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第1篇

一、全区工业经济现状分析

近年来,特别是新区成立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工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2.6亿元、销售收入93亿元、增加值21.8亿元、利税总额9.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1%、24.3%、24.6%和41.5%。今年1-5月份,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工业总产值增幅达36.8%,其中规模工业增幅43.9%。在南京市十三个区县中,我区的工业增幅已连续三年位居第三。

2、规模工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2年,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55.8%,2003年比重上升到64.4%,今年至5月末这一比重又上升了一个多百分点。2003年末,全区共有工业企业9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3家,当年实现产值或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有16家。这33家重点规模企业数占全区的3.38%,当年实现产值49.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2%;净增产值16.4亿元,占全区净增产值的73.4%;实现利税5.2亿元,占全区工业利税总额的55.7%。因此,无论是工业总量的增加,还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规模企业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初步形成了相对优势产业。通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区工业已经形成了机电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特种车辆等四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机电制造业,企业总数近60家,已有大吉铁塔制造、伊凯科技、电力变压器厂等6家过亿元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较高,去年该行业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生物医药业,主要集中在区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超过10家,高新技术产品集聚,发展潜力很大。纺织服装业,这一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容纳劳动力多。经过持续多年的产品结构调整,纺织服装业正向新的产业高度发展跨越,已经出现了象中脉科技、华脉保健品、道吉面料这样的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强势企业。特种车辆业,大多集中在顶山街道和珠江镇,以浦镇车辆厂的城市轻轨及天印公司的专用汽车为龙头,企业数近90家,其中有10多家由铁道部许可为定点生产企业。

4、工业载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底,区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达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5亿元,入区企业263家,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累计超过18亿元。镇街工业集中区累计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6亿元,建设标准厂房11.6万平方米,累计入区企业168家,去年园区产出占镇街工业的45%。

5、工业贡献份额大幅提高。我区近60%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的贡献;各类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主渠道;提高城市化率,工业是主要推动力;工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了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总量偏少。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在南京市7个郊区县中居第4位,与我区的地位不相称。二是重量级的企业不多。过5亿争10亿的企业还没有;从产业带动上看,对行业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不多。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优势产品不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全区企业数的1.23%,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10%,远低于全市30%的平均水平。四是受资源性因素制约。工业征地难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全年工业投入将产生一定影响;银行资金供应收紧,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面临考验;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我们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抓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我区工业经济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主要思路和对策措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条主线,加大"五化"力度,坚持三个不减,确保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势头,为全区"两个率先"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围绕"一条主线"

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加大"五化"力度

1、大力推进企业规模化,以此为支撑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规模企业,抓住了这些规模企业,就抓住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大局。要抓紧制定规模工业企业培强做大规划,加大对规模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与预测,加大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及时解决和缓解规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规模企业提高科技水平,挖掘技改潜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比较大的增值空间。到2007年,全区力争培育出1个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4个过10亿元的企业,50个过亿元的企业,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超过80%,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2、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以此带动工业特色产业的形成。根据产业集聚、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我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布局现状,以实施沿江开发为契机,着手进行全区工业布局、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工作,通过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优势。重点抓好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几大产业的布局战略调整和优化,建立有利于对我区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链网络。针对生物医药和机电制造行业企业集聚的优势,引导做好产业链延伸组合工作,在区内实行产业的社会化分工,做长做粗产品链;同时,使相关行业内的企业既有互相竞争,又有互相协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此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力争通过3-5年努力,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机电制造、高档纺织、专用汽车等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超50亿元。

3、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此带动新兴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区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使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有一个较大发展,成为带动我区经济高起点发展的新亮点。一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0%,与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力争用3-5年时间,使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研发等重点产业,特别是要紧紧依托科学城优势、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势、生态品牌优势,集中力量发展软件产业,力争成为国内知名的重要软件产业基地。二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支柱产业中的比重。要以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大项目,以及知名研发机构,切实提高支柱产业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机电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走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努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我区高校院所众多的优势,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的开发,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培育,使我区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大的突破。

