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金管理基本原则

现金管理基本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金管理基本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金管理基本原则

现金管理基本原则范文第1篇

摘 要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现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空前凸显。本文首先总结了现金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并结合目前企业存在现金管理不到位、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等现象进行剖析,然后就如何提高现金管理水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现金管理 重要性 现状不足 对策

一、认识现金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现金是企业的血液

现金是企业的大动脉,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运转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只有充沛的现金才能疏通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部门、每个流程。只有现金的运转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否则,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将变得一纸空文。同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又衍生了更多的现金流,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提高了现金新城代谢的速度,畅通了现金流转的渠道。

2.现金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支柱

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生产设备、器材、劳动力等,而所有必需品都依赖于现金的支付功能。企业的运营是动态的、持续的、长久的,因此对现金的需要也是源源不断的。只有充足的现金流才能满足企业正常的业务活动。规范现金管理方法,编制现金预算方案,平衡一定时间段内现金产入与产出的比例,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饿中流砥柱。

3.现金是企业经营运行的动力

企业是一个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资金收支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货币资金形态――其它资金形态――货币资金形态的周期性形态变化构成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也就是资金周转。只有这一循环过程畅通无阻,现金链条始终保持连续不断,企业才能获得长久运行下去的动力。否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企业价值最大化理念也不过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分析现金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现金与企业的经营活动

现金是企业财务中变现能力最强大、最稳定的资产,一方面可以用来购买企业生产活动所必须要的机械设备,一方面可以偿还本息,缴纳税款。当然,这并不是指企业掌握更多份额的现金就是一件好事。反之过多的现金库存,影响了现金的正常流动,降低了现金的盈利能力。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现金管理的方向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保持最佳状态的现金持有量。

2.现金与企业的投资活动

现金流量代表着企业投资活动中资源流入与转出的比例。现金从企业流出代表企业投资活动的开始,现金重新返回企业代表企业投资效益的收回。进行投资活动时,现金流出企业;当投资活动获得效益时,现金重新流回企业。投资活动最终会导致现金流入量的增加。当现金流转速度过快、流转数量过大时,现金的存量就会相应的减少。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当控制好现金的存量和流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控制好现金的流转数量、流转方向和流转速度。

3.现金与企业的筹资活动

筹资活动是企业投资、用资的关键环节,科学预测现金需求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方式。在企业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现金作为保障。但是当财务出现赤字或者手头紧缺,无法第一时间解决资金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时,企业不得不进行筹资活动,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筹资流入资金和筹资流出资金两大项。其中,筹资活动流入的现金包括发行债券所收到的现金、吸收权益性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和借款所收到的现金。筹资活动流出的现金包括偿付利息、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等。

三、如何做好现金管理工作

在当前的现金管理中还存在诸如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员队伍水平有待提升、管理方法不科学等系列弊端,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现金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抓好现金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1.健全现金管理法规制度

应当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现金管理法规的制度建设,要尽快制定现金管理条例、办法,并辅以防范金融风险和经济犯罪为目的出台票据结算制度、发展现金专户管理、杜绝公款私存的现象,促使核算,调度和稽核等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现金使用机制。

2.打造一支优秀的现金管理队伍

要完善货币人员部门编制,加强财会人员培训,优化人员配置,落实岗位责任制。企业必须要重视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教育,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多多选拔年轻的财务人才参与财务工作。良好的岗位素质不仅仅需要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从业者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要遵循服务人民、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公正客观的基本原则,要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一切按程序办事。

3.坚持区别管理、有所侧重的原则

现金管理要根据经济单位的不同经济性质优化现金使用结构,实施差别化管理,当前市场经济的主体不仅有国有经济,还有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等不同成分的存在,如:国有经济中的现金来源于国家和银行,因此管理上应当格外严格;而如果对外资经济和个体经济监管过严的话,将会破坏我国的投资环境,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结束语

