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学总结

宏观经济学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学总结

宏观经济学总结范文第1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39―02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相关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是是深入学习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总体而言,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在地方普通高校中,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面临诸多困境。

1地方高校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困境

1.1课程层次定位不清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学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在国外,本科经济学专业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一般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大一学习初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到了大二、大三再学习中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少数攻读研究生要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才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在国内,近年来随着经济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力度的加大,很多师资力量较强的985、211高校已经开始遵循国际惯例,给大一学生开设初级宏观,给高年级学生开设中级宏观,给研究生开设高级宏观,并且一般都采用引进版教材。但是,更大数量的地方普通高校受到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依然采用传统做法,本科阶段只开设一次宏观经济学课程,课程的层次基本上介于初级与中级之间,一般采用国内学者编著、处于这个难度的教材。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提升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经济学方法论和解读经济现实的实践性课程,还是一门提升经济学认知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做准备的先导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相比较而言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体系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更注重宏观经济知识的适用性;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相比中级宏观经济学更具体,与现实经济连接的更紧密。但是,中级宏观的学习难度相比初级宏观来说可以说大大加大,这种难度不是像高级宏观一样来自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其实中级宏观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比初级宏观多多少(在国际主流中级宏观教材里即便是简单的微积分运用也是放在附录里的),而是来自于对问题分析的深度。所以为了有效地学习中级宏观,国外高校才为大一的学生先开设初级宏观。

现在吊诡的现象是,学生基础好、师资力量雄厚的985、211高校让学生先学初级宏观再学中级宏观,从低起点到高落点。而学生基础、师资力量相对较差的地方高校却直接给学生开设介于初级和中级之间难度的宏观经济学,让学生起点很高、落点又不高。要知道,地方高校的经管专业招生虽然已经文理兼收,但依然以文科生为主,再加上他们的基础本来就比985、211高校的学生差,这就造成大量的学生在没有任何知识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中级宏观中涉及的代数、图形分析叫苦不迭。最终的结果是,大量没有考研打算,学习意愿本来就不高的学生觉得宏观经济学太难,没学会什么东西,而极少数准备考研的学生又觉得的课程的知识不够考研的要求,可以说是两头不讨好。

1.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自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以来,宏观经济学一直是经济学中一块激动人心的领域,七十多年来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两个主要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而这些进展理所当然的体现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是大量地方高校依然采用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范式,其特征是整个理论体系与政策实践的核心表现为IS-LM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推导出均衡产出和均衡利率水平,并能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经济意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已经发现这一模型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没有考虑经济变量的滞后效应,进行动态分析;没有考虑不确定性和预期的影响,不能体现宏观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将流量均衡和存量均衡混淆,具有逻辑上的不一致性等等。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传统IS-LM模型逐渐衰落,大多数宏观经济理论和经验研究已经不再使用IS-LM模型。IS-LM模型有时出现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但只是作为建构总供求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一个阶梯。纵观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IS-LM模型在曼昆、萨缪尔森、哈伯德、帕金等名家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早已消失。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像新古典宏观代表人物巴罗的《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里找不到IS-LM模型,威廉森的中级宏观里IS-LM模型也只在一章出现,即使新凯恩斯的代表人物曼昆的中级宏观教科书中IS-LM模型也只占很小篇幅。可见,尽管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糅合在一起的萨缪尔森式的新古典综合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居于支配地位,但IS-LM教学范式已经不再流行。

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采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比如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些教材依然花了大量篇幅讲授IS-LM模型。虽然权威期刊上的理论研究与高级宏观课程教学都很少同IS-LM模型相关了,但是据笔者所了解,在地方高校中察觉到这种转变的教师还比较缺乏。许多教师仍然在用IS-LM图形来讨论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政策含义。这种教学现状的原因可能在于IS-LM模型的相对简洁性及教学惯性,也可能在于师资知识结构更新慢。

