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市场信息

农业市场信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市场信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市场信息

农业市场信息范文第1篇

2008年以来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

(一)加强农业市场趋势分析,为指导工作和宏观决策服务。及时研判农产品价格下行态势,从去年9月份开始,一些农产品价格掉头下行,农业部及时做出了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的重要判断,建议把稳定农产品价格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09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保持农产品合理价格水平做出了相应安排。科学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影响,重点就棉花、大豆、油菜子、马铃薯、奶业等九大品种产业链条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积极构建农业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工作新格局,从2008年7月开始,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主动发挥综合部门的统计归口管理职能,每月编报《农业农村经济重要数据月报》。针对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分别建立价格日报、周报、月报制度,定期编发《农产品价格专报》,同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着眼于大宗农产品产业预警,建立主要农产品监测机制。

(二)加强市场调研,推动扶持政策出台。成功开展农产品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机制调查。2008年2月,开展了9个品种价格形成和利润分配全程跟踪调查研究,得出了农产品价格上升主要来自于农业外部推动、农产品利润分配得益最多的是流通环节的重要结论,促成国家出台了取消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市场管理费和长期实行绿色通道等政策。推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及时研究提出2008年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进口配额、总量平衡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建议,以及2009年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动最低收购价水平大幅提高,并将广西早稻、河南稻谷纳入最低收购价执行范围。积极促成在成品油价税费改革过程中对农业实行支持政策。去年底,国家决定推行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取消机动车养路费等六费,实行成品油的价内税。经反复协调,在最终出台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中,明确了通过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等方式对农机、渔业给予支持。

(三)加强产销衔接,开展农产品营销促销。积极应对冰冻雨雪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协助调度运力需求,开设“鲜活农产品运销”网上专栏,及时组织灾区鲜活农产品外销促进活动,组成采购团积极前往灾区收购贩运。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据统计,参展企业和采购商超过15000家,吸引群众超过30万人次,贸易成交金额超过380亿元,现场销售金额超过6800万元。有效化解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2008年,各级农业部门建立健全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全国性和区域性相补充的农业展会促销体系,累计举办各种展会和现场对接活动600多场次,实现贸易成交金额3500多亿元。各级农业部门累计网上农产品供求信息100多万条,开辟促销专栏或举办网上对接会近1000个,实现对接金额150多亿元。尤其是针对部分鲜活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行动,较好解决了马铃薯、柑橘、瓜菜和鸡蛋等农产品卖难问题。努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协调中国农业银行落实与农业部签署的《共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农业银行已向各地批发市场落实贷款25.3亿元。

(四)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业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能力。农业部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信息统计工作的通知》和《农业信息采集基点调整方案》。加强统计制度管理,对部内7个司局12种调查制度进行规范。从2008年12月开始,农业应急信息采集系统开始运转,在全国选择5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信息重点采集点,重点监测58种“菜篮子”产品每天的价格和交易量。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加快“金农工程”建设,农业部承建的国家农业数据中心机房已经建成,20个省份的项目已经开始进行初步设计和实施。2008年,新建“三电合一”地县级平台109个。截至目前,“三电合一”已覆盖全国1000多个县,受惠群众超过3亿人。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各种媒体,拓宽信息渠道,不断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各地相继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通过手机短信、网上视频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当前一个时期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主打业务

在2008年的机构改革中,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市场信息工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从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整体划转到新成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强化了市场信息工作归口管理及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预警职责,增强了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力量。农业部要求各地在地方机构改革过程中,也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强化市场信息工作。如何加强市场信息工作,农业部提出,关键是要抓好四项主打业务:

第一项任务是推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部门从1994年开始,以开展定点市场工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市场体系建设。但是,近年来农产品市场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有关部委工作力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部门必须立足自身优势,着眼于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发挥好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一是以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切入点,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以冷链物流建设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方式,提高流通效率;三是以建立健全产销衔接机制为着力点,搭建多种形式的展示促销平台;四是以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抓手,推动“菜篮子” 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项任务是研究政府调控农产品市场的政策措施。国家对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越来越重视,农业部门在这方面责任越来越重大。目前要重点搞好四方面政策研究。一是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重点围绕粮食最低收购价和棉花、大豆、油菜子临时收储政策执行效果,及时反映新情况,提出完善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农产品市场流通政策,重点围绕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就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铁路运输基金和扶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提出政策建议。三是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重点围绕防止进口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两大目标,就配额、关税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提出政策建议。四是农资市场调控政策,跟踪研究农资综合直补政策执行情况。

