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教研研究

网络教研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教研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教研研究

网络教研研究范文第1篇

一、网络教研在集体备课中的应用优势

1.网络教研的交互性

学校通过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各备课组应用教研平台进行教学研讨,完成各阶段“导学案”编制、形成有效评课案例集、基于校本教与学的小型课题研究案例集。在教研平台投入使用后,学校将取消原来的每周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改为教师在课余进行网上备课。通过网上在线研讨,完成学校教学案、导学稿的各阶段编制,开课教师通过网上与同伴进行在线评课,以提升开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并形成校际间的交流与研讨模式,并加以推广。

2.网络教研的实用性

直接在线评课。可以不定时地对教师的课程进行学科内部评论、由备课组长总结,促进更好的教学。通过听课、评课——情境学习和案例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执教者反思教学,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评课促进评课者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机智与教学艺术的发展,同时,提高听课评课的技能,这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组织专题讨论、学科内部发起专题讨论,同年级学科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由备课组长总结,促进更好的教学。

3.网络教研的资源共享性

目前,网络教研中教师可咨利用的各类资源多样,而其中“教学资源库”是较为常见也是较为有效的形式。如今,各大学科网站已经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们经常在各种教学网站资源库中下载课件,利用“教师博客”平台与同行切磋经验,同时,在相关网站上查找有关教学困惑及其经验,而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网络中,方便教师下载利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备课效率,在分享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素质,形成良性循环,为网络教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4.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育故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育教学经验等上传到网络,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与阐释,通过不断拓展自我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养成教学反思和教学再设计的习惯,促进了其日常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的能力,使自己成为研究性、反思型教师。

总之,共享集体智慧,是网络教研的精神和优势,而如何更好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参与虚拟教研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案、课件、案例、随笔等个人资源,通过网络的传播变成一种公共资源形式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库进行有机的补充。在网络中有很多在教学方面有独到见解、理论和实践通过网络教研的优势,真正实现网络资源的交互性、实用性、资源共享性,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网络教研在集体备课中的应用形式

1.开展网上论坛,实现全员互动

借助BBS,建立区域性互动教研平台,教师们通过登录自建网站或其他学科网站上的BBS论坛,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自己认为成功的教学案例发贴到论坛时,阅读者读贴,对帖子所介绍的问题、现象进行询问,进行答复,发帖回复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促进了教师进一步反思,实现了从现象到问题的探究。通过BBS,每位教师都可以自主参与,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平等相处、和谐共事,消除了资历、年龄、性别、职务带来的种种障碍,随时随地发表观点,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充分地体现出网络教研的快捷性,实现全员互动。

2.利用各种在线聊天室,扩大教研范围

利用网络交流技术开展教研活动,除了大家所熟知的QQ聊天外,还可以利用微软公司提供的MSN Messenger(即时通讯工具)来实现网上教学研究。MSN上有一个多人聊天功能,同组或同社群的教师,通过留言板或其它联系方式的约定,登陆到同一在线聊天室进行网上教学研究,大家可以在一起畅所欲言,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也都能看到。这样,就达到了同时在线的交流目的。通过视频聊天室进行在线聊天,大大地提高了团体的凝聚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弥补了BBS交流的不足,体现出网络教研的及时准确性,扩大了教研范围。

3.借助电子邮件,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交流

电子邮件可以直接传递文本、图形和文件,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群发邮件、邮件列表等技术在特定人群范围内进行广泛教学交流,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信件和传真。每名参与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根据教师的任教情况和实际需要,为教师们提供一组电子邮件列表,在集体备课中遇到的困惑及先进经验可通过电子邮件直观真实的进行交流,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4.创建Blog空间,实现网上资源共享

