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学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理念 汉语文素养 自主 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在我省的实施,“守正出新”的教科书更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高中教学的需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完全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形成:汉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正成为一种基本趋势。新课程在模块、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和创新,在新一轮汉语文课程改革中,强化了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与发展学生的汉语文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为关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新一轮课程的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就此谈谈自己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传播大量的理论知识,且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但缺点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而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学生一般都不会进行主动学习,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因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汉语文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创新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模式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管理,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书籍、观看网络资料等来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我国新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帮助中国学生走出教学壁垒。但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相对较少的知识点,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来说不能完全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其向创新型人才更快更好地转化。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彻底解放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上,学生已不再是简单的储存器,而是一个个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的个体。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种良性的竞争关系,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学生主动参与,充满了自信,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与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利地活跃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提供的课程中间,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这种人性化的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发展个性、走向自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汉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交流、互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这种快乐的学生环境中逐渐提高汉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汉语文的方法。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组织者,要彻底改变权威灌输的做法,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语言情感交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倡导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要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能在朗读过程中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诵水平,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悉心指导,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朗读的热情,形成阅读的快乐。鼓励学生说话时有中心,有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文化名人散文、优秀报刊等,从中汲取营养,提高汉语文素养。在广泛阅读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作品,谈自己的理解,或读书笔记,或片段练笔,或心灵感悟等等,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注重观察,写真情实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五、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对外汉语教学理念文化差异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增强,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和应用力调查报告》上,汉语被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英语。“汉语热”的日渐升温,同时暴露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很多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语言结构系统和文字的学习掌握,却忽视了文化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在交流中因对交际礼节、民俗民风、历史沿革等文化因素的缺失,导致表达不得体、理解不达意的尴尬。因此,将文化教学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手段,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对外汉语的教学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培养、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研究、教学和翻译为职业的学生则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多半是成年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爱德华?安东尼说:“语言的背后是有故事的,并且语言不可以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础形态,民族文化对于语言的约束性是非常明显的。民族文化的差别,发展文化的轨道在语言中会留下深深的印记,民族文化对语言的约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达范围;另一方面,是表达方式。并且民族语言也反映出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非常强烈的约束性,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也影响着地方文化。正如爱德华?安东尼在《语言》所表示的方法是,“语言是一种文化功能”“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史和语言史沿着平衡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语言自身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自然载体,渗透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并且人是使用语言的文化的缔造者,是一种高级的文化产物,不可能摆脱文化之间的约束。