4、大力推进工业集约化,以此带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聚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整合、调配和管理,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推广企业合建、共建模式;在符合消防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着力提高投资强度,区开发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至少达20万美元或160万元,市级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至少达15万美元或120万元,区开发区进一步凸现生物医药、高档纺织等产业集群优势;市级乡镇重点工业集中区突出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开发。今年,各类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确保超过2亿元,园区总产出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力争达50%以上。同时,在长江三桥附近规划建设三桥经济区,争取纳入全市制造业重点发展布局。目前,初步规划方案已报市政府待批,力争下半年实施产业启动区。二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在当前宏观经济紧运行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能源等要素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在土地上,不等增量,用活存量。用好已批的,做到能少用的不多用,能统一建多层标准厂房的不分散自建厂房,能向空中发展的,不向地面扩张。清理未用的,合理调剂,力保重点项目用地。盘活闲置的,对全区关闭的企业、撤并的学校、村部以及各园区内的存量土地,加大盘活力度,"腾笼换鸟","变闲为宝"。开发后备的,加大土地开发和复垦力度,以地换地,自求平衡。在电力上,不等宽松,自我调控。坚持科学调配,实行错峰用电,积极引导企业多用夜间电、自发电,确保限电不拉路,确保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用电需要;同时抓紧变电站建设,力争早日投入运行。三是积极探索发展新兴工业业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型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相应提高污染控制标准,严格控制大用地量、大用水量、大用电量、大运输量的企业进入我区,从源头上杜绝新污染项目出现,力争在每一次循环中投入最少量的补充,把经济发展对生产资料消耗的依赖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区开发区和有条件的镇街,要结合实际,转变思路,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楼宇经济、商务经济、总部经济、税源经济等新型业态,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巨大潜力、积蓄发展后劲。

5、大力推进工业外向化,以此为主要途径带动多元化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没有有效投入就没有有效产出。当前,尤其要拓宽思路,大力吸引民资和外资投入,努力构筑工业多元化投入的新局面。突出民营工业经济发展,走工业内生型发展之路。创新城乡资源对接的思路和办法引进一批,全年力争引进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内联项目不少于100个,实际到位资金不少于18亿元,主要投入工业领域;鼓励民资、社会法人资本参与区属和镇街企业改制重组催生一批,以实现低成本扩张,引导1-2家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民企推进资本运作,迅速做大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壮大一批,对具有品牌优势、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集团实行挂牌重点服务,积极引导其向技术型、规模型、外向型发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发展层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走工业外源型发展之路。调整招商引资策略,把着眼点由侧重上新项目向结合现有企业嫁接改造、技术升级转变,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向外推介,鼓励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实行资产重组,促进优化升级;把项目引进由片面追求数量向提高门槛、注重质量转变,围绕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产业,做强龙头,拉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把招商对象由广招博引向主攻境外大公司大集团转变,精心组织好赴外招商引资活动,力求取得更大成效,确保完成全年工业开放型经济目标任务,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三)坚持"三个不减"

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创新思路,采取针对性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求加快发展,坚持"三个不减",力保工业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1、坚持有效益和质量的发展速度不减。积极应对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的情况,一着不让,加大对工业生产的协调服务力度。鼓励企业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替代技术和产品,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消耗;指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积极落实合同,压缩两项资金占用;积极扶持新经济增长点,对列入监控的新增长点,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尽快达产达效。全年确保实现工业总产值136亿、增加值26.5亿元的目标。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F424;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是丽水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丽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丽水市积极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大力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和“电商换市”,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实施“两化融合”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丽水“两化融合”的初步实践

(一)出台实施意见推动“技术创新”。丽水市在2013年3月出台了实施意见,明确技术创新发展目标和重点扶持领域。重点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品制造等产业的扶持,包括强化用地保障、加大金融支持等各方面支持。鼓励生态产业集聚区、省级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创建新兴产业试点示范区、基地。

