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园设计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公园景观设计理念思考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上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人们越来越追求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而城市公园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其可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公园景观设计的逐渐得到重视,鉴于城市公园的作用,其更应该在设计上从产生意图出发考虑。笔者通过实践,分析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设计理念为基础。
(1)生态可持续性。保持场地原有的肌理及原生态基础,加以保护性改造,通过河涌、河岸、公园的不同水生态设计,形成一个自我净化系统;整体规划河涌网络纵贯的本区,保持这一生态廊道的连通。同时通过设计有生态绿岛,具有家具抽象符号和长度标听环形单车径及散步跑步径,穿行于绿色生态景观空间。同时,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整合地块周边生态系统,完善生态自我修复,打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本公园项目地处乐从家具、钢铁商贸区西侧,且与沙滘村和葛岸村富有文化历史的两村紧密联系,其公园设计特点应当融合现代与历史两个方面,体现现代商贸的风采,又延续历史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商贸风采与传统记忆
(2)城市的互补作用。城市公园作为日后发展居住区的一个重要辅助设施,通过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公共绿地,营造山丘、树林、河流、浅滩、湿地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自然环境,与居住小区内部庭院功能起到互补作用,为都市生活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3)超前意识。公园设计中导入安全避难防灾理念,预留大片开放空间,作为紧急避难场所为大量人群提供庇护。
2 项目概况
某城市公园用地呈正南北向,矩形,南北长239米,东西长180米,公园占地总面积为45130平方米。地块南北两边分别接人工河,根据该城市的发展定位,鉴于本片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异的地理交通位置,为此对其设计城市公园,为当地城市未来商住中心提供一个优美和生态环境。
3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3.1 生态设计手法
从以上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的思考,生态景观设计效果是城市公园设计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本公园为了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设计理念,从公园饰品以及环境方面都运用了生态设计手法。结合实践,笔者总结本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实施中采取生态手法处理。
(1)公园景观设计采用石笼作为一种生态格网结构,一种新型材料结构。生态格网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卵石填充后连接成一体,用做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的新技术。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新型生态格网结构,成功地应用于各种保护工程中。与传统刚性结构比较起来优点突出,更提供了一个新的景观视觉效果,较好地实现了工程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卵石柱摒弃了传统刚性结构建筑物的单一性立面装饰,在保证钢结构亭安全性的同时,增加景观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2)基于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使公共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本公园在设计手法上核心是采取生态技术,通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措施,重点创造水生态环境的城市公园。本公园照明系统均使用环保节能的太阳能照明系统,以环保、节能配合公园的生态性设计。公园设计水生植物净水系统。水生植物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水体景观,点缀水面与岸边,加强水体的美感。同时水生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水生植物能吸收水中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且能消除水体中许多污染元素,因此水生植物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恢复功能。水生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湖水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同时采取生态化净水,公园与河流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系统,通过水深、驳岸形式、植被护堤等水设计,建造一个的生态设施,由河道作为廊道,河涌水流经公园的入口湿地生态水生植物床和浅滩的过滤,进行生物净化,再进入深水区,再到净水区。如此进行一系列的过滤,最终达到水体的自净,最后到达卵石浅滩,为儿童提供安全戏水用水。
