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传播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响人际交往行为方式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诞生和流行,改变着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形态。在我国,手机短信的流行更是旗帜鲜明地区分了两代甚至三代人之间的界限。老一辈人很多不擅长发短信,新一代人则对短信乐此不疲,年轻一代的交往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年轻一代正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来创造自己的社交网络。
新媒体传播具有中介化人际沟通功能。瓦尔泽(walther,1996)指出,网络交流同时具有非个人化和超人际的特点。网络交流的超人际化特征在塑造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形态时,具有把传者理想化的特点,所以,这种社交所塑造的印象相比较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所塑造的印象,更有欺骗性。在新媒体作为中介的交流过程中,传者可以更好地、更有控制性地来表现自己,把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弱化或者隐藏掉。这就会让受者将网上沟通对象按照传者希望的那样理想化,从而导致传者传播的形象缺乏真实性。
新媒体传播在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我们经常误解别人的动机或意图,因为我们互相发送的信息无法传达那些细微复杂却又极端重要的语气、神态等信息。E-MAIL、MSN、手机短信等新媒介传播手段的丰富性,表面上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护更加方便、快捷,实际上它也间接创造了人际关系的一些危机和误解。比如一个常有的误解就是认为中介化人际交流和面对面交流是等价的。实际上,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功能替代关系。
影响人类文化行为方式
“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行为方式。
首先,新媒体传播影响了人类的文化接受方式和能力
受众传统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在增长。部分观众观看电视的习惯也已经被下载或者在线观看网络电影、电视节目的方式所取代。“拖着”或者“跳着”在网上看电视连续剧或者视频成为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因为人们没有耐心等待一集电视剧或者一个节目慢慢进行,人们需要快速观看个人觉得精彩的部分或者知道故事结果。
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被新媒介慢慢改变新的观看、阅读思维方式和传统思维方式发生冲突,但人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如卡尔所评论的,Google等现代技术是否正让人类变得越来越愚蠢?实践表明,人们探究问题深度原因的兴趣正在减少,阅读耐心正在减弱,而这与网络信息碎片化的表现形式和搜索引擎的搜索方式密切相关。另外,手机短信和报纸的流行也让人们适应浏览简短的信息。当信息铺天盖地像雪花一般从天而降,人们的思维也逐渐由线性的、逻辑的、追寻深度意义的方式转变为碎片化、非逻辑、追求表层信息量的方式。
其次,新媒体传播影响了人类的文化趣味
新媒体的自由度、互动性及参与的广泛性,使得当下的文化趣味日益娱乐化、流行化、大众化。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利用各种新媒介工作、形成社会关系、建立新身份并发展新文化。英国牛津大学牛津网络学院的《2009英国网络发展报告》(The Internet in Britain 2009)指出,网络已成为英国人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65%的人在获取信息时都首选网络。为了吸引大众,在大众文化消费的竞争中胜出,互联网上的新闻趋于趣味性与娱乐性,文化趣味的改变使得文化从追寻意义建构的现代文化过渡到无根性的后现代文化。文化的根本转变,来源于文化趣味的变化。而文化趣味的变化,又与新媒介传播的方式与特点密不可分。
影响人类居家行为方式
新媒体传播促使“宅”一族流行并引发对其的反思。进入新世纪后,“宅”这种居家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尤其盛行。如果说电视奠定了“宅”一族形成的基础,那么网络等新媒体则促成了其流行。“宅”一族沉浸于虚拟的世界,对于真实的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往往漠不关心。他们因为长时间不参与社会活动,在心理、生理和人际关系上都出现了问题。许多学者对“宅”一族表示了担忧和批判,认为是新媒体内在技术改变了人的主体性,这是技术的反人道主义倾向。
翟振明先生认为,技术可分为两类,以往的技术,基本上是客体技术,也就是通过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客体的技术,而另一种技术是主体技术,其不是用来制造工具,而是用来改变人自身的,这种技术的出现对人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而以电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技术就是主体技术。“宅”行为中的电脑自身的技术特性是典型的反人道主义的。其强大的虚拟世界呈现能力往往给人以错觉,认为自己认识了真实世界,但事实上,在虚拟空间中,许多东西都是碎片化的。这种碎片化的信息组成的世界,和真实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比例是不等价的。生活在媒介构造的世界中的结果是把媒介对现实的拟像与仿真当成了真实世界,混淆了二者的界限。当“宅”一族的头脑中拟像和仿真变得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时候,他们不会再眷顾真正的真实世界,“宅”一族沉浸在网络等的虚拟环境中,并且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从而颠覆了以往的生活方式,禁锢了在社会中真正与人交往的自由,主体性受到改变,导致人在某种程度上被技术宰制而不自知。
固然,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中揭示新媒体传播对人们产生的所有的影响是不可能也不实际的。但鉴于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由媒体传播尤其是新媒体传播等各种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与改变,帮助人们认识到这些新媒体传播引发的显在或隐在的影响,提醒人们注意、反思这些影响。所以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够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及生存在其中的新媒体环境,更加健康地生存、发展。
