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实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应用
1做好会计管理基础工作
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因为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
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
2提高会计人员应用计算机能力
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要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使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各基层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另外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在大专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或在财会专业中增设计算机编程、维护等课程,可以让财会人员进修计算机课程,还可以让计算机人员、在岗人员实习并进修财会知识。
同时,要加强并制定实事求是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培训的内容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学了就能用得上。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对系统维护人员,应尽量聘用社会上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毕竟,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这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只要简单的会计培训,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
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
必要的内部控制。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第一,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第二,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第三,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
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
加强磁介质载体档案的管理。为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行纸质档案和新型载体档案双套保管,并逐渐向完全保管新型磁介质载体过渡。
4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41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
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42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与保存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时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
43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利用
摘要:本文以我校的实践为例,探讨了在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之前首先进行全面系统规划的重要性。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B
1高校开放式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普及,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数量越来越多,使用率越来越高,开放时间越来越长。在上课时段要为学校的公共课和专业课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又必须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甚至还涉及到收费项目的问题,等等。种种的问题为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实验室管理员除日常的设备维护工作外,难以集中精力维持正常的实验室管理,甚至有可能出现教学事故。因此,单纯用人力来管理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已难以满足广大师生使用实验室的要求,必须要使用信息化手段科学地管理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
所谓的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就是构建一个软件管理系统平台,把计算机实验室内的所有计算机都纳入到平台下进行管理。以下就我校在用多年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软件管理系统平台,阐述如何规划建设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
2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的规划
构建一个软件管理系统平台,首先要规划好系统的功能模块。在规划系统的功能时,主要考虑学校的教学实际需求,兼顾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系统构建的技术路线要具有前瞻性,配置方案要符合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根据以上思路,我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以下简称机房)信息化管理系统规划为以下的功能模块:
■上机管理
使用人通过IC卡或学号登录上机,为其他功能模块提供基础,提高机房资源利用率,减轻机房管理工作量。实现IC卡/学号登记管理控制,实时辨别及处理上机、下机情况,实时计费,实时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实现上课和自由上机管理规范化、自动化、流程化。主要功能如下:
√上机实时计费(上/下机实时辨别、计费)
√上机情况监控(机房上机情况:正上机人数、空闲机器、资源利用等)
√异常数据处理(处理非正常下机,断电等异常情况)
√查询统计(查看及统计上机情况)
√机房使用率(总台数、已用台数、未用机器以及使用率)
■排课管理
