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范文第1篇

一、贸易收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净福利效应取决于二者的差额。但是,APEC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组织,对非成员坚持非歧视性,也就不会产生贸易的转移,在此主要关注贸易创造收益。

目前,APEC贸易自由化进展较为显著,平均关税水平已经从建立前1988年的15.4%降到2008年的6.95%,降幅过半,2008年5个发达成员的平均关税为3.47%,发展中成员的平均关税也降到了8.08%的较低水平。其中,零关税的比例已经比较大,如日本占40.8%,澳大利亚占47.6%,美国占37.1%。此外,各成员也从1997年开始根据各自的单边行动计划(IAP)有计划地对非关税壁垒进行削减。通过关税、非关税、服务等领域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APEC各成员进一步确定在该地区的分工地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从中国对APEC区域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来看,我国商品在APEC地区的竞争力逐步增强。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十大类贸易商品中,我国的食品和活劳动(0)、饲料和烟草(1)、矿物燃料和油及相关原料(3)、机械和运输设备(7)等四类商品在APEC区域的RCA指数不仅大于1,还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随着中国商品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和贸易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APEC地区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区域,我国与APEC成员进出口贸易份额总体保持在70%左右,中国与APEC的贸易增长对中国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无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59.89%的出口和60.46%的进口来自于APEC其他成员经济体,中国外经贸增长对APEC地区的依赖性较强,贸易依存度从2001年的25%左右稳步增加到2007年的40.2%,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该指数分别降至35.12%和27.9%,但从2010年上半年的外贸形势看,短期的下滑并不影响依存度整体走强的趋势,APEC已经成为维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外部环境和要素流入渠道,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有助于中国获得更多的贸易创造收益。

此外,中国参与APEC合作的贸易收益还体现在贸易国别(地区)结构的改善方面。近年来,智利、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泰国、越南等经济体在中国与APEC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稳步提高,分别从1998年的0.47%、1.94%、0.38%、0.92%、1.67%、0.57%逐渐增加至2009年的1.33%、3.42%、1.22%、2.25%、2.88%、1.11%,这些成员均为发展中经济体。而同期,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占比从26.29%逐渐回落到17.24%,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经济体的平均贸易占比分别维持在22.96%、2.05%、2.92%、0.31%的水平,尚未呈现明显的增长或减少趋势。从中国与各APEC成员贸易年均增长率来看,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发达成员的贸易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发展中成员,这有助于我国贸易国别(地区)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可以看出,中国与APEC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南南合作有所加强,较好地平衡了中国在APEC地区的贸易地理分布,贸易方向过度集中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局面有所改观,这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APEC资源,避免过度依赖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所带来的风险。

二、投资收益

自加入APEC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提高投资政策的自由化水平和透明度,鼓励FDI与产业政策相协调,逐渐放松了对FDI的地域、所有权及经营范围等限制。为引导外资流向金融服务、保险、物流、电信、交通等新开放部门,中国了40多项新法律和法规,在中央和地方均建立了针对外国投资者的争端解决中心以改善投资环境。这些政策和措施引起APEC区内投资布局的不断调整,有利于其他APEC成员的企业和私人以及APEC区外的直接投资源源不断地涌向中国。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8年,中国从全球引进的直接投资总计为6307.60亿美元,来自APEC成员的为4289.65亿美元,占68%,APEC地区是中国引进外资的主要来源。同期,中国FDI的六个主要来源经济体分别是香港、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省,其FDI金额及各自在我国引进的FDI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香港,2285.7亿美元,占53.28%;日本,467.03亿美元,占10.89%;美国,419.82亿美元,占9.79%;韩国,360.53亿美元,占8.40%;新加坡,288.51亿美元,占6.73%;台湾省,260.8亿美元,占6.08%。可见,APEC的投资自由化有力地推动了APEC发达经济体和新型工业化经济体的对华直接投资。

