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营效益分析

经营效益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营效益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营效益分析

经营效益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连锁经营,成本效益,分析

 

连锁经营,是指流通领域行业中若干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或授予特许权等方式联结起来,实现服务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共同享受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化经营方式。连锁经营,是我国流通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对于调整商业结构、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易费用的内涵、分类及科斯交易费用理论

以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是以交易费用理论为核心或基础的,因而又被称为“交易费用经济学”。免费论文参考网。什么是交易费用?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在此基础上,威廉姆森把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花费的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即提供交易条件)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执行交易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概念更具有一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森则形象地将交易费用比喻为物理学中的摩擦力。

根据科斯交易费用的经典理论,通过企业组织对市场组织的替代,使原料阶段到消费者阶段的流通渠道伸向企业内部形成内部组织化,由此可以减少交易上的种种浪费和不确定性,以降低交易费用。科斯理论的经典意义在于包含内部组织化在内的企业组织,比起互不协调的、相互竞争的独立经济主体之间的市场交易,具有更明显的效益。

二、连锁经营的效益:节约交易费用

以交易费用为基点进行透视,则连锁经营是将许多单个企业之间的交易,也即市场上的交易,变为企业内的交易,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交易费用的一种经营方式。其效益集中表现在对交易费用的节约上。

1.交易内部化节约交易费用 : 交易费用的高低与资源配置效率高度相关。在达到同样的资源配置效果的条件下,不同的经营制度产生不同的交易费用。与采取单体经营方式的独立店相比较,连锁分店由总部统一进货降低了搜寻交易对象的信息费用。内部供货的转移价格由总部制定内部规划加以协调、统一,从而省去了比较价格的信息费用。连锁企业总部统一进货,由配送中心将厂家或自己加工的产品经过整理、归类、再包装,按事先的约定配送给各个连锁分店,这实际上将批发企业的一部分职能转移到连锁企业内部,将市场上的批发交易转换成企业内商品的大量分配,这样对连锁店而言,潜在交易对手数减少了,外部交易的信息管理费用就可以降低。连锁店总部设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迅速检索、查询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生产、批发企业的商品生产、销售信息,进行分析预测,作出较为科学的购销决策。连锁经营将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用于交易往来、签约、谈判、监督,既节省了交易时间,又缩短了交易空间,这种交易时空的缩短,是对交易过程的优化,也是交易费用的根本性节约。此外,连锁店的总部集中着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如谋略、谈判、法律、财会等方面的专家,他们的交易能力远高于独立店的交易,因而花费在交易上的资源相对要小,从而使单位交易费用降低。

2.规模经济节约交易费用: 随着连锁店交易次数的增加,商品交易量的积累,无疑增加了交易费用的总量,但单位交易费用在一定规模内是递减的。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进货上的数量折扣,连锁总部集中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连锁分店的订单统一订货,这种大批量多批次并以长期合同方式固定的订货方式能减少交易中的资源损失,尽可能地避免交易“摩擦”,符合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一般都能获取厂商给予的数量折扣,数量折扣越高,单位进货价格就越低,越易取得经济效益。价格上的差异往往就是交易费用的度量,数量折扣带来的进货成本上的节约,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传统厂批交易中由批发企业承担的那部分交易费用的节约。

3.合成效应节约交易费用: 合成效应,是指两种产品或两个企业在技术上、市场上或资产上存在某种互补性质时,合并两种产品于同一企业生产或合并两个企业,会产生比合并以前更大的效益。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具有这种“互补性质”,因而本质上具有批零一体化特征的连锁经营能产生合成效应。这可从多方面得以体现,如: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配送中心对零售分店的高频率送货,有助于零售店实现“零库存”管理等等。此外,连锁经营还有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的效应,

三、连锁经营的成本:增加组织费用

连锁经营能节约高昂的交易费用,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连锁经营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称之为“组织费用”,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体制转换费用。 从连锁经营的产生及演变过程看,有相当部分连锁企业是由原来相对独立的独立店有机结合而形成新的企业,是经营制度上的一种创新,势必要付出体制转换的过渡费用。免费论文参考网。首先,为了顺利实施连锁,对不明晰的产权加以界定是必不可少的,这就产生了产权界定费用。产权的重新界定意味着对初始利益结构的否定,势必导致利益受损方产生不合作态度,为了使产权界定顺利进行,必须付出协调的费用,以及宣传教育的费用。其次,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并为一个,或组成一个联合体,需要一个谈判过程,现行体制下,花费在谈判上的体制转换费用是很高的。

