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环境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环境技术集成;环境友好型住区;居住区规划;生态文明;大有恬园
1.引言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也越来越严峻地告诉我们,现有的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这个高效能产出的历史阶段,所引发和包含的种种危机,作为一个文明体已经与人类后代的基本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违背。工业文明的时代已经走向衰落,文明形态势必终结,而应该代之以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它既是人类文明在其转折时期必定会提出的理性要求,同时也具有充分的现实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进入到人类实践的自觉规划之中,使其在与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结构中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第四领域”也就是必然的了。以环境为第一价值取向的生态文明也走到了社会发展的前台。
2.居住区规划过程中价值观的转变
不得不承认的是,迄今为止城市规划理念仍未摆脱功能主义的影响,空间规划以物质环境为核心,以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法为主导,设计单一功能的居住区。而住区内部主要延续以邻里单位为主的小区规划方法。尽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被人们所熟知接受,但是在实践中却尚未用恰当的方式转化为实际行动。
3.居住区规划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现实存在问题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身为城市四大主要功能之一的居住区任重而道远,它是城市的基底,它也面临城市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1.人口激增与城市化高速发展。
辽宁是中国城市化最高的省份,全省人口截止到2008年为4315万。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镇化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 因此寻求居住区规划的转型与重构,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成为居住区发展的有效动力,是当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迫切需要。
2.水源短缺,污水大增。
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的1/3.辽宁省人均占有量900m。06年辽宁省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为147.20,低于全国平均210.82 ,在34个省份名列27.
3.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垃圾围城极为严重。
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第二个严重问题是生活垃圾问题.每年无害化处理率仅占10%左右,大量未经处理的垃圾年最高存放量80亿吨占地70多亿亩。甚至出现垃圾围城堵城现象(例如北京)。
4.水土流失与荒漠化。
5.天然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
6.大气污染严重,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全球气候变暖。
4.以环境技术集成为核心的环境友好型住区的建立
环境友好型住区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 以环境哲学为基础的, 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系统内环境因子和环境关系, 使住区成为具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活动区,也是符合住区生态和环境条件的建筑布局和住区发展模式,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能源的再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无污染或低污染技术的居住区。目前我们认为基于环境技术集成的住区规划就是环境友好型规划。侧重于环境的生产和能源的再生的无污染或低污染技术的居住区规划。
系统论中有一道著名的问题:1+1等于几?答案是,在一个适合的系统中,整体会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1+1>2。在经济生活中、在科技研发中,让1+1爆发出大于2的能量,这就是技术集成。
5.“大有恬园”居住区环境技术集成规划优化方案建立
5.1项目概况
