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范文第1篇

宏观经济环境

2004年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年,2005年中国经济仍将会保持快速的增长。中央经济会议指出,2005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必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将继续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仍将重点支持国民经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重要信息产品的产业化工程和信息技术改造项目,这将直接推动电子投资类产品的高速发展。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国内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这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另外,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快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这些都将会成为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2005年,我国经济宏观调控将实行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同以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所不同,稳健的财政政策必然会对信息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信息技术产品协议的承诺,2005年所有信息技术产品全部实行零关税。同时对电视机、显像管、摄录一体机、录像机、录音机、数码相机、组合音响、继电器及电子管等非信息技术类电子产品也大幅度降低了进口关税税率。降税后,我国所有电子信息产品的平均关税总水平约在10.7%左右,低于全国总水平1.3个百分点;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层次处于中下层,而国内消费又具有一定超前性,因此势必会对我国高新技术电子产品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原有的企业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国内电子企业更将面临新的结构调整的考验。另外信息技术产品和非信息技术产品间明显的关税差异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城乡消费不旺的问题在近期内很难得到根本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难以有突破性拓展。这些都会对信息产业的健康高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产业经济环境

信息产业部提出的“电子强国”和“电信强国”将在新的一年里得到贯彻和落实;正在孕育的《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纲要》也会于2005年推出;信息产业法律、法规框架的构建正在进行中;另外,还有酝酿已久的《电信法》呼之欲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建立9大基地,这些都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另外,各地、各部门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支持,无疑给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2005年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尽管2005年对信息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信息产业将会有一定的影响,会出现波动,但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信息产业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会进一步提升,出口也会有一定的增长。预测2005年信息产业可完成销售收入2.84万亿元,增长20%;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0200亿元。同比增长22%;完成出口总额3740亿美元,同比增长31%。

随着2005年投资与消费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对消费类电子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传统的CRT彩电、DVD仍会保持平稳增长,而数字电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数字背投电视、数字手机等高端和新型产品将会呈现出加速上扬的趋势。2005年消费类电子将会完成销售收入4376亿元,同比增长32%。数字电视将成为2005年消费类电子最主要的亮点,根据广电总局提出发展数字电视的战略,计划2005年底推出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将扩大到80个,这将给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预计2005年数字电视产量将达到4500万台。

PC市场也将会引人注目,联想吞并了IBM的笔记本和PC业务,成为世界第3大PC厂。必然会对2005年乃至今后的PC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预计2005年我国PC市场将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14%。

软件业优先发展的产业

我国软件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软件产业占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比重还不到10%。目前还没有一家软件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产品不多,缺乏核心技术,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发展方向受制于人;出口能力较差。为此,我国一直在加大力度来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2005年信息产业部要推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纲要》,软件产业必然是优先发展的产业,信息产业部将在创造市场环境,培育软件大企业,提高软件技术创新水平等方面加大力度。

预计2005年是软件快速发展的一年,产业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应用软件在软件产品中的比重最大,是软件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必然对应用软件产生巨大的需求,预计应用软件将会增长30%,市场规模达到400亿元。另外随着数字家电、移动通信以及工业控制设备数字化趋势的发展,嵌入式软件必然会得到快速发展。嵌入式软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元,增长36%。

通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

预计2005年通信产业业务收入为6555亿元,增长15%,完成工业增加值3916亿元,同比增长13.5%。通信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发展固定电话用户45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00万户。其中电信运营业将保持12%的增长率,业务收入将达到5280亿元。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大,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规模也在扩大,2005年互联网用户将达到11410万户,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20亿元,增长33%。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增长,对宽带的需求增加,2005年宽带用数预计将达到3450人,增长34%。

信息服务业面临巨大商机

我国信息服务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潜力,200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增长率达到40%。在信息服务业市场的细分领域里,专业服务将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其中系统集成规模最大;IT咨询服务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将超过40%;IT外包服务也保持在30%的增长率;互联网内容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53亿元,增长43%;互联网网络游戏更是潜力巨大,随着宽待用户的增多,无线互联业务的广泛开展,网络游戏用户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2005年网络游戏用户数将达到5500万。

