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学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作为一种面向实际教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课程的学习中,阅读不仅仅对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也是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针对语文阅读实际教学,教师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寻找正确的教学方法,还应当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做好教学过程设计和阅读教学评价,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新时代课改的深入与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也将更加丰富。
一、做好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试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一种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对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具有积极作用,是学生通过进行学习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是老师通过文本教学实现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过程。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切入点,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身感悟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不光能在语文和写作能力上获得长足的进步,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比如英语和数学应用题或其他学科内容的理解上都能起到正面作用,使学生能更好的吸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做好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户外教学
只有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针对新课程提出的具体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开展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能够应用多种阅读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理解和鉴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教师要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主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在对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户外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对文章作者的经历、生活体验、背景、情感等有更深刻的认识,降低学生对作品解读空间的局限性,增强学生的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解读能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阅读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也更加频繁。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教学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能通过灵活地使用各种网络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做好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教师要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进行比较严格地删选,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需求;其次教师要对在网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做好精心的准备,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案,使网络教学不流于形式;最后,在网络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哪些网络资源来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真正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三)注重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教学局面,为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形势,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引入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创建个性化的教学课堂。第一,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点,关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思维方法;第二,在课堂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是将教师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第三,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鼓励学生对其它观点进行批判和质疑,引导学生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鼓舞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激烈地讨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
(四)注重开放式教学
第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加开放,教师可以采用其他渠道获取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扩展学生知识面;第二,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采用更开放的教学形式,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一对多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类似于小组讨论、分组竞赛等其它模式开展教学,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第三,引导学生用开放思维来思考问题,在查找资料和课堂分组竞赛教学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成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知、理解和鉴赏的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直观上,学生能够提高语文成绩和写作能力,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优秀的理解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对提高语文教学成果乃至整体的学科教学效率都具有正面意义。从其他方面来看,语文阅读教学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能够掌握到更多课本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结束语
对新课程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做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整体的教学效果都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要更加注重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探索中寻找到更多有效的途径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革,辛文.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6)
[2]康翠玲.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分析[J].学周刊,2014(1)
一、 感悟课程,形成新理念。
语文新旧课程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分解,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应付大大小小考试。而新程课堂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那么,什么样的初中语文课程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1.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即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课堂要有开放意识。
只有开放的中学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中学语文课堂,才能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良好方式的形成。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的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二、 加强新课程课程教学探究,驾驭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
1.要有民主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
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3.要有充分的读。
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都是阅读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笔者认为学生充分地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要有自由的表达。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一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
5.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的讲授为学生学习的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
6.要有客观的评价。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法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通过课堂评价,可以起到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而且兰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的话,即使是指出学生的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7.要热烈的讨论。
讨论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千万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一、培养学生融入语文课堂学习的心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心理学家得到过这样的结论,只有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的个性特征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想方设法营造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产生融入课堂学习的心态。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的老师》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课件,如用图、文、音结合,把文章中的片段——用书轻轻地挡老师教鞭的温馨场面用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出来。结合这一场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上学以来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这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忆起和老师一起打扫教室或生病请假时老师亲自来家中给自己补习的情景。不知不觉中,学生说了许多和老师之间的感人事情,教师和学生都被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所打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此时,爱的暖流在课堂上流动,流进每个人的心田。这就是爱的教育,爱的融入。学生融入了课堂教学中,就能对课文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态
学习对初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是有极少数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不好玩,每天得过且过、混日子。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有些则偷偷做自己的事情,这样,成绩就没法跟上去,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乐于学习的心态。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心态呢?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恰当的鼓励。初中生还处于心理和生理都不太成熟的阶段,对别人的看法很敏感,如果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表杨和鼓励,就能点燃学生心中乐于学习的希望之火,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乐于学习的心态。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讲述的远大理想来启发学生,当一个人的远大理想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时,他才会觉得学习有意义,才能感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样,通过讲述伟人们的生平事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养成乐于学习的心态。
三、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的心态
在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学校会临时调配教师,或让教师去接手新的班级。无论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会有一个新的适应期,教师不了解新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则对新来的教师心中没底,不知道自己会给新教师留下什么印象。有些语文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则可能更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抱着破灌子破摔的学习心态,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就要树立威信,上好第一节课,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心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找一些自认为学生最乐意听的课文来进行讲解。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遵循从简单的入手的原则,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而是很容易学会、很容易学好的。
例如,笔者在刚接手七年级下半学期的课程时,为了给学生树立好形象,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心态,将教材中的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刚开始上课时,就讲解《紫藤萝瀑布》,让学生在欣赏美丽如画的紫藤萝风光后,再去体会一下藤萝花的勃勃生机,配上抑扬顿挫的朗读,使学生如沐春风,在紫藤萝美的熏陶和享受中,体会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让学生从心底感觉到语文学习原来是这么的美好,从此改变心态,爱上语文课。
四、培养学生坚持总结的心态
杨:请问霍小姐,我知道你来美国之前也是从事记者工作的。您怎么想到去美国学习新闻的?