深圳新闻发言人将逾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发展趋势
1新媒体的基本内容概述
新媒体主要以互联网信息网络等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为主要载体传播信息。无论是新闻传播内容还是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都在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大众化,新闻传播渠道更加广阔和多样,同时因为新媒体能够及时快速地更新新闻内容,也保证了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兼具传统媒体的发展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实力,真正服务于民众,满足民众与社会所需。
2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2.1新闻传播的快速性
随着科技手段的加入,新闻传播方式主要以互联网为平台,智能手机、移动电脑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家家一台电脑,所以人们实现了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事,全世界的大事小事都可以被人们获知。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速度快,传递信息及时高效[1],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和时间固定的局限性,能够随时随地传递消息。同时,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网络媒体的推动,扩大了传播范围。
2.2新闻传播的互动性更强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互动性更强。新闻后,人人都可以通过发表弹幕或者是留言、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信息中,而新闻媒体后台在接收消息后也能够及时回复、反馈和改进,保证国民参与度和互动性。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中,人们只是新闻的接收者,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也是参与者和生产者,拉近了新闻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在增强国民参与度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内容。
2.3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灵活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方式依托于互联网等网络媒体,多元化逐渐成为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使得现阶段的新闻传播方式更加丰富,更加立体,丰富了新闻信息内容,创新了新闻传播方式。同时,多元化这一优势也帮助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地接收新闻消息,获取新闻信息,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动向[2]。而且,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也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有效途径,在接收新闻信息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见解,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表达和传播,使得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在丰富新闻传播内容的同时,促进了新闻传播方式向多元化和灵活化的方向发展。
2.4新闻传播的丰富性
传统的新闻传播以及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纸质新闻材料是人们获取以及传递新闻内容的主要媒介,广播电视等途径也因为人们思想与科学技术的限制,没有得到创新和发展。与之对比,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优势使得新闻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新颖,人们更愿意主动获取新闻内容。同时,各大新闻企业也在不断改进,丰富自身内容,增加自身种类,完善自身形式,在突破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满足社会大众对于新闻的需求,更加贴近国民审美偏好,使得受众与新闻传播媒体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循环。
2.5新媒体时代受众参与度和主动性更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信息时代的脚步,互联网的进步也带来了深刻的时代变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移动电脑的推广及普及,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也更加希望能够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在大众接收到新闻内容后,在相应的新闻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高了国民在新闻传播中的参与度,同时也提升了国民参与新闻传播的主动性,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当下实事。
3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3.1新闻传播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的媒介形式逐渐被淘汰和革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展新媒体,创新新闻传播的灵活性和多样化。现阶段,新闻传播除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传播内容上也不再局限于较为单一枯燥的文字内容,短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加入都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内容和新闻形式。而我们获取新闻内容的渠道也不再局限于电视报道,更多的是应用手机和电脑,这也促进了网络的发展,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多样化。
3.2新闻传播全球化