内容产业将会蓬勃发展

内容产业对于提高传统产业的知识含量、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造就业机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当今全球产业升级中心的制高点。内容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而且能够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近年来,内容产业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全球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将达到1610.32亿美元。目前我国内容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领域没有大规模的企业。即便较大的慧聪、同方光盘等营业规模也不过几亿,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营业额只有几千万元。另据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分会的统计,目前我国内容产业只有几十亿的规模,与国际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但国内市场对该产业的需求很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对信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人民群众对娱乐性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我国已意识到了推动内容产业发展,加快生产适合市场需求、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是当务之急。2005年政府将会加大对内容产业的培育,内容产业必将快速蓬勃发展。

3G备受世人瞩目

信息产业部已经完成对3G的两轮测试,预计在2005年,中国3G移动牌照也会浮出水面。

中国移动用户已超过2亿用户,预计2005年底移动用户会超过3亿,频率资源将更加紧张,3G可为运营商提供更多的频谱资源,这就意味着更多的容量,因此3G也可视为一种扩容投资。市场对其迫切需求。

对于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我国政府期望改变第一代、第二代的被动滞后的局面,目前国内移动制造商已经具备3G商用化的能力,从两轮测试结果来看,国内制造商已经同国际主流设备供应商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在3种技术体制中,作为中国自主产权的TD-SCDMA标准,目前仍处于弱小地位。从扶持民族产业的观点出发,TD-SCDMA技术一定在中国的3G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TD-SCDMA联盟,将加快这一技术标准的制定,随着这一技术标准的成熟,3G将会正式推出。作为世界第一大移动用户市场,中国3G牌照可能不会低于4家。目前,中国主流电信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网通正在积极准备3G的试验工作,3G牌照将成为运营竞争的新焦点。如果发放4~6张牌照,短期内网络投资将超过2000~4000亿元,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市场空间达到10000亿元以上,对GDP的贡献可能会达到1%以上。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电子政务将会进一步发展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范文第2篇

讲述清末民初故事的话剧《茶馆》里的掌柜王利发,总能按照客人的个人喜好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服务,送上最符合客人口味的吃食。然而,王掌柜这样深谙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业人员并不多见,除去常年累月的经验,确实也需要一些天分。

如今,当你到餐厅就餐时,只需扫一下餐桌上的二维码就能立即点餐。而记录着你的口味偏好、座位选择偏好等数据的用户画像已经被记录在餐厅的CRM系统中。你再次光临这家餐厅时,它已经自动识别了你是谁,可以推荐你喜欢的口味的菜品、口味相近的新品。同时,后厨可以随时了解哪几个菜品是点单率最高,采购人员也可以实时掌握原材料库存,直接通过供应链下单补货。

“这是互联网级别的信息技术由内而外带来的信息化的根本性变革。”销售易创始人、CEO史彦泽说,“服务经济的核心是客户关系,餐馆通过客户关系扫描,能够深层次理解这个客户。”

下半场,To B

IDC数据显示,到2017年,全球67%的大企业都将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公司战略的核心。至2020年,全球2000强企业中50%的企业的大多数业务将取决于其创造数字化增强产品、服务和体验的能力。“互联网的下半场,中国企业正从C端向B端延展,而这背后的本质是软件和业务流程。”史彦泽表示。

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如何打破企业内部IT系统与外部互联网之间的藩篱,将企业内部业务与外部客户紧密连接。

Gartner认为,下一阶段,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技术在推动企业深层次信息化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性,是企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的助推剂,而应用了全新一代基于互联网级别的新型信息技术的CRM则是企业数字化的核心。“从解决获客问题,到如何把获客后的环节有效管理起来。”这是史彦泽认为新型CRM不同于传统CRM的关键一点。

