21、是含笑的天使,孩子接纳你;是诚信的知音,孩子呼唤你;是春雨的化身,滋润幼苗茁壮成长。

22、人活着就要快乐。

23、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

24、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5、做人要像蜡烛一样,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26、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27、有志者,事竞成;苦心人,天不负。

28、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

29、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30、不求做的最好,但求做的更好。

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32、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生格言:有付出,才有收获。

33、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34、教师必须非常谨慎,必须对他的所作所为负完全责任。

35、教师就是要敬业爱生。

36、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37、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38、时间就是生命。

39、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4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苦自苦寒来。

41、言而有信为人,脚踏实地做事。

42、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43、用爱心浇灌娇嫩的花朵,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44、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45、爱岗、敬业、肯于奉献是职业道德观的三个层位,爱岗是敬业、奉献的根本。

46、让孩子们成为我心中最完美的诗歌,让我每天为他们谱曲,谱写最美妙的旋律陪伴他们一生。

47、人应该永远拥有两样东西,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希望之灯;一扇长开的窗——接纳之窗。

48、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49、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50、红烛的风采在于燃烧中兑现自己的价值春蚕的意蕴在于羽化时超越重生的境界

51、想的多一定没做的多有效,然而不想便做一定没什么效果。

5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5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54、是金子总会发光。

55、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不光是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怎样做人。

56、无怨无悔,问心无愧。

57、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58、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愿意做的事情也总能找得出借口。

59、有智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

60、良好的师德风范必须“心中有学生”“有学生立场”。

61、用微笑迎接生活。

62、有所尝试,就有所作为。

6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遇者千虑,必有一得。

64、人生的目标在于不断追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65、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路人似的朋友,是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

66、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6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8、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

69、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70、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71、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72、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

73、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74、孩子们是一棵棵的幼苗,只有用爱心去浇灌,才能成长!

75、扬黄牛精神,做平凡工作。

76、以我的知识传播智慧,以我的人格感染队员,以我的生命奉献年华。

77、教育不在于灌输,而在于点燃火焰。

78、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79、“教师”应该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8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1、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82、没有热忱,世间便无进步。

83、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84、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茫。

85、勤奋是学习的枝叶,当然很苦,智慧是学习的花朵,当然香郁。

86、道而弗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87、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

88、生活中,做个正直的人;工作中,做个踏实的人。

89、独物之教风,以尽匹夫之责。

90、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91、一个教师必须对祖国优秀文化和语言文字深深地热爱否则就站不进去,不可能获得真知。

92、用心做事,用爱育人。

93、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94、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95、在世界的历史中,每一伟大而高贵的时刻都是某种热忱的胜利。

96、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97、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艺术修养越高,智力发展越好,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越深刻。

98、教师是天底下最为特殊的职业,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99、用快乐的音符,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

教师人生格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盛唐;刘虚;诗作;诗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4-0093-04

在盛唐这样一个诗人才俊辈出的时代,形成了以李白、杜甫独胜,多个才子诗人群体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有创造出静逸明秀之美的山水田园诗人群,有创造出清刚劲健之美的豪侠诗人群,还有创造出慷慨奇伟之美的边塞诗人群。中国诗歌王国这一浪潮,以长安为中心,向东、向南扩展,影响波及于如江西这样在当时还是比较边远的地区。江西文学肇始于东汉,但自东晋陶渊明之后,经历了三百余年的沉寂,终于在诗国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诗人群体。见诸典籍的盛唐江西诗人有刘虚、綦毋潜、陶岘、熊曜、熊暄等五人,而到唐末则更显示了相当的活力。本文拟以刘虚为切入点,在有限的资料中去还原这位诗人的生活与创作情况,以期对盛唐气象的研究有所补充。

据《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勃记载,刘奋虚(约702-约756),字全乙,号易轩,洪州新吴(今奉新)人。性高逸,8岁能属文,上书,被召见,拜童子郎。他于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接着又登博学宏词科,官授崇文馆校书郎,三度调任洛阳尉,后改迁夏县(今属山西)令。壮年辞官南归,啸傲风尘,游历于休宁、安庆、浔阳、庐山、洪州等地。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于天宝末病逝。刘虚的生平资料很少,《新唐书・文苑传》和《旧唐书・文苑传》中都无传。

考察一位诗人在当时诗坛上的表现,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自然是考察他和同时代诗人的交往。这对刘虚这样的作家来说,又尤为重要。因为这不只是反映着他自身的文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交往反映出盛唐诗国的辐射与影响,反映着江西文人融人中国主流文学的历史进程。

刘虚在盛唐诗坛是一个交游广泛、创作活跃的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交游,时称“吴中四友”,并与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往来酬唱,互赠诗章。《江西通志》记载:“(刘虚)与孟浩然、王昌龄相友善。”刘虚和孟浩然交谊甚深,有《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遗文》,词意恳挚。其中,《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以诗代书,从京口附近扬子江暮秋时节的肃杀景象缓缓写起,从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独居越乡的客愁,进而怀想起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其中“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写诗人在月下吹起寒笛,夜深天冷,笛声凄咽,思念故人的愁绪就犹如这悠扬而又哀怨的笛声,如泣如诉。然而笛声难达,情思难传,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怅惘之情:“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江、汉两地,情思相牵。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赋诗以表达久别后的怀念之情,分处汉水和长江两地的友人,彼此遥望。“咏思劳今夕”一句中的“劳”字,更体现出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之切。通过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而进一步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的强烈感情,诗情显得婉曲而深厚。《寄江滔求孟六遗文》则作于孟浩然去世之后,诗中说: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对亡友孟浩然的感情正像那浩瀚奔腾的江水,绵绵不断。“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刘虚惟恐孟浩然遗著零落散佚,便托江滔代为搜求,表现了这对莫逆之交的死生之情。孟浩然也有和刘虚交往的诗作,如仇日于龙沙寄刘大虚》:“海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歌竞乘流去,滔滔任夕波”,同样表现出对刘奋虚的深刻怀念和分别之后难以相见的惆怅之情。

和刘虚交往甚深的另一位盛唐诗人是王昌龄。刘虚亲赠或怀念王昌龄的诗歌不见流传下来,但我们从王昌龄的诗集中却可以寻绎到一些蛛丝马迹。王昌龄有《宿京江口期虚不至》,诗中说:“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樽。”因刘虚相约而不至引发如此强烈的失落心情,足见二人交情非同一般。王昌龄还有《送虚归取宏词解》,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义,岂复泪如彼”,与刘虚忧喜相共、情怀真挚,千古之下读来都令人感叹。

