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0-01 一、课例描述:

《水循环》一课的教学知识目标是: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知识目标难度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配以示意图简单易懂,目标容易达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需要借以生活实际和事例,学生可能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而难度加大;“水循环的意义”需要学生从宏观的视角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去理解,难度较大。而教材用其惯用的陈述性的语言进行表述,虽然表达全面,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限于文字、囿于识记。

2016年9月30日所观摩的两节课例如表:

二、课例分析:

这两堂课都在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为顺利的学习环境,他们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材的处理上有很多共同优点,对我启发很大。

1.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课例1利用了“台风”案例;通过“凤凰台风”的登陆,来讲解水循环的过程(活动一);并用台风对人类和自然影响的两面性来解释水循环的意义(活动三)。课例2创设了“浙江”案例;以“因水得名”钱塘江的水的来源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因水而美”、“因水而d”帮助学生理解地表水在塑造地表形态和对人类的意义;而“因水而困”则涉及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案例的选取来自学生的生活环境(如浙江)和最近发生的自然事件(如台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体现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3.一个案例贯穿始终(如浙江)或前后呼应(如台风),凸显了课堂结构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在案例中补充相关材料和图片,使案例丰满,并为知识的概括和呈现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使教学内容自然承接。如课例1中的“活动二根据实验小组讨论”,课例4.中展示地貌形态的图片。

三、课堂品鉴:

案例教学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很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当课堂内容接近生活实际时,案例让课堂生动有活力,但如何用好“案例”,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如;

1.如何让一案例贯穿课堂始终的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并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课例2中,“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似乎在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但仅限于“塑造地表形态、为人类提供水源和水能”,而未能涉及水循环全球水热平衡、生物圈等的大尺度的地理意义。

2.如何让一案例在承起变化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并能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认识地理事物?

如课例2中“因水而困”中“从水循环的角度为城市洪涝找找原因、出出对策”,如果没有教师最后的引导和总结,学生是很难全面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3.如何让案例、材料、图片的选择上贴近学生实际的同时,更符合教学实际需要和客观事实。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范文第2篇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和实施,导学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不仅可促进学生对地理规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还能够有效改善地理课堂教学“教”和“学”的关系,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本文针对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作浅析,同时列举出部分具体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地理规律教学;应用途径

导学案指的是:教师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由教师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预案,不仅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规律教学中可积极应用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和路径,通过导学案实现导读、导问、导思和导练的目的,优化整个学习流程。

一、教师自身努力提升导学案设计水平

在高中地理规律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导学案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导学案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效果,要想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优势首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以规律教学的具体内容着手,突出导学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同时,教师应不断学习优秀导学案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实现导学案与学生需求的有机整合。举个例子,在“自然界的水循环”规律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先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充满叛逆、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且拥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储备,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存在形式。当教师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之后,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导学案:绘制自然界水循环的示意图展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目的是使其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以此实现对自然界水循环规律的导学。

二、实现导学案与课堂笔记的有机结合

导学案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优质服务,课堂笔记能够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吸收和理解,让他们的学习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现象。而且课堂笔记作为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加工和思考,记忆效果同导学案相比更加深刻。由于高中地理规律教学难度相对较大,教师可组织学生讲导学案与课堂笔记有机结合,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综合应用,既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又可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在这里,仍然以“自然界的水循环”规律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对导学案的认真研读,能够利用示意图初步说出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接着,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思考: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在形态?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有哪些相互补给关系?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哪些?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等。在讨论过程中要求他们做好课堂笔记,总结出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和地下水等,了解水体补给方式,知道水循环的类型有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从而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规律。

三、督促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

教师设计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预习环节起着不可替代的的作用,不仅可事先熟悉新知识内容,还能够了解学习重点和难点,以此实现高效学习。在高中地理规律教学中,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对即将学习的新规律、新知识提前熟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课堂前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针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进行自由讨论,并提出问题和疑惑,为教学教学明确重点和方向。比如,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规律教学时,在导学案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表,初步归纳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标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探究全球气候的变化规律。在预习环节,教师需要求学生着重阅读和研究导学案内容,初步了解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具体概念是什么;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等。课前预习通过学导结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改善预习效果。

