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资源的多样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低碳农业;节能减排。
1 低碳农业的含义与特点。
“低碳”是近期最热的词之一。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农业的少,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大有可为。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低碳农业只是一个离我们比较遥远空洞的概念呢?绝对不是。最简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树造林。据科学测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气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产出的秸秆就可以压制出7.5t秸秆炭,1.3t秸秆即可满足1户农民全年的取暖做饭。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2.1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发展。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又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拓宽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农业。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2.4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5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 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发展低碳农业,最终实现低碳生活,任重道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资源丰度指数;农业资源;石家庄;ArcGIS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104-04
农业资源是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复杂系统,自然资源是支撑 农业发展的基础系统,社会经济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维持系统。资源分析是资源研究的主体部分,对 农业资源的评价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一般都是用层次分析法AHP或“驱动-状态-响应”DSR模式法[1~2]。本文采用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石家庄市19个县、市、区的农业资源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各地农业 资源的相对数量、匹配程度及高效利用的情况;评价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主导和次要因素,为区域高效集约化农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石家庄市位于东经113°31′~115°29′,北纬37°26′~38°46′之间,东西长169
km,南北宽145 km,土地总面积15 848 km2。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呈现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物种多样性丰富,具有高额的生产潜力和 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华北农业综合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3]。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承载力长期处于临界状态,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石家庄市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为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
2 农业资源综合分析指标体系
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因此指标体系也是一套庞杂的体系。本文根据 石家庄市的具体情况,利用专家评判和参照有关研究[4~6],确定农业资源综合评 价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4个方面,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3 农业资源丰度指数模型
3.1 资源丰度指数
资源丰度(Resources enrichment),既可指单项资源(如耕地、森林、煤矿和铁矿等)的丰度 ,也可指某类资源组合(如农业、能源或矿产资源等)的丰度,还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资源的总体丰度[7]。资源丰度可以用地均资源占有量或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表示,是制定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资源丰度高,必然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则,情况就可能相反。
杨萍果:基于资源丰度指数模型的石家庄市农业资源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4期3.2 资源要素标准量的确定
资源丰度可以用地均资源占有量或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表示,两者都是制定区域规划 与发展战 略的主要依据。农业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资源丰度的大小与组合状况, 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只有计算出不同地区的资源丰度值,才能进行不同的地区比较,才能对不同类别的资源在可比尺度上进行综合估算。由于资源丰度通常表现为在空间上的相对增强或减弱、集中或分散以及有规律的组合和质量演替等现象。
本文在于求出各地区相对的、可比的农业资源丰度,因此只估算了2005年一个年度的基数值。根据程鸿[7]研究的结论:河北省属于Ⅱ类中丰度地区,其平均丰度值相当于全国的2倍,且石家庄市是河北省会所在地,所以资源要素标准量选用石家庄市多年平均值作标准,而不选用全国平均值作标准。突出可操作性、可比性、简练性,选择了10项代表性的指标,由于自然资源的形成受气候、水文、生物、地质、地貌等地带性或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区 域日照时数和气温差异较小,所以自然因素只选降水量。而人均资源丰度的高低,受人口密 度大小的制约。人口密度的形成又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情况比较复杂。对石家庄市19个县市区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发现各地农业资源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解决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各种农业资源要素标准量如表2所示[3]。 3.3 石家庄市各地农业资源丰度指数
资源丰度指数是描述资源丰富程度的一种指标:设集合A={S1,S2,S3…Sn} 为资源要素,即资源要素有n个S1,S2…Sn指标,集合A0={S01,S02,S0 3…S0n}为资源要素标准量。则函数I:RI=SI[]S0I(I=1,2,3…n)称 为第I种资源的资源丰度指数。如果RI>1,则说明资源要素SI相对较为丰富;如果RI<1,则说明资源要素SI相对不足,可能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用资源丰度指数模型RISI[]S0I,分别计
