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金融学理论

传统金融学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金融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金融学理论

传统金融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研究范式;理性投资者;无套利均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0-048-07

一、前提假设: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分歧

斯蒂格利茨(2010)指出:“经济学理论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由一组假设以及由这些假设推演得出的结论共同构成,只有前提假设正确,结论才可能是正确的”。又如Mossin(1973)曾指出:通过检查前提假设,将能够更加准确地发现被忽略的部分,进而估计理想与现实差异的本质和影响。西方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现代金融学理论始于Markowitz(1952)的组合投资理论和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的MM定理,上述研究开创了投资学和公司金融理论的先河,并界定了现代金融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外延。20世纪80年代以前,现代金融学的最重要理论假设就是理想市场,主要包括理性投资者、同质预期、有效市场和无套利均衡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传统研究范式。然而,基于现实金融市场中无法解释的大量“异象”的客观存在,金融学家们开始分析投资者行为对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他们认为现实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普遍存在非理性投资者、非同质预期、套利有限性以及并非有效的市场,而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一些传统金融学范式无法解释的市场交易行为和现象,并最终演化形成了行为金融学派。

Jensen(1984)认为,有效市场、组合投资、资产定价、期权定价和委托成本共同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主流研究范式。显然,这样的界定与Ross(2002)所阐述的现代金融学理论传统研究范式的差异仅仅在于其中是否包含MM定理。事实上,MM定理与成本理论一同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公司金融理论,而公司金融理论其实也是以金融市场理论作为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且也沿用了金融市场理论的基本假设。因此,本文主要参照Ross界定的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假设演进的梳理。由表1可知,虽然现代金融学传统研究范式的理论假设存在差异,例如MM定理的推导基于更多的限定性条件,但这些理论还是存在相对一致的基本假设,即一般性理论假设,具体包括理性投资者、同质预期、有效市场和无套利均衡等。而诸如无风险利率、无税收、无成本等特殊性假设则仅是针对具体的理论推理过程产生影响。不管怎样,这些一般性假设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理论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石,同时也成为了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关键分歧。考虑到同质预期归属于理性投资者假设,而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相关文献已经非常丰富。因此,本文从一般性假设的理性投资者和无套利均衡假设出发,讨论现代金融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分歧与演进。

二、理性投资者: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基石

理性投资者假设实际上是对投资主体给定了偏好和预期两个层面的限定性约束。关于偏好假设,最早由Von Neumann和Morgenstem(VNM,i944)提出,他们认为人们的偏好满足完备性(completeness)、可转换性(transitivity)、连续性(continuity)和独立性(independence)等公理,基于偏好的选择结果可以通过预期效用最大化方程来表示,人们的选择符合理l生人的基本特质。VNM假定实际上是在已知客观概率分布前提下的选择准则,忽略了不确定性问题。因此,Savage(1964)提出了主观预期效用理论(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SEU),即基于个体主观概率分布预期建立的效用理论。预期假设强调当新信息出现时,人们会基于Bayes法则更新他们对概率分布的预期,在相同信息条件下所有个体对未来概率分布具有相同的预期,即同质预期假设。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理论的支持者们提出了三个逐渐放松的基本命题:一是投资者都是理性效用最大化者,能够对证券进行理性估值;二是即使存在部分无法正确估值的非理性投资者,但由于这部分投资者的随机交易行为相互对冲,从而并不会影响市场价格;三是即使大部分非理性投资者按照相近方式进行决策和交易,但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也会消除他们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事实上,在上述三个命题被总结出来以前,Samuelson(1965)和Fama(1965)就已经给出了现代金融学理论最为重要的结论之一,即有效市场假说(EMH)。