四、总结

在高中地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导学案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对导学案的研读初步了解地理规律,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工作。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导学案设计水平,应用导学案有效展开规律教学。

作者:闫弯弯 单位:临县高级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1]吴雪.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水资源;水资源资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社会水循环;二元水循环

中图分类号 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1-008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1.012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决定自然资源具有资产化管理的基础。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将自然资源按照资产进行运营管理,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作用的重要举措,是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自然资源之一。水资源同时是特殊的自然资源,既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又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基石。然而,我国发生严重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这种水危机表面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其根源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丹尼尔・科尔认为所有适用于资源环境保护的方法最终都建立在财产权的基础上[1]。就水的财产权而言,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全民)所有的制度。

我国水资源归国家所有,国务院代为实施所有权,然而国务院难以行使所有权,在水资源管理中,将此权利赋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资源可以看作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水资源管理人(人)进行管理。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省份水行政主管部门具有业务指导关系,相当于将各省份和各流域的水资源所有权委托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流域委员会。依次逐级委托,形成多级机制。这种国家(全民)所有权存在一定的问题,且在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广为体现。一是公共资源管理人的激励问题。各级水资源管理者并不是受利润机制驱使其像管理私有资产一样有效管理。即使各管理者做出不恰当的管理决策,其个人并不会受到经济损失,经济损失将会外部化。二是管理者的短视行为。地方水资源管理者向地方行政首长负责,水资源管理者可能实施比私人所有者更为短视的措施,损害其管理的水资源与水环境。这种情况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锦标赛”的晋升模式下更为显著。

对此,部分学者提出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方式应对上述不足[2-4],以期引入市场机制进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管理。然而,由于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资产的私有产权导向与国家所有水资源产权的矛盾;二是资产的经济属性与水资源多重属性(功能)不匹配的问题。此外,由于水资源资产的界定不清楚,大多学者将水资源资产管理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对立面提出,意欲将所有的水资源都资产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势必危害生态安全,造成水危机。

我国实施了水资源行政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并且结合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就水资源权属而言,我国实行的是混合财产权制度,即国家具有水资源所有权,使用者依法获得水资源使用行政许可之后,并且缴纳一定的水资源费用之后行使水资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并且,在行政许可制度中利用区域(流域)总量控制区域(流域)水资源的使用量,利用定额管理控制每个企业的行政许可取水量。同时我国还规定,节约的水资源量可以用于水权交易。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使得我国水资源具有资产化管理的雏形,但是就如自由市场保护主义所言,“该制度是政府创造、监督并限制市场(主要是水资产市场)交易的制度”。在我国水权交易的实践中,无不体现了“政府创造、监督并限制市场交易”这句自由市场保护主义的担忧[1]。

王喜峰: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水资源资产化管理框架构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年 第1期对于以上不足,本文提出若干问题并给予解答,一是水资源资产是什么?二是水资源资产实现路径是什么?三是水资源资产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四是水资源资产管理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是什么?五是具体的水资源资产措施是什么?

1 二元水循环理论及其与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耦合1.1 二元水循环理论

二元水循环理论是水资源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我国广为应用并指导解决实际问题[5]。该理论认为自人类社会开始开发利用水资源,单一的自然水循环结构变为“自然-社会”二元的水循环结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6]。

对于自然水循环,其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其完整的路径为“降水-产流-蒸发-排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逐渐成为驱动水循环的另一大因素,有学者将这种驱动社会水循环的因素合称为“社会势”[7]。社会水循环的源动力是用水需求,只有用水需求才能构成循环路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设施从自然水体或者直接从雨水进行取水活动,将这部分水资源供给实际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实际的用水部门,在生产生活等实际活动中,水资源以成为产品一部分等方式被实际消耗,其他水资源则由入渗和排放回归到自然水体中。在配给机制上,由于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的驱动,水通量从社会势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移动,社会势包括政治势、经济势、政策势等。

现有的基于水资源的调控管理措施也将目光投向了基于社会水循环通量的调控管理,例如基于ET的调控措施等[8]。社会水循环调控管理的目的是保障用水安全、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等,同时也保证环境用水与经济社会用水的平衡、排污量的平衡以及经济社会取水量和水资源可供给量的平衡。社会水循环的调控环节包括,取水调控、用水调控、排水调控。以上调控环节是基于社会水循环循环路径,且分别对应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即取水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入河排污红线。