现金不仅指狭义上的库存现款,还包括视同现金的各种银行存款及短于三个月期限的现金等价物,它的特征是流动性强,具有灵活性,可以自由参与市场交易。现金是一个企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更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物质保障。现金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密不可分,加强现金管理工作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现金管理基本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下,加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共识,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和教材研究也显得非常重要。这方面的探讨虽然已较多,但由于认识上的不同,使得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实践经验,对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不同的教学目的决定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确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时,都习惯于从会计学科角度出发,过多考虑会计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认识不够,甚至直接将专业会计人员的教学目标作为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宽窄不一,差异较大

现有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一般均涵盖了会计原理、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课程,但具体内容略有不同,有的包括总论、复式记账及会计6要素的核算[1]1-297;有的内容略有增加,加入了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核算程序等内容[2],目前多数非会计类教材均采用这种模式;有的再加入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3];也有的在讲述会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从会计3大报表入手,讲解6大会计要素的意义和作用,剖析3大报表之间的关联[4];其他许多非会计类教材的内容均大同小异。尽管内容涵盖面宽窄不一,但均存在知识覆盖面不够的问题。

(三)侧重于会计核算或分录教学,不注重信息使用者将会计信息用于决策的需求

多数非会计教材侧重于对会计要素核算的讲解,特别是会计分录的编制,不注重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理解。在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时,讲解的方法过多,重点不突出。如存货的计价有5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有4种方法、账务处理程序有5种等等;有的教材对非常规方法讲解过多,如在介绍“会计循环和会计处理程序”时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介绍会计循环概述、意义和要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普通日记账处理程序[1]325-338。其实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要理解做账的基本程序就可以了,一般情况让学生理解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即可。

(四)教材选用困难

现在许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均带有较强的通用性,常常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兼容面过大,通用性过强,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多样化和创业的需要。如有的将教材界定为“可作为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之用,也可作为企业财会人员、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书。”[5]有的标明既“适用于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经营管理人员学习会计知识的参考书。” [1]2这种情况的存在,客观上为教师选用合适的教材增加了难度,常常使征订的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和针对性。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背景知识不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会计知识及相关知识进行重组,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必须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侧重于“四基”,即基本会计理论、基本经济业务、基本会计核算方法和基本会计操作技能。以常规业务、简单业务、小企业业务为主,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主要的法规依据。

2.强调会计信息与管理的关系和会计基本原理的应用,不追求各种具体会计核算技术、技巧细节的介绍。改变传统会计学教材偏重程序和规则的做法,简化大量与非会计专业没有密切关联的内容,多讲道理,少讲核算。

3.不涉及当前有争议的和前沿的会计理论问题。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要求,会计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完善和发展。一系列新的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不断出台,核算内容也在不断地调整,核算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如果教材过于追求与制度、方法的同步性,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在没有必要。

4.注重会计基本原理与企业会计实务的紧密结合。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时的需要,既不过多地阐述会计理论,也不过繁地介绍会计实务。在一定程度上说,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应遵从典型的实用主义原则,以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需要为其最高目标。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计学是高职院校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会计专业而言是入门课程,但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却是一门独立封闭的课程。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不一定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不是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但却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非会计专业来讲,会计学融合了学生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必须掌握的会计基本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服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兼营”而不是“专攻”,学习的目的是培养非会计专业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概括地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会计所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

(二)准确把握课程特点

很多用于非会计专业的教材在特点上表述很多,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3个基本特点:

1.基础性。根据“必需”、“够用”原则,教学内容只介绍“四基”内容,即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2.通俗性。由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会计知识的背景,因此内容上必须遵循“专业知识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阐述会计理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实用性。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用性是其基本的要求。实用性要求教学内容能直接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服务。

(三)选用合适教材

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知识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各种兼容性很强的教材是很不适应的。如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同属非会计专业,但对市场知识、对经济法律法规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毕业后对会计知识的应用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非会计类专业会计学教材的选用,应反复甄别和筛选。首先,选用高职高专类教材;其次,选用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如旅游会计、营销会计等等。确实没有针对专业的,在选用通用教材时,要注重实用性,且在制订授课计划时按大纲予以调整。

(四)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从上述情况看有所不同。在会计专业,会计学由于是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具有前导性,大量内容放在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后续课程中,同时还开设有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因此在会计学中只讲一般理论和一般方法即可。但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不存在会计学的后续课程问题,一本书就要解决所有的会计核算和相关的管理知识,因此教材内容宜宽不宜窄。