刘诗中有交往记载的还有高适。但和王昌龄一样,高适诗中也保留了他和刘虚来往的诗篇。如《另刘大校书》一首:“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此诗应作于天宝末年,那时刘、高都在长安,由于安史之乱,刘虚想南归,因此高适便有此送行之作。细味诗意,高适对刘虚的“才望”是十分钦羡的,而对他的弃官南归,也便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惋惜及委婉地规劝。以落落有奇节的高适尚且如此看重刘虚,则刘虚当时受文坛的推重情况可想见一斑。

刘睿虚所交往的还有一批当时在仕途或诗坛上还不那么显耀的诗人,如阎防、薛据、乔琳、韩平、郭微等。阎防,字号和生卒年均不详,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好古博雅,诗语纯真朴实,颜真卿甚敬爱之,但不肯为官,放浪山水,曾与诗人薛据读书于终南山,刘虚《寄阎防》,便写于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时:“青暝南山色,君与缁锡邻。深路人古寺,乱花随暮春。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应以修往业,亦唯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对阎的隐居生活给予深切而真挚的慰藉。全诗所写皆寺中景物,非深入其境者不能道,这也可见两人交往之深。刘虚还有《赠乔琳》一首:“去年上策不见收,今年寄食仍淹留。羡君有酒能共醉,羡君无钱能不忧。如今五侯不待客,羡君不问五侯宅。如今七贵方自尊,羡君不过七贵门。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何足论。”这首诗表现了对尚未遇时的乔琳以十分同情的思想,其实也是刘自己“脱略势利,啸傲风尘”思想性格的写照。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等》中曾说过,在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思潮中,有主唱者,也有团结在他们周围的和声,他们合在一起,才形成一个时代的大合唱。应该说,刘虚的交往中,像孟浩然、王昌龄、高适,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至如阎防、薛据他们在唐音交响中,则是不可或缺的和声。刘虚也是以自己的歌吟,融入了盛唐诗歌这一雄伟壮丽的大合唱之中,既在这诗国中深受这些大小诗人的影响和熏陶,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刘虚的诗文在当时颇负盛名,殷瑶在婀岳英灵集》所选的24名诗人中,刘奋虚位列第四,在常建、李白、王维之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刘奋虚与王维、韦应物并列,称为“大名家”。有《集》五卷传世,可惜至今却湮没不闻,《全唐诗》中仅存其诗1卷15首,残句一。

从刘虚现存的诗歌来看,在内容上主要有描写

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的,如《阙题》、《江南曲》、《浔阳陶氏别业》、《登庐山峰顶寺》、《寻东溪还湖中作》、《越中问海客》、《积雪为小山》等;还有一些是用作赠别唱和的交往诗歌,如《九日送人》、《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送韩平兼寄郭微》、《寄阎防》、《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寄江滔求孟六遗文》等;这些赠别唱和的诗歌也多写歌咏清静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表达对隐居读书生活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一类诗,都反映着他所受唐代山水田园诗风的深刻影响,和唐代那些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刘虚开元中举宏词科,累官崇文馆校书郎,本来是有着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的,在《登庐山峰顶寺》中表白“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以及在《寄阎防》中对友人的劝慰“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但在历经仕途坎坷之后,他最终挣脱名利的桎梏,效法五柳先生,乐赋山水田园。《浔阳陶氏别业》说:“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表达了对陶氏先祖隐居在明丽、澄澈、清旷的生活环境中的艳羡,并抒写向往归隐的情怀。与此情怀相似的还有仇日送人》:“海上正摇落,客中还别离。同舟去未已,远送新相知。流水意何极,满樽徒尔为。从来节,早已醉东篱。”是诗人向往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写照。这种山水田园情怀最终在历来为选家所青睐并被选人《唐诗三百首》的五言诗《阙题》中得到酣畅的倾吐: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歌为“阙题”,是原题在流传中已散失,后人便题作“阙题”,还是本意就是“无题”,我们尚难论定。但这首五律在艺术上,却是十分值得称道的。唐诗以韵胜,浑厚典雅、蕴藉空灵,这种特点在刘奋虚诗中同样显得很突出。这首诗,按空间顺序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在人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清丽幽美的山水画卷:山道弯弯,伸向白云深处;春意浓浓,沿着清溪流淌。清清溪水,常有落花漂过;阵阵花香,随溪中流水飘向远方。门朝山路,那样的寂静,没有尘世的喧嚣;柳掩书斋,多么幽雅,正宜山中隐居。在这空山密林之中,每当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洒在衣襟上,清辉熠熠,这又是何等的舒适潇洒。落英缤纷、青溪潺潺、花香馥郁、杨柳堆烟,无人却有无限生机,用王国维论意境的话来说,这便是“无我之境”,情意完全寄寓于境中,给人以无穷美感,生动地体现出诗人自甘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闲适情怀,而这正是盛唐山水田园诗共同的审美追求。显示出刘虚诗歌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水准。

另一方面,刘虚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唐才子传》也说他“交游多山僧道侣”,“善为方外之言”,如最具代表性的《阙题》以及《登庐山峰顶寺》“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其中“心”、“业”、“有无界”、“前后生”等都是佛教特有的范畴,都流露出他的禅学修养。

山水诗派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前代诗论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这派诗人的淡远风格。胡震亨引《震泽长语》中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无非是言其“淡”。明人胡应麟以“简淡”概括浩然风格,评孟诗云:“盂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并把王孟与高岑相比较:“王孟闲淡自得,高岑悲壮为宗。”闻一多先生形容:

“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远”,是这派诗人的共同风格特征。而在刘虚的诗中,又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

1、诗境空明

刘虚在诗歌中经常体现出对“空明”境界的追求。比如《寻东溪还湖中作》:“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东岭新别处,数猿叫空林。昔游有初迹,此路还独寻。幽兴方在往,归怀复为今。云峰劳前意,湖水成远心。望望已超越,坐鸣舟中琴。”其中“清溪”、“空林”、“独寻”、“幽兴”等意象有类似王维诗歌空灵优美的禅韵。再如上文所引的《阙题》一诗中的“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两句,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秀出幽深。表现的是诗人静观寂照时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轻微响动,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人于诗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

空明澄澹的诗境,在盛唐山水诗派的作品中是俯拾即是的。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等等,往往给人一种空灵、玄远、寂静、闲适和清丽的审美体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立公房》:“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苔间春泉满,萝轩夜月闲。”等等。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正是这种特点,而这在刘奋虚的诗歌中也同样体现了。

