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专业的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方高校 会计 实践教学体系 对策
二十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各地方政府为满足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需要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对当地的高等教育办学资源进行整合,升格形成了一批新兴的高等院校,一般称之为地方高等学校。这类学校与部属、省属重点高校等相比,办学历史不长、办学资源不广、生源质量不高。经济管理类专业是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开设的专业,但由于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这些专业都把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显著特征应该是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持。
一、建设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当代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经济和管理学科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其知识体系完整严密,但也比较抽象,在教学上需要一套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与之相适应。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当前的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和理、工、农、医等学科相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一状况在地方高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高校会计专业,特别是地方高校的会计专业尤其应该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经济或工商管理学院的专业一般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一些类似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条件。在地方高校的会计专业中,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集中主要表现在: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从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培养计划来看,这些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校内实验一般和相关的理论课程一一对应,都采用实验室上机的方式,开设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验证巩固理论学习,加深对知识掌握的效果。校外实习中除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环节外,和专业教学相关的实践性环节一般包括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通常采用到企业参观、见习、顶岗等形式。这些课程很多是参照部属或者省属重点大学而设置的,也有的是根据本专业自身情况而设置的。这些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目的性不强,重点不突出;课程间有的相互重复,有的相互脱节,并未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课程体系松散。
(二)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地方高校的师资一般具备研究生或者以上的学历。教师基本上是从一个学校门到另一个学校门,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理论功底很深,但和社会、企业接触不多,对企业一线的实践知识了解不够,从事实践教学并非所长。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强直接导致了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等方面有所欠缺。在教学中,指导教师常常安排了较多的验证性实验,安排很少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而且为数不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还存在认定的问题,所教授的内容既不代表学科前沿又不能反映企业生产一线的应用需求。有些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套用理论课的讲授方式,形式单一。这种实践环节指导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于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
(三)实验实习场所不足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分为校内实验室和以各类企事业单位为主的校外实习场所。在一些地方高校,会计实验中心建设起步比较晚,投入不足,实验室数量比较少,规模比较小。同时,由于个别实验室建设的论证工作不够充分,建成以后成了“花架子”,使用频率低。因此,很多地方高校会计专业的校内实验、实习场所存在结构性矛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校外实习场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再承担接纳大学生实习的义务,企业出于担心商业机密外泄、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等对自身不利因素方面的考虑,不太愿意提供大学生实习的机会。即使部分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到实习单位,企业也不能提供有实习价值的工作岗位。因此,实验实习场所的制约已经严重影响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评价方法效果不明显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分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两个环节,其中以对学生的考核更为重要。在一些地方高校,教师对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成绩考核依附于理论课,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实验、实习报告和考勤。一些学生上机实验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上机以完成实验报告为目的,剩余时间玩游戏、聊天,甚至有个别学生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而校外实习也流于形式,有些学生找个实习单位盖个章,再写个实习报告就算完成任务,个别工作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可能存在对学生管理松懈的情况。同时由于对实验实习教学的量化评价比较难,一般的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教学质量难以有效监控。
三、完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要改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修订培养计划和规章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1教学目标不明确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会计的涵义、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掌握设置账户、借贷复式记账等基本方法,形成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日常简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操作技能。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特别强调会计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上,侧重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技能。而目前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往往并没有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教师授课基本照搬会计专业的大纲、教案要求组织实施教学,其结果导致学生认为学习会计与其所学专业毫不相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偏离了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1.2教学内容体系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不论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基本都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会计核算方法设置教学内容,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等。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受课时限制,可能只是会计专业教学的简化版本。同时因为缺乏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后续课程的衔接和巩固,许多学生头脑中无法系统理解会计核算的整体性,更谈不上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学会分析和应用会计信息。除上述问题外,当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滞后、忽视会计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强的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教学效果评价手段单一等等问题。
2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2.1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是针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前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弱化了对学生“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操作技能的要求,在理解会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强调通过理解会计工作与经济管理活动之间的联系掌握会计信息的分析和使用技能。在授课过程中,各专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在模块二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方法中引入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了解本行业的会计知识。
2.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以及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本位、能力中心”的思想,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应灵活运用多种适合于学生特点和课程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
2.3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课程考核上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和要求,改革以往的以期末考试为主导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堂表现、课堂作业、团队报告、期末笔试四个部分,评价标准如下:
2.3.1课堂表现,权重20%。平时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考勤并记录,占10%;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积极程度和讨论结果,占10%。
