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1、促进中央政策得到落实。财政专项资金的种类分很多,资金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为民众提供更好地服务。如果专项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一部分民众的切身利益将会受到损害,很可能出现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间接地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可以使政府所出台的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政策得到落实,为民众提供最优质服务,确保社会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控制和防范了情况的发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了能够加快经济建设,中央政府对各地专项资金的拨款额也越来越大。一些单位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设立虚假项目,骗取财政专项资金。同时,一些部门还存在着一些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擅自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情况。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明确权责,消除财政专项资金所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
3、促进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一直以来,如何实现资金保值增值和保证资金使用效率不仅是所有企业及个体的追求,更是财政面临的重大考验。在财政资金分散管理时期,财政资金通常是通过多头开立账户的形式来存放和使用的,这样不仅收益很少,而且与当年CPI增幅相比出现一定的缩水。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资金存放和使用打破传统模式,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目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上所存在的不足
1、预算编制方法有待完善。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单位部门在资金分配上虽然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分配模式,但是没有安排专人实地去考察实际资金使用需要,只是根据单位上报的数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较差。同时,在预算编制中,没有加入科学预测经济运行状况,编制方法并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仍然存在基数加增长的办法,“切块”分配专项资金会使资金预算编制过于随意,致使资金分配不均,不利于专项事业发展。
2、财政部门与银行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着财政部门与银行合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财政局在对专项资金存放时仅仅考虑了资金的安全性和如何保证各个商业银行均衡发展,并没有不考虑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作用,资金存放形式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同时,很多地区没有充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制定财银合作的具体实施办法,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大,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能够获得专项资金权利用不正当手段致使市场发展环境恶化,同时也不利于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
3、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的存放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通常是采用协定存款方式存放资金并获得资金利息收入。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物价飞速上涨,仅靠银行利息无法做到财政资金的保值、增值,一些资金还出现“缩水”。但是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因其管理制度要求必须专款专用,不能汇集调用,这样就会对资金统筹安排造成极大的困难,导致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4、缺乏健全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估制度。我国一些地区在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改革重点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制度制定上注重增加收入改革,忽视财政支出改革。相关部门在对资金监管过程中对资金拨付率、资金到位率、资金是否被挤占挪用等方面给予一定重视,而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监督上还欠缺,缺乏健全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估制度。这样一来就会滋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职务之便,致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支出浪费严重,资金分配不科学情况的发生。
三、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些建议
1、优化预算编制方法。首先,财政部门应当在预算部门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基础上安排专人下到实地去考察实际资金使用需要,向上级领导汇报后,由领导以组织会议的形式与相关人员商定科学合理的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标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其次,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应当加入科学预测经济运行状况,区别管理不同类项目,细化预算执行,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完善财政部门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机制。财政局在对专项资金存放时不应只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和如何保证各个商业银行均衡发展,还应当考虑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作用,尽可能地实现资金存放形式多样化。对此,各地区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制定财银合作的具体实施办法,要选择一些信誉较好的商业银行专项资金。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银行的沟通和交流,要求银行在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以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收益率。
3、强化预算执行情况。首先,政府应当对各个单位的责任进行明确,建立并完善部门协调机制,财政部门重点负责预算执行的反馈统计与分析,各预算部门则要做到规范使用资金,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资金使用情况;其次,各个单位制定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预算执行人员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杜绝违规操作,严格按照年初预算编制执行,消除随意更改预算执行的情况,一旦发现违法乱纪行为要予以严惩,间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树立财政与预算单位的大财政意识。政府应当加大如何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财政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会议、业务指导学习等形式将改革精神贯彻到各个预算单位中去,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谋己利”的思维怪圈,摆脱预算内外资金需要绝对区分的观念束缚,促进各单位积极配合工作开展,树立财政与预算单位的大财政意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作者:余连华 单位:光泽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一)专项资金申请存在草率性、盲目性,项目执行存在随意性
专项资金的申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论证和分析,但现实是专项经费的申报时间一般都较为紧迫。高校为了尽快拿到尽量多的专项资金,会要求各个学院广泛参与,使得项目的申请存在一定的草率性和盲目性,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专项资金在申请到位后,部分高校在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支出范围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使得虚设项目、支出混乱成为常态。
