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主权货币论文

超主权货币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主权货币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超主权货币论文

超主权货币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组织;主权; 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组织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 组织大发展的形势下壮大起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加速,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世界进入相互依赖时代,推动了国际组织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国际经济组织发展更为迅速,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产生于二战结束后。冷战后的1995 年成立的、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的世界贸易组织,其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更标志着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当前,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社会经济事务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惹人注目。为此,本文拟对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层次结构、职能范围和影响的二重性进行探讨。 一、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层次结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非常显著地侵入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领地内,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从三个层面上形成影响。 1.最高层次的全球性经济组织(协定)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协调是由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负责的,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其职能已不仅仅是协调国际贸易,而且几乎包括所有的世界经济活动。参加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把许多经济主权让渡给世贸组织。这从最高国际层面上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主权的行使。

2.中间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协定的影响 作为经济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01 年底,世贸组织得到通知的区域经济组织有200 多个,其中150 多个组织的协议仍在生效。 几乎所有的WTO 成员都参加了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有些WTO 的成员甚至成为10 多个区域一体化协议的成员。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参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也在区域范围内进行限制和约束,而且这种约束和限制比经济性世贸组织更强。 3.最低层次的双边组织和协定 对于那些涉及两个国家的国际经济问题的解决,单独依靠其中一国的调节是不能发挥作用的,需要通过双方的组织(协定)来协调,参加这些双边协定的发展中国家,在双边协定和组织生效后,就必须遵守有关协议,从而使本国主权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例如,中国加入WTO 之前的中美最惠国待遇协定;2003 年6 月中俄两国签署石油管道的能源利用协定,这些都是裁定协定两国之间分歧、矛盾的准则,使两国主权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及双边性组织(协定)的状况日益增多。这种状况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职能范围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组织对参与其中的发 展中国家的主权从多方面进行限制,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内外经济职能从多方面有限度地(根据协定)转移到国际性、区域性或双边国际经济组织中。

1.经济法规、经济原则、经济制度的创建职能 过去经济法规、经济原则、经济制度的设立都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发展中国家把其看作是主权不受侵犯的重要体现。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这种主权职能部分转移到国际经济组织中,国内经济政策法规、国内的经济体制要同国际接轨,发展中国家要执行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经济法规、经济政策,甚至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都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例如:加入WTO 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接受WTO 规则体系,其中包括有《关贸总协定》在内的20 多个具体领域的协定、议定书、决定、谅解等。

WTO 调整的领域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从关税减让发展到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和拆除。发展中国家国内制定的法规政策若与此有抵制的必须限期拆除。 2.监管职能 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有关制度的实施都是由本国政府执行的,是本国政府主权范围的事情,包括进出口关税的减让、国内贸易政策的透明化等。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监管职能转移到国际有关经济组织中去,由这些组织根据有关法则进行监督。例如:在经济方面,GATT、WTO 都有自己一套有效的监督惩罚机制。这种机制实质上侵蚀了一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由于其规则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受到的主权侵害更为严重。[ ZHLzwCom] 3.解决争端职能 在国际社会中,发展中国家解决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是在国家政府间协商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扩大,不同国际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增多,日益复杂化,因此,国家主权范围内调节的局限性突现,国际经济组织开始介入发展中国家的有关国际争端,代行某些国家主权职能。

世界贸易组织在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中,全面规定了其解决争端的政治方法(包括协调、斡旋和调解)、法律方法(包括专家组审议和上诉)、裁决的执行与监督、救济办法等,还专设了争端解决机构(DSB)。世界贸易组织在争端机制解决上有突出的三点要求:其一,DSB 的裁决具有约束力;其二,有一常设上诉机构,受理关于法律问题的上诉;其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当对违犯规则事件在多边争端机制下寻求救济,在裁决不能得到实施时可采取补偿和交叉报复的制度。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适用于该体制所管理的一切协议和决定,没有例外(P150)。 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具有安全、可预见、执法权威性等特征,从某种意义上代替了国家主权的经济职能,这将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国家主权产生影响。世界贸易组织在成立后的前6 年,受理了200 多件贸易纠纷,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既有保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好的结果,也有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不良后果。这些解决争端的机制在区域性经济组织中也存在。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中,就存在一个受理国家之间争端的制度,而且还平行地设有一个解决投资者和成员国之间争端的制度。在亚洲,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在1996 年6 月也成立了一个解决东盟各国内部贸易纠纷的仲裁机构。所有这些解决争端机构的设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发展中国家主权职能的发挥。 三、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二重性目前,对于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认识,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就是意识到了挑战、侵蚀和冲 击等负面作用的严峻性。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主权处于不利地位的事实。但是,我们认为这还不够,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第3页)还有另一面,即积极的一面,由于和国际经济体制接轨,加入国际经济组织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主权增强。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称作二重性。具体来讲: 1.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是促使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动机之一。