1.3本土化案例缺乏

宏观经济学是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应用于宏观经济实践的科学,自然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只讲授理论,必须辅之以案例才能使干巴巴的理论变得鲜活,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案例当然是学生身边的、本土发生的、来自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宏观经济实践的。可惜地方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能利用的这类案例资源少的可怜。引进版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倒是案例丰富,但这些案例几乎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实践为背景而撰写的,不能贴近学生身处的经济环境,国内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现实经济问题明显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地方高校所广泛采用的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是什么情况呢?看了只能更让人失望,即便是国家级规划教材都是只有干巴巴的理论,几乎没有案例,可以说是把国外教材案例删去后,再把人家的理论浓缩一下而成,甚至用的数据、图表都是国外教材上直接抄过来的。

之所以本土化案例如此缺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宏观经济研究过于落后,可用的宏观经济数据缺乏;另一方面跟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竞争不够激烈,编书的老师们急功近利不愿总结归纳本土案例有关。教材提供不了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那就只能靠任课教师自己总结用于教学了。但地方高校师资水平本来就不如哪些出自名校的教材作者们,可想而知让他们自己建立本土化案例这个工作有多么不易。可喜的是,一些归国学者在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本土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复旦袁志刚教授写的两本宏观经济学教材,北大苏剑教授编著的宏观经济学中国版,甚至央行易纲副行长与北大张帆副教授也合著了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类教材在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率并不广。

2突破地方高校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困境的思路

地方高校面对上文所提三方面宏观经济学教学困境,笔者尝试给出突破困境的三点思路。

2.1课程层次定位于初级

考虑到地方高校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和未来的就业去向,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难度不应再定位于初级与中级之间,而是要定位于初级经济学的水平,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学习意愿,使他们学一门课不至于因为课程太难反而什么都没学到。同时,也要考虑到少数对宏观经济学感兴趣,自身基础好,有考研打算的学生,在高年级时为他们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的选修课,使他们有进一步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平台。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学生,又兼顾到少数优秀学生,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程层次定位不清带来的问题。

2.2引进宏观经济学教学新范式

宏观经济学新范式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淡化IS-LM模型,或者说减少IS-LM模型的篇幅,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长期经济增长、总供求模型的微观基础上。要做到这点根本上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摆脱陈旧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这对地方高校的师资有一定难度、也需要一个过程。笔者提供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治标方法供参考,就是先采用拿来主义,使用引进版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比如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原理》,该书使用大量篇幅关注长期宏观经济表现,最后几章才使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短期经济波动,充分体现了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新范式。

2.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案例本土化

在大多数地方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由于地方高校教学一线教师基本不用坐班,所以同事们见面机会少,导致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各自为政,教师之间无法形成合力。前文说到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要主要依靠任课教师自己收集、归纳整理,这要耗费任课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课时多、科研压力大的地方高校教师来说能完成的案例量实在有限。如果能组建高水平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定期看展关于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建设的教研活动,就可以集中团队之力丰富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库,效果应该远胜于单打独斗。

宏观经济学总结范文第2篇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理论高度抽象

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运用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抽掉次要因素、规定典型环境以突出主要经济变量关系。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之上的。在这一基础之上,该学科大量使用数学工具进行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现象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

2.宏观经济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宏观经济学理论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然而,宏观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对其中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加以借鉴和吸收。有一些理论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源条件、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是行不通的。

3.宏观经济学派别林立

西方经济学是在 16 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从它产生到现在历经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革命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派别林立、观点各异的特点。宏观经济学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在丰富和完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给初学者造成了众多疑惑与费解。

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1.充分认识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就是按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及集体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从而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案例教学最大特点是它培养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的。它是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桥梁。但是,仅仅分析一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选编本土化案例教材尤为重要。案例的选择一方面要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另一方面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说服力、现实性、代表性和时效性。在案例教学当中应少讲重在学生讨论,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对于宏观经济学,启发式教学尤为重要。在教学当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循序渐进、不断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这样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一些结论的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达到开设宏观经济学最主要的目的。启发式教学还包括介绍学生阅读一些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的经济学读物,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课下作业引导学生学习,并及时得到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从而更好的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测试,这些小测试的成绩可计人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防止考前突击。