利用Blog,各位教师在自己的Blog中发表教育教学中的见解、撰写个人日志,积累教研资料,其它有相同兴趣或同样学习范畴的人可以登录访问,并做出回复,在Blog的群体得到了分享和交流。对教师来说,通过博客平台相互交流、共享智慧,可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和价值。通过Blog网络交流平台,使教师们的学习与周围群体的交流结合起来,教育教研工作上了一个层次,教研工作逐渐从任务教研转向了兴趣教研,学校的教研气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网络教研是基于互联网络和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培训的教育教学研究形式,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站、论坛、博客和各种网络通讯工具,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给教师教研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了知识储备,更新了教育理念,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困惑,发挥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研创新,从而形成团队经验、资源和文化,弥补传统教研中的不足。

三、网络教研在集体备课中的应用关键

1.认清网络教研的本质

网络教研要基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多元化、交互式交流,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实现教研成果最大化、教研途径最简化和教研方法最优化。从教研方法上来看,网络教研不是简单的复制与下载,不是照搬照抄他人的成果资料,而是要切切实实地解决来自教学的问题。从运行方式上来看,网络教研不能孤立存在,而应是教师自主问题式教研、学校同伴常规式教研、区域辐射协作式教研的创新,最终实现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从发展目标上来看,网络教研不是最终目标,不应为教研而教研,而是要以网络教研为手段,促进师生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从教研方式上来看,网络教研不是网络与教研的简单相加,而应是互联网对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全面服务和深刻改造。

2.构建和利用网络教研平台

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能使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了技术支撑。网络教研平台主要包括:资源平台、交流平台、管理平台。资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开的网络资源,二是自建的网络资源。交流平台则主要有博客、QQ群以及电子邮件等。由于条件的限制,在目前的教研中,资源主要由教师从网络收集,比较成功的资源则放在学校网站ftp中;县教育网也没有开通教育博客,所以,教师们的博客也是从各大网站中申请的,缺乏统一性,许多活动的开展则通过QQ群进行。在教研活动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络教研平台。网络教研平台是网络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资源库,以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3.注重提高网络教研的质量

评价网络教研的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或现成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仅仅从浏览了多少网页,下载了多少资料,上传了多少资源,参与了几次集体的网络研修活动,来衡量网络教研的质量是非常片面的。

通过网络教研,应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和关注生成的问题,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们营造一种开放、自主、平等、伙伴对话的研究氛围,构成一个相互尊重、互助互动、共建共享的学习型组织;教师能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开展切合实际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品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注重专业人员的引导

网络教研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和进行的。它不仅需要从实践中进行经验的总结,更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研究;不仅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更需要专业性的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引导。专业性的研究人员主要包括专家、教研人员、大学教师等,相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他们有高层次的学科知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教研不至于步入误区,使网络教研活动顺利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网络教研不仅是一种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模式,更是教师在职研修模式和教研组织模式的革新,也是建设开放、民主、可持续的教师研修文化和校本教研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促成教师的自我实现与成长有着传统教研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信息环境下集体备课的重要方式。尽管网络教研有着传统教研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完全抛弃传统教研,由于传统教研经过多年的经验积淀,它存在着很多网络教研无法直接实现之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网络教研成为传统教研的有力补充,实现二者和谐发展,更好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肖学建,徐胜成.也谈网络教研的利与弊[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 育),2010,(9).

[2] 肖正德.网络教研: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J].现 代远距离教育,2007,(1).

[3] 宗树兴.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3, (12).

网络教研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 网络教研 研究实践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44-01

前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推进,教研工作逐步下移了他们的重心,日趋显现出教研活动的校本化特征。然而教研活动是否能够保证全体教师参与,能否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入则成为教研真正走向校本的标志。

一、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发展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师自身的发展路径和教师的培养是有个性差异的,一般来说,教师自身发展的影响因素可能有:自身的实践经验不丰富、知识结构不合理,或者是课堂管理未到位以及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科学,还有就是由于教学理念有偏差可能使得课堂仅仅缺少了一点儿气氛。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活动数量内,我们传统的教研活动还不能做到为每个参训者提供针对他们本身特点的“个性化培训菜单”,更不能给他们提供不同风格的名师来进行指导,这相同的研训内容和指导风格就自然地使得有着不同需求的参训教师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紧密结合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教师每天都会遇到一些希望能够得到及时指导的问题。但在如今的实际教研中,由于我们 的教研员数量和能力有限,教研时空有限,使得教学指导紧随教学、紧贴课堂还只是一种理想而已。针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情境性、随机性,教学指导方法总是滞后的,这就是由于我们数量有限的“跳跃式”教研活动根本不能随时应对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且当到了举行教研活动时,教师们也已经将平时很多鲜活的教学问题遗忘了。针对传统教研活动的局限性,网络教研可以让教师以博客日志的形式将教学问题发表出来,而教研员和名师们也能够以评论、回复等形式给予解释和指导,使得教研指导可以参与到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使教研指导紧随教学进程成为可能。

