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信息的特点

市场信息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信息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信息的特点

市场信息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电图

心电图即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由于心电图具有特征性的改变,已成为临床上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本文以60例患者为例,探讨性分析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病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8岁;60岁以上患者有42例,占70%。所有病例均确诊为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梗死部位有下壁、前壁、前间壁等。

1.2 方 法 对所有病例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资料采取回顾分析法进行整理、统计。心电图描记由专业人员记录。运用康泰12导联动态心电图仪TLC4000型HOLTER-STAR DCG分析系统,在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6h~4周时给予其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1]。然后在患者发病1~12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如果患者有心绞痛、再次梗死、猝死等情况发生,则表示患者发生了恶心心脏事件[2]。

1.3 统计学处理 对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

2 结 果

在60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者48例,其中心室早搏39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死亡1例),心室颤动4例(死亡4例);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者12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纤颤1例,房性早搏1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束支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如表1)

表1 60例心肌梗死病例心律失常分类表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诱发心脏电生理紊乱,引起心律失常[3]。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的部位也有一定的关系。下壁易产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易产生快速性心律失常[4]。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一般出现在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早期,且梗死部位常发生在下壁或后壁。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缓慢窦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是前壁心肌梗死的3倍[5]。房室传导阻滞根据其阻滞程度分为Ⅰ度、Ⅱ度、Ⅲ度。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多数无症状,无需治疗,且患者预后较好;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常呈现间歇性特征,有3%~10%的心肌梗死患者在24h内发生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阿托品治疗效果良好,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预后较好。进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梗死患者死亡率较高。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新发生交替性完全或不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预示双束支存在严重的传导障碍,是进展为完全性心室内束支传导阻滞的高危人群[6]。

快速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有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一般由疼痛、发热、血容量不足引起,持续的窦性心动过速是诊断心功能不全的一项指标,急性心力衰竭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患者死亡率较高[7];房性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出现心房颤动的比率占10%~20%,心房颤动加重了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病死率较高;室性心律失常主要为室性早博,可发生在心肌梗死的各个时期。急性心肌梗死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6%~40%,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者病死率高于无发生者[8]。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危险程度取决于患者在发作时的临床症状、心律失常类型等。本组研究结果提示,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多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徐泽升,刘书旺,韩立宪,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性心室颤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9(1):831.

[2] 李绍龙,李易.自主神经与室性心律失常[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3):358.

[3] 董鲁燕,张梅.急性心肌梗塞心率异常与预后及临床的关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12(4):232.

[4] 周萌,孙林,李波,等. 心电图碎裂QRS波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19(1):24-27.

[5]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 杨宪凤.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研究及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2014, 6:426-427.

市场信息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及早期;心律失常;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91-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程度呈上升趋势,因此心肌梗死患者也是逐年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已是近年来急诊科及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病,是导致猝死的原因之一,AMI急性期死亡率高,尤其是前3 d,而心律失常是导致急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及早期发生的心律失常,依据临床特点,及早干预,可以降低死亡率。本文收集本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住院的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对超早期及早期发生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63例患者为2007年3月~2009年3月住院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AMI的患者,男42例,女21例;年龄37~75岁,平均为54.6岁。其中,下壁21例,广泛性前壁15例,前壁8例,前间壁5例,高侧壁2例,复合壁梗死者12例;发病后在6 h内住院者39例,6~24 h住院者24例;全部病例入院后心电监护3~7 d,各病例出现心律失常按AMI超早期及早期的心电监护及心电图记录进行统计。

