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金融体系

传统金融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金融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金融体系

传统金融体系范文第1篇

东亚金融危机后对于金融控制的东亚模式之利弊的讨论,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焦点。本文详细探讨了金融控制的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并将东亚国家“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与以英、美为代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肯定了作为一种温和的金融约束的东亚金融控制模式在经济赶超时期积极的经济绩效。同时,本文也对金融控制的东亚模式的潜在弊端作了全面的分析,并探讨了金融约束与金融体系的脆化之间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东亚模式金融约束金融抑制金融脆化东亚奇迹

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East-AsianFinancialControlRegime

Abstract

Thediscussionon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East-AsianFinancialControlRegimebecomescentralissueafterEast-AsianFinancialCrisis.Thispaperanalyzesthemaincharactersofthisregime,andmakesdeepcomparativestudybetweenthe“Bank-basedfinancialsystem”inEastAsiancountriesandthe“Market-basedfinancialsystem”inEuropeancountriesandAmerica.ThispapergivespositiveappraisalontheeconomicperformanceofEast-AsianRegimeasfinancialconstraintinthecatch-upperiod,butmeanwhilediscusstheinnerdisadvantagesofthisRegimeinfinancialfragilityinthefinancialsysteminEastAsia.

KeyWords

East-AsianRegimeFinancialConstraintFinancialRepressionFinancialFragilityEastAsia’sMiracle

试论金融控制的东亚模式之利弊

对于金融控制的东亚模式之利弊,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亚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模式基本上以日本式体制(Japanesefinancialregime)为基础演变而来;尽管东亚国家在金融发展的阶段和特征上有所差异,但是就金融制度的基本要素而言,东亚国家的金融体制或者金融模式基本上都属于日本模式。日本的金融发展模式和金融体制则滥觞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MeijiRestoration),在二战之后臻至成熟;其他东亚国家,尤其是韩国、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在经济起飞和经济赶超时期也基本上沿袭或者模仿日本式金融体制,所以在学术界将这种金融发展模式和金融体制统称为“东亚金融体制”,这当然是一个笼统的不甚严密的术语。

东亚金融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注重和强调政府在金融体制中的作用,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保持着强大有力的介入和干预。在东亚金融体制中,政府将金融体系视为实施政府产业政策的工具,金融体系按照政府产业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利用金融中介(主要是银行)的作用,将资金从盈余部门转移到赤字部门。这些中介融资的主要接受者是那些资产负债比率低(高杠杆比率)的大企业。在东亚金融体制中,政府不但通过金融中介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而且还存在着大量隐含的或者是明显的政府直接信贷配给,信贷配给的主要对象是能够执行政府产业政策的企业,或者是政府认为需要扶植的产业。同时,东亚金融体制中,政府的金融监管框架是比较模糊和不透明的,这为大量政策性优惠和妥协、政府与企业以及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融资行为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在东亚金融体制中,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被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中央银行成为政府的人,成为执行政府产业政策的工具,不能根据宏观经济状况独立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不能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实施独立的严格的金融监管。东亚金融体制中广泛存在着存款担保制度,对投资组合多样化进行诸多限制,同时中央银行对那些陷入财务危机的银行部门负有最后贷款人和最后救助者之义务,因而在日本或者其他东亚国家,素有“银行不破产神话”的说法。东亚各国在经济起飞的早期阶段,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日本这种金融体制,东亚国家尽管在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深度上略有差异,但却基本上具备了日本式金融体制的本质要素:政府在金融体制中的主导作用,金融体系的产业工具性质,广泛的信贷配给现象,不透明不明确的金融监管框架,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核心地位等,这些特征,与我们所熟悉的金融抑制措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与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market-basedfinancialsystem)不同,东亚传统的金融体制是一种“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bank-basedfinancialsystem)。在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中,证券市场在积聚社会资金和向企业融资方面与银行一样居于核心地位,在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典型的市场化金融体系国家,证券市场在金融体制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银行部门,证券市场在融通资金、实施公司控制和进行风险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在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中,特别是在德国和日本式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本、监督公司投资决策以及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有关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之优劣的争议由来已久,至今并没有明确的结论。Demirgüç-Kunt&Levine(1999)的研究囊括了150个国家的数据,得到以下结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股票市场均比较活跃和有效率;在高收入国家,股票市场相对于银行而言更加活跃和有效率,而且随着一个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其金融体系也显示出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趋势;那些具有习惯法传统(CommonLawtradition)、对股东权益进行严格保护、会计监管良好、腐败行为较轻、不存在明显的存款保险的国家,一般有着更加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体系;那些具有法国民法传统(FrenchCivilLawtradition)、对股东和贷款人权益保护不力、合约执行质量较差、腐败行为严重、会计标准不严格、银行管制较多的国家,其金融体系一般不发达,银行和股票市场均处于幼稚状态。这项研究虽然揭示了经济发展中金融结构的一般趋势,但是仍旧难以说明一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与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静态的比较研究无法说明两种体系在动态经济中的作用。在执行经济赶超的国家,由于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瓶颈约束和法律框架约束,在经济赶超和经济起飞的初期阶段就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是不现实的,也往往是无效率的:资金的瓶颈制约使得股票市场的发展缺乏资本基础,而且股票市场在动员储蓄方面的作用远远逊于传统的银行部门;经济赶超国家由于金融体系发展滞后,相关的金融规则和法律框架尚未形成,同时不具备管理和监督股票市场的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源,因此很难在短时期之内以发展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比较适合作为政府执行赶超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工具,在资金配置的规模和资金流动的方向上也更容易控制。银行部门在东亚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动员储蓄、资本配置、监管企业运作、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实现产业政策目标方面,银行承担着重要使命,世界银行(1993)对银行在东亚经济奇迹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传统金融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融资结构;协调度;金融安全;预警性评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7(02)―0053―09

