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循环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自然水文循环环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政府民生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都加大了财政投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各地遍地开花。大量兴建的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的用水需求。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不相协调,直接影响就是改变了地表径流。因此,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了许多负面的效应。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干旱的发生,给人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些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迫使我们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进行深入反思。如何既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又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实现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和谐,成为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三峡水利工程”为例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水是一种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宝贵且有限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距大,气候条件差异大,水资源分布极不合理。东南部沿海多雨,水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缺乏;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缺雨。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合理性决定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建设从古至今,从未停止。古有汉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今有葛洲坝、三峡等大中小型水利枢纽的建设。它们起到的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防洪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约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农业生产经常会受到江河洪水的威胁,并且因洪水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居各种灾害之首。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进行有效的蓄水、防洪,尤其是对防御普通洪水、保证重点地区和城市的防洪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的作用。
从汉代以来,长江已发生大的洪水灾害为200多次,1954年的洪水使1800万人受灾,1998年的特大洪水损失高达2500多亿元。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有221.5亿m3防洪库容,能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的洪水。不但可以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减轻对江汉平原、洞庭湖地区和武汉的威胁,还将提高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使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从防l0-2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防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大大减轻长江中游抗洪抢险的压力。
(二)灌溉、供水
针对冬春缺水的情况,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进行蓄水并在干旱时放水灌溉。针对城市缺水的情况,我国启动了多个城市引水战略,像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工程,有效解决了城市缺水的情况,保证了我国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发电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蓄水发电,带来经济效应和生态效益,同时还能改善电荒的困境,保证生产和生活用电,保证经济健康稳定长远运行。
三峡水利工程完工后,可以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000多万kW的电站不仅能为华中、华东、四川等地区提供电力,对长江沿岸的经济繁荣也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功能外,还具有航运、治沙等功能。可以说,水利工程的建设满足了国民需求,对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慎重对待。
自然水文循环环境
(一)自然环境中的水文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主要形式是地表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变成水蒸汽,悬浮在大气中,并随着气流运动,由一个地区被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雨、雪、冰雹的形式降落,变成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湖海。水文循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循环,径流、蒸发、输送、降雨、再径流,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二)自然环境中的水文循环的作用
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在自然条件下,水文循环运动就从未停歇。水文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重要方式,它对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调节气候变化
水文循环通过循环,径流、蒸发、输送、降雨、再径流的形式影响地球的气温和湿度,进而影响地球环境的干燥和湿润,对地球的气候变化进行调节。
2.塑造地表形态
水文循环中的降水径流对地表形态产生很大变化,降水径流会冲刷、侵蚀地表形态,把山地搬平,把低地填平,径流中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可以堆积成冲积平原。渗入地下的水还可以溶解岩层中的物质,形成岩溶地貌。“沧海桑田”就是说的水文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提供再生资源
水文循环通过水资源的循环运动,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可重复使用的永不枯竭的资源,为一切动植物提供不可缺少的水分。除此之外,通过降水,水文循环还可以给植物带来所需的氮磷资源。
虽然,水文循环有着这么多的好处,但是并不代表它们有百利而无一害,反常的水文循环会给人类带来洪水和干旱,仅这两项,就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三)影响水文正常循环的几个因素
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气压、蒸发和降水等因素,对水文循环施加影响。
2.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表现就是维度的不同以及各地洋流的影响不同,造成不同地区降水存在差异。