(二)拟定指导意见支持“两化融合”。根据国家、省级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丽水拟定了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指导意见。意见稿提出要加快形成丽水市以机械装备为主体的带锯床、微电机、汽车空调零部件的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区;羽绒制品、日化工业的信息化示范区;以文化创意为主体的木制玩具两化融合创新区;逐步形成合成革、不锈钢、金属制品、生物制药的“两化融合”节能减排试验区;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区,信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建设基地支撑“两化融合”。建立了设计基地推进工作机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促进产品生产流程的信息化,建立了工业设计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基地运营机构、工业设计企业等三层工作体系。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基地筹建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各阶段工作任务。基地建设分两期进行,选址天宁工业区闲置厂房,签订了3000平方米承租合同。基地远期规划选址丽水绿谷信息软件园内,规划面积2万平方米。

(四)深入企业指导“两化融合”。开展“两化融合进企业”活动,促进工业企业变大变强。2013年11月28日,浙江省“两化融合进企业”活动(丽水站)在纳爱斯集团隆重举行。活动传达了国家、省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精神,介绍了浙江省“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并生动地讲解了产品云展示、云管理平台在带锯床行业和服装鞋革业的应用,纳爱斯集团进行了两化融合典型经验发言。这次活动为丽水市“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加强了相关企业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为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搭建平台促进“两化融合”。绿谷信息产业园完成投资1.8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9.48%,加快北区块的征迁,完成41%征迁协议签订。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审批工作,完成了四维时代网络等28家企业入驻基地。完成了腾佑科技、安恒信息技术、博耀微电子等11家企业入驻天宁孵化基地,到目前为止总共有34家信息化企业入驻。多家企业快速成长,其中财源网络、丽福科技均从孵化园区向产业园的过渡迈进,绿谷信息产业园已经成为当前“两化融合”的新平台。

(六)引进人才保障“两化融合”。在全市12个专业招商分局中专门建立招才引智局,主要开展包括信息产业人才在内的高素质人才引进工作。目前全市扶持在建的院士工作站已有10多家,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试点站在金马逊正式挂牌成立。积极开展国内外区域合作交流,分批赴杭州、武汉、济南、西安等地考察交流学习,积极参加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年会、南京软博会、宁波智博会等各类博览会、研讨会、座谈会,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寻求各类合作机会。

二、丽水“两化融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认识偏差。企业主体对两化融合的需求是企业内部发生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的强大动力。在丽水,大型企业较少,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的90%左右。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发达,多数中小企业的科研水平较低、自主研发意识不够强,同时又无法承受自主购买融合技术手段的负担。由于市场对“两化融合”的理念理解不透,对融合产品的热情不够,市场的拉动效应不明显,融合产品带来的收益并不足以抵消融合成本,从而造成企业实现融合的动力不足。

(二)基础薄弱。“两化融合”的实现是以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为起点的。目前丽水电子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尚在摸索过程中,与工业技术关联甚小;基础软件开发能力薄弱,与传统工业技术边界清晰,还不能与之进行有效磨合;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掌握信息技术的内核,从而不易与工业技术发生融合,阻碍了技术融合的顺利推进。

(三)力量不强。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带来了资金、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以及应用平台的变化,从而使得具备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设备能力的劳动者更具备竞争优势。当前,丽水市带动能力较强的信息化企业本身较少,这些信息化企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多,但高端人才比较缺乏,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不足。

三、推进丽水“两化融合”的建议对策

(一)抓住关键点,强化“两化融合”方向引导。政府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主体部门,必须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找准“两化融合”切入点,大力推进各产业“两化融合”的试点工作,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产业中的推广应用,逐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两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加强培育信息产业发展。推动丽水市半导体电力电子、嵌入式软件制造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电子器件制造产业壮大。助绿谷信息产业园和天宁标准厂房孵化基地等产业平台,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进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等工业软件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2)扶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鼓励企业建立或参与网上商品交易平台,完善供应链和客户、渠道管理,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企业销售模式的转型。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和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推进传统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层次。

