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化建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提高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对于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理念。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对林业的投资逐年加大,林业工程项目推进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林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尽快转变观念、提高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成效,以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问题。因此,做好国林业生态建设理念研究,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一套建设理念,对于迅速地、整体地提高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多目标发展
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系统有序协调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业项目要搞成以林业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不仅应该关注林业建设,还要注重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发展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其建设目标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项目不仅应该获得林业专业上的预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盖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推动项目地区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培育农民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激励农民通过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严格执行项目合同,既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取得项目劳务报酬和营林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跨越。
三、引入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包括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培训和参与式发展操作。参与不是简单的参加。参与式发展要求农民及其他角色和群体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部循环过程中去,如项目确立、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监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考虑和满足。通过参与,使得参与者获得了在发展决策、发展计划和发展实施中的权力份额。
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而赋权的核心则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社区中穷人与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项目中,要强调项目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部门合作之外,要强调农民的参与。要明确农民是林业建设的受益群体和主体,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林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注重农民参与造林劳动,还要包含更广泛的农民参与的内涵,要包含“给予与获取”的双向过程。
要相信农民最知道森林对他们的价值,相信农民懂得造林和善于造林,相信农民能管好树木。要彻底改变目前林业项目设计中惯用的主管部门下达任务,设计部门承包设计,自上而下、设计人员说了算、农民被动参与的设计方法。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从项目准备、执行计划的编制到项目施工管理,从整体到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注重项目建设地区人们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让他们尽可能地对社区林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他们对项目的发展具有责任感,并对项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诺。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活动,让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分享到利益,形成一种利益引导下的自愿参与过程。要加大对项目设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方法,与国际接轨。
参与式研究的核心体现在:基于对农民生活、生产体系复杂性认同的基础上,倡导农民参与所要研究问题的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其内容包括混农林业、新技术示范等。采用的方法包括小组讨论、问题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农民的评价、农民的记录和观察等等。参与式推广与培训的核心体现在:强调双向的交流,以用户为导向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推广和培训。其思想基础是推广员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农民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采用的方法包括问题分析、研讨会、培训分性、直观展示、农民访问等。参与式发展实践的核心体现在:发展角色和群体充分参与发展过程的每一循环过程。其领域包括参与式农村评估和调查、参与式发展设计、参与式发展实施及管理、参与式监测评估等。参与式监测评估是提高农村发展项目成效的主要步骤。
四、引入社区林业理念
社区林业,是指在农村社区中,以林业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能够有效引导当地社区群众参与林业的多种形式,群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通过努力得到直接的利益。