利用“区域业绩指数”来衡量中国在APEC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并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1998年至2009年,我国在APEC地区的投资业绩指数一直高于1,FDI流入量占比高于GDP总量的占比,这表明我国吸收FDI的竞争力较强,不仅高于APEC的平均水平,和美国、日本等发达成员相比也处于较高水平,这与中国日趋改善的投资环境引起的APEC区内投资创造、投资转移及区外的投资转移不无关联。

此外,参与APEC合作不仅有助于高质量资本流入我国,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到其他APEC成员体内投资。由于地缘方面的因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地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在这些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选APEC成员,如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印尼,新加坡等。2008年,中国主要直接投资目的地和投资额分别是香港,386.4亿美元;澳大利亚,18.92亿美元;新加坡,15.5亿美元;美国,4.62亿美元;俄罗斯,3.95亿美元;印尼,1.74亿美元。由于中国在制造业生产能力上呈现结构性过剩,通过对外投资可以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向产业结构较中国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为产业结构调整腾出空间,减少其他贸易伙伴对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针对性,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进一步改善贸易环境。

三、规模经济收益

在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获取动态利益,是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重要经验之一,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中,规模经济收益是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获得的一项重要的动态收益。Balassa认为一体化能够给成员方带来重大的内部和外部经济利益。内部经济利益即内部规模经济,它主要来源于成员方对外贸易的增加及由此引致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外部经济利益(外部规模经济)则来自整个国民经济或一体化组织内的经济发展。通过实现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可以提高竞争水平、鼓励投资、激励技术变革、影响经济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但产业集中度低,主要产业的企业规模仍然偏小,生产要素配置还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APEC经济合作的加强为我国突破有效规模经济的瓶颈约束提供了一个可行途径。一方面,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都在APEC地区,APEC合作的推进把全球市场内部化为区域市场,有效降低了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有利于我国和其他成员实现优势互补,在更大范围进行国际分工,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工业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如2006年,APEC提出将实施第二阶段“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TFAP 2),计划在5年内将APEC地区交易成本再降低5%,进一步推动区内贸易发展,这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另一方面,APEC合作加强了成员间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APEC区内各行业相互促进,有助于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经济利益,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以具有明显规模经济效应的钢铁行业为例,2002和2003年中国前10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为42%和37%,2008年上升至42.6%,而美国、日本和欧盟前4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均超过60%。尽管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产业集中度还偏低,但APEC地区不断完善的市场环境有助于钢铁等行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通过市场化的企业行为实现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增长收益

在APEC合作中,贸易和FDI是体现型技术溢出的两个主要渠道,然后通过R&D部门的调整,新的技术变革产生并引起新的经济增长。从贸易渠道来看,向APEC地区出口越多,我国高生产率企业和部门所占比重就越大,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水平就越高。与出口相比,进口贸易是一种更直接的技术溢出渠道,我国可以直接分享美国、日本等发达贸易伙伴研发投入的成果。加入APEC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较为稳定。1991年,TFP增长率为1.61%,而1998年和2007年该指标分别达到了2%和2.79%,这与我国在APEC地区进出口贸易的较快增长不无关系。从投资渠道来看,APEC合作引致的FDI不仅为我国补充了短缺的资金、管理经验、技术、设备和营销渠道,而且利用了我国丰富的劳动力,增加了税收和出口,增强了国内市场竞争,它是一个长期的收益来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APEC经济技术合作也为我国技术变革从而经济增长提供了一条关键渠道。APEC区内经济技术合作并没有采用“金融资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而是采取ECOTECH机制,各成员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以最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如思想、技术、人才、资本等投入合作,依靠市场机制提高合作效率。APEC在人力资源开发、产业科学和技术、中小企业、经济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运输、电信、旅游、贸易和投资数据、贸易促进、海洋资源保护、渔业和农业技术合作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不仅解决了我国具体部门的技术问题、促进技术转移的信息建设和环境建设、提高了我国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维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自加入APEC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APEC成员,1991年至2009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0.28%,远高于APEC地区的平均增长率4.04%,加入之初的1992年和1993年更是高达14.2%和13.9%。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率有所下滑,从2007年13%的较高增长率降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8.7%,但这并不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趋势。

