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循环的难点

水循环的难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循环的难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循环的难点范文第1篇

1.“水圈的构成”――科学而直观的统计图

地理统计图表常见的有柱形图(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折线图(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图)、饼图(产业比重)、雷达图(风向)、曲面图(城市拓展)、条形图、XY散点图等,这些科学而内容丰富的统计图表也是地理教学的重点。透过统计图表可直观看出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和数量关系。

对于“水圈的构成”,人教版采用的是方形图(图1)来表示,也有教材和图册采用一滴水的饼图来表示,用方形图可让学生联想到水库,而用一滴水的饼图可以形象展现水资源的稀缺,不管用哪一种表示方法,其解读步骤和其它统计图都是一样的。即让学生对陆地水体的赋存空间、比例关系有直观的认识,从而体会到陆地淡水资源的稀缺。“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是为后面“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作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是对各种基本水体进行介绍,不用涉及得过深,让学生体会到水资源的稀缺性即可。

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简约而不简单的静态示意图

地理示意图一般采用简约的手法将宏观复杂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发展演化规律用模型表示出来。静态示意图具有图幅简单、指示性强、形象生动等特点,对这类示意图教学要做到细致而深入,通过图像表面分析知识的根源。

在图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中,教材用读图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和理解水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幅示意图将冰雪融水、降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等几个水体的关系高度浓缩,需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去观察图中每一细节。让学生分析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到哪些水体,并观察图中河流水和湖泊水之间的关系,在讲解这个关系时可适当拓展到长江与长江上几个湖泊的关系,理解水的流向都遵循由高往低流的一般规律。而该内容如果只是单纯看教材图像可能难以体现,需要适当扩展延伸。

3.“水循环示意图”――化静为动的动态示意图

动态示意图常通过图像来表达地理现象的运动过程。在教学中除了要对核心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外,还应化静为动,因为这类示意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中应还原它的动态属性,让过程动起来。如本章中的水循环示意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通过教师动态的讲演让这节课的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要突破水循环重难点内容,就要对教材中“水循环示意图”(图3)表达的深层含义进行剖析。水循环的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解成(水汽)蒸发、水汽输送、降水、水分下渗以及地表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交叉并存。教材不仅用图像展示了水循环的类型,还用箭头的粗细显示了水量的多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先分后合的方式,逐个分析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在炙热的太阳辐射作用下,江河湖海的水分通过蒸发方式进入大气层,而绿色植物的水分则通过植物蒸腾的方式进入大气层;当空气中的水汽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饱和状态时,通过降水的方式进入地表,包括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部分进入陆地表面的水体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海洋,还有部分水体通过下渗方式进入地下,通过地下径流方式回到海洋。学生在对各个环节有充分的认识后,可以针对发生领域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将一幅图分解为三幅图,分别对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海上内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陆地内循环”、海洋与陆地上空之间的“海陆间循环”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教材图像的深度挖掘,提升教师教的深度和学生学的深度。在分析水循环时,注意分析其发生的空间领域既有海陆空三地,又有不同圈层之间,而且其中还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迁移。

水循环的难点范文第2篇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实验教学设计

(一)实验准备

器材:两个玻璃缸,两个小玻璃杯,水,小石子(冰块),沙土,塑料薄膜,橡皮筋。

(二)实验过程

A.玻璃缸底放沙土,小玻璃杯放水,模拟陆地内循环。

B.玻璃缸底放水,小玻璃杯放沙土,模拟海上内循环

(三)探索设问

教师设问,学生合作探讨问题:1.这个实验演示了什么现象?2.塑料膜内的水珠是怎样形成的?3.A实验盆中的小沙盆里会有水吗? 水是哪里来的?4.A实验模仿的是地球上的哪种环境?5.通过实验,你能说出陆地内水循环的过程吗?6.B实验又是模仿哪种地球环境?7.A和B两个实验结果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8.通过实验,你认为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哪里?9.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能到达陆地上吗?通过什么环节?10.海洋蒸发的水汽输送到陆地,海洋的水量会不断减少吗?11.该实验如果模拟海陆间循环可以吗?为什么?12.塑料薄膜上的小石子的作用是什么?换成冰块可以吗?13.上述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四)学生动手,展示合作成果

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在8k纸上用彩笔绘制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并写出水循环的环节,而后课堂展示合作成果,教师点评。

(五)学习成果检测

1.说一说下列地理现象主要参与了哪种水循环?

