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设计规划书

职业设计规划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设计规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设计规划书

职业设计规划书范文第1篇

传播规划理念,认知职业方向,拓展就业空间,打造锦绣前程

二、 活动背景

三、 活动目的

更好的帮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提高同学们的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及择业、就业、创业的能力。

四、 组织单位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技术)学院分团委主办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技术)学院职业规划部承办

五、 活动时间

决赛:2011年4月6日(星期三)晚七点

六、 活动地点

职师院老院办二楼多媒体教室

七、 活动准备工作

1、宣传工作:

召开我院各班班长会议,把本场比赛情况及信息传达到本班。(备份宣传单)

由办公室拟写通知粘贴到我院各个学生宿舍楼栋。

展板宣传:由宣传部根据策划书内容绘制展板。

横幅宣传:有外联部负责帮忙拉赞助(2条横幅)

2、活动现场布置:比赛当天下午由职业规划部全体干事负责场地布置

3、活动需准备的物品及数量:

纯净水10瓶,笔10支,荣誉证书10本,

信纸5叠,牙刷、牙膏、杯子各一份,笔记本2本,红包六份

4、计分组:由团委学习部负责计分,计时组:由组织部负责计时

5、维持现场秩序由纪保部负责维护

6、由职业规划部干事负责拍照

7、由演辩部部长负责担任本次大赛主持人

八、活动开展工作

1、比赛流程:(1)评委嘉宾进场入座

(2)主持人宣布大赛正式开始,致开场白,介绍出席本次大赛的评委及嘉宾

(3)一号选手上台表演

(4)比赛进行到一半时,进行有奖竞答娱乐环节。

(5)最后一位选手表演完毕后,由院领导刘志兵书记作总结性发言。

(6)主持人宣布本次比赛获奖情况

(7)进行颁奖仪式(由礼仪队负责),宣布比赛结束。

(2)评委在现场演示前对选手的作品进行评分,现场对大便进行相应打分,分数采取百分制形式。

(3)计分办法:a 作品分+现场答辩分+现场演示分=选手得分;b每位选手演讲完后由评委评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平均分根据高低顺序依次排名

(4)评委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评判。

(5)评分细则(附评分细表)

九、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 奖金150元及颁发荣誉证书

二等奖: 两名 奖金100元及颁发荣誉证书

三等奖:三名 奖金50元及颁发荣誉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 颁发荣誉证书

十、评委成员:刘志兵、周平良、陈木森。刘彩云、戴兰、温雪辉、肖志强

嘉宾成员:待定

职业设计规划书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n emerging national strategic industry, and it combines the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automatic control and other disciplin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training base of high skilled applied talents, are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ternet of things;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14-02

0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专家提出的。最初定义:通过具有射频识别功能的电子传感设备将物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识别与管理。[1]从长远来看,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达到实时控制物理世界的目的。

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是又一次的信息产业浪潮。[2]物联网使用广泛,应用遍及各个领域,如智能交通、个人健康、工业监测、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物联网会大规模普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会走上一个新台阶。

1 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岗位分析

人才服务于产业,同时也制约着产业的发展。[3]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日益增多,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需要培养具有物联网应用系统软硬件安装和维护、软件开发、电工电路、嵌入式开发等能力的在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岗位如图1所示。

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规划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1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道路。在办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以就业为目标,采取三段式实践实训模式,即一年级学习、二年级穿插式实习、三年级顶岗、就业实习,让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素养培养以及主要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在实践岗位环境中进行,努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对接。除此之外,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到学院任课或做专题讲座;同时教师可以到企业参加培训,以提高理论水平,丰富一线实践经验,更好地为学生讲授知识。

2.1.2 依据岗位需求,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特色,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共同建立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具有“技术门类差异大、产业链长”等特点,[4]所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先进性、应用性及实用性的原则。

2.1.3 采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企业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依据学生特点,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协议,既为学校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企业解决用人的问题。