2 结果

本组63例AMI患者在AMI超早期及早期发生心律失常52例,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2.5%,其中超早期检出心律失常21例,早期检出心律失常31例。在检出心律失常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复合性心律失常(并存2种以上心律失常),其中3例表现为缓慢型复合心律失常,另外3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严重恶性心律失常,1例死于泵衰竭。AMI超早期及早期检出的心律失常的情况见表1。AMI超早期心律失常以缓慢型心律失常为主,占超早期心律失常的71.4%(15/21);而早期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占早期心律失常的64.5%(20/31)。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65%~95%[1],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张云等[2]报告AMI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8%,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本组观察结果显示,AMI超早期及早期心律失常检出率高,达82.5%。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是心肌缺血、坏死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基础,而且心肌缺血坏死后代谢产物的积聚、儿茶酚胺增多、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及低氧血症等体液因素改变,以及自主神经的反应、代谢异常和药物的作用引起的体液因素改变也间接影响和促发心律失常发生,如合并心力衰竭更易产生和诱发心律失常[3]。因此,多种因素导致AMI患者超早期及早期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律失常大多发生在起病后前3 d,尤其是前24 h内,而且在AMI超早期及早期所并发的心律失常类型亦有所差别。从本组患者资料中发现在AMI超早期入院39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检出心律失常,检出率为53.8%,其中表现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为15例,占检出心律失常的71.4%;而63例患者中在早期检出心律失常的为31例,检出率为49.2%,其中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的为20例,占早期检出心律失常的64.5%。观察本组患者资料发现,AMI超早期发生心律失常以缓慢型心律失常为主,而早期则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与有关文献报道相符,其认为AMI超早期由于心肌缺血和迷走神经兴奋,影响窦房结、房室结的血流供应及传导,因而主要以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为主;而早期则以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多为特点,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坏死、炎症水肿在此期最为明显,之后随着坏死心肌的恢复心律失常发生率逐渐减少[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梗死部位不同,特别是自律系统受累不同,可产生不同的心律失常。文献[5]报道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是前壁心肌梗死3倍。由于下壁AMI患者右冠状动脉与心肌梗死相关,约55%的患者窦房结血供来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45%的患者窦房结血供来源于左回旋支近端,90%的患者房室结的血供来源于右冠状动脉的远端分支,10%的患者来源于左回旋支远端分支,故下壁AMI易致窦房结和(或)房室结缺血、损伤,导致二者功能障碍,继而出现各种缓慢型心律失常[6]。而前壁心肌主要由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前壁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病变使束支系统供血不足,且梗死面积相对较大,常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及室内传导阻滞。本组观察患者亦发现缓慢型心律常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也有见于前壁或者前间壁心肌梗死者,而前壁心肌梗死者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主要为泵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脏骤停等。Latting CA等[7]报道AMI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王妮等[8]报道28例AMI死亡病例中死于致命性心律失常占39.3%,泵衰竭为35.7%。据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1977~1986年的10年间收治的12 4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8周内死亡1 532例中,死因归于心律失常的占33.7%。本组中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有2例在AMI超早期死于严重房室传导阻滞,2例在早期死于室颤,另外1例在早期死于泵衰竭。因此,严重恶性心律失常是AMI超早期及早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AMI超早期及早期及时发现及合理处理心律失常,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对AM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为此,对有条件者如能及时进行急诊PCI治疗或安装起搏器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AMI后出现的心律失常与AMI不同时期及梗死部位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AMI的梗死部位及各期特点,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测与监护,特别是对超早期及早期患者,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根据心律失常高危性进行评估,及时处理,可以降低与心律失常相关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鲁志兵,江洪.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J]. 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5,19(5):395-397.

[2] 张云,许端敏.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与冠脉病变相关性[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5):841-842.

[3] 石毓. 临床心律学[M].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4:525-570.

[4] 王凡,刘国树.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机机制与治疗[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4):31-33.

[5]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130.

[6] 徐成斌,魏思柯. 当代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93.

[7] Latting CA,Silverman ME. A 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overage[J] .Am Heart J,1980,100:311-318.