1.2 水资源资产定义

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指将水资源按照资产进行管理,就资产定义来说,管理者对具有使用价值并且能够带来收益的水资源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管理。资产是指能给企业目前和未来的经营带来利益,企业(个人)有权支配使用的经济资源[9]。虽然不同的领域对资产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其具有共同的特征即:①预期带来经济利益;②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③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④能够用货币计量[9]。

现有的水资源资产管理研究大多将水资源资产管理与水资源管理对立,认为水资源资产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纠正”,在隐性中认为所有的水资源都应该按照资产进行管理。水的功能有:健康功能、生物栖息地功能、溶解质和悬移质的载体、生产功能。在人类使用水资源之前,单一的自然水循环机制主要强调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功能,随着社会水循环的形成,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功能越来越重要,社会水循环通量能够产生大量收益,这部分水资源在定义上符合水资产的范畴,应该按照资产进行管理。就功能而言,水资源的经济功能只是水资源功能的一部分,将承担其他功能的水资源按照资产进行管理,一是产权的主体缺失,难以有效运行;二是经济驱动对水资源的无尽消费,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灾难。

除了水资源功能的差异之外,水资源的物品属性差异也导致不能将所有的水资源作为水资源资产进行管理。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高低,可将水资源分为私人物品、公共池塘物品、俱乐部物品、公共物品(见表1)。作为公共物品的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私人物品的水资源是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的公共和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用于生产生活的水资源可以作为资产进行管理[10]。

可以看出水资源的资产的概念小于水资源的概念。 水资源资产相对于水资源来说,是能够具体体现水资源经济功能的那部分水资源,并且能够被主体拥有、控制、交换。可以水资源资产是进入生产生活的那部分水资源,这与二元水循环理论中的社会水循环通量是重合的,应用“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对水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是可行的。

1.3 社会水循环理论耦合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路径

由于水资源资产与社会水循环通量是重合的,社会水循环理论乃至二元水循环理论对于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水资源资产化管理中主要存在水资源资产内涵不明晰、资产监管体系不完善、资产用途管制不到位以及资产产权体制缺失等突出问题。根据社会水循环理论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这也是社会水循环理论耦合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路径。

第一,社会水循环通量的有效界定水资源资产化管理内涵和范围。社会水循环表现形式为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系统中循环,直接以水资源资产的形式创造经济社会价值,具有非常强烈的经济属性。水资源资产的范畴与社会水循环的通量的范畴重合,利用社会水循环理论对其通量进行界定可以有效界定水资源资产的内涵和范围,避免水资源资产范围过大造成水资源资产化管理与传统水资源管理的“换汤不换药”。

第二,针对社会水循环的循环途径的监管有效完善水资源资产的监管体系。现有的社会水循环循环途径为“取水-给水处理-配水-一次利用-重复利用-污水处理-再生回用-排水”。虽然环节较多,但是其基本循环过程还是“取水-用水-排水”三个环节,针对这三个环节的有效监管,显然要比现有的对流域区域控制断面的监管更加有效果,也更加有针对性。在美国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政策中,也多是针对微观企业的环境因素通量的进口和出口进行监管。这样做一是节约国家过多的监管投入,可以将投入以立法的形式附属在设备中;二是对监管更有针对性,特别是在水资源资产的监管体系建设中。

第三,社会水循环的相对闭合性有效解决用途管制制度与水的流动性的矛盾的问题。用途管制是国土空间开发中的重要内容,将国土空间分为生产、生活、生态等用途,并且对国土空间的用途进行管制。水资源资产也具有与国土用途管制相似的合理性,但是自然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循环性,一个地区的生态用水可能流动到下一个地区作为生产用水。社会水循环具有相对闭合的特征,进入社会系统的水资源要发挥作用完成后返回到的自然系统中。而用途管制中的生产、生活用水就是社会水循环通量的范畴,对水资源资产的严格管理就是保护用于生态的水资源。用途管制也是水资源资产具有稀缺性的基础。