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类在情感与思想上表达的方式不外乎就是语言,在这个社会中语言的表达是无法取代的,就像是字、词组、语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构成所谓的语言系统,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化,它都必将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是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体现。由此可见,在对汉语教学的进程中加入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时,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并喜欢上中国的历史文化,这样能够更好去理解并运用汉语。可见,文化的差异是在语言学习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很难的到突破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为根本的特征就是文化的学习与语言的学习是要有一定的统一性。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这个语言进行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并且通过语言学习、推广并且传播这种语言文化。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进程中,通常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在语言上有些用法使得学生总是会弄不懂或是含糊其辞,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学生不能够进行完全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说,语言的核心就是词义,并且基础是词汇,而且词义与文化的关系最最为密切的,可以说词汇也就是表现着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的一种特殊语言结构的方式,在词汇结构中文化内涵的发掘也是需要花费很打的功夫。在对词汇的内部结构上看来,汉语的词义与词形中的关系要比西方中的表音文字是更为紧密,在汉语的词汇中一些词形是直接来表示词义的,可以说是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其固定词组与习惯语的作用是突显的,成语典故大都是与民族得习惯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然而,吕必松先生曾说过:“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时,在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汉语词汇和语音以及语法的规则,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在交际进程中的表达完全符合语言要求的规则要素外,还要帮助并且使得他们充分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和这种特定民族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能够让他们口中说出来的话非常得体并且有效地传递心中所想的信息。
三、对外汉语教学要求
我国的新闻学自诞生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间就是改革开放之后。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许多的契机,但新闻学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的影响到了新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本文将从跨学科进行新闻学研究与真正走入新闻学这两方面入手,让新闻学的研究水平得到提升。
二、“走出”新闻学与“走入”新闻学的含义
“走出”新闻学与“走入”新闻学并不是单纯的走出、走入,它们拥有更深刻的含义。“走出”新闻学其实就是跨学科的进行新闻学研究,指的就是不仅要对新闻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还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利用更为广阔的知识以及方法,让新闻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够让新闻学的研究更深刻,也能够达到让新闻学不断发展的目的。“走入”新闻学其实就是真正的走进新闻学,将新闻学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概念等学术理论都详细的掌握,将这些知识以新闻学的方式对新闻学的问题进行分析。除了要真正的“走入”新闻学外,还应该将新闻实践也作为重要的内容。
在当今社会中的任何学科可都不可能凭借着单一课的知识来解决社会中的问题,除此之外想要让学科更加的进步就需要与不同的学科知识相结合,因此跨学科的研究新闻学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态度。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新闻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走入”新闻学。新闻学在我国虽然是比较年轻的学科,但是它仍然具备着比较完善的教育、研究系统,新闻学的教育体系甚至随着新闻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的扩大规模,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这也让一些新闻学的研究出现不够严谨、偏离学术研究的轨道。
三、“走出”与“走入”新闻学的方法
(一)“走出”新闻学的方法
1.完善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
在进行新闻学研究的时候,跨学科的研究内容十分的多,因此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熟练常握对于进行新闻学研究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假如没有扎实的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就将会导致无法理解一些复杂的理论以及一些方法,有时候甚至因为掌握知识的不够牢固,无法参考更多的知识,影响思维的发散。掌握浅显的其它学科知识并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的新闻学研究并不能只停留在这一阶段而不更加深入的进行,只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识,才能够让研究更加的深入,还能够对新闻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创新的思路。
2.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
创新可以说是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目的,通过对学科知识的牢固掌握除了能对新闻学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创新之外,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同样也是能够进行创新的。这样才能够让新闻学的研究更加的深入,真正的实现新闻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
(二)“走入”新闻学
1.端正态度
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当对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以虚心求教的态度进行学习,因为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的。新闻学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中国新闻学的历史也并不断,因此在我国的研究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新闻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国外一些经典名著的译本,还有国内学者的研究论文等,这些都是我国新闻界学者的成果,因此在进行这些知识的学习的时候应该端正态度,虚心的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好新闻学研究。
2.结合实际
在进行新闻学研究的时候应该以新闻现象以及新闻活动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够将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虽然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但是一旦对新闻学进行研究,就需要针对新闻活动、新闻现象进行研究,不然就无法真正的促进新闻学的发展。新闻学与新闻实践活动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进行新闻研究时,了解新闻业界的现状,从新闻活动中认真观察,并从这些活动与实践中找出问题所在。这样才能够让新闻学的研究一直沿着新闻活动、新闻实践,促进新新闻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发现进步,找到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3.与新闻界互动交流
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独自一人的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这样既能够了解学术界的最新进展,还可能对自己的研究产生新的启发,让研究进行的更为顺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是从其他学科进入到新闻学研究中的,因此对着这些学者来说,新闻学的研究难度更大,只有与学术界加强交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这样才能够掌握到学术界前沿的知识,研究更为具有新意的问题。这些都能够对新入的研究者提供很大的帮助。
“走出”新闻学与“走入”新闻学是互为表里的两个提升新闻学研究水平的方法,只有真正的深入新闻学的研究,才能够对新闻学的理论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找寻出新闻学的不足,这样才能够在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的时候能够目标明确的进行。但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新闻学在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的时候,仍然需要保持新闻学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新闻学的独立以及新闻学的地位。但是也不能固守新闻学领域,与其他的学科划分界限,忽视其他学科的优势以及新闻学的劣势。只有真正的了解两者的含义,才能够在提升新闻学研究者素质的同时,让新闻学换发新的光彩。在“走出”与“走入”的过程中同时也要保持自觉与警觉的心态,才能够让新闻学研究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保军.关于提升新闻理论理论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1:28-34.