(三)有助于教师参与更多的教研活动

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介入和受益是教研活动的目的。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教研活动的次数少,以及教师参与度也很低,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参加县、市、省级的教研活动。而网络教研能够跨越时空进行交流的特性,突破了教研员与教师短时间、小范围交流的局限,实现教师全员参与、经常性大范围交流的目的。

二、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要求

(一)加强网络教研组织管理

作为网络教研活动最主要的决策者,在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思考,组织网络教研的重点工作是人事的管理,还是知识的管理;必须经常考虑怎样给教师创建合适开展网络教研的环境;为教师创造更多的途径和机会,多多给予教师支持,从而可以使教师在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交流和分享;必须经常考虑给教师多一些的鼓励,让他们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在网络教研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从而不断转化知识。

(二)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素质修养

教师作为整个网络教研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网络教研的态度对网络教研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去认识网络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不断的在教研过程中融入网络教研环境,同时积极参与课题的讨论,并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观点、积极回复他人提出的疑问,必须彻底的将走马观花的过场思想摆脱掉,主动与其他成员进行思想交流,全身心的投入到教研过程中。此外,教师还必须不断丰富对网络教研的认识,将自己在网络教研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地位不断提高,努力让自己从旁观者变成主讲者和引导者。

(三)建立资源积累机制

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资源积累机制,充分将各学科各种类的教学资源收集起来。学校或地区网络教研平台管理人员在设置内部功能时,可以考虑制定一些积分规则,将教师对某些特定资源的访问权限进行划分,教师只有通过上传资源才能获取积分,才能访问其他资源。不过,教师上传资源的质量必须有保证,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去审核。允许教师通过得到的积分去下载所需的资源,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教师与他人共享上传资源的同时,又使资源得到了丰富。

三、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实践

(一)开展博客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博客管理起来非常简单,对网络技术方面的要求不高,所以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中即时将自己的所观、所想及所做抒写出来,这不仅是自己思维的流淌、实际上是自己心路的历程、是对自己生活点点滴滴的记录,从而在博客中个性化的体现了自己。除了将自己的所看、所想、所做记录下来,更可以在博客发表自己的困惑, 以期依靠广大网友的力量,解决疑惑。如一位老师准备去参加教师进城选拔比赛,头天接到说课内容, 第二天上午就要开始比赛,在不到30个小时的时间内,如果仅靠自己的努力,要将说课内容准备到最好,难度显然不是一般大。怎么办?这位老师急中生智,马上在自己的博客中发出求助帖,短短的2个小时内,他就收到了各地网友精彩的回帖, 这可是传统教研根本做不到的。

(二)区域集体备课,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区域集体备课要求结合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将形成的备课成果在博客空间内呈现和分享,从而方便区域内的教师们一起浏览和探讨、对成果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方便修改,最终达到较高水平的教案、教学设计等。比如以某地区小学为例,由于该地区有较多数量的小学学校,所以又把其中的学校分为若干个片组,平均每个片组包含几所学校,通过大家选举或教师自荐,选出一位教师作为片组内的负责人,其负责的每所学校又有承担本学校分配到任务的主要负责人,然后以书面形式将自己完成的任务到其片组指定的博客空间或网站中,便于各个学校的教师一起探讨和反思。

结束语

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最大的意义实际上是变革教研文化,从文化层面来讲,其意义主要是尊重教师这个专业主体、保护教师的话语权,同时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从而呼唤民主平等教研。如果脱离了这种新型的教研文化,即使网络教研系统再周密,交互功能再强大,也很难将网络教研的真正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巧玲,罗英.网络教研平台搭建的优势与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8)