实现机房上机智能、动态排课及上课,满足机房教学任务,实现机房上课上机课时量化及细化管理。集中规划教学任务规定上机实习课时,动态安排上机课程、上机地点、上机时间以及上机实习内容,集中或分散刷卡/学号登记上/下机,自动管理识别自由上机和正课上机。做到排课方便,机时管理细化,智能识别警告及处理异常情况:旷课、迟到、早退、病假,提示该上下课等等。主要功能如下:
√上课计划课时管理(管理细化教学大纲上机课时)
√课时分配管理(分配上机课时)
√上机层次管理(分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大专、本科、研究生)
√排课管理(向导式智能排课上机申请、教学内容、申请老师,分配上机地点、课节及时间)
√课节管理(设定课节及其所属时间)
√上课管理(集体/分散刷卡/学号登记上下课,机时管理,上课情况监控,异常情况处理)
√查询统计(日、月、年、周、学期上课上机情况查询统计)
√周排课情况(查询周上课计划表)
√异常上课数据处理(处理旷课、迟到、早退、病假等异常上课情况)
√信息提示(提示设置的上下课信息)
√课号选课以及排课功能(选修课课时管理)
√临时课堂处理功能
■账务管理
管理学生建档,IC卡/学号登记开户,用户发卡,存款充值,IC卡挂失,学期末或毕业离校退款、退卡。处理各种账务统计查询、上机激励机制等工作:
√开户功能(建立学生上机档案,发放IC卡/学号登记)
√存款功能(IC卡/学生账号充值功能)
√存款修改(及时修改充值错误)
√卡挂失管理(处理用户IC卡丢失情况)
√退款管理(退还用户账号中剩余余额)
√退卡管理(分个人和集体)
√班级转换(学期转换学生班级)
√账务查询统计(分权分级操作,查看账务情况)
√平衡账目(查看并管理各管理人员每月账目情况)
■设备管理
管理机房设备使用、调配情况,制定收费标准,建立设备维修档案以及设备清单备档,如电脑、设备、附属设备、设备调度清单等。主要功能如下:
√设备登记(规划机房设备,制定收费标准)
√类型管理(机器配置型号)
√设备维护管理(建立设备维护档案)
√附设及外设管理(机房或相关单位附属设备)
■系统功能
管理各种上机参数、系统参数、串口设置、用户管理、分段收费标准设置、权限分级管理、用户登录、数据备份等功能,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主要功能如下:
√参数设置(各种上机及服务器参数设置)
√串口设置(设置读写器串口)
√用户管理(设置用户权限,分权管理)
√登录管理(登录身份确认)
√数据备份(备份服务器数据)
√打印管理(设置打印机)
√收费设置(分区域、分机房、分机器、分时段设置收费标准)
√禁止上机(禁止某班级和某学号的学生上机)
√风格设定(设置菜单的界面风格)
√限定上机金额(可设置最低上机金额,学生可容许透支限定的最低金额)
√其他收费(机房打印、复印、扫描等等其他收费项目)
■查询统计
分级分权查询统计上机、上课、开户、存款、退卡、旷课等各种情况,个人上机上课情况。综合查询、单项查询、模糊查询等功能快捷方便。主要功能如下:
√学生情况查询(查询学生档案、余款等情况)
√卡挂失查询(查询卡的丢失报挂失的情况)
√流水账查询(查询班级或学生的上机时间、上课、发卡/学号登记、存款等情况)
√用户发放统计(统计打印卡发放/学号登记的情况)
√金额统计(统计打印存款、上机以及剩余总金额)
√上课报表(统计打印日、周、月、年的上课情况)
√账目报表(统计打印月、季、年的账目情况)
√管理员工作统计
■网络远程监控
网络控制单机,具有单机远程管理及远程监控功能。主要功能如下:
√远程注销(远程注销用户)
√远程关机(远程关闭机器)
√远程启动(远程重新启动机器)
√远程监控(远程截取屏幕)
√上机查询(查询上机情况)
√机位查询(查询机位使用以及空闲情况)
√远程警告(远程发送警告消息)
√锁屏/解锁(锁定/解除锁定终端屏幕)
√机房统计(统计显示各机房使用情况)
■机房管理终端
终端登录身份验证,具有控制网络单机作用。主要功能如下:
√开机登录(登录身份确认)
√修改密码(修改自有上机登录密码)
√修改IP地址(设置网络管理机IP地址)
√下机登记(下机前进行下机确认)
√机房管理终端设置(设置管理员密码以及各种禁止学生操作功能)
√第三方接口设置(便于与校园一卡通等其他相关系统连接)
3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规划的特点
以上设计理念依照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实际需求规划,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应有别于社会上网吧的管理系统,因为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主要为教学服务,为各学科、各专业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所以在系统功能规划中突出了强大的排课功能。
系统功能规划基于独立智能IC卡系统或学号来管理学生的个人信息和收费,使用独立智能IC卡系统会带来管理成本上升。但随着校园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智能IC卡(校园一卡通)在校园的应用会越来越普及,今后通过第三方接口系统将可以与校园一卡通系统连接,实现学生个人信息共享和电子收费。
参考文献
一. 时间:2012年5月18日~31日
二. 地点:商务实训中心
三.实习目的
通过本次实习,使我们熟练掌握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工作环境下进行会计核算,模拟真实的经济业务为会计主体服务。培养我们分析经济业务,并根据经济业务进行手工和会计电算化制单、记账、成本核算、报账的能力。通过实习,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手工和电算化会计实务处理能力。通过实习,培养我们的分析经济业务并进行正确核算、成本计算等实际会计操作能力。使我们真正具备会计岗位所应具备的分析、判断和操作能力。
四.实习内容
运用学校资源,有组织、有计划的人为创设模拟仿真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围绕建账、日常业务处理两条主线,完成会计电算化从整理资料、手工账务向电算化转换、建立帐套、基础设置、日常账务处理、期末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全过程的操作训练。
五.实习步骤
(一)设计会计电算化核算体系
⒈启动并登录系统管理
⒉设置操作员及其权限
⒊建立账套
⑴输入账套信息:账套号我用的是学号009德阳阳光公司”,账套路径为默认值,启用会计期间为2012-11-30
⑵输入单位信息:单位名称、简称、地址、法人代表、邮编、联系电话及传真、税号,输入完成进行核算类型设置。核算类型中
⑶输入核算类型:有记账本位币、企业类型、行业性质等
⑷确定基础信息建立:资料中要求客户、供应商不分类,存货分类,无外币核算,单击“完成”按钮,建账建立成功。
(二)会计核算基础信息
⒈设置会计科目:根据资料增加一些科目和修改一些辅助科目
⒉指定科目: 根据资料要求“银行存款”、“现金”为指定科目
⒊明细账科目权限设置
⒋设置凭证类别:在基本设置中打开凭证类别设置,选中“收、付、转凭证类别”其中限制条件设为收借方必有,付贷方必有,转借贷必无。
⒌设置结算方式:结算方式很多包括现金、支票、商业汇票、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其中支票包括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汇兑包括信汇和电汇
(三)总账辅助信息设置
⒈设置部门档案
⒉设置职员档案
⒊设置项目档案
⒋设置客户档案
⒌设置供应商档案