要以农村社区为单元,打破传统林业中“就林论林”的狭隘性,重视人与森林的协调关系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并把林业纳入当地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从而寻求一种人类与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林业的本质特征是由当地群众真正自主和直接参与造林和管理、经营森林资源,以实现林业发展目标。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相区别,自主与参与是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自主决定和自主管理。在项目建设中,所有外部的信息、技术及资金方面的支持都是外部干预,其只能对社区发展起到辅助的帮的作用,而要真正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所有的外部干预变成农民内援的发展动力,即农民要充分认识和接受外部干预的选择,并把外部干预当成是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对其社区发展的拥有感。内源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是自主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如果没有源动力,在外源发展的影响下,农民也许会把项目建设看成是所有外来人的事,看成是与己无干的事,并且这种发展也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
参与是社区林业活动的基础,贯穿于社区林业活动的始终,包括社区林业计划的实地调查、规划设计、树种选择、造林方式、管护、采伐、销售、分配方案等事项的决策和对项目的评估,并享受利益的分配。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特别强调林区或山区社区群众的自主与参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常常被贫困所困扰,而他们又与林业密不可分,只有让他们在林业建设自主参与过程中获利,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的整体战略目标,维护或恢复生态平衡。
五、体现农民的利益分配
生态建设的确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但也必须要利在当代。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紧衣缩食来从事生态建设。过去和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提倡“谁造谁有”,有林是有了绿色,有了生态效益,但有林不等于有财富,对老百姓来说,过去和现在的现实情况恰恰是有些地方有林不仅没有财富,而是带来贫穷。劳模石光银虽然有很多林,但却负债累累。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在造林工程中,如果是在老百姓自己承包地上造林,具体情况是,老百姓自己花钱整地、造林,自己掏钱管护、管理,为社会产生了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经济效益,当林地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时,还不能采伐,这样还要负债累累地继续看管、经营,虽然目前国家给他们每亩地补助了5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这点仍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经济付出,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在幼林期林地经营的积极性,领到这点钱后,他们将承担着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全部责任。生态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国家,如果国家要老百姓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就应该给与他们更大的优惠和补贴。
因此,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商品化,使资源的拥有者可以向他人输出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将其所获得的利益与拥有者分享,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公正,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应该大力鼓励当地居民以经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手段来发展经济,让农民能够从他们对生态和系统的保护和培育中获得经济收益,生态系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培育。通过建设生态系统服务基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业。届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系统。这样,生态和经济效益就可以统一起来,将调动起农民极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魏殿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中国林业,2005.
有史以来,新安就存在十年九旱的问题,农业生产常遭旱灾威胁,工矿业也受水资源影响难以得到深层次开发。1988年至1997年,10年间8年大旱,全县境内50条大小河流除黄河外全部断流,14座中小型水库干涸12座,16871处屋顶接水工程及水窖、坡池全部断水。307个行政村有247个村严重缺水,缺水人口达26.9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60%。因干旱,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多数水井干涸无水,出现水荒甚至断水,不仅使居民生活用水难以保障,而且严重影响着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生产秩序,阻碍了整个新安经济的发展。基于此种情况,新安县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便已有计划在黄河干流兴建提黄工程,并进行了勘测规划工作,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工程一直难以实施。直至小浪底水库的兴建,库区新安境内黄河水位将抬高120余米,库区支汊水量充盈;新安县在90年代末期建设新安提黄工程,为新安电力集团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为新安县的工业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利用涧河穿城而过的地理条件,改善因发展经济而造成的水质污染和地下水超采,围绕涧河造就生态河谷,打造引畛济涧工程等水利工程,利用畛河和小浪底库区为水源联合供水,北水南调,自流引水至新安县县城段涧河,增加涧河水量,修复水生态系统,促进环境改善,成为整个新安县城人民的共同期许。于是“新安魅力水城”这个名词一时间传遍大街小巷,以涧河为源,依据地势将水系引入各个片区,并按照层级有序分布,形成水网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
2生态水城规划建设依然存在的难点