科学技术进步使得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介也不断融合,不断创新,加快了新闻传播速度,丰富了新闻传播媒介,信息依托于网络媒体更加快捷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因为新闻传播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3]。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新闻传播也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而且前景广阔,发展良好,体现了新闻传播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3.3新闻传播更加大众化和娱乐化
传统媒体将新闻内容传递给人们,人们被动地接收信息。然而,在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传递不同侧重点的信息,满足不同民众的需求。同时,人们也会及时分享转发自己喜爱的内容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逐渐实现信息传播大众化。新媒体背景下,各大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某些情况下,原有的新闻内容不足以吸人眼球。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一些媒体平台开始转变方式,使得新闻传播逐渐向娱乐化方向发展。除传统的政治经济类新闻内容外,更加关注娱乐化的信息内容,注重国民喜爱的方向和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整理报道,传递信息。
3.4新闻传播与国民间的理性互动逐渐成为主流
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过程中与国民的互动逐渐增强,国民参与度也逐渐提升,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乏一些不文明的评论和言语的出现,导致新闻传播遇到困难。而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互动平台起步较晚,制度尚未完善,对于网络制度以及相应互动管理较为薄弱,严重影响了新媒体下新闻传播与受众间的理性互动。如果仍然对这种现象放任不管,将会打击新闻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使得网络环境日益恶化,影响新闻的传播和发展以及新媒体与新闻传播的融合。文明理性的互动和传播能够促进新闻传播的发展,同时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新闻传播与国民间的理性互动发展成为主流,进一步地促进新媒体的创新和发展[4]。
新媒体在教育传播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教育传播学已经在教学研究活动与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然而,学科关系模糊与学科深度不足依旧是它存在的重点问题,这也使得教育传播学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同在。《教育传播学(第2版)》基于已具备的文献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以及教育传播学的特征进行分析,探寻新媒体技术对于教育传播学发展带来的影响,这不仅有利于教育传播学的发展研究,同时,也明确了新媒体技术视野之下对这一学科研究的重要价值。
正如《教育传播学(第2版)》所述,新媒体技术为教育信息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传播渠道,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就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教育技术学可以称之为教育传播学的“同根兄弟”,1988年前,教育传播学作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而存在,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在此时期之后,二者开始分道扬镳,朝着各自的方向单独发展,美国的标志性刊物合并便是这一事件的具体表现。也正是从此开始,教育技术走上了一条被新技术指导发展的道路。而教育传播学则继续坚持其自身的理论发展研究方向。值得一提的是,二者虽然在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但是,在学科目标上依旧存在着许多共同点。细读《教育传播学(第2版)》,不难看出,书中对于教育传播有着十分明确的定义,它认为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与信息对知识、技能以及思想进行特定教育对象输送的过程。《教育传播学(第2版)》中的这一定义包含了教育传播者、教育对象、新媒体以及教育信息等许多要素,而依托于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教育传播恰恰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这也对新媒体技术崛起并更好地应用于教育传播学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十分重大的社会事件,教育传播的渠道与媒体也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拓展,媒体的多样化使得媒体选择更加复杂。因此,加强教育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迫在眉睫。此外,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也是《教育传播学(第2版)》谈到的重点问题,作为一个功能多样的概念,“传播”不仅具有生活功能、交流功能,同时还具备教育功能,将其在教育传播领域应用,它的接收与知识传递功能便体现得淋漓尽致,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手段,可以使传播的许多功能更加便捷地体现出来。《教育传播学(第2版)》中的研究表明,新媒体教育传播具有负面与正面双重影响,首先,它为教育传播带来了自由的交流空间,为教师的知识传授提供了十分有效的传播工具,师生的交流空间也得到扩大,传播速度得到提升。然而,新媒体的过度使用也会使许多弊端凸显出来,学习与工作的时间碎片化,精力分散,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功能被削弱。此外,新媒体还具有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他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其重要价值自然不言而喻。那么,在新媒体技术视野之下,新媒体如何发展才是正确的方向呢?《教育传播学(第2版)》也给此问题提供了答案: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新媒体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传播机制来说,缺乏生机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导致此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便是“教育土壤”的缺失。