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宏观经济学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相对于以亚当·斯密作为奠基人的古典经济学体系,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归功于经济学思想史过程中的两次重要的思想革命:其一是19世纪70年代史称“边际革命”的经济学价值理论革命;其二是20世纪30年代表现为“凯恩斯革命”的经济学分析的方法论革命。这两次重要经济学思想革命的逻辑结果,使现代经济学范式较之古典经济学范式具有更加宽阔的思想发展空间。譬如说,现代经济学的价值(效用价值)概念包含精神元素,从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对象可以被视为精神过程与物质过程相统一的“行为学”过程。而凯恩斯明确地使用三大心理学因素,来解释经济过程的有效需求相对于供给机制的独立性,则是对“边际革命”之后的一条经济学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发展。在本文中,我们把同这样一条思想路线相联系,并且对现代经济分析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学思想元素,称作为现代经济学范式中的“凯恩斯元素”。
由于近两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显性张扬,现代经济学范式中的“凯恩斯元素”已经对近30年来居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古典主义”构成了严峻的理论挑战。本文依据经济学思想演变的理论和历史逻辑,对现代经济学思想的这种前沿发展作出分析判断,认为现代经济学范式中的“凯恩斯元素”将在主流经济学体系中“复兴”。
二、现代经济学中的“凯恩斯元素”
元素一:不确定性与无知(uncertainty and ignorance)
“不确定性”的概念最早由纳特(f.h.knight)提出。凯恩斯(j.m.keynes)的贡献是将这个概念同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实际后果联系起来。凯恩斯认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的情况,经济过程的现状是完全被动的、确定的,是由经济体系中的不同的行为主体关于未来的不同看法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经济体系的现状是行为主体关于未来看法的函数,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是主动的,是自变量,而经济体系目前的状况则是因变量。由于未来是不可确知的,因此,所有经济行为主体的主动的“决策过程”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完成的。这意味着经济体系的现状始终是同“事前”的预期相出入的。
凯恩斯的“不确定性”概念中包含着“无知”(ignorance)的内涵。他从来就不相信“不确定性”能够从经济体系或经济活动中消失掉,更不相信人类最终能找出一种方法来完全预期未来;相反,他确信,“时间和无知的黑暗力量”永远是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的一个内在组成因素,因此,即使我们假定经济行为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他们的经济决策的现实结果也总是会同经济决策的预期目标相出入,所以,实际经济过程总是经济行为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也是经济的调整成本持续发生的过程。凯恩斯指出;“人们总是被无数主观和客观的偶然性包围着、支配着,不得不持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和决策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和条件,但这仍然不能保证新拟定的计划就一定比以前的更好”。
元素二:“完全理性假设”不成立
现代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对于经济学分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一项演绎属性的逻辑贡献,这就是将人类的精神活动过程通过包含精神元素的价值概念引入经济行为和后果的分析。由于精神活动及其支配下的经济行为贯穿全部经济学分析,因此经济学家们关于人类精神活动的基本状态的理论假定,实际上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学分析的思想路线。
关于人类精神活动状态的一项最便利的假定就是人类精神活动过程符合完全理性(complete rationality)的假设,这个假设给经济学家提供的便利主要有两点:其一,数学方法作为最佳理性工具,在完全理性假设的条件下可以作为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自然而然的替代品。其二,完全理性意味着人类精神活动及其行为后果对于经济运行机制并不构成实质性影响,因为在完全理性假设的条件下,人类精神活动及其行为后果对于经济运行过程不可能构成任何“意外的”自主性“冲击”。所以,有了“完全理性假设”,由现代经济学范式的价值概念引入经济学体系的人类精神活动特质就被抹平了,经济学分析的全部逻辑都可以被还原到古典经济学的认识。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条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路线。
同由“时间和无知的黑暗力量”构成的客观方面的“不确定性”相对应,人类经济行为的心理过程的复杂性和波动性构成实际经济过程中的起源于主观方面的“不确定性”,凯恩斯关于这一认识所提出的经典概念是人类经济行为中的所谓“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这种精神是同人类经济行为“完全理性假设”水火不容的。人类经济行为中的心理过程的复杂性、波动性和自主性,是凯恩斯经济学解释实际经济过程缺乏稳定性的主要理论依据。凯恩斯本人关于总有效需求规模的自主性决定因素的概括,就归结为三大外生心理学因素;边际消费倾向、投资的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事实上,从凯恩斯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精神或心理元素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自主独立性和外生性,是凯恩斯思想路线的经济学分析具备物理学涵义的“均衡”概念的逻辑依据。因此,在凯恩斯思想路线的经济学理论认识中,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起伏变动就会导致实际经济过程起伏变动,正如庇古(a.c.pigou)在“凯恩斯革命”之后所认识到的那样;“物体摆动的周期在磨擦的影响下趋于缩小;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而推论,心理摆动的周期亦将如此,”
元素三:非瓦尔拉市场均衡分析的方法论
剑桥学派的马歇尔承接“边际革命”之后的新价值理论,启动市场价值决定的“双刃说”,主张币场需求和市场供给是两股相互独立的市场力量。“凯恩斯革命”在这个方面继承了剑桥学派的传统,将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均衡分析框架由微观个体层次提升到宏观总体层次,并以三大心理学因素解释了市场需求之所以独立于市场供给的逻辑原因,从而使得凯恩斯经济学的思想路线同古典经济学的“萨伊定律”及其新的表现形式“瓦尔拉定理”划清了界限。
