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要求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要求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要求范文第1篇

    建筑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方案,运用大量的建筑材料,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建造起来的,如果离开了工程技术和将建筑设想变成物质的基础,就没有建筑艺术,因此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并反映出结构的特点。不同的结构形式其受力特点不同,反映在体型和立面上也截然不同,如砖混结构由于外墙要承受结构的荷载,窗间应保有一定的宽度,因而立面开窗就受到严格的限制,其外部形象就显得厚重,而框架结构由于是梁柱承重而外墙是围护墙,建筑立面开窗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大面积开窗或形成带形窗,甚至取消窗间墙而形成完全通透的形式,外部形象显得明快、轻巧,较大的空间结构也为大型活动提供了理想的使用空间,外型对称的建筑容易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给人以严谨、端庄、雄伟的感觉,常用于纪念性建筑或其他需要表现庄严、隆重的公共建筑,如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建筑,外型不对称的建筑布置较灵活,通常利用不同的体量、材质、色彩、虚实变化来达到不对称均衡的目的,给人以轻巧和活泼的感觉,同时各种形式的空间结构又丰富了建筑物的外观形象,使建筑造型千姿百态,在建筑设计中要妥善利用结构体系本身具有的美学表现力,根据结构特点巧妙地把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有机地结合起来。

    材料和施工技术

    装修材料材质不同,其艺术表现效果明显不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建筑作品的外观和效果,色彩与质感是材料的固有特性,它直接受到建筑材料的影响和限制,对于一般建筑而言主要是通过材料的不同以及色彩的变化使其相互衬托与对比来增强建筑的感染力,一般来说,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暖色使人感到热烈、兴奋、扩张;冷色使人感到宁静、收缩;浅色给人明快;深色又使人感到沉稳,运用不同的色彩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建筑性格、地方特点及民族风格,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中材料的运用、质感的处理是极其重要的,表面粗糙与光滑都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粗糙的混凝土和毛石表面显得厚重坚实,平整光滑的面砖、金属材料及玻璃表面则令人有轻巧细腻的质感,一般来说采用单一的材料容易统一,但处理不好就会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运用不同材料质感的对比可以获得生动的效果,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体型和立面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材料质感的特性,巧妙处理,有机组合,有助于加强和丰富建筑的表现力,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施工技术的工艺特点也形成特有的建筑外形,尤其是现代工业化建筑,如滑模建筑、升板建筑等,对建筑造型都有一定的影响,各自都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征,总之,现代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为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型组合;墙面处理;对比手法;结构形式;韵律

长期以来,工业建筑虽未被列入建筑艺术的禁区,但在观念上,一直被认为只是生产活动空间的外壳,建筑技术的同义语。建筑设计作为一种从属性的工种,只为工艺做些“穿衣戴帽”的工作,连建筑师本人也认为从事工业建筑是学非所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偶尔谈到建筑艺术,也只局限于厂房的一些形式。下面就工业建筑艺术处理问题,谈一些在工作中的体验。

体型组合是立面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由于工业厂房是工厂的主要生产车间,所以无论在其功能上,还是在建筑体量上,都是该厂的主要项目,左右着工厂建筑群的空间组合,它的体型设计,既要反映功能的需要,还考虑全厂建筑构图的完整与统一,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谐调;正确表现建筑物本身的特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恰当地确定体型和各个部分的比例;合理地选用材料和结构;适当地注意装饰和色彩。

工业建筑是为生产服务的,它的体型组合必然与内部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工艺的起伏变化,高低错落等各种不同的工艺流程及设备,使建筑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体型组合,不仅丰富了建筑造型同时也体现了内部的特征。

工艺要求高的地方就高些,要求矮的地方就矮些,结合这些特点,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

体型组合在满足生产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运用建筑构图的一般规律,组织与周围环境相谐调的建筑群。

组合空间时,在突出重点,强调中心的同时,建筑体型应简洁,使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使我们的工业建筑更加具有艺术特色。