表2 各种农业资源要素标准量
Tab.2 The standard for indicator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资源要素单位资源要素标准量S01年降水量mm415.07S02人口密度人/km2659.8S03人均耕地面积hm2/人0.089S04人均水资源m3215.03S05粮食单产kg/hm28 191.71S06林地面积hm219 266.79S07大牲畜存栏头数百头911.00S08农机动力kW/hm230.63S09人均GDP万元2.01S010人均纯收入元4 118
算出各地农业资源丰度指数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平山多年降雨量最大,辛集降雨量最小,说明地区间降雨量分布东西差异较大,山区高于平原区。近年来年均降雨量低于多年平均值,是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水埋深由1980年的10 m降到2000年的29.18 m,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为0.81 m/a。人均水 资源丰度指数市区最小为0.17,平山最大4.26,石家庄市68.42%的县市水资源量低于平均水 平。水分是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应大力提倡高效集约化农业生产,提高水分利用率;市区人口密度最大为5 428.5人/km2,井陉人口密度最小仅为232.4人/km2。人口密度的形成,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情况比较复杂。市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 高,交通便利,人口密度较高;而井陉地处山区,故人口密度较低。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行唐、高邑、辛集、元氏、赵县高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 hm2,而其他县市低于全国水平,市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少。即石家庄市73.68%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人均耕地面积是限制农业生产的又一个因素。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粮食单产栾城县最高,该县为农业示范基地;林地面积平山、赞皇、灵寿、高邑、井陉较高,西部山区生态环境较好。农业机械化水平丰度指数灵寿县最低仅为0.54,新乐市最高为2.03,应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水平。从人均GDP和人 均纯收入指数看,市区最高,赞皇、灵寿、平山县西部山区较低,说明地区之间存在贫富差距。就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市区,距离小康指标人均收入8 000元还有很大差距。
3.4 农业资源空间分布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本文应用GIS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评价,充分体现了区域 农业资源丰度、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和特征,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农业资源提供了必要 的科学依据。由于农业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每一项指标均从不同层次与侧面反映农业 生产发展状况。函数X=∑ni=1Rn(X为农业资源综合丰度指数,Rn为单 项指标的资源丰度指数)。[HT][HJ*3/5][HT9.5SS]
根据表3中的X值,可在Arc GIS8.3软件中运用分类法将石家庄市各区县农业资源丰富程度分为3类:如X>14,则为1类地区,资源要素S1,S2,S3…Sn匹配协调,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如10≤X≤14,则为2类地区,资源要素S1,S2,S3…Sn匹配基本协调;反之,如X<10,则为3类地区S1,S2,S3…Sn要素匹 配紊乱无序,为农业生产限制因素。这一划分结果与各区县的经济发展、交通条件、资金投入等状况相一致。用Arc GIS做出各地农业资源空间分布图,见图1。
4 结 论
农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 保证。通过农业资源丰度指数模型,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方面,分析了石家庄19个县市区农业资源,通过空间分布图,直观看出市区和平山县农业资源最优,靠近市区的 城郊市县农业资源中等,主要由于科技推广、思维方式和观念的更新,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农民收入都有所提高,交通便利及地理位置优越的县市高于其他县市。建立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资料库、数据库,通过典型调查和分析,关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优 化模式与技术体系的集成基础研究,开展不同尺度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管理示范推广。可以了解各地资源匹配程度和空间分布,针对性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不利限制因素,促进农业的高效、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长青,卞新民,何园球等. 东南部红壤区生态农业模式主成分分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14(2):193~197. [Chen Changqing , Bian Xinmin, He Yuanqiu
et al. A Stud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ttern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 Analysis in Southeast Red Soil Regio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 angtze Basin.2005,14(2):193~197]
[2]姜文来,罗其友. 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20(3):78~81.[Jiang Wenlai, Luo Qiyou.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Mode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J].Economic Geography, 2000,20(3):78~81.]
[3]石家庄市统计局. 石家庄市统计年鉴(2006)[M]. 河北:河北统计出版社,2006.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Shijiazhuang City. Statistic Yearbook of Shijiazhuang City [M]. Hebei: Hebei Statistic Press, 2006]
[4]傅伯杰,刘世梁,马克明.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200 1,21(11):1885~1892.[Fu Bojie, Liu Shiliang, Ma Keming.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ed Ecosystem Assessment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11):1885~1892.]