(3)开展重点企业试点示范。深入推进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科学指导企业制定全局性的信息化战略规划。确定一批“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专业信息机构在企业两化融合、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重点抓好化工、机械、医药、皮革、电子、竹木等主要行业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4)加快工业设计基地建设。通过推进工业设计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搭建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丽水市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和专业信息资源库,促进全市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

(二)建立支撑点,强化“两化融合”人才体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动态系统中,技术进步是必然,人才体系是关键。企业行业要突出主体作用,率先探索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走出一条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径。

(1)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正规的信息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一大批企业所需的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化人才。

(2)建立高级信息管理人才储备体系。政府牵头,会集企业行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将丽水市内具有工业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相关的高职位职称人员列入管理范围,建立人才储备资源管理信息决策库。同时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与科技部门要大力协助具备“两化融合”项目实施的企业建立人才信息储备中心,促进“两化融合”顺利进行。

(3)完善人才引进的机制体制改革。以市级为主导,科学引进人才,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IT人才给予政策支持,以人才保障科学推进“两化融合”过程的实施,维护和升级信息应用系统并提供指导。

(三)找准着力点,推进企业内部“业务融合”。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信息技术装备投入的主体、应用的主体以及受益的主体。要坚持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两化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评估规范、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引导培育一批实现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具有较强配置资源能力、引领行业发展的行业骨干企业。

(1)不断加强传统工业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丽水的大部分中小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或省内已经开发和利用的智能生产工具,实现两种技术的成功对接。

(2)大力推进各产业企业内部的业务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应用平台,实现设计、生产、销售与管理等业务流程的“两化融合”。另一方面,积极利用计算机应用的创新与便捷,通过先进的程序设计辅助技术等,对行业企业内产品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

(3)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开展机联网试点。“机器换人”是开展智能制造的基础性工作。在推进“机器换人”工作中要注意四个导向:数字化导向,标准化导向,一体化导向,绿色化导向。对具有“四化”特征的技术改造要予以重点支持。

(四)围绕大数据,让“两化融合”上云平台。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1)要框架。云服务理念框架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目标、大数据建立、“云”资源共享三方面内容,以信息化产品应用、大数据的积累为抓手,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思维重新梳理公司的战略、文化、组织,重新审视僵化的企业文化和传统的金字塔式或矩阵式组织结构,重新定义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彻底全面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组织。

(2)键应用。“两化融合”要求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等关键环节上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转变,云计算为产业链上下协同提供了优质的解决方案,融合各类资源,并通过虚拟化技术向用户提供标准化服务,支持工业在广泛的网络资源环境下,为产品提供高附加值、低成本和全球化制造的服务。

总之,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系统性的重大工程,需要各方面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需要周密的方案设计和数年的艰辛探索。就当前丽水新型制造业企业发展状况而言,重点要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业发展,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为实现丽水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琳,李宁,王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时测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3.

[2]赵本纲.湖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对策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3]两化融合:工业转型升级“加速器”[J].信息系统工程,2012.

[4]冉奥博,侯高岚.两化融合时期的工业化?信息化重解[J].信息化建设,2013.

[5]石文堂,李萍,党磊.浅谈推动山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业的几点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3(Z2).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咸阳 旅游业 城镇化 互动发展

0前言

新型城镇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城镇化的产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第三产业等三大力量的吸引。大量经验表明,以旅游业为主导拉动和促进城镇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影响着旅游业发展。咸阳市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传统产业发展潜力有限,旅游资源却得天独厚。旅游业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既满足当地经济提升,又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以新型城镇化作为支撑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越高,旅游业发展也就越迅速。旅游业与城镇化的互动和谐发展,必然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稳步增长。

1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机制概述

1.1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型城镇化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驱动,也是我国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合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使经济发展更多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推动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