[2]郑保卫,李刚存.学术规范讨论与中国新闻学[J].新闻大学,2014,01:4-11.
[3]吴飞.重新出发:新闻学研究的反思[J].新闻记者,2015,12:4-13.
[4]王斌,古俊生,裴峥.新世纪国际新闻学研究的现状——以Journalism:Theory,Practice&;Criticism(2000-2014)为分析样本[J].新闻记者,2015,12:43-51.
[5]张涛甫,王智丽.新闻学的创新与重建——基于2015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63-68.
[摘要]:就新闻学研究领域而言,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但迄今却一直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致使其成为愈演愈烈的棘手难题。
为社会所强烈关注的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最后以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其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而告一段落。①针对此事,教育部部长周济痛心疾首地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②为此,教育部还首次专门就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出通知。
“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虽然发生在医药学研究领域,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却显露出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问题的严重性。换句话说,对任何学科研究领域来说,学术规范问题都是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问题。
就新闻学研究领域而言,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但迄今却一直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致使其成为愈演愈烈的棘手难题。
目前,新闻界对涉及新闻学学术规范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新闻学研究是否需要学术规范、新闻传播学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学术规范体系等尚存在争论,本文拟对这些问题阐述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新闻学学术规范存在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对于新闻学研究是否需要学术规范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实,这一争论的焦点根源于对学术研究是否有规范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学术规范“是通过专业认可的‘入场券’”,即“一套‘做活’的规矩,而且必须与学术界当下的认可结合”。另一种观点认为,“‘规范’虽则对建立学术秩序、发展常规研究有意义;但毕竟是一种束缚(尽管是必要的束缚),故成熟的学者往往部分逾越‘规范’。”③
面临整个学界的质疑和争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对于规范是否有存在必要的争论。古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对“规范”的最朴素的表达。尽管在学术规范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这不足以成为使学术研究抛弃规范的理由,新闻学学术规范的存在是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的。
首先,新闻学学术规范存在的理论依据是规范论。
关于规范与自由的关系,历史上有过很多论述。托克维尔在探讨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时,曾说过“既要自由也要法律”。他认为得到前者的最好方法是借助于后者,“自由和顺从并不互相抵触;正相反,自由包括对自己所立法律的服从。”?④这里托克维尔所指的“法律”更多地是具有与“自由”相对的“规范”的含义。涂尔干也说过,“正因为规范可以教会我们约束和控制我们自己,所以规范也是解放和自由的工具。”⑤这些论述都认为“规范”是“自由”的基础,二者不是绝然对立的。
正在此基础之上,规范论得以发展起来,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规范、规则以及制度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有人提出规范“是调控人们行为的、由某种精神力量或物质力量来支持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适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⑥也有人提出:“规范是集体共有的行为准则。”⑦这些定义其实都设定了一个前提,即规范是社会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对于新闻学研究来说,学术规范同样是必需的,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出现,它都是通过合理的框架设定和制度体系来保证新闻学研究在“轨道”内进行的规范,看似是具有限制性的规范,但却是学术对话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新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其次,新闻学学术规范存在的现实依据是学术失范现象的客观存在。
