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1篇

一、成立全县卫健系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

委党工委成立以书记为组长,党工委委员、、、,县爱卫办主任,县计生协会办主任为副主组长,下属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

委党工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委党工委委员及相关责任委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履行分管领导责任,各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支部书记、各乡镇卫生院联合支部书记要扛起直接责任,严格按照2021年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力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三、全面细化意识形态工作安排

(一)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1.将意识形态专题学习纳入委党工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学习研究意识形态内容的会议。

2.每半年向县委报送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并抄送县委宣传部。

3.每次班子会议,由委党工委书记或委员以及相关委领导及时组织对中央、省、市、县重要会议、领导讲话精神进行传达学习,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4.加强对下属医疗卫生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力度,压实压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5.将意识形态工作列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在班子年度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中,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作为重点,认真检视问题;委班子成员尤其是委党工委委员,要对照分管的工作,对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剖析检查,引导党员干部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6.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委班子成员在年度述职时,必须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制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个人述职报告之中。

7.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制纳入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年终考评范畴。

(二)全面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1.充分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的作用,创新运用新媒体手段,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充分发挥好志愿服务队伍的作用,结合卫生行业特点,组织开展贴合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明实践活动。

3.结合“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宣传。

4.继续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注销“卫计委”微博,做好“卫健委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更新信息。

5.督促各种微信工作群做好自身管理,做到“建、管、用”相结合。

6.积极利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把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学习、培训、评优评先有机结合,作为对机关干部和下属医疗卫生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精神文明创建、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的考核内容的重要依据。

(三)全面夯实意识形态基层基础工作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 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 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 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3.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因此,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表达,还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10页

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8

勒柯布西耶 着,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66429.htm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探讨了由于摊位市场低税赋迅速膨胀,摊位市场发展的得益者高度集中挑战公平分配制度等造成了税负差异对装饰建材行业产生的深刻影响,希望能够对我国的装饰建材市场的规范化做出一点贡献。

装饰建材市场不同的经营模式承担税负的巨大差异,已经对装饰建材行业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税收差异;装饰建材;行业形态;影响

一、摊位市场低税赋迅速膨胀的负面影响

(一)零售终端失控导致全产业链增值税流失、金税系统虚设

增值税是占我国财政收入主要部分的最重要的税种之一。增值税制度实施的早期,曾一度查获大量伪造进项税抵扣凭证偷税和骗取出口退税的恶性案件。金税系统由此应运而生。通过金税系统,所有的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必须以经过税务机关认证通过的进项税发票作为抵扣依据,从而堵塞了虚假抵扣的漏洞。

但是,再完善严密的金税系统也无法阻止包括零售终端在内的整个产业链条都在系统外循环的税源流失。而装饰建材摊位市场则为这一形式的税收逃逸提供了渠道。

(二)核定征收固定税负的经营杠杆效应问题

商业流通环节的主要税种增值税属于典型的随收入和毛利额线性变动的税负。按照我国的增值税税法政策,应独立于销售收入,作为价外税核算。但是,由于基层税务机关对摊位市场的经营户普遍采用核定征收的征管措施,这一线性变动的税负变成了经营者的“固定费用”,从而导致出现显著的经营杠杆效应。具体地说,就是税负一旦核定,实际销售增长的利益与税收无关,变成了免税的收益。这显然违背了税法的基本精神。

(三)摊位市场发展的得益者高度集中挑战公平分配制度

摊位市场的发展,导致本应流向社会公众的利益除少部分被用于降低售价,吸引消费者(消费者的获益程度还取决于其还价能力)外,大部分被产业链上各经营者所占有,增加了原本已经偏高的资本分配所得份额。

摊位市场发展的得益者是高度集中的。在流通环节,税收流失形成的这部分利益的绝大部分并未被建材流通的经营户实际获取,而是以浮动租金的形式,汇聚到极少数的所谓“商业地产”运营商手中。通过这样的过程,真正的获益者甚至还绕开了偷税责任的风险,从表面形式看,其收取的租金完全是其合法的收入。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负面效应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不利于和谐规范劳动关系和消费者权益等其他问题