[5]胡延兰,杨志峰,何孟常. 一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环境科学学报, 2005,25(2):269~274. [Hu Tinglan,Yang Zhifeng,He Mengchang,et a1.A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Acta Se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5,25(2):269~274]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业种植;找准问题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23-1
三峡库区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水热资源充足,农业种植历史悠久。加之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完成,三峡工程在发电、防洪、河运和局部气候调节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有着严重的河流污染、水土流失和人多地少等问题,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使得我们必须重新考虑如何发展三峡库区的农业种植。通过与山区农业发达的地区的农业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对比,来找出适合三峡库区的特色农业种植,从而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
1 三峡库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农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环境复杂,农业资源丰富
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种气候资源适合农业的发展。三峡库区有着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年均温度为17-19℃,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降水量高于一年同纬度的中国东部地区。本区降水丰富气候多样性的特点为三峡库区的农业资源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资源优势。此外,三峡库区生物资源也很丰富,长江三峡地区已形成柑桔产业带,药用植物至少有1000种,各种林、果、土特产超过2000种,还有很多驰名中外的生漆、山羊皮、蚕丝、桐油、榨菜等林特产品,这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库区发展农业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开发程度高
库区地势复杂,土地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也有少量平原、坝地和岗地。杂料,草场主要在低山区种植;粮食、蔬菜等一般在河谷平坝区种植;而中药、茶和干果之类的名优土特产品一般在中高山区。这种地形特点更有利于三峡库区农业种植的发展。
2 三峡库区农业种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三峡库区规划中的各种农产品基地大概有60多个,全国有效灌溉率为51.9%,而三峡库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却仅是耕地面积的35%,这与全国有效灌溉率相差很大,旱涝保收面积仅是耕地面积的18%。还有一些老化的水利工程,水库中70%以上属于病险水库,堤坝设施中65%亟待改造[1]。
2.2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库区三种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最高。2004年,全国第二、三产业产值比值为86%,而库区仅为76%左右,全国劳动力进入一些非农产业率为35%,而库区农只有22%。三种产业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例比重庆市高出11个百分点,为28.6%,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却比重庆市低7个百分点,为34%[2]。第二产业主要在一些少数地区比较集中,例如宜昌。其次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以养猪业为主,林业比重低,使得结构与资源不匹配,不利于库区农业种植的发展。
2.3 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地质灾害严重
由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库区森林覆盖率仅仅为21.7%,而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也由50年代到现在下降5%。更严重的是大部分位于长江流域的天然林遭到破坏和砍伐,使得保土拦沙能力下降。此外,各种不合理和不科学的耕种方式使得水土大量流失,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严重的沙漠化[3]。
由于库区的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全国山地灾害的频发区,各种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数量大,分布集中。例如,2003年,三峡库区各种崩滑体达到4719处,并且与暴雨山洪发生在同一时期,在5-9月比较集中,来势相当凶猛,危害很大,对于交通,农田和水利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3]。
3 与农业发达地区作出对比,找出三峡库区农业种植发展策略
3.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弱势产业,相对于丹麦一些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的方法,库区农业种植要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工程,农艺,化学措施等,建立新品种繁育基地,推广新技术等工程措施。
3.2 通过发展地域优势来发展特区农业
库区农业资源的分布要根据其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实现布局区域化,以合理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基本原则,适当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以更好的发展三峡库区农业种植[4]。城郊型地区,丘陵平坝区,中低山区要根据各地优势分别开发其农业种植产业。城郊都市型农业要加强养殖,观光农业的发展;丘陵平坝区要以建设蔬菜,水果,家禽,粮油为重点;中低山区要以草地,水能为开发重点。
3.3 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三峡库区的农业资源基础和各种开发利用前景,要树立三峡库区的主导产业,例如蔬菜、优质水果、烟草等产业,根据建设一批名优产品生产及加工项目,根据良法配套,建设一些优秀的加工项目和一些名优产品,同时还应加强区域合作来获取技术、资金等准确快捷的市场信息[5],这也为库区农业种植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机遇。在经营模式上也要结合三峡库区的各种地理形势,区位差异和丰富的资源来建立多种库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3.4重视科技研发,建立农业科技网络
为了实现库区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这也是增大其竞争力的关键。首先,要从基层开始加强各地的基础教育,把科学技术深入人心;其次,政府机构要支持对各种新品种的培育和研究开发;最后,要创造出特色和品牌才能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三峡库区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科技服务项目,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推广站,培养各类农业技术人员,更好的发展三峡库区农业种植技术。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农业普查办公室.迈向21世纪的重庆农业[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2]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2005.