2.管理费用。 比起单体经营的独立店,连锁企业作为多分支机构的企业或多企业的联合体,要付出更高的管理费用。首先,负责协调管理的总部的运转是需要费用的。且随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才能的供给价格也是递增的,企业付给高层管理人员的高薪是引起管理费用增加的重要方面,尽管中国目前在这方面开支比例远小于西方国家。其次,总部的官僚主义同时也会使下属分支机构管理费用递增。因为官僚机构的操作是不计成本的,由于没有成本的约束,其节约“交易费用”的努力往往表现为官僚机构工作人员谋求减少工作量,这就可能会给处于权力劣势的一方(下属分支机构)增加几倍乃至几十倍的管理费用。这样,整个连锁组织的管理费用总的来说是增加了。免费论文参考网。

3.磨合费用。 集中表现在企业主管的“合作摩擦”上,尤其是当连锁企业是由原来的独立店有机结合形成的新企业时,原来的企业主管权力与地位下降,会影响以至挫伤其工作热情,加大磨合费用。

总之,商业企业实行连锁经营,重在共享规模效益。在企业内部实行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进货,能将一部分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内交易,降低交易费用,是商业企业经营制度的创新。商业企业实行连锁经营,一方面可以改变中小型商业企业分散化、小型化现状,提高商业组织化程度,扩大企业整体规模,适应大流通、大商业的思路,与现代化大生产体制相适应;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促进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组织管理水平,使企业取得规模效益。在我国实行连锁经营的初级阶段,由政府出面协调各管理部门的分歧和磨擦,可降低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同时由于连锁业的低度发展导致组建配送中心相对成本较高,建议选择“连锁经营社会化配送”这一运作思路,对连锁经营作出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以获取连锁经营的最佳效益,促进连锁业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经营效益分析范文第2篇

(一)有利于掌握医院卫生经济运行状况

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能够真实描述医院运营过程和成本管理情况,对医院经济管理作出正确评价,深入剖析管理效益,使医院管理者掌握医院卫生经济运行情况。同时,医院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对末端科室加强管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经济实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建立节约型医院

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全面监督医院资源利用、工作效率、成本控制、病人收费等情况,充分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盘活闲置资源,降低科室各种消耗开支,为医院实施节约型收入增长方式和消耗管理模式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促使医院由“高投入高产出型”发展模式向“内敛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三)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医院经营过程中,坚持社会效益是医院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是存在内在联系的统一体。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能够强化医院成本效益管理,体现“效益优先”、“向管理要效益”的原则,促使医院转变发展观念,调动起全员参与成本效益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提高现有床位利用率、设备利用率、改革分配制度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二、医院经济管理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运用要点

(一)重视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评价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成本效益分析法要更加关注资源的利用程度,力求通过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由于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医疗收费价格的限制、医疗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均会影响到经济管理的效果,所以医院在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时,应当将工作效率、成本控制作为分析评价重点,从而全面掌握医疗资源利用程度。

(二)重视定性指标的分析评价

在传统的医院经济管理模式下,通常采用定量指标对各科室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如收益率、成本率等,并且将考核评价结果与科室和个人的利益挂钩。但是在医院实际管理中,各科室和医务人员受利益的驱使,增加了道德风险,存在着为病人提供过度医疗的情况,助长了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之风,不仅加剧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此,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应当引入定性指标,引导医院医务人员向管理要效益,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

(三)全面考虑成本投入与社会收益

医院是社会经济服务体系中的特殊机构,其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在医院经济管理中,要将社会收益作为经济运行的重点考虑因素,以保证成本效益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一方面,成本效益分析要考虑成本投入的经济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投入、医疗资源费用支出、员工培训支出、医疗设备应用、水电资源消耗等。另一方面,成本效益分析要考虑社会收益的经济要素,如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操作程序、保证医疗效果有效性等措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所带来的无形收益。