墙面处理是在体型确定的基础上进行,它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立面上。

墙面色彩与门窗的大小、位置、比例和组合形式等直接影响工业建筑的立面效果。

不同的工业建筑对采光通风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们的开窗形式大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立面。一些采光要求较高的厂房就应该多开窗,开大窗;而另一些要求空调的密闭厂房,则要求尽量少开窗,开小窗。

很显然,它们的立面处理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开敞明亮,窗比较多;有的则窗比较少,实墙面较多,需要一定的处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对建筑立面有很大的影响。 

框架及排架结构,它的开窗形式不受窗间墙的限制,可开成带型窗及玻璃幕墙;而混合结构则受制于窗间墙,即使立面做出带型窗,也是假的,内墙处仍为承重墙体,只能开小窗。

为使墙面整齐美观,窗洞口的排列应有规律。一般多以一种窗洞口和窗间墙的组合类型为准,在厂房的墙面上重复运用,使整个墙面产生统一的韵律。

    当墙面较长时,也可每隔一定间距有所变化或做些重点处理,构成必要的节奏变化。

在工业建筑的设计中同样应运用一些建筑形式美的规律,下面谈一谈几种建筑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工业建筑外部体型的艺术处理,是离不开统一与变化这个构图原则的,即从变化中求统一,从统一中求变化,运用好二者的关系,才能达到完美的结合,设计出有特色的建筑,形成一定良好氛围。

对比的内容一般有体量之间、线形之间、虚实之间、质感之间以及色彩冷暖浓淡之间的对比等,通过这些手法,使整个建筑体量组合既主次分明、丰富多彩,又完整统一,是很好的艺术手法。

在运用对比手法的同时,还应注意运用谐调的处理手法,一般来说对比的手法,易产生个性突出、鲜明强烈的形象感,而谐调的手法则易取得互相呼应、调和统一的效果。在一座成功的建筑中,对比与谐调两种手法综合运用,才能使体型处理形神兼备,达到一定建筑境界。

在工业建筑的艺术处理中,均衡与稳定的手法也是常用的,在建筑体量的构图上,有对称平衡与不对称平衡只分;有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只分。它们各自产生不同的建筑风格,有的雄伟,有的轻巧,形成各自的艺术特色。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要求范文第3篇

建筑造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就是建筑造型过程中的全部所有方面;如功能、技术、经济等;狭义概念就是指建筑物的平面、立面、造型、颜色、材料等。建筑造型突出环境、空间表现形式[1],在设计之初的思考时要全面整体考虑,突出要表现的内容和需要表现的细节,给人们视觉整体效果突出,有层次,有内涵。

2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的关系

建筑师设计要从建筑功能实用,造型美观开始,确保建筑的安全性、综合考虑建筑的经济性,这样才能使建筑设计达到预期效果。考量某一建筑物,立面造型的美观漂亮只是其一,内部实用功能表现是否满意,才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所在。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都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工作,只有用技术手段让两者完美结合,才是建筑设计的成功体现[2]。

3建筑立面造型的设计

建筑外立面包括墙体柱式、檐口、阳台、栏杆、台阶、门窗、洞口、烟囱、线条及其它装潢装饰件等,建筑功能得到满足,符合建筑立面构图的基本规律。建筑的两种体型为单一体型和组合体型,建筑师在实际应用中要将两种体型设计合理应用,在组合体型中又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体型,建筑设计师一定要根据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建筑立面造型设计,设计时要将立面的建筑颜色、立面外形对比度体现出美观、和谐、有层次感。