3.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各种程度的改造,其中就包括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本身想法是好的,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不合法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植被破坏,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和降水,水文循环的正常进行受到了干扰。
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循环造成破坏
水文循环是自然本身的行为,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它就已经存在。如果外界介入,尤其是不合理、不合法的水利工程建设,肯定会影响其正常的循环。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会有不利影响。一是会破坏原来的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总体上会改变建设区的水文循环环境,水文循环环境会受到影响甚至彻底改变。最终将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甚至还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大型水库的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温度、风速、湿度等。水库的降雨量将会显著上升,夏季大气对流较弱,而冬季大气对流较强。
但是,水文循环所带来的洪水和干旱又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又必须对水文循环施加一定的影响,改造水文循环不利的一面。所以说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好的水利工程建设,功在千秋,造福万代。从这个意义上,其实就是提倡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应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以“三峡水利工程”为例说明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的相协调
三峡工程从1919年提出设想到1988年完成可行性论证,再到1992年完成通过人大审议,历经73年。新西兰学者Morgan等人2012的一项发表于《水文学》杂志的研究认为三峡工程开建后50年内,“除了当地文化可持续性受到损害外,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该文结论是:“三峡工程理应开建,并且正在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应是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的相协调的成功案例。
中国在99年由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将社会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利益来追求经济利益,灾害频繁发生已经给这些利令智昏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我们应该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考虑,停止这些利令智昏的行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恪守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相协调。同时,我们也应当在工程建设前,必须做好考察和评测,尽最大努力防止不合理的水利工程的建设。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相协调。
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为了我们人类更好的发展,保护自然水文循环环境也是为了我们人类更好的发展,这两者有着极大地统一性,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和评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相协调。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的永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 监测系统 目标 原则 实现
一、前言
百色银海铝业内部局域网于2002年建成,供电、组装、空压站3个循环水站并配套3套独立软件系统,各个站库均已实现自动化。但由于空站软、硬件系统无法使用和另外两个系统都是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来实施,没有形成系统的平台。生产数据只有供电循环水系统形成共享机制,其它系统在纵向上的应用也限制在本站库内,没有形成分级共享机制。
二、系统设计目标
为满足生产监控信息化的需要,建设总循环水监测系统统一平台,按照“生产设备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等,将工业控制技术及网络技术应用于本系统,建成一个以工业以太网为基础的集工业生产集中监测统一的指挥平台。对整个循环水统一的管理、调度和远程监测,生产监控系统完成所有站场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存档。提供一个信息准确、查询便捷、管理高效、美观实用的信息管理平台。
总循环水监测系统软件实现的内容有:稳定、可靠、安全地对生产全过程实施监测,包括实时设备参数和数据;建立总循环水系统,OA用户通过此系统查看生产数据,同时在用户权限范围内通过网络设置、修改和查看数据;建立基于浏览器的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监测所有生产数据;实现生产业务管理数据和质量检验管理数据输入、查询和分析、输出,输出形式支持表格和图形输出,实现无纸化办公;建立具有向下兼容已有系统的软件构架,便于实时监测已有监测系统的数据,并为未来扩展预留软件接口。
三、系统设计原则
建设总循环水监测系统是为了实现安全高效的生产管理,通过ADAM采集模块和组态王及PLC技术对已有的供电、组装循环水实施信号量采集和自主研发空压站站点系统软件,并集中监视和统一调度,为决策提供辅助信息。要实现上述功能,必须建立对全企业监测、分析和管理一体化的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大型开放式系统,提高企业整体生产水平和安全水平,实现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一)安全性原则:系统对外通过硬件防火墙确保系统数据信息的安全;系统按照独立事务原则设置权限,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用户密码采用MD5算法加密,该加密算法不可逆,如果用户遗忘密码,只能由系统管理员重新设置;系统数据库服务器采用RAID-1 磁盘阵列,实现数据双通道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
(二)先进性原则: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先进的asp+组态王技术,能构建一个快速响应,数据刷新时无闪烁的浏览器页面,有针对性的解决数据交互时,浏览器页面闪烁的问题,为信息及交互奠定基础。
(三)实用性原则:系统充分考虑用户的业务需求,按照用户的运作模式,实现监测信息的收集、处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提高调度管理信息化水平。各种生产设备运行的信息全部传输到信息化总循环水监测系统,便于生产调度人员对全矿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和调度。
(四)复用性与可扩展性原则:系统软件设计采用三层结构,分层用户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用户表示层包括人机界面的所有表单和组件;业务逻辑层包括所有业务规则和逻辑;数据访问层包括对数据库的所有交互。系统软件的分层模块化结构,使各个功能模块的耦合度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应用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成本。
(五)标准性原则:总循环水监测系统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符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在符合通用标准的前提下,提供各种层次的尽可能多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接口,实现子系统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
四、系统技术实现
(一)系统软件结构
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软件系统采用B/S、C/S结构,其特点如下:
B/S架构是一种灵活的模式,部署简便,只需安装配置一组服务器,其它的终端只要有浏览器就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它手段访问服务器,进行业务应用操作。这样对项目实施的成本和周期的控制很有效用。企业用户不需要再对客户终端一一维护,技术问题、版本更新、数据效验等都只需要在服务器端由系统管理员来统一维护,这样用户操作员可以集中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总循环水系统采用B/S模式,开发平台采用Macromedia Dreamweaver 8,编程语言为asp。系统的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C/S架构,即大家熟知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它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空压站采用C/S模式,开发平台采用组态王和基于组态王编程软件。系统的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二)实现方案
业界通用的空压站循环水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状态显示采用组态软件实现,优点是编程简单、响应速度快,缺点是界面不友好、有授权限制,一般只能在安装授权的机器上运行,限制了用户的使用范围。现在有些组态软件提供了B/S结构的监控系统,但是这种系统依然有用户数量的限制。总循环水监测采用先进的asp技术,使用IE浏览器访问数据库中的实时数据、状态值,完全没有用户数量的限制。用户界面真实再现现场场景。客户端IE浏览器采用AJAX、CSS、DOM技术,实现实时数据、状态异步更新,界面显示数据和底层实时数据的延时小于2秒,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视觉感觉。
(三)关键技术
系统软件架构采用先进的三层结构技术,将用户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分离,便于系统扩展和维护;系统软件通过asp技术访问各子系统的实时数据;系统软件采用AJAX技术,在IE浏览器端无闪烁更新总循环水系统实时数据;系统软件对用户密码采用MD5不可逆加密方法,使系统更安全;系统软件采用原子功能权限方法,使各个用户的权限互相独立;所有报表均可导出到EXCEL,实现无纸化办公。
一、高考高频考点(重难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它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水循环的类型及其比较如下表。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的水量平衡,促进水资源的更新;密切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其他圈层,并在它们之间产生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断地塑造、改变地表形态。
二、2013年高考对水循环知识考查的角度、能力分析
1.流域开发及重大水利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大规模的生产开发及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高考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各种流域示意图及流量变化统计图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有效内容和价值的能力及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的能力。
例1.(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文综卷)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区
4.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答案:3.C 4.D
试题立意:本组题主要考查太行山南段东麓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影响河流流量、补给的因素。
解题思路:第3题,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我国华北地区,7、8月份夏季锋面雨带到达华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该地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位于半湿润地区。故选C。第4题,两水库均在太行山南段东麓,气候类型、雨季和降水类型等自然条件相差不大,材料中明确提示:进入雨季,两地中一个水库有补给水源而另一个水库几乎没有补给水源,两水库相差甚大,说明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故选D。
例2.(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读图回答23~24题。
23.“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24.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答案:23.AC 24.BD
试题立意:本组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自净能力的因素、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考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解题思路:第23题,本题问的是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原因,也就是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排除B;全年高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期短的原因,排除D。故选AC。第24题,跨流域调水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不会改变流域的降水总量,排除A;跨流域调水并不能减少昆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排除C;材料中有“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的叙述,选择B;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昆明水少的问题,选择D。故选BD。
2.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综合考查水循环过程中各要素的特点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这类试题体现了高考对于地理知识的综合考查,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主干知识,并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准确分析地理问题。
例.(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26题。(节选)
26.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26.C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从区域地理环境图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与调用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水循环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方式、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题思路: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排除A、B;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促进了里海水热平衡;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可带来一定降水;流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总的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排除D。故选C。
3.结合降水量统计图,从时间角度考查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及气候对水循环的影响。
例.(2013年高考四川文综・地理卷)图3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5题。(节选)