三、医院经济管理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一)明确成本效益分析的原则

医院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要结合具体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分析,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成本效益分析要全面测算、客观评价、及时反馈医疗服务中卫生资源的投入情况,采用本行业认同的评价标准。二是实用性原则。成本效益分析要收集来源于科室各种活动的数据,使分析活动符合科室的实际情况,覆盖科室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三是系统性原则。成本效益分析要对科室投入与产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效率与效益的关系进行分析,权衡利弊得失,对科室医疗成本效益做出综合评价。四是可比性原则。成本效益分析要保证分析结果在医院科室之间、不同时间段以及同行业之间具备可比性。五是效益性原则,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要考虑到该项工作本身所投入的成本,合理选取分析指标,避免因分析工作过于复杂而降低评价的实效性。

(二)建立成本效益分析指标体系

为了客观反映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科学预测医院经济运行发展趋势,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成本效益分析指标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在搜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有理有据的指标。二是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按照效益评价的一般规则,结合医院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医院成本效益的相关因素,建立指标体系。三是将医院日常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即运营状况阶段、运营结果阶段、运营趋势阶段,通过阶段性的划分反映不同时间维度上成本效益的变化趋势,衡量成本效益的差异。为此,建议医院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指标体系可设置为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运营状况、运营结果、运营趋势,在一级指标下设置8个二级指标,以及20个三级指标,保证指标体系具备较强针对性、系统性以及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如下:

1、运营状况指标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为:一是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由医师日均门诊量、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床护比3个三级指标表示;二是财务资产管理效率,由医疗缺陷理赔率、坏账率2个三级指标表示;三是物化资源利用率,由病床周转次数、医疗设备折旧占医疗收入比率2个三级指标表示。

2、运营结果指标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为:一是成本控制,由变动成本增长率、科室成本率、药品成本所占总成本比重、耗材成本所占总成本比重4个三级指标表示;二是收益状况,由科室收益率、人均收益、床均收益3个三级指标表示;三是客户费用,由门诊人员人均诊疗费用、住院人员人均诊疗费用2个三级指标表示。

3、运营趋势指标包括2个二级指标,分别为:一是经济增长状况,由收入增长率、收益增长率2个三级指标表示;二是经济发展潜力,由技术收入增长率、仪器设备投入增长率2个三级指标表示。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效果

成本效益分析法从运营过程、运营结果和运营趋势上对医院经济管理进行分析评价,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运营过程分析中,能够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评价,重视病床利用情况、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分析,以便为合理缩短患者住院日、增加门诊量提供依据。其次,在运营结果分析中,能够对成本控制和收益情况进行评价,了解患者的平均费用,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受益程度提供指导依据。再次,在运营趋势分析中,能够对科室经济数据的增幅情况、发展潜能进行评价,引导科室积极发展新技术和新业务,从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营效益分析范文第3篇

所以说,了解简单必要的中国疫苗环境是必要的。

目前,笔者史立臣认为:中国人用疫苗的从使用,管理和销售上基本分为两大类:

一类苗,即计免用苗,国家计划采购,政府主导销售行为,疫苗生产厂家负责生产和投标,中标后仅负责生产和供应即可。

二类苗:即企业主导营销,政府监管销售行为和运输过程。

2006-2008年,全球疫苗市场增长迅速,明显高于医药市场水平,从2004年开始,国内疫苗市场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6-2008年,从31亿猛增至60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到39%,远远超过了国际市场近三年29%的增长率,2008年全国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8666亿元,即国内疫苗行业的销售额相当于整个医药行业的0.7%,远低于世界2.5%的水平,可见我国的疫苗行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笔者史立臣认为:从竞争态势来看,基本是三大势力左右着中国疫苗市场的销售:

第一势力:国家队。国家队目前是中国疫苗市场的主力部队,其中佼佼者就是国药的中生集团。中生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疫苗和血制品生产供应商,下辖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兰州和长春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在疫苗和血液制品的研发上,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企业。并拥有国内最大的生物制品上市公司天坛生物(600161)。2009年9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官方网站,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称国药集团)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下称中生集团)实行联合重组。中生集团在科研和生物制品方面有行业优势,而目前国药集团打造科、工、贸一体化的格局,中生集团的优势正好弥补了国药集团的缺失;另一方面,国药集团具有冷链配送能力,也为中生集团血液制品的输出提供了配套服务。