[3] 胡秀忠.集团经济研究.重庆三峡学院,2006,9.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atus of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ce,and compared it with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e in Taiwan. It recommended to make full use of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y rationally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min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opical agrculture,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of Hainan and cooperation betwen Hainan and Taiwan to further develop Hainan’s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关键词: 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建议;海南;台湾
Key words: tropical;sightseeing agriculture;development status;suggestion;Hainan;Taiwan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36-02
0引言
海南是中国唯一地处热带的海岛省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热带农业,保存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和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两大支柱,随着20世纪70年代观光农业旅游热潮的兴起,海南的旅游产品由最初的滨海观光游览逐步向其他资源型旅游产品发展,其中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形成了森林探险游、乡村游等农业观光产品。尽管海南的农业观光产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资源利用与保护上亟需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1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1 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丰富, 可开发种类多海南岛天然物种资源非常丰富, 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和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以各类资源为基础,近10年来,海南岛出现了一批如万嘉果园、定安飞禽世界、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东山湖野生动物园、兴隆热带花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儋州热带植物园、椰子大观园、金沙岛渔家乐、博鳌海洋世界、椰寨农家乐等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生态教育、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项目, 形成涵盖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养殖观赏园、花卉观赏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观光产业,成为城市周边居民、内陆上岛游客休闲度假的新选择,也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1.2 海南现有观光农业表现形式单一, 缺乏文化深度和游客参与性鲁怀坤在其发表的《观光农业及其发展研究》一文中对观光农业的类型进行了归纳,认为观光农业包括四种类型:农业娱乐型、农场化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家乐型。从海南目前对外开放的热带观光农业景点的特征来看,无论是养殖场,还是育种基地,均采用以大面积、规模化、现代化的集约式农业为主,农场化型和高科技示范园类型,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与我国其他内地省份所见到的设施农业并无二异。单一的观光农业表现形式未能真正体现海南独特的、在我国大陆任何地方均体验不到的热带田园风光的资源优势。另外,从市场接受模式来看,海南现有的农业观光景点仍以走马观花的观光为主,无论是散客还是团队,在景区内的活动均以游览、听从讲解为主,极少有景点配合互动性的活动,让游客参与到农业活动中来,切实地让游客感受海南传统或现代农业产品的生产、耕作过程。
1.3 海南农业生态保护意识普遍较低,农业资源保护力度不足也制约了海南农业旅游的发展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重特征。发展观光农业应重视农业景观的建设、改善和塑造, 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观光和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据有关资料统计,海南每年被海水侵蚀和沙化的土地面积达1000km2,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土地贫瘠化现象严重。土地退化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南是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全岛开发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也卓有成效,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蜚声岛内外。但是,在这些光环之下隐藏着的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尤其在海南农村,水污染问题突出。在工业、城市的污染备受关注的同时,海南这个尽享田园美景的农业大省的农村的污染问题却无人关注,且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对应环境污染的措施。
1.4 海南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政府关注与支持1999 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制定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在2002-2006年的五年间,创建文明生态村10349个,到2008年共创建13261个文明生态村,达到自然村总数的72%。经过六年的建设,海南目前已基本形成生态文明村在全岛开花,但除了整饬环境、种花种草、修路修房之外,海南农村和农民究竟要如何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却未见更多相应的政府政策引导。直至2007年7月4 日,南海网上才有首例关于生态文明村被整合包装形成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相关报道。
2台湾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台湾与海南同属亚热带海岛,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农业资源,但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2.1 政府通过立法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农委会、农会共同辅导建立休闲农业基础,推动休闲农业产业良性发展台湾是我国最先发展观光农业的地区。1970 年台北市在木栅区指南里组织了53户茶农,推出“木栅观光茶园”,开启观光农园的先河。1989年4月台湾“行政院农委会”举办第1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 确定“休闲农业”名称,并于2000年通过立法界定休闲农业概念, 在2002 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通过休闲农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保证了休闲农场、农庄、农园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生产运作, 避免了盲目无序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盈利的可能性和保障了游客的权益。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之下,针对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台湾农委会、农会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规划。