就我国而言,贸易、投资、规模经济、经济增长等静态和动态经济收益的获得直接受制于APEC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而APEC各成员方能否一致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取决于各成员对自身各项收益的衡量和认同以及最终的政治决策。对于APEC未来的合作和中国经济利益的获得的估计应该是比较乐观,中国需要积极适应APEC并致力于推动APEC合作不断改革和发展。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发展同亚太各经济体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起联系和信任机制,合作创造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APEC合作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逻辑

一、关于比较优势理论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始于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匪姑埽ˋdamSmith)的绝对优势论。亚当匪姑苋衔?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4年后,大卫防罴瓮迹―avidRicardo)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论,认为比较成本才是国际分工的依据。

但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解释一国为什么在出口特定产品时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对这个问题做了解答: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大于另一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那么该经济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经济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最终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从此比较优势论成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人们把它写进了教科书。现实中,除了历史原因外,近300年来,中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都极力赞成和倡导这一理论,几乎形成常识。

20世纪50年代俄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1947年的进出口商品要素(资本和劳力)结构对比分析,结果令他大吃一惊:美国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而进口品中却含有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这与要素禀赋理论所持有的观点恰恰相反。后来,里昂惕夫又用1951年美国贸易商品结构的数据再次作了计算,结果仍然相似。其他学者也进行了这种验证,证明了里昂惕夫之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关于新贸易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对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挑战,也动摇了整个国际经济学界。加上战后国际贸易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如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的上升,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等等。这些现象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陆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等,其中新贸易理论又被人们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集大成者。

新贸易理论主要的贡献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R.Krugman)。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建立模型时附加了很多不符合实际的假设,就是这些假设才导致了其对新的贸易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如果改变其中的某个假定,就会导致不同的结论。所谓“新贸易理论”就是在改变了上述某些假设后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建立在两个与以往理论不同的理论假设上:(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但一旦将规模经济引入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学家们就必须面对市场结构的问题。在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以前,国际经济学界对此无法突破。20世纪70年代后,产业组织理论蓬勃发展,从而为贸易理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里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建立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前提上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使用国家之间在自然环境、技术、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由于贸易能改善双方的资源配置状况并使双方的国民福利得以提高,因此,自由贸易是最佳的政策选择。但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本身的运行处于一种“次优”的境界,这种次优的境界并不能保证潜在的收益一定能实现,适当的政府干预或许有可能改进市场的运行结果。新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谋求规模经济的额外收益,并借此掠夺他人的市场和工业利润。实施这一措施,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福利。这里贸易政策通过影响本国厂商及其竞争对于决策行为而产生转移经济租和扩大本国市场份额的效果,政府政策起到了许多寡头竞争模型中战略性行动——如投资于超额生产能力或研究和发展——相同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战略性贸易政策”。

新贸易理论虽然是作为对比较优势理论“反叛者”的面目出现的,但仔细地研究会发现,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下的2×2×2模型不过是新贸易理论J×N×M模型的一个特例。即使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新贸易理论指出,只要做出一些必要的假定,如将规模经济和垄断产生的垄断利润,看成是“企业家才能”这种虚拟要素的报酬(这种假设不尽合理),那么贸易商品所体现的要素净含量仍反映了国家间的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也就是说,是新贸易理论兼容了传统贸易的正确结论,并有新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说,是将传统贸易理论的相对要素禀赋原理修正为相对要素禀赋的规模经济优势原理。

其次,没有否定比较利益原则。新贸易理论指出,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来源不仅取决于国家大小和国家经济规模大小,而且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产业的干预情况。在这一点上,新贸易理论强调了人的行为的重要性,这和当前的主流经济学是相通的。换句话说,新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是广义的比较优势。