3.其他相关课程的支持

作为经济学各专业基本课程之一的宏观经济学同样也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支撑。随着经济学的迅速发展,经济分析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问题求解,数学方法作为一种工具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另外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因此,在开设宏观经济学课程之前,应开设数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等课程。数学思想在追求精确和理性的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高度的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部分数学专业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随机过程、常微分方程等,可作为选修课有效补充经济数学未能达到的内容。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启蒙课,可以对经济类一年级的本科生进行先入为主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为他们后续系统学习经济学的知识打好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宏观经济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

1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金融学专业、投资学专业、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和管理学专业等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课程的学习不但为了解其它相关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宏观经济问题,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经济理论、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并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来分析当前宏观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学会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探索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够分辨出能为我国政府借鉴和利用的理论观点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此外,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重要理论观点和经济政策的基础上,熟悉经济学科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对其他专业各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本的经济理论基础,并举一反三地分析、解剖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宏微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为辅。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学相关的参考书,完成大量的课外习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几个方面特征:①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③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④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⑤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3宏观经济学教学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

本课程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这意味着本课程的教学分析模型主要参考借鉴新凯恩斯DSGE模型。接下来我们忽略数学上的严格性,省略模型的具体推导细节和详细推导过程,重点介绍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演变、特点、总体框架、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政策分析首先要区分模型中的经济主体,并描述和分析其经济行为。由于将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引入到模型中是近年来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一个最前沿的建模方向,因此我们在本文以一个典型的包含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为例来刻画、描述和分析模型各个经济主体及其行为决策。该模型的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家庭部门、生产部门和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包括中间品厂商和最终品厂商。对这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笔者详述如下:①家庭在劳动供给方面是异质的,但在其他方面都是同质的。这意味着劳动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从而将工资粘性引入到模型中。家庭部门是厂商的所有者即股东,通过购买厂商发行的一期债券和权益为厂商提供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家庭部门的收入包括因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提供给厂商而获得劳动工资、因持有厂商的股份而获得的厂商发放的权益支付和厂商偿还的债务和利息。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通过向厂商购买消费品而进行的消费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一期债券的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权益的支出以及支付一期总额税的纳税支出。最后,在预算约束下家庭部门通过选择消费支出、劳动供给、厂商权益份额持有量及厂商一期债券持有量以使其预期终身效用最大化。②中间品生产厂商使用融资获得的资金购买劳动和投资品,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下通过使用劳动和有效资本(资本利用率乘以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结合一定的技术条件生产出异质中间品,这些异质中间品最后销售给最终品生产厂商。这意味着中间品生产厂商具有一定的产品定价权,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间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来自于中间品生产厂商的资本累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投资调整成本和投资效率冲击。中间品生产厂商为引入价格粘性使价格调整遵循Rotemberg机制。通过发行债务和权益中间品生产厂商为生产活动进行融资,债务融资相对于权益融资具有税收优势,也即债务融资面临一定的税收抵扣。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决策中同时面临预算约束条件与借贷约束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中间品生产厂商的收入包括中间品产出和借入资金,而支出包括购买劳动生产要素的工资支出、购买投资品的支出、权益发放支出、融资结构调整成本和偿还债务的支出。中间品生产厂商面临的借贷约束(强制约束)条件意味着,一方面更高的债务会使借贷约束更加束紧也即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更高的资本存量则会放松该约束。借贷约束还受反映每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的贷款量的金融冲击的影响。金融冲击值增加意味着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量即生产厂商借贷限制放松,反之则反是。最后,有家庭部门拥有的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函数、资本累积方程、预算约束条件和借贷约束条件下通过选择权益支付、劳动投入、投资支出、债务发行量和资本投入以使得股东收益最大化。③最终品生产厂商购买异质的中间品,并将异质中间品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出同质的最终品,这意味着最终品生产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最终品生产厂商将同质最终品分别销售给其他部门(比如政府购买、中间品厂商的投资品和家庭部门的消费品等)。最后,最终品生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产生中间品的反需求函数也即中间品价格。④政府部门包括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门执行预算平衡政策,通过向家庭部门征收一次性总额税为其购买支出和中间品生产厂商的债务利息支出的税收抵扣融资。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采用利率规则形式的货币政策,且货币政策同时盯住通胀和产出增长率。当研究最优货币政策时,给定家庭部门和厂商部门等部门的最优化行为决策,凭借最小化不同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函数,我们获得不同的最优货币政策,通过比较不同最优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我们可以开展不同最优货币政策的比较和选择。很多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经济变量将最后可能收敛于一条均衡增长路径,为此在开始求解模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稳态经济变换。[1]