理论是教育技术的支撑,在教育传播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实践的价值依旧不容忽视,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此学科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转变,让许多教育研究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传播学的学科发展问题,“媒体综合、交互、合一、开放”这些名词成了传播学研究的全新发展趋势,而教育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教育传播效果、全球化视野以及实践研究与教育理论架构体系的结合问题。《教育传播学(第2版)》为新媒体技术下的教育传播研究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参考,不仅分析了新媒体视野下教育传播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还指出了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对于教育传播学造成的影响,这对于教育传播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教育工作者对此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
(张彩霞/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商贸系教授)
公民新闻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整体影响
公民新闻的出现,回应了一直困惑新闻传播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解决人类信息需求的无限性和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系统目标的复杂性极大增强,有限的机构能力和无限复杂的目标实现之间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落差。如今哪怕是一个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也能够折射出这种尖锐的矛盾。
公民新闻实践,以全民参与这样一种方式,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进一步而言,从新闻传播本身来看,公民新闻的实践,推动了以下目标的实现:
新闻价值的公众确认。什么变动是民众最关注的?什么变动对他们有什么影响?最好的求解来自民众自身。在各种各样的公民新闻平台上,焦点与热点的形成及变动会即时显示出来。加拿大社区主导新闻媒体网站Rabble的创始人朱迪·瑞比克(Judy Rebick)说:“主流媒体的工作人员把自己定位为仲裁者的角色,只要媒体自以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他们就永远不能很好地利用人们的智慧。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对知识截然不同的理解。”
新闻信息的全方位提供。一个事实是:媒体外观察事物的眼睛比媒体内的眼睛多。任何一个新闻事件,任何一个具有
新闻意义的变动,都将有媒体从业者之外的更多的目击者和亲历者,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公众信息权利意识的提升,网民将越来越普遍地参与新闻信息的直接提供。这就将极大地扩张新闻的时间与空间维度,更大程度上实现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丰富性和深刻性。
新闻分析的多元展开。通过各种方式,公众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观点将得以共同展示,平衡和公正在这样的信息传播模式中将得到最充分实现。而在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下,平衡与公正是寄希望于每个新闻工作者和每个媒体机构从道德层面上实现。
在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中,全民参与的事态观察,全民参与的信息提供,全民参与的分析评论,全民参与的错误修正,将会极大地减少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偏见与误差,让新闻报道更准确、更均衡、更公正、更深刻。
成长的代价
在同一平台之上围绕同一个信息主题或实现同一个传播目标而展开的网际协作,将实现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将使信息将更加丰富,解析将更加多元,验证将更加苛刻,讨论将更加理性。
但是,公民新闻和互联网一样,在开辟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必然会付出成长的代价。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看,公民新闻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下方面:
海量信息所导致的重点淹没。公民新闻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结果是,信息的生产规模急剧扩张,迅速生成的海量信息必然会对有价值的信息在客观上造成淹没之势。
非专业信息生产带来的鱼龙混杂。公民新闻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仅凭个人兴趣来进行随机的新闻传播活动,从整体上看,信息的鱼龙混杂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多元价值取向对信息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信仰、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感情倾向的网民都能够参与信息的与修改的时候,不同文化体系的冲突,不同价值观念的辨争将是信息运行的常态。因此,信息系统面临的绝对震荡力就产生了,这种局面将造成不可避免的混乱。由此社会系统也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多元价值的冲击。
公民新闻作用下传媒力量对比的改变
公民新闻不是独立于专业媒体的新闻活动之外的,而是与专业媒体的新闻活动相伴随、相呼应甚至相融合。公民新闻不仅在整体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某些观念与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媒格局中的力量对比关系。
公民新闻成为专业媒体的参照系。公民新闻所涉及的事件、话题、新闻素材等,都可以成为某种参照系,受众可以以此为一个依据对专业媒体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客观性、全面性等进行评判。公民新闻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受众的需求与兴趣,能与公民新闻形成呼应的媒体,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同。