2、清幽兴远

刘虚工于五言,其诗清淡悠远。殷瑶给予刘奋虚很高的评价:“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数人,然声率宛态,无出其右,唯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以还,可杰立江表。”

刘虚的很多诗歌都体现出一种“清淡”之美,他善于用清淡的语言,写清淡的景物,抒发清淡的情感。即便是描写浓艳的景物,也不用浓笔重彩对它作直接的绘声绘色的描绘,而是首先用“清淡”的审美意识对它进行审美观照,然后再以表现出“清淡”的审美效果为前提对它进行“淡”写。这样,无论多么“浓”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也就变得“清淡”起来了。在诗歌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句中的景“清淡”了,赖以表达的情也就会随之而变为“清淡”,情景都“清淡”了,那么写景诗“清淡”的风格也就形成了。比如,夕阳晚照的景色,应是一幅金光散射、红霞漫天的浓艳图景,可是在刘窨虚的笔下,却是“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和“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江南曲》)。两句都没有直接写夕阳的光辉与色彩,前句侧重写日落后海天“青苍”的冷清景象,后句侧重写日落时湖面上与水相接的云,使夕照呈现出一派“清淡”的景象。在五彩斑斓的自然景物面前,诗人选取写入诗句的景色却往往是舍艳求淡的,这在诗歌史上是很有特色的。

从分析刘虚为数不多的诗作中,我们可以得出诗人是以写田园山水隐逸诗为主的印象,这既是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发扬,同时也是受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带有盛唐人士特有的隐逸情结:傲世独立的高洁人品,返归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慰藉,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与盛唐这样一个以李白独胜,多个才子诗人相辉映的壮丽景象相比,刘虚的创作是十分微不足道的。但是,相比陶渊明之后的三百年内江西文坛一片异乎寻常的沉寂状况,以刘虚为代表的盛唐江西诗人通过与盛唐名家们的交往,初步打破唐以前江西诗坛封闭低靡的状态,开始走向全国,并由此开启了中晚唐江西诗坛的活跃局面。其代表山水田园诗风表现了与王孟山水田园诗派的契合,是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渗透和沉积的又一次佐证。

参考文献:

[1]周广同等篆修,江西通志[M],明嘉靖四年刻本,1525

[2]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辛文房著,唐才子传[M],舒宝璋校注,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4]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胡应麟,谈薮・内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闻一多,唐诗杂论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殷瑶,傅璇琮校笺,岳英灵集(上下卷)[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教师人生格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格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98-05

[作者简介]向欣,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高教所研究员(吉林长春130022)

教育作为整个社会高端的树人实践,集授人知识、启人心智、育人德行三位一体。任何一种教育皆以铸就完美高尚的文化人格为旨归。德国教育家布贝尔曾经一语破的指出:“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隐性渗透的重要载体,蕴育着极其可贵的人格教育的精髓。盘点近十年大学校园的负面报道,从翘课到艳照、从诈骗到逃逸、从行凶到投毒,昔日的象牙塔似乎飞出了若干“潘多拉的魔盒”。有学者忧心如焚地慨叹:大学,真的进入了江湖时代?如此悲剧气息的黑色幽默,折射的是一种集体性的人格焦虑。当人格底线频频失守,由此引发的人格症候,致使教育者萌生一种全民性的“人格怀旧”情结。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资源,唤醒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既能维系“中国模式”的民族人格认同,又能凸显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佳向度。

一、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的关系探微

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中文语境下即“人文教化”的简称,“教化”是该词的语义重心。溯其源流,早在《易・责卦・象传》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思想显露端倪。汉代以降,《说苑・指武》载:“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并且强调“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其观念理路一脉相承。由是观之,作为动词,文化即指人类社会共同规范产生、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作为名词,涵盖了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说,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古今赓续被广泛复制执行且具有非强制性影响力的文化,名日传统文化。

人格是一个舶来词,词源出自拉丁文,原意是“面具”、“脸谱”。人格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嬗变过程,哲学家、法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伦理学家等从各自的学科范畴对其加以诠解。由于该词外延的发散扩展,导致无法形成公认的人格界定。不过,透过学理层面的众说纷纭,依然能够厘清人格全部要义的本质内核:人格是多种合力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尽管西方社会对“文化与人格”的研究要早于中国,但笔者认为,人格教育并不存在是否真正需要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皆可找到类于人格的对等词以及关涉人格教育思想的吉光片羽。人格可感、可染、可求、可育、可规范、可制约,具有教育学意义的现实操作性。优质高效的人格化育是每一个教育者责无旁贷又亟待担承的重大使命。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的内在关系约略有四:

1.相生――由此及彼

从发生学意义来讲,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结晶。没有文化的人格不可思议。诚然,文化与人格并非单向的因果推导,“文化决定论”同样会陷入阐释的自我蹩脚。但由于“每种文化中都有相似或模式化的人格特征”,即文化透过个体媒介而发挥整合功能,致使出现“众趋人格”。这告诉我们:人格是特定文化孕育下个体或群体个性或共性的生存样态与反应倾向,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人格。以此观之,文化是根,人格是果;文化是源,人格是流。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人格的层次性。传统文化对人格化育具有定型机制,能够为其提供经典支持与意义参考。论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孔子地位之隆,罕有其匹。缘此,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铁肩道义,经世致用成为华夏民族人格中的主流部分与人格底色。

2.相容――有形无迹

文化与人格虽实为两意,然绝非楚河汉界。文化是人格的基础与柱石,人格是文化的载体与寄托。在人格育成中,无法罔视文化对人格巨大的穿透力。文化的输入会在人的思想动态中发生弥散与聚合,氤氲与凝结,亦会发生抵牾与抗衡。当自然人与社会人发生本能的冲突时,拥有不同文化内存的人对于外来文化侵蚀的免疫力有所不同。总其结局,或为同化,或被异化,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变体或极端形式。先进的文化总会使人醍醐灌顶,肺腑澄澈,并以重构自我价值的方式完成精英人格的整合,构建起近于完美的精神憩园。