2.2 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2.1 基于专业能力模块设置课程体系

结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根据岗位任务确定与岗位要求对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一整套由不同的模块组成构成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要求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大胆尝试“学中做、做中学”、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2.2.2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根据工作过程科学地编排课程计划,特别是学习情境和教学组织的设计。推行以行动为导向、任务导向、产学结合的多工种参与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技能教育新模式。

2.2.3 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将技能证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根据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的原则,将技能证书认证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考取技能证书的方式,敦促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2.3 实训室建设

2.3.1 实训室需要具备实用性和先进性

在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建设方面,应该基于物联网技能应用的目的,按照高起点、实用的要求建设实训环境。要结合市场需求建立实训体系,使学生在接受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技术和经验,实现教学与上岗“零距离”。

2.3.2 实训室需要具备扩展性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既要能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训,还要能支持以后教学中实训项目的拓展以及对外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

2.3.3 实训室建设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

邀请技g公司一线工程师进行课堂授课,支持骨干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做到教学信息和市场同步。

4 结论

物联网是新兴的专业,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没有前车可鉴。特别是高职学院学生入校三年后就要走向社会,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比本科生更紧迫、更严格。因此,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融入职场。

参考文献:

[1]邓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1):29.

[2]周雄庆.基于岗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62:116.

[3]刘青.基于岗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35(5):87.

职业设计规划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划;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杨小琨(1973-),男,河南林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李献忠(1971-),男,河南荥阳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31-03

培养具备熟练动手能力、解决工程典型问题综合职业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训练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真实模拟职业环境的实习实训,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要求的职业技能,提高技术水平,快速地走向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适应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需求。完善的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期条件,是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如何建设好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愈加重视,以中央及省级示范校、骨干校以及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各电力类高职专院校的实训基地硬件条件得到极大的提升,大量新建及扩建的实训基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方面,许多高校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1,2]为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在实训基地使用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

当前高职专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在院校、专业条块分割,加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时间紧、任务重,各院系或专业仅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完整性需求提出建设规划,缺什么补什么,导致相当一部分实训基地重复建设。或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却因为课程体系设置、课时安排、实训师资、运行费用等问题出现严重闲置,没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应有作用。

2.实训项目设置耦合性差,教学组织严重滞后

首先,由于受到已有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影响,实训项目的设置往往为满足某个单项职业技能的训练或某门课程的需要,而没有从职业典型工作完整流程的层面进行总体设计。这就导致实训项目凌乱、散落,不同实训项目之间缺乏有机的耦合联系,在核心职业技能及能力培养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在项目具体实施中,受到师资、工位不足及传统教学组织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简化为在实验室、实训室中进行的理论教学,并没有脱离传统现场教学、参观的禁锢。这种方式没有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精髓——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忽视软件环境的支撑作用

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硬件设施是基础,教学资料、质量监控、师资等软件环境是主干,两者缺一不可。但在目前的实训基地建设中,硬件建设容易实施,而软件环境的建设成为目前制约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短板。

第一,教材作为实训教学资料的重要一环,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和设备应用。目前,各出版社、学校很重视理论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近年来出版大批基于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教材,为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提供坚实保障。但实践教学具体实施中所必备的实训教材、指导书等,则由于各学校实训设备、专业人数的差异,导致其针对性强、用量小,很难通过常规途径正式出版。而教学组织时直接使用工程标准、规程、手册,则由于面向对象的不同,学生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抵触,因此高职专院校实训教材多采用自编校内教材或讲义的方式。但由于缺少资金、人力的支持,加之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对此类教材均不认可,导致教师对实训教材编写兴趣不高,不能根据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多数实训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现实。

第二,实训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或缺少落实。目前各高职专院校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基本健全,教学督导、说课等各类活动开展频繁,对教学效果提升明显。但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由于其个体差异大、实效性强,并没有形成一套通用的、广为认可的指标体系。虽有一些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相关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还不够成熟,局限性明显,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3,4]这导致实训教学组织实施中,授课质量要考较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