4建筑造型细部设计

建筑造型细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建筑造型细部设计是造型成败的关键。细部设计与建筑整体,一个细部位置与另一个细部位置要和谐,给人以舒服的建筑美观感。建筑造型设计的标准和层次,要灵活多样,这样设计出来的成果才会活泼有生机[3]。在造型细部设计层次和样式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整体效果,避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的设计效果。(1)建筑造型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建筑造型中的材料有很多选择,不同的材质给人们诠释的也是不同的感受。玻璃幕墙、石膏造型、光滑的大理石、铝塑铝、外墙喷砂等等,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对建筑造型美感体会,以及建筑物位置、建筑功能、经济情况的实际需要在琳琅满目的造型材质中进行选择、使用。造型材料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材质的耐腐蚀性,如酸、碱等化学物质能够腐蚀光泽度,影响新旧程度,这样的材料就需要设计师慎重选择。最后要考虑到材料的易洁性,有些造型材料由于本身原因易积灰,自洁性差,这就给后期清理维护留下了隐患,不适用于造型的使用[4]。(2)建筑造型色彩的选择与应用建筑造型的配色就像音乐当中的谱曲,从古至今,色彩在建筑上的选择与应用已经发展成了一门艺术,建筑色彩的选择可以做到以较小的投入体现较大的实际效果的作用。我们既可以选择造型材料的自身颜色,也可以根据需要,人工创造需要的颜色来使用。根据建筑的性质、功能、风格和周围环境来调色,确定建筑的主色、配色和缀色,在民族风俗地区一定要考虑民族特色和民族色彩。色彩的运用一定要有整体感、与周边环境协调,符合建筑特色,做到多样统一,这样的配色就是成功的配色。(3)建筑造型的外部线条应用建筑师为了表现建筑物的外部线条美,常用新型材料EPS装饰线条以竖线的形式外挂粘贴安装来体现建筑物的高大、伟岸,给人以向上的感觉。横向线条多应用于飘窗、窗口、层与层之间的分隔以及屋面檐口的使用[5-10]。横竖线条的使用要考虑到美感,不可以太繁琐或给人眩晕,凌乱的感觉,要体现出层次。(4)建筑造型的虚实与凹凸应用建筑造型的虚实设计和凹凸设计是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也是设计师经常用到的造型设计方法。成功的建筑造型设计常常给人以力量、蓬勃、厚重、特色等感觉。这些建筑物一定会有既通透又结实,有凹有凸,层次感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巧妙的虚实和凹凸的光影变化应用给人的直观效果,会让建筑造型给人以艺术的气息和美的感受。如果有实没虚,让人感觉呆板;有凹没凸,让人感觉单调,所以综合运用,才是正确的设计方法。

5结束语

建筑造型设计是经济发展,生活提高,社会需要发展的必然趋势。美观的、成功的建筑造型,是以建筑平面功能为基础,以建筑的周围环境做参考,用以表达设计者思想而进行的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11]。设计师有好的创意,才会有好的建筑作品,做为新时代的建筑设计师只有在建筑造型上有创新、有改进、有突破,才能为社会、为国家、为后人留下更多更美的建筑、美的感受,美的成果和美的享受。

作者:刘国冬 单位:黑龙江省肇东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建筑城规学院.房屋建筑学.

[2]吴萍.造型设计基础.

[3]李小山.现代建筑细部集成.

[4]胡仁禄,胡明.当代建筑造型构图.

[5]王冠英.建筑造型基础:纸上表现.

[6]卢春生.建筑造型分析与实例.

[7]龙志伟.创新建筑造型.

[8]王子夺.建筑艺术造型设计.

[9]张同.空间与造型.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线性; 建筑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作为当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和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商业建筑的形象不仅包括材料、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参与意识,包括人的审美和人的智力。

商业建筑外观设计的具体手法主要包括:历史的活化,即提炼古典建筑造型及细部并加以运用;个性的创造,即尽量标新立异从而吸引顾客;高技倾向,即以结构形式、设备、材料等为内容的新手法;受波普艺术的影响而风行的卡通设计手法和卡通艺术形式被引入商业建筑设计中;从传统美学偏离出来而表现出“残破”、“怪诞”、“无序”的倾向,并对传统美学观念和等级制度进行彻底颠覆。

受当今以传媒和电子技术为核心的视觉文化的影响,当代商业建筑形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视觉媒介化特征。在这种影响下,当代商业建筑形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大众化、流行化、透明化、影像化和体验性的新特征及新方向。

一、参数化建筑设计概述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就是将建筑设计看做一个复杂系统,把各种因素当做参数(变量),并建立起各种需要的条件规则,进而建立参数化模型,通过改变参数的值,获得多种设计解决方案。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元素不再固化在圆柱、方块、球体等,它有更大的灵活性,参数化模型的建筑元素形态不满足线性叠加原理的性质,建筑设计通过建筑师设定的参数,通过电脑脚本语言,形成具有内在数学逻辑关系的形体,由于设计师设定的各个参数与规则之间是一个动态稳定结构,因而建筑也会呈现出一种超越经典欧几里得几何体系的非线性体量。