5.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5.D
试题立意:本题利用统计图综合考查了气候类型及水循环的知识。
解题思路:由图3可知5―9月曲线较平缓,说明这个季节(夏季)总体上降水较少;冬季曲线较陡,说明该季节降水较多。结合题干中的“北半球亚热带某地”可以判读该地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量大,所以降水、径流等环节活跃。故选D。
三、模拟训练
1.关于下页图中四地所在区域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河流蒸发是当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B.乙地区降水丰富,主要参与内陆循环
C.乙、丙是四地区中水循环最活跃的地区
D.东南季风参与甲、丁两地的水汽输送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如右图),完成2~3题。
2.因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A.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增加
C.蒸发量不变 D.地下径流增加
3.为了促使该流域水资源日益丰富,下列措施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筑梯田 D.修建水库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5.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下渗量减少 D.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下图为三江平原水循环简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下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7.图示区域曾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图中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8.据悉,2011年6月22日9时至23日16时,重庆万州区出现了当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地滑坡、农田淹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损失较为严重。这次暴雨发生时,右图中的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 )
A.a、c B.b、c、d C.a、b、c、d D.a、b、c、d、e
9.河流与湖泊具有水源互补的功能。下页四幅图中(箭头表示水源补给方向),正确表示河流汛期的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下图,完成10~12题。
10.水的社会循环( )
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 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
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 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负面影响
11.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回用水源包括( )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 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
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 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
12.污水再生回用( )
A.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B.只适用于城市
C.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环境效益 D.属于节流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循环经济;工业用水;循环利用
现代工业园区的用水问题,我国已经有相关政策,政策鼓励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工业园区可以采取“减量化、水再使用、水再生利用、水再循环、水资源管理”的水循环经济模式,让工业园区搭建一个水资源循环系统的共有平台,延长水资源在社会循环中的使用时间,要把水资源利用到最大限度,削减工业企业的用水量、提高用水的效率和减少废水、污水的排放量等问题是解决工业园区的用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1. 国内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不仅不足而且不均,平均每人只有2200立方米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有一半以上的重要城市中都面临这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有110座工业城市严重缺水,水资源的供应不足已是制约现代城市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总的来看,中国的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较低,在60%左右,比发达国家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低了近20%左右。就国内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我国已制定了很多有效措施来促进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的发展。现在很多的工业园区都已经采取了重复利用污水、废水措施:塑料厂、钢铁厂采用冷却池或冷却塔技术重复利用冷却废水;电站、造纸厂采用封闭循环系统使水资源达到最充分利用。
2. 水的循环利用
一般我们把水的循环分成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水的社会循环依赖于自然循环,但是他对自然循环有这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所以,水在进行的其社会循环的过程中要重视遵循水的自然循环的规律,处理好污水清洁和排放工作,尽量的循环使用污水,对污水进行再生利用,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有限淡水资源,人类要多次、重复、持续地高效利用。有很多方法是可以把废水、污水再次利用,企业自身内部水的循环利用和反复利用是再次利用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水系统的健康循环是指在水社会循环过程中加强管理,减少对天然水体的取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减少对水污染的负荷,加强对废水、污水的治理,确保生态环境用水,其基本实施策略如图1所示。水资源的利用将由过去的“取水――输水――用户――排放”的恶性循环流动模式,转变为“节制的取水――输水――用户――再生水”的反馈式循环流程。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加强,使水的社会循环能够融入到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中,实现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
循环利用工业园区用水是实现水社会循环的关键环节。解决水资源及水环境矛盾、经济发展的双赢途径是针对工业发展和工业系统的特点,遵照经济及生态规律,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在尽量减少生态环境不被工业废弃水破坏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工业系统水资源生产效率。通过现代技术和政府管理手段,有效的降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自然循环的破坏程度,维护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能力的稳定性,使其保持长久的良性循环。
3.处理工业冷却水