然而,如前所述,曲于“完全理性假设”抹平了经济行为主体的精神活动的复杂性和独立性,古典经济学范式的“萨伊定律”就可以以新的表述形式重新渗透到现代经济学分析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瓦尔拉一般均衡”及其现代数理表达方式“阿罗—德布罗均衡”(k.arrow & g.debreu)。这一新古典思想路线的经济学方法论实际上反映的是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派生于一个经济体的总生产函数的“恒等”的关系,而非市场需求独立于市场供给所产生的两股力量交互作用而达至的物理学涵:义的“均衡”,数学形式反映数量相等的逻辑关系,但“数量相等”只是“均衡”概念的逻辑内涵之一,是事后的结果;“方向相反”才是构成“均衡”事前的原因。这是新古典思想路线的经济学方法论同凯恩斯思想路线的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区别之一。
作为以上“凯恩斯元素”合理的经济学结论,凯恩斯经济学的思想路线认为:现实经济行为及其宏观表现是内在地不稳定的,经济过程出现“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具体表现为工资和价格刚性以及调整成本(wage and price rigidities and adjustment costs)——完全正常,因此国家经济管理作为市场经济过程的稳定因素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三、凯恩斯元素的失落:起因和后果
由于不能够从经济学范式转换的高度来归纳和理解上述凯恩斯元素,凯恩斯经济学同古典经济学之间的“范式区隔”就为后人所忽视。凯恩斯在《就业通论》中关于“名义工资和价格刚性”的假定就被理解为一个权宜性的假设,而不是有着深厚思想基础的见解。于是,伴随着凯恩斯之后的标准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发生,现代经济学范式之中的凯恩斯元素就开始流失,主流经济学家对于凯恩斯经济学的误解和误用开始泛滥。
(一)“新古典综合”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之争”
国内主流的经济学研究目前沿袭的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从范式到假设、数学模型都基本没有变化。而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可以说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针对他们所遇到的经济现象进行研究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已经相当成熟,侧重于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强调实证研究;对比起来,中国学者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更倾向于引出政策性对策,更重视规范性研究。而且,因为中国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建立模型时的很多假设与中国现实不相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直接使用造成的“水土不服”。不加区别地将这类研究结论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调节力度低的情况下,可能带来的不仅是混乱而更可能是对经济的严重扭曲,这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政府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存在“一刀切”的简单化作法。比如去年第三季度对于中国经济中局部存在的由投资拉动的“热”的趋势,就采取了提高准备金率的措施。作为一剂猛药,立即导致贷款额下降,而实际上,很多行业仍然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如果仔细去看,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经济学界对于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结论似乎有简单化之嫌。要么言之凿凿地认为已经过热或有过热的明显趋势,要么铁板钉钉地咬定不过热。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复杂程度,是很难一以概之地以是否过热来做结论的。而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似乎也只是提供了这样一种认识问题的途径。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是无可厚非的,但用来指导中国经济管理的实践就失于简单了。
国内理论界曾经讨论过中观经济学,如何界定中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本文不打算探讨的问题。然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过于宏观,对于中观问题的研究不够,可能是我们无法有效地利用宏观经济学方法论解决实际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当我们站在很高的高度,研究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时,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些传统的宏观经济指标在中国的形成和传导机制,而现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似乎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工具和帮助。
如果局限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方法论,就很难让我们把视角转移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现象的构架过程中去。其实,即使是西方经济学,也是在某种经济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也就是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所有假设都源于此。而中国的情况却很不同,忽略这样的本质区别,不讲宏观经济学理论适用的条件,就套用其研究范式甚至结论,是无益于事的。尽管关于是否存在中国经济学还有很多争议,无庸讳言,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提示我们,在研究宏观经济现象时,不可不顾其是建立在与中国目前不尽相同的社会制度基础上这样一个前提。至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不同,以及现有的研究方法的适用性,还需要大量的深入的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的特点是以投资驱动为主,工业主导型,而且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作用显著。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以美国为例,其宏观经济体现为消费驱动,服务业主导,投资基本由私人进行。另外,中国的制度演进的步伐较快,而西方国家的制度体系基本定型了。相比之下,在投资,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制度变迁等对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各方面,中国的情况都与西方差异很大,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西方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环境,而在中国存在着南北、东西、城乡等地理区域上的巨大差异。这种经济环境有较大的动态性和发生畸变的不确定性。而我们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往往存在着不比较模型的使用条件,较多采用静态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缺陷,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方法论方面的尴尬,使我们既不能直接引用宏观经济数据,套用现成的静态模型,又不能只是依赖以前几次经济过热的经验,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做出客观的判断。所以,各家各派的观点也就无法统一,甚至无法建立共同的研究出发点。