一、引言

每次金融危机总是伴随着平均2―3年的经济低迷期,并造成平均5-10个百分点的GDP损失,为能更有效的应对金融危机以及减少危机之后的损失,对金融安全状态的监测就显得尤橹匾。众多学者研究表明信贷扩张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换言之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过度资金支持使得潜在的金融风险上升。而目前从信贷扩张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判断一国金融运行状态主要从总量层面展开,如国内信贷总额/GDP指标等,鲜有从结构层面出发。

已有关于融资结构相关文献,多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出发分别研究企业融资结构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融资结构。融资结构即资金来源结构,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融资结构作出划分:按资金属性不同可划分为权益资本融资和债权融资;按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按金融组织的性质还可分为非正规融资和正规金融机构融资。而本文所研究的融资结构是从易引起金融危机发生的重点行业视角出发,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相对应的角度看,反过来即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各行业间资金支持的协调关系。基于现有研究分析,过度信贷行业集中势必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上升,此外1618年以来所发生的历次金融危机表明投机领域仅体现在某些行业,因此有必要从分行业融资视角出发建立指标体系对金融安全状态进行监测。

由于宏观经济数据公布时间以及货币政策的滞后性使得金融安全预警性评价比现实评价更重要。相较于现实评价只评价当前的金融安全状态而言,预警性评价主要是能预测金融系统未来可能会受到的冲击,需对未来的金融安全状态做出一个判别。预警性评价只能基于经济体系内在联系或国别历史经验相结合,本文主要从后者出发。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不关注与金融安全相关的全面指标,只关注其中某一方面,旨在抓住和量化具有预警性的关键指标,即首先通过金融危机案例事实重新思考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并认为各行业间融资的不协调使得金融系统更易受到冲击。其次结合统计行业分类标准与危机事实提出基于金融安全监测视角的行业分类。然后从行业融资结构协调角度出发建立具有预警性作用的金融安全监测指标体系。最后对我国金融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连接渠道(资金)出发所建立的金融安全指数能提前反应未来一至两年的金融安全状态。

二、融资结构不协调与金融安全:典型事实

审视历史,每一轮金融危机都伴随着信贷泡沫。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已出现四轮全球金融危机,第一轮和第二轮金融危机分别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分别有墨西哥等十余个发展中国家和日本等累积了巨大信贷泡沫。第三轮金融危机中,泰国及其周边东南亚新兴经济体成为信贷泡沫累积重灾区;始于2007年的第四轮金融危机信贷泡沫集中在美国、英国等国的房地产。信贷扩张是历次信贷泡沫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如20世纪90年代早期发生的北欧三国金融危机中,挪威的贷款规模在1985年和1986年增长了40%,银行贷款对名义GDP的比率从1984年的40%上升到1988年的68%,资产价格飙升,原油价格的暴跌触发了经济泡沫的破裂,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银行危机和经济衰退,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墨西哥对私营非金融企业的银行信贷额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占GDP10%左右的比重上涨到1994年占GDP40%的比重,1994年泡沫破灭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因此,大致看来,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的信贷供给过度增加而引起的价格泡沫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也是设置传统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私人信贷总额/GDP和国内信贷总额/GDP等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两个指标预警效果却差强人意。