3.相翼――共存共蕃

一方面,人格特质的形成大多是文化修炼的结果。不同品级的文化带给人的心性积累、思想视阈、人格气象断然有异。例如,奴婢文化会造就依附的臣妾人格,野蛮文化会蘖生粗俗的病态人格,腐朽卑劣的文化,势必豢养蟊贼禄蠹之流。鄙陋文化会带来人格内质的贫瘠与芜杂,恐怖文化会在人的心理结成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其人格中攻击、冒险、阴暗等邪恶因素格外嚣张。另一方面,文化是人格的无形支点,不同文化的幕后是不同的人格图谱,传统文化以博大精深的底蕴为人格教育服务。文化在人格的演绎中光大,人格在文化的繁荣中升华。传统文化中诸多价值要素所形成的具有导向作用的核心体系,可以产生坚守的力量,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通过文化所发挥的持续性社会效应中得以彰显。

4.相映――互为表里

文化学告诉我们:人格是文化哺育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的亮点在于思想。有人以凝重的黄河、自由的长江、温婉的珠江分别比拟儒、道、释三家。南怀瑾先生也将儒、道、释各自譬若“粮店”、“药店”、“百货店”。缘于三者分别用以协调自身与外界、自然、心灵的关系。故在人生追问上,形成安人、安命、安心不同的坐标,表现为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关注什么,舍弃什么。儒家人格的取向即奋斗第一、懿德第一。道家人格的圭臬即逍遥至上、葆真至上;佛家人格的信条即因果本位、禅修本位。人作为精神一文化之灵长,人格乃各自文化背景的反射或投影,进而外化为立身处世的不同风貌与心理定式。

中庸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匡世济民、刚健执著,道家的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佛家的随缘任运、梵我合一,三者互补共同架设起中国士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场。稽之旧史,验之世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格因子,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依然觉察到它的跳动。

二、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的内在契点

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大学生作为一个复数称谓,有其群体人格的内在规定性。若离开对大学生知、情、意、行多重维度的正向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则有逐末之嫌。历史地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以二律背反的形式展开,故对于文化中国的丰厚遗产,采取扬弃的态度似为公允。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各自的理论体系不同,但其思想的交汇并不妨碍人格教育理念的殊途同归。

1.天行健――自强不息的鲲鹏人格

《易经》作为一部卜筮外衣下掩藏的睿智奇书,其理想人格模式为进德修业,终日乾乾。无论老子抑或孔子的思想,皆衣被于《易经》的哲思。孔子暮年仍自我评价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故《孟子・公孙丑上》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孔子的教育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士与君子。君子实际上是对人的意义的界定,该词在《论语》中出现108次,仅逊于“仁”。孔子以自身言行诠释了完美的君子形象,被司马迁赞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感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面对王纲解纽的春秋乱世,孔子十四载寒暑周游列国,匍匐救之,颠沛流离,九死未悔。可以说,这是某种程度上的“政治流亡”,“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其淑世情怀的极致说明。理想包含诸多内容,孔子为践行政治理想席不暇暖,奔走呼号。历史上,无数弘毅之士为了人生理想、仕途理想、学业理想,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祈盼有朝一日同风而起,扶摇直上。其砥砺不懈的进取人格,对于当下大学生大面积的理想颓靡可资镜鉴。譬如,高校流行病之一的“鸵鸟现象”:或消极回避,或因噎废食,或坐以待毙;还有“大五情结”:毕业仍旧依恋母校,心理上不能“断奶”,难以适应新的岗位和应对新的挑战。更多人认为“神马都是浮云”,口头禅是:“别跟我谈理想,戒了!”他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形成“理想空场,现实堵塞”的潮流。就人生走势而言,如此导向,无疑会产生向下的牵引力。

2.知廉耻――见利思义的澹泊人格

道德最大的功用是把人引向秩序。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一个主内,一个向外,前者靠内部的自觉,后者靠外在的约束。关于义利之辩,孔子主张克己慎独,修己安人,如“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等。儒家始终将利益放在道德的天秤上,“无欲则刚”就是要求把欲望限制在道义之内,以人的社会性战胜人的自然性。《文子・上仁》言:“中扃外闭,何事不节,外闭中扃,何事不成。”意思是说,在心封闭欲望,对外抗拒诱惑,就没有什么不能节制的;对外抵挡诱惑,在心约束欲望,就没有什么不成功的。当前正义的消解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一方面体现为私欲的膨胀。部分人不敢侈谈原则,遑论道义,加之市场经济的双刃剑属性,容易煽生的拜金观念,当金钱尺度僭越了道德水准,良知沦丧,铤而走险,近几年大学生抢劫、、传销、贩毒案件屡见报端。《孔子家语・在厄》载:“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孟子呼吁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接受龌龊的不义之财,儒家认为乃“失其本心”,以理性控制“可为”与“不可为”,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另一方面体现为诚信的缺席。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欺骗也能带来效益。大学生出勤“”,考试作弊,简历“注水”已是司空见惯。在这点上,道家的知足恬淡与儒家略同。道家认为,欲望是人心的原始冲动,心是自我斗争、自我博弈的场所,一个人必须不形为物役,不放浪形骸,以是非之心与外物保持恰当距离,摈除过度的非分之想,操守合理的天然之欲,熄灭奢望,恪守心斋。

3.省吾身――推己及人的反躬人格

内省是儒家理想人格实现方法之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为一个人若能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中行正道,自然坦荡磊落。人格的养成同样是自我剖析与吐故纳新的过程。与大学生修己较为密切的箴言主要有三:第一,“反身而诚”。善于自我批评、自我检点者,应“见其过而自讼”,“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有人坦言,21世纪进入了“百度时代”,数字化信息铺天盖地,以泛娱乐化为表征的狂欢文化潮涌,带来了人文精神的疲弱与批判功能的失语。大学生在泡沫信息与无聊游戏中沉溺,皆为自律不足的恣纵表现。第二,“不知不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当大学生就业屡屡遭遇寒流,更多地是不该在停顿中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严峻的形势短时期内是不易改变的常量,但个人的能力提升是可控性的变量,故此应将精力投放在自身因素上,内外兼修,循序渐进,韬光养晦,与时偕行。第三,“以直报怨”。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令人痛心扼腕,马加爵出身清贫,脆弱敏感,孔门十哲之一的颜回箪饭陋巷,尚能不改其乐,马加爵缺乏的就是穷且益坚的心理建设能力。他的最后犯罪其实是文明的一种困境,是无奈的复仇操戈。儒家认为,不以暴制暴,而是将心比心。这对于纾解矛盾,消弭对抗,打造平安校园不无裨益。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独立人格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从哲学视角观之,“和”是和谐、统一,“同”是相同、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象的、外显的。其实,儒家的和谐思想,可以划为一个渐次推扩的同心圆。最外层是天人和谐,次外层是世界和谐,中外层是社会和谐,最内层是身心和谐。将“和”与“同”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强调品质上乘的君子,不蝇营狗苟,不附和盲从;见风使舵的小人,假象一团和气,却无时不制造分歧。孔子自比待价而沽的美玉,择木而栖的良鸟,他坚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范仲淹感喟:“微斯人,吾谁与归?”其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精神”,俨然精神同调,二者独立人格于兹显现。