霍:在国内的新闻行业工作了两年,因为接触国际性的采访比较多,萌生了去国外留学的想法。而且在工作中和国际同行的一些接触中,我感觉他们对新闻的敏感度的捕捉、职业精神和丰富的创造性写作能力都是我非常羡慕的,故此,我萌生的出国留学的想法,在准备了不到一年之后,我获得了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录取,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
杨:美国的新闻学专业难申请吗?
霍:非常难申请。因为新闻学在美国是一个热门学科,而且由于语言要求比较高,国际学生招的并不多,而且录取标准很严格。没有非常高的托福,GRE成绩和过硬的工作背景,是很难申请到的。而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标准就更高,我在录取前还做了学校的面试,最后才获得了录取。
杨:密苏里新闻学院可以说是世界最一流的新闻学府,你初到学校有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
霍:不适应的地方是很多的。其实,来美国之前,我已经有些心理准备,因为美国人虽然数学不好,但是在文科表达、写作方面还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学习新闻的美国人水平一定是很高的。但是到了密苏里新闻学院,我才发现我的同学水平到底是多高,他们有来自美国广播公司(ABC)的高级记者,有来自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的资深编辑,还有出过好多深邃文章的自由撰稿人,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都令我大吃一惊。和他们一起学习,往往是我的思路还没有头绪,他们的想法已经出来了,这是我刚开始确实非常不适应的地方。另外在某些方面美国特定的价值观也使我感到很不舒服。例如对中国一些社会问题的态度往往是比较片面和偏激的。
杨:那你如何去克服这些问题呢?
霍:这没别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多积累经验。每天我基本都读教材和补充资料到深夜,而且会仔细考虑上课中那些同学的发言。其实文科和理科有些像,虽然不是套公式,但是实际上分析问题和整理思路是有一个套路的,这些资深记者和作家在灵光闪现的表达中实际上主线是可以逐渐分析出来的。这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方式和思路,所以我提高是很快的。从另外的一个方面来说,我也将这种思路用来支持我的观点,比如说在讨论中国计划生育的问题中,我表达的很好,以他们的方式反驳了他们的观点,获得了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赞许。艰苦的学习、仔细的分析和大胆的利用,我成功的掌握了美国新闻学中的思维方式和处理原则,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我的自信心。
杨:你认为在美国学新闻和在中国学新闻有什么不同?
霍:我觉得由于价值方向不一样,美国和中国的新闻学的思路和方式有很大差异。在中国我们的新闻强调的是一个理性的思维过程,在出现事件之后要有大量的分析。而美国的新闻强调实效性、真实性和感官性,尽量在第一时间以纯事实的角度来表达新闻。故此,在教学上处理的方式就有所差异了。例如,我们经常做即时新闻训练,要求迅速地将事情突发的情况进行报道和分析,这对我的能力提高帮助很大。这是美国新闻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杨:美国新闻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吗?
霍:说难就难,说不难也不难。因为我们是新闻学的学生,所以英语水平都还是不错的,这也是我找工作的一个优势。而且我是女性,很多媒体喜欢要女学生,因为外出采访不会令采访对象反感。我获得面试的公司都是大媒体,例如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等等,面试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些机构面试很严肃很直接,而有些机构面试故意创造一个令人尴尬的环境,例如在进面试室之前人故意对你发火,让你感到非常沮丧,并要求你在这样的情况下和面试官进行交流,来判断你的心理良好程度。我来华尔街日报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假扮一个被采访的对象,让我来进行模拟采访。在采访过程中,面试官要么打断我的话,要么对我冷嘲热讽,总之在采访过程中弄得我很不舒服。他通过这个方式来评估我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所幸的是,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控制会场能力还是比较强,把采访进行了下去,最后考官给了我很高评分,这样,我成功的进入了华尔街日报。
杨:你毕业时为什么没想直接回国呢?