第二势力:外资队。主要代表是 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巴斯德、默克、辉瑞(惠氏)、诺华等。都已进入国内市场,企业年销售额在1亿~8亿元不等,其中史克在华销售规模最大,2008年收入约为8亿元,这些外资队伍资本实力雄厚、研发投入大、创新能力强、品牌溢价能力高、主要是抢占中国高端疫苗市场,盘踞在国内二三线城市市场。目前国家的相关疫苗政策对外资队影响颇大,比如史克和巴斯德的HIB(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在2010年国家药典中由于不符合标准,被停止批签发。

第三势力:民营队。主要代表是云南沃森生物、华兰生物、辽宁成大、北京科兴、浙江天元、长春长生、大连汉信、深圳康泰、江苏延申、无锡罗益、北京绿竹,还有其他一些不以疫苗作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这些民营队的性质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一些民营疫苗企业正逐渐投向国家队的怀抱。民营队是受益于我国疫苗体制放开,获得发展机会而快速发展起来,目前民营队伍实力较小,是正在崛起的潜力队伍,未来中国疫苗,尤其是二类疫苗的生产和销售将因为这些民营队伍蒸蒸日上,百花齐放。

从疫苗分类和竞争态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疫苗营销目前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生产竞争的激烈程度正逐步热化,疫苗这块偏居于医药行业一角的细分行业正逐步的进入医药行业的竞争大潮中来,但是,很多疫苗生产和营销企业并未准备好,舒适惬意的日子似乎还没过够,还在在迷蒙着过着不知道哪天就没了前途的日子。

笔者史立臣认为:疫苗企业从企业管理,营销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和医药行业整体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品种单一,管理弱化,队伍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制约着我国疫苗企业的发展,随着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市场资源的逐步被分割吞噬,我国疫苗竞争将进入新疫苗时代。

经营效益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音乐;电影意境;建构与呈现

电影是一门具有较大思想与情感容量综合性的艺术,电影音乐加入对电影主题表现和人物心理刻画的艺术效果起到了烘托和催生作用,这其中,判断电影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标准就是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我国电影有追求意境美的传统,这也是我国电影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哲学观和审美艺术精神为把意境融入银幕提供哲学依据和艺术文化支撑。电影音乐就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的创作构思以影片的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为基础……电影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画面的视觉形象及其语言、音响等元素,是相互结合、融为一体的。[1]可见,主题歌曲和插曲,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背景音乐等都对电影意境的有效营造、建构与呈现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意义。

一、电影音乐与电影意境

电影音乐的产生与电影的发展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电影”到“声色”俱全的“有声电影”,随着三维动画、数字电影等出现,被称之“第七艺术”电影艺术更加注重配乐、主题曲等来烘托和抒发文本带来的审美意境,电影中的音乐节奏通过缓快和旋律的高低起伏来传达剧情的变化,丰富电影文本的叙事线索,使得电影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的艺术境界理论系统以意象为基础,电影是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 形成的独特艺术形式,电影艺术家将“情”与“景”“意”与“象”相交融,影像的直观有限性与意蕴的无限丰富性融为一体,音乐的音符和旋律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一部电影作品,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意义层构,大到整个风格的和谐,小到某个细节的表达,都可以是意境的体现。[2]比如在《唐山大地震》30多段的音乐中,王黎光先生特别注重每段音乐的表现意义,没有悲怆、低沉的音调,而是运用了大调式音乐,主要表现和引导人们对生命的反思、对灾难的重新审视。