【关键词】财务会计专业 教材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方向正从单纯重视知识和文化,转向更加重视技能和操作;从单纯重视基础和规范,转向更加重视新知和创造。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而且更主要的要进行教材设置的全面改革,改变以往比较陈旧、单一的课程设置,更加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这一要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对财务会计专业今后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财务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企事业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重点是培养本专业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当前新的经济形势,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教材改革。
1.围绕培养目标,增设新课程。
1.1 “实训”课程。会计实训教学是指通过会计模拟实训或到单位实习等手段,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就学校而言,早期的实务操作通常是与某些企业单位联系,在完成了基础课程学习后,作为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了解和观摩财会实际操作流程。显然,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从课堂到实践不连贯,使实习的作用大打折扣:从效果来看,因企业不可能提供一个仿真场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分析,也不可能顺序地、真实地再现财务整个账套的制作过程,只能简单地介绍几大流程的动作;而作为学生,因未能置身于其中参与操作往往也只是“雾里看花”,难于达到期望的效果,充其量只能算是个“见习”活动。为此,应该建立一个实习场地,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产生感性的认识,又便于配合课本内容讲解,这样可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计算机已渗进各门学科,学校应该创建一个多功能的、适合于现代化教学需要的手工、电算一体化的财会实验室。
通过在财会实验室的学习实际操作与训练,能够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真正掌握填写原始凭证的方法、掌握成本核算的方法、掌握各种业务的处理及填写记账凭证的方法、掌握账簿的处理及账簿登记的方法、掌握各种报表编制的方法等,为学生即将从事的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会计专业人才。
流程式的实习使学生各司其职,又互有紧密的联系,象征性地代表了一个财务科组,学生实习时可轮流地模仿每个角色,产生一种置身于实境的感觉,在实习中既学到业务知识,又训练了相互协作的能力,更培养了每个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理财”课程。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社会对于财务人员的需求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财务人员不仅单纯是记帐、算帐、报帐,更要明确如何进行投资理财与资本运作。而在以往的各类学校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培养上,只是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记帐、算帐和报帐,有关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只是零星的分布在各相关的课程中,基本上没有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因而造成了目前会计记帐人员的过剩,而懂理财、会经营的人才奇缺的局面。这样的结果直接体现在职教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无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迫切要求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增加理财类课程的设置,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更好的体现职业教育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特点。理财类课程可考虑设置《理财概论》、《公司财务》、《证券投资》、《资产评估》、《会计报表分析》等课程。
1.3 “职业道德”课程。该类课程的设置旨在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防范职务犯罪,提高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新途径和方法,这是时代需要、职业需要,更是实践需要。
通过该类课程学习,向学生宣传该职业的社会价值,宣传职业价值在于造福社会、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人民的思想,将时代的要求融入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正确对待该职业,热爱该职业,了解社会,了解新形势下从职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通过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并通过实践活动,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职业道德意识,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锤炼职业道德意志,做到未成才、先成人。
2.对原有课程进行配套改革。现行职业技术学校教材脱离实际现象十分严重,专业教学急需的内容没有,即使有,分量也不够。如财务会计专业中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是最基础的学科,它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基础,但会计专业所应用的语文知识主要是写作,如学生在阶段性实习或毕业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写作论文,或是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写调查报告等,所以对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语文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而现在所采用的语文教材,主要是注重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而忽视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已不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所以在今后财务会计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在不忽视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将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性结合起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多介绍一些应用文体的写作,如工作研究、论证报告、调查报告,使学生掌握有关论文、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以便顺利地完成毕业作业的写作,并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英语课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学科。现有的英语教材主要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培养初步阅读能力,都是基础英语知识,缺少专业性知识,即使有,也只是机械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没有财经专业的英语。所以建议今后的财务会计专业的英语课教学,应由基础英语改为专业性英语,由培养阅读听写能力改为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因为学生毕业后,要从事会计工作,需要了解国际最新动态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极有可能也有必要接触一些外文资料,而以现有的英语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词汇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在职业教育的财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应增加专业的英语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词汇,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扩展能力。
3.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实践环节。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企事业会计人才,它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根据这一特点,该专业的教材改革应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突破口,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实践环节,来带动其它方面的改革。这些渠道主要有:
3.1 重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环节。这些课程的设置以培养提高学生本职工作能力为目的,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学生自学为主,训练为主。如开设《珠算技术》、《会计软件操作》、《会计实务模拟》等课程,使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首先,无论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型”大学,首要的任务都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因此应该把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应用型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急功近利和短视的教育,不应该是一种为应用而应用的教育,它和传统教育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更重视对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反应,能够更好地满足时展的需要。本着对社会长远发展和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负责的态度,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该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次,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够为社会所用,而且应该能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最后,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设计中,应该突出实践性。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坚持应用型教育理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应用型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应用型教育应有的效果。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还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设计中突出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能够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中高级会计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偏少。有些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先后衔接,比如先开设“资产评估”课程,再开设“财务管理学”课程。这是课程设置上的重大失误,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还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考虑到个别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比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有些本科院校只安排了72学时,一学期要讲完,再加上中间放假等因素,有时候72学时也保证不了。学生一学期学完这门课后,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教学中比较偏重于理论课,实践课课时较少,学生动手机会很少。并且,手工实践课一般仅限于会计手工实训课,成本会计、审计等实践要求较强的课程基本上没有手工实践课。