第三,发挥实训基地功能,保证实训教学质量,还需要一支数量充足、操作技能高超的“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但目前各高职专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少、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共性问题;实训教师待遇低,人员不稳定,重理论轻实训的用人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这些问题究其根本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上层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这需要实训基地应具备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流程匹配的实训项目和满足真实职业环境要求的条件,因此,各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平面扩展型,而是应包含校内、外不同层次和环节的立体式构建。因此,学校的整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对专业培养对象职业技能特征的深入研究,明确把握目标定位。在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注重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上层设计、分层推进

在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中要依据专业岗位群及职业技能特性的深入分析,定期由学院(系)提出实训基地的中长期建设规矩。学校层面则应组织校内、外专家,从技术性、生产性、教学性和服务性四个方面综合评价方案的优劣,并根据专业需要和学校统筹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汇总和归并,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训基地总体建设方案。此外,应适时结合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对规划方案进行修订,分层推进,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2.科学论证实训项目设置,注重项目立体化和实景化的构建

以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典型工作流程为主线,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立体化地构建发电技术类各专业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应尽可能与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里完成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感受职业氛围,养成优良的劳动纪律、职业习惯。

3.注重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的同步规划和实施

实训基地的使用效果要靠软件来保障,因此在实训基地的规划中,要注重软件建设的同步设计,即在规划实训室时即应制订出项目设置、教学资料准备、师资配置及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等相关内容的建设计划,在实训室建设的同时按计划完成上述软件环境的建设,保证在实训室正式投入使用时软件环境的完善。

三、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定位专业培养对象的职业技能特性,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三类,即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发电技术类专业所面向工作对象均为高度复杂化的,涉及机、炉、电、控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其工作流程常常涉及若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并行推进,而并非某一项或多项典型工作任务的串行简单重复。发电企业更加重视毕业生是否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能解决并行工作任务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能力,因此发电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定位到知识技能型人才。[5,6]对于知识技能型人才采用简单地分散训练模式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实现多学科复合型技能的培养。因此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以综合型实训基地建设为主干,辅之生产主要环节重点技能实训场所。

2.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要科学论证,综合评价

首先实训基地建设要尽能体现发电技术最新的设备与生产技术、工艺,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能学到并掌握发电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的应用,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同时有力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

其次,由于发电厂生产设备体积庞大,系统复杂,完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其仿真性特点,即以各类型仿真机、缩小或简化的生产系统为平台,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尽量贴近现场实际生产过程的实训环境。

再次,要体现教学性的特点。实训基地的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组织实施等方面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前提下,也要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最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不仅要为校内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也必须考虑对外承担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或培训的功能,能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并通过这种开放性与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

3.精心设置实训课程和实践项目,构建出立体化的核心职业技能培养框架,并保证能力培养的层次递进性和连续性

如何基于行动体系,在教学做一体的框架下完成职业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对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树立正确的认识,即将所有实践环节都分散在理实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中进行并非对所有职业领域都是适用的。对诸如发电技术类专业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而言,这种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人为割裂实际若干并行工作任务间的有机联系,并不利于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中,单项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环节可以归并到相应的理实一体学习领域课程中。但对于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合性操作技能训练,如火电机组运行等,则更宜以独立实训课程方式开设。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中还应注重不同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主线,立体化构建实训项目,按工程通用技能专业单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层次递进、连续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复合职业能力。

4.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实训基地的软件建设水平

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在实训基地规划的同步制订出教学资料完善、师资培训等软件建设方案,并与实训基地建设同步实施,同步投入使用。

(1)完善实训教学的资料建设。考虑到发电类专业实训设备的针对性和专业面向范围,应重点依托各类校企合作的平台,与设备供应商、发电企业共同开发编写实训教材、讲义,使教材符合行业企业标准、工作流程,符合高职学生教学需要。此外,针对实训基地设备状况和课程实践教学开展需要,完善课程标准、学习指南、工作页、操作票等教学资料,为实施“教、学、做”—体化教学奠定必要基础。