第四,社会水循环通量有效解决水资源资产产权不清晰的问题。水资源产权属于国家所有,我国在对水资源产权进行设定时存在的问题是意图设计制度对绝大部分的水资源进行产权界定。如上述水资源功能较多,真正作用于经济社会的是社会水循环部分,将该部分的使用权、收益权等界定清楚即可对水资源资产进行市场化操作。其他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家所有,并且有权利在特殊时期进行配置,如极度干旱和突发污染事件时的水救济等。对社会水循环通量部分的水资源的产权界定就是对水资源资产的产权界定,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配置水资源资产的决定性作用的制度问题,又有效保护用于生态的水资源。

2 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水资源资产管理框架的构建2.1 水资源资产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水资源资产为进入到社会水循环的水资源,因此水资源资产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即为对社会水循环通量部分管理。其管理根据资产的性质可以分为水资源资产的界定管理、交换管理、使用管理、处置管理等,对应于社会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水资源资产管理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有一定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水资源管理的不足。一是弥补了传统水资源管理处理公共产权与私有产权相容上的不足;二是弥补了取水许可与交易用水兼容上的不足;三是弥补微观水资源配置与水事管制不协调上的不足;四是弥补了私有资本进入公共工程上的不足。可以看出,水资源资产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发挥市场配置经济社会用水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所在,是弥补水资源管理行政特色过重的所在。

2.2 水资源资产管理与水资源管理的分层

根据上述分析,水资源资产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一部分,是对进入社会水循环部分的水资源按照资产的性质进行管理。由于水资源资产可以由市场决定配置,这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的行政配置有一定的矛盾。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分层管理来有效界定水资源管理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现有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宏观、中观的水资源管理,市场在水资源资产的微观管理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是水资源的所有者,是水资源所有权利的根源,在这个层面对中观层面的水资源进行配置和管理。在宏观层面即可以界定出各中观层面的水资源资产的范围、产权界定、监管制度和用途管制等。除了水资源资产的宏观制度设计之外,国家不参与水资源资产的微观运作。国家的权是按照国家的水资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确定各地区的分水(可取水)情况,即宏观的水资源配置。国家的责保证国家战略需要、保障区域的生活用水安全、保障区域环境生态用水安全。国家的利是通过统筹开发利用和保护,使得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从中观层面来说,以宏观层面的配置方案和制度设计为基础,对区域的水资源进行管理。中观层面的水资源管理既包括水资源行政管理,也包括水资源资产管理。这一层面的水资源资产管理主要是地方政府间的水权转换、水生态补偿等,其主体是地方政府。交换的驱动因素不一定只是经济社会因素,也包括行政意志主导的水生态救助等。地方水行政部分主要是对区域的水生态进行有效保护,以及对区域的微观涉水活动进行初始赋权。地方的取水方式、量、质、域等要严格按照国家、流域、上级行政的要求进行,其主要依据是区域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即当地水资源量扣除生态环境用水量,以及相关总体和行业规划等。

从微观层面来说,市场是水资源资产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在宏观和中观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各具有水资源资产的使用权的所有者按照既定的制度和规范进行市场化运作,水资源资产在市场机制的决定下进入到效率较高的行业,体现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的稀缺性,同时也为“以水定产、以水定量”提供制度基础。

2.3 根据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水资源资产的权属分解

考虑到水资源的特殊性,私有化难以推行。在公共产权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制度设计。在取水环节要引入“私有产权”或者类似“私有产权”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现代的产权制度将产权分为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在取水环节,可以将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这里主要是取水权)按照一定的原则归相关利益主体所有。也就是说,国家所有的权利主要集中在没有进入社会水循环时的自然水资源,即取水环节之前的所有水资源。一旦经地方政府的许可进入社会水循环领域,微观主体即拥有类似私有产权的权利,即拥有除所有权之外的其他所有权利。

对于取用的水,生产的前过程对应的是用水,生产的中过程对应的是耗水,生产的后过程是排水。对应到产权的属性用水过程对应的是水的使用权,耗水对应的是水的收益权,排水过程对应的水的处置权。耗水过程即是通过用水,将水资源与其他资源结合形成产品(服务),耗去的这部分水资源真正形成了收益,体现了水资源的收益权。这部分权利归权益主体所有。耗水量是行业真正使用的水资源,是区域水资源的绝对减量(虽然部分水资源的耗去没有直接形成收益),对国家所有的水资源形成了减量,在绝对量上具有了外部性。因此对耗水量的计量非常有意义,国家可以据此来制定水资源宏观配置政策和水资源资产产权政策。耗水过程体现了收益权,这部分权益不能用于直接交换。在用途管制和监管时,可以据此进行。