霍:在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后,我还是希望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些必要的工作经验。在硕士学习中获得的美国的新思维和新想法,我也想用到美国的媒体中,以验证它们的有效性。美国的媒体和中国的媒体在处理新闻的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我希望在实践中更多更深入了解这些,以便未来更好地回国工作。故此,我选择暂时留在了美国。
杨:华尔街日报是一家商业金融背景的报纸,新闻记者需要有比较多的金融知识,这点你是怎么去弥补的?
霍:我在进报社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马上从事记者的工作,而是跟着编辑干了一段时间,仔细研读记者和编辑写的金融方面的文章,尽快进入角色。同时,我还在当地的学院修了门金融课,来加速提高自己的金融水平。回到家后,我就把电视锁定到财经频道,大量接触金融经济的新闻内容。那段时间我对自己的训练,实在是不亚于在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习强度。每天我几乎只睡五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面,甚至有时候做梦的时候都经常梦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采访。那段时间是我最难忘的时光,因为对我的挑战和压力太大了。
杨:作为一个外国国籍的记者,你在工作中出现过什么难题吗?
霍:有很多。我的英语口音还是和当地记者有点区别的,而且语言的简练程度和语速也不如当地记者,这在有点挑剔的采访对象面前就有些吃亏,因为在其他记者面前有时候插不进去话。而且外国国籍的记者采访,有些采访对象往往有点提防情绪,因为害怕自己的话因为语言表达被误解。所以外国国籍的记者在工作中的挑战也是很大的。不过,因为我是女性,所以也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一是不会遭人反感,不会被人粗鲁的对待,而且被采访人也会和你开开玩笑,很礼貌的对待你;二是我和其他同事关系处的很融洽,他们在必要的时候都会给我帮助和支持,协助我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在文字处理中,我的文章也经常会被同事很迅速地修改好,这些都使我顺利的解决了很多难题。
杨:你能为那些有志赴美学习新闻学的学生提一些建议吗?
霍:首先,务必要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在新闻学这个学科上,语言如果不过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我的一个中国同学学习可以说是非常努力,但是写作能力比较差,作业分数给的比较低,成绩非常不好。其次,要有开放的心态。学习新闻的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故此他们的想法可能偏激,激动或者片面,这些可能甚至会比较令人反感。在这种情况下,要有理有据的和他们进行沟通和辩论,而不是狭隘的拒绝接受。有时候,多了解别人的思维,丰富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有好处的。第三,要适应高压力和不停步的工作节奏。对我来说,我的采访和稿子永远是不会完美的,每次工作完成后,我都会有遗憾并觉得某些方面可以做的更好,这激励着我更认真的工作,写出更好的新闻稿。在美国,记者真的是非常的努力,因为竞争太激烈了。所以,来美国学新闻的中国同学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关键词:厚基础 精专业 辅修制 问题探究式教学
由于多种社会原因,大学生的社会职业逐渐变得不稳定,衡量一个大学生能力的标准也不再是单一的“基础扎实”和“专业对口”,而是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甚至要再创造,适应社会千变万化的综合能力。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职业教育,研究实施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早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人唯有在观念、意识形态上不断创新,在报道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在新闻语言上不断创新,新闻作品质量才能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所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能力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与急迫。
如何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注重培育学生具有新闻从业者的讲故事能力
2005年5月,美国卡内基基金会与耐特基金会合作发起了“新闻学院课程改造”项目,该项目明确提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闻消费世界,新闻学院应该从科技、知识、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来最大限度地发展新闻学,并且应该极力扩充并发展媒体全面、深入并以有趣的方式将信息告知公众的能力,无论实践是多么复杂或重要。”也就是说,第一,作为社会信息的储存者,新闻从业者要有公道心,筛选好内容守好门;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新闻从业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以吸引人的方式来讲故事的能力。
有创意地选择一个新闻故事,并有创意地讲好这个新闻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新闻从业者既要有足够的新闻敏感度捕捉到有意义的新闻故事,又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采访好这个故事,并能迅速收集到这个新闻故事深层次的背景材料,挖掘出该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本质。
1.厚基础,培养学生新闻敏感度
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呢?曾担任过《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当代著名新闻人范敬宜先生认为,除了深入采访、认真思考及人生阅历之外,新闻敏感度还来自于“丰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积累”。范先生少年时代阅读过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及杂书,积淀了一份厚重的文化素养,在他以后的新闻生涯中,“它们像储存在大脑细胞中的某种信号, 又像融化在血液中的某种基因, 平时它们沉睡着, 无所感觉, 一旦与眼前的场景接火,立刻苏醒过来, 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所以,要培育学生具有新闻从业者的讲故事能力,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坚持厚基础的原则,在学科基础课的开设上,既应强化传播类的基础课程,开设传播与社会、公共关系、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等传播类基础课程,又应坚持利用文、史、哲学科性质的相关性及培养方向上的相通性,开设大学写作、哲学通论、世界文明史、中国语文等课程。
