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调控金融政策

宏观调控金融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调控金融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调控金融政策

宏观调控金融政策范文第1篇

课题组研究表明,当前宏观调控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密集区,在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未来的具体政策安排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动向取决于两点判断,一是对当前经济的定性,二是对当前宏观调控中存在问题的把握。

尚不能断言经济过热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出现了一年半以来的第一次反弹,比去年同期加快了0.3个百分点,从而给宏观调控增加了一些困难。但是数据显示,改革开放27年以来,我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是9.6%。从2003年到2005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10%。而且在这三年中,就有6个季度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0%。由此看来,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虽然有些偏快,但仍处在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区间之内,尚不能断言经济已经过热。基于对经济的这种定性,下一阶段宏观调控力度总体上应该不会大于2004年。

从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看,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一主旨依然,同时,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将进一步加强,政策措施将是一个系列,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更加鲜明,政策本身将不单纯是限制,重点放在了结构优化升级上,一方面控制产能的盲目扩张,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也推动企业并购重组和进一步做强。另外,考虑到短期经济发展与长期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政策的着眼点更多地将放在可持续发展上。

破解“银政合作联盟”

当前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在于:不论是对地方政府的干预行为,还是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大问题,迄今为止并没有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由此而来的一个后果就是,银行和地方出于各自的利益形成了一种紧密型的“银政合作联盟”。有关资料表明,仅仅是建设银行,在过去6个月内与各地政府签署的贷款授信总额就超过了1万亿元。这种“联盟”无形之中已经成了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的最大障碍。

地方的投资冲动和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实际上都不是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政府改革的问题,其解决之道只能是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综合调控。否则的话,对房地产市场、投资过速和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都要大打折扣。但是,客观地讲,作为转型经济有的一种现象,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既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其影响难以充分预判的风险,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已经超出经济政策学研究的范围,其具体政策安排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金融政策“内疏导,外分流”

宏观调控金融政策范文第2篇

一是金融调控主体多为各国中央银行。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主体几乎都是各国的中央银行,即使在多元制中央银行国家也不例外。

二是金融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经济增长。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说明,经济增长是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

三是金融调控日益成为解决金融配置资源过程中的“市场失效”问题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主张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干预国民经济活动的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思想。后来经济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了,适宜的政府干预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效解决市场在调节金融运行和配置金融资源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

四是金融调控日益注重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用。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十分注重依靠政策综合部门的协调。德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除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银行以外,经济部、财政部也担当各自的宏观调控职能,三大调控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也包括计划、财政与金融调控的分工协作与密切协调配合,并且不断走向协调运作。

中外金融宏观调控的差异

一是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存在差异

一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大多是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进行权衡。实际上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各个国家在实行宏观调控时一般以一个目标为主,使其他目标尽可能达到较好水平;而且在不同时期,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目标作为主要目标。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重心已逐步倾向于抑制通货膨胀。德国政府认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的核心内容,是通过保持马克币值的稳定,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和经济界也认识到“必须把通货膨胀限制在低水平上”,认为“低通货膨胀不仅有利于经济,而且有助于建立经济持久扩张的阶段”。我国目前是实行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更应以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作为主要目标,同时努力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人们能够承受的水平以下。

二是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多年的金融调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体系。美国联邦储备体系通过制定货币金融政策,充分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调控等手段调控宏观经济金融运行,还通过一些由政府建立和担保的金融机构对特定的经济领域进行干预,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等,收到较好的调控效果。自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金融调控也不断取得长足的进展,货币政策调控逐步趋于完善。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调控的形式也是由直接信贷控制演化而来,“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情况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由于我们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总体上利率还是以国家统一控制为主,行政色彩依然浓厚。

三是金融宏观调控的环境存在差异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面对的是比较成熟的经济环境:一是利率市场化运作。二是拥有一个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包括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灵敏、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的货币市场和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竞争充分、市场化程度和运作效率较高的资本市场,并且这两个市场之间联系紧密。而我国的情况是,商业性金融机构改革远未达到预定目标;“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天然联系被人为割裂;企业和社会公众等调控客体活力严重不足,金融信用意识较差,对金融调控反应能力较差,从而使央行对宏观经济进行金融调控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是单纯依靠大量货币供应推动的结果,而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物价的快速提升。

四是金融宏观调控决策程序差异

在经济发达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决策权基本上集中在中央银行而不是中央政府。在美国,负责发行货币和提出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标的是美联储,它是美国货币与金融事务的决策机构,享有较强的决策独立性。总统无权干预其业务工作,联储的工作直接向国会负责。德国《联邦银行法》规定,联邦银行可不受议会管辖。中央银行委员会是联邦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制定货币政策、信贷业务政策和管理制度。如果单纯从中央银行独立性考察,中国人民银行尚不具备美联储以及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央行的独立地位。当前的制度安排是,央行隶属于国务院,与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并列,这将在一段时间内决定央行的性质和作用。

宏观调控金融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货币政策

Abstract:Central bank is regarded as the bank of issue,the bank of bank and the government’s bank as well.With all the deposit reserve form commercial banks, it plays the role of 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 making and carrying out monetary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As important parts of the process, its branche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By analyzing all the involving factors , the paper aims to come up with possitive suggestiong for the furtur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bank and its branches.