对于排水过程,体现着用水户的处置权。这部分过程要深入体现国家用途管制和监管的权利。对于完全脱离生产过程的废水(脱离一次生产线,进而还可以被其他生产线使用的废水不属于完全脱离生产过程),国家或地方政府对这部分水进行严格用途管制和监管。对于农业而言,排水过程一般是回归自然循环过程,例如回归到河流、湖泊、地下水等,但是这部分水一般含有面源污染物质,国家要进行监管。对于工业而言,一部分废水经过处理再回归水体。这部分水对于自然水循环非常重要,不需要行业间将这部分进行经营。用途管制和监管体制要对这部分水资源资产重点处理。也就是说,完全脱离生产环节的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强制企业行业对这部分水资源资产进行优良化处理,不能私自经营。

2.4 根据二元水循环理论的行业水资源资产管理设计

从社会水循环示意图来看(见图1),社会水循环主要存在“供水、用水、排水”3个环节。其中供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对象主要是农业、工业、生活、生态四个部门。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密切相关,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从自然水体中取水(地表、地下),经过自来水厂制水(或者自取水单元制水),向用水单元输水完成供水环节;用水单元配水、直接(间接)用水、或者在用水单元内循环用水,完成用水环节;用水单元排放废水,污水处理厂(或自取水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收集、处理、向自然界排放完成排水环节;此外一部分用水单元收集废水、处理形成再生水,并循环利用,形成回用环节。

(1)农业用水。农业部门的用水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来自于农村田间农田水利设施的地表水资源;二是经机井等灌溉措施抽自地下的水资源;三是由大中型取水设施从大中型水体(地表和地下)抽取的水资源经农田水利水系送往各个用户。对于第一种而言,这部分多为雨水的直接(间接)利用范畴,可以作为自然水循环一部分,因此这 部分水资源的资产产权可以直接归为直接利益者。例如,在不影响水循环的基础上,在土地上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随着土地承包权归土地承包者,集体所有的水塘等的水体,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集体所有,其具体使用方式由集体用水组织决定。对于第二种而言,由于地下水的特性,需对该部分取水以进行许可的形式进行管制,其取水方式和取水量由取水权严格界定(地下水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地方政府按照水资源情况设定取用地下水定额,允许利益者之间使用权交易)。对于第三种,国家设定初始水权,允许利益者内部之间使用权交易,或者与其他行业用水户进行使用权交易。

(2)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一般来自三种方式。一是来自城市建设部门的供水(自来水);二是来自自建的取用地表水设施的供水;三是来自自建的取用地下水设施的供水。这些取水具有取水许可证,并且取水量根据行业用水定额决定。对于第一种方式,各行业企业按照所用水量与行业水价进行缴费。按照行业用水定额进行严格用途管制。对于第二种方式,行业企业严格按照取水许可和行业定额进行取水,对于行业企业扩建可以向农业部门购买地表水取水权,区域内行业总取水要求不能高于交易前的取水量。对于第三种方式,工业行业可以购买农业的地下水取水权,要求与第二种方式一样。

在用途管制方面,工业要划分特殊工业和一般工业。特殊工业包括电力行业(主要是火核电行业)、钢铁、化工、饮料等行业,这些行业用水量较大,万元增加值用水量较一般工业行业较大,对于这些行业,可以考虑鼓励取水权向经营权的转换,即在通过技术更新减少耗水量的前提下,可以将取水权转向用水效率较高的行业。

(3)生活用水。生活用水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来自城市建设部门的集中供水;二是来自分散供水。对于第一种而言,可以将取水后的水资源的经营权下放到城市建设部门的供水机构,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引入私有机构加入,吸纳社会资本。对于第二种而言,其方式也有不同,可以分为家庭用的自采用水和(农村)集体自采用水,对于后者要按照用水合作组织的方式发放取水许可证,对于前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向后者转移。这部分用水是我国水法规定保证级别较高的用水,对该部分用水要进行严格的用途管制。

(4)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一部分是不允许开采的水资源,这部分没有进入社会水循环部分,其资产产权归国家所有,属于国家保护。另外一部分为城市建设等部门使用的再生水,用于河道等生态用水,这部分一旦进入自然水体,其资产产权归国家所有,被国家保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城建部门使用再生水喷洒市内植被等所用的水,一般作为生活用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丹尼尔・科尔.污染与财产权:环境保护的所有权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Cole D H. Pollution & Property, Comparing Ownership Institutions for Environmental Rotection [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

[2]钱阔, 陈绍志.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6. [Qian Kuo, Chen Shaozi. Nature Resouces Capitialization Management[M]. Beijing:Economic Management Press, 1996.]