通过细探历次金融危机究其原因发现,虽然信贷供给过度增加引起价格泡沫,但由于资金过度集中在某一个行业(如房地产或证券市场),并未造成价格的普遍上涨,而是某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行业间发展不协调以及收入差距扩大,进一步引起行业产能过剩或资产价格泡沫。当资金过度地从实际经济部门转移到投机性泡沫中时,必然会造成生产性投资匮乏,实质经济增长乏力,结果就会导致投资者逐渐失去市场信心最终引发泡沫爆裂。艾伦认为1945-1971年这段时间除了1962年巴西发生的银行危机外,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未发生过银行危机,这是由于通过国有化,银行被严格管制,政府控制着资金在各产业之间的配置使得这期间段银行危机消失的无影无踪。因此,有理由认为资金在各行业间配置不合理使得某个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产能过剩或价格泡沫,而其他行业未能跟上同样的脚步,这就使得收入差距扩大所造成的行业间的不协调以及收入与价格的不匹配是金融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如1929年美国大萧条前,美国商业银行信贷大幅增长使得工业生产增长强劲,但农产品价格却不断下降。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前,外资大量涌人,但墨西哥没有利用适当的产业政策将资金运用到关键部门,没有对基础工业进行充分投资,而使得资金大量流入消费领域和证券市场,使得墨西哥股票指数不断上涨,但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例仍基本保持不变,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具体体现为第三产业(主要是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发展太快,而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则分别处于低增长和负增长状态。再如以泰国为发端的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信贷资金投向不合理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调,泰国把大量资金集中于房地产和证券市场造成房地产严重过剩,韩国把大量资金投入低效益的大企业,其他国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巴西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根源即“雷亚尔计划”,此计划核心为稳定货币而采取的高利率政策使得企业贷款减少,原本在工农业生产中循环的资本都纷纷流向国债和银行,严重抑制了生产发展使得实体经济衰竭。

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与ISIC Rev.4有少许差异,其将行业分为20个门类,其中有11个门类可与ISIC Rev.4直接对照,由于基于金融安全监测视角的行业分类仅针对门类,对大类、中类和小类不做具体比较与分析。前文所分的七大部门在我国依然适用,分别为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基于我国钢铁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以及制造业门类过大的事实,需将制造业细拆分为传统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两类,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类。高技术制造业需投入较多资金进行研发,若较多的资金倾斜与这些行业并不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威胁,而事实情况往往是由于其实现收益速度慢而使得这些行业资金缺乏,为避免这些行业与传统制造业产生资金流入的抵消效应,因此制造业行业中仅关注传统制造业。

四、指标体系建立与数据来源

金融既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服务于实体经济。从前文分析可知,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匹配是金融体系受到冲击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为资金在各行业间的配置不合理,即将资金过度的集中在某个行业,使得热点行业中企业过度进入以及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此情况下金融体系的资金投入在经济景气回落后极易形成不良贷款使得金融不稳定性增强。过度的资金行业集中以及金融机构间的羊群效应一方面阻碍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另一方面放大了金融体系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诱发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基于各细分行业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角度出发建立指标体系。资金作为重要生产投入要素,能提前反映未来各行业经济状态,使得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预警性作用。

从金融体系出发,其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融资快速增长反映了融资标准的下降,使得风险较高的企业更易从金融体系得到资金,导致潜在的风险增加。由于我国只公布了社会融资规模总量,而未细分到各行业,因此需采用替代指标反映金融体系对各行业的融资情况。各行业中的企业融资来源主要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而内源性融资是企业用自身留存收益进行融资,因此本文只考]外源性融资部分,外源性融资包含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大类。根据Fisher提出的债务通缩理论,过度投资或过度投机时的资金若不是借贷资金(债权融资)则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且我国目前各行业资金来源主要为债权融资,因此本文仅从各行业债权融资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已有文献分析企业债权融资时多采用“总负债”指标衡量,因此本文采用各行业企业负债合计作为各行业债权融资替代指标,但由于房地产业和政府部门负债数据无法获得或样本时间不够长,只能采用信贷或贷款数据替代,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从实体经济角度出发,经济增长通过影响借方是否有能力偿还债务进而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因此选择各行业增加值反映其偿还能力,也反映了各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但由于工业细分行业增加值只公布至2007年,以及采矿业增加值无法获取2014年数据,也为与金融体系指标相对应,采矿业和传统制造业实体经济指标用反映企业融入资金经营效率指标主营业务收入替代。从支出法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政府消费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一部分,因此选择政府消费作为政府部门实体经济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最终,基于行业融资结构和数据可得性角度建立的指标体系见表1,且所有指标时间段为2000年至2014年。