2.精专业、重实践,提高学生新闻采访能力
学生有了新闻敏感,还是不够,新闻故事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想象臆测,新闻故事的所有细节必须来自于实地采访,所以,要讲一个有创意的新闻故事,还需要新闻从业者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能将采访工作做好。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若是现场没有拍摄、录音好素材,后续制作根本无法跟进,这就要求从业者的摄录技能也要过关。体现在课程体系上,就是要开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体现在实践体系上,就是要构建好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课堂、课外、单独实习相互贯通的三层次实践体系:课堂内精讲多练,尤其多进行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堂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多举办DV比赛,以赛代练促实践;校外专业见习、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以项目模拟为突破口,强化实践应用,如,对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操作性强的课程,增设实验学时与课程设计,组织兴趣小组,进行项目模拟。
3.推行辅修专业制,培养双专业学生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人微博都可成为新闻的平台,碎片化的新闻随处可见,它的即时性远胜于传统媒体,这就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传统媒体如何来应对挑战?最关键的战术就在于,将新闻往精、深、厚方向做。所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应比任何时候都注重挖掘深层次背景材料。只有掌握了深层次背景材料,才能站在这个基础上以全局高度,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恰当地估量每个材料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充分发挥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新闻事件的本质中去,揭示新闻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厚度与深度。要做好这一步,就需要新闻从业者除基本的新闻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具有行业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实行辅修专业制度,即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以外,还自愿选择一个辅修专业,毕业以后,不但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知识与技能,还拥有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在从事某一学科的新闻报道时,自然就能将新闻故事讲深讲透,讲得吸引观众。
二、改革教学方法,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教学不是先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这个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一番探究,最后通过问题的完成去实现对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仅是需学知识,更是学习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以及科学探索精神。而独立自主的个性和科学探索的精神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格也称创作性人格,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
如何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呢?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的做法堪称榜样。李先生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工作,他非常有创意地将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及案例学习法融会贯通,使学生受益良多。这里,笔者借鉴李先生的经验,引申出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
例如:在讲授电视作品分析课“长消息”时,可以先就几个主题各收集几段视频,作为实例,放给学生观看。在每一段短暂的消息类视频之后,教师都让学生迅速回答提问:“发生了什么?新闻是什么?故事是什么?读者想要了解什么?” 以实例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个人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增强探究意识
在提出问题,并作分析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转向主动探究。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后,让学生比较同一主题的几段新闻各有什么不同。教师先不要提示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可让学生分组先讨论几分钟,然后让小组推荐代表回答,教师则要在学生答问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探究意识;第二,有小组互动,在小组互动中,学生既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也倾听他人意见,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情境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学习案例以后,学生已基本掌握长消息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从哪些角度对一则长消息进行分析、评论。这样,课堂教学任务其实已经完成。但仅仅就停留在这一步,还是有所欠缺,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融会贯通地灵活使用而非仅仅记住所学知识。接下来,可布置采写一则主要内容确定的长消息的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采访场景,并写出新闻概要。这样训练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提供机会和保障,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活动带来的喜悦,进而在专业实习阶段,学生能很快独立进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选题、拍摄、编辑、制作,真正具有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