市场信息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一、房地产市场信息的特点

房地产市场信息是指房地产行业办理各类房产业务,并在各类业务形成的交易与权籍数据基础上,实现对房地产市场主体进行规范监管,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进行的综合信息。[1]全面、及时、准确的房地产市场信息是准确把握和分析房地产市场运行态势和房价变动情况的基础,是政府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有力依据。[2]房地产市场信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客观性。[3]房地产市场信息是不依赖主体为转移的。信息的事实就是它的中心价值,客观事实性就是它的第一基本性质。二是利益共享性。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利益共享性,表现在它可以被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即信息在利用的过程中被消耗,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广泛地传播扩散,为众多用户加以利用。三是时效性。人们获取房地产市场信息在于利用,而信息的效用和产生利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时效性表现在及时性和透明性上。四是可加工性和开发性。[5]在对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利用过程中,人们一般不是简单地使用它,而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从而产生出新的信息。五是传递性。房地产市场信息的传递性表现在它可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多方式地进行传递,这些传递渠道包括政府部门、房地产行业和中介组织。

二、房地产市场信息失真现象

房地产市场信息失真是指房地产市场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不一致而产生信息虚假,即房地产市场的真实信息情况与房地产信息公布情况不符。房地产市场信息失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市场信息源不明。信息源是指信息的来源,也就是产生信息的地方,不明的信息源所产生的信息会导致信息失真。2005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至2005年10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率已达到26%;2006年2月,国家统计局又公布了新的数据:2005年前11个月,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14亿平方米。[6]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认为,国家统计局给出26%的空置率绝对是错误的,房屋空置率实际不到1%。[7]国家统计局新闻部门于3月16日声明,该局“从未计算和公布过2005年商品房空置率”,于是人们纷纷质疑,转载于全国多家媒体的“国家统计局空置数据”究竟来自何方。[8]二是房地产市场信息指标不统一。信息处理需要不同的方法和程序,而信息指标的不统一会导致处理后的信息产生差异。例如,2006年3月21日国家统计局了全国70个大中城市1、2月份的房屋销售价格情况,其中北京1、2月份房价同比上涨7.3%。第二天,北京市建委、北京市统计局等部门对外公布:北京市商品住宅在1~2月间的预售交易平均价格涨幅为17.3%。[9]针对这两个相差了两倍的统计数字,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解释说,北京市建委等部门的统计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出现很大差异是因两者统计指标不统一。[10]三是房地产信息公开混乱。信息公开指政府组织公开自己拥有的信息,而不同的政府部门因为职权的不同就会导致信息公开的混乱。2010年2月13日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同比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4%。[12]同年2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又公布了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为24%。[13]这一数据迅速引发一场舆论风暴,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这不可思议,“可能是放错了小数点。”[14]

三、房地产市场信息失真的原因

房地产信息失真问题,主要源于房地产信息形成处理机制的不完善,包括房地产市场信息的采集不准确、对采集信息的处理不规范以及公开信息的环节的不完善。

(一)房地产市场信息采集不准确

房地产市场信息采集指运用调查、情报检索和网络等手段去对房地产市场运行信息进行搜集。导致房地产市场信息采集不准确的原因有:一是信息需求确定不准确。房地产市场信息用户分布于特定的领域,因而对房地产市场信息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包括采集的内容、类别、格式、来源、质量和数量,而信息采集的需求又受到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这就使得确定信息需求存在着差异性,不适当的信息需求使得采集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信息源选择偏差。房地产市场信息的信息源具有相对性、多样性、不确定性、替代性以及补充性。信息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若不能及时准确地选择正确的信息源,片面地将信息源固定化会使采集的信息具有滞后性,就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信息的不完善。三是信息收集的方法和程序不合理。信息收集的方法与程序会因为机构、任务、要求和资源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而不同的方法与程序又会使采集和利用的信息不同,不合理的方法与程序会使房地产市场信息的采集不客观、不真实。

(二)房地产市场信息处理不规范

信息处理环节是房地产市场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我国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指标体系[15],而不同的信息指标体系设置的计算方法、统计技术存在差别,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处理信息,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处理不规范。二是信息的存储与检索不够科学。采集的房地产信息经过加工后要归类记录和存储,要知道存哪些信息,存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存储,存在什么介质上。我国房地产市场信息在存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与片面性。三是信息传递方式不合理。不同的部门和组织有自己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而且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形式的信息传递方式或者这些方式的某种组合进行信息传递。但是,在房地产市场信息传递中缺乏专门的信息机构来进行信息传递活动,传递方式的杂乱与不合理导致房地产市场信息来源不明,真假难辨。