衡量两变量间协调关系的指标很多,但都大同小异,为使指标计算更简捷,本文对张晓东和海依据灰色系统理论提出的度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公式②进行少许修改(式1)以度量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协调度(R)。其中,x和y分别为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各指标的增长速度,当两者增长率同方向变化时,且两者相等时,协调度指标取得最小值,即R=0,说明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与之匹配的资金支持,两者共同协调发展。当两者增长率反方向变动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程度要差于同方向变化时。R越接近0,说明两者协调程序越好,反之越差。本文运用公式((yt-y(t-1))/y(t-1)计算以上一期为基期的增加值或债权融资规模增长速度,其中yt、y(t-1)分别为第£期、t-1期的增加值或债权融资规模,以此计算各行业协调度。由于本文问题的特殊性即监测金融安全状态,仅直接运用此指标并不能满足要求,需对其进行相应的转化。当行业债权融资增长速度小于行业增加值速度时,此时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不协调表现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但该行业有足够能力对其债务进行偿还,并不会对金融体系产生威胁,此时将R转化为0,说明金融体系较安全,反之,则R为式(1)计算值,因此R越大,金融体系越不安全,R越接近于0,金融体系越安全。

五、我国金融安全状态评估

(一)增长速度与协调度分析

本文将各行业负债(信贷或银行贷款)作为各行业债权融资的替代变量,具体指标参考表1,整体看,各行业债权融资增长速度(图2)基本为正,说明债权融资大致保持上升趋势,但行业间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政府信贷和房地产业波动较大,政府信贷在2001年和2007年增长80%左右,房地产业在2003年和2009年增长40%以上,分别达到2个顶点。从2001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速度看,房地产业高于其他行业,而传统制造业最低,且2007年和2009年各行业(除政府信贷)债权融资增长速度均高于年均增长速度。从图2中也可明显看出,债权融资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体现了行业间的互动效应,并不是某一个行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从各行业指标增长速度看,采矿业、传统制造业和建筑业实体经济增长速度和债权融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相同的趋势,但房地产业和政府部门两者趋势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在2008年前几年,除了房地产业和政府部门,其余行业债权融资的增长速度都未跟上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值得一提的是,就2012年至2014年看,各行业债权融资和实体经济增长速度都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经济下行状态,其中采矿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债权融资增长速度快于实体经济增长速度,而传统制造业则恰恰相反。

根据式(1)计算的各行业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协调度可知(图3),各行业协调度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并轮换为协调度最大值,体现了金融体系对各行业资金支持的倾斜度在不断调整。从2001年至2014年协调度均值看,政府部门协调度值大于其他行业,而建筑业均值最小,说明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政府信贷与政府消费极不协调。就各行业协调度方差而言,政府部门和采矿业波动较大,其中政府部门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在2003年、2005年和2013年极其不协调,采矿业在2009年和2014年协调度值达到两高点。由于当某行业债权融资增长速度低于增加值增长速度时,该行业发生的违约率很低,不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威胁,因此为使协调度指标反映金融安全状态,仅保留增加值增长速度慢与债权融资增长速度的协调度值,其余均用0代替,即协调度值越大,金融体系越不安全。经转化后的协调度指标表明(图4),2001年至2005年,行业协调度最大值呈下降趋势,即金融体系稳定性逐渐加强,而现阶段(2011年至2014年)由于采矿业债权融资与增加值极其不协调导致金融体系越易受到威胁,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煤炭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状况。

(二)金融安全指数建立

本文认为金融体系为某一个行业提供过多资金使得该行业快速发展进而导致的产能过剩或价格泡沫以及融资行业集中度过高等问题使得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实体经济冲击而更不稳健。金融体系对各行业资金支持度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其与实体经济互相促进发展,因此选择各行业协调度最大值作为当年总的协调度指标,协调度越大,金融体系越不安全。为能直接反映我国金融安全状态,本文运用功效系数法(式2)将总的协调度指标转化为金融安全指数(zs),其中M为满意值,m为不容许值,R为协调度指标。由于本文协调度指标的最优值为0,因此M取值为0,但并没有明确的不容许值,为与已有的金融安全指数进行比较,本文运用反推法推出协调度指标的不容许值。已有的与本文时间基本一致的金融安全指数有2015年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的《中国金融安全报告2015》所公布的金融安全指数(金融安全指数2)以及张安军所建立的国家金融安全指数(金融安全指数3,仅到2012年),由于不容S值最能反映金融安全较差时状态。因此选择两个指数都处于极小值的2009年作为标准,即假定本文金融安全指数2009年值为另两指数的均值(75.8),根据式2推导出不容许值为1.7,因此即可计算出本文的金融安全指数(金融安全指数1),指数值越大说明金融体系越安全。结果表明,2001年至2005年金融安全指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迅速好转,由于房地产业和政府部门实体经济指标与金融体系指标的不协调导致2006年至2007年金融安全指数有所下降预示着我国2008年经济下行状态,2010年欧债危机前的2009年金融安全指数也有所下降,这是由于采矿业债权融资过多而引起的,2011年至2014年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使得金融安全指数迅速下降。