电影作为一门时空综合型艺术,通过画面、光影、声音等多方面的要素的听觉和视觉效果来表达影片的主旨和深层含义,音乐通过音符与旋律缔造出了听觉的物象,同时又能延伸出视觉的想象,可见,电影与音乐都有塑造意境的审美指向。诚然,音乐本身就具备独有意境效果来影响受众的,能塑造出独立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美感。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指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3]。电影音乐对电影营造出来的意境,是建立在电影画面和电影情节基础之上的,其调式和乐器都是无不以电影为基础。著名电影音乐制作人赵季平说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犹如灵魂,“比如《红高粱》,把那几首歌去掉,把唢呐去掉,它不就完了吗?如果把《菊豆》中的埙去掉,那杨家大院中的鬼气就没有了。音乐实际上赋予了电影精神和灵魂。”[4]在金依萌导演的《非常完美》的影片中运用了张韶涵、庾澄庆合唱的《非常完美》作为主题歌“看不穿,你的伪装,停不住,为爱流浪;冷落你的悲伤,心事写在脸上,何时能懂得隐藏,抹不去,你的忧伤……”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爱情的旋律和场景中,有“先入为主”的功效,对整部影片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电影音乐对电影意境建构

电影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的视听艺术,电影意境的构建也有多方面的因素,对于具备较为完整的意境系统的音乐在电影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电影音乐在电影意境的建构中有渲染气氛、抒感,调节节奏,叙事表达,塑造思想与深化主题等方面的艺术功能,有助于实现电影“情与景的融合”“实境与虚境的凝练”,形成电影中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美学意义。

(一)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对意境构建

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音乐与画面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二者对电影的艺术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用,音乐与画面在电影中一般会出现同步、对位与平行关系,也会出现电影音乐与画面节奏一致、对比或者相互独立的情况。中国电影大多采用了音乐和画面同步的情况,这符合观众的欣赏的一般规律,这样更加突出电影的主题的升华、画面中人物表现力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电影音乐与画面营造的氛围会使受众产生出一种“联觉”现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感觉之间存在一种“联觉”现象,即一种感觉会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最常见的联觉是视与听之间的“联觉”,在音乐中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在视觉上产生一种黑暗的感觉;高音引起浅色,在视觉上会产生一种明亮的感觉。[5]这样,电影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拓展了受众想象的空间和层次。

电影音乐与画面的情节性同样能够为电影叙事场景营造气氛、烘托场面,对电影意境的建构也有着渲染的效果。在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中,出现了“我爷爷”与“我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的场景时,三十只唢呐、大鼓的声音齐鸣,顿时营造出一种呐喊、激烈的氛围。

我国的电影发展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沃土,许多电影音乐有较强的时代特征、较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文化特点。如凌子风导演的影片《骆驼祥子》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影片内容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在其音乐运用中,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贤用了反映北京底层劳动人民曲艺――单弦儿的音乐,并选用了具有北京特色的京韵大鼓和单弦牌子曲的音乐素材。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王家乙执导的电影《五朵金花》中也有体现,一曲恬静纯美、委婉动听的《蝴蝶泉边》生动描绘出了风光秀丽的苍山洱海,表达了白族青年纯洁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遐想。地方特色的民族调式运用,情景交融,戏里戏外都是意境的指向,渲染了环境和时代特征,彰显了地方特色。

(二)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活动的刻画

电影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音乐不是简单的陪衬画面,而是以鲜明的听觉形象揭示角色的内在情感和心理活动,与画面等共同塑造了电影鲜活的人物,表现和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电影戏剧性,加强了思想性与艺术性,表达了意境。

有学者在《电影创作与批评》一书中指出,电影音乐在加强形象鲜明性上和心理活动刻画方面,主要是指电影音乐加强了剧中人物的外部动作。影片中人物本能的实体运动需要音乐来加强,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再者,电影音乐在人物心理上的推动作用,鲜明充分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6]一部电影中会有主要角色会有鲜明的特征,电影画面无法表达的情感或者人物个性,这时候音乐就起了造型作用,可以将一个人塑造得丰满、立体,这时,一段音乐就成了一个符号,旋律和音符的开始就会引出戏中人物的出现。在冯小刚导演的影片《夜宴》中,主题曲《越人歌》始终伴随着太子,唱出了太子内心的寂寞与凄苦,与心上人皇后和青女都有割不断情思与无奈,歌词哀怨,旋律忧伤的《越人歌》塑造了王子心境,影片的意境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电影音乐对电影主题的深化

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匹配在情感和情绪表现能力上超出了其他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电影音乐的内涵高度集中地概括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进一步深化主题,使得电影需要向受众彰显的价值观和主旨表达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诚然,不同的电影主题要求不同风格的音乐与之相配合,音乐也受到电影主题的规定和制约。

