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动式教学
当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都讲究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互动式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且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理应用互动式教学,对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将会大有益处。我们开展互动式教学方法时,是由学系专业教师指导,利用合适的教学选材,创设逼真、生动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课堂讨论。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指正和总结。宋为群等[5]认为,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求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见解,并从讨论中使自己获益。而邢凤梅[6]等认为,互动教学的还可使学生在课余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上自己的理解,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我们尝试此教学方法改革时发现,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了,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经过调查,学生们也非常欢迎和支持互动式教学的开展。
问题导向式教学
现在各高校对于PBL教学使用得比较多,研究得也比较多。PBL教学的优势在于“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旨在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7]。”我们在前人使用PBL教学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康复专业的学习特点,创造性地在康复教学中引入PBL模式,通过和之前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我们发现新方法让学生参与更多,更加主动。黄华兴等[8]认为PBL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创造。
案例教学
现代医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分析不同临床案例的学科,作为现代医学一部分的康复医学也同样如此。案例教学法可以衔接前期理论教育和医院临床教学,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9]。比如我学系在教授在《物理治疗学》时,在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对个案进行分析,并写出治疗目标、治疗计划等报告。这样可以增长学生的实践经验,对于理论和操作的结合也很有帮助。钱红等[10]认为案例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在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及操作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工作小组模式教学
一个完整的康复医疗工作是一个团队合作(Team-Work),主要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康复治疗师又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文娱治疗师、音乐治疗师、心理治疗师、针灸推拿师等等。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多而繁杂,而课时又有限,学生常常会因为掌握的内容不全面而导致综合运用能力较差,难以正确地应用康复医疗技术。而TBL教学正是由学生组成康复医疗团队,分别扮演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师,分工合作,针对某一病例拟定各自的治疗计划和目标,然后小组讨论,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正好适应了康复医疗的工作模式。研究表明,TBL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观念;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经验和意识;提高学生查阅、分析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11]这在我们康复治疗这种专业性和分工性很强的专业教学当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所以这更促使我们坚定地使用TBL教学方法。张颖等[12]认为TBL教学能使学生理清康复医学的工作思路,进行康复治疗时针对性增强,全面掌握临床各科室的相关知识技能及康复的评估和治疗技术,使学生能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患者生活工作要求的康复治疗计划。
OTD教学
在将OTD教学方式引入康复教学时,我们首先安排学生学习一些相关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先有所了解,并且利用见习课程让学生进入临床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获得相关临床信息,并且发现病人存在的康复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老师予以指导。在康复的理论教学中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马萍等[13]认为此教学法更能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积极性;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加学生与患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工作坊”模式教学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创造性地将“工作坊”教学模式引入到康复治疗学的教学当中。“工作坊”教学模式也称为“Workshop”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对分离的界限,可以通过寓教于习,让学生在实践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这样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就不觉得枯燥,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由于康复治疗专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掌握的,所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非常适合康复专业学生。“工作坊”教学模式现阶段在国内的本科教学中应用很少,而在国外已是非常先进并且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它将教学、研究、实践三者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教学于临床实践的有机衔接[14]。同时,“工作坊”模式直观生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15]。我们尝试发现,在《康复临床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等临床和操作联系比较强的课程中使用此模式的效果尤其显著。
1.1一般资料:对妇科2012年1~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按床号顺序分为实验组(1~16床)和对照组(17~32床)。在收治患者时采取入院先后顺序按单双号进行安置床位,单号安置为实验组,双号安置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评估病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有效的整改措施。两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查找影响病房标准化管理的原因:①护士在工作中没有全局的观念和管理的意识,最高的要求是完成每班的工作,忽视了病房管理;②晨间护理质量差,忽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③入院时接待不热情、态度生硬,未介绍物品放置位置、设施配置及使用方法、探视制度、与主管医护人员联系的途径、未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未讲解或指导患者和家属阅读相关规章制度等造成患者和家属不配合病房管理;④巡视病房次数少,未对患者进行监督和指导。