目前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同其他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一样,也还存在不少失范现象,如重复发表、抄袭剽窃、忽视学术积累、缺乏学术批评、引文及注释失范、学术评价标准不一,以及低水平重复和“泡沫化”倾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严重制约了新闻学研究的深化,同时也大大损害了新闻学的学术声誉,影响了新闻学的学科地位。
例如,“新闻无学论”的产生和影响的扩大与新闻学研究中的学术失范现象屡有发生就有很大关系。由于新闻学研究的规范性不强,导致新闻学论文的独创性较低、书籍内容重复较多,所以尽管近些年新闻传播学科已被列为一级学科,曾经甚嚣尘上的“新闻无学论”的影响也已大幅减弱,但是“新闻无学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不但许多新闻从业者不大认可新闻有学,就连一些新闻领域的研究者也对新闻学的学术性产生怀疑,更不用说其他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新闻传播学科的科学性表示质疑了。
正因为如此,阐释新闻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学术规范,以及探求新闻学实现学术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的路径与策略,应当是当前的一个急需破题的工作。
二、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实事求是地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其中包括一些认识上的障碍。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以新闻学学术失范研究取代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统观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成果,有相当部分是对学术失范现象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要继续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但是,究竟何为学术规范?新闻学学术规范的内容是什么?学术规范的保障机制何在?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反而没有得到回答。或者说,新闻学学术失范首先要有“范”可“失”,然而,目前的研究却避开这个较难回答的问题,直接进入对学术失范的研究,这在研究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第二,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缺乏宏观视野,陷入细节研究。新闻学学术规范并非只是那些简单的“规定”、“规则”、“条例”,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体系。但是对这一点,现有的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并未体现出来。其实,新闻学学术失范中的一些问题的确可以通过操作层面的规范进行约束,例如“抄袭剽窃”、“注释规范”、“一稿多投”等,然而,有更多的问题不仅仅是通过某个环节的细节研究就可以解决的,因为新闻学学术规范不仅有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有理念、道德、结构、保障等各层面的问题,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这些都需要进行系统研究,而不仅仅是对技术操作细节的研究。同时,也需要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对新闻学学术规范的研究缺乏宏观视野,使得研究者的思维产生了某种惯性,即将学术规范研究局囿于表面的技术研究,甚至仅仅将学术规范看作是对学术论文的格式规定。
第三,缺乏将英美学术规范研究经验与我国现实状况的有机结合。英美的学术活动被加以规范的历史比较长,其所积累的经验可以给我国的学术规范研究提供借鉴,但是有的研究一味地以英美学术规范为标准,却不考虑我国政治、经济现实以及学术活动的现状,因此,基于此探讨我国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实用性,难以实际应用。所以,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需要以西方为参照,同时也要以我国学术界的现实为基础。
第四,缺少对新闻学学术规范特有问题的针对性。美国哲学科学家库恩说过,如果你得出的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门科学就不能发展了,因此就不能叫做科学了。⑧同理,新闻学研究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色之处,这也决定了新闻学学术规范的研究不能仅仅取得与人文社会其他学科的共通点,而且需要着眼于新闻学研究的实际需要,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能对改善学术规范现状有所作用。
上述四个问题是当前我国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中不得不正视的,需要我们调整研究思路,能够从固有的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
三、建立结构严密的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
开展学术规范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学取得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这其中,建立结构严密的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是破题之道,也是促进新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建立要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为基础,建立新闻学学术规范结构严密的体系。新闻学科只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在学术规范上具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问题,许多学术失范的现象也并非新闻学所独有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提供捷径。