第三项任务是完善农业市场信息采集制度。一是在准确性上下功夫,要加大信息采集力度,严格按照统计学方法抽取样本点,严格执行数据采集制度,加强工作考评,提高数据质量。二是在全面性上下功夫,不仅要采集价格、生产和成本等基础信息,还要关注交易量、调进调出量和进出口信息,做到各环节数据的全覆盖;不仅要采集工作日期间的信息,还要采集节假日期间的信息,做到时间序列的全覆盖;不仅要关注大宗品种的信息,还要结合本地及时关注地方特色品种的信息,做到品种上的全覆盖。三是在及时性上下功夫,各地要制定严格的信息日历制度,引导生产和消费。

第四项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呈现“八仙过海” 的局面,多部门、多主体都争取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有所作为。农业市场信息部门在这项工作中具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软件建设与信息服务方面责任重大。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各地如何形成自己的特点,并同时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目标一致,标准一致,系统对接,上下联动” 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信息项目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要积极发挥信息项目工程的作用,通过项目投资带动一个区域的信息化水平。

2009年全国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四大任务

(一)大力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一要加强规划指导。今年部里将组织各地在开展产地批发市场和农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规划》。二要推动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要组织对已有748家农业部定点市场进行清理,探索建立定点市场动态管理机制。要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为市场建设引进信贷资金。三要稳步推进“菜篮子” 工程。今年拟推进新时期大中城市“菜篮子” 工程建设,提高“菜篮子” 产业科学发展水平。四要优化流通环境。要积极配合交通运输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政策,加快制定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的品种目录,推动绿色通道政策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大力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一要抓好信息采集监测。今年针对农产品市场复杂形势,农业部将加大对地方信息采集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各地也要相应增加投入。要做好信息采集点调整工作,适当增加信息采集频度,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开展数据清洗工作,加快数据共享步伐,建立省级信息共享平台。二要抓好形势分析研判。在品种上,农业部已经在粮、棉、油等7种大宗农产品开展月度预警分析基础上增加了肉、蛋、奶、果、菜等11个品种。各地也要组织开展重要农产品和农资供求深度分析。三要抓好政策研究协调。当前,要加大对粮食最低收购价、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进出口关税和配额等方面的研究;加大对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资价格上涨与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主要农产品补贴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农业市场信息范文第2篇

近日,记者从农业部办公厅获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全面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决定举办2014年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规模1000人,涉及全国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亲临2014年4月第一期培训班,并作题为“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报告。报告深入细致解析了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判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形势、把握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改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体系制度等关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此外,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两位司领导围绕当前市场化与信息化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各处处长全面介绍业务发展情况,多名专家学者、地方和企业代表围绕电子商务、监测预警、农产品期货等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到良好效果。

在第一期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2期培训班于6月4日全面启动。张合成司长在开班式上,阐述此次培训的目标,即各级市场信息工作人员要通过此次培训形成三个概念:一是学市场分析之法。通过分析农产品供求情况、价格高低、农民盈利与否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决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农民知道“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二是寻求解决卖难之路。思考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的一整套思路和方法;三是悟农业信息化之道。深入理解农业信息化是什么,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有哪些以及如何加快推进。他在题为“加快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题报告中,着重从农产品市场形势、市场化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信息化等4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现代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边讲解边与学员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员学习热情高涨。

为实现以培训促工作的目标,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全司“总动员”,各处处长轮流走上讲台,针对授课对象就多个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晚上继续与学员分组进行深度互动研讨,听取各地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本期培训还安排了多位知名专家、企业家进行现场授课,设置了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演示方面的现场教学活动。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余名农业信息业务人员参加了本期培训。通过紧张的培训和交流研讨,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案例生动鲜活、业务精深细透,对农业市场信息工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为今后干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培训开市场信息业务培训之先河,务实之处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覆盖面广。此次培训对象包括全国省、市、县三级千余名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重点为省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各级农业信息化工作管理人员,农业监测统计(物价、成本调查)基点市、县业务员及农村经纪人。二是形式多样。此次培训共8期4万学时,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其中,第1-5期培训,学员在北京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进行集中学习,第6-8期将赴福建省南安市、江苏省宜兴市和辽宁省东港市进行现场学习。三是聚焦准确。此次培训围绕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工作展开,主要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基础理论及业务要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理论和市场分析案例,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等多方面内容。