(四)录入期初余额
录入期初余额;试算平衡
(五)日常业务处理
⒈以总账的身份进行填制凭证,查询,自定义结转设置
⒉以出纳员李刚的身份进行出纳签字
⒊以记账员刘平的身份进行记账
⒋以账套主管自己的身份进行银对账、结账
(六)生成报表
⒈启动ufo报表管理系统
⒉账套初始
⒊自定义一张报表:报表格式定义、报表公式定义、报表数据处理、生成报表
为了使无线行动网路的实用性及涵盖率更大,我们设计了一个多跳接(Multihop)的行动网路,亦即扩大了无线区域网路上的进接点(AccessPoint)的功能,使其下所控管的行动电脑,能利用彼此间转送的功能,多跳接模式与进接点连结进而能存取网际网路上的资料。另外,我们又利用现有的行动数据(Mobile Data) 网路如CDPD(Cellular Digital Packet Data)以及未来的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等,架设在进接点上,以与网际网路进接连结,使进接点对无线区域网路来讲,不再是固定,而是机动的,具有移动性。所以在此架构而言,更具弹性以及快速展开而成一独立自主运作的行动网路,不再依赖固定网路的进接点的限制。除此之外,此无线行动网路特别适合于为特定目地而架设的群组行动网路,如灾区急难救助,警察资讯系统等。在此,我们以一群警察为特定目的如搜寻、围捕时所架立的行动电脑网路为例做说明。
各个警员携带简单的PDA或行动电脑,只需有Wireless LAN通讯能力,与其附近的警车形成一Multihop无线区域网路,每部警车对其下控管的Multihop WLAN提供无线网际网路的进接能力,而形成一Mobile WLAN架构,警车变成Mobile AccessPoint(在此我们特称之为Mobile Gateway (MG) )。除此之外,警车上可架设较具储存与计算能力的电脑,可暂存一些非即时性的资料,提供proxy功能,这种複合型(Hybrid)网路的好处就是,因为Mobile Data Network的资料传输速度(目前只有9.6Kbps GSM,19.2Kbps CDPD,未来有数百KbpsGPRS)远低于无线区域网路(11Mbps),而且费用也相对高于免费的WLAN。更进一步如果警车上有完整的Database则即使Mobile Data Network通讯品质不佳或中断,此行动网路仍能继续运作,更提高了Fault-Tolerance。
实际的系统应用,我们目标在能提供儘可能与有线网路上一样的服务品质,如多媒体即时与非即时运用,互动式通讯模式与资料撷取等。我们希望能研究一套具可行性、可实作的简单但robust的协定以达成上述目标。
二、讨论分析
本文就我们先行实验研究的一些现有的协定直接加在我们之複合型网路的架构,比较其效能,并制作出简单雏型测试。以下本文就是我们在这方面目前所作的结果报告,共分为三部份:
(1)比较Aloha、802.11[2]与TDMA的优劣——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以程式模拟的方式来比较这三个协定。在单机上模拟整个网路的状况,假设node数、packet mean(每个node所要送的packet数量)与idle time,再藉由测量delay time的方式去比较每一个协定的优劣。delay time的测法是当一个node收到由packet generator送过来的packet后,到他实际把packet送到channel上传给目的地的这段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假设每一个packet送到channel上都能正确的到达目的端,并忽略了packet在channel上所花费的时间与可能造成的loss。这样的作法主要就是着眼于每个协定对于node在取得channel所有权所必须等待的时间,用以研究这三个不同的协定对于channel利用的优劣性。
(2)无线环境下TCP与UDP协定的比较——TCP协定具有较高的资料稳定性与正确性,也就是比较不容易发生packet loss的现象,不过TCP协定本身也比较复杂,必须server端与client端建立好连结后才能开始资料的传输;相对的,UDP协定简单方便,sender只要把要送的封包指定IP位置后丢出去就可以了,但是packet loss也可想而知要比TCP协定来的高多了。所以我们第一个要研究的就是在无线(wireless LAN)的环境下,TCP与UDP协定的performance 如何。在这个实验中, 我们是以Notebook透过Lucent的无线网路卡来Implement,经由不同的协定来观察传输的结果。
(3)在无线的环境下达到mobile node的管理与multi-hop的实作——这个部分是根据我们以前「行动警察资讯系统的观念延伸,首先有一个「MobileGateway (MG),在MG 底下有许多MobileNodes。在无线的环境中,MG 起初并不知道底下有哪些nodes。所以它必须要送出类似「Hello的讯息给下面的nodes,并收集底下 nodes 回传的讯息,以建立出一个相对的树状位置(Tree);而nodes 也是一样,收到了MG 送下来的「Hello便往上注册,并将此讯息向下传送,如此一层一层地下去。所以,MG 能知道它的下层有哪一些nodes,而每一个 node 也能知道它上层的node 及下层的nodes。然后,它们之间便可以直接通讯(signal hop);倘若两者距离过远,便希望能藉由中间的 node 来连接原来连接不到的第三个 node(multi-hop)。每一位警察带着mobile node,而MG 配置在警车上,如此便可以机动地将资讯由警车传给每一位警察,或是由每一位警察传送给警车再到指挥中心;而在警车讯息传不到的范围可藉由警察之间互传讯息而完成目的。
分析其效能,我们的雏型系统中且实验其效果,相信很快地,我们能整合各种功能,达成上述目标,进而提供一个使用者介面,并制作应用系统展示。
参考文献:
[1]王珊,陈红.《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邝孔武,王小敏.《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情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周志东,人力资源管理网站:省略
【关键词】农村职校 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0450-9889(2017)01B-0007-02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背景分析
国家教育部关于到 2020 年在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中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很多发达地区的职校已经在改革的路上作了一些尝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很多农村职校做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虽然一些职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课时,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教学实施起来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很差;有的农村职校虽然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但是结果是“签签合同”、流于形式,或者是合作时间不长、不深入,学生实践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作为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积极响应“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好铺垫”的号召,怎样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专业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能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既能满足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又能促进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飞速发展,逐渐进入热门专业之列。