Keywords:central bank;branch;monetary policy

1.绪论

1.1 本论文的主要方法和结构安排

本文主要采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多角度着眼,发现我国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本文从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与职能介绍开始,先明确基本概念。然后详细剖析我国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接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1.2 基本情况介绍

作为货币政策执行的重要一环,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调控宏观经济,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大都设立了各种分支机构。

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具有以下三个职能:

参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这是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最核心的职能。

维护地区金融稳定,提供区域金融服务。金融稳定指的是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不会出现较大的震荡,金融作为资金融通的媒介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且金融行业本身也能稳定健康发展。

另外,在加强中央银行透明度方面,中央银行分支机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我国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执行货币政策中的问题

2.1 货币政策本身的有效性有提高的空间

首先,社会资金的实际流向与货币政策的意图之间存在差异。以我国的钢铁行业为例,钢铁行业属于高耗能产业,它的过快发展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各种问题。它属于宏观经济应当调控,限制其发展的行业。但从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来看,近期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虽与以前相比有较大回落,但投资在建规模依然很大,存在反弹的基础。当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意图松货币时,松的货币不一定能流到央行希望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企业那里去,当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意图需紧货币时,也不一定能从央行希望限制发展的行业和企业那里收回货币。

其次,货币政策没有协调好中小企业融资难与信贷过度集中同时并存的问题。信贷的现实结构必须与经济结构大致吻合,并对结构上的缺陷进行增量上的弥补。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灵活为宏观经济贡献了大量的GDP,也解决了大量居民的就业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中小企业只获得了很少的一部分信贷支持。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投向明显向少数优势行业、垄断企业、大项目等集中,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2.2 分支机构设置不够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整体经济的同质性逐渐被地区间的差异性所代替。区域金融运行状况的二元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我国的货币政策更多的还是以金融运行的一体化为假设前提。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和经济制度转轨速度有快有慢,这造成了不同地区对同一个金融政策的反应并不一样。同一宏观调控的金融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和效果有着较大的差异。一刀切的金融政策较大的影响了我国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效果。

我们可以用最优货币区理论来检验我国是否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生产要素流动性标准。从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衡量标准来看,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固定资产和投资)等。首先,从资本要素来看,现在我国银行的信贷资金实际上仍处于纵向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状态,我国的信贷资金无法在不同区域之间实现自由流动。另外,就劳动力要素来看,劳动力的投入既表现为数量,也表现为质量。我国劳动力市场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经济开放度标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可以由对外贸易额来体现。其中东部地区的出口总值、进口总值以及进出口贸易差额都大大超过了中西部地区之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开放度远远高于我国中西部。

产品多样化标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品多样性程度远远大于中西部。东部地区产业非常丰富,包括了中西部地区没有的大量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农业为主,产品相对单一。

通货膨胀相似性标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通货膨胀水平也相差较多。仅以房价为例,北京上海的房价比西部三线城市高出了许多,说明通货膨胀水平高出了许多。

从最优货币区的上述检验标准来看,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人民银行应该通过探索实施有差别的货币信贷政策,缩小地区间差异,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

2.3 外部环境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现在,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而且这个之后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大中。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形不成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相互割裂,资金不畅通、价格不统一。这正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

其次,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阻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一种金融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些行为主体的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经济失信行为的出现和泛滥,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到居民和企业消费和投资的积极性,限制了社会信用总量的扩大,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再次,社会上各经济主体并没有较强的政策敏感性。我国各经济主体对利率的调整并不敏感,利率的调整对于各经济主体的投资决策影响并不大如果地方政府想支持一个项目项目,贷款利息的上升和下降都不足以成为影响该项目是否实施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低,民间借贷比较活跃。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条件下,银行很难通过自主定价来覆盖贷款风险。民间信用基本处于自发和隐蔽状态,难于管理,使人民银行对流通中货币量的估计和测算产生误差,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3.增强央行分支机构执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3.1 增强央行分支机构自主性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应当适当下放货币政策权限给分支机构。以适应我国经济金融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比如在规定基准利率一般水平及其浮动幅度的前提下,将各区域具体利率水平的确定等权限则下放给各分支机构。在相对统一的全国性货币政策下,实行有差别的区域性货币政策,可以使宏观调控政策具有一定的弹性,适合各区域不同的实际情况,引导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可以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另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充分运用好信贷政策,严格执行总行制定的货币信贷政策,并在充分了解当地实际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总行规定的大方向下做小的调整,以切合当地的实际。

3.2 加强货币政策前瞻性分析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积极开展对货币信贷政策的前瞻性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建议,供总行和地方政府决策参考。重点把握经济运行中的难点重点,研究当地的龙头产业,在广泛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