笔者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应涵盖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出纳知识、税收基本知识等课中最基础的部分,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其内容应包括以下4个部分:

1.会计核算知识

主要将会计原理、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糅和起来,内容应体现专业特色。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的概念、对象、职能、任务及核算方法;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6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会计凭证的意义与作用;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账簿的试算平衡与记账错误的更正;账簿的结账与对账;财产清查的意义、种类和盘存制度、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会计循环、会计核算形式等内容。本部分应侧重于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不要求学生过多掌握具体的账务处理办法,只是通过会计核算方法领会会计工作过程。内容按照凭证、账簿和报表这一顺序加以展开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完整地理解基本会计工作的全过程。

通过对本部分的学习,要使学生看得懂基本的会计账,懂得企业经营、会计核算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能应用所学的会计知识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比如,通过学习明白企业的经营涉及哪些税费,在经营中如何合理地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等。

2.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

由于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直观的方式,学会阅读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基本功。因此,在讲述会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通俗地讲解6大会计要素的现实经济含义和作用,剖析三大报表之间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在会计报表中,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只要求学生能看懂。其中重点又应放在资产负债表上,其次是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对于较难的现金流量表不作专门讲解,可放在现金的管理和核算部分作简要的说明,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现金流量的重要现实意义。

3.出纳知识

本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现金管理和控制制度、银行结算方式、银行存款管理和控制制度等内容。通过对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金管理的基本原则、现金开支范围的规定、现金管理的“八不准” 、违反现金管理制度的处罚等问题;懂得钱账分管制度、现金开支审批制度、日清月结制度、现金清查制度、现金保管制度、保险柜的配备使用制度等对企业的重要性。对于银行结算介绍主要的银行结算方式,重点是银行结算纪律的相关规定。具体包括:常见国内结算方式的适用范围、种类和特点、银行结算的基本原则、办理银行结算的基本要求、单位和个人应该遵守的结算纪律、违反银行结算制度应负的责任、银行账户的使用要求等内容。

4.税收知识

由于非会计专业一般不开设税法课程,为了方便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创业,学生应了解一些关于税收方面的基本知识。本部分应包括各种常规税种的计税依据、税率、计算方法、征缴办法等内容,尤其要让学生了解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涉及的主要税费,充分理解每一个税种对企业的实际影响,为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纳税意识和合理避税意识打好基础。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模拟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但在非会计专业,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能进行充分的模拟实习教学。根据教学特点,在非会计专业宜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光正,等.新编会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刘世青.会计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222-265.

[3] 张远录,郭传章. 会计基础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67-270.

现金管理基本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银行结算账户;制度重构;思路和建议 

     一、我国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现状分析

(一)初步确立基本制度框架,相关政策法规需进一步整合

  2003年以来,根据《办法》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业务发展需要,我国又先后了《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关于规范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6]71号)、《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2007年2号令,以下简称2号令)等重要文件。应该说,这些规章反映了近年来银行结算账户的发展需要,但存在制度前后变化较大、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统一性规划。

(二)依附于银行结算账户的监管内容过多,有悖账户监管的本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账户管理制度肩负了太多非银行结算账户监管的内容,如公款私存、现金管理、三日生效、反洗钱等职能,从近年来实际执行效果看,这种专业化管理的内容被“眉毛胡子一把抓”强加于人民银行结算账户制度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责不清,重点不突出,执行效果流于形式的现象。

1、商业银行执行防范公款私存的监管要求难以落实。现行《办法》要求银行机构不得有允许“公款私存“的行为,但当单位以票据向个人支付款项时,银行机构碍于票据无因性原理,不知是否应拒绝受理该类业务;根据《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要求,对于单位向个人转账金额超过5万元且注明付款事由的,不再需要提供收付款依据,银行在执行“公款私存”规定时有无所适从之感。

2、现金管理职能难以有效实施。《办法》中渗透了现金管理的若干要求,但与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的核心职能不相匹配。《办法》在规范账户的使用上,较多地考虑了现金管理的要求,而现金管理规定表现于以《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若干规范性文件中,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账户管理人员普遍感觉难于完全把握。