公民新闻的活动,在一段时期后,会形成某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虽然不会完全决定专业媒体的报道活动,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媒体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公民新闻的“伴随性传播”形成“正反馈”效应。公民新闻在很多情况下是专业媒体报道的伴随性传播,即对专业媒体报道的扩展性、跟进性报道,这些传播活动会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正反馈效应,这种效应是一种调节机制,对于专业媒体的传播效果形成影响,这种影响累积起来,也会影响到专业媒体的力量对比。
公民新闻力量的取舍方向成为专业媒体角力中的砝码。公民新闻的力量与哪一种专业媒体相结合,或是与哪一种专业媒体相抗衡,都是一种砝码,影响着整体的力量对比关系。
公民新闻影响平台提供者的力量对比。公民新闻总是通过一定的平台来实现的。不同平台所聚集的公民新闻参与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公民新闻的水准,都会影响到平台提供者的影响力。而在我国,公民新闻平台的提供者很多就是专业媒体,因此,如何为公民新闻实践营造更好的平台,如何将更多优秀的网民吸引到自己的平台来,成为新闻竞争之外的另一种竞争。
从目前来看,在我国,公民新闻的实践在商业新闻网站得到更多的重视与应用,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也更高,因此,公民新闻进一步强化了商业新闻网站在新闻传播特别是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力量。媒体网站之所以在公民新闻实践方面稍显落后,除了体制、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外,还和它们给人们留下的“刻板印象”有关。一些网民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会有意与传统媒体保持距离。如何改变自己给受众留下的“刻板印象”,更好地实现自身与公民新闻的结合,是传统媒体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公民新闻推动下媒体的角色转化
人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博客、维基、微博技术支持下的民众自治的信息公社面前,在公民新闻时代,专业媒体是否会被边缘化,进而由此走向消亡?笔者相信,这两件事情都不会发生。只是推动着媒体的业务结构和运营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
专业媒体的角色转化将向着两个方向进行:
第一个方向是专业媒体作为一种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座标。
公民新闻在初期必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这甚至会使得人们无法判断新闻的真伪。在这样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专业媒体的报道将成为人们判断公民新闻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等的参照座标。
要完成这样一种标杆的任务,专业媒体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并且不断改革业务方式,以适应公民新闻时代新的传播需求。
即使如此,专业媒体也不能视公民新闻为自己的敌手,它也同样需要对公民新闻的价值进行挖掘,将公民新闻的能量导入到自己的系统中并实现它与自身能量的结合。因此,对公民新闻提供的信息、意见等进行辨识、整合的能力,将成为专业媒体的专业能力之一。
第二个方向则是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这时,专业媒体将从信息的主体提供者,变为信息的网际组织者;从信息的单向者,变为信息的全程管理者。其具体作用表现为:
议题设置。美国学者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在他的《报纸与外交政治》一书中说:“在多数的时间,报界在告诉人民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这种情况在今天仍然真实地存在着。由于媒体的职业功能、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媒体仍然具有对社会重要变动状态的前端感知能力,特别是具有对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质变征兆及意义的前沿感知能力。这就使得媒体在新闻的辨识与捕捉中占据优先位置。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提供需要公众关注的议题种类和议题方向。
组织协作。维基新闻等公民新闻形态形成的关键是大规模协作的组织。媒体需要设计协作的形式,制定协作的规则、进程与环节,全面协调资源、技术为其基础支撑的网际能量,以完成信息收集、信息编辑、信息整合、信息、信息运用的全程管理。
工具提供。专业媒体将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位,建设媒体所需的公民新闻形态下的公共应用技术平台和内部管理技术平台,以保证信息生产和信息共享过程所需技术工具对于传播目标的支持。
安全维护。信息运行过程中,系统将受到复杂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其安全性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媒体需要保证海量信息流动过程的稳定与安全,防止出于各种目的的对于网络系统安全的侵害。
在目前阶段,专业媒体更多地是在第一个方向上来实现自己与公民新闻的共同繁荣,而从未来来看,专业媒体则将更多地在第二个方向上发展。也许未来能充当标杆的,只剩下少数几家具有极高水平的专业媒体,更多媒体是在公民新闻的推动下逐渐转型,完成与公民新闻的融合。
关键词: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 自救
一、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
传统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等几种主要的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在传播的方式上采用大众传播的方式,传统媒体采用原始的机械装置定期、限量的向公众传播信息,其主要以传播信息,提高教育娱乐等多方面信息的交流活动媒体。在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承担着信息交流的重要职责,而新媒体一经出现,就开始快速的拓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受到了挑战,迅速的占领了传统媒体的大量市场,使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新媒依靠互联网、掌上媒体及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互动传播和创新传播。