再次,在最基本的分析方式上,继承了自李嘉图以来这个系列学说的特点,就是把作为国际市场上比较于其他国家的竞争条件视为既定的条件,通过发挥这个优势来取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利益,新贸易理论的产品的异质性和需求偏好相似,是从需求方面反映了产业内不同交换在比较利益的实现条件,而在供给上产生比较利益的是规模经济优势。

所以,也有人将比较优势的学说分为: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是“劳动耗费差异决定的比较利益”,以俄林(BertilOhlin)为代表的“资源秉赋差异决定的比较利益”,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规模经济差异决定的比较利益”。上述理论虽说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有了革命的发展,但他们只是对现实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解释,而且又有各自的特殊假设,所以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如新贸易理论指出规模经济是企业获取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但什么国家的公司会获取这些优势?在哪些产业?该理论认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历史因素、偶发事件和过去政策的产物,这种解释无法令人满意。面对这些问题,实践呼唤着更具统一性和说明性的理论的出现。

三、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波特(MichaelPorter)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三本书,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波特的理论都是从企业的角度去考察竞争优势如何培育和塑造的。他认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迄今为止,我还不曾看到哪个国家不拥有强大的公司却能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因此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是从本国内部寻求影响优势或者说导致某国出现某种规模经济的原因。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思想体现在波特的“钻石图”中。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要素,高级要素是指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要素,如高科技、熟练劳动者等。波特认为,在国际竞争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一国要取得竞争优势,其高级要素比基本要素更为重要。

2.国内需求。波特认为,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3.相关支撑产业。相关支撑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波特认为,这是影响一国主导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

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波特认为外部环境与企业的竞争能力息息相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不断更新产品、提高效率,才能取得持久、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激烈的竞争环境还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5.政府的作用。政府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实际作用是影响上述前四个方面的因素。政府对这四个要素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波特指出,一国政府所起的作用,虽然属于辅助要素,但对国家整个竞争优势的形成,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二战后西方经济的复苏,就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容纳力,而日本政府及时采取的产业结构、组织及技术政策,对于日本各时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及时转换,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6.机遇。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和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其别重要的是:发明活动、技术上的突破、世界金融市场和汇率的变化、世界或地区需求的高涨、外国政府的政治决策、战争等。由于这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为那些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国家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

另外,波特将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产要素推动阶段。产业主要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获得优势,这实际上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表达,体现了新旧理论的继承性;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产业价值链的延续主要来源于资本要素,持续的资本投入可以大量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并提高人员素质;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的持续需要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是要依靠企业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努力;第四阶段可称为财富推动阶段。产业主要靠吃老本维持,创新的意愿及能力均下降,面临着丧失竞争优势的危险。这就提示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

四、贸易理论的逻辑

在众多的贸易理论中,有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将众多的流派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结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现有的诸多国际贸易学说看上去杂乱无章、茫无头绪,甚至相互冲突,但如果我们以波特的竞争优势概念作为线索,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作为框架,就可以将它们全都纳入其中,建立一个逻辑严密、脉络清楚的统一的国际贸易理论新体系。

首先比较优势概念和竞争优势概念存在着密切联系。在李嘉图的年代,经济规模很小,几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对于当时的经济学家来说也确实意识不到规模经济及不完全竞争,所以当时的比较优势也就理所当然地能够自然转变为竞争优势。换句话说,古典时代的比较优势是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一个特例,是原始状态的竞争优势。另外,根据波特的观点,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优势。这种表述,与传统比较优势学说的表述是一致的,表明比较优势蕴含于竞争优势之中。我们可以把比较优势学说看成是竞争优势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初步展开、竞争优势概念的初步阐述。同样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没有脱离竞争优势理论的框架。