农业市场信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0

1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

综合现有资料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李万君和李艳军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和风险的总结研究,确定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企业主体意识较低、创新水平不足、市场环境复杂等风险,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则确定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决策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共存在包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经济、政策等10个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针对不同阶段风险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启杰通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企业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合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集中于对企业面临总体风险的研究。美国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中,产品技术失败率仅占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的22%,另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占据总体失败率的14%,剩下的63%则是市场营销的原因。尤其农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营销市场的变化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因此,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来说,积极明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有效确定农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本文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决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结合50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政策、经济、自然、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风险情况,利用样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时借助SPSS计算工具确定市场风险因素和营销风险因素的风险系数,进而确定2种风险因素对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型科技产品往往无法站到合适的市场,利润低下、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对于科技成果的把握进而也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在创新决策阶段,市场风险得分在7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6分以上,生产阶段再次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接近9分。

创新决策阶段,消费者和市场潜在能力对新型技术应用具有直接影响;研发阶段,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该新型技术是否具备市场推广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同样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则需要考虑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2.2 营销风险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I销策略,进而提高市场的产品接受度。创新决策阶段,营销风险得分在6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5分以上,生产阶段则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更是达到8分以上。

由以上数据分析也可以表明,营销风险直接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推动新型技术和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其知名度,而且会对企业后期技术创新发展造成影响。

3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考虑

3.1 提高市场营销风险意识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决策制定阶段,即需要将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企业需要转变只重视生产的营销理念,在追求产量第一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成熟的营销手段、充分的市场预估等,借助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进而帮助企业激发总体生命力,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新时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3.2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做好市场环境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市场环境调查,集中于对我国当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现有农业经济形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

利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了解企业所在地域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明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求合理发展依据。

通过对企业现有文化、企业运营制度、企业基本规模、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条件等的调查,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创新基础。

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查,了解农业企业现有市场运营条件,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3 完善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化,提升商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进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新型技术市场营销的有效展开。

从商品策略来说,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利用粗放农业、多种经营的模式,实现商品的组合营销;引进新型农产品品种,并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模仿创新,加速当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产业,利用绿色农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观光产业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动力支持。

从营销策略应用角度来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尽快熟悉新型农业企业技术;保证科研人才工作动力的持续性激发。当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现有人才结构,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利用广告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也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

3.4 强化市场营销重点内容关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提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重视市场经营过程中潜在市场容量的开发,同时及时把握消费者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需要着重提升新产品的质量,重视企业营销推广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技术决策方面,则需要以消费者需要为准绳,以市场需要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该阶段重点内容的关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力度,满足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要,当然也为企业后期技术调整和研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君,李艳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3]高启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

[4]张艳玲.关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农业市场信息范文第4篇

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占地204亩,是广西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柳州市重点建设的五大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场内现有业主3000多户,从业人员10000多人。

场内经营商品有南北水果及进口水果、蔬菜、家禽(畜)、干蔬粮杂、副食品调味品、水产海产品、蛋品等七大种类,上千个品种,货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泰国、越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商品丰富,交易活跃,日交易时间近20小时,柳州市近70%的农副产品来源于柳邕农贸市场,商品销售辐射柳州市周边县市及贵州、湖南等省。2008年商品交易量71.7万吨,交易额26.4亿元。其商品价格成为柳州市及周边地区农产品价格的“风向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

市场1998年成为农业部指定的全国农产品信息采集点,1999年被授予全国“菜篮子”工程定点批发市场,2005年、2006年均获评为 “全国百强农产品批发市场”,2006年、2007年定为国家商务部“双百市场”,2007获评为“柳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成为国家发改委在广西唯一的"全国价格监测定点单位"。

汕头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

汕头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建于1996年10月,总投资1.8亿元,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综合市场。

市场占地面积130亩,兴办蔬菜、水果、茶叶批发专业市场,经营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茶叶等三大类共1000多个品种。配套电子结算、信息技术集成系统、农药残留检测室、配送中心、仓储、宾馆、餐饮等服务设施,2007年通过绿色市场认证。年总交易量达138万吨,交易额27亿多元,目前市场已具备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递、交易结算、产业带动等功能。