4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理论知识不夯实,偏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程门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不够新,有点陈旧。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有点脱离市场实际,停滞不前。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表面化,严格的执行和督导不足;宏观经济学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高校不够重视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认识不完整,宏观经济学课程价值与实际教学不一致。[2]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实践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师素质亟待加强,缺乏全面的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知识,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宏观经济学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全面彻底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真正具备“双师型”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3]当前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教材内容显得过于单薄,知识和容量不够宽广,内容缺乏必要的前瞻性、新理论、新知识在教科书很少有反映。宏观经济学教师专业知识面不够广,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较低;专业知识不专业,没有掌握相关的方式方法。[4]教师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手段单调呆板,说教式、单向传送式、灌输式的教授法使广大当代大学生容易产生对宏观经济学抵触不耐烦的情绪。较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不够丰富,匮乏呆板单一。许多学校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宏观经济学教材水平较低,且反复出版。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式的宏观经济学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匮乏,基本都是传统教育单向传输的。教材选用不够规范,不够合理。说教式、单向灌输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宏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该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成为主导,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传播为重中之重,相应专业教师明显不足,当前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5]①教师的本专业就是宏观经济学,②教师本专业为理论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③教师本专业为应用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④教师即非经济学科班出身。其中教师属于第一种类型的较少,属第二、第三种类型的最多,属第四种类型的教师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宏观经济学开设初期,绝大多数教师都属于第四种类型,他们几乎没有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经验,他们教学内容局限于自己原来的教学领域,虽然有少数教师通过了宏观经济学相关的进修学习,但也难以完全达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要求。

5完善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突出经济学思想方法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重视智力因素,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实力建设,选择合适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改革、创新和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避免“满堂灌”教学,重视宏观经济学的引导发现法教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学管理与督导,借鉴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加案例教学数量,扩大案例的领域覆盖范围,加强宏观经济学案例引导,提高不同能力水平的大学生的案例参与度。考评考核方式方面:建立多方面能力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考评体系,改革创新考试制度,优化考核方式和教学过程。建立科学、开放、多元、全程化的新型考核评价体制机制,在评价形式的综合性和评价主体的多面性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方面: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宏观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宏观经济学课程组的作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宏观经济学“双师型”教师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教师帮助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建立教学保障团队,完善课程设置。通过校外引入和校内挖掘等途径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完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打造魅力教师和提供教师更多发展机会等途径打造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大学生主体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将单一集中的实践转变为“全程式”的分散实践,强化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基础技能课。建构双向共赢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增设实践课程类型,培养大学生多项能力。理顺理论与实践关系,建立实践环节培训体系,培养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材方面:加强理论型与应用型教材建设,挖掘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种类和课程体系结构,完善自编教材,建立科学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强化教材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构筑新型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方面: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建干,吴冲锋.金融冲击、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与中国经济波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2):1-18.

【2】景秀娟.SXPI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硏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4.