相对与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陷入了困境之中。首先,在信息的快捷和迅速方面,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被严重的抛在了后面,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制作过程较为复杂,要经过采访、制作、编辑的过程,而新的媒体形式则完全不同,比如用手机一张图片和编辑一定量的文字,有时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信息就会被接受方接到。而信息的效果可能还十分的理想,移动客户端能够迅速的分享随时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鲜信息,一些重大的事件,以往都是通过传统的媒体才被广大的观众所悉知,而今天则完全不同。新媒体成为重大事件信息的交流传播平台。传统的媒体在信息交流的时间屏障,被新媒体传播的时间性彻底的改变了。
从信息的交流程度来讲,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方面的传播,缺少信息的互动性和交流性,信息的和信息的接受之间有天然的交流屏障。而网络媒体则大大的不同,它为信息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信息的传播是所有人都可参与的开放式的信息传播,有明显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都是线条性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按照既定的顺序开展传播,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针对自己的需求来灵活的选择,有的时候,一条信息如果它在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被记忆和记录,之后就失去了记录的绝佳机会,信息是定时定向的流动。而相对于新媒体而言,信息的传播是灵活机动的。正是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的市场空间被新媒体大量的占领,传统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新媒体的优势资源中吸取营养,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被人们认识到开始,就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体将要消亡的声音,但陷于困境中的传统媒体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性。新媒体的优势性中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性,正是这种缺陷使得新媒体必须要传统的媒体来补充。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缺少严谨性、深刻性、规范性、缺乏权威性等方面的重要特征。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固有特征,双方呈现出了特有的互补性特征。这使得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传统媒体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考验,表现出很难或缺的依赖性。传统媒体历史悠久,体系成熟,有权威性的保障。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持续性和深入性,甚至权威性仍不可撼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天然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媒体是信息的采集中心,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收集,形成多元的信息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表现出弥补不足的特性。网络新闻、网络小说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多元的印刷需求。是市场的需求使原本有很大不同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能够有效的结合,在市场的需求机制下,媒体行业在满足需求中不断的改变,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信息,社会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媒体信息来满足需求。而最终媒体将在改变中受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对于双方都有益的,有利于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融合的趋势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说是好的,媒体行业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融合的方向对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一场自我的拯救。如果传统媒体能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摆脱自己目前处于衰败的趋势,那么传统媒体将在融合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繁荣,信息开始大量的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信息的流量瞬间的增多,随着人们的信息可选择性增多的同时,人们不再需要在传统的信息载体中四处的搜寻或者等候,而是在收集移动客户端中轻松的搜取获得。在信息大量泛滥的同时,信息的鱼龙混杂也表现的较为明显,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去认证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信息,信息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传统媒体虽然处于困境之中,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优点基础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首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中,传统媒体应保持住自身的优势,自身的优势是生存之本。相对于新媒体的社交媒体随意性、宽泛性,传统媒体的严谨性就显得突出的重要,新闻信息要追求新闻的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媒体以速度和数量取胜,以方便和快捷为自己的有力武器。双方一旦结合,就可以做到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效果。传统媒体在新闻的报道中,更容易做到中立、公正、准确和真实,同时,公信力和影响力是传统媒体的声誉,在复杂的事件中,人们往往需要一个公正的客观的评价,站在一个高度上去对整个事件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公正的,是正义的、客观的,冷静的乃至是理性的,而这样的公正性,在传统的媒体中我们更容易找到答案。没有公正的角度,就不会有确切的判断。