大有恬园住宅小区一期占地15.20公顷,规划建筑面积19.14万平方米,容积率1.26。共有住宅30栋,商业办公建筑3栋,均为多层建筑。住户1326户,人口近4640人。小区在总体规划中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法,通过三条景观线,四个广场、五个组团、十六个围合单元,将小区的建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5.2环境技术集成规划方案优化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土地作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是缺少优质土地的国家之一,我们所缺少的是优良的表土。大有恬园住区收集小区内原有的地表种植土,解决小区的绿化用土,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保护。施工前收集项目地表土,绿化时用于重置覆盖绿化地块表面 。采取地表土收集重置覆盖绿化用地的方法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土壤破坏及水土流失问题。
居住区利用地形高差建地下停车场和半地下车库,使有效空间得到合理利用。多层住宅在每两栋围合单元之间设栋间花园,合理地分配高差,增加了绿化面积。北侧小山顶的高度(高程89米,小区内最高点住宅为67米高程)建500中水箱,供应小区的中水冲厕、景观、绿化用水。利用山地在小区东北部建5万立方米水库一座,收集控山水,贮存了净化中水。
小区居民的冲厕用水、区内的绿化用水和洗车用水由中水完成。小区内设中水循环系统,形成水景观和绿化浇灌兼顾。雨水收集及地表水的利用,采用有组织雨水渗井,草坪渗水步道砖等形式将雨水最大限度地涵养在地表土内,供植物生长之需。部分地表水可通过地表积水井收集,供绿化急需时使用。
6. 结语
环境技术集成是一个贯穿于规划、建筑设计、工程管理全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的集合,同时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用以解决特定问题的系统,它不拘泥于一个或者多个技术,也不拘泥于前沿高新技术,也可以吸收一些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因此,环境技术集成营造环境友好型住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今天,环境技术集成的应用更加广泛,不单会应用到居住区规划还包括大的战略规划,值得专业人士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居住区环境技术集成规划的研究,仅仅是个开始,期待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的指导规划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沈清基,郁海文,生态住区支持技术 ,城市规划学刊 2004-第4期
[2].薛孔宽,吴东升,熊钢.中国珠海华发新城生态居住区建设方法与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研讨会,2002年,深圳
[3]陈谦明,刘振海.人类的必然选择:论生态城市中的绿色生态住宅,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研讨会,2002年,深圳
[4].藤颖 ;苏州地区生态社区规划研究,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陈春辉,哈尔滨地区生态住区设计策略及评估体系研究,哈工大硕士学位论文
[6]. [英]简・凯普里奇等.“未来系统”的最新计划.世界建筑,2001
关键词:住宅小区;生态理念;节能环保;人文环境;现代化配套设施
引 言
居住区的物理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舒适度。对于小区建筑环境来说,便捷的动线,合理的分区,适宜的绿化布置,良好的日照、通风、防噪等设计,是小区居住环境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为了满足宜居的小区环境,居住区除了建筑、庭园之外,还应布置一定数量的公共休闲娱乐场地满足人作为群居动物的社会交往的需求,同时提供现代化必要配套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1 小区生态规划设计
―般情况下,小区居民日照标准应大于等于当地标准。充足的日照不仅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具有消毒灭菌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日照条件不仅是居住环境健康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小区良好卫生条件的必要保障。
有了良好的日照条件的基础上,绿地景观设计是小区生态规划的重点。小区公共绿地在总体规划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配合小区总体布局,小区部分公共绿地应与住宅总体布局相配合,与公共活动空间相结合,综合考察、全面安排,使绿地妥善地与小城镇绿化系统衔接,与道路绿化有机结合。②绿地位置恰当,方便住宅区居民的使用,并利用原有绿化基础、与小区公共活动中心结合布置,形成一个完整的居民生活中心。③绿地规模合理,规模太小起不到成片绿化的效果,住宅小区公共绿地的用地面积应根据其功能要求来确定,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方式,一般小区绿地面积占小区全部公共绿地面积的一半左右为宜。
良好的绿地规划离不开合理的建筑布局。建筑布局不仅应考虑日照、通风等物理条件,还应跟绿化景观设计相得益彰。对于小区居住区住宅建筑总体布局,可以从三分面加以考虑,首先确定一定居住区的规模,每个居住区有300~500户,居住小区配备少量会所,其次确定一定规模的住宅群。住宅小区由不同数量的住宅群构成、每个组群又有不同数量的组团组成。组团和组群可结合地形、地貌,使住宅建筑有一定的居住风格与特色。组群中的居民有自己的院落空间。院落空间是道路空间与居住之间一个良好的过渡空间,同时也是小区居民每家每户的室外空间。有些规模较小的小区,居住建筑可以因地制宜,使得小区居住建筑有较强烈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2 小区物理环境的设计