“和而不同”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早于孔子的晏婴曾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世界是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儒家的推己爱人,道家的为而弗争,墨家的兼爱博施,都是对“和合”的补充。当宽容的襟抱,友善的情怀在后现代语境下日益隐退,不和则会纷争,纷争则会“气盛于理”。今天的大学校园,莘莘学子,济济多士,梅兰竹菊,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倘若被不和的阴霾笼罩,则厄运与每一个大学生休戚相关。今年复旦大学发生的饮用水投毒案,继清华、北大、矿大学生铊盐中毒案之后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无论凶手的作案动机有无穷多,其中对生命的漠视,人格的扭曲,昭然若揭。面对同窗相煎,人伦之殇,有网友跟帖直呼:感谢我曾经的室友大学四年里的不杀之恩!在下涕泪淋漓!离开了“和”,就会有吹毛求疵,狼性竞争,两败俱伤。只有正视差异,和平相处,才能实现双赢。老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不卑不亢、互惠互利、共存共荣格局的极好阐读。

5.臻大美――诗意栖居的唯美人格

除了古圣先哲追求的人生高度外,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等等也以其天籁人力,两臻绝顶的意境,既表现于艺术本体的美学品质,亦表现于支撑这一美学趣尚的人格精神系统。作为孕育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推重生命是横亘于艺术背后的重要纲领,不同的艺术形态皆围绕“人学”而展开。中国人以诗意的目光与赜然纷呈的宇宙万象形成彼摄互荡的空间。无论创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抑或向壁冥想,呕心沥血,皆为“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符号表达,承负着各自的心志追求与人格魅力,其巨大的审美能量来自于作者文化精神的孱人与渗透,蕴含着他们的感性评判与生命体验,从中能够窥探到创作者的思想堂奥与人格遗泽。意境在文化本质上是创作主体文化人格的自我观照,缘此使得诗学范畴由意象转向意境的递进,从而完成了由客体对象向主观心灵的置换。孔子认为《诗》能够兴、观、群、怨,读诗可以陶淑胸次,令人“温柔敦厚”。沐浴诗词的人,内心是静谧的、风雅的、祥和的,它会提升一个人的宜人指数与人格品位,令生命的质地充满弹性。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和谐美学各有千秋,但最终都指向为“化有限为无限,从流动中寻找出静止并为人的生命创造出一个安顿的场所”。

要之,中国传统文化从先秦肇始,儒家文明作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直接影响到东亚的诸多地区,形成了所谓的“儒教文化圈”。人文主义浓郁而宗教色彩淡薄是中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之一。独具东方文化思维特质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珍存的大智慧是贯穿过去与未来薪火相延的精神原动力,它带给后人立身行事的基本框架。在传统中穿越共享,既深谙勇往直前,又妙解迂回之道,刚柔相济,外圆内方,文化凝聚起的正能量会令个体生命丰腴、饱满,不至于沦为心灵乞丐而频发心理灾难。

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现实路径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当下全球“文化共同体”的交叉与碰撞,中国历史新时期的困惑与转型,这是大学生人格教育面临的基本现实。所谓全球化,既指整个世界的压缩,亦表征世界是一个整体意识的增强。甚至有人宣称:“现代性在今天几乎成为各式各样问题所共享的社会历史背景。”大学生处于个体生命社会化过程中质的飞跃时期,价值取向处于激变与裂变状态,在世界文化接榫、移情等多重张力并存的氛围中,难免会出现“文化混血”。目前中国高校的人格教育尚处于盲目与自发阶段,有学者把大学生人格危机归纳为“三失”,即传统人格“失效”、现代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告诫说,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时千载,弦歌不辍,木铎长鸣,人为切断传统文化的后果,便是自我的戕害与。通过自有优秀文化的植入与内化,长善救失,减少由于人格短板催生的人格侏儒,其过程本身亦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逾之途。

从系统动力学角度而言,人格结构拥有多个层级和要素,人格完善也关涉到多方面的归因。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就曾提出过影响人格的多个命题,“择善而从”、“见贤恩齐”强调了周边环境的地位,“学而不厌”、“敏而求之”说明了自我学习的重要,“我欲仁,斯仁至矣”阐明了主观能动的关键,“性相近,习相远”表明了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季羡林先生就预言:“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如此惊世骇俗的论点曾经招致揶揄与鄙夷,并引起轩然大波。实际上,此种看似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自我解嘲,的确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全新的体认与思考。本文仅取一隅,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情感因子、意志因子的正向驱动力出发,将人格教育概括为“四化”,分述如次:

1.优化――人格教育的资源建设路径

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迥异于思想道德的“三观”说教与枯燥灌输,后者虽然靠近核心价值体系,但裹挟着强烈的行政倾向与政治色彩。欲在人格教育中重拾传统文化馈赐的智慧灵光。首先,优化课程资源。一部中国文化史通史,亦是一部思想史通史。因此,在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规划上,宜把人格教育这种不可量化的人文教育与知识、技能等可量化的教育等量齐观,最大化使人格教育获得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实现平台。其次,优化人脉资源。大学生正处于驾驭外部环境与协调内部环境的能力短缺期,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与学生处、辅导员等精诚合作,群策群力,团委关于人格教育的主题活动锦上添花,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并行不悖,金针度人,贴近人性,贴近人生。

2.强化――人格教育的学科立场路径

教学既是一个意图概念,也是一个效果概念。合目的合规律的教育活动,在本性上有很深意味:“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作为高校的人文通识教育,应该秉持对大学生人格塑成的责任立场,此种自识是教育者教育旨趣、基本信念的明确化。譬如,大学讲授传统文化的教师,除了传达知识点,还要时时铭记人格教育的天职。这样就不局限于教师某一课程在自我领域的“圈地”运动,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一种意义学习。第一,重点强化。譬如,从商代的“六德”、春秋的“四维”、战国的“五伦”、汉代的“五常”,迄止21世纪的“八荣八耻”,通过人为的线索链接,剔除糟粕,并向人格视角下意识适度倾斜。换言之,让人格教育由传统文化的“失宠”走向复位。第二,散点强化。此种强化,不是教师中心主义的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共享传统文化的人文意义,时时为树立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楷式提供深刻洞见与高远视域,时时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心理皈依而不疏离。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情感的匮乏。