2.2 台湾休闲农业数量多, 类型多样化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台湾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单位数量众多,根据农业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已核发29家休闲农场经营许可登记证、准予筹设休闲农场214家(其中44家为综合型、170家为农业经营体验型)、核准划定48处休闲农业区,辅导145处休闲农渔园区。类型涵盖了休闲农场、森林游乐园、休闲渔场、休闲牧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民宿、休闲农业区等13种类型,辐射了教育、娱乐、观光、生产、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其品种非常丰富,可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学等方面的需求。
2.3 台湾休闲农业以当地居民经营的中小型规模为主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以各地农业人口经营的中小型农场为主。有资料显示: 两人经营的农场最多,有255家,占23.12%;三人经营的农场202家,占18.13%;土地规模在0.5~3.0km2的农场达589家,占总数的53.50%;3~10km2的农场达249家,占总数的22.60%。投资额不足100 万元新台币的休闲农场有153家,占13.90%;投资额100~500万元新台币的农场最多,有423家,占38.40%;投资额500~1 000万元新台币的有218家,占19.80%。
2.4 在多年发展与研究的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已有相关理论对其发展进行支持与引导休闲农业的起点较低,且技术含量不高,有的雷同于普通的农业生产,有的类似于城市公园,如没有相关的理论引导与支持极易使其方向发生偏离。在台湾多年的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台湾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休闲农业的内涵、功能、休闲农业的设计理念等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形成了相应的休闲农业美学、景观学、园林学、经济学、管理学、消费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各方面的理论,为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相关建议
海南有着如此优越的热带农业资源条件,却未能产生与之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究其根源是未能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特色,未形成优质的热带观光农业特色精品。
3.1 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科技优势, 打造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品牌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确保了海南的热带农业科学研究在其所涉及的养殖、种植、加工、林业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尤其是近几年来,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来自科技的推动。如能充分利用这些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通过适当形式将其开放给公众, 不仅能让游客了解到海南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也势将成为独具特色的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产品,形成海南热带农业的科技窗口。
3.2 合理规划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区域,利用区域优势树立各地不同观光农业特色海南热带高效农业资源在我国不仅是独特的,也是立体的。纵观海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其内容与形式基本雷同,要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窘境就应充分利用资源的独特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同时,在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就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并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补充,避免相互竞争;要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素质,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形成旅游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
3.3 深度挖掘海南热带农业文化内涵,全方位、多形式表现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特色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产业,在观光游览过程中,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已无法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具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与民族色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3.4 加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保护,创造优美农村景观观光农业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以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因此,保护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农民生存环境就是保存观光农业的发展基础。只有时时处处将农业资源保护置于首位,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农村景观,提升海南热带观光农业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3.5 加强琼台合作,借鉴台湾先进的休闲农业扶持、推广、管理经验,发展海南热带观光农业海南和台湾是中国两大海岛,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上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海南的观光农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避免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等方面会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可充分借鉴台湾的相关经验,引入台湾的一些管理理念、运作模式,根据海南的市场环境、产品特性加以融合,形成适合海南自身环境的产品,将有助于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4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对休闲项目需求不断扩张,海南依托其独一无二观光农业资源在旅游市场上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尽管海南的热带观光农业起步晚、基础差,但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已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如依托琼台合作的良好基础,引进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在规划、建设、经营、推广、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资源、根据本地区资源特色、功能作用开发多种适合本区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做到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民众和旅客提供更好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和商业服务,那么就一定可以保障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实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海南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韶关 