市场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农业部定点市场”,并被广东省政府评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荣获“2003年全国'菜篮子'放心工程”;自2003年以来连续5年荣获全国城市农贸中心(批发市场) “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五十强市场”称号。

重庆观音桥市场

观音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于1987年5月,现已发展成为集蔬菜、副食、粮油、水产、水果、茶叶和冷冻制品七大专业批发市场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群,形成两大板块,区域范围2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

农业市场信息范文第5篇

美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

现状及运行机制

作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美国现代化农业仍是其国民经济的强大基础支撑。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的人数已不足3%,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高达3. 47万美元,是我国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100多倍,且为名副其实的农产品出口大国。美国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重要原因在于美国有一个强大、健全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支撑。由于农产品生产量的强劲增长和大额的出口份额,美国更加注重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美国建立起了体系健全、门类多样、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为农产品出口和国内畅通销售奠定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

市场体系健全

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农产品产量大,种类多,全国各地中转频繁。经过一百多年的运作与重组,美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日趋规范并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十分完备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完善。美国拥有相当完备的交通运输网络,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渠道四通八达。美国的高速公路遍布城乡,从农产品市场直接通往乡村农场,提高了运输效率,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铁路运输也十分便利,许多农产品收购站、仓库、加工厂建有专门的铁路线,实现了农产品的定向流通。

二是市场信息丰富。据统计,美国约有300个信息服务系统为农户提供农业信息,各种信息咨询公司、农业网站也成为农民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重要途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农产品信息的主要来源,农户、农业企业、消费者都可以从这里了解农产品价格变化、市场行情等信息。基于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丰富,电子商务趋势明显。据统计,美国58%的农民拥有个人电脑并掌握上网技术,从事网上交易的农民达16% ,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量的8%。农业信息的丰富和电子商务的发达,为实现规模化、集成化的农产品物流奠定了基础。

三是农产品物流社会化程度高。美国农产品物流分类详尽,任何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服务供应商。农产品物流主体主要有:私人供应商,包括零售商、批发商、商、加工商和经纪人等,经营额约占农产品物流总量的60%;专业销售合作社,合作社在美国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有3000多个合作社,社员数量达184万,销售总额超过610亿美元;农业公司,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规模较大,美国农业公司拥有全国12%的农场,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农业协会,美国约有3200多家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的农业协会,不仅可向农户提供信息服务,还可以组织农产品加工,并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政府农产品信贷公司,这些公司根据政府法令,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根据市场情况储备一定数量的农产品,稳定市场价格,保证有效供给。

四是零售业高度发达。美国零售业集中程度高,大型零售集团通过规模化经营在国内零售行业中占据统治地位。超市是鲜活农产品零售的主要渠道,占生鲜农产品销售总额的80%以上。美国超市大力推行“直销流通模式”。通过与优质农户签订固定合同,超市直接从农户手中采购农产品,既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又压缩了流通环节,大大缩短了产品由生产到销售的时间。大型超市一般都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利于控制运输成本,还能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追踪。从本次考察的芝加哥最大的大家发农产品分销公司情况看,仅一个公司,就基本满足全市中餐馆所有原料供应。据了解,目前,全美78%的农产品实现从产地直接供应分销商,甚至直接进入零售环节。

五是批发商经营规模化。农产品批发经营呈现大型化、规模化特点,中小批发市场较少。据了解,美国仅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6家,却担负着全美甚至世界各地农产品的批发分销功能。以本次实地考察的芝加哥国际批发市场(Chicago international market)为例,仅这一个市场、17家商户就完全满足全州及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在批发市场之外从事农产品收购、加工及供销的批发商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据了解,美国东部最大的马里兰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只有2l家批发商,却能为马里兰及周围5个州提供水果、蔬菜和水产品。西部的洛杉矶水果蔬菜批发市场,25家批发商经营着500多种水果、蔬菜,能满足美国及世界各地的需求。批发市场内部交易方式主要以拍卖、销售为主。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形成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如芝加哥期货市场等。由于采取公开拍卖、销售和期货交易,使农产品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从而形成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和信息传播机制。