摊位市场的发展除导致严重的税收流失问题外,还导致不利于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的劳动关系,以及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证等问题。

1、不利于建立和谐规范的劳动关系

建材超市由于采用了规范的《公司法》规定框架下的公司体制管理,均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劳动用工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政府关于最低工资标准、工作工时等规定,并依法缴纳社保、公积金等公共费用。而摊位市场经营户普遍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存在,难以做到规范用工。给劳动部门监管增加了难度。由于大部分经营利润被摊位市场运营方以租金形式剥夺,经营户也很难保证其雇工的收入的稳定和增长。

2、不利于消费者权益保障

固定的经营场所和稳定的供应链保证了产品责任的逐级追溯成为可能。消费者的权益可以得到充分合理的保障。而对于摊位市场,由于摊位经营规模小,流动相对频繁,产品责任的追溯往往较为困难。在消费者装修房屋过程中,一根价值几十元的水管的质量瑕疵引发漏水可能导致数万元的财产损失。出现这种极端情况时,消费者维权的难度往往直接取决于商家的风险承受能力。

3、不利于税收征管工作的规范化

由于普遍采用核定征收作为税收征管的主要方式,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执法裁量权较大,但又却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这一方面影响了税务工作的效率,另外一方面,也是导致摊位市场的整体税收流失的重要的和直接的原因。

二、对摊位市场税收舞弊错误认识的批判

(一)消费者获益论的狭隘和错误

在讨论摊位市场低税负可能的影响时,很多人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因为摊位市场税负水平低,消费者可以获得直接利益。这是非常狭隘和错误的看法。

首先,消费者的获益不是普惠的。流失的社会公众应得利益,确有部分被经营户以让利的形式,用于吸引消费者购买。购买摊位市场商品的消费者参与分享了这部分税收流失的利益。但仅限于在特定摊位市场购买装饰建材的那一部分消费者。消费者购买住房越多,装修次数越多,在摊位市场购买装饰建材数额越大,这部分消费者获益就越多。这显然不是公平普惠的分配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

再者,消费者获益程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和讨价还价的能力。并非每位消费者都能得到实惠。顾客调查结果证明,对于某些特定商品,有的消费者曾发现摊位市场购买的商品经过大幅度还价后,达成的成交价仍然高于明码标价的建材商店的标价。

(二)解决就业论的诡辩

很多政府商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解释为何在事实上鼓励了摊位市场的过度发展时,首先的反应就是“摊位市场解决了大量的就业”。

只要稍加分析就可看出,摊位市场对于解决就业并无实质性的额外帮助。同样规模的营业额条件下,没有任何数据或其他证据表明,摊位市场比现代化的零售超市业态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现代化的零售超市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而且由于其工作流程相对标准化,对于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要求可以相对宽松。全球最大的雇主沃尔玛就是典型的零售超市。而与现代化的零售超市相比,摊位市场所谓的就业往往并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就业。劳资关系往往体现为不规范的临时雇佣关系。相当部分个体工商户难以保证完全依照劳动法规定,为雇员提供法定的社会保障福利。

即使从地方政府局部利益角度来看,如真要解决当地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发展规范的现代零售商业也是最佳的选择。规范的零售超市依法用工,劳动者可以依法组建工会,可以通过各种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在薪酬待遇方面,建材超市公司也都会严格遵守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项规章。政府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的计划可以得以调控实现。而对于摊位市场,上述这一切的约束都很难有效地付诸实施和监控。(作者单位: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陈东琪、宋立,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路,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4篇

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根据坡地的稳定性、坡度的大小、土壤厚度、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空间分布等做出综合分析,在规划地域的城市建设用地分级的基础上,对各用地单元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

一、 迁市城市建设用地基础条件分析

1、地质地貌条件

据计算宿迁市平原面积占市区总面积的41.1%,河湖、低地、沼泽湿地面积占27.0%,丘陵在宿城以北的马陵山余脉延伸区,其面积仅占5.0%,河、湖(骆马湖部分水面)面积占市区总面积的27.9%。

