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道德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德意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职业道德意识有效地渗透其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我们会倾向于选择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名人佳作,通过其人其事及其文章给他们相应的引导。如在学习朱光潜的《学业·职业·事业》时,就可以结合实际,从有志气的人不免为三件事操心,即学业、职业和事业,这三件事情也可以看成是人生的三个分期,将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业是职业的必要准备,而择业应该从个人的禀赋和兴趣出发,再者要具备“公”与“忠”的德行,才能在学业和职业中成就事业。学生通过类似的篇章,可以更加清楚自己应该树立怎样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重视学生职业情感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只具有职业道德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职业情感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梁启超的《敬业和乐业》就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实际工作中,凡职业并不是简单的有责任心、认真工作就可以了,作为该工作的执行者,学生还要在工作中找到兴趣,从职业中享受乐趣,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幸福。在敬业和乐业相结合的同时,作为老师还应帮助他们提高职业素养,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就是一部提高职业素养的好教材,她凭着顽强的意志,为自己的事业不断地奋斗着,为了科学、为了信念,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这种执著的精神正是我们的学生在工作时应该持有的品格。

三、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具有超强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工作,所以我们将这种能力的培养也融入课堂中。如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成功》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篇章,通过全文的阅读及分析,挖掘作品所展现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克服重重险阻而最终获得成功,并能够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干事业,走向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成功之路。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应用文写作教学来完成,我们在这门课程的教授中,专门设置了求职专题,通过实例分析,综合知识学习及实践操作,学习求职礼仪、学写求职信、制作求职材料并能够通过模拟应聘及模拟办公室来提前将学生带出学校,感受职业的氛围。

职业道德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刍议 小学教师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01-01

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小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尤为重要,小学教师应从“小事做起,牢记学校无大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教诲。”小学教师的师德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师德意识和修养。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课堂中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生活中的德育,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

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三、尊重学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

小学生是公民,他们有一定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四、教师言谈举止是学生的榜样,示范是师德的具体表现

职业道德意识范文第3篇

一、组建一支队伍

职业道德是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高度角色化的职业道德的养成只有通过职业道德训练和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学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到企业锻炼,单靠学校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力量单薄,微不足道。为此,应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道德教育资源的优势,构建一支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首先,学校要扩充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在校内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专业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导。职业指导课教师充当主力军,辅导员、就业专干、实验员、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等也要加入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队伍中来,整合职业教育的知识性和德育性,专业技能指导和职业道德引导相辅相成。其次,学校要把企业中的优秀带班师傅和行业标兵吸收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来,组成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在校外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以这支兼职教师为主体力量,专业教师为辅助。在企业中,兼职教师通过对高职学生和优秀员工进行行为示范与技能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合二为一。

二、实现两个突破

(一)更新教育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处于进一步变化和调整中。第一,加强职业情操和态度教育内容。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内容包括:以职业道德认同程度、付出程度、实践程度三方面内容为主的职业道德认知教育。以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四方面内容为主的职业道德情感教育。以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集体利益优先;热爱职业,职业成就感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于奉献三方面内容为主的职业道德品质教育,等等。第二,突出现代职业道德意识。主要是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信用意识、法律意识等,特别要注重国际化职业道德精华的教育,包括职业礼仪、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双赢原则等。第三,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各种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第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高职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一门课程,可作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计划。第五,开发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就是把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与企业文化引进就业指导的课本。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教育方法追求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吻合,却忽略了自己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手段提出了变革的要求,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1.要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专业课教师在项目教学中,要求高职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可见,项目教学法的各环节不仅培养了高职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足了高职学生团结协作的内心体验,还锻炼和提升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2.要以“问题解决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职业指导教师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对案例的分析,让高职学生能深刻认识并理解职业道德判断的标准,掌握明辨是非的尺度,从理性的角度体验他人的职业道德上升到心灵内化并运用自己悟出的职业道德,加强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3.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可以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与学习企业的制度、管理及文化后,在教学工作中学以致用,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对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而企业可以针对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开展半军事化管理,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来要求学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企业文化教育,还应全面细致记录实习学生的日常表现,并把评定结果反映到学校,与学校一起共同帮助高职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使学生以“准职业人”身份毕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尽快转换身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正式员工。

4.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学校可举办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邀请企业高管、行业先进模范人物等来学校,通过权威人士的现身说法,让高职学生能从心理意识到行业中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能发挥榜样力量的教育意义。辅导员还可以邀请从本校毕业的优秀企业员工来学校,通过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结合自己的职业实践,与学弟学妹们交流自己的工作体会与经验,以及企业对职业道德品质的具体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把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实验员可以在学校实训室里加强6S管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劳动实践中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实现三个融合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