(三)房地产市场信息不权威

房地产市场信息应由政府及企业部门将房地产市场信息集中管理,通过将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共性分类,最终实现系统化、标准化的公开。我国的信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信息存在着一定的混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经济统计数据一直采用地方上报、中央汇总的模式,但地方政府往往会在政绩压力下进行统计干预,直接影响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干扰市场预期。二是企业部门公布信息的虚假。在房地产行业,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与经济效益,一些主体部门有意向政府提供一些虚假的、失真的信息,使得政府的房地产信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受到严重质疑。一个时期关于各种房地产市场信息报道一再升温,造成卖得多、卖得快、卖的价高、卖的地块重要就好的印象。[16]这些信息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且缺乏客观的科学性。我国房地产信息主体之间的矛盾,使房地产市场信息的权威性受到质疑。面对政府部门的不同信息,消费者往往只能茫然失措。

四、解决房地产市场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加强对信息采集环节的管理

信息采集是信息处理过程的起点与基点,了解真正信息需求,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决策。一是进行用户研究,确定正确的信息需求。房地产市场信息用户来自企业、政府、协会、新闻传媒等不同的部门机构,即使是同一个信息用户,其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应针对不同的房地产信息用户类型与特点确定正确的信息需求。二是选择正确的信息源。正确认识房地产信息源的相对性、多样性、不确定性、替代性有助于更好地选择和利用信息。信息的选择过程,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用户信息需求,从已确定的信息源体系中连续地选择、提取和收取信息的过程。[17]所以应筛选有价值、有针对性的信息源,采集权威性的信息,掌握信息重点。三是采用正确的方法与环节。明确信息采集环节是信息管理中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房地产信息采集计划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包括:(1)明确信息采集的具体任务和要求。(2)明确信息采集工作的宗旨、目标和战略,论证可行性。(3)规定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的进度。(4)规定实施地点和场所。(5)拟定具体的措施、政策和规则以及资源的分配方案。

(二)重视信息的处理环节

信息处理是试图解释信息的内容,从而得出高效、准确、及时的信息,只有经过处理的信息才能变成所需要的信息,才能被适时有效地利用。针对房地产市场信息失真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措施:一是要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制定合理、权威的信息处理指标体系框架,包括统一基本单位、统一调查制度、统一数据采集处理平台、统一信息系统,以及运用一套相同的指标体系去处理房地产市场信息。二是要合理地存储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要保证存储的信息不被破坏、篡改、丢失,必须持续更新信息,剔除过时信息和修改贮存信息,扩大信息容量,储存尽可能丰富的房地产市场信息。此外,还要考虑到储存信息更新的方便性和灵活性,保证具有较高的检索效率。三是规范政府及企业部门对房地产市场信息的传递。不仅要经济、合理、有效地选择信息传递渠道,而且还要考虑到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密问题。政府和企业部门对于房地产市场消息的传递需要采取正确消息传递模型,确保信息传递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三)规范信息环节

信息环节是信息完成的最终环节。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是资本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房地产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门,信息的公开和尤为重要。一是政府部门进行内部沟通,使信息更完整。政府部门应该统一信息,核对信息数据,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达成协定,积极主动地向公众正确权威的信息。要明确信息审核的规范要求,拟订信息规范表述,提高和强化政府部门的职能要求。[18]二是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思维能力。政府房地产信息资源开发人员不仅需要信息技术、信息业务加工处理的技能,还需要政府管理、相关法律政策、政府资源协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9]政府应该对企业以及媒体进行规范,杜绝虚假不实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法律法规,确立相关房地产机构的职责和权限,规范房地产市场信息的,使的信息更有权威性与完整性。