但是有些专家还是通过数据和直觉预感到了事情的本质。比如在去年部分行业表现出投资过快,价格上涨幅度和发展速度较高,汽车,钢铁,建材,房地产,原油,粮棉等都很热,甚至出现了水和电力的短缺。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费品的价格仍然在下降,总的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不大。一些先行指标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在上升,引起学者担心消费价格指数会在一段时间后上升加快,引起通货膨胀。这些看法都来自现有宏观经济学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分析模型。信奉者认为现在的特征数据已足够,用现有模型分析,通货膨胀必将到来,只是有滞后性,所以不会马上显现,但要防微杜渐。反对者也使用同样的分析工具,但要乐观很多。正是由于他们观点虽然不同,但研究方法却大同小异,因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对于宏观经济的判断成为了数字的估计,不同处只是在程度上,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不同。这样很容易使宏观经济研究变成数字游戏,结果只能是看谁估计的更接近实际数字一些,而每年都有很多预测家为此大跌眼镜。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最优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10-03
一、新凯恩斯主义:一个新的理论解释
现代宏观经济学被划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关于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新古典分析框架。该学派确信经济周期的原因是经济增长自身的随机特征,其核心观点是经济波动与真实冲击有关,而与货币冲击无关。二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其主要特征是存在非自愿失业、短期内货币政策的非中性和价格与工资的刚性。其中,货币扰动是经济总量波动的关键因素。
新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在工业化国家,真实的产出沿着一个不断增长的路径波动。在这个长期增长路径中,经济波动由供给方决定。(2)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达不到平衡,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增加仅能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同比例增加。并且,“自然”的均衡失业率将不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而是由实际因素决定。因而,在长期中,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就是控制通货膨胀。(3)短期波动源于总需求的变化。由于在短期内,工资和价格没有足够的弹性以使市场出清,因此,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平衡关系。此时,实际货币政策的运用将是致力于稳定总需求,以求最小化的真实产出与通货膨胀的波动。(4)社会公众和企业会根据他们的预期对政府的政策措施做出反映,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到这些预期并给出相应的行动。其中,建立信誉和提高透明度将是关键所在。(5)对货币政策的评价不仅仅依赖于政策工具的变化,而且应当以与政策规则相联系的一系列变化为依据。(6)“IS-LM”模型仍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在该模型中,价格和工资(短期中)在很大程度上是预先确定的,并按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的逻辑而变化。在短期内,产出由总需求决定,而由IS曲线描述的总需求又直接对财政政策做出反应。由于IS曲线的利率敏感性,如果它决定利率水平,则货币政策将控制总需求。
Blanchard(1999)认为宏观经济学的两个关键问题是:(1)货币为什么会影响产出?(2)名义刚性的原因是什么,它在货币影响产出的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趋于一致的看法是:给定名义价格或存在名义价格刚性时,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将使总需求和单个商品的需求增加,而需求的增加又会激励每种商品的价格制定者提高其相对价格。如果对价格进行连续调整,则上述意图就会失败。也就是说,所有价格都会上升,直到总价格水平被调整到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对应成比例的状态。这样,总需求和产出又会回到初始水平。因此,即使是在短期内,货币仍然是中性的。
关键词:创业教育;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业教育理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定义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总而言之,创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动。
一般来课,实施创业教育的形式有四种:第一,渗透性教育。即营造创业的校园文化,把创业理念在各学科、各专业的教育活动中进行渗透与介入。第二,普及性教育。即把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实务、创业讲座结合起来。第三,重点性教育。即在各专业中设“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课程。第四,专业性教育。即创建创业学专业,开设包括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进行体系化的创业学课程。
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指的是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范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也得到了普及,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是加深学生对于经济理论理解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第一,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课程的基础课程。
在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是国际贸易、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一系列应用经济学课程的基础。