A.刚果河 B.塔里木河 C.未登陆的台风 D.青海湖湖水蒸发 E.鄱阳湖湖水蒸发 F.太平洋上空的暴雨

2.说明北疆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输送(西风)――降水(天山北侧地形雨)――径流(额尔齐斯河到北冰洋)

3.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请提供考察路线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相关信息的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二、地理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演示实验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只是演员,而学生则充当观众的角色。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实现立体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独立实验时,合理分组,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以往的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步地操作,缺少创新意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地理课改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三)多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励学生自主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十分普遍,平时应要求学生多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想一想它涉及了哪些地理知识,运用了什么地理原理。在班上可以成立地理兴趣小组,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应放手让学生去做,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这些小制作要定期评比,做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水循环的难点范文第3篇

一、课堂内化阶段实施翻转的三种方式  

1.达标—拓展型(图1)  

学生在课前通过对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后基本没有疑问,且任务单完成质量较高,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点拨后,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深化拓展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或活动,这个课题尽量基于学生的兴趣并体现地理学科应用。此模式下的课堂应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拓展。  

 

例如,课标对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一要求实 际是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的内容,即课标对第一节没有要求,尽管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也是重要内容,但相对而言,本节的课程内容 较少,从学情方面考虑,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已学习了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我国主要铁路线,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已对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有一定认识,因此教师只需在检测学生课前自学情况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疑问,稍加点拨,重点让学生理解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即可,最后可选择经过学生家乡的 交通干线或交通点,着重拓展它们的布局影响因素。  

2.释疑—点拨型(图2)  

若学生在课前通过对课程资源自主学习后, 提出少量一般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学生花费时间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后直接释疑,在学生达标检测基本合格后进行总结,最后根据课堂时 间进行少量拓展。此模式下的课堂注重对学生问题的直接解答和对课堂内容的总结。  

例如,课标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 环”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有三个重难点内容,其中学生通过过程演示型微课等其他学习资源基本可理解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以及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而教科书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仅列出四条内容并没有详细解释,很多学生对此会有疑问,教师可通过案例教 学法或提供素材举例引导学生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如长江水东流入海不枯竭、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与水循环的关系、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拓展人类对水循环 的影响,旨在让学生形成遵循水循环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的理念。  

 

3.探究—拓展型(图3)  

该教学模式包含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顺序性较强,适用于大部分课程内容,其核心是学生独立或协作探究问题,教师需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类型进行分组,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不同的环境。  

例如,课标对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难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课前教师可通过微视频或动态示意图展示三圈环流,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 过程,课堂上将学生分组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这样不仅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进行检测,又可培养学生动手画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然后请每组派代表 展示成果并归纳其分布规律。最后点评学生的表现并适当总结拓展相应内容。  

 

二、课堂内化阶段实施翻转的主要环节  

1.确定研究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驱动课堂,是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的最好方法,因此,解决问题是课堂内的核心环节,此研究问题应由师生共同完成,一方面是教师根据 课程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总结出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一般三五个即可;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课堂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新问题。一般来 说每节课都应伴随着一个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引出矛盾,提出典型问题,从而使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产生学习动机[2]。教师最好在一定情境下抛出问题,而不是提 出简单而孤立的问题,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行难度分解分层,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2.创建解决问题环境  

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有当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究,才能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从而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3]。 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类型进行小组分工设计时应创造相应环境,当问题涉及面较广可划分成若干子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当问题涉及面较小,教 师可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研究。  