2.1 保证节能条件下的住宅热环境
对于住宅的室内环境而言,热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设计以充分利用绿色能源,减少住宅运行的能耗,改善室内热环境,从而提供一个热舒适的环境。在进行住宅热环境的考虑时,应同时考虑冬夏两季的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的具体情况,确定建筑的朝向,并且选择适合的建筑形式,同时还可以合理的设置通风口和导风设施;充分利用太阳能;重视结构的设计,提高结构的保温性能等。
2.2 重视住宅的声环境
在进行住宅的规划和设计时,应考虑周围环境的噪音情况。通过住宅建筑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噪音的污染。在建筑设计中,应确保分户墙、楼板等满足隔声标准,同时还应采取措施隔绝管道、水泵等的噪音影响。
2.3 改善空气质量
在建筑物理环境设计中,空气质量问题是一个难点问题。影响空气质量的问题包括室外人为造成的空气污染、室内密闭环境所引起的新风的缺乏以及装饰材料的污染等。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增加自然通风,同时避免采用具有污染的装饰材料,从而消除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3 小区建设材料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进行小区建设规划的各个环节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改善小区环境。在小区环境建设中充分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同时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住区的基本理念。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上小区建筑材料可使用降解的材料,如稻革板、麦帖板、木屑板和自然木材、石材、竹子等材料。在建造技术上可采用复合墙休保温技术,如屋面保温、太阳能安置、室外植被等以减少能耗。许多建筑构配件的门窗实现规格比、标准化、产业化。国家和地方对当地的建筑材料制定“生态评价表”,所用材料具有环保标准。
在小区建设规划中尽量采用绿色无污染的材料,避免对人身造成伤害,同时也能有效改善环境污染。在生态小区中须进行节能、节水、太阳能的利用。生活污水处理、风能、地热、沼气、水能都可以在小区中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都属于清洁能源,由于它在产生能源过程中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废物、废水、废气,因而极大的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岸面的雨水可收集起来,用作冲洗厕所、浇灌绿地。对生活污水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净化水可作为构镇景观用水,有些生活污水经过一定处理后,可再经过沟渠或者人工湿地自然净化。
4 可持续的人文环境和现代化的社区配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涌入城市。他们背井离乡,远离了原来的亲朋好友,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现代城市除了要个他们提供一个遮风避居的居所外,还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新的人文环境,为他们正真融入城市的社会关系创造条件。居住场所是最有生活气息的场所,在这个地方不但要有衣食住行,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小区应该给居民提供健身、聊天、散步等场所,以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简历良好的邻里关系,增强归属感。只有有社会关系的存在,才会给人们以家的感觉。归属感不是一天两天建立的,它是一种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和城市的联系,是多种关系的累加。居住场所就是生根的第一种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入住城市的需求将有别于老一代的生活方式。他们需要更多更现代的社区配套,网络成为必须。网络是年轻人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各种交往,商业活动都在网上进行。没有宽带很多人会觉得生活无法开展。于是小区的公共场所无线网络等配套将会有利于年轻人生活的便捷性。与此同时,快递网点,网商实体店等配套,也会在现代化的社区中越来越普遍。当这些配套满足了现代社区的各种需求,这里的人们会越聚越多,扎根会越来越深,这就是可持续的人文环境。
5 结束语
生态小区已经成为当前居住区建设发展的方向,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居住环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品质。合理的小区规划,宜居的物理环境,健康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人文环境,现代的社区配套,成为一个高品质宜居社区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段广德,张颖.境之谷生态小区绿化规划设计[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9(25):30~31.