(2)以企业的工作标准为考核基础,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从职业技能熟练程度、专业知识应用水平、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考核的过程化、标准化,督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全方位推进实训师资建设。发电类技术实训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综合性,这就要求实训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丰富的工程现场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要通过引进和现场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实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由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用人机制短期内难以扭转,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组建教师团队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即一门实训课程由2名或以上教师承担。

四、结论

高职专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改变以往条块分割、缺乏总体设计和忽视软件建设的做法,从学校甚至区域层面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基于行动体系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实训项目的设置,落实硬件和软件建设的两同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童卫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2):86-87.

[2]王晓江,罗怀晓, 梁熠保,等.高职工科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180-186.

[3]周文锦.试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9,(11):10-12.

[4]鲍敏,郑立平, 黄雨鑫,等.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25-227.

职业设计规划书范文第4篇

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考试是全国以考代评的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可以获得中级资格(水平)认证,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分量。多媒体应用设计师的实践技能操作部分主要分为四部分:多媒体应用的策划与设计、多媒体素材的制作和集成、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示例、多媒体数据库及分布式多媒体系统。其中,中澳项目课程中的Newsletter、Blog、awebsiteforsmallbusiness基本涵盖了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示例的内容,onlinebookingform、onlineshoppingcarts又基本涉及了多媒体数据库及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内容。同时,项目课程的实施开展,使得学生整体思路清晰,对多媒体应用的策划与设计掌握得较好,多媒体素材的制作和集成方面也有诸多实践。因此,中澳合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的项目课程实现了较好的中澳方职业资格的对接,学生在项目课程后经过适当的辅导,补充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以参加并获得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考试的证书。

高职合作项目课程的实践

1.基于项目管理体系的项目课程的实践为更好的监管教学过程,参照项目管理体系将中澳合作项目课程的流程进行分解,每个项目课程的开展分为五个阶段:启动——指导学生完成分组(2~3名学生成组),从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上考量项目,确定项目主题;计划——指导学生调研、分析项目,包括对实际环境、文化背景、形象、功能作用,同时参考同类项目,并收集整理资料和图片;执行——指导学生通过草图的设计,构思完成初步方案;控制——指导学生调整并确定方案后设计制作正稿,以及讲授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收尾——指导学生进行展示处理以及把控整体质量。在每个阶段设置里程碑进行检查,启动阶段为确定主题,计划阶段为项目设计规划书,执行阶段为草图的设计,控制阶段为项目功能模块的实现,收尾阶段为验收项目。通过项目管理使得项目课程有序、有效的开展。

2.中澳合作项目课程的教学技术思维导图在项目课程中最初起到发散思维、创新创意的作用,最后起到收敛思维、总结整理思维的作用。在中澳合作项目课程中思维导图是用得最多的教学技术。在启动项目进行项目计划时,很重要的一步是调研和SWOT分析,然后根据上述的研究基础写出一份设计规划书,接下来小组对设计规划书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形成思维导图后再进行草图的绘制以及后续的正稿等制作。网络视频互动课堂是现代远程教育中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教学技术,能使远在天边的人实现近在咫尺的实时交流互动。首先网络视频互动课堂要求参与互动课堂的双方具备语言顺畅沟通的基础,要求参与互动课堂的双方具有相等的专业项目基础。这种课堂教学使双方能获取第一手的最前沿的项目课程讯息,更大层面上激荡思维火花,真正意义上实现中澳教学资源同步。预计网络视频互动课堂教学技术将在中澳合作项目课程的深入合作中采用并推广。