2012年,国务院批复西咸新区规划与建设,总面积882平方公里,涉及西安咸阳两市7县(区)、23个乡镇、总人口90余万。定位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和现代田园城市,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以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泾河新城、沣东新城、沣西新城、为西咸新区核心区建设,特色小镇点缀,建立全新的可持续的城市生活模式。使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取得平衡。以文化旅游、田园风情、关中民俗为特色建设生态田园小镇、生态田园新城、历史文化基地。

城镇化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成为实现西咸经济尤其是咸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1.2旅游业对旅游城镇发展的推动效应

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旅游产业具有以下特点;(1)人的流动性特点;(2)强大吸引力特点;(3)终端消费特点;(4)产业带动特点;(5)口碑传播特点等。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体系的建设能极大地促进人口的聚集、经济的聚集、资金的聚集,推动城镇化快速地实现。旅游业对旅游城镇发展的推动效应主要表现在动力效应和社会综合效应两大方面。旅游产业需要的是相对高端的服务,要有一定的接待设施、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吃住行购物娱乐等等,各种设施配套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促进城镇化升级。同时,旅游业有提升城镇价值的综合社会效应。对提升城镇的品牌、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民休闲生活品质,尤其推动旅游城镇个性化、品牌化的发展效应巨大。

1.3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作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随着“西咸新区规划”等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大规模实施,西部地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要突破传统工业经济推动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正成为推动咸阳城镇化发展最现实且最有效的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高速有序推进,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西咸新区的五个新城的规划建设,就是在新型城镇化思路的指引下,在交通、人才、信息、环境、特色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这五个新城中,每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通过特色小镇、重点镇的建设,实现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引导城市资本、城市消费进入农村,通过文化资源挖掘、休闲旅游等方式提升城镇附加值。使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特征相融相生。在科学规划建设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旅游的产业设想和元素。新型城镇要达到的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之目的,正符合了现代旅游业资源消耗低、绿色特征显著、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性可持续后劲足等特征。

2咸阳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现状

2.1咸阳旅游业发展现状

咸阳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中部,境内生态环境优良。咸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地热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一秦王朝建都之地,使咸阳赢得了“中国第一”的美誉。全市现有文物点近5000处。同时,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各县市独具特色的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咸阳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淳朴的民俗民风,已初步形成了一历史文化为主体,以养生保健和休闲娱乐为支撑,乡村旅游等其他旅游项目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格局。日益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聚集地。2014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0.0亿元。其中,接待乡村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亿元。但是依然存在着思想不够重视、保护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灵活等因素,影响着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挥。使来陕西旅游的游客,只知西安,不知咸阳的尴尬境地。

2.2咸阳城镇化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咸阳市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但发展水平仍待提高。咸阳市2013年常住人口494.22万人,城镇化率46.55%。属于城镇化发展中期阶段,此阶段城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且城镇化的进程将积极促进咸阳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虽然咸阳近年来城镇化水平呈逐年提升趋势,但从全省范围看,与省内其它地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13年咸阳市城镇化率高于上年1.35个百分点,但低于全省4.7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7.18个百分点。在全省十一地市区中低于西安(72.05%)、铜川(61.25%)、杨凌(58.01%)、延安(54.03%)、榆林(52.79%)、宝鸡(46.7%),排第七位。纵观两者对比数据,总体来看咸阳城镇化的整体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弱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如果两者不能互相和谐发展,将会对咸阳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咸阳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问题分析

3.1旅游业自然属性与城镇化商业属性冲突

商业化既是城镇化的原始动力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高度发达的商业化依赖于农业的原始基础和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创造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新模式。旅游业虽然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但旅游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事业,以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根本,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不应当过渡商业化。过渡的商业化结果必然招致旅游人际关系的恶化,旅游资源的商业化和旅游活动的庸俗化。因此,旅游具有一定的反商业化特征,特别在遗产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旅游的反商业化需求和特征更为显著。咸阳的旅游发展对人文景观具有依赖性,失去了自然属性就失去了旅游生命。而落后的经济基础,注定了城镇化进程中脱离不了商业化发展模式,现代城镇化发展中两者的矛盾尤为突出。