[3]姜文来.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几个问题[J]. 资源科学,2000,22(1):5-8. [Jiang Wenlai. Several Problems on Natural Resources Capitalization Management[J]. Resources Science, 2000,22(1), 5-8.]

[4]杨得瑞,李晶,王晓娟,等. 我国水权之路如何走[J].水利发展研究,2014,(1):11-17. [Yang Derui, Li Jing, Wang Xiaojuan, et al. How to Achive the Goal of Water Resources Property[J]. Water Resou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4,(1):11-17.]

[5]王浩,贾仰文,王建华,等.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157-162. [Wang Hao, Jia Yangwen, Wang Jianhua, et al. Evolution Law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s Water Resources Under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J]. Journal of Nature Resources, 2005,20(2),157-162.]

[6]秦大庸,陆垂裕,刘佳宏,等. 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框架[J].科学通报,2014,59(4-5):419-427. [Qin Dayong, Lu Chuiyu, Liu Jiahong, et 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ualistic Naturesocial Water Cycle[J]. Chin Sci Bull, 2014,59(4-5): 419-427.]

[7]王建华,王浩.社会水循环原理与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Wang Jianhua, Wang Hao. Social Water Cycle Principle and Regula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4.]

[8]桑学锋,周祖昊,秦大庸,等.基于广义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规划研究II:模型[J].水利学报,2009,40(10),1153-1161. [Sang Xufeng, Zhou Zuhao, Qin Dayong, et al. Comprehensive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lanning Based on Generalized Evaporationtranspiration Water Consumption Control Ⅱ:Model[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9,40(10),1153-1161.]

[9]John J W, Ken W S, Chiappetta B. Fundamental Accounting Principles[M]. 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1999.

[10]刘灿.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构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Liu Can.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in China[M]. Chengdu: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 2009.]

Framework of Water Resource Capitaliza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Dualistic Naturesocial Water Cycle Theory

WANG Xifeng1,2

(1.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100872, China;

2.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自主;探究;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82-01

自主、探究及合作均是高中生在地理W习中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教师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这样的要求下,一线高中地理教师积极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广泛且深入的探索与研究。研究发现,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过简单新课导入后,可引导高中生针对新课的相关知识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可帮助他们初步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更好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执教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时,地理教师在新课伊始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地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可为他们列出这样的自主学习提纲: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在这样的自主学习要求之下,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目标便会更加明确。高中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可实现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解相关地理知识时,便会更加事半功倍。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述的内容。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培养和提升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策略的第一步,是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繁杂,要想真正学好和深入掌握相关地理知识,高中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用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策略时,应引导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这样的做法不仅可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探究能力,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执教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时,教师可布置这样的探究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请分别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究: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为什么会出现断流?探究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便根据课本知识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一一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黄河水的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冰川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错误,海水经过蒸发后仍会飘移到黄河上方形成降雨。而黄河之所以会出现断流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自然原因:降水量少、季节变化大;全球变暖,降水量减少。第二,人为原因:上游和中游地区过度引用、植被破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地理知识掌握也会更加牢固。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散的过程,探究能力是在无数次探究过程中不断得以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策略运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策略能否有效运用的重要环节。对于地理课堂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往往是无法有效完成的。此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例如,执教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时,水循环的意义无疑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意义,教师可要求学生分小组对水循环的意义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很容易明晰水循环主要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水循环是水量平衡器。水循环可以使自然界的水不断产生运动与变化,使得水体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与更新状态。第二,水循环是大自然的空调。水循环可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三,水循环是地形雕刻师。水循环运动可以让地表状态不断发生变化。高中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形成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加相互之间的感情,还可通过合作学习有效解决疑难的地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用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策略时,应重点加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策略时,地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将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切实执行,方能真正提升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成效。