(3)公园生态水景设计,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床对水体进行净化,设立动态水景观——喷泉,为水体增氧。湖体基底和驳岸设计以自然土堆坡为主,表面层换粘土保水。对于公共卫生间、公园管理处等服务用房给水方面以自来水供应。植物灌溉主要采用自动喷淋系统,设净化池,利用湖水补给,提供日常的灌溉用水。公园的服务性污水主要来自洗手间和小卖部与公园管理处,采取就近排进周边的市政污水管。雨水方面则采用天然排水为主,沿路边设置不同形式的明沟排水,以自然的卵石、水生植物构成,暴雨时期会形成水溪景观,其他以暗沟排水为辅。
(4)天然的排水调节系统。本城市公园在各处设置天然排水系统,以保持水土,水通过有序的地表排水路径,以明水渠、地形明沟、卵石径的形式,汇集到深水区。当暴雨时侯,形成溪流的景色,水退时又是旱沟,草花丛生,呈现另一种景象。
(5)生态护坡景观设计。河涌设计还原河流原生的形态,设计成蜿蜒弯曲的河流,设计不同的水深,采取自然放坡的原生态驳岸,利用水生植物加固河堤,形成自然生态的河岸风采。湖泊设计还原原地形湖泊的原生形态,扩大湖面,增加蓄水面积,形成婉延弯曲的自然放坡原生态驳岸,设计不同的水深,利用水生植物加固河堤,形成自然生态的河岸风采。同时公园里设计了生态绿地植物床,潜水跌水区、活水区、净水区以及戏水区。
3.2 特色设计
本城市公园设计有彩色安全胶垫活动区,主要是考虑到随着生活的快速发展步伐,人们更加地崇尚健康环境生活观,儿童游戏场地及青少年活动场的安全性和趣味性设计尤为重要。在绿意盎然的小山坡中间穿插橙色和红色的小径,它们是用安全性能高的地面材料制作而成,在绿色植物与红色系的强烈色彩对劲以及巧妙结合下,充满视觉冲击和动感,这孩子们创造一个趣味性的安全嬉地带。
同时本公园通过雕塑、图案以及建造材料等,有效导入乐从家具、乐从钢铁等产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名片;同时引入新概念钢结构更楼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忆及传承;贯穿公园的单车径更是文化绿道的延伸,倡导人们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活态度。
4 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笔者公园景观设计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通过结合某城市公园项目加以探析,对于本城市公园设计上采取卵石明沟与草坪明沟等天然排水沟,以及各种可渗性的设计,节省不少排水管道等材料;太阳能照明系统的设计,施工方便,减少管道的铺设和缩短施工工期,在日常使用中,比起常规配电节省不少电费。通过对南片区公园的生态环保设计,提升了南片区的环境效益,为这个片区居民的提供一个设施较为完善的生态社区公园,吸引更多人到这里居住;从而,对于整个片区的土地升值起到积极作用,人口聚集造就消费的增加,商业价值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综泽.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传播,2011,28(09):118~119
Abstrac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daily assessment of the employees have vital role on inspiring staff to work with enthusiasm, thus ensuring the saf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the equi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esign and build the "Points Syste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the power maintenance staff.
关键词: 运行检修;绩效管理;积分制
Key words: operation maintenance;performance management;the points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180-02
0引言
2014年,某风电公司由原各地分公司“运检合一”的运维管理体系调整为“运检分离”的运维管理体系,即各地区风电场运行管理工作仍由各所在地分公司负责管理,总部成立运维事业部,负责监督指导各风电场的运行管理工作,并在各地建立能够辐射多个风电场的区域检修中心,以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的方式直接负责所在区域内风电场的检修维护工作。新运维体系下,针对如何将公司与事业部的重点考核指标层层落实到位,如何最大程度调动检修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如何实现检修人员与运行人员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等问题,研究制定了一套检修员工“积分制”绩效考核管理思路和具体实施规划。
1检修员工“积分制”考核整体思路
检修员工的“积分制”考核整体思路是:建立检修人员(分为质保期内、质保期外)各类标准化工作规范和劳动定额,理清工作界面和工作职责,明确各项工作内容的完成标准和工作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并规范基于工作效果和工作量的“积分制”日常绩效考核办法,即:以达到工作标准要求或工作效果的工作计算实际工作量,按工作量积分计算考核结果,最终实现由“积分制”工作量考核确定日常绩效工资兑现,按能定岗、按岗定薪、按绩取酬,真正实现“多劳多得”、“技能水平高多得”的激励导向。
2“积分制”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实施规划
2.1 理清工作职责和工作界面在运检分离的新运维体系下,对于检修人员的考核,理清工作界面和工作职责是完善考核的管理基础。只有明确哪些工作由运行人员承担、哪些工作由检修人员承担、哪些工作共同承担,共同承担的工作由谁牵头来做,并规范各项工作流程,才能明确考核主体与考核范围,做到各项工作都有考核承接与覆盖。
