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财政政策;金融危机;经济

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出衰退,许多潜在风险可能尚未显现。2009年末爆发的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和希腊的主权信用危机引发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和担忧。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选择合适的财政政策,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并借此机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1 财政政策的内涵以及近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运用

2004年至2008年考虑到在国民经济已发生经济周期阶段转换和出现局部过热的形势下,如果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2005年主要的改革措施是继续在东北进行增值税转型政策试验。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

2008年末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性金融风暴由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和国内投资信心。2009年,中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 金融危机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飓风”,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仅损害到美国的经济发展,更严重的是逐步蔓延到世界各国。危机发生后,各国纷纷采取不同程度的应对措施,包括:金融监管、国有化、高管限薪、扶助就业、降息、退税、注入资金、收购股权、提供贷款、政府接管公司等,以拯救本国经济。

(1)从国际看来,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各国经济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

对美国来说,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影响。第一,房地产投资的萎缩严重拖累美国经济。第二,消费的下滑加快美国经济回落的速度。第三,如果美国经济出现持续衰退,美国政府继续采取大量发行美元的政策来刺激经济,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

对欧盟来说,也遭受到了本次危机的影响。危机发生后,欧盟各国股市纷纷大幅下跌。美国房市的不断跌深引起市场对欧洲房价的担忧,欧洲房贷市场抽紧。

对新兴国家来说,受美国次贷以及华尔街大公司破产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影响,新兴国家金融市场遭受重创,股市普遍下跌。越南、南非等国家的信用风险加大,已经难以应对由于对外账户失衡和经济减速带来的不利影响。

(2)从国内看来,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规模巨大但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等因素,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中国出口业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进出口出现下滑、部分出口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不少沿海外向型企业纷纷倒闭。目前,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使得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更加严峻。我国的经济结构确实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也早已采取措施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比如说限制“两高一资”企业的投资和出口,适度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商品出口退税率等。

再次,威胁到我国外汇资产的安全。我国目前拥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这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有7000多亿美元表现为美国的国债。在危机因素的作用之下,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节节下降,目前已趋近于零。

最后,影响我国国内投资信心。危机发生后,国内相关的投资受到牵连,国内的就业压力骤然增大,目前已经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转贴于

3 选择财政政策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1)政策的连续性和适度性。

我国制定财政政策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适度性。

2010年3月初召开的两会要求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份,2.7%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逼近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3%价格调控目标,也使得市场对加息的预期有所增强。

此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注意这一政策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带来的消极效果,财政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主要是其内在滞后较长,存在“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适当调整财政投入的重点取向。

去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具有代表性的措施,是大规模举办政府投资的六大基础设施建设,即农田水利、江河治理、生态环境,铁路、公路、电信设施,城市公用事业,国家储备粮仓,农村电网,经济适用房。这些方面的建设是必要的,对促进经济增长意义十分重大。

(3)地方性的“隐形财政风险”。

据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一些地方政府投资的项目本身不具备充分的还款能力,主要依靠综合效益来还款,这里蕴含着城市政府以及财政性的风险。

4 财政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由前文的分析看来,世界金融危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在波动与回升中,我国的国际发展环境将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国内经济尚未从次贷危机的阴影中走出,因此在宏观政策的基本框架上,还有必要保持扩张形态必要的连续性,并注意适当按实际经济走势进行宏观微调。

(1)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结合。

从目前情况来看,前期为“保增长”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及时有效,但外需仍显疲弱,总需求仍然不足,产能利用率仍处于低位。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在财政政策实施中,把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和加快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

(2)运用财政政策扩大我国国内需求。

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避免对于出口贸易的过度依赖。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以下个方面出发:一,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虽然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均超过GDP增速,但中国社科院的蓝皮书却指出,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二,建立社会保障扩大内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战后各国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经费稳步上升,逐渐成为政府支出中的最大开支项目。

(3)大力支持“三农”,促进农村发展和劳动力转移。

理论界普遍认为,推动农村消费和投资,积极的财政政策比积极的货币政策更有效;新农村运动的倡导者也主张通过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来扩大农村的有效消费需求。