在近代,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了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由于内部规模经济必然会导致不完全竞争,所以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贸易理论将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引入了国际贸易,论述了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规模经济及垄断优势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另一个原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古典时代的竞争优势就是比较优势,但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规模经济及差异化的产品才是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形成竞争优势的两大法宝。同时波特还回答了企业规模经济的源泉,认为相关产业的聚集和国内需求的旺盛将有助于形成外部和企业规模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比较成本优势不再为一国所独享,如某一国家劳动力比较丰富和便宜,外国企业可以借助资本流动到该国投资设厂加以利用、获取利润并汇回母国。在此情况下,某一国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成为本国及外国都可以利用的区位优势。谁可以利用?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呢?这就要看哪个国家有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一个国家资本实力雄厚或者技术、管理上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其利用国外比较优势获利的能力就越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企业往往是依靠其竞争优势,借助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整合,因此竞争优势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一国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并减少本国资源被别国企业整合(张二震,马野青2003)。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基于比较优势的古典学说看成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原始组成部分,是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初步展开,是竞争优势概念的初步阐述。把新贸易理论看成是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和深入探讨,把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看成是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完善。所以我们就可以说,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都可以统一在竞争优势理论的框架之中。

[参考文献]

[1]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经济研究,1997,(6).

[2]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J].经济评论,2002,(2).

[3]孙晓刚.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看东亚模式[J].世界经济研究,2001,(3).

[4]鲍晓华.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财贸经济,2001,(4).

[5]张二震.从战略性贸易政策到全球竞争政策.经济学动态,1999,(7).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在线旅游服务业的产生和网络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具有网络经济的种种特征。网络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网络经济时代跟网络有关的种种经济现象。本文运用网络经济学提供的新视角去研究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网络经济特征。

关键词:在线旅游服务业 网络经济学 特征

引言

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信息形态,因此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就成为必然。经营在线旅游业务的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飞快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本文称之为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

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是网络经济时代的产物,从诞生开始就不同于传统的旅游服务业,而是具备了网络经济产业的种种特征。本文运用网络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网络经济特征,试图去发现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内在的规律。

在线旅游服务业的概念和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一)概念解析

在线旅游服务业的概念在行业内经常被提及,在学界尚未成为一个探讨的概念,被提及最多的是旅游电子商务。世界旅游组织在其出版物《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指出:“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connectivity),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旅游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增进知识共享”。

在线旅游服务业是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旅游业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业态,本质上属于旅游中介行业。在线旅游服务业可以定义为:以网络、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企业的总和,这些服务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服务、旅游预订服务和旅游搜索引擎服务等。

(二)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2010 年,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市场交易规模为1037.4 亿元,同比增长58%。从长期趋势来看,未来四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仍将保持高增长,增速维持在45%左右。同时,考虑到旅游市场受突发事件和政策环境影响较大,艾瑞咨询作出保守、正常、乐观的三种预期。到2014年,按照正常预估,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516.3亿元。

分析工具

本文的分析工具以网络经济学为基础:

第一,在传统经济中,供给方规模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只要规模足够大、成本足够低、质量足够好,企业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而网络经济时代的规律是需求方规模经济(盛晓白,2003)。

第二,在网络经济中,新技术的采用以S形经历三个阶段:启动时是平坦的,然后随着网络效应的作用在起飞阶段急速上升,最后随着饱和的出现再次趋向平坦(见图1)(盛晓白,2003)。

第三,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网络经济是信息起主导作用的经济,网络经济的实时性、虚拟性和交互性,使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杨德才,2007)。

第四,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客户,并能最先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盛晓白,2003)。

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网络经济特征分析

(一)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生产特性

1.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需求方规模经济特性。在网络经济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是指随着某种商品市场经济规模的扩大,顾客对该商品的评价不断上升,导致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厂商收益的迅速增长,规模经济的实现主要依靠需求方数量的增长。边际发展的低成本和网络效应成就了在线旅游服务业的需求方规模经济特性。在线旅游服务业的需求方即客户数量的增长既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又使在线旅游服务对其他用户更有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增加消费者的需求。