【3】李煊.我省高校房地产专业教学改革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李安娜.地方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宏观经济学总结范文第4篇

近期,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Romer)在其最新论文《宏观经济学的麻烦》中,对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盛行的DSGE模型进行了猛烈批判。DSGE模型在RBC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保留了理性预期、技术冲击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同时引入了价格粘性、不完全竞争等凯恩斯主义的元素。目前,DSGE模型已广泛运用于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当中,更是宏观经济学期刊竞相推崇的研究范式。

然而,罗默认为,正是这一广泛运用的模型使宏观经济学研究遭遇了脱离现实的巨大麻烦,他批判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DSGE模型将经济波动归因于某些脱离现实的外生冲击,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DSGE模型大多忽略或低估了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例如,沃尔克(P. Volcker)就任美联储主席时期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美国的实际利率高于二战后任何时期,导致美国经济在此期间经历了两次萧条,这一案例表明货币政策具有DSGE模型难以解释的巨大作用。第二,DSGE模型至今无法解决模型参数识别难题。罗默指出,DSGE模型引入了众多待估参数,加剧了参数识别难题。目前主流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校准或贝叶斯估计等方法不仅无法真正解决识别问题,反而使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取值或先验分布来达到自身预想的结果。这导致研究结果具有更大的人为操控性,所构建的模型也进一步脱离了现实。第三,主流宏观经济学家在面对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存在的缺陷时,采取了相互支持和包容的态度。罗默在文中抨击了卢卡斯(R.Lucas)、普雷斯科特(E.Prescott)和萨金特(T.Sargent)三位著名经济学家。他尖锐地指出,卢卡斯为了支持普雷斯科特提出的“货币经济学是琐屑”的观点,不惜发表与他本人在1995年领取诺贝尔奖时不一致的言论。而当萨金特在研究中得到与卢卡斯不同的结论时,也选择对卢卡斯的观点持赞成态度。罗默认为,此类行为是少数宏观经济学家对理论的垄断,阻碍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客观地说,目前DSGE模型的确存在罗默所说的脱离现实以及参数识别困难等问题,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不论从罗默批判的对象、批判的标准,还是从宏观经济学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宏观经济学目前并未遭遇他所谓的大麻烦。

其一,罗默在文中所批判的只是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并不能就此认为整个宏观经济学遭遇麻烦。罗默列举了RBC模型以及斯梅茨(F.Smets)和伍特斯(R.Wouters)在2007年提出的DSGE模型的缺陷,进而说明DSGE模型和宏观经济学遭遇麻烦。但RBC模型形成于30多年前,斯梅茨和伍特斯模型的提出也早在10年之前。近年来,DSGE模型在不断改进和拓展,而且DSGE模型只是众多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种。比如,Bewley模型等异质性定量宏观模型在刻画贫富差距等异质性因素时具有较好的表现。又比如,以威廉姆森(S.Williamson)为代表的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至今仍使用完全定性化的研究方法,他们以数学形式刻画经济理论,并推导经济理论在定性角度的解释力。因此,罗默所批判的事实上只是RBC模型和某些DSGE模型,并非整个宏观经济学。

其二,罗默批判宏观经济学的标准过于苛刻。罗默认为宏观经济学遭遇麻烦主要基于两大标准,一是DSGE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二是DSGE模型无法解决甚至加重了参数识别问题。对于第一个标准,就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理论滞后于现实是常态,不能苛求经济理论能够立即解释当下的现实。例如,世界上最早的奴隶拍卖起源于古罗马时代,但直到1961年维克里(W.Vickrey)才正式提出了拍卖理论。同样,“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古已有之,但直到1952年马科维茨(H.Markowitz)才将其模型化,并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

对于第二个标准,和参数识别问题类似的是,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内生性问题同样是长期存在的重大难题。对此,计量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工具变量法、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实验等方法试图克服内生性的干扰,但这些方法在实践中仍面临较多困难。以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变量法为例,合适的工具变量需要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外生性要求,但由于工具变量外生性检验的适用范围和假设前提均存在局限性,因此在实践中几乎无法找到完全外生的工具变量。所谓完美的工具变量大多只是研究者通过已有的数据构造并用文字加以论证,内生性问题仍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同样,金融学理论发展至今,也已形成了系统完善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但这些模型在现实中依然无法预测股票价格的剧烈变动。因此,如果宏观经济学确如罗默所言陷入了大麻烦,那么量经济学、金融学等其他经济学分支乃至整个经济学研究可能都将陷入更大的麻烦。