3.实施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检测的小测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可成为教师给学习困 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的依据,在检测过程中,注重教学重难点的检测,最好采用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可快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展示学生自学笔记是现在比 较流行的一种形式,但受限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一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笔记进行展示[4]。例如,在安徽省的翻转课堂比赛中,很多教师都选取几位学生的自学 笔记在PPT中展示,但很多自学笔记只包含学生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建议让学生将对课本内容或微课不理解的地方也记录下来。  

4.进行总结点拨  

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后,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基本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但学生依旧没有重构知识,也没有内化知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教师在 总结点拨这一阶段可带领学生系统地梳理各知识点的关系,引导学生重构和内化知识。在这一阶段中,最好先由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受,一般由小组成员讨 论后选出代表回答,然后教师针对各小组总结时出现的问题集中点拨,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并对每组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最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 加以补充和深化,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达到深层认知和理性认识的层次。  

5.深化拓展提升  

水循环的难点范文第4篇

1.能够简单叙述小水滴的“旅行经历”并通过阅读进一步熟悉水循环的过程。

2.能够认读C部分Pronunciation的音标:/э:/,/э/,/ts/,/dz/,/tr/,/dr/并能朗读例词,完成Readandmatch的练习。

3.能跟着录音说Let’schant部分的内容,能力强的学生能自己说。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环保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课题Unit6Thestoryofrain

教学重点

1.阅读Let’sread部分,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2.了解字母组合的发音,认读音标/э:/,/э/,/ts/,/dz/,/tr/,/dr/。

3.说唱Let’schant部分的歌谣。

教学难点

1.Let’sread部分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内容比较复杂也比较抽象,而且容量大,难点多,如:cooler,higher等。

2.音标/э:/,/э/,/ts/,/dz/,/tr/,/dr/的认读和字母组合的发音比较难以掌握,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感悟发音和体会发音的方法反复练习。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小水滴和风先生等各种头饰。

2.教师准备本单元A部分的单词卡片。

3.教师准备ALet’sread部分的挂图和录音。

4.学生课前做好小水滴和风先生等的头饰。

5.教师准备音标卡片。

教学过程

1、Warmup(热身)

活动一:口语练习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给学生时间,展示自己的口语水平。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也可以是对话表演或图片讲解。例:Iamaboy/girl.I’minBeijingPrimarySchool.IcomefromBeijing,China.Ilikegreen.Thegrassisgreen.Thetreesaregreen.Theleavesaregreen.Ilikethese.Ilikegreen.

2.其他学生根据刚才口语展示同学所说内容进行问答练习。如:

Whatcolourdoesshe/helike?

Wheredoeshe/shecomefrom?

Howoldishe/she?

2、Review(复习)

活动二:快看快说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1.教师依次出示Let’sstart和ALet’slearn部分的单词卡片sun,river,sea,snow,streamcloud,vapour,rain学生齐读后张贴在黑板上。

2.教师迅速拿走一张卡片,如:sun,让学生说说被拿走卡片的内容并拼读单词。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其它单词的拼读。

活动三:对话表演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教师请几组学生表演ALet’stalk部分的对话。

3、Presentation(呈现新知)

活动四:学故事

教学参考时间:7-8分钟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头饰,戴上小水滴的头饰,说:Hello,IamlittleWaterDrop.Nicetomeetyou.教师与学生打招呼,引导学生用:Hello,littleWaterDrop.应答。然后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让她/他闭上眼睛,给她/他戴上风先生的头饰,让他睁开眼睛,教师对他/她说:Hello,MrWind.然后,请该学生走到同学中间,让其他学生用Hello.Mr.Wind.同他/她打招呼。

2.教师表现出很热的动作,说:LittleWaterDropisveryhot.然后教师展开本部分的挂图,分别指着小水滴和风先生问:Whoishe?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说:LittleWaterDroptakesatrip.Wheredoeshego?Howishistrip?Doeshehavealotoffun?Let’slisten.