史彦泽表示,新型的CRM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帮助企业把前端的客户连接,获客过程中还会有合作伙伴,甚至包括产品、物联网应用与单一客户的对应,而且可以通过移动端把由内而外的链条打通,能够真正地识别这个客户是谁。“这个客户是活的,而不是CRM里面一个记录。”

中式SaaS+PaaS组合拳

SaaS的广泛应用引领着行业总体走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部署云端服务,SaaS CRM的市场规模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据易观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SaaS CRM的增长率就已经达到了156.1%,市场规模从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0.3亿元人民币;2015年,市场规模增长率为124.1%,市场规模从10.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3.1亿元人民币,2016年依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

“我觉得中国的企业级SaaS服务浪潮才刚刚开始。”史彦泽表示,相较美国相对成熟、每个节点上位于统治地位的IT服务厂商已无悬念的局面,对中国市场的参与者来说,机会很多。

史彦泽提到,现有的传统CRM服务商一直着眼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因底层构架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内外打通的需求,不能支撑这种新型的业务架构;企业IT部门自行从零开发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太高,如果依靠合作伙伴或外包商来开发则资金和后期维护成本巨大;垂直的基于某个业务线条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存在系统灵活性不足,缺乏整体设计、容易带来新的信息孤岛等缺点。

“销售易不是为了做PaaS而做PaaS。”史彦泽说,“销售易的创新来自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企业级服务。智慧融合了移动、云、社交、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SaaS服务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构建PaaS平台满足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范文第3篇

终端市场趋于饱和,产品结构调整在所难免

据奥维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FPD(平板液晶)电视保有量达到2.9亿台,CRT(传统电视)保有量达到3.3亿台。如果,我们按照现有4.2亿家庭来推算。每户拥有1.35台电视。并且,现有社会结构和居民收入不发生大的变化前提之下,很大一部分家庭已经拥有了两台电视。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并呈现如下特点:

价格低端化,3000元以下产品份额继续扩大,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产品高端化、大尺寸化和超轻薄为主导趋势,40~59英寸成为销售主流,占据61%的市场份额。55英寸以上产品渗透率达13%;智能电视渗透率58%,比2013年增加了14%。

智能化电视增长显著,渗透增长明显。保守估计,电视平均更换保持不变(10年)情况下,每年电视的销量将保持在4500~5000万台左右。

2014年,智能电视占总销量的比例已经提升至65%,突破3000万台。我们预计两年内该比例上升至90%以上。智能化电视终端替代市场导向明显。

黑电行业收入低位徘徊,催生智能电视升级

受全国房地产行业影响,黑电行业市场规模的高增长将不再持续,而饱和的市场还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包括电商)参与进来。行业竞争环境加剧,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营收的挑战。

创维、康佳、TCL等传统主流家电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和战略布局。黑电商家已不再受产业链上游面板技术和成本桎梏,在更新换代传统CRT驱使下,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扩张智能电视产品。

我们估算,未来3年,彩电销售额总量每年平均在4500万台左右。其中,72.7%以上以LCD/LED为主。曲面/激光投射等新技术电视也纷纷试水,进行市场渗透。根据奥维咨询的数据显示,仅仅2015年Q1季度49英寸、50~55英寸以上的大屏彩电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同比增加近6%。 来源:WIND,中信证券,奥维咨询(AVC)

智能终端硬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推动客厅经济新增长点

2014年起,互联网发展保证了智能电视已经可以远程升级。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也从产业链上下游打破了传统电视用户边界,使得电视从简单的被动视频展示工具演变成了大屏、互动、多频和特殊体验的新媒介。也因此带动了网络效应、流量市场和衍生商机(智能家电设备等)。最新的奥维咨询数据显示,智能电视和OTT盒子销量呈稳健增长态势。2015年,智能电视数量将近4000多万台。在增强客厅经济的客户粘性和提升客户体验基础上,客厅经济市场规模在持续放大。