[2]张伟,陈琳.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支持服务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10(03)

[3]汤明翔.构建职业学校网络教研平台的探索与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09(14)

[4]卜忠飞.网络——创新数字化校园校本教研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8)

网络教研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网络教研;共同体;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80―04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的影响”。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如何能够进行更好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教师在教学岗位上需要持续的教学研究和更深入的方向性明确的学习,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网络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教师教研团体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切磋、资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国内一批发展较好的网络教研网站,如新思考网站的成长博客、深圳南山区的虚拟教研平台的虚拟教研社区、天津教研网(http://省略/2009/)。这些网络社群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讨论,在博客中书写反思,开展一系列的教研合作,共享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相互排忧解难。

这种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发展的那么顺利,教师博客的半途而废、社区讨论活动教师参与度不高,缺少网络中深层次的讨论,问题种种。网络教师教研团体中,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团体知识目标、成员参与度、共同体凝聚力、集体智慧等因素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尚需要更好的完善。本文对通过有效运用社会性软件促进有意义的网络教师教研共同体的持续建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社会性软件与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形成

1 社会性软件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性软件的定义很多,并不断发展和演变着。国外的Stewart utterfield认为:“社会性软件是人们用于相互间交流的软件,具有五个方面特点:个性化、参与、人际关系、对话、群体。”美国社会性软件的研究者StoweBoyd认为:“社会性软件首先是基于个人的,其次是基于群体的――这个群体产生于个体间的交流,个体以社会交往展示自我的个性:兴趣、偏好、社会关系等,而群体又是由交往而形成的。”WilliamDavies认为“社会性软件是指任何可以促使团体或者社群沟通和协作的软件”。

国内对社会性软件研究较多的庄秀丽对其概念的描述是“社会性软件是以面向个人服务为基础,支持群体相互作用的软件,通过最大化满足个人服务需要,实现可能产生的社会群体价值效应”。毛向辉认为“社会性软件就是个人带着软件成为社会网络的一部分。”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在强调社会性软件的“社会性”这三个字,也许这正是其与传统软件的最大的区别。它强调的是一种聚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效应,在互联网中,通过社会性软件将网络中孤立的个体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有效联系在一起,进行一系列深层次的交互。所以,社会性软件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的良好沟通和连接的方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连接。不仅是“人+机器模式”更应发展为“人+人的模式”。

社会性软件帮助学习者提高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和创新,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知识采集和加工、存储和积累、传播和分享、使用和创新等一系列活动。社会性软件正可以为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过程提供支持服务的作用。

2 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形成

网络教研共同体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网络的教学研究组织,为了更好的探讨一个网络共同体如何壮大,稳定、可持续发展下去,需要明确内部社会关系网络,明确个体角色,建立起信任的关系网。社会关系网络理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1)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从20世纪50年代起社会学开始大规模地使用网络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引入“嵌入性”的概念。格兰诺维特认为,信任源于社会网络,而人们的经济行为同时也是嵌入于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关系和弱关系概念,他认为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

网络教研共同体也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教师、教研员、高校专家之间起初不一定都认识并熟知,需要一种纽带将其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的建立有助于信息的交换,知识的学习和社会资本的生成。联系的越紧密,关系数量越多,社会资本越丰富。同时社会性网络理论也提醒我们,强链接和弱链接所起的不同作用,在教研共同体中,不仅仅要重视利用朋友关系的强链接形成去紧密教研共同体的成员关系,更应重视团队间弱链接带来的团队以外社会关系带给共同体更巨大的潜在社会资本。通过教研共同体成员隐性弱链接所带来的社会资本可以使得共同体朝向更有意义的方向健康发展。

(2)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形成

网络教研共同体这个小型社会组织中,人与人是存在一定社会关系联系下的,共同体之间教师的社会关系是由无联接到弱联接再到强联接而形成的,如图1。教师之间社会网络形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共同体真正意义上的形成。