电影音乐在电影中主题展示和表达主要是通过片头主题曲、片尾主题曲以及贯穿影片始终的主题音乐或者插曲等来完成。电影艺术家在影片中总会直接或者间接向受众传达情感或者价值选择,这些“象外之象”需要电影音乐来填补,这时候电影音乐的作用就像电影影片的灵魂一样贯串着整部影片。电影意境的表征物意象使得观众好像走进电影中所设计的情形和境况,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亲历着自己所预想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观照。著名导演袁牧之编剧、应云为导演的早期电影《桃李劫》讲述了1931年“九一八”后,中国青年毕业学生艰辛、坎坷的生活道路。其插曲《毕业歌》就起到表达主题的效果,该插曲由著名词作家作词,聂耳作曲,调子昂扬奋发,旋律紧凑。音乐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出现在学生联欢和学生毕业的时候,慷慨激昂的音乐在不同场合的出现描述了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影片所表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的主题指向。再如冯小刚执导的《天下无贼》片尾曲是刘若英演唱的《知道不知道》:“我们的时光,因为注定那么少,风吹着白云飘你到哪里去了。”简约的歌词、动人的旋律,表现出了影片“大爱”的主题,音乐本身的意境也渲染了主题,这样的搭配使得电影音乐和电影主题达到极致的融合,达到写意的效果。

电影意境是电影与受众之间的“对话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实现了传统美学的现代的转换,表现出了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为视听集合体的电影,电影音乐对电影的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等作用突出。电影音乐深化主题、含蓄蕴藉的叙事作用,强化了电影文本的“意”与“象”“情”与“景”的表达,引导出观赏中的深层意义而达到“象外之象”,它能够在实境的留白之处适时补上,激发虚境的产生而形成电影的意境。影片制作者在现代电影音乐的制作和意境的构建中,不会回避现实生活,不能对时代文化疏离、回避甚至悖反,在给受众带来美妙绝伦的视听震撼时,还要深切关注历史与现实,挖掘热闹背后的人性和对生命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姬英涛,陈亚敏,主编.音乐艺术鉴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133.

[2] 洁玲,王璐璐.探寻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试论东方电影“意境美”创构[J].电影文学,2007(13).

[3] 王晓红,主编.深度课堂――一个教研团队的教学风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138.

[4] 何方,等主编,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编.中国电影音乐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421.

[5]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48.

经营效益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本点 门诊诊疗人次 住院占床日数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结余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253-03

本―量―利分析是对成本、产量(业务量)、利润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简称,也称CVP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这一分析方法是在人们认识到成本可以也应该按性态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通过分析产量(业务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根据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等历史和预测信息建立本量利分析模型,揭示目标利润、目标业务规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利润的敏感性分析,揭示业务量、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的变动对目标利润的影响,为经营决策方案进行评价;根据历史数据信息借助各种预测模型预测各项经营指标;规划目标利润和目标业务规模,为编制全面计划预算奠定基础,从而指导医院选择能够以最小的医疗成本实现最大产值并可使医院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经营方案。量本利分析法能使医院的管理者从追求收入和速度转变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知道预期的经营成果。在医院中应用量本利分析,能够为我们进行预测、计划、决策、规划出最优盈利方案,实行目标管理,提供定量依据。

为做好2016年的医院经营管理工作,有效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控制与监督,根据2016年我院预算业务收支计划、医疗成本、业务量和收支结余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2016年的经济活动过程、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预测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以寻求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确保我院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预测保本点及分析

保本点是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医院完成工作量或业务收入额实现保本经营的界限,它客观的规定着每个医院必须最低限度的向社会提供服务量。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必须经常对其保本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随市场和医院内部因素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以减少经营的盲目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保本计算分析应用数字是我院2016年的预算数字

2016年我院计划完成门诊诊疗人次:49万人次,平均每诊疗人次收费:154.19元,预计2016年门诊医疗收入:49×154.19=7555万元;计划完成住院床日16万床日,平均每床日收费578.06元,住院医疗收入为:16×578.06=9249万元;其他收入预计24万元,合计业务收入16828万元。