其次,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是一个方向,传统应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新媒体的优势是不容质疑的,新媒体在服务人们的生活上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融入到了生活的点滴细节,它能够迅速的渗透到人们之中。新媒体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的时间性,同时能够全面深入的开展最新的新闻报道细节。网民在网上最初看到的是新闻资讯类媒体,而新媒体的快速适应能力,使得新闻资讯以新闻资讯为主体,社会化正在快速的普及,在未来,这种普及只能是在不断的深化,而不见有收缩的迹象。传统媒体不得不重视新媒体的社会化普及,它们对传统媒体做了有利的补充,未来媒体行业的发展是快速的融合过程。
最后,媒体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以客户的关注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两者的结合是对彼此都有益的,其目的是更多的阅读,是更好的服务,是丰富信息内容。丰富传播的途径,使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被社会贡献,在海量的信息中甄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内容是必然融合的方向,内容能够综合性,不同的媒体,受到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而最后的融合是必然的选择,市场竞争在无时无刻的经行中。而渠道和途径也会在彼此的合作中真正的融合,网络新闻是开放的空间,其包容性是很强的,未来一个传播平台可以传播不同介质的内容。未来,传统媒体与媒体应该会在彼此的融合中不断的模糊它们之间清晰的界限,是必然要发生的。
四、媒介融合的价值意义
首先,突破传媒传播信息的界限,不同的传媒在产生之处依靠自己的传播优势迅速的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不同的传媒对自己传播的信息上面,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媒体融合的难题就是使原本依靠自身优势传播自己优势信息的媒体发挥最大的功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有重要的行业意义的,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在融合中获得发展,找到自身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传媒在传播信息上的界限将不再清晰,其媒体的不同功效会做到融合,从而改变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传媒市场的发展,更多的阅读者将在融合中受益,传统媒体获得发展,新媒体获得发展的动力。
其次,有利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融合不是强行组合的结果,而是不同的媒体依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彼此间相互的融合。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媒体技术在深层的融合中获得进步,媒体技术的提高将在融合的效果中表现出来。其发展的结果是把传统的媒体带向新的技术的高度,而在新闻的本质上,各媒体的性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更过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应该是深层的融合,其本质是提高新闻的质量,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再次,在融合的过程中建立核心的竞争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虽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而彼此的界限也会有模糊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媒体融合是为了彼此各自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建立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遵循媒体发展的规律,在技术上、在结构上、在内容上的组合和改变,都是从加强自身的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传统媒体寻找融合的途径,来突出自己的核心优势的化,传统媒体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失去方向。通过融合,传统媒体可以重新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的服务不断的优化,从根本上从融合中获益。
最后,增加媒体的经济价值,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在经济价值创造方面的优势。很多的人忧虑传统媒体将在未来消亡,这样说也许不无道理,如果传统媒体没有自己的造血能力,需要外部的输血来维持的话,传统媒体的困境将会继续。能够依靠自身条件和优势,为自己创造经济的价值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媒体的融合不是一定的,而是顺应其媒体行业的发展规律,自然发展的结果,如果强求其形式的结合是不对的,也不能找到其真正的融合之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媒体自己的途径,巧妙的融合会使传统媒体获得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自合,王曦辉.共融共粉大河奔流――从大河报的实践看媒体融合的路径选择[J].新闻战线,2014,(12).
[2]林楠.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与融合[J].新闻传播,2014,(13).
[3]秦洁.简论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J].新闻爱好者,2012,(17).
[4]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以《华尔街日报》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