(二)专项资金未专款专用,资金挪用现象时有发生
专项资金,顾名思义就是特定项目的专用资金。高校应将专项资金运用到特定项目的相关建设中去,才符合国家专项拨款的初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高校对专项资金认识不清,将专项资金应用到其他项目或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混用,用于弥补日常经费不足,这就是所说的经费挪用现象。这种状况的发生,不仅拖累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效率,专项资金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样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三)单位及政府部门对于专项资金未发挥出应有的监管力度
大部分高校尽管已经设置了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但是在具体管理手段、管理措施上还欠缺操作办法。有的高校甚至未参考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直接借鉴其他高校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这就使得专项资金的管理脱离了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执行效果不理想。对于高校来说,专项资金申请到位后,要运用到相应的项目建设中,但从实际的使用效果来看,由于体制的落后和监管设置的不合理,财务部门很难发挥应有的监管职能,也降低了专项资金执行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其主要职责是专项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财政部门虽然也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绩效评价体系,可是由于操作过程繁琐,牵涉的指标过于复杂,这就影响到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高效性原则,难以发挥绩效评价应有的效果。
二、高校专项资金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预算编制,提高专项资金预算准确性
建立职责分明的项目申报小组。明确由单位法人总负责,项目小组负责人具体负责,项目小组组织实施,财务部门负责核算,审计部门负责监督,各部门在预算编制及项目具体实施环节需加强沟通,财务和审计部门全程参与,有效解决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的专业局限、信息不匹配等问题。重视事前调研,对基本建设、设备采购、大型维修等重大事项,可采取多方询价及多方谈判等方法,相对准确估算出资金大致规模。
(二)增强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意识,坚持独立核算、专款专用
高校必须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高校需在参考财政部门颁布的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这样,才能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与预计吻合,明确专项资金的支付范围和标准,编制专项资金支出明细表,按照明细表逐笔列支,提高预算执行力度,使预算支出更加合理、合法化。同时,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及时、准确的将专项资金支出所涉及的固定资产入账,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移交和登记手续,完成资产的统一管理,杜绝固定资产流失现象发生。
(三)加强专项资金内部审计
高校专项资金离不开内部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活动。审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检查小组,加强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作交流,采取跟踪监督制度,运用科学的定量、定性指标,跟踪专项资金的重大支出、重大事项经济活动,对专项资金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审计的整改情况进行后续检查,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四)改进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引入“平衡计分卡”机制
“平衡积分卡”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管理工具。它是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出发,将企业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确保了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高校作为非盈利机构,主要职责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活动,高校的经济活动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产生的。如果能将“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到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来,将企业所使用的指标转化为高校适用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并将其融入到专项资金的管理中来,将会保证绩效评价的顺利进行,继而实现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
1.财务层面指标体系。高校不同于企业,高校是非盈利组织,除了追求成本效益,也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因此,相应的财务层面需设置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率、专项资金结余比率、固定资产占投资比率、支出进度等指标,这些指标用于核算专项资金具体执行情况,可以帮助评估财务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2.客户层面指标体系。对于高校来说,客户层面主要包括:在校学生、本校教职工及社会层面。学生层面主要考虑在校学生宿舍满意度、教室环境满意度等。在校教职工层面主要考虑到货及时率、设备合格率、需求部门满意度、教室环境满意度等。社会层面主要考虑外部供应商满意度、货款支付满意度、投标增长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
3.内部业务层面指标体系。内部业务是贯穿高校整个业务流程的核心;是连接其他各层面业务的链条;也是提高其他业务的基础活动。内部业务层面主要考虑物资采购或基本建设平均完成时间、货物短缺时间、招标废标率、业务进度等。
4.学习与成长层面指标体系。学习与成长层面主要考虑教职员工业务层面水平和学习培训投入,这可体现高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主要考虑员工业务培训投入率、研究生以上学历比率、业务讨论比率、软硬件条件对人员素质提升作用等。
“平衡积分卡”是一个可以不断变化的指标体系,随着高校业务的不断发展,其指标体系也是可以按照实际需求随时调整的。如果高校的外部与内部环境等方面发现变化,就应当引起高校决策者的注意,应当对“平衡计分卡”的指标设置做出及时调整,以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结语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15-02
专项资金的管理是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单位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也影响着单位的运行效率。这几年来,各相关部门虽然加大了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但是仍有不少单位在进行专项资金管理时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单位的长远发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是依法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确保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
1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
辽宁从很早开始,将多项财政专项资金,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专款专用、监管分离”的管理模式,纳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管理,实行统一的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具体负责资金的账户管理以及资金收付核算工作,并向用款单位及相关部门报告收支进度情况。各单位和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专项资金的执行管理。财政监督部门负责定期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乡镇部门严格按照财政部、省财政厅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遵循“总体规范、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以县为例,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一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专项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所有专项支出资金都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二是原来所有预算部门的基本账户全部取消,设立小额结算账户,一方面利于零星资金使用,另一方面也利于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三是实行财政资金由专门专户执行直接支付制度,缩减清算环节,缩短支付周期。四是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支付中心有效整合,在机构设置上采用新原则,保证会计统一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效衔接。