法律法规完善

经过多年发展完善,美国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上,逐步实现了立法管理,并不断予以完善,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构架,为全美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1946年农业市场法案》授权规定,凡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民和农场,都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1966年信息自由法案》规定: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1995年文书精简法案》规定:任何涉及10人以上的问卷调查或存档要求,以及联邦机构为了统计目的收集信息而进行的任何询问,事先都必须得到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批准。信息资料保密制度:美国农业部对所有的农业信息资料均分门别类地制定了保密和公开的时间,任何个人和团体不得随意传播尚未公开的信息资料,否则要受到法律和各种条例的制裁。信息资料共享制度:美国既限制对机密资料的传播,同时又反对信息资料的垄断,积极促进信息资料的共享。一旦信息资料经农业部公开,该资料即为全社会共享。此时农业部将无偿提供这些信息,不得获取利润,只能收取资料和印刷工本费。农业信息制度:农业部各部门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按时间序列和数据资料来源进行规范处理,基础数据由抽样调查获得。公务员不得故意伪造篡改信息资料,否则将被处以5000美元罚款或5年以下监禁,情节严重者两罚并用。除此之外,在《商品贸易法案》、《食品安全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婴儿食品法》以及《茶叶进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也对市场信息管理进行了严格细致的界定与规范。所有这些,都为美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奠定了严谨的政策基础。

流通业态多样

美国农产品物流体系非常发达,以“大生产大流通”为主要特点。美国农产品流通主要有三种业态。一是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是目前美国农产品交易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美国现有的期货交易所中,有6家规模较大的纯农产品期货所。其中,成立于1848年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 ,CBOT)是美国最老、也是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所,在全球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具有领导地位。目前该交易所有3600个会员,47个期货期权品种,主要交易的农产品期货有小麦、玉米、稻谷、大豆、大豆油、大豆粕、燕麦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玉米、大豆、小麦等品种的期货价格,不仅成为美国农业生产、加工的重要参考价格,而且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权威价格。二是批发分销。由于美国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程度高,形成了玉米、小麦、大豆、蔬菜、水果等生产区域,因而农产品产地市场比较集中。销地批发市场占农产品总交易量的20%,但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具有主导作用。三是产地直销。据统计,由产地直接运送到超市的农产品高达80%。美国的蔬菜物流是这种直销模式的典型代表,产品由田间采摘以后,经过预冷-冷库-冷藏车-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的运输链条,到达消费者手中,使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除此之外,由于产地集中、信息发达和网络普及程度较高,现场拍卖、电子商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农产品流通业态和销售渠道。

机构队伍庞大

美国农业部雇员有10万之众,占内阁雇员总人数的6.6%,是联邦政府中第四大部,堪称全球最大的农业部。在全世界75个国家、地区驻有自己的雇员。围绕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方面就有5个大的官方机构,分别是国家农业统计局(NASS)、经济研究局(ERS)、农业市场局(AMS)、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WAOB)以及海外农业局(FAS)。这5大机构组成了美国农业部的信息收集、分析、体系。与此同时,各州农业厅均设有专司信息采集分析的专门机构,一般由20多人组成。另外,联邦农业部、州农业厅还专门有雇员常驻核心市场专门定时定期采集上报信息。加上遍布全国的500家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这些庞大的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机构队伍和众多的雇员,为美国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服务保障。

美国农产品市场信息

采集机制和特点

美国农产品市场信息是影响美国乃至全球农产品流通的关键因素。正是基于遍布全球的机构人员、强大的财政支撑和雄厚的资金投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及其运行过程中的各环节均已规范、有效,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分析、体系,形成了从信息采集、分析、研判到全过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美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运行机制可以归纳为:政府主导、资源公开、依法采发、服务多样、自主采信。主要特点如下:

信息资源公益性

美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农产品信息采集分析工作,并一如既往的遵循公益公开、无偿免费的原则,全力服务美国民众。1966年,美国政府即出台了《信息自由法案》。该法案规定: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人人平等,政府信息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一切人具有同等享受的权利,不受申请人资格的限制;政府对拒绝提供的信息负有举证责任;政府机关拒绝提供信息时申请人可以向法院请求获得司法救济,法院如认为行政机关拒绝提供的文件不属于法律所规定的免除公开的信息,可以判决行政机关公开申请人请求获得的信息。直到今天,美国政府各级各类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仍然坚持信息资源的公益性。这些信息不仅是价格供求信息,还包括全球各类产品、各国、地区农业进出口政策信息等,使得美国乃至全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信息服务机构和消费者充分享受公益性信息资源,指导生产,规范市场,引导消费。