新安县主导建设的引畛济涧工程,是新安县委、县政府重点关注的水利工程项目,其建设内容与新安县境内的种种水资源缺乏状况息息相关,旨在解决新安县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减少地下超采的现象,力保新安县境内居民生产生活、工业发展用水均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引畛济涧工程于2014年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县城8平方公里区域的“水城”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借助引畛济涧工程,沿涧河两岸开发建设集商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层次居住休闲区,打造新安城南宜居“水城”。总的来说,工程建设承前启后的思路是明确的,但其间一些更为深层的内容更应该值得我们思考。在整个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建设可能亟需解决该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也应加强防洪意识、水资源质量以及建设监管等问题上的考虑,避免疏漏;如何保障水城的供水水源的稳定可靠和水质不受污染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都是重点难点,再者,新安县境内居民人口众多,涧河两岸分布的各种企业,所产生工业废水、居民生活用水的处理也是一大问题。
3就生态水城的规划建设的一些思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洛阳市新安县城区占地面积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对此加以掌握与明晰,朝着“一心两带三轴、水网纵横、依山傍水”的水城规划空间格局而努力,从而打造水网纵横、依山傍水的魅力水城形象。但应该注意的是,魅力水城的规划建设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划标准进行,重视以下注意事项:
3.1确保生态水城的规划建设成功实施
涧河为新安县重要的河流生态系统,穿城而过,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水入涧后,增加涧河水体自净能力,对涧河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产生有利影响。同时,调水入涧后,可以增加涧河河道内生态景观水量,在沿涧河两岸形成高楼倒影、波光粼粼的韵致,各种树木、绿地、健身器材、雕塑相隔分布,移步换景,美不胜收,使涧河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水城规划编制工作,综合分析水城建设各项相关因素,为水城的成功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3.2魅力水城水资源的质量监管
新安县紧邻小浪底水库,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引畛济涧工程生效后,可以从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尾的畛水河入黄口处调入水量,通过自流方式进入涧河河道和新安县城,为解决新安县用水困难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拥有这般优势条件,如若要真正建成魅力水城,还需加强对此区域水资源的质量监管,做好防洪、排洪工作,处理好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健全完善县内河流的防洪体系,给魅力水城水资源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3.3完善新安县城自身,促进生态水城建设
栖息地生态设计
1景观格局的确定
对抗生物栖息地破碎的一个重要途径即是加强相对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廊道将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与大型的种源栖息地相联系,有利于物种的持续和增加生物多样性[5]。城市滨水空间因水体的流动性而普遍存在面状的大水面及线状的河道网络体系,具有自然的本底,是适宜生物流动的天然廊道。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如无人岛屿,在关键的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是滨水空间生物栖息地斑块建设的普遍方法。相对于廊道,斑块建设更为重要与复杂,斑块尺度的绿地建设,应考虑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变化,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控制斑块大小、密度和辐射尺度,保证城市常见鸟类营巢地和觅食区的有效距离,使斑块呈组团式分布,并借助廊道的沟通和运输作用形成均衡的“斑块(生态栖息节点)-廊道(线性的河道及水岸线)-基质(大面积的绿色开放空间和水面)”网络结构,从而增大斑块绿地的综合效益。
2植物的选择与群落构建
由植物构筑的绿色环境是鸟类觅食和栖息的主要场所,影响城市鸟类物种多样性构成最主要的生态因子就是树种的多样性。地区鸟类对特定植物的青睐是由其乡土属性决定的,乡土树种是吸引当地鸟类的绿化树种首选。城市滨水鸟类栖息地的绿化树种选择,应在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可供鸟类营巢和栖息的乔木如: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枫香(Liqoidambarformosana)、苦槠(Castanopisisscerophylla)、女贞(Ligustrumlucidum)、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e)等;选择可提供食物的坚果浆果类且挂果时间长的植物如:杨梅(Myricarubra)、枇杷(Eriobotryajaponica)、柿树(Diospyroskaki)、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等;在水陆交错地带,优先采用可提供遮蔽作用或作为食物的水生植物如:萍蓬(Nupharpumilun)、海芋(Alocasiamacrorhiza)、莼菜(Braseniaschreberi)、茭白(Zizaniacadeciflora)等;湿生植物如:千屈菜(Lythrumsalicari)、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菖蒲(Acoruscalamus)、慈姑(Sagit-tariasagittifdia)、蒲苇(Cortaderliaselloana)、萱草(Hemerocallisfulva)、芦苇(Phrafmitescommunis)等。在群落组成上,鸟类分布格局受边缘效应影响显著,边缘区域的组成结构越复杂鸟类的多样性越高,而边缘的过渡梯度越陡鸟类的多样性越低[7]。因此,植被群落的构建应从整体布局角度出发,边缘以灌丛为主,中部多为高树冠树种;丰富群落层次,并通过乔木层、亚乔木层、大灌木层、小灌木层、地被层以及水湿生植物的多重组合,形成林原、岛状林、开阔性湿地、草滩、浅滩沼泽、灌丛等多种多样的栖息地植物群落类型,发挥边缘效应物种多样性和高生产力的优势。
生态驳岸建设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生态型驳岸形式包括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型护岸、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岸、自然型护岸、多孔质结构护岸等,生态驳岸一般采用天然石、木材、植物、多孔隙混凝土以及土工材料,能将水体、堤岸、河滩植被构成一个相对完整、水陆联通的生态系统。从环境实质角度而言,生物多样化的基础莫过于“多孔隙环境”,土壤内必须有多孔隙才能容纳水分、空气,才能滋养细菌和微生物,从而带动自然界的食物链的循环过程,并为鱼类、鸟类和两栖类等动物提供觅食、栖息和避难的场所。水陆交界地带本身存在的孔隙环境,例如枯木、树根、石堆使其成为滨水绿地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段,亦是鸟类觅食等活动的主要区域,保留和创造多孔隙的自然式生态驳岸有利于滨水空间生物链的快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对鸟类栖息地的建设有极大的助益。在生态驳岸建设中,要注意平面线形和竖向坡度的控制。