关于理性投资者假设,行为金融学理论指出,实验经济学的结果已经表明个体对不确定性具有明显的厌恶特征,相对于一种不确定性状态,人们更愿意选择确定性的结果。由于SEU假设并不允许个体对概率分布产生主观认定,从而不能够捕捉到个体这种不确定性厌恶的特质。另外,人们的决策往往并不服从Bayes准则,具体表现为:当投资者面临不确定性时,即使他们有能力对所有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投资决策仍会受到个人理念、经验、感受的影响;投资者往往只是基于公共信息进行决策,而不是所有信息;投资者有时表现出风险厌恶,有时又是风险偏好者。行为金融学实际上是尝试通过了解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的认知状况和情绪因素,进而解释个体决策的过程与方式。到目前为止,行为金融学仍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很难被某一个确定的模型所刻画。而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传统范式则是对复杂人性的简化和抽象,但也正是因为过度地简化和抽象,从而使其难以解释现实市场上出现的所有现象,才会遗留下众多的市场“异象”,并因此受到行为金融学的诟病。

传统金融学理论范式的另外一个核心假设是个体能够做出合理且一致的金融决策,即同质预期。同质预期的基础是信息同质,所谓信息同质是指所有投资者具有相同数量和相同质量的信息,信息无成本保证了所有投资者能够获得同质信息。在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信息的有效市场假定和理性投资者假定的基础上,同质信息决定了投资者会基于信息对未来概率分布产生同质预期。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人们时常表现出非理性或近似理性的状态。Simon(1956)就指出,理性人假设忽略了环境限制和个体约束,如时间和认知能力等问题,而个体在多数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有限理性,即个人价值观、无意识反射、经验以及习惯等都会影响人们的理性程度,尤其是当人们面临实质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时候。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人们在更多时间内只是满足自身效用需求而非需求效用最大化。即使能够假定个体完全理性,然而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进行Bayes更新,人们同样难以形成对未来概率分布的同质预期,因此,现代金融学理论传统范式的相关结论还是难以保证其正确性。

表2列示了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者非理的一些具体表象。不难发现,投资者这些非理性特质的存在,必然无法保证其在金融决策过程中表现出传统金融学所强调的理性预期,因此,基于理性投资者假设的有效市场并不会真实存在。如果不存在真正的理性投资者,那么这些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是否会随机发生并相互对冲,进而消除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呢?现实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表明,投资者之间交易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投资者会买入或卖出相同的证券。Shiller(1987)指出,由于非理性投资者(即噪音交易者)会受到社会其它个体信息的影响,跟随或者模仿其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因此,交易的结果很难被彼此抵消。虽然有效市场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投资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过去的错误,进而改变未来的投资决策,并最终变得更为理性。但是,学习过程的机会成本很高,并且真正学习的机会事实上非常有限。因此,噪音交易者之间的相互对冲和抵消并不足以保证市场有效性的真实出现。

三、无套利均衡:现代金融学理论的核心

传统金融学理论的支持者们基于三个基本命题以支持市场有效性的成立,包括理性投资者的存在、非理性投资者的分散交易相互抵消影响,以及理性投资者能够通过套利消除市场中的错误定价。在前两个核心命题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严厉质疑的情况下,关于无套利均衡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套利是指投资者可以无成本且无风险地获取收益的投资机会,例如按照较低利率借入资金再以较高利率贷出获得差价就是套利的最典型例证。传统金融学理论针对卖空无限制和套利无约束的假设,实际上已经暗含了市场中可能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者,并且他们将会导致市场的错误定价。另外,这样的错误市场定价从本质上源自投资者之间存在非同质预期。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具有非同质信息,或者即使存在同质信息,由于个人偏好和认知偏差,投资者也会对未来收益概率分布产生差异化的预期,从而形成了市场中的错误定价。通过对卖空和套利的设定,传统金融学理论虚构了投资者在套利行为中的能动性,使得投资者可以通过套利消除市场的错误定价,最终保证市场中并不存在套利,进而实现均衡并达到有效状态。