在进行网络教研活动之初,共同体内的教师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由于刚刚进入到相对陌生环境中,成员间尚未形成有效的交流,彼此的了解可能只限于资料中所呈现到的内容。此时,教师很渴望与其他成员沟通,了解学习信息、其他成员的情况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本次教研任务……成员间强烈要求沟通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

这时,成员间互动关系开始产生。起初,陌生的教研共同体的沟通只限于个人信息传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彼此的个人资料、照片和个人经历等等。接着,教师们开始大量传递信息,可能此时传递的信息与教研活动研究的内容相关性还不是很大,但此时教师们可以获得他人的个体特征信息,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是教师之间,教研员、专家也需要充分了解共同体中成员的信息。就在大家通过各种方式相互深入认识的过程中,成员们彼此之间渐渐形成了隐性的关系。所以个体间的联系进入弱联系阶段。

弱联系的形成保证教师们可以拥有获取更广泛、更丰富知识的机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关系,该种社会网络关系对社会资本的生成将具有更大的贡献作用。

经过上一阶段相互间简单沟通后,共同体开始制定自己的规范、目标,成员们将为着共同体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所以一个有效的目标(研究主题)是共同体朝向有意义方向发展最为重要的条件,当网络教研活动真正意义开展时,通常是一些活跃性的教师参与较多。在论坛中他们发帖率较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慢慢的共同体中形成一个核心人物。教研员和专家经常会提供很多有价值的资源,并参与到共同体激烈的讨论中。此时,一些还没有找

到自己研究兴趣的教师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当其慢慢观察并接受专家的指导时,这一部分人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于是开始边缘性参与,暂时称其为组。共同体渐渐将成员凝聚到了一起,各成员也逐渐开始贡献自己的观点、成果、资源等等。共同体内成员开始形成如图2的关系结构:

教师不是处于一个孤立状态,而是处于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与同辈教师、优秀教师、专家教师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之中,由于不同的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从而能够看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理解,形成更为丰富和更趋近事物全貌的见解。当然因为差异教研共同体也会有冲突的产生,特别是教师们都各有各的观点和想法,也都是在教学一线中历练出来的实践专家,所以很容易产生不一致的想法,这时专家和教研员的作用将派上用场,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成员沟通,提供优质的理论资源帮助解除分歧的存在。总而言之,这一阶段往往是一个有意义的网络教研共同体形成的关键。二社会性软件促进网络教研共同体有效建构的模型

1 模型的构建

根据社会性软件和教研共同体共有的特征以及上述分析确定了二者之间联系的三个指标构建成的内在联系机制的模型。三个指标的选定分别为知识、社会网络和社会价值。知识和社会网络的不断深入正向的影响到社会价值的产生如图3所示。

2 模型要素分析

(1)知识要素

知识的积累是共同体成长而得到的长期财富。陈向明老师指出教师要学习“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是指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论、教学论等原理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教师如何获得实践性知识实践证明,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经历的积累、感悟,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运用、扩展。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下,它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性工具给予支持,而社会性软件则为这种支持提供了很好服务,所以从社会性软件对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适当的选用社会性软件可以很有效地促进对教研共同体内生成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第一,社会化(隐性知识一隐性知识过程)过程:这个过程的转化方法是通过讨论、交流、模仿、实践得以实现。这个过程共享类、交流类的社会性软件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博客、微薄工具,那些善于写博客的教师往往给共同体其他成员提供很多隐性知识信息。教师们可以通过博客浏览体验许多他人教学研究方法,以及思考问题方式,这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新教师可以体验到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并分享到他们那个世界的隐性知识,这也正是所谓的学徒制。

第二,外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过程:这个过程的转化通常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比喻、类比、图像、演绎的方式来实现。所以社交类、共创类的社会性软件较为重要。网络本身很容易使个体产生孤寂的感觉,社会类的软件大大提高了教师们在教研活动的沟通效率,博客、论坛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工具,通过博客等社会性软件书写个人教学日志、分享自己教学成果,可以得到很多同伴教师交流信息。由此,教师隐性知识通过图片、文字、作品等转化为他人容易理解的显性知识。教师通过自己在日常教学以及研究过程中进行实践反思,形成正确的隐性知识。通过分享的形式,转化为可以被同伴教师分享的显性知识。