关键词:住区环境;栖身之处;公共设施;规划设计;老年人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0-0079-03
The Old People Living Area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ublic Facilities
SUN Guang(Art Institute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
Abstract :Improve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pleasant for everyone’s happiness life are necessary, for the elderly, the center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actually all their activity. The elderl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provide a shelter for them, and also provide them with a leisure, entertainment, fitness, communication space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most of the cities in China have yet to adapt to ageing of occuring and mak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ol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utdoor life for the elderly,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ublic facilities is obvious imperfect, short of the use requirements of old people, greatly limits the barriers of space environment of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old people, affected the elderly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shelter;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elderly
Internet :.cn
一、引言
住区环境实质上是人类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系统的统一。住区环境又可分为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住区外环境是指建筑的周围或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环境,是以建筑构筑空间的方式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的空间环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特定的建筑外环境。住区的外环境是相对住区的内环境而言的,它是人们与自然沟通的媒介,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物质行为和精神行为的空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大,与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相关的各种问题也逐步得到重视。老年人住区的外环境就其构成的要素而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物质的构成,即人、建筑、道路、水体、绿化、设施、庭院、小品等实体要素所形成的物质环境,也就是硬环境。另一种是精神文化的构成,即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所形成的精神文化环境,也就是所说的软环境。
二、老年人住区环境公共设施的基本类型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在户外的行为活动的内容有很多,那么老年人住区环境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年人住区环境的公共设施可以满足老年人每天在户外活动时候的使用,为老年人在户外活动提供良好的活动场地和完善的活动设施。由于每一个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个人的文化程度、活动能力和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住区环境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中应当尽可能的做到功能、形式、使用上的多样化和不同类型,这样就可以适合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老年人使用上的安全性、娱乐性和兴趣性等,为老年人的户外社交活动和健身活动等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帮助。
老年人住区环境的公共设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道路设施、坐息设施、娱乐健身设施等。
三、老年人住区环境的道路设施设计
就道路设计本身而言,它是提供给整个社会群体的公共设施,那么就不能不考虑到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要求,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应当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
(一)老年人住区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老年人住区的道路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主要是从无障碍设计的角度来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因为在住区道路设计的很多方面,老年人和残疾人有着相似的需求。在住区道路中,道路的交叉口对于老年人、身体残障人士和视力缺陷的人来说是十分危险的,老年人中70%的步行交通事故都发生在道路的交叉口。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道路交叉口的设计是否合理尤为重要。
(二)老年人住区的道路设施设计
老年人住区环境的道路设计应当考虑到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道路的设计要符合国家的规范标准,有坡度的地方应当结合距离来考虑并进行设计。在道路的沿路两侧均匀的设置灯光照明,尤其在有斜坡、台阶和障碍物的地方,灯光照明要选择合适的照射角度,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住区的道路设计还应当满足宽度的要求,在道路的连接点和繁忙路段应设置警示,所有的障碍物必须很容易被看到,每隔50米应当设置休息座椅等等。在路面的铺装方面,由于老年人的视力能力一般下降得比较快,其活动就不能完全依靠视觉的观察来完成,有的时候老年人还需要借助声音、手部和脚部的触觉等等。住区环境道路的硬质铺地设计应当能够确保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使用的安全和舒适,这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些特殊的地段,地面的铺设应当做到高标准,平整、坚固和防滑。台阶不宜过高和过宽,应当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的尺度要求,并且一定要有很强的可视性和可识别性,台阶的边缘应当铺以对比强烈的材质和颜色,确保可以清晰的被识别,这对于老年人的安全使用非常重要。有良好照明的、防滑的和无反光的地面对于斜坡和台阶至关重要,为了保证老年人晚间安全方便的出行,需要清楚的标识和照明斜坡和台阶,并且设置在合理的位置。在上下台阶和坡道等地方,还应当设置相应的扶手,供那些行走困难和使用轮椅的老年人使用。