2.2 对不同类型工作内容实行适合的考核检修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故障检测与排除”和“风机及线路的巡检定检”两大块业务。
对于“故障检测与排除”工作,应做好故障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故障,明确哪些故障由运行人员处理、哪些故障由检修人员处理、哪些故障需要厂家或外部机构支持,对于应由检修人员处理的故障,逐步设置故障响应速度、故障检测准确度、故障处理效果、故障处理时间、故障处理成本等考核点,确定不同技能等级检修人员可以处理的故障类型范围,对于准确定位故障类型、并按规定时间和成本范围内完成故障处理的事件进行积分制考核。
对于“风机及线路的巡检定检”工作,可实行风机、线路包干到人,按工作计划和巡检定检后所负责风机、线路故障率和维护成本进行考核。
2.3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明确工作界面与职责、明确考核方式后,决定考核是否科学、准确、有效的关键,取决于考核标准制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对于故障响应速度、故障检测准确度、故障处理效果、故障处理时间、故障处理成本等考核点的考核标准,应在充分研究历史数据、同行业或同类机型其他单位相关数据、厂商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考虑现场作业人员技能水平、风机实际状况等现实因素,逐步建立、完善并细化各项工作定额标准,并与公司下发事业部的考核指标形成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故障检修工作不断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方向进步。
对于巡检、定检包干业务的考核标准,应在考虑风机质量和状况、线路长度、地形地貌等现实情况的前提下,研究最佳巡视路径和最优化工作效率的工作量分配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节点,明确包干风机及巡视定检要求及定检完成质量和成本要求,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考核。
2.4 建立“积分制”考核分配细则故障检修及各类定检工作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完成后,对检修人员实行“积分制”考核分配办法,即每月按区域整体绩效指标及电量完成情况确定区域整体奖金总额,整体奖金总额拿出一部分作为固定奖金部分,固定奖金比例=固定奖金部分/整体奖金总额,员工固定奖金=员工个人绩效奖金系数×固定奖金比例,其余部分作为积分制奖金部分=当月整体奖金总额-固定奖金部分,当月积分价格=积分制奖金部分/当月区域所有员工总积分,员工积分奖金=员工个人积分×当月积分价格,员工每月绩效工资=固定奖金+积分制奖金。
通过积分制考核办法,既将区域整体绩效完成情况与员工月度奖金挂钩,又将个人职责范围内应完成的工作质量、数量通过积分制奖金分配与奖金挂钩,树立起清晰明确的压力传导机制和“按绩取酬、多劳多得”的价值取向,真正将公司整体目标层层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员工。
3“积分制”考核管理体系规范化推进步骤
为规范员工层面考核,有序推进考核规范化工作的进展,建议按近期、中期、远期步骤开展“积分制”考核的规范化推进工作。
3.1 近期工作步骤(1-3个月内)①组织各区域检修中心梳理检修人员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检修人员与运行人员、外委厂家的工作职责界面和工作流程,在现有故障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故障处理的权责划分:对职责范围内可以处理的故障类型,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初步形成考核定额标准,以此为依据对故障检修工作开展考核;对处理不了的故障类型,明确责任界面划分和标准处置流程,对标准处置流程执行情况进行考核;②规范定检、巡检计划考核办法,明确考核节点及相应考核标准,规范考核计划的形式和数据报送方式,每月按考核节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3.2 中期工作步骤(一年内)①组织专家团队,选取员工考核做的较好的区域进行试点,在充分研究历史数据、同行业或同类机型其他单位相关数据、厂商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考虑现场作业人员技能水平、风机实际状况等现实因素,对于各类型故障的响应速度、检测准确度、处理效果、处理时间、处理成本等方面梳理工作定额,在实际考核中对不同技能等级员工和不同品牌机型分别细化考核标准,逐步形成故障检修“积分制”考核办法,对按工作标准完成的故障检修工作赋予相应的积分,每月以积分总额作为奖金分配的重要依据之一;②规范定检、巡检计划考核办法,明确考核节点及相应考核标准,规范考核计划的形式和数据报送方式,将其纳入“积分制”考核办法,每月按考核节点完成情况进行积分;③对故障检修和定检巡检计划积分制考核办法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调整各项积分标准赋值合理性,调整各类积分权重,直至实现每月总积分结果能够客观有效的反映实际工作完成效果和实际工作量完成情况。
3.3 远期工作步骤(一年以上)总结、归纳试点区域积分制考核办法经验,提炼出其中的实施原则、方法、步骤和实例,形成标准化规范文件,逐步推广到其他区域检修人员,由各区域在公司和运维事业部指导下,建立、规范、完善各自区域内检修人员的积分制考核办法。同时配合事业部生产信息化建设,探索将积分制考核与生产信息化相结合的方式,将工作流程、工作定额与考核相关统计数据及考核结果计算方式固化到信息系统中,最终实现考核与信息化紧密结合、将公司各项考核指标真正精确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熊苹.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07).