第三,综合化(显性知识一显性知识):这个过程的转化通常要通过编码、排序、分类、综合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共享类软件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博客对知识系统化呈现,美味书签对知识整理,都是对知识管理的有效体现。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以及讨论成果,通过此种社会性软件被系统化,科学的整理。不仅可以使自己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化,也是为了给他人一种很好的借鉴。

第四,内化(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体会、体验、阅读、聆听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体现。所以反思成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博客则为反思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书写个人的反思性日志,同伴可以聆听他人的心声,彼此之间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社会网络要素

从社会性软件的层次关系看,它为网络教研共同体成员关系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里选取部分层次进行说明。第一,身份识别,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它使得教师间联系很容易疏远。通过社会性软件可以很方便地达成成员之间的身份识别功能,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大大消失了由网络带来的不确定性,大大提高可信度。特别是在最初由无联接到弱联接的过程,那些之前并不熟知的教师借助社会性软件有效标识了各自身份,消灭了彼此之间由于不熟知而带来的信任危机;第二,简介及电子档案,社会性软件不仅标识了身份,还有效的记载着个体的档案信息,这对教研共同体成员在弱联接阶段相互进一步熟悉、深入了解提供很好的途径;第三,交流,教师们身处于这样一个虚拟小型社会组织中,有效交流尤为重要,不仅是表层交流还包括成员形成强联接后所需要的深层交流。社会性软件可以方便的提供交流的工具,但在部分问题上的深入交互还有待于继续研究;第四,网络社会关系,社会性网络服务可以有效地帮助教研共同体扩大成员的弱联接资源,增加团队的隐性资源,可以很好地为共同体成员发展提供帮助。这在形成强联接后的深入协作中将起到支撑作用。

这里需要强调弱联接对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性,社会资本理论的学者林南认为在一个分层的社会结构中,弱关系的对象处于一个比行动者更高的地位,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带给他更多的社会资源,由于弱关系连接着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所以资源的借用、交换和摄取通常借用关系纽带来完成。对于网络教研共同体来说,教师所拥有的弱联接关系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从弱联接关系中教师们吸取了更为广泛、丰富的资源信息,同时弱联接所形成的社会资本将有助于拥有强联接的教研共同体更好的发展,以及更大社会资本的生成。例如朋友网、人人网的“一度人脉”、“可能认识的人”,这些使得我们找到了许多具有相同兴趣、相同经历的朋友,获到了许多意想不到收获。在强调强联接和弱联接所起的不同作用中,马克・格兰诺维特曾提出强联接不可能在小集团之间起架桥作用;并不是所有的弱联接都能成为桥梁,或者说,只有在不存在趋向平衡的压力的情况之下,弱联接成为桥梁的可能性才更大。所以在网络教研共同体建立和发展的同时,仍然不能忽略掉教师个体间弱链接所起到的沟通带给不同教研团体的作用。

(3)社会价值要素

由模型可见,纵轴上的知识是螺旋上升的,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横轴上社会网络的形成经历了无联接到弱联接再到强联接的线性关系。二者都各自为共同体作出着自己的贡献,而要构建真正意义上共同体另一层含义就是让共同体生成最大化的自身社会性价值,仅靠知

识或社会网络单方面是无法实现的。由上述分析可见知识轴不断地向上延伸,得到最大化的转换,同时社会网络也在同时最大化的形成强联接的过程,这样会进发出最有意义的集体智慧,也正是图中所出现的最大化社会价值的生成,才会有助于促进真正意义共同体的构建。所以社会价值是随着知识和社会网络不断增大而增大的线性关系。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或组织未实现一定目标,能够调动和利用的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那部分社会资源。因此社会价值的建立也就是社会资本累积的过程。