四、老年人住区环境的坐息设施设计
安全可靠、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坐息设施的设计和安置是老年人在住区中进行各种户外活动的前提。运动健身只是老年人户外活动众多项目中的一部分,他们更多的是在住区户外休闲、休息、聊天、观赏和晒太阳等等。
(一)老年人住区环境坐息设施的设计原则
1. 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方面的肌体能力都有所退化,不像年轻人一样灵活。因此,在老年人住区的坐息设施的设计上,首先应当考虑使用上的方便、实用和安全,其次再把用于观赏的细部设计得精细,满足美观、耐看、耐赏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2. 考虑微气候的舒适感
在规划设计老年人住区的坐息设施和其空间位置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微气候的影响,要根据当地的小气候合理的选择其安放位置,以保证夏季遮阳,冬季透光,满足老年人的舒适要求。
3. 良好完善的安全措施
老年人住区的各种坐息设施和休息场所要在良好景观的基础上保证必要的安全措施,要规划在人们能够看得见的地方,照明设施、地面铺装和附近的花草树木都要注意安全的考虑和设计。
(二)老年人住区的坐息设施设计
老年人在住区户外进行休闲、聊天、晒太阳等活动的时候,座椅和凳子是他们最基本的坐息设施,每个老年人无论从事哪种游憩活动,由于他们的体力有限,所以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和空间可以坐息。座椅和凳子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座椅和凳子;另一类则是座椅和凳子在形式上的转借,即存在于空间环境中的自然物体或是人工物体,被转借成为座椅和凳子的替代形式。这种类型的座椅和凳子往往能够在解决休憩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增添空间环境的活跃气氛和景观环境。
在进行老年人住区环境坐息设施的规划与设计时,座椅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要满足老年人休息、聊天、晒太阳等活动的需要,座椅的数量应当配置充足,并且要安排在合理的空间位置,结合住区环境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精心的规划。长凳和座椅设计的重点在于靠背和扶手,靠背应当结实坚固,使老年人靠上去有一种非常安全的感觉,并且给予背部和肩膀以支撑,扶手的前沿应当延伸到座椅的边沿。座椅应当稳固,椅腿不能产生晃动,扶手应当牢固、圆滑。在老年人住区的户外环境中还可以设置桌子来增加如野餐、打牌、下棋和社交等户外活动的可能性。
五、老年人住区环境的娱乐健身设施设计
健康的身体是独立生活的基础条件,有效的运动锻炼能够减慢人的衰老,使人保持健康的体魄。老年人经常进行一些适当的健身锻炼,可以延缓其身体的衰老,提高生活的质量。
(一)住区户外环境的娱乐健身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目前新建的居住小区中,户外环境的娱乐健身设施已经成为了小区重要的基础配套设施。住区户外环境娱乐健身设施的设置,不仅提高了住区的整体品质和档次,还丰富了住区的景观环境,同时也为人们的娱乐、健身、增进交往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场所。调查显示,目前老年人已经成为了住区户外环境娱乐健身设施的主要使用者。大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他们有着相对固定的散步、休闲和锻炼的时间,主要是集中在早晚时段和温暖的冬日午后。但是,目前老年人住区环境的娱乐健身设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各种不同的需要,不当的规划设置又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二)老年人住区的娱乐健身设施设计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有着他的特殊性,所以在对于声、光、热环境和无障碍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在老年人住区环境的娱乐健身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到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特点,为他们创造一种既能使老年人在其中安全的活动,又能使其感到愉悦和激励其感官的场所。
1.娱乐健身设施的人机交互设计
老年人住区环境娱乐健身设施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老年人能够通过休闲和锻炼获得健康的身体,使老年人能够心情舒畅、健康长寿。娱乐健身设施的设计应当着重考虑到老年人与娱乐健身器材之间的“人机”关系,娱乐健身设施的规划与设计应当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2. 娱乐健身设施的安全设计
老年人娱乐健身设施的安全设计是指在娱乐健身器材的设计生产时应当符合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特征,使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本身做到质量安全可靠,以保证老年人的人身安全不会受到伤害。每一种娱乐健身设施在产品的设计时都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安全性问题,这是老年人娱乐健身设施的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 娱乐健身设施的色彩和材料设计
老年人是一个需要关怀的特殊群体,考虑到使用者的特点,娱乐健身器材不宜选用大面积的纯色、冷色和刺目色。为了适应老年人的视觉感受,娱乐健身器材适宜采用柔和的、明快的色彩,使老年人在运动健身以后,疲劳和紧张得以舒缓,心情得以调节。在产品材质的选用上,要经受得住酷暑、严寒、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的考验,要选用受气侯、温差影响较小的材料,尤其是与身体直接接触的部位,更需要自然的温暖感,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六、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他们在渴望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着精神文明的滋润。对于老年人住区环境的公共设施进行人性化的规划与设计,这不仅提高了老年人住区环境的品质,还能够给老年人带来生活的便捷、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而且也满足了老年人的社会尊重需求,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使用当中感受到了舒适的存在,体现出对于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周鸣. 浅谈居住区景观设计[J]. 林业科技情报,2002(4):73-76.