主要表现在:其一,平台作用。一个是国际经济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主权受到伤害时,提供了解决争端的场所。例如,加入世贸组织前,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通过两国政府谈判解决。由于中国是处于弱势的经济实体,结果中国做出的让步很大,有的甚至伤及国家的经济政治权益。美国常常以中美经贸关系同中国人权挂钩来威胁中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纠纷、反倾销争端增多,但是在世贸组织的框架内,中国胜诉的次数也不断增多。 另一个是,在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发展中国家贸易争端机制的设立,提高了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减少贸易摩擦,集体行使国家主权的能力,某些国家主权的平等让渡,获得了更大的国家权益,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行使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其二,提升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内外职能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方面,例如,市场经济管理措施的缺陷,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等,影响了国家主权的行使。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后,就必须同国际上先进的市场管理规则接轨,废除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法规、政策和制度,这固然会限制主权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使发展中国家抛弃原来旧的或存在缺陷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接受国际上流行的政策、法规和体制,从而强化国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生产力的适应性,有利于提升国家主权的行使能力。其三,保护作用。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利用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基本主权进行限制和侵蚀,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维护主权的斗争及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力量的增强,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也有一些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条例。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就有关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和保护弱势产业的条款,发展中国家可以以此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就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对自己的弱势产业进行保护,例如,对汽车工业、农业等就采取了保护性的措施。在实践中,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支持,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官方发展基金。尤其是作为世界银行“软贷款窗口”的国际开发协会,主要以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为贷款对象,向这些国家提供长期低息的贷款,以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该协会在全球反贫困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GATT、WTO 属下的各项多边协定,也规定了不少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别措施。

所有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主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有侵蚀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也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优势地位,它们往往用这种优势侵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主要方法有:其一,规则侵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始国,也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利用其地位制定的规则,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一开始就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先天就受到限制。其二,实力侵蚀。在国际经济组织的实践中,发言权的多少往往以经济实力做后盾。例如,在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中,就是以资金多少决定其投票决策权。因此,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国际经济组织往往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为自己利益侵蚀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工具。有人指责IMF 或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制订的不合理的资金实施方案,导致了20 世纪90 年代墨西哥和亚 洲的金融危机,在这些危机中它们是真正的“幕后元凶”。其三,附加侵蚀。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短缺,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就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帮助。但是,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援助中提出了许多附加条件。这些附加条件不仅仅侵蚀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甚至伤害了其政治主权。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只是监督国际货币体系,如今却通过多方面的活动使世界经济纳入自己的轨道运转(P58)。

超主权货币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财务 风险控制

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人数连年增加,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为了缓解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困难,国家除对事业收费仍进行严格控制以外,在财务、筹资等方面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增加了高校筹集资金的渠道。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高校财务风险骤然升高。因此,构建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财务运行机制、财务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财务结构,防范和化解扩张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规模扩张中财务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财务风险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最先出现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企业资本结构不同而影响企业支付本息能力的风险;也有观点认为是企业在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概率。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一种微观范畴的经济风险,是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反映在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上的风险。

因此,财务风险的含义可以解释为:组织在开展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无法控制或难以预料的因素,导致组织所获得的财务收益与原来预测的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财务成果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简单地说,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以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对高校而言,其财务风险是学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受到难以预测的因素影响,而出现与初衷利益相悖的潜在损失。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高校的财务风险具有三个基本属性:一是由资金运动而引起的风险,二是风险的货币化表现,三是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财务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潜在损失。因此,高校财务风险既有一般财务风险的规律性,又蕴涵着自己的特性。具体表现如下:

1.普遍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具体模式、运转结构都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的。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具有普遍性特征,每所高校在扩张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2.客观性。只要高校实施扩张,扩张性财务风险就会随之而来,其客观性及风险程度的大小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为,高校的财务风险是举债办学的必然产物,高校只要举债,就会产生财务风险。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自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财务风险是不可能消失的。尽管高校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但是,财务状况不良、债务包袱过重、资金运作困难等必然会影响学校精力和办学质量。

3.随机性与潜在性。由于影响高校财务活动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因而事先一般难以准确预料和完整地把握财务活动的最终结果,所以财务风险具有随机性和潜在性特征。虽然扩张性财务风险是客观的、随机性与潜在性的,但是扩张性财务风险是否发生、其强弱程度、发生的具体时间、空间及表现形式等却是不确定的。因此,防范和规避风险又是必须而且可行的。

4.相关性。财务风险的大小与风险收益的高低之间具有正相关特征。因此,一些观点认为承担的财务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并以此作为高校大量负债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因为负债必须在其承受能力的限度之内才能获得收益,这是相关性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否则,将会使负债的财务风险加大。

5.低可控性。高校的扩张是一个设备资产、师生员工、校区规模、组织结构等快速膨胀的过程,这不仅使管理难度加大,而且使风险控制能力减弱。因为发展速度与可控程度呈反比,规模扩张越快,可控性越弱。当扩张中面临不利环境时,就会造成很大的风险,高校必须为不利环境的变化“埋单”,如贷款利率上调,必然增加贷款的成本等。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财务风险可控性强度的缺失。笔者以为,只要强化管理,科学前瞻,加强防范,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完全可以预防或减小风险的发生及其危害。

6.有一定的潜伏期。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一些高校充分利用银行贷款的思想准备、项目准备还不足;现行的高校财务和会计制度中,对财务分析的指标内容还不全面,绝大多数高校只有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生均支出增减率等财务分析指标,对筹资分析、投资分析、资金运营和偿债能力分析等指标不全或缺失。因而,一些高校对资金利用效益、举债适度范围、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等,还没有完全清晰的认识,甚至一些决策者都心中无数,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的潜伏期。

二、高校规模扩张中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

1.学校定位不准,盲目跟从或攀比。少数高校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投资规模超越学校有效支付能力约束,投资成本超越学校预算边界约束。任意扩大贷款规模;以扩大基建为特点的超速发展,导致财政投资和学校收费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扩张对资金需求的速度;一些项目缺乏长远规划,使用效益不高甚至重复建设,造成项目建设资金投资超规模;负债期限结构不当,多为短期贷款、滚动方式,一旦国家政策变动,银根收紧,银行贷款额度减少,滚动贷款方式就无法实现,学校的资金运转就会很快出现紧张状况,贷款风险立即显现。

2.资金供求失衡,缺乏还贷机制,负债能力有限。学校财务收入是由财政拨款、学校收费、自筹等方面组成,行政拨款和事业性收费价格由国家严格控制,学校还贷资源不足。新校区建设和学校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学校积累极为有限,财政拨款仅够学校维持经费,大部分建设资金要靠学校自筹解决,扩招前高校财务预算编制中要求收支平衡,不做赤字预算的编制原则已无法实现,筹资与融资已成为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校基本建设带来的资金风险。基本建设投资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如果在建工程资金供给不上,不但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而且会加大建设成本,给学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引发财务风险。

(2)学校正常运转方面的资金风险。由于高校近年来扩张和发展中的资金主要依靠贷款,因而一旦进入还本付息期,资金周转压力将会迅速加大,资金风险相对提高,学校必须投人部分精力用于新一轮筹资。否则,学校的发展与正常运转会受到直接影响,因为,绝大多数高校现有财务管理模式和经济实力还无法应对资金的运转风险。

(3)来自金融机构的风险。高校无利润可言,仅靠有限的资金结余不足以支付银行贷款的本息,只能延期还款。银行为了保全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强制措施提前冻结学校的银行存款,造成学校资金周转链断裂,这是高校面临的最大风险。