关键词:员工归属感;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前言:在我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企业管理层头疼的问题,为此,企业做出了多种努力,但是依然存在比较强的人员流动,进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实际上,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因此,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就必须以员工归属感为出发点,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良好的应对市场竞争。
一、基于员工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建设意义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
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增强员工归属感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重视员工的作用。企业的经营就是对多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人力资源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资源,人力资源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与弱。企业文化建设在员工归属感的基础上进行,给予员工发展充分的重视,通过尊重员工,有效的发挥员工的重要作用。通过员工归属感的提升,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良好发展,进而实现企业留住人才的目的,并提升企业的价值。
(二)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是经营成败的关键,核心竞争力具有唯一性,其他企业无法进行模仿,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企业文化建设是核心措施。当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比较强时,企业就可以实现长远的发展。通过员工归属感的提升,促使员工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这样一来,员工就会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基于员工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建设完成之后,企业将变为凝聚共同价值观的组织,这样一来,员工就会认同企业,并形成强烈的归属感,进而积极的开展本职工作,同时,员工还会将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基于此,员工就会心甘情愿的留在企业,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个人价值及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最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提升。
(三)企业降低人员异动力的有效手段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的程度更加深入,这促使大量的国外企业进驻到中国市场中,这样一来,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实质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十分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及掌握。然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大幅度流动的现象非常严重,人才流动既包含自动离职,也包含非正常离职,无论是哪种离职,都将会给企业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员工之所以会大幅度的离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其他企业所提供的更为优质的选择,二是企业无法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不过,建设基于员工归属感的企业文化之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会提升,进而增加了员工留在企业的可能性,降低了员工的异动力。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增强之后,员工就会主动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进而激励员工不断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实际上,在一个成功的企业中,并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强迫员工工作,而是让员工在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供职的企业是最优秀的,进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基于员工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建设完成之后,员工就会将企业与自身相连接,与企业领导一起,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员工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一)物质文化建设
所谓物质文化建设,就是指为员工营造出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打造出企业独一无二的企业形象,增强员工的自豪感。首先,树立特色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员工对企业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比较差,就无法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因此,首先要打造企业的形象;其次,创设舒适的工作环境,企业在对员工的工作环境进行美化时,要注意科学性,对色彩、摆件等合理的布置,以便于保证员工在舒适的环境中提升工作效率。
(二)行为文化建设
在一个企业中,包含员工层和领导层,在建设行为文化时,需要分开来进行。在领导层,要提升领导的素质及能力,在基于员工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要改变传统的指挥、监督、控制地位,变为为员工服务的地位,这样一来,就会缩小员工与领导之间的距离,同时,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在员工层,要培养出典型人物,充分的发挥榜样的力量,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都会出现能力比较强、素质比较高的员工,企业可以将其树立为典型模范人物,激励企业员工以此为榜样而努力。另外,企业还需要展开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
(三)制度文化建设
在企业文化中,制度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度文化的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保证企业的有序发展。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管理时,应该科学的应用竞岗轮岗制度,从而充分的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实现人尽其用,在实行此项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公平性。还需要建立起薪酬考核制度,通过相应的精神激励及物质激励,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有针对性的提升员工的技能及综合素质,进而有效的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为企业的发展积极努力。
(四)精神文化建设
在企业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因此,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企业在确定发展目标时,要充分的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具备崇高性、共识性的特征。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是应该充分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实践作用,同时,还需要建立起清晰简明的价值观体系,将企业的经营活动纳入到体系中,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价值观体系具备真正的指导性作用。另外,创新是企业兴盛不衰的动力,必须要树立创新精神,通过不断的创新,丰富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促进企业的发展。
结论: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以员工为出发点,以提升员工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为目的。当员工的归属感提升之后,员工就会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工作中,进而有效的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促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最终实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素银.如何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员工归属感[J].科技与企业,2014,11(10):79.