(三)账户管理分类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缺乏对备案类账户的控制,风险隐患较大

账户分类管理有利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管理措施,增强管理的针对性,但分类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探讨。一是账户分类过繁,不易管理。加之人民银行放开了单位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转款的审核限制,除不能直接提现外,备案类账户与基本存款账户的功能基本相同,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强大营销攻式下,选择开立手续办理相对简便的备案类账户,并使用备案类账户办理日常结算业务,账户监管被实质性流于形式。 

(四)账户管理缺少政府职能部门的有效配合,银行“孤掌难鸣”

账户管理不仅仅是银行的责任,而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在金融企业迈向国际化发展的今天,银行日趋商业化,不应再承担更多的政府职能。但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客观因素,银行在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在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由于缺乏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动,因而赋予银行的部分职责无法有效开展。

(五)商业银行权利与义务不相匹配,执行中存在“四难”

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本身不具备行政执行职能,但新《办法》将诸多应由客户履行的职能,简单地交由商业银行来执行,由于商业银行缺乏有效措施制约存款人行为的问题,导致在实际执行存在账户年检难、银企对账难、账户变更难、取现审核难。

二、改革人民币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基本思路和建议

改革人民币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基本思路:从构建和谐的银行结算环境入手,以强化银行结算账户开户人身份识别为重点,进一步整合与现金管理、支付结算、反洗钱等监管主体的职能,突出结算账户管理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其他法规制度共同形成职能清晰、优势互补、监管有效银行结算支付体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升账户制度的法律级次,整合、完善现有账户管理制度

2003年9月实施的《办法

》作为一部规章,明确开立基本账户、临时账户和预算单位专用账户实行核准制度。2004年7月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规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能设定行政许可,存在一定冲突;而且《办法》作为我国银行结算账户的的根本大法,原本应该是行政法规。所以要尽快将目前《办法》的法律级次上升为行政法规,同时整合现有零散的账户管理规定;进一步提高账户行政许可的法律效力级次,强化银行结算账户监管力度。

(二)以对银行结算账户开户人身份真实性监管为核心,重新定位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重点

将银行结算账户监管重点从面面俱到转向账户所有人身份真实性确认和识别,借鉴公安部门身份证管理的思路和办法,由客户主动到人民银行进行定期“身份年检”,对于未年检的客户,依托账户管理系统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联网,直接控制其结算,同时要简化现有账户年检内容。取消结算账户制度中对现金管理、反洗钱职能等方面内容的规定,交由专门的现金管理、反洗法规制度执行,避免重复和冲突。目前单位账户开户、变更、撤销,以及更换印鉴等,《办法》均规定可由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直接办理,也可授权他人办理;他人办理的,须携带授权书和双方身份证件,但个人结算账户的行为目前缺乏授权规定,不利于个人结算账户资金安全的维护。

(三)简化银行结算账户分类方法,强化账户监管

根据管理实践,对目前“四类账户”的分类方法进行整合,考虑采用“基本结算账户”和“非基本结算账户”两类进行管理,明确两类账户的不同用途,临时验资户作为基本账户的“前奏”账户,与现行管理一样,不纳入账户管理系统。对部分账户进行数量控制。对单位账户和个人账户分别给予数量限制,对超过数量的由客户提出充分理由,人民银行进行严格审批,从而达到遏制存款人泛滥开户的行为。 

(四)加强部门合作,保持金融秩序稳定 

建立人民银行与银监、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管等行政部门合作沟通机制,加强协调沟通和信息共享,做好行政管理与业务服务,促进账户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保障对开户单位资金的管理与监控,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同时,借鉴联网核查等先进经验,放开银行、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管等客户信息的共享,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提供客户年检信息,银行直接作为年检信息,避免由客户提供而增加流程和信息不真实的现象;银监部门掌握的银行机构在账户方面的违法违规情况和人民银行掌握的存款人账户管理系统信息,通过信息共享提高监督管理针对性,双方在实施账户现场检查时先期相互通报,以避免重复检查;简化账户年检手续,提高账户管理效率。