丘陵坡地的坡度大都在8度以下,最大坡度在45度以上,主要分布于市区晓店南北侧,高程一般在26-27米。第四系覆盖厚度不大,土层薄,局部地段基岩,属丘陵坚硬,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区,地基承载力较大,岩石抗压强度700-1000公斤/平方厘米。适宜基建施工,用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由于丘陵坡地土层瘠薄,农产品产量不高,宜适当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业。

宿迁市区骆马湖、废黄河、京杭运河等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7.9%,可谓一大特色。水体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除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之外,还具有形、影、声、色、味、奇等六种水色美,可以建成水上游乐、休闲、度假基地。同时水体上空空气洁净,具有改善小气候、降低噪音、缓解水体污染等生态功能,是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藉此可以发挥其在宿迁城市生态建设中的特色效应。

值得高度重视的是通过市区,至今具有继承性活动迹象的九条断层线,对城市生态适宜性影响大。断层线两侧一定宽度内不能作为工商业区和居住区,只能建成城市绿地,提高城市生态调节功能。据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1997年1月的勘察资料表明,这九条主要断裂是:①蔡庄――黑鱼汪断裂;②石篓――张庄断裂;③王连庄――陆庄断裂;④磷肥厂――付庄西断裂;⑤宿迁闸――荷花池断裂;⑥蔡圩子――水建工程处断裂;⑦王连庄――宿迁闸断裂;⑧四草坪――杜庄北断裂;⑨玻璃厂――自来水公司断裂。

2、水文地质条件

宿迁市市区及近郊地下水受地质构造、断层的影响控制,分布不均,各地段差异很大,总的来说,基岩分布区地下水极少,断层以东沿运河及废黄河一带地下水较丰富,ph值为7-7.4,硬度为14-25度,单井出水量为40-90t/h,该地段为粉砂――壤土层,地下水位极易受气候、地表水的影响,不够稳定。按地下水埋藏深度和水质状况,宿迁市市区及近郊可分为三个地下水区。

(1)丘陵区

分布于晓店附近,地下水赋存于基岩岩隙中,水质与大气降水差异不大,水量小,枯水季节常干涸,无供水价值。

(2)黄泛冲积平原区

分布于市内的广大黄泛冲积平原,水位埋深一般1-3米,单井流量一般小于100吨/日。

(3)富水区

浅层地下水富水区,包括①王集―耿车―双庄富水区,水位埋深一般2米左右,水层厚度大,颗粒粗富水条件好。②曹集―来龙富水区,顶板埋深一般24―55米,水层厚15-35米,单井流水量1000-3000吨/日。深层水富水带,分布于洋北,大兴一带,水位埋深3-6米,含水量顶板埋深70-90米,单井涌水量小于1000吨/日,水质好,符合饮用水标准。

3、工程地质条件

宿迁市市区及近郊可分为黄泛冲积平原、岗地和波状平原、丘陵基岩三个工程地质区。

(1)黄泛冲积平原较不稳定工程地质区

分布于废黄河两侧平原地区,面积大、范围广,该区30米以上又可细分为①废黄河漫滩区,层厚0.5-6米,地基容许承载力16-22吨/平方米的亚砂土层;②废黄河故道区,埋深2-4米,层厚5米左右,地基容许承载力小于14吨/平方米的粉砂层。③距废黄河故道两岸较远的大兴、关庙、新庄、皂河等乡镇,层厚12-7米,地基容许承载力14-24吨/平方米的亚粘土层。④骆马湖周边地区,埋深2-6米,层厚3-13米,地基容许承载力23-35吨/平方米的淤泥质粘土层属软土层;⑤骆马湖细分为东、中、西三湖,在中湖周边地区土层埋深5-10米,层厚6-10米,地基容许承载力23-35吨/平方米属粘土层;⑥分布于井头、塘湖、埠子等乡镇土层埋深10-24米,层厚2-10米,地基容许承载力34-50吨/平方米为含砾粗、细砂层。

(2)岗地和波状平原工程地质区

分布在井头、侍岭、来龙、宿城北侧及晓店丘陵地区,分含砾砂礓及中、粗砂层和含钙质结核亚粘土层,地基承载力分别为34吨/平方米和20吨/平方米。

(3)丘陵坚硬、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区,

分布于晓店乡南北侧丘陵地区。岩石抗压强度700-1000公斤/平方厘米。

二、 市建设用地分级及生态适宜性分析

宿迁市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级评定范围,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参照城市生态适宜性有关标准,根据以上基础条件分析,将宿迁市城市建设用地初步分为五个地域单元区,分属适宜建设用地、较适宜建设用地、不适宜建设用地、严禁建设用地四个等级。