2.实践课程单一,实验室建设流于形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结合大多数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课程。比如,珠三角地区制造型企业很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要从事成本管理工作,但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很少有实践课安排,也很少有专门的成本会计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从事的实际工作。另外,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有实验室建设的内容,如会计手工实验室、审计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等。目前而言,最有成效的实验室应当是会计手工实验室,而其他实验室要么缺少硬件,要么缺少软件,要么千脆连地方都没有,只是纸上谈兵。
3.校企合作和校外授课效果很不理想。校企合作是开展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联系,人员能够相互往来,知识技能能够分享并且相互促进。但从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参观学习的机会很少,会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和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也很少,企业中的实务工作者也很少到学校为学生授课,校企合作开展得很不深入。还有一些学校开展校外授课,主要针对那些还没有毕业但已经在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从笔者了解到的校外授课的情况来看,校外授课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校外授课一般是在周六、周日进行,学校定好时间和地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有时间都要去听课。校外授课还是由原来的会计专业教师选定主题来授课,还是原先的那种课堂授课的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有很多学生反应,老师讲的在实际中用不到,实际中用到的老师又不清楚。
4.师资队伍强调高学历、高职称,实践能力差。目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育存在一个阻碍其发展的瓶颈,就是应用型师资队伍缺乏。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实践能力薄弱、青年教师比例过高、教师自身转型缓慢等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师资队伍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育应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尽快实现师资队伍由传统的“教学型”或“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
三、改革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学的措施
1.优化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本科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教育部指定课程;二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三是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及特点增设的课程。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合理安排专业核心课程。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税法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等。对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计划的安排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学时充足,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地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叠。比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在有些章节是重复的,这就要在教学计划方面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其次,专业基础课程不可偏废。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经济法、统计学、会计英语、ERP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等。这些课程对于奠定专业基础、扩展学生思维非常重要,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所以课程安排方面不能偏废。另外,根据各学校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还可开设资产评估、预算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理论专题、会计制度设计、审计专题等与专业核心课程紧密联系的课程。
2.注重实验室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实施的地点不同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在会计专业实验室开展,所以,首先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会计专业实验室主要分为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成本会计实验室、审计实验室以及税务筹划实验室等。学校要重视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学习和借鉴外校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经验,并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师资队伍和软硬件等配套设施。其次,还要经常开展一些ERP沙盘模拟大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实战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辨、勤于实验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另外,实践课程要尽量聘请在企业中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人员来作为指导老师,他们不仅可以传授会计实践经验,还可以将一些职业素养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最后,应当适当开设一些案例分析课程,比如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都可以增设一些案例分析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注重校企合作的成效,扩大学生实习范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互惠互利。现在校企合作开展得不是很理想,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我们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从学校方面来看,校企合作可以给高校的学生和教师搭建参与实践的平台。大部分人都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去企业会计部门实习,而现实中企业的会计资料不是任何人都能够随便看到和动用的,这样就造成会计实习难以进行。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纠正上述偏见,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其实并不一定非要到会计部门。会计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要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准确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必须熟悉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不熟悉企业的业务是很难做好会计的。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不—定非要到会计部门,其实到企业任何一个部门实习都有助于提高学生未来从事会计实务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实习范围将大大扩展,并且能够为以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会计教师来讲,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发展献言献策,比如可以建议企业改进成本管理方式、加强内部控制等。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可以通过到学校为学生开展生动的互动性讲座和授课等方式了解学生,向学生介绍自己企业的文化,找到自己理想的员工,从而节省招聘和培养员工的成本。
4.改善师资队伍,引导教师深入社会、深入实践。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实务经验丰富与否密切相关。现在高校引进教师的标准一般都是倾向于高学历、高职称,以至于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实战经验。要发展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育,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会计教师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比如,学校可以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或者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兼职等。上述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弥补会计教师实务经验的不足,丰富其实践知识,从而有助于其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基础会计 意义 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学习的先导课程,也是将学生领入会计知识殿堂的入门课程或启蒙课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仅对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续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学习的先导课程,对如何根据会计专
业课程教学特征有效地实施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起着引导性与开创性的作用。