2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项资金用途很广,覆盖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不仅对于单位的发展意义重大,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现在以辽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2. 1 对专项资金管理重视不足
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浙江辽宁的管理者对专项资金的重视不够。很多管理者并不清楚本单位专项资金的具体用途,不能合理配置资金,导致专项资金的滥用和乱用,大大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2. 2 专项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辽宁在运用专项资金时,缺乏对资金的监管。由于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够,不少事业单位投机取巧,滥用专项资金,甚至出现了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大大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损害了单位的信誉,降低了社会大众对单位的信任度,不利于长远发展。
2. 3 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我们发现,辽宁尚未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在真正遇到问题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大大纵容了违法违纪行为。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关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但也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并不具有可操作性。
2. 4 专项资金支出分配缺乏绩效
辽宁专项资金使用支出监督力度不够,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老套,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于日常监督;事后检查多于事前监督;对某一事项和具体环节检查多于全面监督。未能完整地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机制,使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引发了财政管理上只管拨款、不问效果,部门和单位只管建设、不注重实际效益的现象。在审计过程中,上级部门只是警告违规单位,但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致使监督往往局限于形式,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农业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出现浪费、违纪现象,使管理相对弱化,导致农业专项资金分配不合理。
2. 5 专项资金拨付程序不够规范
辽宁的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付款环节多、时间长,影响当年项目正常实施,使项目难以发挥预期效果。另外,拨付资金链条长,涉及部门多,妨碍当年资金项目的实施,也给会计核算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会计信息的实施效果。如扶贫资金拨付要经过县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有关职能部门、乡镇政府、项目实施单位等多个环节。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当年预算安排资金应于当年完成,由于资金拨付手续繁杂,程序多,时间长,加之部分专项资金计划命令传递较晚,导致不少项目当年不能实施,制约乡镇的发展。
2. 6 存在挤占挪用专款现象
一是县级财政增收渠道较窄,财政增收主要来源于资源性的煤焦行业,而煤焦行业主要依赖于价格因素,缺乏多元、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财源,县级财政增收的唯一渠道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增加税收收入来获取税收分成。二是随着财政预算透明度越来越高,向上级讨要工作经费的范围越来越窄,占用的不是专项资金就是项目资金,导致争取的项目及专项资金越多,挤占、挪用现象越严重。三是上级各部门对事业单位的检查工作较多,接待开支大,而实际财政部门每年下拨的公用经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公用支出的实际需要。为此,有的事业单位为解决正常运转经费和干部福利待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挤占、挪用各类项目资金的现象。
3 解决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对策建议
3. 1 进一步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通过改革国库资金拨付方式,解决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成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取消专项资金过渡户,实现专项资金合理分配,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3. 2 完善财政投资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监督要走出事后集中检查的套路,把重心转移到日常监督上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要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财政投资评审既是内部审计,也是财政职能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财政投资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其他部门的工作所不能替代的。建议成立由人大、政协、财政、审计、项目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用款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进行严格审核、筛选,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将通过审核的项目纳入该项目库管理。根据各类专项资金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先后排序,为预算部门提供依据,最后由预算部门结合财力情况进行预算安排。
3. 3 建立专项资金评价分析制度
设立量化指标体系,对于效益货币化的支出项目,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法,对于一般性专项资金可以采取通用的分析方式对专项资金的结构和增减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判断资金使用情况。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贯穿整个评估过程,还可以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还应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鼓励用款单位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对绩效成果显著的单位可给予奖励,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或达不到绩效要求的单位,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4 结 论
专项资金管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但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从制度抓起,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不断完善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机制,一定能够取得绩效评价和绩效监管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金延宁. 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 西部财会,2009(1).
[2]宋向红. 强化事业单位财务资金使用之我见[J]. 商业经济,2009(6).
[3]秦丽芬.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完善[J]. 现代商业,2008(27).