第二,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同时,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经济理论和学术争议在丰富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给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扰与疑惑。
第三,西方经济学数学化倾向明显。
西方经济学广泛采取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和内容。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大量地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这种方法的使用让初学者感到困难。
(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
鉴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更好的理解经济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它主要包括:
1.实践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以供求分析为主线,讨论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公共部门经济学以及福利评价等。宏观部分分析了短期和长期的宏观经济的不同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与实践。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2.实践教学实施
首先,进行模拟场景教学。根据相关理论内容进行小组建设,并让小组成员在模拟场景中进行实地踏察。例如在讲述供求理论后,模拟一个服装市场,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公司,到模拟市场中进行采购,感受价格这只无形之手。
其次,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验证实验。通过搜集数据和相关的计量检验,将课堂教学内容置于可控操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对经济分析和运行的认识,最后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第三,组织学生实地调研。由学生设计问卷并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调研报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某些理论,可采取以上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第五,参加经济学社等社团活动。通过与其它同学的交流、辩论和倾听经济学者的声音,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采取模拟场景、验证实验、实地调研、翻转课堂、社团活动等方式,学生既掌握了经济理论,又培养了创业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第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学生的自信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第四,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关键词:创业;案例教学;实习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65-02
一、外语院校经济学教学的现状
外语院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专业特色越来越突出,经济学科成为外语院校向复合型、综合型大学转化的必备的条件。研究外语院校经济学教学模式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有文科也有理科,专业也有不同,有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有的是旅游管理、还有财务管理、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都开设经济学的课程,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因此接受能力不同,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由于外语院校开设此课程,与专业的财经院校开设此课需要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外语院校经济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如下。
1.经济学课程理论抽象与外语院校学生实践所需有矛盾。在一项针对225人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生的调查中,53.3%的人认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不太合理,应该加大实践课的比例。经济学课程理论抽象且枯燥,外语院校学生思维活跃,接触外界视野宽阔,要求课程增加实践的意愿强烈。
2.经济学基础为学生学习翻译外文原著打下基础。经济学原理的掌握既要求能够全面理解原理的含义,又要求能够在原理的基础上活学活用。在接触外文原著中,能够懂得原理,翻译如鱼得水,自然流畅。因此外语院校的学生借助语言工具的同时,学好专业基础才能真正使翻译做到信、达、雅。
3.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外语是一种工具,外语+专业的模式越来越得到认同,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的学习都与经济学课程直接相关,因此打好经济学基础课,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能够培养经济学课程的兴趣,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所在。
经济学教学模式主要是抽象理论灌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突出三种主要的模式。第一种模式带来的弊端是学生难以接受,尤其是外语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科生人文历史知识欠缺,无法接受纯粹的抽象的理论。第二种模式是可以肯定的,所学理论能够分析现象、解释政策,根据实践的变化,提出相应的理论调整是活学理论的一种方式。第三种模式是突出实践环节,是引起学习经济学兴趣的主要模式。
二、经济学教学模式改变的几种方法
1.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一项调查中,您认为《经济学》的教学与学习应该是(?摇)。A.学习经济思想;B.分析问题的技术;C.学会原理的部分;D.注重实践环节。有57.5%的学生选择D,注重实践环节成为大家比较认同的学习经济学课程应该遵循的。