3.2旅游业与城镇发展用地规划之间失配

随着国家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到来,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必将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重头戏,咸阳首当其冲。城镇化发展中最核心的要素―土地资源尤为重要,城镇发展用地增加必然导致旅游用地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旅游业和城镇建设没有做到有机协调、合理科学规划,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必将形成激烈竞争。咸阳市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爬坡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建设道路很长,提升旅游服务职能,延展旅游产业链条需要更多的用地。据调查统计,201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42平方公里,2015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92平方公里,五年间用地速度增长达20%以上。而且,咸阳市目前审批需求以城镇居住用地、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发展用地较多,而园林绿化、道路用地比重较低。

4深化咸阳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策略分析

4.1完善旅游城镇空间布局规划

咸阳市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周秦汉唐古迹遗存丰富,加之咸阳市又是近现代红色革命的摇篮,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泾河、渭河绵延全境,巍巍嵯峨山横亘北麓,地热资源丰沛,自然旅游资源无可比拟。但由于咸阳市地处西部内陆,思想不够解放,经济欠发达,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意识跟不上、资金投入不足。除了乾陵、茂陵、汉阳陵等国家级旅游景点规划布局及开发以外,其余丰沛的旅游资源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及管理,基本处于局部保护,无序开发利用的局面。

随着西部大开发、尤其是2012年《西咸新区总体规划》的批准,咸阳市旅游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才揭开了新的篇章。之后陕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决定》,咸阳市随之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咸阳市旅游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才驶入了快车道。西咸新区按照“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新型城市理念来进行规划建设。在彰显文化上,以周秦汉历史遗迹和渭北帝陵历史遗存带为依托,建立历史文化保护特区,建设国家级秦汉文化展示区、国际化生态文化遗址公园。在生态建设上,以河流为依托。将水系引入建设用地,建设大面积湿地公园、水景公园。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建设生态田园小镇。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对马栏革命旧址、安吴青训班等红色旅游基地也进行了规划建设。

4.2完善旅游城镇基础和配套设施

完善的城镇基础、配套设施,良好的服务功能,是吸引游客、树立高品质旅游城镇品牌及形象的关键。现代旅游产业体系配套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建设两大部分。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旅游城镇服务功能的核心理念。在提升旅游城镇的容量、环境、秩序、主体功能等要素上下功夫,以适应现代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求。首要是优化旅游服务体系和多元旅游相关产品的供给;建立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各种安全救援保障体系;旅游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人性化的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提升旅游产业的生命力。其次,在文化、生态、治安等方面强化引导,多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丰富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的内涵和特色。对自然资源,应首先保护其原始性和生态性,使旅游回归其健康之本性。二是,在城市交通、通信、排水、商务会展、生态环境、文化设计、大型场馆、停车场、消防设施等软硬件上下足功夫。旅游城镇要达到初始设计之目的,必须在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上提质和完善。三是,在资金投入方面,保证资金充足使用。另外,大力鼓励民间投资、企业投资等多渠道投资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

4.3打造旅游业品牌

旅游城市、旅游城镇、旅游景区日益成为旅游市场促销的主体。市场是旅游业的命脉,旅游业所具备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均须以旅游市场的运作而达到游客的需求和经营者的投入与产出之目的。因此,旅游品牌已是公认的旅游产业软件之一。

咸阳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地区差异明显,旅游资源互补性很强,我们要充分挖掘,增加互动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重点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挖掘丰富多彩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游客参与的民俗、饮食、传统手工艺制作、养生保健等内容。要做到留得住人、留的下客。在旅游项目中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提高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这一“朝阳产业”的新品牌。

5结论

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运用相关理论,仅对咸阳地区两者的互动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结合咸阳市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意见,西咸新区建设规划,城镇化与旅游业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总体以城镇化为主导。

2、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在新型城镇化思路指导下,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旅游业起主导作用。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在开发旅游资源和人造景观的同时,完善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促成了新型城镇化基础的发展;通过规划、资金、人才的有序流动,一个新型的城镇化雏形展现出来。富平的陶仙坊、礼泉的袁家村、兴平的马嵬驿、泾河新城的茯茶小镇就是实证。

参考文献:

[1]Chad・R・GTourismtutorial[M].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ology press,2003.