行为金融学理论指出套利存在有限性,现代金融学理论所追求的无套利市场并不会真实存在,且无套利并不等于市场中不存在套利机会。因此,传统金融学关于卖空无限制和不存在任何限制性规则约束套利行为的前提假设并不现实。Friedman(1966)指出,当市场中出现错误定价时,适当且诱人的投资机会就会产生,理性的投资者会迅速地进入市场,通过套利实现收益,进而修正市场中的错误定价。行为金融理论并不怀疑这一命题的前半部分,即市场中存在错误定价,而且错误定价从一定意义上确实有利可图,但理性投资者是否能够迅速地进入市场,通过套利修正错误定价并获取收益却值得怀疑。首先,套利行为本身并非无成本,包括手续费和买卖差价等通常意义上的交易成本时常使得修正错误定价变得无利可图。作为影响套利行为的关键步骤——卖空则常常涉及到为借入证券而支付的保证金以及手续费等直接成本。而且发现和识别错误定价的成本虽然难于计算,但一定会直接影响到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错误定价的持续性往往与套利实施成本紧密相关。其次,套利过程中所产生的潜在风险也致使市场中的错误定价持续存在。Lehner(2004)指出,基本面风险和噪音交易者风险是套利者所面临的两类主要风险。当市场中不存在完全可替代的风险资产时,套利行为就无法通过完美替代而消除基本面风险。即使存在完全可替代的风险资产,该替代风险资产也同样可能被错误定价,从而使得投资者面临双重基本面风险。噪音交易者风险则是指噪音交易者会使短期内的错误定价加剧,迫使套利者基于防止损失继续扩大而不得不进行止损交易,或者是流动性原因导致的过早对冲行为,进而会产生相应损失的现象。De Long等(1990)又进一步指出,套利者很可能同噪音交易者采用相同的投资方向,从而加剧了市场中的错误定价。除了基本面风险和噪音交易者风险外,Abreu and Brunnermeier(2002)还指出,由于错误定价何时能够被彻底消除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套利者不得不承担为进行套利而产生的初始投资成本,这种成本往往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进而降低了套利的可能性。如果市场中存在多个套利者,套利的不确定性则会更加复杂。

事实上,现代金融学理论对无套利均衡假设的依赖,弱化了其对完全均衡金融市场的初始要求。然而,正如行为金融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套利的有限性使得这一假设尴尬且无用。必须承认的是,也正是无套利均衡假设使得现代金融学能够置于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学框架中进行推理和分析,并提供了针对金融市场均衡分析的基础。即使人们指责无套利均衡假设并不符合经济学逻辑,并且由于套利行为的限制性还使得市场中的错误定价得以持续存在,但是除非能够寻找到一种更为合理的理论假设解释市场中资产定价的基础,进而确定市场中存在何种程度的错误定价,否则无套利均衡仍然将继续保持其在现代金融学理论研究范式中的主导地位。

四、结语:基于不同视角的现代金融学逻辑

传统金融学理论始终坚持认为现实金融市场是一个基于理性投资者、同质预期和无套利均衡的有效市场,市场异象只是来自劣模型的偶然现象。而行为金融学考察问题的基础则是基于市场投资者现实交易行为的刻画与分析,是对传统金融学研究范式进行全面的否定,认为有效市场并不符合现实交易市场的真实状况。那么,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之间的分歧究竟揭示了什么样的经济学逻辑呢?

传统金融学理论范文第2篇

金融学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

主要包括四大学术专业领域: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

金融学研究领域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传统金融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非系统性风险

一、引言

传统金融学理论认为,风险和收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同样超额收益来源于同样的高风险的报酬。在有效市场下,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同方向变化的,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介入而逐渐降低收益。

20世纪80年代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为了解释这些异象,一些金融学家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投资者的行为分析,至90年代这个领域涌现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1999年克拉克奖和2002年诺贝尔奖分别颁给了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在理性人假设前提下,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个体行为对市场没有影响,即使存在犯错误的投资者,也会被套利者所淘汰,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就没有太大意义。但是现代金融理论无法合理解释金融市场中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包括金融市场的暴跌事件,比如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崩盘事件等。

行为金融理论放松理性人的假设,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更贴近现实的解释,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会影响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市场不是有效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受自身教育、投资经验和知识、市场信息、投资偏好等影响,对资产未来价格会产生一种信念和预期。Baker、Wurgler指出,投资者情绪是指投资者基于对资产未来现金流和投资风险的预期而形成的一种信念,但这一信念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前已有的事实。这种对资产价格和市场走势的主观认识,会产生或主观或悲观的心理情绪,将导致投资者决策偏差和资产定价的偏差,如投资者的过度乐观、后悔厌恶、羊群效应等。在这个框架下,研究投资者的决策模式和特征,以及在这些特征下的市场状况显得特别重要。