1.2.2制定改进措施:①入院时态度亲切、称呼恰当,能使患者尽快消除陌生感,主动配合医疗护理工作。介绍住院环境、设施配置及使用方法、探视制度,介绍物品放置位置并主动帮助患者将物品放置到位;②晨间护理时首先询问患者夜间休息情况、病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活动及饮食,按照晨间护理标准完成每日的晨间护理。指导患者和家属主动进行配合,共同保持病房整洁、安静。③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病房管理相关知识,培养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根据护士长每日检查两组病房管理质量、科室质控小组每周进行检查和护理部每月进行检查的质量对个人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根据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先进个人评选。④护士长在巡查时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纠正,保证环节质量。⑤护理人员对所管的患者经常巡视,按照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减轻心理负担,调动主观能动性,自觉配合医疗护理工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强了自护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⑥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除加强业务及专科知识的学习外,需有高度的责任心,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从内心配合病房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1.3评价效果指标:①床单位整洁,各种物品放置到位,环境安静、安全。②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疾病认知。③患者对护士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中患者的满意率测评采用我院制定的行风评议卡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得分>90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主动参与病房管理,病房的标准化程度、掌握疾病健康知识和相关技能、疾病认知、对住院满意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接收的90例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25.5±3.5)岁;其中55例产妇为初产妇,35例产妇为经产妇;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45例,两组产妇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45例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45例产妇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其相关措施如下。第一,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向产妇讲解健康育的重要性,同时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孕产期的相关知识、孕期营养饮食、分娩时的注意事项、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母乳喂养问题等,使产妇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第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健康教育宣传的重视,由于健康教育尚未在产科护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范围更加有限,因而医护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健康教育宣传的重视,逐渐使更多的孕产妇接受健康教育。第三,丰富教育方式,医护人员应通过电视教育、图片教育、发放宣传册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孕产妇的学习兴趣;此外,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时还应确保语言通俗易懂,以确保产妇可更快、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9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展开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住院时间为(4.5±1.2)d,住院费用为(1100.5±185.5)元,护理满意度为(44/45)97.8%。对照组产妇的住院时间为(7.9±2.6)d,住院费用为(1500.6±255.6)元,护理满意度为(32/45)71.1%;两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妇产科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为促进孕产妇健康,其不仅要加强对孕产妇生理上护理的重视,同时还应给予孕产妇心理上的支持,从而使产妇在最佳状态下进行自然分娩[1]。临床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在降低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确保母婴健康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予产妇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提高产妇的自我保护意识[2]。因而这就需要医护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能力,耐心、温和的与产妇进行交流,并对产妇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产妇对分娩产生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积极主动的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以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3]。
拓新培养途径
变过去学校封闭办学为将学校紧密融入社会,大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与社会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途径。积极将学院融入社会,大力开展联合办学,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开放式办学机制。建立紧密的合作办学关系,合作办学单位共同论证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全程参与人才培养;顾问来校讲学,充实了教学新内容,拓宽了师生视野;有关专家们还设立了奖学金,逐渐形成校企双向互动,良性发展的合作机制,有力地促进高职院校的改革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优化教学,整合教材
1解决某一交际问题
例如课程设置中会安排病人实验,是让学生单独完成整个实验。主要是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一般请外面的病人来,每次都是不同部位的损伤,分为胸椎,腰椎,盆部,髋部,膝部,踝部。学生一般2个人一组,询问病史,查体,治疗,时间为1个小时。学生要单独完成整个实验。一个人面对病人,什么都要自己拿主意,这就是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我国康复医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设计某个医学交际问题,该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文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让医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医学生在完成“医学任务”中不仅掌握了实际的医疗技能,而且提高在整个技能操作过程中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凡回首大学生活的学生们普遍认为:以病例为中心的“实战”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升临床的实际操作能力。
2团结协作
“康复医疗”是现代医学的一个专业分支,需要由不同学科,经培训认可的专业人员所组成的一支团队来施行。康复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专业就能达到的,这里面要有医生,要有护士,要有不同的治疗师,最重要的是病人(患者本人),加起来需要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这个小组不统一的话,效果就很难看得出来。在团队中需要每个医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而且医生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我们可以把康复医学教学设计为“有某个医疗问题要解决”。而任务型教学特别强调“做中学”,更为重要的是“任务”使得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能够突出团队意义的第一性[3]。患者需要康复治疗师的知识来达到完善的高水平的治疗效果,所以说康复需要团队,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康复医学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3教材建设
为了使康复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国外康复教育接轨,发挥我国传统康复的优点。各课程负责人按照每一门课的具体情况,按教学大纲要求,由讲述该部分内容的教师安排和充实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教材内容可以为国外原版的康复医学教材翻译而来,并采用中国学生习惯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中医康复教材可自行编制。力争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了解最新的研究现状。每一门课程设立一套自编教材,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本中英文参考书,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评价标准