针对经济学理论性强的课程特点,有意识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可以包括:(1)与企业联合建立专门的校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接触真正的企业。如果能够接触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可能对于学习成本收益分析会更有帮助。(2)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以讲座的方式来围绕某个经济热点问题讲述从企业实践中总结出看法。(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讲授和学生参与试讲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实践环节的考核纳入到最后的成绩中,根据课堂表现的情况,分成等级,再折算一定的分数,而不应只是闭卷考试的方式。(4)建立校内实验室是学生实践教学的一种最重要最方便的方式,通过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教学,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轻松学到书本上没有论及的一些实践知识,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在更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熟悉简单操作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的实践。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业项目比赛,有大学生创新项目活动,如果能够把经济学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这是最好的展示舞台。
这些实践环节的增强,更能促进和深化课程的改革。即使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设置一些实践环节的学时,也能起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2.案例教学成为特色。经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63.4%的学生认为,案例分析是更有效果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掌握最新资料和经济发展动向,增加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讲授和学生参与试讲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实践环节的考核纳入到最后的成绩中,根据课堂表现的情况,分成等级,再折算一定的分数,而不应只是闭卷考试的方式。因此,这些实践环节的增强,更能促进和深化课程的改革。即使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设置一些实践环节的学时,也能起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3.实习课堂是一种创新方式。在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启发学生,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唤起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教师的被动教到学生的主动学,学习效果会有明显的不同。所说的实习课堂,就是准备一个学生施展其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准备一周的财经新闻中的热点问题,自己描述新闻并根据所学的经济学原理进行评论,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分享。另一方面,学生自己准备课件可以在课堂上试讲课。既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又锻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为自己可以理解、并能够表达出来,吸收知识、转化知识、传授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兴趣所在。倡导自由表达自己学术看法和思想,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可以认为,实习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方式,是经济学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
三、对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兴趣的影响
通过两个学期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环节,对于学习经济的兴趣大大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主要着力于建立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参观企业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以及请企业里的专业人员做讲座的方式,使学生开阔视野,并真正参加了创业实践。
有学生组织成立了校园废品回收站,试运营了一段时间,像企业一样需要考虑成本、收益和利润,同时为校园的环保做了贡献。更让人欣慰的是学生利用暑假时间,与慈善基金会合作,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了贫困地区小学“桂馨书屋”搭建活动,把废品回收站所得利润全部捐赠,并指导孩子们进行阅读等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是真正地参与了社会实践,并在其中获得了课本上无法获得的收获。在南方某职业学校,让学生直接参与进淘宝网,并以接受订单作为考核的方式,应该是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举,虽然质疑声也有,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是学生更大的收获。
宏观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让学生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搜集经济新闻,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分享,根据所学的经济学原理评论新闻,分析发现的问题,对于专家、学者的观点也敢于质疑。表达自己看法必须是对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于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因此这种实习课堂的方式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经过对于100人的调查问卷分析,有92%的人认为这种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是成功的。并希望老师继续推广下去。原理部分枯燥的理论,复杂的模型,都在经济评论中得到了灵活的运用。由于外语院校培养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大多数学生会涉外,因此了解新闻的动态,掌握翻译的尺度很重要。
总之,外语院校经济学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对于其他非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特色鲜明的教学理念、适合得当的教学方法与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经济学不再是枯燥无聊课的代名词,而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难忘之课。
参考文献:
[1]李辉.贾晓薇《加强实践教学?摇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与教学论坛,2012,(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