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高职院校要坚持把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可持续性合作,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对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可适当在校园文化长廊张贴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寄语和企业的核心文化标语,突出对先进的企业理念和管理等内容的宣传。可适当在专业实训室张贴生产操作规程和劳动安全制度,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帮助高职学生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特性,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动机。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效对接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将在情感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升华。

2.将企业文化融入在学校教育中,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常态化。职业德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素质工程,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道德教育趋于日常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高职教师以价值观为核心,有必要针对高职学生做一些有关企业文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训课上,在进行规范的技能操作训练中,为高职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作一些基础性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对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严格规范,落实好按时就寝,按时起床整理内务,按时出早操的规章制度,使高职学生在硬性规定和自我要求下,养成严谨的纪律意识和学习生活习惯,能尽快适应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纪律要求。

(二)个性与共性融合

职业道德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在于把社会从业人员一般的职业道德和行业人员的行业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突破共性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般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要求的呈现,是要围绕职业道德教育的行业特点,结合高职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或行业的岗位要求,根据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灵活分段实施。

1.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向高职学生传授一般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般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内容中的一部分。为此,有必要在思想政治课中,挖掘名人高尚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学到普遍又实用的做人道德、诚信与敬业的职业道德品质。

2.结合专业的特点,向高职学生传授该行业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了解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很有必要。例如,旅游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服务至上、游客至上、热情至上的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诚信为上、坚决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规范;医学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道德底线,以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上,公平公正地维护患者利益的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规范。

3.结合当前行业的问题,与高职学生探索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产生不良现象的原因。医学院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公共管理学校的学生则会讨论政府官员在欺骗公众、对媒体泄漏机密,以及拒不执行上司命令等方面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处理的问题,等等。

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分层分段,由一般到具体,由大众化到职(行)业化有序地进行,有利于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后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并且将使高职学生形成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为一身的行业职业精神。

(三)隐性与显性融合

职业道德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公安工作准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郭莉(1980-),女,江西瑞金人,江西警察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和研究;廖宝光(1970-),男,江西南康人,江西警察学院法律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谢金梅(1970-),女,江西信丰人,江西警察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江西南昌330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33-02

当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这一社会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就是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毕业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低是主要原因。因此,新形势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设置专业,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创新能力,是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安类高等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未来公安工作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职业驾驭能力。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安“准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单一封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割裂,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差,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学科门类少,专业设置过度细化,专业口径过于狭窄,基本上是按公安工作岗位来设置专业,导致学生的知识复合程度低、专业视野窄、工作适应能力差。在专业课程体系上,缺乏灵活性,专业理论教学与公安工作实际脱节。公安工作的最新成果未能及时充实到公安教学中来,导致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现实针对性和理论前沿性,难于体现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学生学业考评机制比较落后。如学分制、第二专业证书制、导师制等学习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2.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安工作“准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是指以学生的公安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公安工作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为基础,以公安工作的职业技能训练为根本,从而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职业素养训练系统和职业技能训练系统,两个系统相互交融,共同形成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职业素养训练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1.创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职业道德课程目标实质上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教育。为此,我们根据各专业的需要,按照公安准职业人的要求,重新整合了伦理课、德育课、形势政策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内容,及时融入公安工作行业优秀文化和最新发展成果,紧贴公安工作行业的实际和行业就业形势,开发出为公安专业技能服务的公安工作职业道德学习读本。以体现时代性、针对性为目标,力求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加强公安职业道德课程与教材改革,凸显公安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实效性,同时积极发挥德育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法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2.改革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依据,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生动活泼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职业道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一要坚持主体性课堂教学法,做到“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通过教育活动将外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才能和智慧,从而将社会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主体性素质的过程。二要强化职业道德训练。职业道德是一种实践化的道德,因此要加强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知识。职业道德训练步骤包括表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解决处置问题、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发现。三要运用渗透法,做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各教学环节和校园环境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心理,引导学生发展自我,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3.改革职业道德评价考核机制。职业道德评价考核机制改革必须遵循评价原则的多面性。职业道德课教学评价既要遵循基本知识、能力和行为相统一原则,又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评价范围不仅包括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识记和理解程度,更要重视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情感和行为习惯。评价途径要包括教师考核、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社会(主要是用人单位)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还应有笔试、口试、行为表现等多种形式。

三、职业技能训练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1.优化专业设置。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公安工作的新形势,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特色性、超前性、地方性等原则,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及时制订近期和长期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方案。使品牌专业有新发展,新设置专业有前景,充分挖掘专业优势,为毕业生就业和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使学校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取消没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新增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实行主辅修专业和第二专业证书制度,淡化专业界限,学生在入学一年后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符合学院规定的条件下可申请换专业。