3.感化――人格教育的情感激活路径

历来知识霸权式的心灵绑架不啻是施教者南辕北辙的一厢心愿,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春风化雨之人性化特征尤为凸显。当下高校课堂教师遭遇学生语言对峙、交锋、逆袭的报道屡见不鲜,这既是师者自身的职业悲哀,亦是育人弊端敲响的红色信号。欲使人格教育在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得到回应,务必建构一种平等的、愉悦的、互动的良性作用机制。其一,真诚对话。德国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视野。在布伯看来,对话人生是你在其中与你有真正交往的人生。真正的存在不是一种实体,恰恰是一种“我-你”关系,即主体之于主体的双边关系。这就要求在讲授传统文化的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基点,努力营造一种利于师生精神往来的氛围与情境,与学生在情感上相知,在心灵上相遇,而绝非教师自我陶醉的独角戏。否则,只是师生的共同“在场”而殆失“教育学意蕴”。其二,示范引领。真正的良性教育,“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只有心怀对方,晓喻引导,方能规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时代障壁与心理隔阂,这一点与弗里德里希・皮尔斯人格理论中的“接触”异曲同工。接触作为人格的一种功能,与生理上的其他需求一样,每个个体的精神成长亦需要凭借外部环境给予能量。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将教育介体(教育内容与方法)和教育环体(自然与社会环境)充分整合,并贯穿于人格教育的全程,让学生熏渍陶染,潜移默化,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

4.转化――人格教育的目的诉求路径

教师人生格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往教学;中学生;人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24-2

所谓交往教学,就是指以合理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前提,在平等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方式,以师生内在的、自觉的共生共长以及文化的理解生成为旨趣的双重建构教育活动。本人在张家港市第五中学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也有条件从事这方面的尝试,本人利用两个班(学校自然分的两个班,学生的基础程度一样)的教学机会,对两个班分别实施交往教学和传统教学,我坚持了一年,进行了有目的的改革尝试。本人在实施交往教学的实践中,具体的做法:

首先开学初就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性格、成绩、性别的差异将班级分为6到8组,组与组之间的总体水平相当,这样形成物理课的规定座位。这样的小组在进行课堂讨论时非常方便,适应于课堂交往教学。然后是将整个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包括①小组讨论,即本组成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预先布置给学生预习)进行讨论;②组间争论,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这是交往的主要过程,为调动互帮互学的积极性,各组都分别派有1、2、3……等编号的组员代表小组发言,发言代表的确定根据内容由小组内自行确定;③师生交往,师生交往就是组间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点评,是师生统一认识的过程。④课堂检测,通过教师出题,或各小组互相出题,进行练习反馈,这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考查学生一堂课的学习效果。最后是⑤评价,选出最优的小组和最优个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巡视,任务是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及时校正活动方向,紧扣课题,交流概括,统一认识。

为了了解交往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效果,本人坚持了一年的教学实践,将交往教学效果分三个阶段进行了抽样调查。第一阶段是对习题课的效果调查,第二阶段是对实验课的效果调查,第三阶段是对评讲试卷课的效果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见附录调查问卷一)。

调查对象:张家港市第五中学,九年级一班(对比班)和二班(实验班)学生。参加调查人数有80人,发出问卷80份。收回问卷8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的调查是把它实施于解“疑难杂症”的题目的习题课中,效果甚好,并由问卷调查(见附录)得到一组数据如下: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对比班中的中后进生出现不懂的问题无法及时问清,静思不得结论,由此产生害怕教师提问的心理。教师提问时学生的精神压力增大,这种压力又转化为思维障碍,使被提问的学生紧张慌乱,言语不清,有的甚至拒绝回答。这种教师独尊的提问会使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经常性的失败,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学习成为了负担、包袱,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进而“厌倦”这门学科。

交往教学克服了以上缺点,他们可以及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向同学、教师询问问题,加上交往中的求成欲、交流中希望从失败中站起的“不服”心理以及集体荣誉感足以促使学生去多方摄取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智能的完善和提高。

第二阶段的调查是实施于实验和演示实验课中。实验前或实验后,要求小组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包括看书、查有关资料、询问教师有关必要的问题)完成以下的任务:实验前,由小组预言实验结果,并摆出理论依据以供争论;或做完实验后,对实验中的现象和步骤等依据理论上说明其起因,以供争论。组间争论时,首先被提问的组员代表小组的“利益”在班上先发言,其它小组便开始“吹毛求疵”,互不相让,形成了活跃的学习气氛。此阶段问卷调查(见附录)得到一组数据如下:

通过分析和调查得知第一项数据反差的来由:交往教学这种平等的无压抑的教学环境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求成欲,并在不断增强相互帮助的“集体”凝聚力中使全体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更加有效的提高,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形成提供了特殊的“气候”,这种气候下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自然就长盛不衰。对比班中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常得不到及时帮助,加上其它学科的挤压和不懂问题的恶性积累,自然造成消极情绪,从而削弱了学物理的兴趣。第二项数据的来由是:由于讨论、问答在学生中不断的延续,不仅形成良好的学风而且还强烈刺激学生去查阅资料,积极设法组织有效的语言询问老师,深挖他人见解中理论或逻辑错误,然后予以反驳等,因此得出许多新见解就很自然了。最后一项数据可以看出:他们急于讨论、争论的成功,因而,必然对实验过程仔细认真的观察和操作,必然对教师规范的技能展示十分重视。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就能更好地做到纵向对照、横向比较。这将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审校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良好途径。

第三阶段主要是在讲评试卷中实施。交往教学改变了传统讲评试卷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学生从“奴隶”变成了“将军”,使评讲试卷变得“热火朝天”。具体过程分三步实施:

其一,课堂中首先向小组发放他人卷子和教师给的评分标准,其中在标准中教师已预先精心设计了供引发讨论的“障碍”,规定在25或30分钟内完成由小组长主持的审看标准、讨论细则,每位组员做好发言和记录等工作。其间教师在课堂中巡视,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必要回答的问题,力求不留“后遗症”。25或30分钟后,由小组争先提出问题,展开组间争论,最后教师把握深浅,因势利导,完成师生交流、统一学生思想的任务。课后,每位同学带回一份他人试卷进行评改,完成后签上评卷人姓名准备同学前来讨论、交流。