自然型驳岸是鸟类觅食、栖息的重要地段,其水岸线的平面线形设计要避免过于平滑,多曲折蜿蜒,并形成具有一定封闭性的防护性浅水湾,以保证鸟类的安全感,也可使景观获得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就驳岸竖向设计而言,要充分考虑当地常见鸟类的觅食、栖息特性,如大水面针对涉禽类可适当营造深度控制在0.10~0.35m之间的浅水滩涂,并向深水区缓坡过渡;线形河道可沿河选取重要栖息点布置木桩式驳岸,配以水湿生植物,为水鸟提供近于常水位的活动空间。
私密性保护建设
唐仕敏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上海五角场地区鸟类群落的种数从20世纪60年代的128种降至90年代的46种,人类活动直接影响鸟类的生存与灭亡。鸟类对人类的干扰活动有明显的躲避和适应2种趋势,王彦平等[9]在研究中指出,鸟类对人为侵扰的容忍度,体形较大的低于体形较小的;地面或灌丛活动的低于在高层活动的。对一些种类来说,位于观察者与鸟类之间的植被能够增加鸟类的容忍度。通过地形营造和植物群落构建的有机结合,为鸟类提供更多的低干扰度或无干扰的活动空间,是鸟类活动私密性的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可根据需要在核心保护区设置一定宽度的隔离缓冲带或过渡带,以减少外来人为干扰,增加鸟类对人类活动的容忍度和适应性。
一、发挥政府对旅游业作用
十堰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资源环境。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是朝阳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目前发展的实践来看,生态旅游业应有更全面的考虑。我们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对于目前过热的生态旅游热,我们应持谨慎的态度,应该以科学、依法、高效的方式来管理生态旅游,经营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在有序中发挥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辐射作用。
政府应主导发展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成长的主要经验,也是旅游产业提升期的重要保证。在符合市场运行规则的同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协调各方利益,促进旅游文化资源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或重组,提升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实体和市场竞争力,做到有制度保障,有政策支持。政府要充当行业指导者、市场监督者、资源投资者等多重角色,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统筹和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环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做到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
这是实现十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不仅要做到保护好那些可供利用的一切资源,而且也要保护好那些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具有较多暂时还无法加以利用或没有价值的非资源即潜在资源,更要保护好原本就比较脆弱的环境。这是增加资源可供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前提。十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产品一般尚处于开发初期,因此,还可以汲取许多地方开发旅游使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破环的教训。我们必须负起责任,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武当文化之精髓。因此,必须突出资源保护,强调可持续开发。
三、深度发掘产品文化内涵
面对日益成熟、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旅游市场,必须加强十堰地区旅游地基础文化研究,努力发掘和拓展十堰的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高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来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而产品开发又是一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要将十堰旅游文化底蕴以产品为载体,使之看得见、摸得着,达到形神兼备,再通过解说系统、旅游工作人员服务等直观、可感知的形式和途径,将科学与审美、传统与创新的内涵传递给游客。
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现代旅游者的消费经验日趋丰富,追求新奇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更加突出,他们自主意识强,识别品位高,在十堰旅游活动开始之前,往往对目的地已经有所了解,加上互联网上可以非常便捷地查阅旅游目的地的详细情况,使得人们对旅游质量的心理预期有所提高。为适应不断提高的旅游消费质量要求,十堰旅游服务质量应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特别是在提供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方面要有更大进步,使旅游者获得悦神悦志的文化感知和体验认同。
五、结论
摘要:农村作为建设生态文化的重要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国生态文化建设进程的步伐。加强建设农村生态文化,能够有效实现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从生态文化概念入手,强调了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探讨并提出了提高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策略,旨在加快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化;农民;生态意识
一、前言
面对现今日渐严峻的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党的十提出了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农民是农村人口的主力军,其生态意识和文明理念的提高与农村的生态文化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农村人口需树立起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和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与政府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相结合,为建设美丽的中国做出努力和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迫在眉睫,农民的自我生态意识也应有所提高。相关政府机关需将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以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为基础,切实加快农村的生态文化建设。