视频播放对互联网要求在4M/8M带宽以上。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国内宽带用户接入户数已经超过2亿。其中87%用户拥有4M以上宽带,40%家庭享有8M以上宽带。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稳健增长。2015年初,三大运营商“降价提速”后,良性的宽带资源势必继续提升,为客厅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新媒体产业从内容端开启客厅经济新蓝海

传统影视产业链产业封闭在体制内,以单一的影视业内容分发和广告为主。但近年来,在UGC/PGC内容端,乐视、优酷土豆等整合了更多视频资源(包括影视、广告、游戏以及在线娱教等),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持续做大客厅市场规模。客厅智能化终端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打破了被动单一播放的模式。仅以版权市场为例,自2010年新媒体版权收入从1.5亿元攀升至2013年的7.4亿元,直逼缓慢发展的7.9亿的传统电视版权市场。这一数字的背后,与具有多视频和点播等特点的新视频媒体的迅猛发展分不开。 数据来源:艺恩咨询,中信证券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范文第4篇

一、信用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信用是一种借贷关系,指的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是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按行为主体来划分为四类:个人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一般而言,发达金融体系的基础是健全的信用体系。对于现代化的经济,没有一个健全的信用体系和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是难以健康、快速、稳定地成长的。正如总部设在伦敦的经济学杂志《经济学家》以这样的评论来描绘信用的重要性,信用与法制是现代市场经济理性运行的两大支柱,企业(个人)信用评级是企业(个人)价值的“显示屏”,是银行贷款发放和风险控制的“探测仪”,是整个社会风险的“过滤器”。

尽管信用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但事实上信用是早于市场而存在的,从人类之间有了交往开始便有了信用。我国古代便有了“言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一言重九鼎,泰山反为轻”等格言。只是现代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用问题的存在会阻碍信用行为的发生、阻碍市场规模的扩大,进而限制社会分工,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章就谈到,社会分工是一个市场经济进步的强大动力。他认为分工越细,效率提高就越快。效率之所以提高在于:一是工序越单纯就越熟能生巧。二是工序越简单,就越容易用机器来代替,而对机器的改进和创新也就越容易。这就是分工为什么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亚当・斯密也谈到:分工好,但并非是无限的。分工要受市场规模的限制,而市场规模的限制,基本上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二是信用问题。市场交换能否完成,取决于能否克服交换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以及交易信息的问题。市场的本质是交换,是两个所有者用自己所有的换取自己所没有的。对交换的东西,交易双方当然都是有需求的,但是在交易的过程中经常会心存疑惑:对方给你的东西是不是你所要的东西呢?如果对对方所承诺的东西没有信心的话,在严重的情况下,就可能使交易沦为泡影。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基于信息不对称下所提出的“柠檬理论”,该理论所解释的旧车市场难以为继的现象可以广泛的推广到其他信用交易行为中去,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目前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现象。从中可以发现信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基于信用的交易行为难以发生,市场规模也就因此而受到限制。信用问题的产生源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通常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信用问题会越严重。但决定信用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仅仅是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性,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易双方的交易是一次易还是重复易;第二是交易品的特性;第三是交易品的价值;第四是违约被发现后的惩罚。

二、我国信用体系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现状。我国尚未建立起作为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对于企业真实信息的获取难度很大,同时又由于缺乏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在企业融资、市场准入或退出等制度安排中,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规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信用及信托关系不发达。在市场交易活动过程中,现金支付仍是主要形式,使得社会额外承担了巨额的流通费用。消费中的信用关系不发达,人们还不习惯也不太愿意超前消费,不太习惯借贷消费。信托关系也不发达,受人之托、代客理财还不规范,不能取得广泛的信任。(2)信用工具太少。目前使用的很多信用卡只是代记卡,不是真正的信用卡。在美国等许多国家中学生都可以拥有信用卡,持卡者不需要先注入资金,可以预支,事后再付款,手续费也很少。(3)缺乏信用中介体系。中国还没有建立全国的征信网,只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初步建立起一些征信机构。要建立全国征信网很难,因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全国征信机构很难进入;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的雇佣关系也妨碍了审计的公正执行。建立信用中介体系就变得日渐重要。但信用中介不能仅仅发展征信公司,还需要建立更多相关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担保中介机构、资质认证机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鉴证机构。(4)信用服务不配套。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常常缺乏征信机构和担保机构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担保,从而导致银行惜贷。(5)相关法制不健全。中国目前尚无一部规范信用关系的《信用法》,更谈不上建立信用法律体系。现行与信用有关的《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对失信惩罚的力度太轻,不能很好的起到规范信用关系的作用。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国有企业的三角债,国有银行的呆账、坏账,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以及中介机构的无信誉,等等。这些问题目前都相当的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也正在进行相应的产权改革,但似乎没有什么明显效果,就连政府信用也在丧失,如当前的资本市场。