总体看,本文建立的金融安全指数所采用的指标数量较少,并且方法较简单,避免了指标权重设置等所需的复杂统计方法,也避免了对指标主观赋权的尴尬,即本指标体系可操作性更强。从图4可以看出,金融安全指数1与金融安全指数3基本保持相同的趋势,但与金融安全指数2的峰值和谷值并不保持一致,其中金融安全指数2峰值和谷值分别处于2007年、2011年和2009年、2014年,对应的本文金融安全指数峰值和谷值分别处于2005年、2008年、2010年和2007年、2009年、2014年,初步判定本文所建立的金融安全指数较金融安全指数2领先1-2年,能提前反映金融安全状态。

由于两金融安全指数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都处于相同的趋势,并没有上下波动,因此我们将系统参考序列设置为金融安全指数2的后阶段即2005年至2014年,而系统比较序列为本文的金融安全指数,当T=0时即同时期的本文金融安全指数,当T:一1时即向左移动一年,即2004年至2013年的本文金融安全指数,以此类推。从两指数灰色关联度看(图5),当T=-2时,即2003年至2012年本文的金融安全指数与2005年至2014年金融安全指数2关联度最高,则说明本文金融安全指数能对金融安全状态进行预警性监测。

六、结论与思考

传统金融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 脆弱性 对策

目前,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是制约中国金融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许多学者认为,中国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不是中国的安全金融网,而是中国政府对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这种说法引起了中国人的深思。中国自加入WTO后,即将面临着全面开放,随之资本项目也会面临着开放,那时中国将失去资本项目防线的保护。研究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形成原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策略,对我国金融体系得以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金融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一)金融脆弱性的产生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金融不断向多元化、自由化方向的发展,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与以往有所不同,封闭的地区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发生金融风波之前该地区的经济状况没有什么改变,发生金融动荡与实际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传统解释,人们持怀疑的态度,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深入,渐渐的人们放弃了传统的思维,在新形势下利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释金融危机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金融脆弱性的概念。

(二)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内涵

金融体系具有的六大功能是:价值创造、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流动性供给、信息生成和公司治理等。六大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种功能都会影响资金的分配,对金融资金的流通也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对金融体系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的损害,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承受力的范围也缩小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金融危机的风险也增大。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含义是六大功能没有全部发挥自身的价值。

(三)金融体系脆弱性与金融风险

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金融风险的意思差不多,两者之间的注重点不一样。金融风险指的是可能造成的损失,而金融脆弱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是已经发生的损失。银行金融脆弱性是由于资金贷款的使用时间和还款时间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国内对风险的使用与脆弱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四)金融体系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脆弱性,表现的仅是金融的不稳定,不足以成为金融危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演化的过程。金融危机是指大部分金融机构的负债超过了其资产的公允价值,导致人们挤兑资产的结构,资产构成的改变会是金融机构倒闭,政府就该发挥其职能,施行宏观调控的职能。金融危机是金融脆弱性长时间积累了结果,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的发展,金融脆弱性向金融危机演变速度的加快,引起了中国对金融脆弱性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成因分析

中国虽然避免的亚洲金融危机,但是这不代表中国金融体系是高度安全的。正如许多学者所述,中国能避免这次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因其严格的资本项目的管制,而非是因为中国金融体系的良好稳定性。

(一)制度的缺陷

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金融脆弱性的问题主要是隐藏在转轨过程中不适用的制度环境。

首先,产权结构,自2003年底至现在,虽然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了股份制的改造,并先后上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是很有效也不健全和完善,这样的国有商业银行就不能正常的经营。这种不正常的经营是由于潜在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造成的。国有银行内部组织的主导思想是官本位,这种传统的思想导致经理层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和本部门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做法使得国有银行不能按照非企业化的模式运作,而是按照官本位思想下的行政机关的模式运行。而本部门利益常常通过对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对高风险的项目的投资会使得国有银行承担的风险增大。国有银行的资金信贷和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如何确保国有银行体系的良好运行,就要我们在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的情况下,控制国有银行的风险制度。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职能不仅有自身的职能还有非商业性质的财政职能。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借贷市场进行垄断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度集中的金融风险,导致出现整个国家的经济风险几乎都集中在了四大银行的账面的现象。由于四大银行承担了过多的财政职能,导致银行金融贷款风险高度集中和沉淀。因此,如果不能消除四大银行对金融的垄断,就不能达到制约风险的目的。

(二)银行的不良资产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是虽然银行内部的变化了,同时改变了资本市场的规模,但却没有改变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特征;其次,中国消费者拥有的债券超过了其他的资产运行。再次,虽然中国的家庭储蓄结构主要是银行储蓄,但是我国的企业融资结构却是以信贷融资为主。由此可见,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银行业,衡量金融脆弱性的指标是偿还负债的能力,资产和负债的差就是偿还负债的能力。