开放式的高职合作项目课程考核评价

在项目课程的考核评价上,改变原有的静态的、终结性的考评方式,采用开放式的动静结合的考评方式。中澳合作项目课程的考评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评价、学校评价,还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社会评价环节。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社会评价环节建立了操作规范和实施方法。其中终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核,一般安排一个大作业作为期末考核内容,占总评的30%。过程性考核是一个动态过程,能较客观的考查一个学生的总体状况,占总评的70%,主要由平时分(占过程性考核的20%)创新分(占过程性考核的80%)组成。其中平时分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到课出勤率、课堂表现情况以及平时作业提交的质量等,创新分主要考查学生的拓展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它由以项目课程为基础开展专利开发、开展校内外比赛等组成如图3所示。在开展中澳合作项目课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运用项目所学知识与技能,参与各类型的比赛,特别是进行专利开发申请。专利开发的难度远比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要大,但其获得的成就感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攀升,项目课程的开展与实践对学生的技能素养的培养十分有效,2011年就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学生外观设计专利24项。

高职合作项目课程的几个衔接问题

随着教育国际化教学进程的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渐被破解,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中外合作教学的质量将不断递增,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和高技能水平将促使教育水平、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的不断提升。中澳合作教学的课程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由澳方特派教师讲授,三分之二是由中方教师讲授。教学大纲统一由澳方提供,并由澳方协助中方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针对由澳方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中方再进行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等的撰写与编排。针对中澳合作课程的流程,有如下一些衔接点需要协调解决:

1.中澳合作课程的动态开放性,即这些课程的设置是由社会、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如果市场需求这些工作岗位,则应开设相应的课程,反之则不再开设该课程。同时课程中选取的项目也要紧跟市场的需求。

2.中澳合作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制/修订周期较长,使得中方教师接收到教学大纲后,备课的时间相对非中澳合作课程的要紧凑一些。这促使了从事中澳合作教学的教师每学期都需要不断地快速地吸收先进知识,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使之能更好地从事职业教育,当然这样的教学也是符合职业教育观的。

3.中澳合作课程中使用的教学资料和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澳方引进。但是没有经过中方教师的筛选、整理和消化,直接拿这些资料来授课,容易使学生学到的东西没有用武之地。需要强调本土化,剔除不符合中方教学情景的教学资料和内容。同时有必要积极探索中澳双方共同开发教材等先进学习资源。

4.中澳合作课程中有中澳双方的教师,涉及到双语教学的问题。学生在接触双语教学过程中是渐进适应并熟悉的。建议在专业课程之前,设置一门实用口语强化课,在这个实用口语强化课程的缓冲中,学生包括中方的教师能进入到双语教学的环境中。随后再进行后续中澳合作课程就更为顺畅。

职业设计规划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生态景观规划;城市居民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051-02

1 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概述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都是一个永恒运动着的整体,我们要从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要素、个性与共性、因果联系中找到事物的联系与区别。把握事物间的客观规律,能动的有意识的去改造世界和环境。

第一,自然界的每一个环节的存在都是必要的。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都有着一个完整的食物链系统,从一根小草到食物链的顶级食肉动物来看,每个环节的对象都在整个生态系统当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虽然有些看起来像是可有可无的,一旦消失,却会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世界也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一个和谐成熟的生态体系是经过数亿年的进化和淘汰所留存下来的一种稳定的模式。就如城市中的地下水的返还,肥料的再利用等都是一种生态循环的意识体现。