2.公安专业技能导向型教学模块的开发与实践。为适应公安现代化的发展,根据公安工作发展的职业特征和自身规律,我们构建公安技能导向型教学模块,开发和规划通用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公安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为主线、公安专业技能的训练为重点重新构建公安技能课程教学模块,优化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各模块的教学目标要求和模块教学效果的考评办法。为此,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三大教学模块:一是基础理论课教学模块。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块的设置要以应用为目的,把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以就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为目标,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强化它们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服务于专业学习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根据其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定位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目标分别以通过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硬性规定。语文可注重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突出重点,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任务,突出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养成严谨踏实作风。二是专业课教学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备“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知识体系,具备较高的实战能力为目标,理顺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课的关系,针对行业、岗位的需要,深入研究各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明确两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任务。专业核心课是通过设置通论或概论性的课程使某一专业学生了解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从而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设置的基本作用和任务是要培养该专业人才特有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体现技能和素养培养的独有性,实现专才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注重拓展专业宽度,夯实专业基础,专业方向课致力于深化专业知识技能,服务专业能力发展。三是选修课教学模块。选修课的开设通过构建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群,实现资源互相辐射共享,并通过专业群的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促进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促进“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目标的实现。

3.公安专业就业导向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在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新潜力的基础上,加强职业岗位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据调查,全国公安警力严重缺乏,每年公务员招考人民警察上万名以上。学校课程设置落后,学生的实训机会太少、实践教学条件较差,导致当前公安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专业理论素养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不强,无法达到公安工作岗位顶岗胜岗的要求。为此我们规划开发就业导向型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整合专业课教学内容,积极引进公安科技领域先进教学设备和最新公安实战案例的学习。科学安排文化课课时和实训课时的比例,除了在校内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公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基地外,同时依托公安行业和社会企业,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局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以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践性环节为主线,串接三大专业模块教学,使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行为。以公安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加强公安实战技能的实践应用和公安工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教、学、练、战一体化,具有公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和扩大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本位,按照公安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来优化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把职业能力素质教育贯穿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要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一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二要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及时把公安行业的最新成果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三要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组织实施好;四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活动和竞赛,鼓励学生科研创新;五要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建立学校考核和用人单位考核相结合的能力和知识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和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作出科学的评价,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采用案例分析、现场调查、问题讨论、互动体验、模拟仿真、实践训练等教学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战性和应用性,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育,2005(9).

[2]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职业道德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师爱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人生三种境界”有精彩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如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用此语来描述从事教育的心路历程也十分恰当。刚出校门,带着课本知识,踌躇满志,此为第一境;实际教学中问题多多,饱受挫折,此为第二境;辗转苦思,幡然醒悟,此为第三境。第三境就是悟到教育的真谛:爱。

教育起源于爱,爱完美了教育,爱永远是人类的主题,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师爱为师德之“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师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爱叫敬业,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叫爱生,学生对教师的爱叫尊师。

在这里我们把师爱设定为这样的公式:

这个公式表达为:一是师生的爱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回报的,互相效应,教师鞭策、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当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理解,并且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才能充分成长。

我们施教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感情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譬如: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在校园里或在路上,只要一看到教师都会深情地叫一声:“老师好”,可有的教师骑着车视而不见,“勇往直前”。这导致学生以后再遇到到老师时也会一声不吭,这种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教师作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楷模,更应该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手势、一个问候,都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肯定、关心、支持。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一个契机,发挥教师示范、引导、教育的作用。

你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你,就会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甚至喜欢自己的学校。反之,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不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学生怎能喜欢或你所教的学科?有的学生所谓的学科“瘸腿”,如语文考试都是优秀,数学却不及格,难道能说这个学生的智商有问题吗?不,很有可能是学生对你老师,对你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他不喜欢你,因此不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相处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从爱的角度看,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个教师如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你的学生,尽了你应有的责任,你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苏同学,他的智商很高,就是非常顽皮,从接手这个班到期中考试时,他数学考了92分,可到后来两次单元测试时都只考了40多分,上课时不听讲,课堂作业不按时交,家庭作业不做。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第一次找他谈心,他不理我,谈话的结果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是因为我嫌弃他字写得太差,曾简单粗暴地把他的作业给撕了,并要他罚抄作业50遍。这导致他不喜欢我,也不高兴学数学了,要让我教的数学成绩在年级中倒数。我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买了几本新本子和一支钢笔,把他带回家,和他谈心,承认老师上次粗暴地把他的作业本撕掉是错误的,并认真地指导他写好字,把数学作业补做好,愿意和他交朋友。从这以后,他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书写也很认真,每次考试,他的语文、数学成绩都是优秀,同学们还选他当小组长。实践证明,上述师爱恒等式是成立的,教师能尊重、热爱学生,学生就爱老师、爱学科、爱学习,教师的爱就得到回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落实这一思想,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更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示范者和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孔子《礼记・劝学》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应该把挑战当成机遇,不断学习进取,才能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济.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moe.省略/edoas/website18/39/info1231198167042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