(二)原因。信用体系在我国之所以非常滞后以及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其原因在于:(1)我国原来推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中,交易主体是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的交易,是同一个所有制的交易,是按照政府的计划来配置的,以前信用这个信息是基本上没有需求的。(2)我国国有企业的呆坏账以及资本市场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政策性负担,政府利用国有银行与资本市场来变相的补贴国有企业。

三、未来我国信用体系的发展方向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我国信用建设的总体方向。

(一)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任务是促进诚信行业的发展,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数据库。没有真实、详尽的数据资料,任何信用体系都无从谈起,不管是个人信用体系,还是商业信用体系。为了对一个企业、一个自然人的信用历史进行记录、分析,各相关政府部门,如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外经贸、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该依法将自己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以保障一部分企业的信用信息被社会知晓,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征信数据开放的通行做法。

(二)加快信用立法。应加速制定《社会信用信息法》,为商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在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评级、服务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要建立从法律到规则、到道德标准等一整套严格的约束机制,让干坏事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守规矩的人得到好处,从而改变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缺乏法律基础的状况。

(三)建立科学严谨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美国金融机构普遍应用“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和“消费信贷电脑审批系统”。一般情况下,银行在接到申请人的贷款申请后,会要求申请人提供个人财务状况等个人基本资料,并通过Internet获取信用历史报告,然后将这些资料输入电脑,通过内部评分系统立即得出申请人所得的分数,从而决定是否向申请人发放贷款。该过程的理论基础实际是“5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环境(Condition of Business)。借鉴国外将客户信用能力数字化的趋势,我国应基于“5C”原则建立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电脑评分方式对申请贷款者的信用进行数字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申请人的职业状况、收入、居住情况、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财务指标等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对申请人资料的各项指标分别评分,最后汇总进行综合评价。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第四消费社会时代;车辆共享;民宿共享

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通过平台的形式将来自个人或组织的冗余资源匹配给相应的需求者,为双方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打车软件Uber和民宿平台Airbnb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平台,自诞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成为估值数百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他们在颠覆行业传统消费方式的同时也一直试图突破地域、文化和制度的限制以占据新的制高点。共享经济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从协作消费、协作生产到协作金融、协作学习,共享的理念以互联网为基础已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强国,其共享文化也由来已久。而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国民的消费模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不在追求快速增长和拥有大量私人物品,转而追求简约的生活,通过共享获取无法满足的愿望。

一、第四消费社会时代是日本共享经济发展的土壤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4消费时代:共享经济,让人变幸福的发趋势》中将近代社会分为四个消费时代:第一消费社会:二战前,小量中产阶级兴起,消费西方引入的以及国内出现的知名品牌产品;第二消费社会:二战后至石油危机,随着工业化发展,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风气扩展至全国;第三消费社会:石油危机至2004年低成长期,经济因盛转衰,消费单位由家人转向个人,更加注重产品差异和个人特色,单身和啃老族增加;第四消费社会,2005年至2034年,经济持续不景气,人口开始下降,非正式雇员数量增加,越来越多人追求简朴的生活,满足感来自人际关系紧密带来的充实,而非来自物质。在第四消费社会,国民消费模式出现了价值观的转变,从注重国家到注重家庭,从注重个人到注重社会。这些价值现象和欧美社会盛行的共享经济潮流相呼应,为共享经济在日本发展写下前言。目前,分享经济在日本迅速发展,已覆盖民宿、拼车、医疗、家政、物流、停车等领域,并逐渐向时尚、动漫领域渗透。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数据,2014年日本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是150亿美元,到2025年可达3350亿美元。矢野经济研究所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日本国内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34.7%,得益于宽松的政策,2015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持续增长129%。在日本共享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依然是新兴经济体系与地域文化和制度之间的发展博弈过程。