(三)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

我国证券市场发育的先天不足,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不良等,是因为上市公司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存在着政府的隐性担保和企业的预算约束等固有的缺陷,所以上市公司的先天不足和证券资金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功能简化,我国股市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股市的不稳定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很密切,社会经济的受股市变化的影响,这也是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脆弱性的另一成因。此外,因我国资本市场负债债券弱股权强的局面。大幅度波动的股市和投机的不真实性使得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强,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的影响很大。

(四)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为获取自身效益最大化忽视其他人的利益,道德风险的造成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集中体现,也是道德风险的必然结果。

来自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主要是员工的道德水平较低。致使银行损失的出现。道德风险在银行体系中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内部控制问题,是指为追求集体利益并可能有意做出不利银行行为,或隐瞒利润虚增成本费用,或投资高风险业务等行为。二是银行人员渎职或违规操作,道德风险对银行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很难绝对消除的。如某行长盗窃银行资金等行为,充分体现了其道德的问题,道德风险对国有银行的影响非常严重,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的影响也很大。

来自外部的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人的道德问题造成的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隐瞒自己的实际情况,如经营状况的信息,企图通过错误的信息逃避应承担的责任,改变借款合同中规定的使用用途,改变借款的用途会使得投资的风险增加,这样银行收回本金和利息的风险也会加大,甚至出现坏账。

三、解决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金融监管,构建金融体系安全网

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是金融监管的核心技术,如何确保金融监管的稳定性、多样性和效率性,为构建完善金融体系的安全网提供了保证。当下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如监管标准不统一,法规不够完善、监管方法落后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因加入WTO后金融环境的重大改变,致使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使得其在市场的生存能力提高,为金融风险发生导致金融脆弱性提高保障。需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加强金融立法,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规;二是加快实现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标准;三是改善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四是建立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构建安全的金融网。

(二)有效化解不良资产,增强银行业的稳健性

银行系统的脆弱性在金融系统脆弱性中最为明显,巨额不良贷款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应以最快的速度降低金融资产的脆弱性,增强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内部考核制度,加强风险的控制和对不良贷款的处理;建立健全对客户信用的评审等级体系,积极协调客户的结构,确保其稳健安全的发展等。

(三)加强风险处置,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

我国证券市场的脆弱性出现了投机倒把和不现实的现象。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现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过度,杜绝不合格公司的上市,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二是大力培养机构的投资者,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三是加快基金业的立法进程,使得合法的资金渠道能被打开,减缓监管政策对市场冲击力和负面效应。

(四)建立“显性”存款的保险制度

由于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强化了金融企业的道德风险,我国应尽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使人们的利益得到保证,完善金融体系,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仅能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而不能保障其经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将其与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结合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总结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均保持了稳定较快发展,但是国内金融体系却暴露出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如果不能将问题及时的遏制处理,其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通过上文讨论,完善体制、加强控制,进而提高金融行业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董小君,李宇航.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05):07-08.

[2] 赵玉梅.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思考[J].现代商业,2012(02):17-18.

传统金融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网上银行;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前进,互联网金融事业不断与金融领域结合,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发展阶段,并且出现了各种形式多种规模.在当前这个时期,互联网金融代替了传统金融领域的旧形式,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我们可以筹集不同资金,支付的网络化等,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活动,并且进行一些相关项目,在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总结分析,就是我们在本文之中要进行探讨的主要内容.

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1.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模式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关于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形式,当前的社会肿么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现阶段互联网今日能够不断更新换代,到目前为止一共出现了各种各不相同的六种模式[1].1.1.1传统金融业务所谓传统的互联网金融业就是指我国国内的很多银行机构,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各种不同模式的改编,开设网上银行系统,建立网上支付和交易平台,实行网上信贷业务,网上交易、保险业务以及一些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等都包括在内.1.1.2第三方支付模式通过第三方交易,我们能够很好的看到在我国的互联网领域内利用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不同的支付,买家和卖家都有其基本的信息作为保障,由第三方提供支付平台[2].1.1.3大数据金融模式我们所说的大数据金融模式,就是在我们平常的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过程之中所产生的各种非数据化的准们画的整合和归纳,从而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交易模式.1.1.4P2P网络借贷模式p2p是我国当前的一种网络的借贷模式,就是能够使得我国的互联网交易平台能够比较直接的通过现代互联网这个途径进行合理合法的借贷.1.1.5众筹模式我们所说的众筹模式,就是通过互联网的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资金.1.1.6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模式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能够为我国的金融领域的各种产品发展提供合理的模式.