参考文献: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标准;科学;问题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一、地理课堂教师问题设计案例――以“水循环”为例

请结合《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内容,在课本上勾出重、难点知识并梳理以下知识点,不能理解掌握的问题写在《合作探究》栏内,课堂探究学习。

1.水循环类型: 、海上内循环和 。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 、降水、 、下渗、地下径流等。

3.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 、和水的重力能。

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环节中的地理问题设计:

1. 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

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环节会产生哪些影响?哪些影响是有利的,哪些影响是有弊的?

二、地理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盲点”分析

前面列举的问题设计案例是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日常教学中的习惯性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但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总觉得这样的问题缺少点什么。

1、呈现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师一提到让学生带问题自学,就是出一些填空式的问题,让学生看书后填写。这些问题有优点:可以让学生熟悉教材,把握主要知识。但是如果让学生通过教材或资料自学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资料内容或回答一些现实问题,其作用就大很多了。因此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填空式的自学问题很难说有很大的效果,最多是让学生熟悉重点知识和熟悉教材。这类问题可用但应该少用。

2、问题内容简单,缺乏必要性。从案例问题中教师自学问题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的答案基本是教材上现有知识,直接可以得出结果。是否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即便是学生按照教材把内容找出来了,也不一定代表学生把这些知识牢记在内心或是消化了这类知识。

3、问题呈现模式直接,缺乏思维性和探究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使用和设计都很多,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很多,但是如案例一样,很多的问题都是知识性问题和概念性问题,思维性弱或是几乎不需要思考,更不具有探究性没有给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没有一个思考的纵深空间。

4、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和梯度性。在案例问题中,不管是自学问题设计还是探究性问题设计,学生要么找不到问题的回答起点,无法回答问题;要么直接就得出答案,不需要思考;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缺乏探究的层次。也缺乏可操作的空间。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5、问题设计缺乏学本性。这是一个普遍的但又是大多数人都容易犯的一个问题。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层面。更多的就是教学便利和教师的习惯,以及涉及到的知识本身,更多的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想到学生会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除了以上问题外,我们的问题设计还容易犯:设问不艺术,缺乏情景性;问题设计缺乏‘主问题’的引领性(所谓主问题,是指能主导整节地理教学课堂的主要的问题,也就是在整体课堂教学中能起主导和支撑作用,也是围绕本节地理教学的主要和重点知识设计的问题,并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等的问题。)等问题。

三、怎样使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科学化、合理化

首先,问题应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解决对谁提问、针对什么内容提问题。课堂教学的提问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问题。在提问前就应该对问题进行设计:如何问才利于学生思考?如何问学生才理解问题的含义等等,这些都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随意把问题抛给学生。

其次,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也就是解决怎么答。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定要看懂题知道需要回答什么,需要那些知识来回答,怎么组织答案。但是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知道问题需要怎么回答。

第三,问题要有梯度,起点低,拓展深,也就是解决怎么想。一个问题提出后,能不能回答,怎么回答,这与问题本身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希望,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有话说,可以说,能够说。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起点低,能让学生有话说,可以说,能根据话题延伸思考内容。如何才能做到起点低?个人认为,创设问题情景,特别是从学生身边生活和熟悉的情景入手。只要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学生就有回答的话题。

第四,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具有探究性。课堂教学提问的目的是要引领学生的思考,搅动学生的思维,是需要学生根据问题去探究。如果我们的问题很浅或是问题就是纯知识性的问题,显得很随意,缺少探究性和思维度,那问题的有效性就缺失。如:读洋流分布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认识洋流的性质和流向。这样的问题很难说有思维的空间,能真正搅动学生的思维。

第五,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情景性,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一个问题能不能激发学生产生兴趣,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衡量问题的重要指标。问题设计需要有一定的情景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激情。当然,设计问题不一定总要用兴趣取胜。但提出的问题如果具有能激发学生极大兴趣的内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主导性,也就是设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起主问题的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一节课只提出一个问题,但又不能问题泛滥,问题要能体现出教学的主题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围绕这一主体内容去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 周建杰.关于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4):7-8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针刺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临床输血与检验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