根据对一部分中职学校专业人数的统计,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包括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超过学校学生总数的 20%,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特别是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方向不清、岗位不明、技能不强、不受欢迎”的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客观剖析其根本原因,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以及平衡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以学校为例:学校有近 50 个教学班级,其中计算机专业班 15 个,近三分之一。全校每年的新生人数达 1000 人,计算机专业有 240 人以上,但学生的质量很差。地方教育局明文规定职业中专主要招收所谓普高线以下的学生,对普高线以上的学生要限制招收,去年的线上生不超过 100 人。面对这个层面的学生的教育更是一个挑战。
学校是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 2013、2014、2015 级共 15 个班,且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均开有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专业班主要开设高考科目《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网页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和少量的应用型科目《CORELDRAW X4》《Photoshop》《FLASH》等专业课程。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核心专业课程掌握的好坏对学好相关专业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我们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网络平台建设、中高职衔接、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合作平台与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因而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不能片面地追求对口升学,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能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职业应用能力的提高。
当前虽然学校在课程体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已经启动改革,教学任务、项目和主要的课堂活动等方面在逐渐规范和改进,但这些改进都是浅层次的,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和具体,且可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专业课的开设以高考为目标,没有与企业和高校衔接;(2)专业课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太少;(3)课程教学与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未结合起来,专业课程群的网络平台建设还没形成;(4)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提升还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建全真实验室更是遥不可及,更谈不上对课程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二次开发以及如何开展实验室、企业创新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融合,全方位的实现课程改革建设还远远不够。基于此,做好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和抓好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是配合学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工程探索的途径之一。
三、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思考
以湖南省慈利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为案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实践条件,针对学校创建“卓越职校”的需求提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如下:
(一)把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关键
进行适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块的专业实践课程分析,根据中高职衔接、高考和就业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再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研究。对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实行和高职联办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改革,对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也差计划就业的学生实行校企联办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对一部分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则重点针对高考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实施差别化实践教学。