1.2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和丰富

1.2.1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现状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面,他包含了很多不同的模式和方面,最近几年,我国金融领域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蔓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活动,不进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一些事情,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啊降低我们的交易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发展[3].主要表现在一些几个方面:首先,在我国的银行服务领域,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方式越来越普遍,不进方便快捷,而且安全性也有一定的保障.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第三方支付,进行网上购物或者转账活动.还可以再这个方便的平台上进行银行的一些借贷业务,当面社会,互联网借贷项目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进行第三支付时有一定的保障,它不仅与一些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保障我们的财产安全,还能够保证我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通过这些工作,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性不断推陈出新,日益更新的互联网金融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线上和线下共同合作,保障安全,降低风险,提高效率.1.2.2交易规模快速发展壮大自从21世纪初的发展,我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交易规模和范围不断的扩大,我国的银行网上第三方交易、各种网络借贷活动和互联网金融交易形式的设计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是我国经济活动领域的重要力量.并且,我国的网上银行交易由2008年时的285.4万元迅速增长,在2014年时达到了1549万元的业绩,在这期间的发展中,我国的网上第三方交易活动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互联网的交易量迅速增长.网络信贷业务也不断发展,在前几年的增长速度非常迅速,有时竟然能够达到200%,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的手段不断得到发展,因此交易的规模不断发展[4].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管理问题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和弊端[5].在这些新兴的信息产业风起云涌的时候,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进行一定的约束,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因此我国当前的互联网进入产业的发展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规范,因而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1)关于大数据金融的发展,他最先是由互联网的电子信息产业和银行共同合作而产生的主要的媒介,并且,我们的电子信息领域再后来又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化,建立了各种电子信息支付平台、各种形式的数据库资源等.(2)在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不断发展,在最近的几年里发展尤为迅速,因此,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和传统的商品形式受到了强烈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其他方面的发展.(3)最后,通过网络信贷业务的发展,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受到了影响,网络借贷的不断发展致使我国一些企业的经济发展不断受到冲击.

2.2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但是在互联网的信用发展方面还缺乏一定的制度和体系保障,使得这些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产业方面不断出现信用问题,一些网络协议的安全性比较差[6].网络本身就具有两面性,并且在网络中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风险.网络通讯也具有很多的特点,比如便捷、高效等,但是其中网络通讯的全面对外开放性更加增大了网络通讯的风险,使病毒、黑客等有了更便捷的途径对其进行攻击,导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系统面临更大的发展危险.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研究也不成熟.所以我国的金融系统大多沿用外国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但是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我国并不能很好的利用国外的金融管理体系,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并且还出现了外国的系统与我国客户的终端系统不兼容的情况,更加增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危险.

2.3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是借鉴了金融监管体系的各种特点以后,结合互联网金融自身的优势,慢慢发展形成的.这一体系的出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并对互联网金融体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主要是针对传统的金融互联网机构的相关监管管理,并且在对市场中新出现的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促进作用.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体系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发展不完善,随着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也渐渐出现了一些漏洞[7].比如说我国的监管力度主要在银行为首的大多数的网络金融体系,而忽略了非银行主导的网络融资机构的监管,并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业的贷款系统得不到升级、非银行主导的网络融资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得到飞速的发展且风险也随之增加.上述出现的这些漏洞只是一部分,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发展.

3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管理,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效率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结合了金融体系的特点和互联网体系的优点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体系,但是由于出现的较晚,我国在进行监管方面缺乏专业的经验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比互联网金融管理体系更好.结合现阶段的网络金融模式可以得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向新型的模式转变,这一点也更一步地说明了我国的传统金融系统和网络金融体系的管理方法并不相同,对于传统的金融模式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设定专门部门进行监管,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体系也更应该结合网络的特点进行相关改进和预防.

3.2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和信用体系,降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

只有做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信用度的提高才能保证网络金融体系快速、稳定地发展,一方面我们应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相关改良措施,另一方面提高互联网金融体系本身的完整性.具体地实现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完善,第一点,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体系的顺利发展,应该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网络技术,形成一套专业的互联网技术适应技术;第二点,充分利用周边环境等资源,完善我国的网络金融数据;第三点,鼓励对于网络金融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更进一步地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严密性.

3.3进一步整合、发展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及其内容

3.3.1做好相关模式间的整合工作我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中的交易状况与传统金融系统的交易不同,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在很多其他方面存在着不同,甚至相互冲突,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做好两种模式之间的相互促进工作[8].相关措施如下;(1)现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第三方支付对于我国传统金融中银行的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等业务的影响问题,我国金融行业应实行提高利率和加速利率市场化,以此来增强我国银行的业务能力以及经济推进.3.3.2加强商业银行征信系统建设和开放的力度为了我国的网络金融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与促进其长远健康的发展,传统金融系统应在增大商业银行系统的开放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建设商业银行的证信系统.对于我国现存的网络金融体系中的漏洞问题,为了促进其在现存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应努力构建出完善的保险体系和强大的信用体系[9].