(四)完善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

房地产市场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开发商、承建商、材料商和营销商。政府作为市场的管理者又是一级市场的出让方,在房地产市场中拥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要消除“信用危机”,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信用机制,制订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首先,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制度。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房地产相关部门应定期公布市场供求和房价情况,全面、及时、准确地市场供求信息。其次,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宣传,客观、公正地报道房地产市场情况,制订适合房地产市场各类交易主体的信息披露制度,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对提供虚假信息、恶意炒作、误导消费预期的行为,应严肃处理。最后,积极鼓励社会公众检举揭发统计弄虚作假行为,规范好信息处理环节。

市场信息的特点范文第4篇

张惠民在致辞中表示,动员和组织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学习市场信息业务知识是河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力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他希望选手以比赛为契机,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自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中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张合成表示,党的十提出了“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要求用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用市场规律和理念指导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市场化、信息化发展迅速的特点要求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必须用知识和技能来武装自己,必须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不断提升市场信息系统能力,以满足基层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他希望大家借助这次竞赛迸发出的活力和激情,认真学习好、贯彻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再上新台阶。

比赛设置了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和加赛题。在前两个环节,各小组表现优异,鲜有失误,比分紧咬不放,场面精彩激烈。在风险题环节,以洛阳市代表队为首的各队以敏捷的反应优势迅速将比分拉开。直至加赛题过后,才最终角逐出了比赛的各奖项:洛阳市代表队荣获一等奖、安阳市、信阳市代表队获得二等奖,黄泛区农场、郑州市、焦作市代表队获得三等奖。

市场信息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信息不对称;价值链;利益主体;食品安全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not only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inefficient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 large fluctuation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and farmers′ economic interests and the consumers′ interests′ losses, but also results in the value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difficult to form the main interests symbiosis, so that the whole industry lacks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gricultural market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mainly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ers and Government;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ers and value chain stakeholders; between the domestic agricultural market and the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market.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 information asymmetry; value chain; stakeholder; food safety

现代农业产业的运行需要建立在农业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分工与协作。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协作是生产社会化、一体化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突出表现。农产品价值链的管理是按照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在其最终价值实现的各环节、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分工与协作,以提高整个价值链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体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然而,这种分工与协作的效率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基础上,各市场主体之间需要相对充分的市场信息。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善,信息不对称造成农业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主要农产品生产波动性大,农产品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农产品价值链上各主体的利益分配不公平,特别是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难以维护,最终导致中国农产品价值链上各主体难以形成利益共生体而使整个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研究中国农产品价值链中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完善,对于推进中国农业市场化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理论界对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或集中在产业链上某个环节,而很少对农产品整个价值链进行研究。冉文江等(2004)提出了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来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张永林等(2004)提出了信息对于农民来说是稀缺资源,研究了信息不对称给农民造成的损害过程和对农业经济造成的后果,提出保护农民利益的观点。本文从整个农产品价值链上来研究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推进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拓展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中国农产品市场不是一种完全竞争性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信息不对称是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交易只能达到一种和帕雷托最优相比的次优状态,即表现为市场失灵。对于每个市场主体来说,如果决策所依据的市场信息是不完全或是错误的,则其决策不可能达到最优甚至是错误的,这就会导致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低效率。纵观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历程,由于中国农产品市场制度性安排差异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各市场主体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不一,出现了农产品市场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农产品生产者根据消费者需求供给产品,消费者根据自身消费偏好选择产品。然而,由于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主要供给者农民大多数力量薄弱,及时掌握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难以准确评估和鉴别消费者需求。结果导致农产品市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矛盾发生,一般品质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而优质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相混合,容易产生农产品供给者的逆向选择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生产农产品优质化的难度,也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农产品生产者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长期以来,主要农产品如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对农业调控的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生产是由政府安排的,政府要农民种什么,农民就种什么。然而,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的农产品安全信息目标与广大农民的经济效益目标往往不一致。政府在宏观上知道主要食品安全信息,而农民不知道。农民的选择是在保证自身食品消费安全的情况下,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生产决策依据,这是导致中国农产品生产波动性比较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造成了中国食品供给安全问题。