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下,收益与风险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投资者情绪对资本定价具有显著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以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新增投资者开户数、换手率、IPO平均首日收益率、IPO数量等指标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标,并将其纳入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通过引入并量化投资者情绪,可以更加全面的剖析收益率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关系,说明投资者情绪对资产定价具有重要影响,并据此更有效地解释中国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科学地解释中国资本市场异常现象,为投资者行为决策及市场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投资者情绪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成为行为金融学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投资者情绪对期望收益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的影响,在学术界仍存在分歧:

1.Merton认为在无摩擦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系统性风险与期望收益呈正相关关系。Fangjian Fu使用EGARCH模型发现非系统性风险与期望收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较多的学者持相反的意见。首先是Miller指出,当市场存在卖空限制,投资者对收益的预期不一致时,期望收益将与非系统性风险呈反向变动关系,且股票价格更倾向于反映市场参与者的乐观情绪。Baker, Malcolm, and Jeffrey Wurgler认为,全球和国内的情绪可以预测市场收益: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各种难以套利或定价的股票的未来收益相对较低。Ang, Hodrick, Xing, and Zhang通过把股票按照它们的非系统性风险分为五类投资组合后,发现非系统性风险与期望收益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股票月收益与滞后一个月的非系统性风险成负相关关系。Gao, Yu, Yuan通过对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当投资者情绪过度乐观时,会导致高风险股票错误定价,从而导致较低的期望收益。

传统金融学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职 金融学

经济形势的发展及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更加复杂,这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金融学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定位,笔者认为引入案例教学很有必要。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克里斯・哥伦布・朗戴尔教授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对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进行分析和决策,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憾,提升高职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效果。[1]

一、金融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学生角度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表现在:

1.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法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主角,使之有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树立信心。同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1.2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着手进而归纳出一般结论,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纯理论,同时案例多是来源于实际领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讨论分析,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由教师设置好案例情境之后,通过由学生几人一组组成讨论小组,内部讨论之后再派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不同小组形成的不同的结论还需进一步探讨争论。这个过程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与教师和其他组别的探讨互动,也提升了学生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3]

2.教师角度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为了给学生提供及时生动的案例,要求教师不仅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金融业务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因此,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也积累教学经验,进而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在当前高职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法应用比例太低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仍然以传统灌输式教育为主,案例教学法应用比例偏低。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和西方国家自由、民主、注重个性、鼓励竞争的文化理念密切相关。而我国传统文化建立在秩序、服从权威的基础上,长期形成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学生作为接受应试教育的对象,更容易和习惯于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述式的知识传授方式。

2.对案例教学的目标和性质认识不到位,师生角色错位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金融学案例教学中,课题案例讨论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仍以传统的引导式教学为主。还有些教师错把案例当作例子,用以佐证某一金融学原理或理论,分析和点评金融热点事件,教师仍然是主角,学生在有限范围内被动参与。[4]

3.所选取案例的实践性不强

现有的金融学理论主要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货币金融部分,这些金融学理论及其结论主要是在总结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货币、银行及金融市场运行的实际而产生。真正能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务实际状况作出理论上和应用上的创新案例很少,距离学生较远,学生通常难以理解,因而,课堂案例讨论时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出现无人发言的情况。

三、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实施和完善

1.教师方面

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改革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学校要制定鼓励教师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实践案例教学,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进行观摩和总结推广,并给予奖励,在教师的晋升、评先评优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最大限度调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教师在金融企业实习、合作的通道,对教师深入金融企业调研编写案例行为记入工作量,鼓励教师编写教学案例集,定期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并予以优先出版或发表,并适当给予补贴。

2.学生方面

建立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金融学课程考核时,应把学生的课堂案例讨论表现纳入课程成绩,并定期举行案例设置、案例辩论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发掘金融热点问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联系相关的金融企业建立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形成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又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金融素养和自信心。

高职金融学教学偏重于理论的讲述,如果仅讲述课本理论,要求学生进行简单记忆,内容繁杂、须记忆内容众多,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基本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案例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师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予以综合运用,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在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为以后的实际操作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晶晶.金融学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商界.2009(10).