[2]李盛成. 住区规划中的适老化设计对策[J] . 电子制作,2014(7):271.
[3]胡小清. 城市滨水住区外部环境设计探讨[D] .上海:同济大学 ,2007.
[4]王江萍. 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5]孙萍. 适宜老年人的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研究[D] . 沈阳:沈阳建筑大学 ,2013.
[6]王召滢. 基于情感因素的老年养生居住环境设计研究[D] . 南昌:南昌大学,2009.
[7]吴晶晶,李晓红: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趣味性研究[J] . 山西建筑,2013(28):190-191.
[8]赵晓征. 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9]鲍敬雷. 银潮下我国城市住区户外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 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1.
关键词:城市环境;规划;管理;完善;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planning, is mainly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 still not fully took to the track of legal system, needs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method, the new development zone planning decision is to establish a new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trength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Key words: urban environment; Planning; Management; Perfect; system.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城市环境规划存在的问题
(1) 环境规划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的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确定了环境规划的法律地位,但具体实施过程缺乏环境规划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2)环境规划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虽然我国的环境规划在其方法及理论体系方面的规范化工作己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国采用的环境规划理论大都是欧美发展的环境目标规划法,因此得出的污染物削减量及投资费用都比较大,难以为决策机构制定相应的年度执行计划和条例,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3)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多于理论研究。当前,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研究是环境规划研究领域最活跃的部分,但对于理论体系的研究较少。目前虽然有不少专家从不同领域提出不同的理论,但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各种环境规划的理论与理论之间、方法与方法之间、理论与方法之间的衔接性与兼容性差,缺乏对环境规划全过程的认知、分析和解释。
(4)新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有待完善。新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对环境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编制具有污染物总量控制特征的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虽然已经作出了有益探索,提出了一些规划方法,但仍需完善和发展。
(5)环境规划的非线性特征不足。环境规划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而传统的环境规划忽略了环境系统有关的非线性特征,很少考虑到非线性特征对环境投入的效益影响。
(6)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工作亟待加强。目前,我国己建立了省级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但其实用程度有待加强,环境统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尽人意,制约了环境规划的发展。而且决策系统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加大了选择的难度。
二、我国城市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
⑴ 建立新的环境规划体系
规划体系用以概括规划工作内部各技术层次的递进关系。城市当前的环境规划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规划法规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和环境规划技术体系。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研究渐渐跟不上步伐,当前的环境规划体系已难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 ,暴露出种种弊端,比如法制不够健全、政府职能不够完善、心态未能摆正、环境规划质量不高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脱节等待。因此建立新的科学的环境规划体系必然是城市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的环境规划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和环境规划运行体系,其中环境规划运作体系包括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环境规划管理体系、环境规划教育体系。新的环境规划技术体系应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战略性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规划实施方案。对于省级以上的环境规划要以总体规划为主,只作战略性指导,给地方环境规划留以足够的灵活性;而对于区县级以下的环境规划,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可能详细地编制,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⑵ 加强环境规划理论研究
环境规划理论研究比较枯燥,因此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城市目前的环境规划编制模式基本上都是延用以前的模式,对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考虑不够。规划里所用的方法都比较落后,对规划中所包含大量不确定因素未能进行系统分析,而许多较先进的规划方法却未能得以推广。总之,城市的环境规划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规划的实践,是目前环境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急待加强。
⑶ 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
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加强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践;二是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统环境管理标准的结合。