3.农产品生产者与其价值链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现阶段农业产业的农产品价值链上,广大农产品生产者首先是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者,大多数分散的农民由于自身的素质和所处农村地域,不可能充分掌握农产品生产投资所需要的各种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科技市场相对垄断的条件下,农民作为生产资料和农业科技的消费者其利益将受到损害。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出现的大量损农、坑农现象,正是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次,在现阶段农业产业的农产品价值链上,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和经销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产生现代农业产业价值链上各主体利益的不公平分配问题,削弱了现阶段农业产业的农产品价值链的整体竞争力。

4.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农产品安全传统观念的敏感性,长期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市场信息处于一种相对保密状态,如国家粮食储备量。中国国内粮食市场运行与国际粮食市场相对隔离,导致国内外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难以根据市场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决策行为,从而导致中国难以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来平抑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粮食市场上的进出口大国。其中大米的进出口占有相当比例的份额。但是,由于中国粮食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没有定价权和主导权,这就难以维护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权益。

二、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而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地位的特殊性和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有密切关系。导致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要农产品储备信息的传统安全敏感性和农户储备信息的封闭性。在农产品市场中,一国农产品储备是调节农产品市场均衡的一个重要信息。而长期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储备量)从国家安全敏感性角度考虑都是不公开的。在国家主要农产品(粮食储备)信息方面,只有政府单方面掌握信息,而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村消费者主要农产品(粮食)储备的分散性和封闭性,政府和其它市场主体也很难掌握其农产品(粮食)库存信息。这就导致中国农产品市场中储备信息的严重失真和不对称,从而难以高效地发挥国家农产品(粮食)储备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职能,而导致中国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性加大,甚至影响到国家食品(粮食)安全。从市场经济角度来分析,农产品库存量数字信息是应公开,这样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者(粮农)和农产品消费者判断市场供求关系,也同时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研究判断未来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以供农产品市场主体决策。

但是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缺乏信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突出难题,由此导致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一哄而上、结构雷同,失去自己特色的盲目调整现象。中国农户大多从事小规模生产经营,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进入和退出市场均比较困难,从而使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造成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另外,农产品的鲜活性特点,使得农业结构调整相对其它产业部门而言,具有更高的风险性。

2.中国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哑铃型组织体系。中国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哑铃型组织体系是指农产品市场体系中两头大中间小,即在农产品供给链上,前端具有众多的、缺乏组织化的小规模农产品生产者,未端则是众多和分散的消费者,中间农产品经销商较少且具有一定垄断性。在这种农产品市场结构中,农产品经销商市场信息来源广泛,经济意识强,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农产品经销商往往利用信息优势,对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垄断,从自身成本最小化或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虚假信息或隐藏信息而行使机会主义行为,利用不平等的交易条件对农民利益进行挤压。

而分散经营的农产品生产者在市场上处于弱势的地位,甚至就卖方而言他们也属于最末端,被一级又一级的农产品经销商贩牵制和盘剥,在农产品价格问题上基本上受市场左右,而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同时,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只受过初中以下文化教育,这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获取能力;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广大农产品生产者没有稳固的代表自己利益的经济组织,这就直接导致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捕获能力和鉴别能力不足,这使得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3.中国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导致中国大宗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其它一般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宗农产品如粮食生产和流通体制的传统计划性难以消除。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致命之处就是难于做到信息对称,它是体制障碍决定了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有人称作“信息阻断”)。其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农产品生产的微观组织难于得到全面的真实的信息,只能被动地接受指令信息;另一方面,计划体制的指挥中心,往往也很难及时地得到正确的相对全面的信息,难于及时地作出正确决策。后果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他得到信息太晚了或根本就得不到信息;一个是他得到信息不晚但信息不准确,不足以使他适时地作出正确决策。得不到的信息、迟到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都会使农产品市场各主体无法正确地决策。

4.农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由于农产品是季节性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在一年的时间里价格起伏很大,农产品收获时的价格与下一个生产季节前的价格可能有较大差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民很难作出准确预期。在农产品生产季节,由于农民资金紧张,要购买新的农用物资,他们迫不及待地出卖农产品;而农产品集中供给高峰后,价格回升,广大农民早已无货(粮食)可卖了。而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回升又会给农民一个“供不应求”的信号,将刺激农民在下一年里增加农产品种植。但是下年的农产品市场行情具有不确定性,也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导致出现“价格低——收入少——减少种植——价格上涨——增加种植——价格下跌”,最终农民还是没有增加收入,农业生产经营陷入一个周而复始的低效益怪圈。