计划安排业务支出:17828万元,其中药品费支出:8800万元,卫生材料费及其他材料2000万元,本年度差额预算补助:1000万元。(本次测算暂不考虑差额补助项目、出院病人欠费问题及医保超支单位自负部分)。

(二)计算我院2016年无差额预算补助下的保本点

1.保本业务量(人次)=固定成本÷(单位业务收入-单位变动成本)

2.保本业务收入(元)=保本业务量(人次)×单位业务收入

3.求变动成本:(其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化比例增减的成本)

变动成本=药品费+卫生材料费+其他材料

代入公式:变动成本=8800+2000=10800(万元)

4.固定成本:(除药品费、卫生材料费和低值易耗品以外的支出均划入固定成本,差额预算补助属上级拨款本次测算暂不考虑。)

固定成本=业务支出-变动成本

代入公式:固定成本=17828-10800=7028(万元)

5.总成本:

总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10800+7028=17828(万元)

6.综合业务量:业务工作量指标是指门诊诊疗人次和住院占床日数。《医院会计制度》中支出科目不分门诊与住院。为便于计算将每门诊诊疗人次作为综合业务量标准,以平均每诊疗人次收费为标准,将住院业务量折成综合业务量。

综合业务量=门诊诊疗人次+(平均每床日收费÷平均每诊疗人次收费)×住院占床日数=49+(578.06÷154.19)×16=49+59.98=108.98(万人次)

7.单位业务收入:

单位业务收入=业务收入÷业务量=16828÷108.98= 154.41(元)

8.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业务量=10800÷108.98= 99.10(元)

9.计算得出保本点:

保本业务量=7028÷(154.41-99.10)=127.06(万人次)

保本业务收入=127.06×154.41=19619(万元)

(三)分析

1.按照门诊诊疗人次和住院占床日数占综合业务量的比例,分别计算门诊保本量和住院保本量。

门诊保本量=(门诊诊疗人次÷综合业务量)×保本业务量=(49÷108.98)×127.06=57.13(万人次)

住院保本量=(住院床日折合门诊诊疗人次÷综合业务量)×(平均每诊疗人次收费÷平均每床日收费)×保本业务量=( 59.98÷108.98)×(154.19÷578.06)×127.06=18.66(万床日)

即:2016年门诊完成57.13万人次,住院完成18.66万床日,方可达到保本业务量127.06万人次。(2016年预算在不考虑差额补助情况下结余―1000万元,所以此次测算门诊人次和住院床日比预算数大,方能达成收支平衡。)

2.按2016年计划数,若床位使用率达80%,即完成15.06万床日(16÷85%×80%),则需完成门诊量70.6万人次;若床位使用率达85%,即完成16万床日,则需完成门诊量67.08万人次,若床位使用率达90%,即完成16.94万床日,则需完成门诊量63.55万人次,方达到保本业务量127.06万人次。

3.在保本点不变的情况下,凡业务量超过保本点的一个单位,即多结余一个单位的贡献毛益。当业务量超过盈亏临界点时,实现的结余额同业务量增长呈完全正相关关系,当业务量不足盈亏临界点时, 实现的亏损额同业务量增长呈不完全负相关关系。

4.在业务量不变的情况下,保本点越低,潜在的结余越多或潜在的亏损越少,反之,保本点越高,潜在的结余越少或潜在的亏损越多。

5.在业务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保本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的高低,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越高,保本点越高;反之,保本点越低。

二、预测业务收支结余

本、量、利三者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总业务量×(单位业务收入-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结余

2016年度预算业务收支=108.98万人次×(154.41-99.10)-7028万元=-1000万元;

2016年度预算业务收支亏损1000万元,加半年度差额预算补助1000万元,实现年度收支平衡。

三、敏感性分析

医院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业务结余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单位业务收入(每诊疗人次收费、每住院床日收费)、业务量(门诊诊疗人次、住院占床日数)、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那么分析以上各因素变动对医院结余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称为敏感性分析。

结余受各因素影响的敏感度,就是在原来或现在的基础上,结余的增减率与引起其增减因素的变化率的比例。

各有关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对结余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掌握各因素变动对结余影响的敏感度,对医院管理部门增强预见性,并采取措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为寻找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结余的最有效因素,预测各有关因素每变动1%对业务收支结余的影响程度。