从临床医生到患者康复意识淡薄这正是我们现有的康复治疗学教育最缺乏的。我国部分康复治疗师有精通治疗技术,但基础医学的底子较薄,发展潜力受到了影响,这成为他们在康复医院里地位较低的原因之一,很多治疗师还带着旧社会里师傅传徒弟的观念,严重影响他们的眼光和进步。我们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康复医生呢?一个知识欠缺但却有较强能力的医生,这包括恰当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康复医生将会对诸多医疗卫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辅助医学和替代医学等有恰当的理解和评价,并且是有团队协作能力和与同事、病人和雇主沟通的能力[4],同时要配合相关的政府机构开展普及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因损伤或疾病引致的功能缺失的患者,让其充分认识到适当的康复治疗是能帮助他们的功能恢复并改善生活质量的。我们要落实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认真的检查、讲评,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职业能力[5]。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在课堂的最后,学生要报告任务完成情况。时机成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迁移操练,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的能力。专业课程考核一般可分为:笔试,操作考试,小组报告,学习笔记,平时成绩等几个部分组成,操作考试为主要考核部分占总成绩的30~50%。操作考试为2人1组,具体考试时双方互为病人,考官由担任授课的4名教师组成。评分标准涉及到行为举止、着装打扮、语言表达、动作规范、诊疗程序、治疗计划等多个方面。康复医学教学必须设计科学,扎实推进,及时反馈,能够形成独特的体系。在美国,所有的住院医师训练都是系统化,标准化和量化的。比如:康复住院医师,第一年必需完成内科或外科的住院实习,第2~4年必需完成至少12个月的病房轮转,包括SCI、TBI、儿科康复。EMG必需完成200例等等。在我国的康复教学中是否也能采用系统化,标准化和量化的标准呢?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特教模式;学校建设
[中图分类号]G6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39-02
我校是县教委直属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肩负着对全县适龄聋哑儿童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如何把聋哑儿童教育好培养好?学校如何发展?这是我校历届领导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问题。
一、以生为本,探索教育发展
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家长、主管部门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但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却深知肩上的责任并不轻。我县特殊教育起步晚,再加上受家长观念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90%的聋童接受完义务教育就会直接进入社会,没有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为聋童能适应社会生活做好知识、技能、交往、品格等全方位的准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在“以爱施教,整体育人”办学理念指导下,探索特殊教育发展之路,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构建起了“素质养成,康复矫治,从业关怀”特教模式,有效推进了特殊教育。
二、育残成才,实践特教模式
定位决定思路,理念支配行动。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围绕教育质量中心,抓安全稳定和队伍建设两个重点,突破语言训练和职业技术两个难点的“122”工作思路,着力实践特教模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争创重庆市一流特殊教育学校。
(一)突出质量中心地位,增强学生素质
1.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让教育有的放矢。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基石,是特校根据聋童的身心特征和适应正常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针对每个聋童的具体教育方案。每个学生来到学校时,学校都首先摸清学生身体生理状况、智力状况、主要的身心缺陷和异常行为、目前的教育学习状况,以此为基础,确定学生的教育目标,规划学生的教育安置形式,明确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措施,有的放矢实施教学。
2.让常态化的教科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是以教研为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研究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针对教学手语不全和自创手语不规范的问题开展“校本手语的整理与创编”研究活动,着眼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开展“‘三段232’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学校参与了教育部课题“三残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研究,开展了县级课题“聋生与家长、健全儿童、社会有效沟通方式研究”“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课题研究活动。学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断进步,先后在《西部特教》《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文章20多篇,所写论文在健康杯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大赛,重庆市一、二届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中多次获奖30余次。
3.在“三生”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提升聋生“四自”能力。学校坚持以德育为统帅,加强学生心育工作。近年来,学校德育处以“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四自”(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提升。学校德育处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对聋生加强行为习惯、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教育,按月开展“生命的起源”“学会管理自我”“学会学校生活”“这事儿我能行”“遇事要乐观”等“三生”教育主题活动,鼓其生活之勇,教其人生之道,育其生存之技,启其发展之能,使之不断成长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食其力、残而有为的现代社会人。
(二)突破语言训练与职业教育难点,确保学生发展
1.开展语言康复训练,促其回归主流
一方面,学校将有残余听力和部分语言能力的学生组成语言训练班,通过专门的听力言语训练和个别矫正,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和看话能力;另一方面,对听力、语言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学科授课学习聋生第一语言“手语”促进其写话能力的发展,扫除聋哑儿童沟通与交流的障碍,为聋哑儿童铺平回归主流的路。
2.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助其自食其力
为了特殊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学校除了搞好文化课教学之外,对学生的从业给予关怀。一方面,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没有专业职教师资的情况下,通过“校企结合”“校店结合”的模式,实施服装裁剪与制作、美容美发、软陶等职业技能培训,让每个学生走出学校时都有一技之长,实现适龄学生能就业。另一方面,争取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开拓职后追踪教育,学校对已就业学生开展教育跟踪,针对在企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进行教育引导,使之就好业。目前,已毕业的六届63名学生,除12人继续学习,其余51人分别在重庆长生彩印厂、长寿渝达六星厂、涪陵宏声纸箱厂、水天坪工业园区等处就业,月均工资2000元左右。
三、立足自立,推进特殊教育
今年,在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年活动中,我校进一步深化办学理念和特教模式,确立了创建“自立教育”特色学校的目标,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用自立教育理念全面统领学校的工作,努力构建校本化、特色化的自立教育理论、目标、管理、教育、教学、教材、教研、教养、文化、社团、评价十一大体系,提升师生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形成学校自立教育品牌。让学生自立可以说是每一个特教老师的希望这也是特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办校的过程中之中,需要将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与此同时,需要立足于学生与学校的特点,强化养成教育,让学生能够逐步珍爱自己、尊重他人,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因此,需要制定出贴近学生需要并且能够对学生一生产生影响的相关准则,利用多种活动来开展养成教育,并有效落实各种教育形式。
现代特殊教育需要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从多方出发,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特殊儿童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之中得到“爱”的熏陶,让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