[2]张进源.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 助推企业软实力提升--以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1(12):170-171.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技能培训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Anificail Intelligence)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与自动化处理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与扩展某些人类特定智能的学科,最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猛,在智能接口,数据挖掘,主体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智能接口技术是研究如何实现人类与机器的便利沟通,现在已经实现了文字,语音,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实用化的功能。数据挖掘则是如何从大量不完备的数据中自动生成可应用的知识的技术,在大数据时代里将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主体系统则是指的让计算机具备愿望,能力,选择等心智状态的实体,实现计算机的自主性。从当前的应用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5~10年内,人工智能将会应用在教育,医疗,管理,生产等绝大多数的社会领域中,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在本文中,作者将以高职技能教育为切面,分析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内应用的前景,并提出建立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职业技术辅助教学系统的思路,方便进行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人士研究与借鉴。
二、人工智能在高职教育教学领域的典型应用及其不足
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方面是很久以来的教育现代化的热点,从最近几年来的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三种应用的层面:一是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它是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引入至CAI系统中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教学支持,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二是智能,即让某些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由人工智能来取代教师进行授课,即时答疑,提高教学的效率;三是智能数据库,对于课程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应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数据库的访问速度与交互功能,便于快速搜索与整理数据。但是对于高等职业技能教学来说,上述的三大应用领域还有些不够契合,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对于学习者的活动流程的监控与记录能力不够。传统的CAI系统,侧重于对理论思维知识的辅助教学,而对于学习者的身体活动的记录能力不佳,这样无法即时准确地保存技能学习过程中与身体活动相关的数据。众所周知,技能的教学是与学习者身体的活动相关联的,行动数据的获取量不足就会导致无法对学习者的技能及其效果进行评估与纠偏。
(2)与使用者的交互功能不佳。传统的人工智能交互是文本与图像,虽然简单直观但形式单一,还无法通过生动的语音和动作与使用者进行交互。这样在教学辅助方面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智能水平有待于提升。现代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虽然已经能够实现教学数据的排序、统计、汇总等简单的操作,但是离真正智能化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系统无法根据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情况统计分析,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在即时交互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职技能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教学人工智能应用的不足,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情况,特地提出一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设计思路:
(1)使用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实现行动数据的采集。
智能接口是为建立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自然和方便。学习者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无法像传统的人机交互方式一样将数据录入至计算机中,而是需要智能系统通过摄像头,运动传感器等等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来感知学习者的活动,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统计,并转化为大数据存放至海量数据库中。至于具体采用哪种智能接口技术,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
(2)应用专家系统对于学习者在技能操作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实效的一个领域,它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实现特定领域内的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系统。利用它来对技能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中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发现学生与老师都没有发觉到的某些特殊的学习状态,能够为进一步的学习反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使得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3)使用智能检索与生成技术对于分析结果进行输出与展示。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的检索系统,可以快速地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可以利用网络的环境,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结果展现在学习者或教师面前,方便掌握学习的过程。
四、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展望
通过应用了上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教学系统,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产生非常强大与积极的影响。首先,该系统可以将教师从重复机械的日常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不再通过传统的测验,考试,交流等方式获知学生的学习状态,由系统监控学习者在技能培训过程中的一举一动,自动进行学习效果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积极地反馈给教师,从而使得教学更具备了明确的方向。其次,该系统也会增加技能教学的趣味性,将培训的活动转化为类似于电子竞技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观察到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差异,更能够培养自学的能力。第三,该系统可以与现有的高职院校校园网实现无缝的对接,将全院校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智能加工与挖掘,可以更加方便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也可以方便地扩展成为完备的高校智能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邱月,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7(08).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多学科性院校;工科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89-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师范生就业日益弱化的双重冲击下,诸多地方师范院校走上了一条以规模急剧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化发展之路。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由于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报考人数多等原因,成为此类院校追随的热点。然而由于起步晚、办学经验不足、受师范教育传统的办学思路及惯性的影响,致使这类院校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与行业需要相脱节、教学方式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等问题[1,2],因此必须探索当前形势下此类院校工科专业建设及发展的新途径,以提高其工科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地方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地方师范多科性院校工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工科专业建设人才。工科专业目前缺乏以下教学及管理人才:一是对学院工科专业布局统筹规划、专业结构进行优化、把握工科专业方向及专业特色的领导者和设计师;二是对本专业建设有明晰的构想,能够组织专业建设队伍有效地开展工作的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带头人;三是熟谙工科专业教学规律的管理者及监管者,有些工科专业的教学管理沿用或类用师范教育管理模式,仿效、借用别的院校的管理办法,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效果不佳;四是结构合理的、具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2.工科专业设置布局不合理。一是新专业设置时急功近利、追随热点,致使所上的新专业不具有本院及地方特色,与其他学院相比缺乏竞争力;二是校内工科新专业设置时,由相关系、二级学院做主,大都依据原有师资,专业的设置无统筹规划,各自为政,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求得本系部的长远发展,能沾边的系部都想创办拥有自己的工科专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出现校内不同院系创办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混乱情况,导致相同专业及类似专业重复建设,不利于资源共享及专业做大做强;三是有的工科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本末倒置,存在先建专业,然后再根据需要引进教师的现象,致使所建专业无懂行人规划,师资力量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几个教师承担一个专业的专业课课程教学任务,一个教师一学期上三门以上专业课的现象,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四是学院所设置的新的工科专业布点与教学实力强的工科类院校雷同,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设置初期就不具备竞争优势。