二、民宿共享是无奈之举还是顺势而为?

虽然民宿共享是日本酒店业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但由于近年来海外游客在日本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酒店住宿供不应求,为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宿共享的限制。因此,Airbnb一进入日本市场,就大受追捧。根据日本国家旅游局的数据,在日元疲软的诱惑下,从2010年开始,日本的海外游客就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局面,2015年有1970万外国游客到日本旅游,预计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到访日本的海外游客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海外游客对日本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但日本酒店业的发展现状却令政府堪忧。从2010年起,日本的酒店数量基本维持在80000家不变,到2013年和2014年,甚至呈现下降的趋势。为此,日本政府开始为旅客的住宿问题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2016年,东京的大田区成为日本第一个让居民在特定情况下将房屋出租给海外游客的地区,并在此之后获得了日本酒店法的豁免。但法律同时规定,房主必须在当地机构注册并且同意检查,游客在日本必须至少停留一个星期。这一规定出台之后饱受诟病,政府对民宿共享的限制也继续放宽。截止2016年1月,来自Airbnb的数据显示,整个日本有27000个家庭在Airbnb共享民宿,其中东京有11500间。当然,这一数字在美国是337000间,在法国巴黎是66000间。但是日本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过去一年当中,Airbnb上的日本房屋供给量涨幅已经超过四倍,在Airbnb租赁房屋的海外游客增长了六倍多,日本是Airbnb市场增长率最快的国家。

三、车辆共享,是需求不足还是力量博弈?

如果说Airbnb在日本的发展得益于日本酒店业供不应求的市场契机,那么Uber和Lyft进入日本市场则没那么幸运。首先,日本的《道路运输法》规定,以有偿方式提供载人或载物服务的都是法律所管制的对象,法律禁止没有出租车牌照的汽车和司机通过叫车软件为乘客提供用车服务。Uber和Lyft均是提供私家车搭乘服务的移动应用平台,日本先天的法律限制导致两家平台在日本的发展受到非常大的制约。虽然政府为鼓励共享经济的发展,特许在日本有部分地区的私家车可以营运,2014年Uber在东京推出了出租车和轿车呼叫服务,但却面临着来自传统出租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其次,私家车共享一定程度上在日本已形成规模。在日本,长期闲置的私家车可以出租给出租车公司。TimesCarPlus是日本最大的停车场运营商Park24的汽车共享服务站,主要经营停车、租车等业务。车主可将闲置的私家车出租获取租赁收入。日本的通信巨头Line也在2015年启动了打车服务LineTaxi。但是在日本本土的打车软件,对乘客没有补贴,通过LineTaxi叫车,除了要支付乘车费用,还要支付手续费,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形成对比。此外,日本的出租车市场相对成熟,车辆安全舒适、供给充足。日本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京东的地铁密度是纽约的1.5倍,是香港的7倍,电车地铁是首选的出行工具,使用叫车软件的日本人也相对较少。在不同的国家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日本并非第一个对乘车呼叫服务有分歧态度的国家。即便在叫车软件已经非常普及的中国,来自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质疑、对抗甚至冲突也层出不穷。虽然诸如Uber与Airbnb这样的共享平台在城市发展和创造就业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安全、公平和经济机会的对等依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监管是共享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颠覆传统行业的共享平台,一方面需要说服立法者放宽政策,给予他们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来自传统竞争对手的抗争和反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