5.获取信息的成本负担。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市场要素,各种市场要素的获取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科斯指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成本。发现价格和交易信息,发现交易对手到谈判签约,到合约的履,都有成本问题。而问题是在中国农产品市场,广大农民无力负担这种信息成本,而政府在农产品市场上提供的廉价和免费信息非常有限。再加上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共享性问题,存在免费搭车现象也难以避免,这就必然造成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供给不足,从而加剧了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三、克服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政策建议

农产品市场不是一种完全的竞争性市场,信息不对称在特定环境下将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严重的同步性问题。任何市场都有同步性问题,但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上,同步性问题表现得太过严重,超出了市场平稳运行的容许范围,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同时也威胁着中国农产品供给安全。解决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从促使农产品市场信息对称和消除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障碍因素出发,发挥农产品价值链上“政府、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农民、经销商、加工商和消费者”等不同市场主体的作用,尽可能克服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1.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完善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生产具有长周期特征,农产品价格的滞后性调节必然导致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波动。根据西方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经验,通过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两大职能,就可减少农产品价格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同时也减少了农产品生产者的信息盲点。鉴于中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信息的现状,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要求进一步稳定发展期货市场,通过发挥期货市场预期价格的指导作用,促进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和组织生产,解决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同时,进一步集中发展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农产品集贸市场,形成由农产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三个层次市场有机组成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2.加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中介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市场地位和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中国农产品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农户、消费者、企业及个体私营商。例如:目前,中国农户大约有2.44亿户,其中,种粮农户估计约1.7亿户(按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估算),国有粮食企业总计43 259户,其中,购销企业24 519户,购销企业的主体部分是直接面对粮农的乡镇粮站和粮库,这些企业掌握的商品粮因地区和时期不同而不同,在粮食主产区估计在70%-90%左右。其余商品粮源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个体私营粮商所掌握,其数目尚难准确统计。商品粮的消费者则是5亿左右的城镇人口和一部分不种粮的农户。如何使农产品价值链上农户、消费者、企业及个体私营商等利益主体之间能有效的连接起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中介组织,提高农民市场地位和获取市场信息能力是最有效手段之一。发展多种多样的农民中介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把分散的小农经济与统一社会化农产品流通大市场连接起来,组织和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特别是进入批发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提高农民获取市场信息能力,能有效克服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

3.加强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机制失灵的主要表现,难以通过市场本身加以克服。同时,农产品市场稳定对于中国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加强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扩大政府提供免费和廉价信息范围和水平,促使农产品市场信息对称。可采取的措施:第一,强化地方农业信息中心和基层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网服务体系。第二,引入竞争机制缓解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垄断是信息不对称的又一因素,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供给方面适当引入竞争性企业进入,有利于打破信息优势方的信息垄断,阻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第三,强化政府在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主导地位。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要靠政府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供廉价和免费信息来解决,政府要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由政府有关的政策法规、统计数据、市场动态和预测预警等信息,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的升级,使农业生产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

4.加大政府市场监管力度,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中国,农业经济是弱势经济,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产品生产者不仅要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又要面临市场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和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障碍,要摆脱这种困境,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政府加大市场监督检查,提高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水平,改进检测手段,严格市场执法,坚决打击各种坑农、损农的市场欺诈行为,以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来维护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政府应建立和完善进入农产品市场的准入制度,只有那些具备规定条件的经营者才允许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这是政府干预市场的一种有效监管制度,是保障农产品价值链上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永林,王世春.信息不对称经济中的农民权利保护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4(5):59-62.

[2] 李明慧.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结果与治理[J].技术经济, 2004(1):62-63.

[3] 冉文江, 冯俊文.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化进程的完善[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4(2):85-86.

[4] 谈东华.江西省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7(10):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