(五)明确商业银行和客户各自职能,责权一致,强化执行

在要求商业银行履行职责的同时,应赋予其相应权利,提供制约存款人的有效手段。同时,积极推进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将取现、年检等行政管理职能从银行剥离,银行的职责应定位为提供日常服务,履行监管报备,避免银行卷入各类经济纠纷当中。

作者简介:朱桐新,男,本科学历,会计师、经济师,现任河南省中行国内结算部副总经理;张爱辉,男,研究生学历,注册部审计师、会计师,现任河南省中行国内结算部风险团队主管。

参考资料:

现金管理基本原则范文第4篇

摘要: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企业资金的使用,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对于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资金管理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企业资金管理风险增加。本文将对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坚持资金管理的原则基础上提出企业资金管理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措施,旨在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关键词 :资金管理;风险控制;防范

企业资金管理是指对企业筹资和资金运营等财务活动实施的管理。企业要想提高资金管理工作效率,防范和控制资金风险,就必须在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投融资目标,不断完善企业资金授权、批准、审验等相关制度,并明确资金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与权限要求,加强对企业资金的检查和评定,以确保企业资金安全高效的运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原则。企业各单位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完善资金管理及核算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定期对资金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确保资金安全。

2.效益性原则。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必须厉行节约,降低成本,防止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分级集中管理原则。企业对各成员单位资金实行分级集中管理,如建立结算中心、资金调度中心或财务公司,使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企业的各项资金,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达到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问题。

4.全面资金预算原则。资金管理应采用全面预算,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进一步细化资金安排,增强现金保障能力。统筹规划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科学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结余与不足,合理确定现金收支规模,安全高效地做好资金筹划工作,加强现金流入、流出全过程预算控制,做好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与考核。

二、资金管理风险分析

主要包含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资金运营管理等内容。资金管理风险即是在以上资金管理工作中而产生的。

筹资管理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未经适当审批或授权审核;资金计划失误;缺乏对筹资合同条款的审核;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缺乏跟踪制度;因操作失误未按时还本付息导致企业信用下降。

投资管理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投资目标和规划不合理;资金投放数量、结构方向与时机不当;不能有效控制资金成本,合理进行项目投资期盈利预测,导致项目投资亏损;投资活动忽略企业的资产结构与流动性,导致产生投资风险;投资项目未进行跟踪管理,实施有效控制;投资收回、转让、核销等决策失误。

资金运营管理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资金使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未经审批或授权进行款项拨付、调动;银行账户管理(开户、审批、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资金记录不准确、不完整;相关票据丢失、变造、伪造、被盗用或非法用章;现金管理未按照现金管理制度执行;网银支付未设置交叉审核岗位或转错账户。

三、企业资金管理建议采取以下主要控制措施

(一)筹资管理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

1.企业首先应该根据其筹资目标,结合企业年度预算,制定筹资方案,并明确筹资用途、筹资结构和筹资方式等内容,对筹资成本和潜在风险作出充分的估计,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2.重大筹资方案应当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例如企业债务性融资应重点关注:国家货币政策、利率风险、筹资成本、偿还能力;股权性融资则应重点关注发行风险、外部经济形势、公司控制权风险等。在明确这些风险因素后,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3.筹资方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

4.当企业筹资方案制定,就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筹资计划,选择科学的筹资方式以及筹资数额,科学规划筹资活动,保证低成本、高效率筹资。

5.签订筹资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实施严密的筹资程序控制,发挥会计控制作用,保证筹资活动正确、合法、有效进行。

6.严格按照确定的用途使用资金,正确计提和支付利息,加强债务偿还和股利支付环节的监督管理。

(二)投资管理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

1.对投资方案进行财务、市场、技术等战略性评估,深入分析项目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前景与市场容量,预测项目现金流、风险、投资回报,分析不同项目的可行性。

2.明确对投资业务的授权审批方式、程序、权限和责任,实行联签制度或集体决策审批。

3.核实投资项目资金需求,积极筹措投资资金。

4.依据投资计划,按照项目的投资进度,及时投放资金。

5.当资金投放完毕,企业应该对其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保证项目建设进度,符合质量管理要求。