1、适宜建设用地

(1)马陵山剥蚀丘陵区

该区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呈南北带状分布,形似鱼脊背,由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由35米下降至22米)。一般高程26-27米,地面坡度小于8度,面积约4.6平方公里,该区土层垂直剖面分①表土层,厚1-2米,土层承载力10-20吨/平方米;②下层土,厚2-5米,最大承载力可达50吨/平方米。该区地下水埋深一般为1.5-2.5米,1.5米地下水埋深线大致沿该区边界分布。

本区属城市内重要的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市政设施等用地区,宜在高层或多层建筑群之间设花圃、花坛,建市民广场或街心公园。花圃、花坛栽植适量乔木,以灌木花草为主;广场、公园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模式。街道两侧栽种乔木行道树。

(2)淮北平原地貌单元区

该区位于顺河堤、民便河以南。东部部分地区受到黄河冲积,场地平整,南部高程在20米左右,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下部为灰黄色、棕黄色或灰色含砾中、细砂层,潜水位在1米以下,地基承载力在16吨/平方米左右。

总体规划中定为工业区和经济开发区,应十分重视开发和保护并重,按国家规定要求三废必须经达标处理后才能排放。本区绿地面积应占该区面积的30%以上。尤其应重视本区和北部市行政文化中心之间的隔离带建设,以在本地区有良好生长优势,吸毒、降尘能力强的果木(如梧桐、银杏、意扬、桃等)为主,乔木至少占70%以上,按“林荫型”绿化模式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游憩等多种功能。

2、较宜建设用地

城市中南部和西部的废黄河高漫滩区,本区中南部北起宿迁中学,南至城南的狭长地带,西部北起农科所南至古城一带,系数百年黄河冲积而成,地面高程26-27米。本区最大特点是土层形成时代新,距今仅600-700年,土质较松散,抗震性能差,地下水埋深4-5米,地震时局部地段可能出现轻微的砂土液化。

本区在总体规划中为市行政、文化、信息中心及居住区,应注意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如广场、绿地等。绿化树种应强调突出审美、游憩、生态等多种功能,绿地率应达到40%以上,创造优美、亲和的居住、办公环境。

3、控制建设用地

京杭大运河两岸沂沭河冲积平原区,该区地面高程18-21米。地势偏低,西部毗邻马陵山剥蚀山地丘陵和废黄河高漫滩,表层土(1-2米)承载力为6-7吨/平方米,下层土(2-7米),承载力6-15吨/平方米。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米,土质松软,且地表数米内广泛分布饱水砂层、淤泥层, 地震动力条件下,将产生较重的砂土液化和淤泥变形,形成淤泥震陷和液化掏空沉陷等地震型地面破坏现象。

该区属于宿豫县行政中心所在地,以耕地为主,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宜建设成为近郊蔬菜、花卉、生猪种养殖基地;同时加强果木为主的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突出田园风光及本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如乾隆行宫建筑群及项王故里),发展以农业观光及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业。

4、不宜建设用地

废黄河两岸区,该区地面高程22-24米,系黄河近代冲积物,地表土(0-0.5米)多为填土、堆积土,以粉砂为主,呈灰黄色,松散,天然含水量基本饱和,承载力为8吨/平方米。下层土(2-8米)为粉砂,呈灰黄、浅黄色,天然含水量饱和,承载力为9-14吨/平方米。该区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米,局部大于1米,地基为黄河数百年沉积物,土层松散,抗震性能差,加之地下水埋藏浅,土层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地震时会产生较严重的砂土液化,造成喷水冒砂,地面滑坡塌陷等后果。

该区属近郊农业区,宜充分利用属于骆马湖及废黄河风光带之间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果、禽、畜立体种养殖业,同时发展以水上活动、水体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帮助农民脱贫治富。

5、严禁建设用地

严禁建设用地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地带:

(1)各断层带:由于断层活动性较强,地震时沿断层两侧将产生较强的振动效应,形成宽度150米左右的震害加重带,且两侧15-30米宽为极易产生地面裂缝与错位等效应的地段。

(2)废黄河高漫滩与低漫滩及沂沭冲积平原交接的陡坎地带,高差达3-5米,坡度角一般大于45度,地震时极易产生崩塌滑坡,其影响宽度为陡坎前沿约15米,后缘约20米,共35米左右。

(3)大运河两侧的斜坡带,坐落在饱和水砂层和淤泥层上,地震时由于砂土液化和淤泥变形可能造成两侧河岸向河心滑移,滑移影响宽度约35米。

该区安全性差,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可因地制宜建设城市两大绿化风光带及城市“绿心”,进一步提高城市中心区绿地率,发挥城市生态调节功能,同时也可作为城市中心的休闲中心。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大,相伴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突出表现在水环境的恶化。作为水的输送体,河道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态发展状况,客观上将直接影响水环境的保护。本文将简单介绍城市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相关问题。

关键词:生态型;景观型;河道;城市

生态型河道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生态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经济为基础和前提,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水质改善、具有多样水生物物种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景观。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随着当今社会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类创造的财富和人类自身都越来越紧密地向城市集中,城市对水资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市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

建设生态景观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首先,在开展河道工程建设之前,应当研究城市的环境建设,并了解各条河流、工程区域每个河段的自然特征和保护对象,居住居民的对河道环境的需求,然后再规划。其次要确保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功能。河道要符合安全要求,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另外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生态景观型河道的要求可以分为两种,即生态作用和景观效果。

一、生态作用

现在因为城市各种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水体资源在深大程度上都遭到破坏,生态河道要负责维系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以生态修复为目标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河岸线要尽量做到自然,富于变化;河道的横断面要宽窄不一;河道有冲有淤;坡度要有缓有急;在不同河段,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植物、动物的生存。具体来说就是:无害化。采用对环境的负作用及损害最低的方案,避免在使用对其他自然环境掠夺式破坏的材料。生态化-水体池岸、河道等的设计要有利于水环境的生物、植物、鱼类的生存;节能化-从住区水环境的生命周期来考察、评估设计方案,优选低能耗的方案;综合化-综合审美要求与功能要求、经济与实用、生态效用与日常维护、保养等多方面的要求。而且我们要定期进行河道清理与整治,保持河道的生态循环。

二、城市景观

以景观建设带动滨河开发也是最近许多城市河道建设的重点之一。如在河道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加快集水资源综合调度、景观和观景、内河游艇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水系建设,从而带动中小河道整治和加快沿岸绿化景观建设,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目标。可以选择在水面开阔、水质良好、人文历史景观丰富的河段启动景建设和旅游开发,并在市区形成中心水环。在居住区附近的观赏型风景河道要满足市民的居住要求,使人们拥有一个可以散步、运动的自然场地,同时为了满足周围居民戏水、观赏的需要,将定期往河道内补充中水。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建设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构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保证,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而且一定要定期清理维护,动员市民爱护环境,保护绿化河道。

生态景观型河道的管理

建设生态景观型河道还要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河道的管理。生态景观型河道的管理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除此外可在河道两岸设置管理路,满足管理、养护河道的要求,局部地段与现有道路有机结合起来,在河道管理路上设置路灯,以满足道路亮化的要求。要求清淤弃渣存放在指定地点。由有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统一外运处理;在最大程度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基础上,将产生少量的废混凝土、桩头、废砖头等建筑垃圾排放。

生态景观型河道是人们理想居住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努力协调的结果。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冒进态度,而应该因时因地因类制宜,根据居住区的自然、经济、人文等各方面条件来选择规划,充分照顾业主、住户的接受程度,不但要创造生态景观型河道,而且要保证其可持续的运行与使用。总之,创造生态景观型河道任重而道远,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放弃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生态景观型河道为目标。

参考文献:

[1] 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25,29.

[2] 胡方,杨利,赵静.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J].山东水利,2008(6):49-51.

[3] J.O.西蒙兹著,程里尧译,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