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及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农民在特定的本土生存环境下,逐渐发展并形成的生态价值观被称为农村生态文化,广义的农村生态文化集中反映了农村人口的生存方式,也体现出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发展趋向,主要分为物质层面及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各种农村生态文化内容。狭义上的农村生态文化是指精神层面上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以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为基础,将维护生态平衡和创建美好生活作为目标,逐渐建立起的一种生态价值观和文化系统。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是自然与人和谐共处关系形成的关键,同时也是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共赢友好的合作状态。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其主要任务。相关部门需大力普及生态及科学知识的教育工作,引导和培育以生态为主体的消费形式及生产方式,致力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社会价值观念的构建。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能够积极推动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既与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相关,也于生态中人文和交往文化离不开关系。
(二)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一种全新认识,并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态意识能够科学的帮助人们处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正确的认识到自身对生存环境的依赖性,进而减少对大自然的掠夺,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能够让其认识到人类发展中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随着他们自身生态意识的提高,会逐渐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中来,而农民公众的参与程度也决定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程度。
农村人口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重点为对农民进行相应的的生态文化教育。相关部门需从终生教育、全程教育和全民教育等方面进行生态文化的教育工作,其中包括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成年人的社会化教育。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近一半的人口为农民,因此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培养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策略
(一)开展相应的生态教育活动
现阶段的农村缺乏对生态文化的教育,相关部门应做好培养农民生态意识的工作,通过开展相应的生态教育活动加强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可定期利用网络媒体,组织农民观看有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纪录片,加深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可通过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民认识到恶劣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进而提高农民的责任心和危机感,让农民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此外,定期开展的科普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生态化和科学性的提高。
(二)发展良好的农村生态经济
积极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能够有效促进该地区内的人类生态、自然生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发展,激发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农村地区需充分认识到自身地理优势,注重现代化农业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若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则可在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行业,以因地制宜和保护环境为前途寻求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激发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
现行的环境法律体系在农村污染防治方面并无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农村中农药、化肥、畜禽等易产生污染的事物缺乏相应的规定,农民在无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大量使用此类产品,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确保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并加以约束,以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投入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
现阶段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垃圾处理设施的缺乏导致农民不合理的处理生产生活垃圾,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农村环境的保护,投入相应的环境基础设施,完善该地区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督,做到责任到人,切实提高农民的自我生态意识。
四、结语
农村生态文化和建设与农民自我生态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设农村生态文化是保证整个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建立起良好的农村生态文化需经历较为复杂的过程,相关部门必须把握好生态文化的意义、任务和内涵,致力于生态文化环境的建设和宣传,才能在农村领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舆论,提高农民的自我生态意识,进而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快速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