3.缺乏融资专业人才。融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高校普遍缺乏具有融资专业知识的高级财务人员,学校现有的财务人员很难胜任融资的专业工作。所以,一个专业的融资人才可以协助学校成功地进行融资,为学校争取到优惠的融资条件、降低融资成本、进行信贷资金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协助解决举债中存在的问题,规避学校的举债风险。

4.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有待健全。由于高校特定的运行环境和管理体制,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在财务管理与核算中还未真正建立(不包括校办企业及下属经济实体)。基本还是实行以收定支财务预决算,不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大多数高校基本注重收入来源的增加,而忽略资金的科学管理和有效配置;货币资金闲置浪费较大,资金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流动性金融资产比例偏低,缺乏以防范市场风险为目的的交易行为和市场意识。资金投入与产出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高校应结合自身财力,强化财务和贷款管理,建立财务风险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坚持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制订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在总体规划范围内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实际偿债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贷款额度。坚持效益第一、勤俭办学的方针,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的理念,坚决预防和遏制脱离实际、盲目投资、大搞建设而导致的债务风险。

(2)加强校内财力资源的统一配置,开源与节流并重,双向控制财务风险。坚持科学预算,实现定额和专项管理,推进学校二级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责任制,反对赤字预算。“开源”就是要寻找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财务收入渠道。主要是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办学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和社会捐资助建,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努力提高学校校办产业效益。“节流”就是要勤俭办学,降低办学成本。主要是实行科学预算,调整年度预算结构,严格预算的严肃性;建立预算论证制度、预算执行评估制度、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经费管理,提倡勤俭办学,加强对水电气费的核算,严格控制办公费、招待费、交通费、会务费、电话通讯费等各种费用开支;统一学校资金管理,注重资金使用效益,预防资金闲置性浪费,根据现金流量合理安排银行存贷资金规模,在确保现金支付能力和潜在支付能力的基础上,努力降低财务成本;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设“学校建设发展基金”,提取“偿债准备金”。

(3)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注重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科学计算本校的贷款规模和预测贷款风险,审慎选择短、中、长期贷款种类,使其均衡负债,确保资金链畅通安全;建立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贷款资金管理责任制、支出联签责任制,构建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学校贷款资金管理决策体系。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优势,使财务与资金管理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要发挥财务工作渗透力强、控制性强的特点,强化稳健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与可靠性,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

(4)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形成事前审计参与、事中审计跟踪、事后审计间效的多层次、全方位审计格局。审计、监察部门应充分利用校园网严密注视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率,对不能按期竣工或有重大质量问题以及群众有反映的项目,及时提出质询,对造成贷款资金损失、浪费的部门或个人提出监察建议书,并追究相应的责任。

(5)构建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实现“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式,强化会计成本核算;通过改革经费分配办法,提高二级管理部门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二级部门财务责任制和成本管理意识,形成人人参与、全员节约的良好氛围、努力创建节约型高校。

2.政府对高校规模扩张形成的财务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积极推进高校老校区置换。多数高校在扩张中建设了新校区,而老校区一般都地处城市商业中心或比较繁华的地段,面积虽小,但土地价格很高,置换出去可以获得较高的资金,以缓解贷款和资金压力。对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高校通过老校区置换方式偿还建设贷款,这样既可缓解学校债务压力,又对城市的第三产业产生一定拉动效应,不失为化解高校财务风险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2)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校进行经济扶持。公办高校规模扩张中所增加的固定资产都是国有性质的,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政府应通过政策措施或增加拨款规模为高校化解部分债务,以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3)促进高教园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建设了高教园区(亦称“大学城”),然而园区中各高校自成一体,资源的共享程度极低。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并制定具体措施,促进园区中高校实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尤其对投资大、利用率低的体育场馆等设施,通过相邻几所高校共建、联建和共同管理的方式,来避免重复建设和减少学校投资,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4)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严格执行高校贷款的有关规定,规范高校贷款的申请、审批程序,控制贷款规模,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应从高校的调整、布局、规划人手,确定高校的贷款项目和贷款规模,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相关期刊更多

安徽电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电力公司

南方能源建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方电网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电站系统工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