非线性参数化设计是目前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颠覆性手法,从早期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辛辛那提阿罗诺夫中心,到中国国家体育场主体建筑“鸟巢”,广州歌剧院,银河SOHO,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带来了一场新的建筑运动,并将影响深远。从以下案例中可以看到Frank O. GehryMassimiliano Fucsas,UNstudio,Benoy,等当代重要建筑师(建筑所)运用参数化模型进行商业建筑设计的实例。

二、方案设计方法:

1 建立第一版模型。先确立设计概念,绘制出关键的辅助线和确立模型用的主要线条,利用辅助线和主要的结构线条生成模型,根据反复调整,反复推敲,确立初步模型体块。

2 根据第一版模型绘制出各层平面图。当体块模型满足初步判断效果的前提下,按照功能要求排布出相应的平面图。如有模型不能满足功能要求的情况出现时,调整模型以满足平面功能。

3 根据平面重新推敲模型 。根据绘制好的平面,重新调整模型,确保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做到美观。反复调整平面与模型,直到达到最终满意的效果。

三、施工图设计过程:

传统建筑设计过程:建筑专业绘制好平、立、剖面图结构、设备、电气专业 幕墙、精装修等深化设计建筑、结构、设备、电气专业。

非线性建筑设计过程:全专业同时进行。

根据结构专业计算结果,将梁、板、柱按实际尺寸搭建三维模型。 体会真实空间关系及细节构造。

复杂空间,通过三维模型检查梁、板、柱交接是否 正常,结构构件尺寸是否符合建筑空间要求。 通过三维模型构件比例关系,控制特殊构件的尺寸。

设备、电气专业通过模型检查管线高度是否合理;沿外墙设置的设备,空间是否满足安装要求。 精装修设计通过三维模型清楚了解空间形态,精确设计。

体型控制:由外至内

设计期间幕墙厂家提前 配合,通过构造节点做法,确定主体结构与幕墙 之间安装空间尺寸。大跨幕墙体系需钢结构专业进行龙骨尺寸计算。 整个体型控制室由外向内控制,使外立面个转角处幕墙分格缝能精准对缝,保证外立面效果。 通过模型各个角度的剖切,取得准确平、立面二维数据。

四、设计成果:

传统建筑设计成果: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说明、详图大样等。

非线性建筑设计成果: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说明、详图大样、立面展开图、特殊部位轴测图、三维模型。

1 、平面图表达方式的不同: 传统建筑的平面图为距楼地面1200mm高处的水平剖切的俯视图,目的在于体现门窗洞口的位置及尺寸。 非线性建筑因护结构非垂直地面,不同高度处的外轮廓均不同。故平面图选择楼板标高处剖切图。目的是反映实际的楼板结构的外轮廓形状及位置。 因外门窗洞口错落复杂,门窗洞口位置及尺寸不在平面图中表达,通过立面展开图表示。 此表达方式的目的在于准确的指导施工。

2、立面展开图:

立面图仅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投影,不足以表达幕墙分格、门窗洞口的真实尺寸。以绘制正立面展开图的方式表达以上信息。 在立面图中标注各个转角点的标高,以三维方式确定转角点的位置。 在立面图中将每一个转角点进行编号。作为立面展开图的识别标识。以立面图中转角点编号为标识,分别绘制各个方向立面展开详图。在此详图中明确幕墙分格尺寸、龙骨布置方式及定位、外门窗洞口编号、尺寸及定位。

3 、轴测图:

特殊部位二维详图无法表示清楚时,可在三维模型中截取节点轴测图作为施工辅助参考图,更直观表达空间关系。

4 、三维模型作为施工图成果:

设计过程中作为辅助工具的三维模型可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所以,该三维模型可作为最后成果,提供给施工单位,作为施工参考。 同时可提供给幕墙厂家作为深化设计条件。幕墙厂家在施工图过程中便可进行深化设计,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及时反馈将优化调整意见。以进一步完善施工图成果。

5 、三维模型的其他作用:

1)面积计算: 非线性建筑由于形体非常规体型,可能会出现斜墙面下面的空间面积无法在平面上直观反馈出来。 所以需要在模型中提取净高2.2m,1.2m所在高度的轮廓线。计算相对应平面的面积。

节能计算 : 在斯维尔节能计算软件中搭建出模型的大致体块模型。 在犀牛软件中利用搭好的精细模型,算出体形系数,窗墙比,以及门窗尺寸及个数等等,反馈的节能计算表中。根据犀牛软件中计算出的数据,完善节能计算软件中的模型,进行节能计算。

五、软件应用:

目前,传统建筑设计主要应用软件: Auto CAD (天正)

常用三维模型软件主要有:Sketchup 犀牛软件 (Rhino) 3Dmax等

非线性建筑设计软件:Auto CAD (天正)+ Sketchup或犀牛软件 (Rhino)

未来: BIM设计软件的将大面积推广。BIM软件可建立精准的三维模型,且可赋予准确的数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由一个软件代替现有二维、三维两个软件。 据了解,如极为复杂的非线性形体,BIM软件的三维功能也无法支持,将仍需要专业的三维软件作为辅助。

所以,此二维+三维的工程设计方法,无论是在目前以CAD二维设计软件为主导设计软件的条件下,还是在以BIM为主导设计软件将来,都将是非线性建筑设计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设计方法。

我相信,继设计丢掉图板进入电脑设计时代之后,非线性建筑的二维+三维的空间设计方法势必会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参考文献: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构造柱;圈梁

中图分类号: TU9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砌体结构房屋是我国民用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在我国城镇建设中,这类房屋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但是这类房屋建筑,由于是由脆性材料的粘土砖和砂浆砌筑而成,在未合理的抗震设计时,其抗震性能一般来说是较差的。尽管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如此之差,然而在城镇建设中,由于我国人口集中,土地有限,所以我们不可能把砌体结构限制过严,而是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研究和总结震害的基础上,改进砌体的抗震性能,提高它的建造层数和高度,满足抗震需要。

1震害在砌体结构中的表现

地震震害表明:6、7度区房屋破坏较轻,少数墙柱出现弯曲水平裂缝:8度区出现倒塌或局部倒塌。主体结构发生破坏:9度区房屋破坏较为严重,倒塌率很大。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类型和抗震措施的不同是造成砌体结构房屋破坏情况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1、结构承载力不足引起破坏

房屋在受到地震的横向影响时,水平地震作用大部分是通过楼盖传给横墙,再传到基础和地基,这时横墙承受着主要震力,当地震作用所产生的震力大干砌体抗震承载力时,墙体上的交叉裂缝或斜裂缝便随之产生;当水平地震纵向影响房屋时,水平地震作用大部分是通过楼盖传给纵墙,再传给基础和地基。

2、由构件间连接不牢而引起的破坏

有的砌体结构的房屋承载力很高,构件的尺寸也比较大,可往往由于支撑系统不完善、:睦接不牢靠、整体性较差而破坏。地震时这种破坏也比较常见,如厂房中的砖柱如果没有与楼盖屋盖连接牢靠,就会导致局部砖柱发生弯曲断裂,致使整个厂房倒塌。

2砌体结构平面和立面的布置

砌体结构的平面和立面形式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非常基础、重要的内容。需要考虑抗震的房屋,建筑平面、立面应当尽可能的简洁、规则。结构的重心与刚度中心尽量一致。砌体结构房屋的平面布置不规则时质心与刚度中心很难重合在一起,地震作用下所产生的扭转效应大大加剧了结构被破坏的力度;应当对体型不规则房屋中的偏离结构刚心远端的墙段进行重点验算。建筑物的立面应尽量避免头重脚轻,尽可能降低房屋的重心.尽量不要采用错落的立面,屋面突出建筑部分不应过高,防止地震时鞭梢效应的发生,同时应当控制好结构刚度的均匀性和竖向强度。