2.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临界容量。2000年,中国大小旅游网站多达3000多家,这是旅游网站的鼎盛时期,也标志着中国的旅游业开始进入了“网络化”。可是到2000年最后一个季度时,旅游网站的生存日益艰难,一批小的旅游网站被迫出局,大的旅游网站的日子也很难过,投资商在不断地施加压力,大的旅游网站大部分也拆分、被收购了。早期的旅游网站就是因为没有尊重这个曲线规律才不得不关闭的,旅游网站的客户数量必须在风险投资用完之前达到它的临界容量,这样才能快速发展,否则只能倒闭。后来的旅游网站吸取了前面的经验,纷纷和传统行业进行结合,由于传统企业有一个庞大的客户群体,所以像携程、亿龙这样的企业才能飞快成长。“携程”模式的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成长曲线如图2所示。

图2中零点的含义是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由于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具备了临界规模n1,t2表示进入了成熟期,n2表示进入成熟期的产品数量。

对于后来成长起来的其他模式的在线旅游服务企业依然遵循S形成长曲线(见图3)。

图3表示其他模式的在线旅游服务企业要经历从零开始的漫长过程,n1是达到临界规模的客户数量,t1是达到临界规模的时间。

(二)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成本特性

1.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交易成本。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产生主要是降低了客户的市场信息成本。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企业提供的电话预订、网络预订以及网络搜索引擎服务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使信息交换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2.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生产成本。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生产的特点是典型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固定成本包括企业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生产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用、办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网站维护费用等,边际成本是完成一次预订服务所需要的成本。

图4是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理论上的成本曲线,曲线的假设前提是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边际成本MC是一个常数。在线旅游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预订服务,即一次信息的传递过程,不是通过网络进行,就是通过电话进行,完成一次服务所要花费的成本是非常小的,可以假设为一个小的常数。而在线旅游服务企业前期巨大的投入是一个很大的固定成本,用a表示;TC为总成本,AC为平均成本,MC为边际成本;由于MC很小,所以总成本主要取决于初始成本a,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负斜率曲线,平均成本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且无限接近于MC。这就意味着,接受服务的人越多,平均成本就越小,平均利润就越大。

由于实际的毛利润计算方法和理论上的表示方法有很大不同,而且实际上的固定成本的数值也不可能是不变的,因此随着在线旅游服务企业服务人数的增多,毛利润率并不一定是不断增加的。

3.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沉没成本。其主要是注意成本,即引起客户注意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这和网站的沉没成本具有相似之处。引起客户的注意需要大量的营销,许多早期的旅游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访问量和注册人数而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投入,营销所花费的费用都是沉没成本。巨大的沉没成本是早期的旅游网站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构成了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进入门槛。

(三)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客户的价值

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是为旅游者提供的一种旅行服务,在旅游客户拥有众多选择的今天,只有关注客户的价值,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1.客户的注意。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企业要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服务,就必须首先吸引客户的注意,如果无法引起客户的注意,再好的企业也无法生存下去。不同的在线旅游服务企业有不同的营销手段,携程主要靠发放免费的携程卡来吸引旅游者的注意,而亿唐是依靠做广告的方式引起客户的注意。总之,客户的注意是有价值的。

2.客户的评价。对于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而言,客户的评价非常重要。因为随着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不断增多,在线旅游服务业的客户比传统行业的客户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且在线旅游服务业的客户目前更多的是商务旅游者或者崇尚个性的旅游者,他们对在线旅游服务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客户的评价就成了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生命线。

3.客户的信息。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客户与企业的主要接触渠道包括呼叫中心、网站等,客户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客户与企业的各种接触渠道。从客户浏览网站到预定再到接受服务,甚至投诉,在每个不同阶段,都会与企业的各种接触渠道发生关系。在这些接触的不同渠道中,客户接触的主动性越强,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就越高。