3.3 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政府应当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扶持,并完善它们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发挥信贷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政府的职能应该着重落在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违背市场价值规律。应将有形手和无形手相结合,并以市场为主导。

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接受者,企业自身的效益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质量和效益,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这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是极为重要的。

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信用征信系统主要包括两大系统,意识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法人组织的征信系统,二是与公民个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信用征信系统。高效快捷的社会征信系统是防止同一主题多次出现失信行为的利器。根据征信系统数据库的形成。使用过程,征信系统分为以下五个子系统:信用档案系统,信用调查系统,信用评估系统,信用查询系统,失信公示系统。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培育公众的金融理性和货币政策意识。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大众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货币政策的认知度和相关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认知程度。

参考文献:

[1]郑建军 高倩倩.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绩效评价:1999~2005[J].国际金融研究.2006,(10):42-48.

[2]周先平. 中央银行地区分行辖区划分的合理性——基于结构性VAR的中美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07,(02):37-48.

[3]杜斌. 论中央银行的纵向一体化与基层央行的职能[J].金融研究. 2006,(09):166-170.

[4]李云峰. 中央银行沟通、实际干预与通货膨胀稳定[J].国际金融研究.2012,(04):15-23.

[5]李云峰,李仲飞. 中央银行沟通、宏观经济信息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 财贸经济. 2011,(01):56-63.

宏观调控金融政策范文第4篇

(1)区域内的商业银行风险是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及其内部各个区域,银行业无论从规模还是重要性方面来说,都是金融业的领头羊,是区域金融体系的最重要构成部分,是区域内主要的金融机构,其发展程度对区域内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很高,尤其是在中小城市,重要性尤其突出。因此,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商业银行产生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区域内商业银行风险研究。(2)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金融机构不仅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出于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地方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因此,区域经济体系同时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影响,这两者的具体政策目标有时不一定统一,这就使得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变得复杂化。

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1)金融机构的自身原因。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金融机构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大部分金融机构普遍采用规模的膨胀作为追求利益的手段,“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模式,使得金融机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区域金融风险的程度。(2)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是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稳健进行,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但过多的政府干预反而会诱发区域金融风险。(3)一国的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由于经济较发达区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济波动与我国整体的经济波动呈现基本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我国制定的宏观金融政策更多是以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参照系,即单一性的宏观金融政策。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区域内的金融产业成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全国统一的宏观金融政策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而言,面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健全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工具、高级的产业结构等迅速调整金融活动,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相反,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区域而言,由于产业结构的低级化,金融工具的单一化,不完善的金融机构等原因,在经济活动的运行中,无法化解或降低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非均衡的格局下,单一性的宏观金融政策可能会成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形成和累积的诱因。

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宏观调控金融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优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国策,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企业、国家以及公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为循环经济提供的是制度上的支撑,是循环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持。本文从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当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废弃物的最少排放,是各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国家利用财政、税收、法律等手段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建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重要意义。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种自杀式的发展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严峻的资源形势,我们面临的生态建设任务因环境压力在不断地加大,这些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生存的大问题。

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有:有限性、强化性、弥补性、调节性与控制性。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设计原则有:针对性、可执行性、可持续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政策目标的层次性等。

二、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说明一下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

财政政策方面的局限性。在当前的财政政策中的确有不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主要涉及是三类,按执行部门的不同进行划分,由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由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以及由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政策看起来是很多,但是真正的财政支出并没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税收政策的不合理也没有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当前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这一方面,虽然国家为了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已经将循环经济列入国债投资重点,以支持资源能源项目和循环经济技术支撑项目。但是,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严重的筹资问题。国家并没有具体的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优惠政策,另外,银行迫于绩效为高能耗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加重了资源和环境形势。

产业政策方面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在产业政策上也正在给予资源和环境更多的关注。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想合理化的方向转变,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是不合理的,依然是以高能耗的重工业、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的比重久久得不到提高,这就导致了环境和资源问题,产业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倡导的力度明显不够,另外,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区域经济政策方面的局限性。区域经济政策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制定方面几乎是空白。应该根据区域能源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符合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完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要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给予循环经济支持,同时倡导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消费、流通等理念;制定专门的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明确重点和目标,重点整合高能耗的行业;建立宏观调控政策咨询、社会服务、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转变政府职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循环经济的行业标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各项指标的考核,进行合理评价,确保循环经济各个环节的良好发展。

从区域层面上看,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并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完善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园区企业的合作,合理划分上下游,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产业集群,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改造,促进循环经济和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循环型城市社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整体规划,对小区废弃物进行处理,提高循环利用率,倡导绿色的生产、消费理念,培养循环经济意识。

从企业层面上就上看,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政策、责任延伸政策、产品回收利用政策以及创建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等等,总之,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是指政府机构为推进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法制定的激励和约束政府、企业、居民行为的一系列准则。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分为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彼此关联、彼此协调、彼此促进,共同推动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建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能够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地区、一些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使得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因此,需要国家以政策的形式对企业行为加以引导,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肖明辉,彭亮.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01(0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