从上表看出我院2016年在影响业务收支结余的有关因素中,以单位业务收入的敏感度性最大,单位变动成本第二,固定成本第三,业务量第四。

根据以上敏感性分析,我院在今年计划的基础上增加结余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努力提高单位业务收入,只要提高1%,即每诊疗人次收费平均提高1.54元,每住院床日收费平均提高6.78元,全年就可增加结余168.3万元。

二是固定成本在成本费用中的比例(39.4%)还可以,随着医院业务发展可适当增加固定成本。只要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等支出压缩1%,全年即可增加结余70.28万元。

三是减少单位变动成本,只要药品和卫生材料等支出减少1%,全年即可增加结余108万元。

四是门诊量、出院病人数少是困扰我院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增加业务量,只要门诊量增加4900人次,每天只需增加13.4人次,住院床日增加1600床日,每天增加4.38床日,全年即可增加结余60.28万元。

假设2016年分别按以上变动程度提高或减少1%,将会增加结余额406.84万元。

四、建议

(一)开源:增加业务量

1.增加工作量,不仅要保持住现有的患者,还要不断发展新的消费群体,医院面临的市场已从过去的已知消费者群体转向包括潜在的消费者在内的多样化的消费者群体,因此我院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同时,还要扩大在整个医疗市场的知名度、信誉度,加强医院的品牌效应。

2.“一卡通”为建立会员制医院提供了实施平台,实行会员制医院,对会员病人医疗检查等费用给予优惠,形成相对固定的就医群体。

3.制定主要业务量绩效考核关键指标,促进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方案的形成,发挥绩效管理导向作用,促进我院业务量提高。

4.优化病人就诊流程、医生门诊出诊、义诊形式和地点、医疗宣传等服务环节,提升病人就诊体验。

(二)节流:降低运营成本

1.人力成本控制。随着医院业务量的增长,医院职工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按照医院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积极推进“因事设岗、以岗定员、逐级聘用、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的制度,将人员费用合理调配,减少人员支出。

2.降低药品费用、卫生材料费用支出。(1)拓展传统医院预算范围,建立医院预算年度药占比、耗占比预算指标。依据医院以前年度医疗收入结构,本着逐步降低药品收入(特别是取消西成药药品加成后)、卫生材料收入占比,提高医疗劳务类收入占比的原则,为实现不断降低医院运营成本的目的,制定医院药占比、耗占比预算指标。(2)制定各临床科室药占比、耗占比绩效考核指标。参考各临床科室近三年来医疗收入结构,充分考量医改收费价格调整及医疗技术发展等诸因素对医疗收入结构的影响,制定各临床科室药占比、耗占比绩效考核指标。按月对各临床科室进行科室药占比、耗占比KPI的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应用于科室人员绩效、奖励性工资的奖惩。(3)实施卫生材料二级库控制。制定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能计费的各类卫生材料安全库存定额,依据HIS提供的各科室各类材料实际计费数量,补充各类卫生材料科室二级库存,实现“以用冲库”的管理模式。(4)将高值耗材、消毒用品、不可收费卫生材料作为卫生材料成本管控的重点。

3.降低日常管理费用成本。物资采购追求性价比,讲求实用原则,提高物资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完善物资材料领用管理制度,杜绝科室物资领用、病人使用、收费记账和剩余管理脱节;加强水电油督查和设施车辆维护维修监督。

4.项目建设、装饰、维修成本。基本建设工程是医院发展的前提,但也是浪费的“重灾区”。招投标制度落实,严格控制预算、控制结算,推行施工材料多方询价制度,实行事前、事中控制;选好工程监理单位,保证施工质量,防止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5.设备运行成本。医疗设备购置有关科室提出申请,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经院领导及相关人员集体讨论可行性报告后实施;对病源少、产出低、效益差的仪器设备进行严格的控制购置。完善医院办公用品、电脑及周边设备的报废、报修制度,做到“能修的不换、能换的不买”,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

应用量本利分析预测我院2016年经济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在2015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基础上,在2016年获得更多的结余,加速我院的发展步伐。只要我们增强责任感,站在全院整体利益上,把增收节支工作落到实处,就会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