① 加强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担负着从战略上、整体上和统筹规划上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但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依靠环境规划管理,依靠环境规划的具体实施。实施规划,让规划在社会生活中变成现实是规划工作的真正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尤其是规划实施方面的理论研究,从理论方法、原则、工作程序及支撑手段等方法建立一套动态的环境规划管理体系,以适应环境规划不断更新调整修订的要求。
② 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统环境管理标准的结合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要先弄清规划与规划工作的区别。规划是预测和决策的产物,而规划工作则包括准备工作、审批工作、执行和检查以及规划的评价调整等,它是预测、决策、管理、控制的综合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环境规划工作中应追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有效结合,而ISO14000的基本思想,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和资源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尤其是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也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目前环境规划工作的需要,相信这将为城市今后的环境规划管理工作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4) 加强环境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要改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必须从城市生态的结构入手,而合理布局则是调控城市生态结构的关键环节,它的影响因素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实现目标,因此目前有些领导把环境规划看的一文不值,认为是搞形式主义。也有一部分领导过分看重环境规划,希望把它编制具体操作手册,对其横加干预。环境规划毕竟是一种不确定性很强的宏观规划,追求的是规划的整体性、综合性和长远性,不可能编制的过人分详细。因此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此外,目前城市部分规划人员也存在“思想错位”,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规划的编制技术,规划的实施考虑不够,从而使得本应是政府行为的环境规划变成了编制人员技术行为,增加了规划实施的难度。
三、结束语
为了提高对环境规划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同时为了促进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我们应加强环境规划教育。对于一个完善的环境规划体系,环境规划理论研究和环境规划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系统的、完善的环境规划教育体系将有助于环境规划学科的健康发展。未来的环境规划教育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普及教育、规划专业高等教育、规划职业准入制度和规划师职业联盟组织,如学会、协会等。在环境规划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重视规划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我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初始于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然后发展成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后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内容,形成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1.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初始于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然后发展成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后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内容,形成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求“特别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要在这些历史遗迹周围划出一定的保护地带,对这个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我国在这一时期限虽然还没有形成历史街区的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文物建筑以外地区的保护问题。
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不足和面对旧城改建新的,正式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主要原因有:首先,历史文化名城概念及其保护内容不清晰。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是“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这个标准明显的弊端就是重个体传统遗产保护而轻城市整体文化环境保护。第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没有明确界定,造成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和资金保障上的诸多不便。第三,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历史街区的现状条件与现代化生活的要求相去甚远,面对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冲击,名城保护工作更为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表面上是整个名城保护,其结果往往是名城整体保不住,常常只成为一“名城”招牌,许多历史街区受到“建设性破坏”,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1985年5月,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建议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国务院采纳了这个建议,提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予以保护,……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同时该文件明确地将“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作为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之一,这标志着历史街区保护政策得到政府的确认。
1996年“黄山会议”明确指出“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1997年8月建设部转发了《黄山市屯溪老街的保护管理办法》,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方法给予行政法规的确认,也为名地制定历史街区管理办法提供了范例。