第二,城市的能动性和自发性。自然界有一种自发的组织性和能动的设计的能力,能够自我进行设计、调节与呈现。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定律”,其表述为在一个自然中,一个孤立系统,向外的开放程度越低,就会不断的退化;反之,当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整体时,向外界接受能量、物质、资源和讯息时,自然界中的事物就会不断的进化。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去发展。达尔文的进化论中也提到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告诉我们了自然界的自我选择能力是我们无法去阻挡和改变的。就如当一个花园有园丁来打理的时候,每天都有人对花园里的各种植物花草进行打理,当花园变得无人打理时候,各种杂草就开始疯狂生长,最终花园园丁精心打理修建的花草就会因为被杂草所抢走养料而被自然所淘汰。而这一理论也证明了,整个地球是在一种自发的调节中所维持下来的,而自然的创造性和复杂性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比如洪水来临之际,如果我们为了阻挡洪水的来临,铸造堤坝把洪水拦截,当洪水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对城市、人民和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洪水,我们应该变堵为疏,让洪水自然而然的疏通流走,才能将损失减到最小。变堵为疏的这种方法就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来进行的,人为的一味地去改造自然界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第三,城市生态边缘系统。边缘是一种在两个或者多个城市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带中,具有更生动的生产能力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比如,海洋边缘、农田边缘、城市边缘、森林边缘、湖泊边缘以及海陆之交、陆路之交等地方,生物和物种是最为丰富的地方,生产能力极为活跃,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极为有利的。然而,通常在城市规划当中,人们常常会忽略这些边缘地区,没有真正的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反而把边缘带给破坏了,失去了边缘的城市规划就如一个缺少了灵魂的歌者,即使声音再婉转悦耳动听,却也没有感情的真实流露。

第四,物种的丰富性。自然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整体,里面包含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系统,而这些单一的或是有联系的系统构成了整个自然界,因此,自然界里的物种丰富多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自然是任何生物都赖以生存的地方,而生物本身的多样性再加上生物的各种杂交、遗传、变异,创造出了更多的新的物种,又丰富了自然界当中生物的种类。而这种丰富多样性则是生态平衡的基石。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必定要承认自然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要利用自然界的多种多样丰富的物种来进行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达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进行城市的规划。这也是设计者的一种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只有设计者从内心去真正的认识自然,才能在设计中有所体现。例如,当在做城市规划设计时,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去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尽可能的设立自然保护区,减少城市建设中树木的砍伐与破坏,建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平衡、物种丰富的城市系统,这也是所有城市设计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2 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规划的方法论意义

在城市规划建设与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景观的规划有其自己所特有的特征和性质。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把生态景观的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设计区别开来,应该将其视为设计规划的一个整体。同时,在传统的设计当中,景观设计作为一个出现时间较早的设计类型之一,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演变,虽然空间上的改变也许不会太大,但在整个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发展来看,生态景观的设计不是一种割裂的、替代式的演变,而是一种对传统设计规划的延续和进步。生态景观设计在当今社会,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在快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已经日益影响着生活的质量,同时考虑到后辈的生活环境,我们不寒而栗,开始重视起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通常会把一个绿地或者植物区规划为一个专项来对待,而这仅仅只是把这些绿地等作为规划的一小块,把其与整个设计割裂开来,只是在城市规划布局图上的一个装饰功能板块,没有对其作用和功能进行详细的描绘。

城市的生态景观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和环节,而生态景观的设计也不能根据书本上原有的设计来照搬照套,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城市的空间地理位置为基础,结合城市的历史人文沉淀以及城市所要想表达的城市个性来进行创新的设计,选择不同的侧重来经行安排规划。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找出景观内最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在原有的景观基础上,保留最具历史价值或者最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准确的挖掘出景观的巨大价值才能够利用其价值进行再创造,利用合理的运用和设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无形的价值资产。

第二,要根据城市的功能来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不能因为了景观而设计,不能让景观的规划仅仅是一种景观而不具备实际的作用和价值,要将景观的规划与城市的功能和布局相互融合,将景观作为功能布局的一个促进。

第三,控制好景观的视觉效果。景观的视觉效果是一个景观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景观的视觉效果是第一个体现在公众眼中的表现,公众也是通过所看到的东西去评价景观的设计。因此,必须控制哈景观规划比例以及视觉的效果视廊,合理的比例搭配才能将景观的作用更好的体现在公众眼中。同时还必须要突出重点,细化细节,让景观既有大体的感觉又在细节上精致细腻。

3 结 语

总之,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把生态景观设计更好的融入其中,必须要将理论基础与方法论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才能更快更好的去完成一个城市设计规划。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个设计的问题,其中要考虑许多因素,作为一个城市规划者,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尊重自然,同时将城市建设向着更有利于人们居住的方向发展迈进,将生态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