6.跟进投资项目,及时评价投资项目状况,以保证管理决策层实时了解投资项目进展状况,促进其决策层更好的调整投资策略。

(三)资金运营管理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

1.企业应在资金业务中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使审批人熟练掌握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程序,明确业务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核和审批必须逐级由下至上进行,不能越级审核和审批,不得由一人办理资金业务的全过程。规定出纳人员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出纳人员不应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2.加强资金支付的管理,规范付款流程,把好资金支付关,确保资金及时、安全地支付。

3.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保证资金的及时回收,防范和控制资金风险。

4.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企业闲置资金;

5.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沉淀的临时闲置资金,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可用于理财运作;在不以投机为目的前提下,为规避汇率、利率风险所进行的汇率、利率金融衍生产品操作。理财品种原则上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保证合规、安全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

6.加强资金运营管理,要求企业应协调好企业内部各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使各部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中的资金平衡,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

7.企业还应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综合分析,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防止出现资金冗余或资金链中断的局面。

现金管理基本原则范文第5篇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村级财务管理,加快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进程,规范村级经济运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市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兴委办[2009]142号)精神,经研究决定,对我镇行政村下设自然村账务进行合并,为此,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账务合并的目的和意义

行政村合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村庄发展规划,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村级经济发展;有利于降低村级运行成本,保证村级正常运转。村级财务管理是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工作,实行账务合并规范核算,十分关键,很有必要,对于促进行政村统一规划,统一发展,统一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账务合并的基本原则

1、统一建账,加强磨合的原则。为做好合并村的磨合,必须统一建账,合并初期各村的资产、资源、资金虽然合并核算,但在日常管理中,对于原自然村回收的债权,原则上优先用于偿还原自然村的债务,原自然村无债务的,优先用于原自然村公益事业建设;原自然村发包收入和上争资金,原则上优先用于原自然村公益事业建设及偿还原自然村的村级债务,通过几年磨合,最终达到彻底的合并。

2、统一核算协调,加强管理的原则。并村并账后,必须一个村只设一本账,严禁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坚持以行政村设立村级财务主管,实行村支书一支笔审批,严禁多人审批;坚持一个行政村只设一名结报会计,负责本行政村的业务结报。

3、统一理财,民主监督的原则。必须坚持以行政村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各小组人员必须由各自然村人员组成,必须坚持以行政村开展村务公开活动和民主理财活动,村务公开时,公开的内容可以在各自然村同时公开,但内容必须相同。

三、账务合并的方法和要求

村级账务的合并工作从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力争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合并的起点时间为2010年9月1日。具体方法和要求如下:

1、加强债权债务的清理核实。要对各个自然村目前的应收款和内部往来(借方)进行重新核实确认,对无法收回的有关户及个人因死亡或不存在的,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及民主理财代表核实后,报镇政府批准,并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后,方可进行账务核销。要对各个自然村目前的应付款、短期借款和内部往来(贷方)必须进行重新核实确认,对应付款和短期借款重点清理,对不需要偿还的个人和单位应给予核销。在账务调整后,再进行账务合并。

2、做好合并前的结账工作。账务合并前,各自然村必须在9月5日前将本村的各项收入、支出到中心进行报账、结账、夹账、关账。关账后,镇会计服务中心将各个自然村核实后的债权、债务,打印清册到村交民主理财代表审核签字认可后,再进行账务合并。

3、做好账务合并后的财务管理工作。村级账务合并后,要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对所收现金必须先缴至会计服务中心,任何村不得坐收坐支。现金付出原则由村结报会计按手续领取,大额工程款由村结报会计和工程款对象同时到场领取,各村结报会计每个星期到镇会计服务中心结报当期发生的各种收支票据,各村结报会计对每张票据进行审核,确保票据的规范性和真实性。支出票据必须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民主理财代表签字盖章,在“四证”齐全后方可到会计服务结报。今后对于隔期票据,镇会计服务中心将严格要求,坚决拒报,如有特殊情况,须镇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