[2]LikorishLJ,JenkinsCL,Introduction to Tourism[M].Beijing:china tourism press ,2002.

[3]董宪民.陕西导游[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2.119-120.

[4]王新越.中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5]咸阳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意见[J].咸阳市委市政府,2015.

[6]咸阳市统计局.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报[J].咸阳市统计局,2015.

[7]王亚奇,陈学刚,关丽萍.新疆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4).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第4篇

围绕基本思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突出科技项目建设,加速膨大高新技术产业

做好已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跟踪落实,继续实施东佳集团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并加以完善,力争申报国家级项目。抓好华成集团的“风力发电增速齿轮箱”项目和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的“30万吨粉末冶金材料”项目,申报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抓好“区有机农业的综合开发”、“园茶厂的有机茶叶的示范推广”、“集团与合资的豆乳饮料”等3个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力争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第二,突出特色产业载体发展,推进泵业、电子两大产业集群升级

从国家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论证和完善。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为企业引进项目,以山博电机为骨干,加快集研发、制造、展示为一体的微电机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市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联系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积极配合兰州理工大和合肥工业大学做好科研工作站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区骨干企业工程师联谊会的作用,以引进项目、引进人才为重点,邀请全国知名院校,与我区开展科技项目洽谈合作,为两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项目、技术与人才保障。

第三、突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做好已申报项目的跟踪落实,重点抓好山博电机的“工业控制微电机生产建设”项目,调压器厂的的“新型智能控制系统在大功率调压电源上的应用”、博航电子陶瓷有限公司的水基注凝法规模化生产大尺寸、高性能、低成本陶瓷基片等项目,促其尽快达产达效。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围绕机电、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推进射频识别技术在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应用,特别是传感器领域的企业(如新颖传感器厂、宇海电子陶瓷有限公司),引导其积极探索RFID技术结合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不断以新的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第四、持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加强产学研联合,引导、鼓励和支持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提升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设水平。以博泵科技、华成集团、颜山泵业等骨干泵类企业为依托,申报国家级泵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处。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企业及研发机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项目等各类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在创新的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第5篇

为确保我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圆满完成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目标管理各项目标任务,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当前工业保增长促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抓好当前我县工业保增长促发展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抓好当前工业经济保增长工作的重要意义

工业是我县主导产业,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和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今年以来,受国内宏观政策收紧,生产要素价格上扬,武水河、乐水河、赤石河广东北江支流环境治理等因素影响,我县工业生产运行压力增大,如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今年工业经济保增长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今年是全县实施“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计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切实做好工业保增长工作,对于保民生、保稳定,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务必增强对当前工业保增长工作特殊重要性的认识,将服务工业、推进工业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突出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工业保增长的配套措施,全力以赴确保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工业项目大会战各项工作目标,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达到64.1亿元,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综合考核在全市争取“保五争四”。

三、工作重点

(一)强化工业运行监测。坚持和完善工业经济运行旬快报和月度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全县七大重点产业项目、27个乡镇、经济开发区及20个县级调度重点企业的监测,及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经信局、县统计局和有关乡镇。

(二)抓好工业要素保障。煤炭、电力、公路、石油等相关部门要切实保障有色、建材、煤化工、烟花爆竹等特殊行业重点企业稳定运行,加强铁路、公路运力协调,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业产品的铁路运输和不可拆解大件工业装备公路运输畅通。电力部门要立足发挥我县电能优势,研究政策,尽可能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用电大户和企业新增用电量给予电价优惠,实现电力企业与用电企业双赢。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煤炭局、郴电国际分公司、县烟花爆竹产业办、中石化支公司、中石油支公司。