信息研判专业性

作为高度发达的美国,其农业全方位的专业化程度正是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鲜明标志。表现在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研判上,更是专业人员支撑、专业机构研判,专业水平服务。美国农业部对农产品信息研判工作高度重视,包括有专门的工作机构、良性的工作机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权威的信息等。美国农业部的34个局(办公室)中,有12个局(办公室)直接参与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研判工作。资金和人力保障充分,且通过跨部门合作进行分析预判,适时调整农业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农场农产品顺畅销售以及农产品出口收益最大化。此外,目前美国还有大批第三方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专门的研究型有偿信息服务机构更是人员专业,资源专业,渠道权威,预判准确。

信息权威性

美国农产品信息采集、分析和工作集中在美国农业部。其中,美国农业部农业市场局(AMS)在全国各农产品主产州、批发市场、拍卖场及装运点等均设有市场新闻办公室,按每天、周、半月、月、双月、季度及每年形成数据和市场报告报送至华盛顿总部,由总部形成监测报告在美国农业部系统内共享;农业部美国国家农业统计局负责收集农场主定期报告和进行信息现场调查采集,提供及时、准确和实用的农业统计数据;海外农业局(FAS)承担着国际贸易谈判、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职能;农业部与国家海洋气象局共同设立的联合农业气象局(JAWF)提供气象对作物影响报告,作为美国国家农业统计局进行作物评估的重要依据;经济研究局(ERS)对国内、国际市场进行追踪研究,为决策提供依据。目前,由农业部农业市场局的“市场新闻报告”和由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WAOB)牵头的《全球农产品供需状况报告》,对全球农产品市场影响巨大。在信息渠道上,一是农业部地方办公室直接将采集到的相关信息通过信息网络、电话咨询服务台、电传和录音信息提供给社会大众;二是农业部将相关信息汇总后通过新闻媒体免费向社会。三是农业部每天对农产品期货期权信息实行实时向全球,在多种媒体渠道上予以公布。

信息服务多元性

虽然美国联邦政府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发展和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但是仍然大力扶持鼓励各类民间第三方中立信息媒体、中介组织积极介入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如政府网站提供市场信息服务,而电子商务服务则由农业网络公司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在运行中必然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如美国主要农业信息服务项目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市场新闻报告、市场形势报告、展望和预测服务、统计报告和研究报告。目前,多种农业传媒(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网络正成为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各农业部门获取科学知识、传播推广实用技术,进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美大约有500多家第三方机构专门从事专业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氛围,得到各级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一致认可。

启示与建议

美国农业是典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一定程度上讲,农产品市场信息是影响美国农业的关键因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逐步形成了一套体系严谨、机制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发展也基本形成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大共识”,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而非农业强国,在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科学规划,加快市场信息管理制度建设和信息立法

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工作责任制度,规范信息采集程序,拓宽信息渠道。要本着规范采集行为,强化采集精度,保障信息时效,维护权威的目的,积极构建采集制度、体制和机制。同时,在此基础上,国家应加快信息立法步伐,减少对信息的行政干预,增强信息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同时,应加强立法监督,对伪造信息、随意虚假信息坑农害农的信息机构或个人,给予严惩。

加大投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主要集中在支持农业信息化,让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受益。据统计,美国政府每年支出10亿美元用于农业信息工作,用于农产品市场新闻的年度预算就达2200万美元。相比较,我国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虽然大有改善,但与构建科学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十分有限。因此,尚需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快速推进。目前,应优先考虑在信息人员补贴、信息采集、分析预警和权威等体系建设方面大量增加投入。结合金农工程、三电合一、物联网等现有信息化推进项目整体推进。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警体系,联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中立第三方机构等,建立大联合、大协作的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体系;制定预警工作的实施条例,完善队伍建设,建立数据采集和机制。

积极引导,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美国通过发挥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作用,满足了公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提高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借鉴美国的这一做法,我国各级农业部门在信息服务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具有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等不同特性的信息产品,分别采用政府主导和投资、准市场机制和市场机制,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丰富的、个性化的服务措施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来实现。围绕实现这一转变,当前应着力培育各类信息服务主体,包括扶持引导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或其他民间中立性组织,逐步让他们承担起传播农业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等功能,不断提高各类主体信息服务的质量。

加强协作,掌握农产品国际市场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