同时,目前,我国关于新闻学学术规范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和肤浅,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对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内部的运行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的研究非常欠缺,而这些恰是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建立需要体现学科特点。新闻学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相应地,在学术规范研究上也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研究中的针对性应该更强一些。例如,“一稿多投”的问题在新闻学研究领域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虽然“一稿多投”毫无疑问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但是,由于新闻学是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研究领域,而不少论文都是用新闻理论来分析即时发生的新闻报道事件的,这些论文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具有时效性的,而现在期刊普遍的审稿期都在两个月以上,所以,一些作者不得已采取一稿多投的方式来保证论文可以更快地刊出。这种做法虽然是有违学术道德的,但是就新闻学领域而言,这种现象的发生却是充满无奈的,因此,在“一稿多投”问题的讨论上,新闻学学术规范应当体现出自身学科的特点,寻找更能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建立需要体现学科特点,建立适合新闻学研究现实的学术规范体系。
总之,我国新闻学学术规范的现状迫切要求在理论研究上能够有所突破,不断深入,能够透彻地研究学术规范体系的内容与机制,建立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体系,并且通过完善的学术规范管理和保障制度,提高新闻学研究的规范性,提升新闻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以促进新闻学学科的整体建设与发展。
为了对新闻学学术规范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门将“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一个重大课题立项,本文就是该课题项目研究最初的成果之一。今后,课题组将就新闻学学术规范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系统和规范的研究,也期望新闻界的朋友们能够予以关注和积极投入,共同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出力献策。
[注释]
1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3月16日。
2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3月16日。
3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提炼自学术界对学术规范的讨论。参见邓正来主编:《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69-279页。
4[美]托克维尔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2页。
5[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在经历保研过程之前,我一心认为只要能拿到校内的推免资格,凭借知名大学的头衔,再加上不低的绩点,应该很容易就会有学校接收我,结局竟然是全部败北。
第一道拦路虎
保研大家都知道,但仍有很多同学不了解保研的含义和整个流程,我也是经过了这个过程才对“保研”有了大致了解。保研,现在通常叫推免(推荐免试)。免试指不用经过全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有些学校也不用复试(通常是专业笔试),直接进入面试阶段。保送的学生因为已经经过保送学校考核,综合实力较强,保研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
推免的大致过程是学校系内评估是否具有自己学校的推免资格―获得资格后递交材料申请学校(本校或外校均可,要求可以接收推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校的复试和面试―学校是否录取你为硕士研究生。
每个学校、每个学院、每个系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以我们系为例,对学习成绩排名前40%有意申请推免的同学采取综合评分制,绩点*80%+学院内部面试成绩*15%+课外活动加分*5%,如果连续两年获得校级优秀三好学生或者班干部的话综合名次前进一名。按照综合名次排列分配学校下达的推免名额。虽然此处规定各校不同,但优异的学习成绩是根本。
我当时绩点处在前40%,面试成绩比较好,排第三名,也有一定课外活动加分,所以综合名次下来前进到前十名。然而我没想到排在我后面的几位同学都是优秀三好学生的连续获得者,每个人都可以前进一名。我直接落到了保研名额的最后,也是比较悲催的事情。
关于可以申请多少学校,虽然学信网的全国报名系统只能同时申请三所学校,但是保研可以申请的学校是没有数量限制的。这是因为全国报名系统开放时间比较晚,很多学校会在本校的教务系统上开放预报名,比如南开大学,如果通过预报名的复试,表明这所学校录取你了,在全国系统开放后也要选择这所学校,通过全国系统的流程进行录取。如果预报名时没有通过复试,那全国系统开放后就可以排除这所学校,不再占用三所学校的报名名额。但也有学校是不开放预报名的,只能通过全国报名系统进行申请,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在全国报名系统中选择的学校如果没有通过你的申请,那在48小时后可以更改为其他学校。