(三)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各乡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近期要对区内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对近来生产经营出现较大困难、工业生产出现下滑的重点企业,以及项目进展出现较大障碍的重大工业项目,要组派专门工作组进驻,千方百计帮助遇到困难的企业恢复生产。县煤炭局要加快煤矿技改扩能验收步伐,县安监局要集中力量搞好烟花爆竹企业的复产验收工作,县环保局要加大协调力度,促使赤石地区有色矿尽快复工。

(四)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工业招商和意向项目跟踪衔接,千方百计促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切实提升发展后劲。对今年能投产的项目,要通过有效的帮扶措施,确保项目如期、尽快、提前投产。加强新引进项目立项报批和跟踪服务,对投资亿元以上较大项目,要提前纳入领导现场办公和重点帮助范围。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发展改革局、县经信局、县商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工商局、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

(五)积极促进银企合作。10中旬,邀请20家企业法人召开一次银企座谈会,县经信局、县发改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优选一批工业信贷项目推荐给金融部门,促进银企沟通。金融机构要加快对工业企业贷款的核报进度,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特别是提高对工业企业的放贷比重。

(六)加快推进园区发展。经济开发区要发挥工业经济保增长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对企业的支帮促工作,认真组织企业搞好生产经营。要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9号)解冻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工作为契机,全力做好扩区规划和申报工作。要加快园区简政放权步伐,强化园区标准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集聚效应,全力提升园区在全县工业中的贡献份额。

(七)切实做好统计基础工作。一是要抓紧做好企业临时码的改码工作。国家统计局在对全国进行“三上”企业清查的基础上,拟从2011年10月起,将不符合“三上”企业条件的企业全部从企业名录库中清理出去。目前我县仍有18家以字母开头的临时码企业和36家非法人企业没有改过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各相关乡镇要督促本辖区内企业按照县政府关于做好企业临时码改码工作的要求,及时到县工商局办理法人登记变更手续,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法人码变更登记。二是要抓好统计网络建设,提高衔接系数。在国家统计局对统计数据审核评估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主要数据都会逐步实行下算一级,实现全国与地方数据有效的衔接。各乡镇要按照四季度保增长促发展目标责任分解表(见附件1)的要求,分解任务到本辖区内企业,并帮助企业建立好统计台账和统计网络,不断提高统计基础数据质量。三是要及时申报新增规模工业企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要深入辖区调查摸底,及时组织区内新投产企业或近期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申报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力争9月底前我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家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业保增长促发展落实机制。为切实解决重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工业保增长促发展落实机制,实行由县长和分管副县长签署县长督办令制度,责成相关部门限期办结,并列入县政府督办事项,跟踪落实。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业保增长促发展落实机制,对本地重大工业项目、重点企业健全服务协调机制,开通“大企业服务直通车”,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现场办公等方式,集中解决一批制约企业和项目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服务帮扶机制。近期各级各部门要将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单位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抓调查研究、抓协调服务、抓问题解决。对县属规模以上骨干工业企业,由县级领导带队派出工作组进驻企业,开展帮促活动。对年产值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各乡镇要明确一名领导跟踪服务,组建工作组入驻企业开展帮促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工业项目、重点企业联系协调机制,县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建设中遇到的各类突出问题(见附件2)。

(三)建立健全工业保增长监督考核机制。从现在开始到2011年底,由县政府督查室、县经信局牵头,组织力量对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工业保增长促发展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组要建立服务企业台账制度和突出问题挂牌督办制度,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并及时予以通报,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予以通报表彰,对不作为、推诿扯皮的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实行严格的行政问责,对久拖未决的问题,要对当事人和主管部门进行责任追究,情节严重的由监察部门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