结论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网络经济特征:

首先是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生产特性,主要包括需求方规模经济特性和临界规模特性。需求方规模经济特性是指随着在线旅游服务企业规模的扩大,顾客对服务的评价不断上升,导致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企业收益的迅速增长,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依靠需求方的增长。临界规模特性是指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有一个最低限。小于这个最低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就是不经济的;冲破这个最低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就会高速增长,具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其次是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生产成本特性。最后是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客户的价值,其主要体现在客户的注意、客户的评价、客户的信息三方面。

参考文献: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范文第4篇

一、旅游业的兴起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旅游业的兴起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产生的,逐渐发展成影响国家外汇平衡的重要经济点。旅游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娱乐活动,对国家而言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在旅游业诞生之际就同时产生了对旅游业的研究,其中包括社会学、统计学等等不同的学术层面,但无疑都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旅游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由此关于旅游经济的研究也被推向了一个高峰。我国的旅游业研究则兴盛于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开放向经济的影响,很多人在富裕起来的同时开始把国内游和出境游作为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旅游涉及到的经济因素不仅仅是这一活动本身,还牵连到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比如住房消费和购物消费等等,因此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从旅游活动的两种主要类型入手进行分开探究,也即国内游和国外游,这两种方式对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正日益提升。

二、国内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方兴未艾,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一个层面。

(一) 促进国内消费,活跃国内经济

众所周知,旅途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就是消费,特别是团队旅游,其给旅游地区带来的经济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在旅游过程中,具体包括交通费用、住宿消费、购物消费、饮食消费等等分支,而这些消费金额既会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会直接给旅游区就业人们带去经济收益。这是一个双向的收益过程,旅游者通过消费获得精神享受,而旅游区通过提供服务获得物质收益,而且其最大的贡献是以促进国内消费、活跃国内经济的方式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

(二)开辟就业新门路,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以江西庐山为例,在未开发以前,庐山脚下只是一些普通的住户,而开发以后附近的民居点几乎全部改造成了旅游休憩区,居民通过建造旅社和饭馆的形式为游客提供服务,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到庐山风景区投资和就业,这就在无形中解决了当地一部分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其他的景区也是一样,但凡一个景区得到开发,必然会出现很多的岗位空缺,吸引有志之士到此谋业。

(三)开发旅游景点,促进地区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勃兴,旅游景点的开发程度也不断扩大,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在经过一定的考量和评定之后,一旦被确立为景区,就有可能为当地带去可观的旅游收入。由于我国民众的旅游热情居高不下,所以也催生了一大批景点、景区的发现和开发。以每年节假日我国的旅游人流来看,旅游业正处于非常好的发展态势,而景区的开发正好为喜欢旅游的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去处,从而带动当地的地区经济发展。

三、国外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所谓国外游,主要是指以我国地区范围为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游。国外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以下方面来探析。

(一)平衡外汇收支

国外游客选择我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货币兑换问题。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所以入境旅游的发展必然为我国赢得足够的外汇收入,具体的收入来源有货币兑换、刷卡消费等等,总之旅游消费不仅仅是物品与价值之间的交易过程,也是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过程,这一过程不但可以时我国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更大的作用是可以平衡外汇收支。众所周知,在入境游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出境游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这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差距,而入境游则恰恰可以时外汇收入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二)促进本地旅游企业与国外旅游企业良性竞争

不论是出境游还是入境游,由于涉及到国界的问题,所以时下最兴的通过一定的旅游中介机构来办理相关旅游业务。这就在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良性的竞争态势有助于我国企业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提高服务水平,从而实现更好的经营效益,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激烈的竞争坏境下,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支持,往往会提升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竞争获得更多的盈利来源。

(三)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牵涉范围非常广,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带动周边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国外游对我国的贡献还有一点就是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的是以旅游服务为中心的其他产业链条的延伸,这些不同的产业连接在一起会形成具有更大影响力的规模产业圈,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