1996年,在着名科学家钱伟长等专家的建议下,国家设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维修、整治。1997年丽江、平遥等16个历史街区共得到3000万元的资助,此后每年有10个左右的历史街区得到了这项资助。
历史街区保护制度的确定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了一个新台阶,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向着逐步完善与成熟阶段迈进。
2.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现况
2.1我国近年来历史街区保护和整治的成功实例
历史街区保护制度确立以来,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许多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比较成功的部分实例有:
(1)平遥南大街。南大街位于平遥古城中心区,1997年的整治,将架空电缆和电讯线埋入地下,并把沥青路面恢复为条石铺砌,鼓励沿街居民开店铺和办民俗展览。经过修整,该街区很好保存了历史风貌,同时又繁荣了经济、发展了旅游。
(2)丽江。第一批接受国家资助的历史街区,利用这笔资助,丽江对古城街区的排水工程和照明工程进行改造,促进了古城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
(3)黄山市屯溪老街。在清华大学朱自煊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规划和整治,1995年被定为建设部试点保护的历史街区。政府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居民自已出资整饰店面。
现在屯溪老街的旅游业发展良好,成为黄山旅游者的必游之处。
(4)临海紫阳街。国家第一批资助保护的历史街区,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制订的保护与整治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使紫阳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展示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重要窗口。
(5)桐乡市乌镇古街。乌镇是风貌保存比较完整的江南古镇。1999年起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桐乡市组织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有步骤地对历史街区进行了环境和建筑整治,完整地保护恢复了原业的历史风貌和景观。乌镇用旧料来更换修补老屋、老街、老桥的办法,重现古镇原貌,“三线入地”,沿街每户设抽水马桶,旅游事业得到很快发展。
(6)扬州东关历史街区。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东关历史街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工程的实施、资金落实和使用、拆迁补偿和安置办法等做出规定,保证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7)泉州中山路。近代形成的骑楼街,长约2.5km,宽12m,在泉州市统一规划领导下,采取政府补助、业主和居民部分出资的方式进行全面整治。根据不同情况用“洗脸”、“镶牙”等貌,同时也振兴了街市商业,改善了环境。
2.21990年代以后对历史街区的破坏及原因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掀起了旧城地段的建设开发的。由于许多城市没有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用一般的城市旧区的拆建改造的方式,使得很大一批历史街区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受到破坏。
以福州市为例,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两个历史街区: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1994年福州市请人做了三坊七巷地区的改建规划,使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丧失殆尽。朱紫坊最近也做了完全拆迁居民、拆除旧街巷的规划,这两个历史街区面临被破坏的厄运。又如沈阳市,几年内就将保留着城市原来的历史风貌、文化遗存和地方风情的旧城区基本拆迁改建完毕,传统风貌荡然无存。再如徐州的户部山仅留存了几幢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其它房屋全部拆光,却申报为历史街区。还有昆明,拆除了历史风貌完整的青云街,仅存的历史街区胜利堂文明街也成为房地产商开发争夺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破坏目前仍在继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一些较大的城市,至今已难以找到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
这些情况在1990年代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着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1980年代的城市建设热潮,主要是以扩大城市规模和建设新的开发区为主,旧区还不是开发的热点。
1990年代以后,国家针对1980年代的开发带来的城市规模过大、开发区过多过滥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和开发区的审批。以后城市新区开发的步伐明显放慢,城市管理部门和房地产商就把旧区作为一轮的开发热点。
我国历史城市是以旧城为中心慢慢发展形成的,城市的旧区一直是城市的生活和经济中心,有着很好的区位优势,旧城区就是房地产商争夺的黄金地段。许多有影响的国内外投资者在这时期纷纷介入旧城改建项目。同时,旧区又是居住条件较差的地段,居民有着改建的迫切要求。这种需求和房地产商的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3我国目前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几个误区
历史街区的保护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由于许多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对这项工作还不是非常熟悉,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理解和做法,这些错误往往会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1)现在流行一个不恰当的说法是“要提倡积极保护,反对消极保护”。保护就是维护保护对象的原有价值不受损害,无论对文物建筑还是历史地段,都应该有明确的保护要求。如要利用,一定要符合保护的前提。提出“积极、消极”说的实质是要降低保护的要求,以满足一些眼前利益的要求。
(2)近年来一些人看到历史街区可以带来旅游收益,将历史街区仅仅看作是旅游资源,而将保护看作为开发旅游的手段。这从理论上说是本末倒置,在实践上也会带来许多错误的做法。
一种情况是以保护和发展旅游为名拆旧建新,从北京琉璃厂拆除原有传统建筑建新的仿古建筑开始,全国陆续出现了承德的清代一条街,开封的“宋街”,沛县的“汉街”,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沦为“假古董”。其中有些“假古董”在短其内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以至出现竞相仿效的情况。但后来它们不再成为人们热衷的对象,旅游收益迅速减少,使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都误码率入歧途。
这种形式的开发建设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相抵触的,是对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