[4]王淑杰. 推进财政监督工作的几点建议[J]. 中国财政,2008(13).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1.缺乏完善的前期预算基础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或单位在申报财政专项资金时,没有对申报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严格、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申报项目具体资金使用方面的前期论证、规划和预算,专项资金的前期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申报内容过于空洞、简单、笼统,从而为后期的资金使用埋下了较大的隐患。
2.缺乏有效的资金过程管理
目前,我国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方面缺乏科学、全面、有效的管理控制,各级政府在财务管理职能方面的发挥不足,财政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批、接收、分配以及后期流向、收益等过程的管理不到位、不严格、不具体,往往只是在出现问题后加以处理或补救,对资金扶持项目的决策、进度、需求以及资金使用等情况不了解、不清楚,从而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不理想。
3.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我国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具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并在项目完成后应将其结余上交至财政部门或在经过审批后留用。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财政专项资金在下发过程中被“层层剥皮”,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将专项资金挪为他用或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独立的存储核算,导致财政专项资金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款专用。同时,有些项目单位或企业为了不将结余资金上缴,在项目快完结时将剩余资金大量用于采购或其他项目的运营、生产、费用等,从而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浪费。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各级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和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成果。具体措施如下:
1.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控制意识
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财政专项资金对申报项目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促进性,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在政策、人员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而有效保障和推动各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前期预算管理和控制
各地政府以及项目单位在进行项目申报时,必须要着重加强对申报项目前期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全面、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申报项目在内容、目的、规范以及资金需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对专项资金的总体金额以及分配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切实、具体的规划,提高资金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坚决杜绝和改变项目预算工作的随意性和笼统性,从而更好地为申报项目后期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引导。
3.健全和完善财政内控制度
国家及各地政府要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法规方面的完善和健全,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的性质和重要地位,制定具体、规范、系统的财政专项资金申报、审批、划拨、分配以及使用流程,加大对非法挪用、转移专项资金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有效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系统化,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提供充分、切实的法律以及,确保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大力加强财政监督审计工作
各级政府必须要下大力气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在划拨、数目、流向以及使用情况等各个环节当中的统计、审查工作,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督,积极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审查制度,构建科学、切实、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审查机制,规范审查工作的内容、标准、流程以及操作行为,不断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审查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大审查监督的执法落实力度,并加强对各种财政风险的分析和防范,从而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事业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也逐步呈现多样化,本文通过对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做了介绍,并提出了加强高校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保障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
关键词 :资金管理;高校财务;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所需资金出现多样化和扩大化的趋势,具体包括高校科研经费、与企业合作研究、招生经费等。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推进,政府采购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因此财务资金风险也变得日益突出,这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加强高校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合理性、科学性。
一、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管理有待加强,财务计划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随着生均拨款政策的执行,很多高校生均经费都是通过申请专项项目的方式下达,项目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一直依靠项目管理部门控制预算执行,财务的计划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使得资金的执行力度不够,大量专项资金积压国库,影响了各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不合理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年来审计、检查的情况看,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
(三)教育经费和学校事业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学校的各项投入,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各高校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校院两级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绩效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高校实施了绩校工资改革,教职工的工资薪金、津补贴等各项收入都得到了一定比例提高,同时也加大了对学校各项基本建设的投资,这些都离不开雄厚的资金的支持。国家的财政补贴往往满足不了这些需求,最终导致资金短缺,使其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严重障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财政投入增长缓慢、教育经费供给不足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四)资金管理信息不公开透明,存在腐败隐患
根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等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高校应该把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应通过多种形式告知广大教职工。该向社会公开的要向社会公开,主动公开财务信息,加强社会公众对财务的监督,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预防各种腐败滋生的现象。
二、高校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加大投入,高校各类专项增长较快,按国家政府部门的专项管理要求,为了提高专项执行力度,规范专项经费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教学科研事业高效有序发展,各高校应该对国家政府部门指定具有专门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金如学科建设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教学团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根据资金来源,设置不同的资金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科学编制财务预算,严格支出管理,加强预算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量入为出,综合平衡,保证重点,统筹兼顾”原则,围绕各单位年度重点工作,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在维持稳定的基础上,做到有增有减,确保年度重点工作的完成,压缩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和公务费支出,科学调配各类存量资金,及时清理往来款项,加速资金周转。坚决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范支出审批程序,严控不合理、低效益支出,避免无效益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伴随国家2014 年新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精神,为加强高校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单位应采用“细化预算、结余经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绩效评价”等措施,强化“预算的双刚性”,提高“年度预算、年度执行”的管理力度。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绩效考核,按照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评价等,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对银行账户管理
为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从根源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各高校要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监管力度,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手续需由高校财务处统一办理。校财务部门负责银行账户的使用和管理,严禁多头开户。建立账户资金运行管理系统,实行银行账户动态管理,实现预算单位、财政部门、人民银行联网联审制度。
(四)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资金保障有力
科学合理地调配资金,确保资金链安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掌握政策和资金动向,努力争取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支持。积极组织校内各项收入,在多层次办学、科技创新、校园卡工程、后勤改革、校办产业等方面努力实现多点创收,提高自我造血功能。加大学费收缴力度,规范收费行为,学费收缴率提高,保证了年度教育事业收入的顺利完成。
(五)加强财务分析预警,防范财务风险,做到管财有责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科学分析财务运行状况,为学校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积极探索并稳步推进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可以成立资金结算科,统筹资金管理,将二级单位收入统一纳入学校预算管理,进一步增强学校归集、融通、调控资金的能力,保证资金安全。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高校资金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以江西省为例”(编号GL13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宏.浅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高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17).
[2]张美霞.浅谈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0(24).
[3]周静林.浅析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