四、结语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集群动因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面临良好市场机遇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条件下,部分企业选择了集群化发展的路径,通过加强专业分工与协作,组织地区的经济网络,形成产业集群,利用集群经济优势,造就区域规模经济,以弥补单个企业的不足,从而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求得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既使集群内部的企业自身获得了成长,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分析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支持性机构在某一区域聚集成长,形成一个专业化分工、产业或产品配套、信息和知识流动、基础设施和营销网络等共享的产业群落,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之所以成为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最为有效的选择,是因为集群能够产生单个企业所无法获取的竞争优势,进而使集群内企业从中受益。

1.外部经济是企业集群的直接原因

在此,外部经济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两方面:首先,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要增加的额外投资,产业联系较强的企业因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的转移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其次,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使相同部门的企业数量增加,整体规模增大,进而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取得合作基础上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企业在相关部门之间实现专业化分工以及在生产与交易过程中的密切合作,可以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在一定限度内,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与企业数量的增长成正比关系,且它们都能使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比如,电脑绣花之所以能够在浙江诸暨大唐袜业集群存在,就是由于当地产业分工的原因。虽然各家袜厂对绣花的需求不大,但将整个集群许多家袜厂的需求量集结起来,就足以支持在这一环节上采用专门技术设备生产。这种专业化生产的环节越多,整个行业的效率越高,产出量就越大,生产成本即随之大幅降低。

在理论上,外部经济具有正反馈机制,一旦某一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集群,外部经济就会成为新企业选择这一区位的推动力,从而促进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外部经济。

2.降低交易费用是企业集群的内在要求

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它用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被独立出来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每一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是在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最终使得交易成本最小化。

另外,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往往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地方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拥有良好的信任基础。如果从交易效率来看,地方社会网络显然有利于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彼此信任,从而促使交易双方很快达成并履行合约。因此,基于地方社会网络信任基础上的交易或合作,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成本。

3.提升生产效率是企业集群的基本目标

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中在一地,使得区域内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生产。相应地,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增加,也使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潜在市场需求量将增大,这就为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生存机会。而逐渐增强的专业化水平,使得产业集群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在相关产业领域不断做精做细,真正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如我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浙江省苍南县,其铝制徽章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5%,并出口至欧美各国。在此集群中,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所进行的专业分工与协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小徽章的生产在流程上有设计、熔铝、写字、刻膜、晒版、打锤、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配以及包装等十几道工序,这十几道工序都有独立的企业(加工专业户)来完成,而且每道工序产生的半成品都通过市场来交换,经过市场的中介,由800多家企业参与的各道工序集合起来才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其分工之细密、和谐令人叹为观止!

4.技术创新是驱动企业集群的根本动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途径。在集群内部,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相关企业与竞争者的既竞争又协作,密集分布的中介机构与精于经营的客户在地理上或产业组织内的相应集中,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与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创新极为重要的隐含经验类知识,蕴藏在人们大脑中,无法转化成标准化编码,个人属性较强。这类知识转移往往不是在市场中发生,而是依赖于非市场化的交流完成的,即通过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和私人交往的方式来实现。企业可以利用本土化的集群传播网络,获取“知识溢出”效应,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5.区位品牌形象的永恒魅力对企业集群产生光环效应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建立集群的整体品牌,加强营销网络取得协同效应,营造市场优势,产生“区位品牌”效应,一方面,使每个企业都受益,改变了单个企业广告费用过大,而不愿积极参与和投入的状况。另一方面,“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相对于企业集群,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相对短暂的,品牌效应难以持续,而集群中的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条件等外部原因使集群衰退或转轨,区位品牌的效应更易持久,因此“区位品牌”对集群企业具有一种无形的品牌价值。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西湖的龙井茶叶等声名远播,这些耀眼光环都使得所在地区相关企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