其三,每一次重大事件后,宏观经济学均能在总结现实教训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理论进步,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大萧条、大通胀、大缓和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等四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早期盛行的市场清算主义,宏观经济学开始重视短期内政府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对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大通胀时期,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革命又对早期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使货币政策、预期和通胀目标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货币政策也取代财政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美国经济进入“高就业、低通胀”的大缓和时期,宏观经济学开始意识到政策可信度和通胀目标制对于经济稳定的意义,为日后对预期管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经济学更加重视金融摩擦对经济危机的加速和放大作用,从而使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一起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宏观审慎政策则是实现金融稳定目标的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学总结范文第5篇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重庆工商大学的学生能意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有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热情。但学生学习、老师的教学还存在一些明显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我校宏观经济学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1.教考分离对教学效果提高的作用有限自2004年起,为了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学校实施了教考分离的改革。促进了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教学质量评判标准还是考试成绩,老师还是以考试为中心;部分教师以“教”取代学生的“学”。学生则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重点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过关,反复讲解,反复讲授练习题;学生也重点关心考试及格问题。老师一般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尽管重庆工商大学设置了经济学实验室,建立了宏观经济运行模拟分析平台。但由于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多、课时少、实验课少,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理论精神实质的作用有限。

3.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学校案例教学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外高校的差距相当大。案例分析混于宏观经济学正文教学课件之中,没有成熟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课件或讲义。部分教师没有实际社会经验,不能鲜活、形象地描述案例的社会背景,不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考核方式相对单一目前学校宏观经济学的考核重卷面成绩、轻素质培养。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以成绩来衡量优劣。这种相对单一的考核形式使得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依靠考前背一背,作业抄一抄来获得成绩。期末考试实际上只是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考前突击能力,谁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强,谁的成绩就好。

二、宏观经济学学习情况

1.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部分学生主动性较差,平时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基础知识不牢固。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不会自我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

2.学生容易误解抽象的概念宏观经济学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基本概念所包括的口径理不清,基本原理所包含精神实质想不清,对该课程的体系难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困难造成不及格。

3.学生对庞杂的理论体系比较费解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庞杂,争论颇多,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尽管我们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易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4.文科学生害怕抽象的数学模型宏观经济学经常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文科出身的学生对较深的数学推导觉得晦涩难懂。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较差外,课时少没有为学生留下消化模型的时间,造成学生学习中出现数学模型和理论核心思想相脱节,不懂得如何用数学模型来演绎推理经济学规律。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应着力强化学生平时学习的知识沉淀,着力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的知识;着力弥补学生数学思维的不足,把晦涩模型变为学生能看懂的模型。

1.注重宏观经济学的平时练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辅之以一定的习题,使所学知识能得到沉淀。尤其是数学模型比较多的章节,会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求解问题,学生课后练习就变得相当重要。可根据历届学生感觉的难点、疑点,编制与教学配套的习题册,作为学生的作业。习题册一定应讲究针对性,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重点和难点。

2.强化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宏观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内容和中国实际差异很大,学生难以把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强化案例教学是把抽象、难懂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知识的较好方法。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应考虑各类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诸方面因素,结合中国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国外典型经济问题,编制不同的案例讲义。以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现实感觉,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3.增设数学模型基础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有数学模型障碍的问题,教师可采取回顾经济数学,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最基础课程有关内容的形式,对宏观经济学中将会用到的知识做讲解。培养学生用数学模型描述经济规律的思维。解释宏观经济学怎样借助高度抽象和严密的数学逻辑表达经济学思想。

四、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应着力拉近师生时空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考核的指挥棒,开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1.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来拉近师生时空距离,在教师个人主页或公共邮箱向学生公布本人所教课程的内容介绍、教学进度、参考书目以及学习要求。借助电话、QQ群、博客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

2.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采取多媒体教学,易造成数学模型多,难度大的章节因学生的接受节奏滞后于教师的讲解节奏,影响教学效果。可辅之以必要的板书;使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笔记和教师的讲解节奏基本一致,学生与教师的思路连贯一致。避免老师站在多媒体展台前,只顾操作机器忽略教学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