3.硬件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工科专业建设的投入经费大、难度大,学科实力不强,学院起初避重就轻,先建设学科实力强的师范类专业,没有将工科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近年来随着工科招生量的急剧增大,致使工科教学所需的教室、实验室、教师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远不能满足需求;实验设备陈旧、套数少,也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适用此类院校工科学生的教材、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偏少,教材大多选用国家985或面向21世纪教材,理论偏深、实例不足,不符合此类院校人才培养要求。
4.专业特色不鲜明。首先,新专业设置时就存在先天不足,没有形成专家、地方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遴选机制,没有形成地方需求特色。一般由院系根据自己的现有师资及办学条件申办新专业,院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申办新专业时要么追随热点,要么效仿其他院校,致使新建专业在设置之初就脱离了地方需求,不具备地方特色及比较优势;其次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内涵建设得不到保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也以效仿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及师范院校特点,形成自己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二、地方师范多科性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的思路
师范多学科院校中工科专业建设及发展应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人才先行,规划合理,硬件达标,特色鲜明。
1.人才先行。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优秀的、符合工科专业建设的领导者、管理者及教师队伍,就不能实现工科专业的建设目标,更谈不上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工科专业建设应首先满足对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工科专业建设急需的人才,一是引进或聘用学科带头人,为工科教学及科研奠定方向及统筹规划基础;二是在与工科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安排熟谙工科教学及管理规律的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工科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相关事务,按照工科专业规律实施教学及科研管理,避免以师范教育的管理模式类推工科管理;三是降低从硕博士毕业生中招聘专业教师的比例,增加从社会各界,特别是厂矿企业招聘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将一些既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引入从事工科专业教学;四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科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培训计划,增强教师的实践水平及能力;也可从企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面向学生授课,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2.规划布局合理。一是新专业构建时,不贪大求全,遵循超前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及系统性原则,不以院系利益为基;二是对学校现有工科专业及教师队伍进行整合,在校内形成合理的工科专业布局,避免不同院系存在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现象,集中资源、精力,做大、做强某些工科专业;三是形成工科专业建设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规划,包括明确的办学方向、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相应的方针和对策。学校应有新工科专业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布局不合理的现有工科专业进行整合、优化专业教师队伍;院系应有本院系专业发展数量、相关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专业教研室应有本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规划;教师应有授受课程建设规划,形成自上而下的、系统的、切合实际的、合理的规划方案,使工科专业发展有章、有序。
3.硬件达标。硬件建设应满足现有教学科研的基本需求,首先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工科专业教室、实验室、办公等用房短缺问题;同时加大实验设备、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其次加强教材建设,自编或采用符合本校生源层次及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
4.特色鲜明。一所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学科专业竞争力体现在其办学特色上,学校及相关专业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创办自己的教育特色及特色专业,那些设置于地方的区域性高校,特别是师范多科性院校,如果没有在相同的专业名称下,形成基础理论扎实、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特色专业方向,并以此形成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这样的学校就没有发展的空间,迟早要被社会经济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机制所淘汰。地方师范多科性院校工科专业建设应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及师范多学科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①立足地方,形成地方特色工科专业。首先,地方师范多学科院校在设置及建设工科专业时,应充分调研地方经济建设及发展对人才数量及其知识结构的需求,充分认识自身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创办建设特色鲜明,符合地方经济需要的工科专业,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这样才能维持学校及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在专业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地方企业的设备及人力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为特色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基地及人才保障。②发挥师范多学科优势,形成师范多学科特色工科专业。在师范多学科院校中创办工科专业,虽然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但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文、理、工、管、经济、艺术、体育等多学科共存一个校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科间相互渗透和相互交流。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共存一个校园,对工科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理性思维的完善等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培养工科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演讲判断能力、哲学思维能力等都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多学科性为工科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于共性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工科学生调整、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经济建设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第三,多学科性为工科教育研究,为工科的基础课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师资和试验设备,有利于实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开展对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师范教育根基上发展而成的地方性多学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建设具有很大的难度,为了提高工科教学质量,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维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迎难而上。工科专业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多个方面,必须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学校是专业建设的总设计师及保障者,应加强工科专业建设的领导,做好统筹规划;院系及专业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中间力量,应做好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等具体工作;专业建设不能忽视学生的内在因素,应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加强实践教学中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及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办好工科专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