[2]周元,章启程.金融学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与角色定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

传统金融学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 教学设计 实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金融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试图揭示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非理和决策规律的边缘学科。行为金融学以行为范式取代传统金融学的理性范式,承认人的行为的非理性,以展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推动了金融实证研究的发展。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行为金融学纳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中,行为金融学在教学设计方面和传统金融学差异较大。

1 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培养直觉思维,发现内在动机。经典金融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但现实中人们的决策行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差异,行为金融学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理性经济人假设,其理论框架和经典金融学差异较大,因此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把握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

2.1 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上,可以暂定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公司金融等基于经典金融理论的传统必修课程之后;课时分配方面既包括理论讲授部分,也要包括课堂实验部分。虽然目前部分国内高校已经把行为金融学定为核心课程,但对一般高校而言还是暂定为专业选修课更为合适。金融涵盖的范围很广,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方向,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可在选修模块设立几个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下设关联的课程组合,行为金融学可以和金融计量分析、实验经济学等构成一个课程组合,甚至可以把心理学等课程纳入这个课程组合。

2.2 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已出现较多的行为金融学教材,但质量参差不齐。选择教材,首先要选择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完备的教材,其次要注意选择接近理论前沿的新颖教材,最后,教材能结合我国市场实际进行分析则更佳。在选定基本教材基础上,还应向学生推荐补充读物,特别是国外一些权威性的杂志。

2.3 内容标准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应包括期望理论和行为金融模型:期望理论用价值函数代替传统现代金融学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是一条中间有一个拐点的S形曲线,自变量是投资者损益,盈利部分是凹函数,亏损部分是凸函数,行为人在看到损失时的失望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高得多,并由此推论,大多数投资者在获得利润时是风险厌恶者,在遭受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行为组合理论BPT是对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的改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是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其中信息交易者是不会出现系统偏差的理易者,噪声交易者时会产生认知偏差的非理性投资者,这两类交易者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3 教学方法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商学院首创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中有教师和学生两种主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而非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负责提供教学案例等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3.1.1 教学准备

这阶段主要工作包括:选择适当的案例、确定讨论题和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案例。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内容与所学知识有关,难易程度与学习知识的深浅度相关,篇幅大小与教学时间相适应,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提供相应的提示和背景材料。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人们的投资心理更复杂,利用行为金融理论来分析我国的金融市场会更有效,教师应尽量选择基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案例。其次,确定讨论题。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案例的内容确定讨论题,讨论题要有一定的诱导性和争论意义,使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和争辩,深入掌握运用所学的行为金融学理论。第三,确定案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案例背景、学生人数、教学环境等确定相应的组织形式,如小组讨论法、智囊团法等,设计和布置案例教学环境。

3.1.2 主持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要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课开始,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案情,布置讨论题,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和推敲案情,等学生基本熟悉案情、得出基本结论后再组织讨论。

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气氛,使学生能充分讨论和争辩。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诱导学生,使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行为金融学知识理解的深化。

3.1.3 总结

每次讨论结束要做简短的总结,可以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主要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有无同学未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等;二是对案例本身的讨论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揭示案例中包含的行为金融学理论,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相应结论,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准备。

3.2 课堂实验法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大量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经济学的实验与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包含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报告结果等环节,通过模拟环境和采用随机化、保密意图等仿真技巧,对社会中的人进行实验,验证投资人的行为。例如弗农·史密斯在张伯伦的课堂实验基础上,设置著名的“双向口头竞价”实验,参与者被分成买者或卖者两个群体,随机分配买者和卖者的角色;每个卖者有一单位的待售品,其保留价格为v,卖者不允许以低于v的价格出售商品,如以p>v的价格出售,卖者可以获得p—v的收益;每个买者也被分配了一个保留价w,即允许购买的最高价格;通过反复实验,史密斯验证了竞争性价格理论的合理性。行为金融学教学可引入课堂实验法,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探究性思维的方法。其教学程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进行模拟验证—比较评估并得出结论。教师通过设计课堂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和独立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倾向。在课堂上模拟实验环境,然后对随机选取学生和分配角色,诱导被实验者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进行实验;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验证命题,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现代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并具有发展潜力的金融人才。行为金融学课程的设置富于挑战性、创新型和趣味性,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和总结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