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城市生态系统;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81-04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城市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人口与能源、水资源、基础设施等矛盾日益尖锐突出。这种矛盾本质上是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人”与“物”(人居)不仅仅是人类劳动过程中缺一不可的要素,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回顾人类的建筑发展历史,全部的、根本的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的。因此,只有从经济及城市生态系统的两方面去研究,即人的劳动实践对建筑客体的改造,人是如何物化自然的,由此研究“人”与“物”(人居)的这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以及构成这种关系所形成的理念、范式、技术支撑等,才是资源、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社会。

一、循环经济

循环是指事物在一定系统内的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运动过程。经济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资源的使用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制造作为“取料场”,抛弃作为“垃圾场”,不是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经济系统。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产品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在生产的全过程中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从而实现资源、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传统经济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的线性过程,其结果是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而垃圾和污染却日益增长。

在生物生态系统中,一些物种靠阳光、水和矿物质生存,而另一些物种不仅要靠矿物质、空气,还要食用其他物种的躯体来维持生命,同时排出废物。这些废物又成为另一些物种的食物。这些物种中有的是把废物转变为基础生产者可利用的矿物,有的是在复杂的过程网络中互相消费,实现新陈代谢[1]。

一般来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三种形式:“开放型”生态过程中线性的物质流动;“半开放型”生态过程中准循环的物质流动;“封闭型”生态过程中物质循环流动[2]。

循环经济,属于上述最后类型。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承载能力,把人类自身的自然活动作为自然的一个过程。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它要不断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所以,良性的城市生态系统行为是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从“原料”到使用,再到废弃物和人自身“新陈代谢”的排泄物,这一系列过程实现生态优化和物质封闭循环。

二、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1 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3 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3.1 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3.2 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3.2.1 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2 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3 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4 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3.3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3.3.1 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3.3.2 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3.3 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3.3.4 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规划;设计;应用;研究

在我国,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村建设正在进行试点工作。生态规划亦在各地蓬勃开展,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探讨生态过程、景观格局、生态敏感性、生态风险以及土地质量及区位的生态学评价。

近年来,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正逐步开始成熟和完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生态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等一些科研院所与高校在己经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法与思路,并开始将理论和方法与实践结合,在国家环保局指导下,分别为广州、佛山、扬州、长沙、绍兴、哈尔滨、厦门等主要城市作了生态城市规划,同时更多的城市也已经正在或准备制定生态城市规划。2003年5月在国家环保局颁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标准后,标志着生态城市规划在中国进入全面发展和逐步推广的阶段。

1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既与城市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城市规划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合理设计等,也可以说主要是城市物质空间与建筑景观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的保护、管育、修复和重建,主要涉及区域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城市绿化等方面。环境规划则强调规划区域内大气、水体、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和调控管理。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则强调运用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在对规划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城市社会、经济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目标的总体规划,它与城市生态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2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生态学原则有以下内容。

2.1整体性原则

据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序的整体,它具有一定结构,且各组成部分之间发生一定联系并执行一定功能,其功能与结构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因此,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①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如在市郊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区周边环境,从而缓解市中心的生态压力;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环境的平衡。

②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规划要有全盘统筹的眼光,促进生态稳定,追求最佳效益。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有赖于其子系统的平衡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具体的每一幢建筑密不可分。在提倡建筑单体生态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要着眼于城市设计,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及所在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2共生

共生是指一种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现象。通过共生原理调控城市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增强城市的共生能力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荣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它要求:城市与生物共生,新旧城市的共生。

2.3循环再生与节能

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因此,如何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与再生过程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使有限的物质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能耗,最大限度获得效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①资源的循环使用。建筑材料的选择,首选无害无污的环保性建材,减少木材的使用,同时积极尝试一些新型技术材料;另一方面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良好的管理计划重复利用建筑废料,如石膏、玻璃、砖瓦、未装配的建筑构件以及一些废旧的装饰材料等。建立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及回收系统,便于对垃圾等废物进行生态经济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走一条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产业化的道路。建立城市自然资源循环系统。注重城市结构布局、城市建筑物自然采光、通风、通气,使城市成为拥有自然空气通道的开放循环系统。尤其是热带地区,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

②降低能耗。资料显示,全球能源消耗中有45%用于满足建筑物的取暖、制冷和采光等需求,一幢典型建筑物的能耗费差不多占了该建筑物总营运费用的25%。如能通过设计降低建筑的能耗,将己造建筑改造成节能建筑,将大大减少对能源的需求。此外,应充分利用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如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其中太阳能的利用研究己日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开发利用,在日本,住宅设计中己较多地考虑太阳能集热器,不但与建筑立面较好的结合,还有效的利用太阳能,完美地解决了房屋的采暖及供冷。

3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1生态要素的调查

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3.2生态分析与评价

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3.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①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②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3.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3.6人口适宜度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3.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

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设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3.8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3.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city's spatial location, terrain conditions, weather conditions and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make up the different urban environmental space form, provides the environment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ity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ities. Urban plann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mountain, water, forest and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such as scenic spots, and excavation, protection,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pace characteristics, find out the personality in common city, surrounding the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harmon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生态城市规划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以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1.生态要素的调查

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2.生态分析与评价

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1)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2)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

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6.人口适宜度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范文第5篇

城市的迅速发展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城市居民心理、社区生态建设、生态评价与生态规划等问题,这些新内容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一般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并未从本质上让学生理解这些新知识。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在较短时间内抓住城市问题。但目前,多数实践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为增强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实践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观点,多增设实验和参观实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早日适应社会。

二、城市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城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课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尺度,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改变过去课堂理论知识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实践教学应在城市生态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教学实习基地是学生完成实习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素质人才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生态系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通过高校校园生态系统的调查分析,可以加深学生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浙江农林大学野两园合一冶的独特优势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根据学校优势,建立了浙江农林大学校园生态学实习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校园生态系统及各组成要素进行实践调查,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校园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对校园生态系统建设进行评价。通过结合课堂学习的城市生态系统知识,校园实践能让学生更深地了解校园生态系统基本状况,从而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知识。

2.开展社会实践

城市社会实践是学生学习城市生态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理解社会的体验性学习过程。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全面理解课堂知识。在城市非生物环境教学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相关单位,了解城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及其他废弃物污染,思考城市污染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规划和建设实践教学环节中,带领学生参观城市道路绿化、住宅区绿地、单344页冤位附属绿地及湿地公园等不同城市绿化实体建设。在城市社区、城市人口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城市居民分布状况和居住区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和发放问卷的形式,研究分析城市社区环境建设与人口的迁移和分布情况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设实验实习项目

结合理论教学,开展城市环境噪声测定、城市空气质量测定、城市水质量测定、城市热岛效应测定以及城市植被功能测定等相关实验实习项目,通过丰富实验实习内容,让学生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城市生态学的实践教学需要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积极性、参与性、思考性和激励性等,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学生以小组开展实习,每位学生必须提交实践报告。在课程结束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实践活动内容,自主选题,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实践报告将其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依据。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