提高用水效率、改善用水设备、调整用水结构刻不容缓。因为,我国的工业用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在复用率和直流供水和复用率低、严重的浪费等方面。为了实现保护环境和节约用水的目的,我们采用深度及简单处理来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直流冷却水系统及循环冷却水系统是化工企业、钢铁厂及电厂等一般采用的水冷却系统的两种组成形式,而密闭式、敞开式、直接接触式又是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几种形式。冷却塔,如玻璃钢、抽风式、及风筒式冷却塔等在冷却水过程中会被用到。循环冷却水系统被国内一些火力发电厂及钢铁公司所采用,这使用水量大大减少,提高了经济及环境效益。采用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的方式减少补充水量被一些石化企业所采用,历经不断的努力浓缩倍数从以前的1.5―2倍提高到2.5―4倍,补水量也相应的减少了30%―40%左右。
4. 中水回用
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称为中水。中水回用是污水处理的开发和延伸,可以为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提供新的水源,发展空间广阔。中水用途相当广泛。
5. 水循环系统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5.1 水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建立。对所有进去工业园区的企业,根据各企业的用水规模的大小和效益好坏,对其进行用水定额管理,以一万元为基本单位,创造万元产值规定用水量的多少,尽量的把水资源平均分配。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水价市场和水权市场,明确规定饮用水和循环水成本和价格,把源生水与再生水的价格差距拉大,有效的利于市场机制,鼓励并刺激工业园区的所有企业多多使用再生水,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园区内企业的用水成本的减低,而且还提高了园区内的水资源更好的得到循环利用。
5.2 水循环技术保障体系的建立。工业园区要加强管网建设、水重复利用、污水处理、水质监测和用水信息等一系列的建设与各方面技术服务的完善,给入园企业一个好的用水环境。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发展: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7-123.
[2]陈琨.我国实施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 (5):120-121.
关键词:传统型水利生态型水利转变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型水利建设向生态型水利建设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水利建设是以“兴利”、“除害”为目标,大量兴建大坝、堤防、闸涵、渠道、机井等水利工程,以满足防洪、发电、城市供水、灌溉、航运、水产等多方面的要求。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活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相和谐等现代观念的形成,水利工程建设在为人类作贡献的同时,带给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督促人们对传统水利理论进行认真的反思,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探索我国生态水利建设的道路。
纵观20世纪水利建设的全过程不难看出,传统水利建设出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域水循环的短路化。随着大量堤防和水库建成后,降雨迅速汇入河道,其水量大部分被贮存在水库内,河道内的汇流又因为河道的疏浚和堤防的修建而快速地排入大海,流域的水循环时间过程加快。二是流域水循环的绝缘化。由于河流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河流不再泛滥,洪泛区的水循环与河流的水循环无关,在杜绝了洪水灾害的同时也中断了洪泛区的生态过程,使整个洪泛区的生态系统难以维持。三是流域生态系统的孤立化。水库的建设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堤防的建设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使大量湿地消失。加上陆地渠道、公路、铁路等大型连续性的工程也割断了流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流域内的动物难以自由移动觅食,生物通道被阻隔,连续的生态系统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区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被破坏,生态系统难于保持平衡。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流域水循环状况恶化,从而导致流域生态系统恶化。
二、传统型水利与生态型水利的关系
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不是意味着不再加强水利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利生态,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道路。我国的科研教育单位、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单位,对怎样建好、管理好工程,坚决不能放松警惕。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另一方面,应从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转向从规划设计上、政策法规上进行指导,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由水利单位去管理和经营。实现了这—转变后,逐步重视并加强生态水利工作,同时水生态科研、教育与规划设计监测管理也就会逐步得到加强和发展。各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单位,如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门,都应按照统一的生态规划,通过生态水利结合传统型水利,从而达到生态水利建设的目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
三、传统水利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特点
传统水利建设向生态水利建设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二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生态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高度以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的需要;二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教育单位及规划设计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利生态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生态水利与传统的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四、采取措施,推动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
1.要广泛开展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的学习研讨,提高认识,特别是广大的各级水利工作者。
2.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生态管理。
3.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充实业务骨干,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升水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加强对生态水利各项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生态水利的快速发展。
4.在当今以工程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水利工作中,要开始转变观念,站在生态水利的角度来看待防洪、除涝、供水、引水、养殖、发电、航运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在政府水利行政管理上,要逐步从政策法规、规划、计划、投入、管理、科研、教育方面,加大生态水利的分量与比重,以加速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