本人就试卷评讲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见附录)调查,得到数据如下:

从上表较大的数据反差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显然高涨,99%的学生对卷面的批改抱着怀疑的态度而积极参与检查,实践中,后进生也不例外。这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路,浓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对比班中96%的学生都表现出被动的学习态度,他们大多服从于教师,一般不敢也没有时间去冲破教师为之设计的思路框架来形成自己创造性的见解。他们发现题目被改错,找到教师总是说:某同学这样的答案是对的,我跟他的是一样的也该是对。他们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呆板对照。

其二,试卷评后(一般在第二天),由教师收回,记录好由学生“反馈”来的信息,然后马上发还学生,要求他们若发现自己的试题被改错或被改偏,应及时找评卷同学讨论、交流。(限定在当天完成)

问答中学生各自的自尊心、好胜心都迫使他们去说明自己见解的正确性。这使得他们对答题中的字眼如“一切”“一般”、用电器工作中的“正常”以及对公式R=U/I和P=F/S等的理解方面都十分重视,形成深刻思维的良好习惯。同时问答的过程也使学生深深地感到“书到用时方知少”的古训,从而刺激学生去多方摄取知识来武装自己,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开发,不断使外部的教学要求内化成学生内部的自我需求。

其三,学生间的问答的最后打分情况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协商,再次取得相互统一来实现的,最后严肃而认真地定下分数,公布分数。对“反馈”中记录的个别学生教师主动找其或讨论或说明或指导其看书。

紧张的考试,学生对已考的材料记忆较好,加上讨论、批改、问答,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再认和回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自然地会唤起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使其得到不断加强、改造和消退的加工过程,错误的概念得以纠正(如“白汽”与气体),使相近的概念界线分清(如热能与热量)又通过教师的诱导、实验的演示等系统了知识结构,促进和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为创造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交往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成欲,唤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实现了学生思想、行为、情感、兴趣、爱好各方面的发展,即人格在不断的得以发展,而这种发展又将对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形成更高一级的求知欲和求成欲,使学生的人格得以不断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3(05).

教师人生格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净现值 实物期权

一、引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问题作为热点话题倍受瞩目。1999年我国研究生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招生人数由全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正以惊人的增长速度在短期内实现了跳跃式发展。近年考研报名人数急剧攀升的情况,录取比率也一定程度上升,然而录取人数上升的速度却远不及报考人数上升的速度。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风险还是很高的,激烈的竞争中很多同学极可能会落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研究生教育投资属于一项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理论为研究生教育投资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周群英(2004)将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将心理成本定义为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完成一项任务或达成一个目标所投入的情感与人格。把研究生教育的收益分为四个方面,即较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前途和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社会声望或社会地位、心理收益。由于心理成本的无形性、临时性、价值性和非量化性,未能合理量化心理成本,同样后三种收益也难以量化,这些无法量化的成本和收益相互抵消,不予考虑。赵恒平(2005)、吴旭华(2010)将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将直接成本又划分为考研阶段的直接成本和读研阶段的直接成本。认为机会成本就是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间接成本。间接成本则包括了在校研究生估计自己如果不读书可能获得的年收入、因投资研究生教育而放弃的利息收入、工作经验和晋升机会的损失、风险成本、就业成本、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吴旭华认为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收益则来源于预期未来增值收入、学术能力提升、奖学金收益、社会认同感等。在估算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时周群英和吴旭华都只考虑了直接成本、可量化的间接成本以及可量化的收益。李妍(2010)在分析研究生教育投资的过程中,在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基础上还考虑了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风险成本,以同期银行存款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采用传统的差额净现值法估算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价值。 上述文献在分析学费支出时未能考虑到国家资助部分即公费对学费支出的影响。然而,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公费比率是比较高的,这部分对直接成本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生教育投资是一项高度不确定性的投资,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一种投资价值来源。采用传统的差额净现值法,低估了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价值。本文采用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以估算这部分不确定性的价值。

二、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差额净现值

(一)差额净现值法的思想和合理性 差额净现值法用于长期投资决策的互斥方案选择中,通过计算两个互斥方案的差额现金流量现值,并判断该差额现金流量现值是否大于零,从而判断两种互斥方案的相对优劣。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面临两种互斥方案即为:研究生教育和直接参加工作。净现值法引人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分析的可能性在于,研究生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在未来一定的期间内是可以预测和量化的,计算简单直观。考虑了教育投资的时间价值,增强了投资经济性的评价;考虑了整个教育投资收益期的全部净现金流量,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估算不精确所带来的误差。

(二)成本收益曲线 于谨凯和单春红(2002)提出了博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曲线,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和其类似,其成本收益曲线如图(1)所示。硕士研究生OA阶段主要产生现金流出,即初始投资部分的现金流出。而在此阶段,本科生则已经产生了现金流入。这一阶段本科生的收益大于硕士研究生。在AB阶段,硕士研究生开始产生现金流入,形成一个跳跃式的发展,而本科生的收益维持在原有的稳定增长的阶段。AB阶段两条成本收益曲线的关系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初期硕士研究生成本收益曲线就高于本科生成本收益曲线,在之后阶段硕士研究生累计现金流入和本科生累计现金流入差额不断缩小,直至超过本科生的累计现金流入,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价值部分;二是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曲线在AB阶段初始过程低于本科生的成本收益曲线,这个过程中本科生的累计收益和硕士研究生的累计收益差额还在不断增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硕士研究生成本收益曲线反超本科生的成本收益曲线,这样便会缩小累计差额直至零,然后硕士研究生的累计收益会超过本科生的累计收益。综上,硕士研究生的投资价值为图(1)中硕士研究生成本收益曲线和横坐标之间构成的面积总和减去本科生成本收益曲线与横坐标之间构成面积,也就是 (Ⅲ+Ⅳ-Ⅰ)-( Ⅱ+Ⅳ),即Ⅲ-Ⅰ-Ⅱ。