3.4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督和安全防范制度体系

健全的网络金融体系是网络金融系统长远发展的主要前提和保障.为了解决我国现存的网络金融体系的监管不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1)明确网络金融的明确定义,为了彻底清除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的隐患,应确定好对互联网进行监督的主要监管部门;(2)针对互联网金融系统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政府部门制定出规范互联网金融体系的行为;(3)社会中自发地组织管理组织,对于现存的网络金融系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10];(4)尽力做到对于网络金融的完善,即完美的运行互联网金融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应该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允许适当的错误存在,理性地看待“完美”问题[11];(5)不仅政府和社会方面要做出相应的努力,金融体系本身的一些参与成分如银行监管委员会等,也要制定出合理的措施,促进各银行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4结语

传统金融体系范文第5篇

国际金融风暴并没有对我国金融机构带来太大冲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作为金融危机“绝缘体”,这是因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金融体系。然而,近来银行间的利率危机,持续的股市和地产泡沫逐渐膨胀,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面临严重的危机,我们不得不思考该如何直面经济和金融的转型挑战,防范中国式金融危机的爆发,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关键词】

中国式;金融体系;金融危机;经济安全;思考

1 我国金融体系简介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相分离,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且形成了严格分工,相互协作的格局。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和监管体系三个方面。

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了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等。我国银行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性质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还有外资金融机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外资逐渐加大了对我国金融机构的投资,使得我国金融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挑战重重。

金融市场体系包括了资本、货币、黄金和外汇市场等。一般有根据其上市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场体系只分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包括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金融调控和监管是指对我国金融机构运行进行的宏观调控和具体监管。以中央银行为核心进行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是负责具体货币政策的实施,保持整体的市场稳定,还有保监会、证监会等它们具体负责保险和证券市场的监管。

2 我国金融体系的特点

国际金融风暴并没有对我国金融机构带来太大冲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作为金融危机“绝缘体”,这是因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金融体系。

2.1 政府高度控制金融市场

我国的金融体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说任何国家都对金融资本市场具有调控的因素,但是在中国这种因素比重非常之大。在中国,政府高度控制金融市场,像央行既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同时还可从经济手段上对金融进行监管,也就是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紧密相连的。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席卷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政府严格控制利率、汇率等金融变量因素,严格管制资金流动,特别是跨境流动,人为地形成了一堵防护墙。

中国独具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也要一分为二。不同于美国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政府的高度控制资本流向,可以规避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防止经济出现巨大的破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此庞大的资金流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先知在一边,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充分利用也是十分消极的。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紧密相连的,这二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说不进行结构性的调整,那么将会爆发中国式的金融危机,它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2.2 银行主导作用非常大

我国的投资和消费观念和西方发达国家非常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注重消费和投资,而我国大部分民众热衷积累和储蓄,在我国银行主导作用非常大。

在我国十分注重资金的储蓄,不看重风险性投资,居民的储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形式进行再投资。股票和证券市场对我国经济整体上影响较小,银行贷款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机制。这就造成了早期银行吃利差现象及其严重,在如今市场化的社会中,银行也面临巨大的发展危机。

从金融发展理论看,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发展非常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针对这样的现实,在储蓄资金非常少的情况下,市场金融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主导非常必要;但是,在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普遍加速的情况下,市场金融体系发展的也十分健全,人民有能力而且有资本去应对市场风险,这时就需要传统的银行储蓄,应该追求适当风险性的投资,使得资金得到有效的保值增值。

近来银行间的利率危机,持续的股市和地产泡沫逐渐膨胀,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面临严重的危机。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正猛,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但是隐性危机也在逐年凸显;储蓄长年增加,贷款不如从前,连年顺差使得资本的滞留;市场化背景下,投资过于单一,结构不合理使得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该如何直面经济和金融的转型挑战,防范中国式金融危机的爆发,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3 面对中国式金融危机的有效对策

目前,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近五年,我国的GDP、贸易都是在高度增长。我国经济的发展热钱涌入过多,并不是之前其他金融危机的缺钱,我国现在发展就是不缺钱。那么有人会说中国如今发展的这么好,哪里有什么危机?我们会发现,我国发展过快,钱太多,但是其中隐形危机很大;银行资本顺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等,这都不是简单金融体系内部的问题,而是中国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体现,需要进行一系列相应的体系改革和创新。

1)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党的明确指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我国的监管体系可以充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督体系,并依据自身实际,从体制上解决现有监管理念和结构上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稳定宏观经济发展。

2)打破传统金融机构的限制,有效发展互联网金融。现代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今传统商业银行的利率危机也正是说明,我们必须进行改革,接受新的挑战力量。互联网金融重新搭建了一个快速、高效、低成本、高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从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金融运行结构。

【参考文献】

[1]赵玉梅.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思考[J]现代商业,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