3.教师播放ALet’sread部分的录音,让学生认真听。

4.逐段听录音,带领学生理解大意。可以让学生听后翻译大义,重点词语教师要提示学生中文意思。如:cooler,higher。

5.教师播放ALet’sread部分的录音,每播放一句,教师按一下暂停,学生逐句跟读。

6.让学生打开书,翻到72页,让学生自己阅读对话。

7.教师播放ALet’sread部分的录音,学生跟着录音练习讲故事。

活动五:看谁说得多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教师出示ALet’sread部分的挂图,指一幅插图请学生描述,要求每名学生重复前面学生说过的句子,同时再说一句话。如果前面的学生说:It’sasunnyday.后面的学生就要说:It’sasunnyday.LittleWaterDropsleepsinariver.第三个学生要重复前两个学生的句子,再说一句新的。以此类推,说得越多越好。

活动六:语音知识

教学参考时间:4-5分钟

1.教师出示含有字母o和字母组合or,tr,dr,ts,ds的单词:hot,clock,orange,port,fork,tree,try,train,driver,drop,dry,ants,pants,hands,cards,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单词。

2.教师读这些单词,让学生回忆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

3.教师出示shorts,drop,boards,draw,tropic等单词,让学生试着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音规律,出示音标卡,带领学生朗读/э:/,/э/,/ts/,/dz/,/tr/,/dr/。

5.教师播放本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4、Let’splay(趣味操练)

活动七:歌谣说唱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1.教师播放Let’schant部分的录音,问问学生听到哪些自然界的词语Saysomewordsofnatureinthechant。

2.教师再次播放Let’schant部分的录音,学生跟着说。

3.教师用手势表示事物顺序的词语first,then,next并带读。

4.教师播放Let’schant部分的录音,学生再说一遍。

5.教师出示“大海,太阳,云朵,雨水”的图片,学生自己说说歌谣。

活动八:兔子耳朵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教师匀速朗读一段课文,教师故意漏读其中的一个单词,让学生找出漏掉的词并说出完整的句子。比如教师说:Oh,no!Ifalling.学生应该说:Oh,no!Iamfalling.

活动九:故事大王

教学参考时间:5-6分钟

1.教师将学生分为三至五人一组,让学生挑选课文中的一段故事进行再加工。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增加新人物,比如小蚂蚁、小兔子等。

2.教师让学生上台表演故事,每小组表演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作简单点评并打分。

3.综合学生的表演,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改编奖。

5、Consolidationandextension(扩展活动)

活动十:练一练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做本单元ALet’sread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1.教师让学生自读Readandsay.部分的阅读短文,理解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理解短文,回答问题。Howcanyougetvapour?Discusswithyourpartner.

3.教师带领学生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的附加题部分:Pronunciation,Readandmatch.读单词,并把单词和音标连线。

活动十一:小结

教学参考时间:1分钟

1.认读音标:/э:/,/э/,/ts/,/dz/,/tr/,/dr/。

水循环的难点范文第5篇

一、教材与教辅的关系

很多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这种倾向:在复习的过程中抛开教材,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完全依靠教辅。一般而言,教辅的内容分为两大块:一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二是提供大量的课内外习题。考生可能认为教辅的重难点突出,易于把握,殊不知教材的一些优点是教辅无法代替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辅的权威性不及教材。现在各省(区、市)使用的教材是“一标多本”,“一标”即由教育部制定,它规定了高中教育的目标、内容,“多本”是指根据这“一标”招标后,由多家出版社编写不同的教材,待审查通过后,由学校自主选择使用教材。市面上的教辅良莠不齐,教辅的编写不像教材那么正规、权威,它所体现的主干知识也不如各版本的教材贴合新课标的要求。

2.教辅更多的是罗列结论性的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生成的过程。高中地理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求考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材在描述地理现象、运用地理原理、阐释地理过程、总结地理规律时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而教辅只是知识碎片的堆砌,如果考生在高三复习时以教辅为主而忽视了教材的主体地位,那么无疑会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教材三大夺分法

高考的二轮复习也需要回归教材,那么怎样才叫回归教材呢?