真正意义共同体的形成是需要个体成员的不断成长发展来带动整体进步,所以教师自我更新尤为重要,只有教师不断保持自身知识结构的鲜活度,才能使自身不断向专业化发展。个体专业化、持续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共同体的深入发展。其次,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创造是教师自身进行更新必不可少的过程。所以社会性软件的知识内涵大大帮助了教师的自我更新,使得知识更民主化,同时也帮助了整个共同体内知识的流通。

连接网络教研中教师间的社会性网络更是社会性软件的最显著性的内涵。许多教研共同体之所以发展得不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性网络并没起到最大化作用。社会性软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软件中人的身份的标识、软件中人的知识的沉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功能以及由此构成的小实体大网络社会关系(庄秀丽)。BLOG、WIKI等就是这种最典型的社会性软件。通过此种软件帮助了教师积累丰富的弱联接和强联接社会性资源,即帮助密切联系成员的关系,使共同体变得更有凝聚力,又有助于教师扩大知识积累。

可以说知识轴和社会网络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共同通过社会性软件发挥作用,作用发挥得越大,就越能促进网络教研共同体更健康地发展,以此生成最大化的社会化价值。

三 几点建议

1 软件整合让知识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化

网络教研共同体应该是一个发展着的组织,对于内部知识的管理仅通过单一的社会性软件完成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整合社会性软件,让教师们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拿来就用,让这种整合的技术变得更加智能化,适时提供有力的支持服务,为成员解决后顾之忧。

网络教研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认证;网络工程;实验教学;改革

一网络工程教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与理论脱节

对于网络实验课程来说,只有借助特定的网络设备才能推动课程的顺利进行,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部分学校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网络设备教学的重要性,使实验和理论脱节,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二)实验与职业能力脱节

网络工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设置的并不合理,缺乏职业能力的支撑,使得学生忽略了实验课程的真正目的,往往为了实验而实验,无法与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

(三)疏忽对学生的实验管理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手操作,所以整体的实验效果并不理想。从长远角度来看,那些专业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网络人才更能引起企业的重视。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努力考取网络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不断增强计算机操作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要对网络工程试验进行改革,提升管理质量,使网络工程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的应用网络工程技术,不断增强自身网络工程职业能力。

二网络工程实验背景

本文以某高校为研究对象,该校有三个不同的专业都开设了16课时的网络工程实验课程,分别是网络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与系统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该校拥有三个网络工程实验室,两个学校自己建立的网络工程实验室以及网络安全实验室,还有一个与某科技公司共同创建的实验室。尤其是,在该科技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高校网络工程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环形试验台、Cisco交换机以及Cisco路由器等硬件设备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整体实力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此外,该高校还组织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网络教研教师,结合新时期职业发展规划,编写了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指导书。

三网络工程实验方案

在设置网络工程实验方案时,其采用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相结合的方式,以网络教材内容为基础,以相关模拟软件为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合理设计了10个针对性较强的实验工程方案,下面进行具体的介绍。