建筑设计应在抗震要求下进行,不应采用很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就算不可避免,也要尽量在合适的部位设置防震缝,使平面很不规则,体型复杂的建筑布局,分成几个比较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应当在满足建筑造型和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建筑物立面设计得比较美观大方、简洁,规整。还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3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措施

1、增强砌体结构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砌体结构房屋是由纵墙、横墙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它的抗震能力取决于结构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楼板和屋盖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水平刚度,是比较理想的抗震构件。楼板及屋盖良好的水平刚度可以给荷载传递提供良好的条件,上下墙体没有对齐的时候,楼板及屋盖传递一部分的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也可以增加对墙体的约束。

2、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以纵、横墙体作为主要的承重构件,地震中主要是因为承重纵、横墙的破坏导致房屋垮塌,所以合理的布置纵、横墙可以很大的提高房屋抗震性能。多层砖混房屋应该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尤其是在两个方向都布置适当的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可以承受的纵、横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比较大。

3、增加墙体面积与提高砂浆强度

通过对以往地震破坏的房屋的研究发现,多层砖混房屋的砂浆强度等级高低及墙体面积大小与抗震能力成正比,适当增加墙体面积、提高砂浆强度等级可以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

4、设置圈梁和构造柱

在多层砖混房屋中沿楼板标高设置水平圈梁,不但加强了内外墙的连接.还增加了房屋的整体性。墙体被圈梁和构造柱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限制墙体裂缝开展不会沿伸出两道圈梁之间,并减小了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了墙体的变形能力和整体性,提高了墙体的抗剪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带来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表裂缝造成的影响。

4单层砌体结构厂房的抗震措施

1、用钢筋混凝上屋盖的单层砖柱厂房的抗震构造措施可以参照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规定。采用瓦木屋盖时,满铺望板比无望板的抗震能力强得多,望板可以阻止屋架的倾斜。震害表明,没有设上弦和下弦水平支撑的楞摊瓦屋盖,屋架比较容易产主倾斜甚至倒塌,因此厂房要具有屋盖支撑系统,保证屋盖纵向有足够的稳定和刚度,满足抗震的要求。

2、在厂房中设置圈梁可以提高其整体性,但预制的圈梁抗震性能比较差,地震时容易拉断,因此圈梁虚尽量现浇并在厂房柱顶标高处沿房屋承重内墙及外墙闭合。当地基土是软弱液化土、粘性土、新填土或不均匀的土层时。地震时基础易出现裂缝。所以基础顶面应当设置基础圈梁,减轻地震带来的裂缝。当圈梁既抵抗不均匀沉降又当门窗过梁时,圈梁除满足抗震设计构造要求外,还应对其受力进行受力计算。

3、在地震中屋架与砖柱出现连接不牢靠,常见有柱头破坏甚至屋盖坍落。为了加强砖柱与屋架的连接,砖柱顶部的垫块应与圈梁整体浇注,垫块与屋架的预埋件可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如果垫块厚度或配筋过小,预埋件则不能锚固牢靠。垫块的厚度不应小于240mm,并应配置不少于两层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l00mm的钢筋网片。

4、砖柱厂房抗震的薄弱部位就是山墙。地震作用时容易产生外倾和倒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山墙与屋盖拉结不牢。所以应当在山墙顶部设置钢筋混凝上卧梁,利用卧梁内的预埋件来屋盖锚拉构件。在山墙壁柱中配置刚进筋,可以防止或减轻山墙开裂,壁柱的配筋和截面不应小于排架柱,并应通到墙顶与屋面构件、卧梁连接。

结柬语

在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阶段,应采取措施尽可能使各个墙段具有相近的安全度,在纵横两向及各个墙段之间实现“等强”设计。结合当前墙体改革的需要,从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增强墙体抗震性能出发,研究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以满足我国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出现的配筋约束砌体在强度、整体性、耗能性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砌体结构,应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薛秋生,贺宝志.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铁道建筑技术,2010,(02).

[2] 苏明辉,张欣.砌体结构的抗震论述[J].陕西建筑,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