虽然申请学校没有数量限制,但保研面试经过确实是一个劳心劳力还费钱的过程,可能需要在几天内跑几座城市。抛开最基本的路费问题不谈,每所学校的准备时间、身体状况能否支撑长途奔波,以及有学校面试时间相同的取舍,都是需要考虑的。保研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我的同学就曾经在一周内跑了广州、上海、南京还有北京的学校的面试,面完之后整个人瘦了5斤还病了一场,不过为了争取更好的前程,大家都会全力以赴。
忽视夏令营,错失先机
拿到校内推免名额后,我开始选择申报的学校。因为比较喜欢南方,我初步确定申请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当我查阅两所学校的官方网站后吃惊地发现还没开始我就失去了机会――它们的申请早就结束了!我赶紧询问其他同学,才知道原来浙大新闻专业在暑假举办了夏令营,招收了足够的优秀学生。
我这时才了解到保研夏令营是近几年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招收优质生源的一种方式,利用暑假一周左右的时间,与学生较长时间地接触,介绍各导师研究方向,学术交流等,通过多种方式(例如笔试、面试、实验测试等)来考核学生。
因为我们学校内部的面试以及排名进行较晚,我当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获得资格,再加上周围的同学没有过多交流夏令营的信息,我想当然地以为只有确定有保研资格后才能申请夏令营。
不可只知己,不知彼
错过夏令营以及提前报名的我经过综合考量之后,申请了南开大学的新闻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传播学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国际新闻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新闻学方向,收到了除交大之外的三所学校的面试通知,但因为北师范和中传面试时间冲突,我只能放弃中传的复试参加了另两所学校面试。
南开大学的复试较早,是笔试加面试形式。南开的新闻学是文学院下面的系支,和传播系关系非常紧密,所以笔试和面试与文学方面、传播学方向结合较多。笔试试卷100份,有50分是考察文学功底改正错别字,另50分是有关新闻传播方向的专业知识,考察课题涉及研究流程等。笔试完我的感觉还不错,因为平时的阅读以及课业训练都有积累。
南开的面试老师较多,有数十位老师坐在长桌对面与我交流。这是第一次面试,我虽然重视,但还没意识到保研竞争的激烈,心里还是抱着“应该会接受我的吧”的心态,之前大略复习了《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概论》两本教材。新闻学按照我们学校老师考试的内容着重复习了名词解释、重要理论、简答等,准备了一些通用题目,比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冲突、实习经历、为什么选择南开大学等。我当时狭隘地以为既然我选择了新闻学方向,老师问的问题应该也会限于新闻学,涉及传播学不会太多,传播学就走马观花地复习了几个重点概念,这直接导致了我面试的失败。
面试时老师确实询问了一些新闻专业知识,但他们更结合传播学方向问了专业问题、文学方向问了发散性问题。在聊完我比较擅长的新闻写作方向后,我刚想松一口气,没想到对面的老师话锋一转:“我问你几个传播学问题,第三人效应怎么解释?”
我心里咯噔一声,在传播学课本上根本没看到过这个理论。老师看我回答不出来也是一脸诧异:“你们没学过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我摇摇头,我们专业的传播学课本是学校老师自己编写的,其他高校课本也不尽相同,而最经典的教科书却是郭教授编写的。我解释完后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经典教科书还是要多读,这时候我有点慌乱了,剩下的几个问题也回答得差强人意。面试完没多久,在回家的路上我就接到了教学秘书的拒绝电话。
我没有太悲伤,窝在家里准备北师大的面试。中间有十一长假,还有中秋节,我拒绝了所有小伙伴的旅游邀请,放弃了香喷喷的月饼和精彩的中秋晚会,一个人在房间里狂背郭庆光教授编写的《传播学概论》,上网查阅北师大新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教学方向、教授著作等。这时我已经拒绝了中传的面试,我把希望完全压在了北师大上,希望能二战告捷。
临时抱佛脚,我对这所学校的新闻学研究方向了解得还不够透彻。我当时选择方向的时候大概有传播学、新闻传播史、出版学、网络新媒体四个方向。回想起来我真的是傻,没注意到这四大方向其实就预示着北师大新闻学老师们的研究方向。我在网上搜索了以前的笔试题,按照套路准备了新闻评论题目,结果今年的笔试完全革新,考了出版以及印刷术方面的许多知识。我在学校的时候根本没学习过这个方向,只能硬着头皮凭着感觉写,结果之差可想而知。
下午面试是抽取题目二选一回答,我赶紧恶补了一下出版的知识,生怕面试抽中这方面的题目。结果我抽中的居然是互联网以及数字印刷方向,是我平常不太感冒的网络以及大数据。我再次傻眼,磕磕绊绊地组织完答案,看看老师的表情,就感觉真的没什么希望了。
面试结束后与一同面试的北师范的同学聊天我才知道,出版知识以及大数据两个方向他们平时上课内容都有涉及,也有专门的老师研究,成果丰硕。我忽略了这两大方向,虽然面试抽题有一部分运气,但主要还是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对面试学校了解不够透彻。
准备笔试、面试时,不要只限于自己所学的方向和教材,要充分了解申报学校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因为他们的问题更侧重于本校的研究重点。在面试之前对这些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再有的放矢针对性复习,复试成绩以及面试结果都不会差,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至此我的保研可以算是彻底败北。
看学长,释了怀
保研之前,我的人生算是顺风顺水。刚知道自己没被任何一所学校录取的那几天,感觉天都塌了,我难过得晚上一个人躲在被子里整宿整宿地哭,在饭桌上吃着饭都能掉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