(一)实验项目

该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充分运用网络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技术手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其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对项目进行调整。在对项目进行拓展延伸时,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似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在不断分析、比较过程中逐渐增强工程应用能力。此外,考虑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网络工程实验应用需要比较复杂,因此要求项目涉及到的不同技术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的融合、扩张。根据项目内容需要,建议安排16学时的网络工程实验课程,有针对性的学习VLAN/802.1Q-VLAN间通信、协议抓包以及分析等课程内容。以VLAN/802.1Q-VLAN间通信为例,其在提升企业网络性能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优势。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学习时,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对其课程内容、实验职业应用以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界定。首先,就课程内容来说,要求对于一个计算机系统来说,不论VLAN是否是同一个类型,其都能实现相互通信;就职业应用来说,一方面要求其能用于实现对单位各部门之间信息的隔离;其次,也可以使得单位在第三层跨局域网通信成为可能;最后,要想实现上述两种目标,必须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交换机的模式以及虚拟接口技术等。NAT也称为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在解决网络地址紧缺问题上发挥着巨大的优势,在企业中被广泛使用。所以制定“利用动态NAPT实现局域网访问互联网”这一课题具有深远意义,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的实验内容应该紧紧围绕路由器及缺省路由器的配置、动态NAPT映射的配置以及后期的验证测试与维护方面,以期望学生能具备端口号区分的复用内部全局地址转换以及借助一个IP地址,就能实现全部主机访问网络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同样,这两方面内容的实现,也必须要求学生要掌握端口号、网络地址转换等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我们以“配置动态路由RIP”为例,对如何通过实验项目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过程进行简单的说明,它主要涉及项目的选取、局域网设计、实验项目所用技术的选取以及项目的实施等方面内容。首先,针对实验项目的来源来说,要求学生围绕学校网络与电信网络经RIP路由器共同进行网络通信的现象,进行深入调研,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网络拓扑图形。对局域网设计来说,由于不同单位或者公司的情况不同,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灵活设计网络拓扑结构。实验项目所用技术,应该结合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实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要结合所学知识,对路由器接口IP、RIP协议的配置以及后期的运行测试等内容进行动手操作,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一定的总结。同时,在对项目进行扩展时,可以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为基础,合理设置一些类似的场景,逐渐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二)指导方式

指导方式应该从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分配工程角色,着重突出工程自身的特色。像项目经理、经理助理、网络、售前及售后工程师等都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涉及到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其具体的作用。就项目经理来说,它可谓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负责对工程进度、项目管理以及规划设计等诸多环节,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经理助理,主要向项目经理提供帮助,对项目资料及文档等进行处理;网络工程师,负责对整个网络进行组建、配置及调试工作;售前工程师,需要不断跟甲方进行沟通交流,做好需求分析工作,并协助项目经理积极对项目方案进行调整;售后工程师,主要负责售后咨询、设备维护等工作。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角色分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团体凝聚力,而其还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以及职业实践能力。

(三)实验评价

在对实验项目进行评价时,必须要严格遵循工程验收的相关标准。考虑到小组角色的不同,需要从技术和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对于实物来说,不仅要体现出实验的功能,而且还要出具相关的实验报告进行说明。课程答辩应该以实物验收为基础,围绕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这两方面的考核,来敦促学生不断完善实验项目,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经过两年的不断努力,该校在网络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方面,实验项目的设置更加合理,越来越贴近课程理论;其次,实验项目与职业能力的联系密切。通过实验课程,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未来择业方向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工程师或者相关网络工作。所以说,该校的网络工程实验改革比较成功。其他学校也应该积极向其借鉴相关经验,不断提升网络工程实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中举,王祖荣.《网络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97-198.

[2]蔡皖东,张胜兵.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93-95.

[3]王燕,李华,卢慧.网络工程课实验教学结构的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4:29-32.

[4]吴许俊.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2:40-42.

网络教研研究范文第5篇

1.要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发挥也要与学生对课本的挖掘结合。也要制定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实践操作性

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要让学生进入实践操作,一定要让他们亲自操作实践,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不会见效,实现文本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整合。

3.信息化和网络化密切结合

学习的人要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他们则要利用一定的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特别是对相关信息的整合处理,就是要在网络下才能实现的。

4.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步入学校课堂教研比较短的事物,它需要不断地创新总结,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网络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因此要有创造性。

二、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探究

校本课程教材是实施网络教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开发研究与实践的载体,要依据它为内容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将这一内容在新型技术课程中进行尝试和探究。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认真钻研,使这一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和结构设计建立在网络背景的理念基础上,引导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而服务。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

1.强化教师的培训

作为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的资源网站,让老师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上的优势,使所要研究的校本课程发挥网络技术,不断推进教材的出新。教师要利用网络条件下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去研究和实践校本教材,要提供合理、丰富的网站链接,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应该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提高教师对校本课堂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教训,形成阶段性的理论。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培训,熟悉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和实践的一般程序和要求,要懂得此项研究和其他的一般学科是有其不同的特点,强化教师这一内容的培训。要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实施措施。还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主观臆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研究出有利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策略。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快速促进学生适应网络环境下微机技术校本课堂的教学效果。

2.强化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