1.⒖际圆牧匣乖为教材

考试材料是指试卷中所应用的文字材料、图文材料,甚至是考试答案。考生对教材的理解可以通过高考真题来还原,具体的做法是在教材里面寻找高考题、练习题的答案,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比较,从而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

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对地理过程的准确描述是考生高中地理学习的瓶颈之一。高中地理过程既有自然地理过程,又有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是指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大气的受热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城市化进程的演进等。结合高考真题复习,可以让考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更加严谨和准确。

(高考题)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在生长的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下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名师点拨】高考的标准答案为: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教材(人教版必修一P79)是这样描述河流出山口流水堆积物形成的过程的: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的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

高考答案 教材表述

搬运作用 河流出山口前,水流急,携带砾石 在山区,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的砾石和泥沙

侵蚀作用 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

通过比对高考答案和教材,考生可以发现此题的答案与教材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对地理过程进行科学、完整的描述,一般的教辅很少能够做到,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里不再列举。

2. 将习题答案回归教材

教材往往渗透着最基础、最重要的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为了理解并尽快掌握这些方法,考生也有必要将习题答案回归教材。

(高考题)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 16时-17时 B. 17时-18时

C. 18时-19时 D. 19时-20时

【名师点拨】沙尘暴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冷锋过境,教材(人教版必修一P41)总结了锋面附近的特征:由于锋是冷暖气团交界地区,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考生在解此题时,根据气压和气温两项数据的变化可以发现18时-19时该地的气温和气压变化最为剧烈,由此可确定当时该地被锋面控制,也就是说18时-19时是强沙尘暴经过的时间段。

3.将教材转化为考试材料

高考地理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考生将教材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已经无法达到高考的考核标准。在复习的过程中,考生要仔细研读教材,通过对教材逐字逐句、逐图逐表的详细解读,尽可能地将本章、本节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建立联系,培养自身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章节 教材文字 考生可提出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 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位移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 (1)晴朗的夜晚一定能看到星星吗?哪些因素会干扰人们对天体的观测?(2)为什么恒星会闪烁?(3)与恒星相比,为什么行星会有明显的位移?(4)根据教材的定义,流星是否是天体?(5)彗星的尾巴是否是长尾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的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1)什么叫局部小气候?植树种草是怎样改变局部小气候的?(2)什么叫水文状况?植树造林如何改善水文状况?(3)植被保持水土的过程是怎样的?你能否用水循环示意图中的若干环节描述?(4)简要说明植树种草对生态环境的良性影响

此外,对教材中的大量案例、图片、统计图,考生都可以处处设疑,处处解疑。正确使用教材,考生可能又会复习到大量的知识,让似乎失去生命力的教材重新焕发活力,这其实也是一种向细节要分的方法。

(高考题)图1所示的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z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1-2题。

1. 据图1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 低纬度地区 B. 中纬度地区

C. 北极附近 D. 南极附近

2. 图1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 1个多小时 B. 3个多小时

C. 5个多小时 D. 7个多小时

【名师点拨】与此题相似的景观图(图2)在教材(人教版必修一P13)中也出现过,教材中的景观图是通过星辰运动轨迹证明地球自转这一现象,但高考试题将这幅图进行了深度的挖掘,突出了对考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如何将教材转化为考试材料进行高效的复习?如考生在学习水循环一节时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教材为了说明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呈现了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图。

看似简单的地理原理示意图,考生可以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地理问题。

(1)如果图3所示的地区为低纬度热带地区,据图可推测水循环中各个环节可能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如果此地为高纬度地区,又有何区别?

【分析过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即海面蒸发环节加剧水汽输送环节加强低纬度沿海地区降水量增多(现象:热带地区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现象:热带雨林地区河流水量丰富)。

(2)假设图3中海陆之间的距离拉大,水循环中的各个环节会发生何种变化?你能对应箭头说出反映这些变化的自然现象吗?

【分析过程】海陆距离增大水汽输送环节减弱内陆地区降水减少气候为大陆性气候(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海陆距离增大地表径流(河流)难以进入海洋内陆河流类型多为内流河。

(3)图3中植被、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针刺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临床输血与检验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