生态屏障 生态补偿 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摧毁人类健康和幸福为代价,这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共识。韶关是国家环保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六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韶关山区南雄、始兴、仁化、乐昌、乳源等五县列入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并于2012年开始享受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补助,平均每个县补助资金约为3000万元,补助金额低于全国其他生态发展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规则》详细阐明了碳交易市场规则,《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针对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提出改善生态系统管理水平,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补偿的定义
生态补偿,是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的使用者向服务的提供者付费,将生态系统服务的非市场价值转化为当地参与者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财政激励机制。和生态产品、工业品、农产品一样,生态系统提供的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和宜人的气候,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下面着重研究韶关在广东生态系统中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及对山区进行生态补偿必要性。
二、韶关山区控制着全省的地理格局,生态屏障作用具不可替代性
广东省北高南低,北部是海拔最高的南岭山地,韶关属于北部山区地级市,包括有曲江、南雄、始兴、仁化、乐昌、翁源、新丰和乳源瑶族自治县等行政县,北部山区影响着全省的地理生态格局与环境演变。
1、韶关山区对全省气候和河流地理格局具有重大影响
韶关地处于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之间,全境地处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貌形态呈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且向南突出,新丰县内石坑崆山,海拔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山地对全省气候和河流地理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对全省河流流域格局与地域分布起着支配作用:冬季,高大的山脉阻挡盛行东北季风长驱直入,保护全省农业作物和各种生物。夏季,在地形抬升下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形成 “地形雨”。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2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发育了浈江的支流——墨江、锦江、武江、南水等,浈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汇入北江,北江流域属于珠江水系,处于珠江流域上游的韶关山区,对珠江流域的水质、径流量和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2、韶关山区奠定了全省的生态地理格局
韶关是广东省重要的用材林、水源林、天然林基地及重点的毛竹基地,森林覆盖率66.1%,林木绿化率68.9%,活立木总蓄积量652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居广东省首位。人均森林资源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南岭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仁化县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17.9万公顷,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
3、韶关山区生物的多样性
韶关山区复杂多样的生态条件,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是广东省最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高等植物有271科,脊椎动物有34目99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和瑶山鳄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猕猴等5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水松、红豆杉、广东松等36种。高大山脉是水汽和动植物的天然屏障,分布在山区的森林、草地、沼泽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作用。
4、韶关山区是人类的发祥地,孕育着多民族文化,科研价值无法估量
韶关的丹霞地貌是广东省仅有的世界自然遗产,还有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省级及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包括南华禅寺、珠玑巷、梅关古道、广东大峡谷、满堂客家大围、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高品质旅游景区。曲江县有马坝人遗址和石峡文化遗址,是中国古人类的起源地。南雄县集旅游、知识和考古于一体,其白垩纪红层中的古生物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地区,科研价值无法估量。在韶关山区还居住着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多种文化的共存繁荣、多样深厚的民族文化使山区乡村民俗丰富多彩,形成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构成了广东特有的旅游资源,使韶关山区成为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文化品位最高的地区。