一、《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意义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显著的职业特征,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需要有一种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式与职业操守,这种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时开始建立起来的。《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学习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先导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使其为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手段或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方法,其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就应体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并能够形成对所有会计专业课程都适用的教学方法。会计专业课程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思考、理解、应用等习惯在进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时逐步形成,《基础会计》教学的实施影响着学生对所有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手段,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专业课程不仅具有其特定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而且有其职业特征,表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有其特性,《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方法的实施及其效果尤其显得重要,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1、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可以说,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之前,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一般是不了解的,如何让学生逐渐进入会计课程的学习角色,如何使学生适应会计课程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会计的知识殿堂,《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顺序可以为: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建立起对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初步概念;然后讲解薄记原理,让学生掌握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而后讲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原理,使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生成机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后讲解会计工作的组织,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与管理的;最后讲解会计规范,使学生树立起任何会计工作与会计行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的观念。这种教学顺序是传统《基础会计》教材采用的内容编排顺序,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如果教学的对象已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则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这样的顺序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可能效果较好,有利于对会计信息认识的深化。
2、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重点讲授与一般讲授
作为会计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课程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是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的;而有些内容则学生有一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这些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作进一步的讲解以至学生最后能够把握这些内容。在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方面,关于会计的性质、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就必须掌握的,而会计的学科分支、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则作一般的理解即可,因为在后续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还会涉及与进一步进行认识;在会计薄记原理方面,对所有的内容应该进行较为详细的讲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薄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薄记技能,因为在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中一般不会再讲授会计薄记的内容,但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则需要会计薄记知识为基础;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可以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进行一般介绍,使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因为在后续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分析与讲授;在会计工作组织方面,对于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等作一般的介绍,使学生有一个了解即可,而对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内容则要进行重点讲授,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要求等要有充分的认识;在会计规范方面,对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以及会计的核算规范与内部控制规范可作一般讲授,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即可,在后续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讲解,但对于会计法律规范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则需作重点讲授,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之初就形成会计的法制观念与职业道德观念。
3、关于《基础会计》课程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
这里的“点”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线”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的连接,“面”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由不同知识点的连接所构成的知识体系。通过课程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授会计核算方法时,首先要讲授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线;在讲授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时,首先要讲授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再把会计核算方法的线与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根据其关系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会计核算知识体系的面。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点,还可以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点的理解,并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达到系统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程序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实质上,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常常采用账户之间关系的图示结构来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就是关于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点、线、面的结合。会计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极为严谨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应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而这种知识的讲授方法与学习方法则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就应形成。
4、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任何课程能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学所包含的内容既有薄记、根据会计准则或制度规定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与编制会计报表等比较浅易的技术与方法,也有根据会计准则的原则规定对某一项业务做出职业判断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新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处理、对违背会计职业道德操纵利润的行为及时发现等需要较长时期的学习才能掌握的理论与方法。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主要讲授基础的会计技术与方法,会容易造成学生认为会计学的方法就是依样画葫芦,简单重复的错觉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一旦失去了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可能对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为此,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要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科的性质、学科体系及其在整个经济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等,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全面掌握会计的方法与技能的欲望,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积极探索会计知识体系的精神,具有乐于从事会计职业的意愿、成为一位具有高超会计技术的会计高级人才的追求。显然,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不仅使学生增进对一些会计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会计事件及其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的视野是十分重要的。
5、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与诚信品格的塑造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根据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应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的判断选择。会计信息的生成直接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全面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方法技术,而且需要会计人员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的准确把握,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质上,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在《基础会计》课程讲授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时,就应开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与思维,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职业道德操守观念。这样经过后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对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与思维的再熏陶,经过诚信品格的再塑造,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真正胜任会计工作。《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与思维的初步建立阶段,因此,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讲授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时,必须注意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与会计诚信品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