(三)成本分析 一般来说 ,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投资”是通过教育培训获得的技能和学识的提高。按照这般定义,可选择人力资本作为参考的计量对象。普遍认为,教育投资成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育的直接成本,二是教育的间接成本。(1)直接成本。研究生教育的直接成本指为接受研究生教育而支出的各种费用和劳务,它包括国家和社会的教育设施建设与配置费用、教师工资、学习费用、图书资料等费用。其来源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 ,二是接受教育者个人负担的学习费用。个人支付的直接学习费用是从受教育个体出发确定教育投资直接成本中货币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杂费和住宿费部分,这是个人直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学杂费和住宿费外,直接成本还包括大学生日常生活其他开支及考研期间额外生活费。(2)间接成本。研究生教育的间接成本主要包括因投资研究生教育而放弃的就业薪金收入、因投资研究生教育而放弃的利息收入、工作经验和晋升机会的损失、风险成本、就业成本、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在采用折现率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的过程中考虑了一部分风险成本外,间接成本中存在一些难以量化的部分,这部分和一些难以量化的收益相互抵消,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文的间接成本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个人如果不选择考研可获得的薪金收入,即以本科学历参与工作的收入。这部分具体数据将在分析研究生教育投资收益的过程中予以介绍。

(四)收益分析 教育投资收益是由教育投资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增量收入,或者说是人力资本中知识增量价值的经济体现。它一般包括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本文所说的收益不包括社会收益部分。一般认为学历越高收益越高,较高学历与较低学历收益之间的差额是决策的基础。教育投资收益是由教育投资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增量收入,或者说是人力资本中知识增量价值的经济体现。不考虑研究生期间兼职等收入以及一些难以量化的和一些见解成本相互抵消的收益,研究生获得收益主要指个体研究生毕业以后参加工作获得的工薪收入。本文采用JOB88 2011年度薪酬调查报告,将应届毕业生的职能划分为销售类,技术类、行政后勤类、客户服务类、设计类、市场策划类、生产制造类、财务会计类、采购类及其他,各职能分布比率分别是60%、30%、29%、29%、20%、17%、15%、13%、9%、13%。根据2011年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职能分布情况数据和对应各种职能部门平均工资水平数据,然后以各职能分布比率为权数,计算出各学历毕业生起薪数额。在此基础上根据收集到各工龄阶段的工资水平,根据2011年各学历水平应届毕业生起薪状况和本科生各工龄工资增长比率计算得出2011年各工龄阶段的人员工资。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折现最后得到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贴现率的确定。通常不同于无风险利率r,据统计1999/2000年欧盟各国高等教育私人回报率平均在8%左右。而我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范先佐(2003)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投资的贴现率略低于一般社会贴现率10%的水平。云南师范大学对此做出研究,确定教育投资贴现率在9%-10%之间,这里采取9%的水平。无风险利率的确定:以同期(2011年)国库券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即采用5.18%作为贴现率。预期工作年限的确定:不考虑退休后的退休金差异。假设参考个体22岁本科毕业,25岁研究生毕业,60岁退休。则可以推算本科毕业生预期工作年限为38年,硕士毕业生预期工作年限为35年。由此,中国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净现值为:NPV=[392977×32.76%+261363×(1-32.76%)]-(261363+1964.8×PVIFA9%,3) =38144 ,即中国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净现值大于0,值得投资。

三、基于实物期权的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价值

(一)实物期权的内涵 在做出两个互斥项目的选择决策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差额净现值法。在不确定情况下,差额净现值法会大大低估投资价值,对一些战略性投资来说,差额净现值法缺乏让投资者把握决策的灵活性,甚至误导投资者决策。由此诞生了实物期权,而实物期权是由金融期权演化而来的,20世纪70年代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哈佛商学院教授莫顿也发现了同样的公式。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对实物期权的价值计算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在此之前,实物期权的定价都是采用二叉树法,按照不同期数进行划分,计算得到的实物期权价值是一个近似的价值。交易期数较多甚至是连续发生时,无法继续采用二叉树法对实物期权价值进行衡量。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用于金融期权则假设所有的证券交易都是连续发生的,股票价格是随机游走的,有效弥补了二叉树法的不足。

(二)引入实物期权的合理性分析 运用净现值法计算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时假设研究生按照既定方案执行,在这个过程中不会进行重要修改,并假设预计的现金流入在年末肯定能够实现,并把原始投资看成是按预定贴现率借入的。然而,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总体处于一个上升的过程,价值变动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存在知识老化,机遇,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可以得出结论,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是随时间上下波动,总的趋势是随时间推移通过教育投资研究生个人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预期能提高自身价值。因此,研究生教育投资相当于购买了看涨期权。研究生投资和实物期权各变量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研究生教育投资对应B-S定价模型:

C=S·N(d1)L·e-rtN(d2);S=G×p+1×(1-p);d1=■;d2=d1-σ■;L=I+M·PVIFA9%,3

其中:C为实物期权价值,S为现金流入现值,L为现金流出现值;G为研究生毕业薪金收入折现,I为本科毕业薪金收入折现;M为研究生在读期间每年需花费的支出;P为录取率,r为无风险利率,t为期权距到期日时间,为波动率。波动率的确定:对于期权价值来说风险越高即波动率越大,期权价值越高,这里波动率采用3%,类似于普通经济生活的波动水平。距期权到期时间,这里相当于研究生就读年限,在我国一般硕士研究生为三年制,故这里取三年。将表(1)数据代入上述公式得出结果:研究生投资净现值为38144元,考虑期权价值为51517元。价值决策的平衡点净现值为零。可以得出结论,研究生投资是有价值的。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计算,研究生投资净现值为38144元,研究生教育投资净现值为正。由于研究生教育投资是存在风险,并且具有明显的期权特征,传统的净现值法低估了其价值,考虑期权价值之后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为51517元。也就是说在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下,我国大学本科生毕业选择读研是有价值的。然而,不论从净现值还是综合考虑其实物期权价值之后的价值都并不是很高。当然,不同高校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不尽相同,不同专业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也会有所差别。本文考虑实物期权价值之后和没有考虑实物期权价值时价值都为正,因此,实物期权对决策并未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如果针对个别高校、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对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进行分析,就可能存在净现值为负且考虑实物期权价值之后,价值为正的情况,此时,实物期权会对决策产生影响。本文仅仅从个人角度来计量研究生教育的投资价值,实际上研究生教育投资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存在很大的价值,然而个人角度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之外的价值量化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探索。硕士研究生教育一定程度上是获得博士研究生教育权力的前提,导致了研究生教育投资实际上是一项多期复合期权,本文作了简化,未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一项多期复合期权来考虑。所以研究生教育投资的实际价值会略高于本文所计算的价值。本文采取的数据均为社会平均水平,没有根据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性别做进一步划分,然而,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存在一些差异。

参考文献:

[1]周群英:《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成本一收益分析》,《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李妍:《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