(二)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有力武器
配合学校进行“卓越职校”的平台建设,计算机专业应做好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学校派遣的方式安排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师资团队的职业素养,完成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
(三)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力跳板
计算机专业应借助“名师空间”的建设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模拟网络实训实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实验、平面设计实验、网页制作、指法练习实验等课程平台建设实践;利用网络论坛、微信平台和 QQ 群的建设实现师生间的无缝交流。
(四)有效地利用好实验设备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又一利器
探索符合学校计算机专业实际的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共建方案,与企业合作建设好、用好实验室,用好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合作培养实践能力平台,深入做好《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等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讲义,深入做好项目教学的各专业课程教学的推广应用;探索项目设计实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两个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优越性作用,实现针对中职学生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师资优化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保障
探索部分专业课程实训请企业技g人员指导、本校老师参与、专任教师去企业提升理论实践双向交流的最优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以及促使学生学习取得最优化效果的长效机制;增加实践课时,推广采用项目教学法,并与其他课程课时协调好;改进实习模式。
(六)多平台共用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的推手
探讨两个平台建设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影响效果,调查理论依据,提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和学习指导设置;探讨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符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四、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
综上所述,目前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应完成如下几点:
1.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使农村职校的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能很好地实现与高校专业课的无暇衔接和适应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教师应多到高校和企业学习,针对专业课程制定出有效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制作出各科目的课件、微课或摩课等上传到名师空间。
2.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做好实验室的有效调整,使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室符合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网络建设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并搞好与企业项目的实验室共建,使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适应现展的要求。
3.作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创建好开放性教学资源,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好计算机网络平台、实验室和讲台。讲台上的理论教学教师应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实现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教师应做好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分解和引导作用,课前教师做好技能实训的任务分解和能力训练的安排,课堂上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和加强辅助;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本科目的重点、难点利用微课和摩课的方式放置于网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使网络平台成为学生和教师的课外交流的重要工具。
4.学校应制定好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计划,使每位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适应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能力,并使一部分骨干专业教师拥有比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起到领跑的作用。
总之,农村职校还比较落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好网络平台不断学习,有效地做好自身的能力建设,紧追发达城市的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1(10)
[2]杨 喜.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3]邹则宏.提高中职技能实训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