三、生态屏障获得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尽管韶关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依然没有摆脱贫穷的状况,新丰县职工年平均工资21733元,在全省倒数第二,低于河源市最穷的东源县24535元(见表1)。近年来,河源市在东江水资源中获得了广东省政府和香港政府的流域生态补偿,县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了保障东江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河源市取消了环境污染大的工业项目建设,从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了经济效应。韶关山区作为广东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已经得到一致认同,然而山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生态养护补偿,即使在2012年5个县获得了3000万生态补偿,所有金额共计仅1.5亿,与2011年韶关地区GDP值792.01亿相比,只有0.19%,与山区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在山区生态环境养护相比,呈入不敷出的状态,不利于调动山区人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1、生态补偿有助于解决韶关山区经济社会的贫困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际对于生态补偿成功的做法是: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区开发充分考虑对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游地区要帮助上游修复生态环境和实现人口的脱贫,因为上游砍伐森林,可能使水源枯竭,导致河流下游径流量萎缩。韶关山区的生态系统发挥了森林固碳、固氮、生成氧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基础。生态产品提供服务的正外部性,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显然有失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对生态产品提供的服务不支付成本,将继续纵容对自然环境只摄取,不养护的行为,遏制环境继续恶化也将是空话。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对韶关山区人民为生态屏障的保育工作作出的贡献进行经济补偿,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生态补偿有利于产业调整
韶关是广东老工业基地,韶关山区每单位的GDP能耗是全省最高的。虽然从2005—2011年单位的GDP能耗下降了37.57%,但韶关山区每单位的GDP能耗仍是全省最高的,能耗超出了全省平均水平的1.37倍(见表2)。其原因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有色金属是地区主要经济部门。2011年韶关七大支柱产业是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烟草、机械制造、制药、电子信息等行业。
韶关地区分布了南雄精细化工、乳源氯碱化工、仁化有色金属循环经济、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工业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垃圾污染了周围的环境。韶关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3种居全省的第一位,只要充分利用工业自然资源禀赋,工业产值会迅速提高,但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可造成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如引起塌陷、固体废弃物堆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侵蚀土壤和干扰生物群落的演替变化。因此,韶关山区经济发展面临突出的矛盾问题是:第一,维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如果淘汰目前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又要发展地区经济,就必须有可以替代的新兴产业,使企业顺利转型。第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与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矛盾,开发强度增加,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有些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因此,需要通过生态补偿项目资金的安排,开拓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消除威胁生态屏障的潜在因素,生态屏障是山区和平原的共同福祉,生态补偿势在必行。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受益的平原地区适当让利于山区,山区放弃发展获得的机会成本,符合福利最大化原则。
3、生态补偿有利于扶持生态产业发展
韶关山区农业资源优势显著,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的14.22% ,人均耕地面积位于全省第一,高品质农业物种资源丰富。例如“马坝油粘米”、“曲江火山粉葛”、“乐昌马蹄”、“张溪香芋”等12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农业成功增效、农民增收的源泉。“南雄烟”形成了农业生产规模,烟叶种植面积22.7万亩,总产量3.2万吨,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烟草企业成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中国兰花之乡”的翁源县与台商打造“兰花基地”,花卉销往亚洲地区。生物制药进入了韶关的七大支柱产业中,成为了山区新经济的增长点。由此可见,韶关山区不缺乏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但缺乏资金、农业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水平和山区合理的产业规划。翁源县常见药材有360多种,全球生物制药以14%增长,也是国内未来最具潜力的领域,完全可以建立山区生物制药资源输出。2011年韶关地区旅游总收入71.38亿元,占地区GDP的9.01%,由于旅店住宿、卫生设施等旅游配套条件较差,休闲度假的游客人数低于珠三角地区,需要投入资金,才能发挥丰富自然遗产的功能与潜力。韶关山区具备发展山区高效农业的良好条件和高品位的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规划山区产业布局,开发山地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建立山区资源输出。
四、结论
韶关山区一直承担着广东省生态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以及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重要功能,生态系统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开发的条件。对于山区放弃开发的机会成本应给予生态补偿,对于已有的工矿企业应加强环境监督力度,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及时停产关闭,通过补偿项目,实施产业转型。通过项目补偿形式对农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积极倡导生态农业,少施化肥、少用除草剂,建立农业土壤污染检测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通过建设农村户沼气或净化沼气池,可以有效地处理人畜粪便、污水,治理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卫生状况恶劣、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减少薪柴使用量,减少森林砍伐量。广东省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连续24年GDP全国第一位,因此有能力提供生态补偿的资金。加强韶关山区生态补偿,有利于提高广东在全国生态社会建设领域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注: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8151063101000016);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2010tjk083)。)
【参考文献】
[1] 焦小平主译: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规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 张用民译: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年鉴[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