首先,建立健全政府农业投入制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政策性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不断增长。

其次,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对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抓紧研究建立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并总结经验改造能繁母猪补贴机制。

(4)规范地方政府融资。

政策扩张期带来了我国公债规模的明显上升,除规范的长期建设国债和2009年“登堂入室”的2000亿元地方债之外,地方通过“融资平台”举债融资的规模也已迅速扩大。地方政府融资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模式下,对其做出简单禁止是行不通的。所以,大思路上应回归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古老智慧,疏堵结合,重堵更重疏,关键是应当因势利导引导其规范发展。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范文第2篇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财政金融政策

 

1978年房改之后,我国的住房政策从实物分配方式逐渐过渡为货币分配方式,并培育出了房地产市场,而关系到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则被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中,由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以及廉租房来共同承担。在这一变革中,我国的保障性住房财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税费减免与补贴并重的财政政策

 

保障性住房财政政策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实施。供给方面包括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直接投资兴建以及免征土地出让金;需求方面又包括资金补贴、房租减免、实物补贴三种方式。不论是从供给方面资助还是从需求方面优惠,我国的保障性住房财政政策都偏向以“暗补”的形式来支持建设,且资金数量庞大。就财政补贴一项,自2007年以来,中央累计下拨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就高达1547亿元,还远远不能填补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缺口。保障性住房政策对于财政的过分依赖不仅给政府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

 

(二)银行贷款方式为主的金融政策

 

银行贷款作为我国保障性住房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利率的调整和贷款期限的多种组合来体现对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性。一方面,银行向开发商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以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另一方面又向住户提供长期的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向开发商提供的低息贷款主要用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利率上下浮10%,贷款期限延长至5年,开发商可向外资银行贷款、对开发商资质要求降低这几个方面。

 

住房公积金作为保障性住房金融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保障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公积金的归集和覆盖面,为保障性住房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购房者可利用公积金从银行贷款。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通报》显示,截至2008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为20699.78亿元,为保障性住房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大量中低收入者虽然可以从银行获得住房抵押贷款,但是贷款利息并没有实质优惠,且住房公积金贷款往往难以取得,不论是开发商还是住户都十分欠缺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

 

二、美国公共住房财政、金融政策利弊解析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住房金融以及信贷市场,其住房私有率达到70%,这与美国政府在住房领域的财政政策以及强大的金融支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美国又是一个对公共住房领域干预较少的国家,主张使市场自由发挥,政府只通过间接的调控来实现住房领域的公平。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对住房领域的大量干预和注资提醒我们关系到民生的住房问题并不能单纯地依赖市场调节,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

 

(一)多样化的财政政策

 

美国公共住房财政政策表现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以及限制开发商利润这几个方面,且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都伴随着公共住房法律的完善。笔者根据美国公共住房发展状况,将美国公共住房财政政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公共住房的匮乏是最大特征。二战后,面对大量的房屋因战争损毁,罗斯福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住房短缺。这一时期政府颁布的法律包括《临时住房法》、《公共住房法》以及《住宅法》,提出由联邦政府出资,地方兴建,实物配租来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并成立了退伍军人管理局、联邦住宅管理局、联邦抵押协会等组织来促进住房建设。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这时期,公共住房问题从数量缺乏转向贫民窟治理以及房屋修缮上来。联邦政府通过了《国民住宅法案〉〉以及“房租补助计划”,方面支持鼓励私人兴建维修住房,政府提供担保,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政府向公民发放“房屋补助券”实现了从“砖头补贴”向“人头补贴”的过渡。政府方面继续支持发放资金兴建、维修住房,另方面向低收入者提供资金补助。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次贷危机之前。这时期,布什政府签署通过了《补助低收入家庭无房户买房法案》,开始了“美国首付计划”,对于有能力还贷而不能负担首付的困难家庭提供首付资助。

 

美国的公共住房政策经历了一个由“砖头补贴”向“人头补贴”、由政府提供全部建房资金到地方和私人提供建房资金的过程。这期间,美国采用了多种财政措施帮助中低收入者实现住房梦想,这主要表现在对住房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上。一方面给予开发商和私人建房者以利税优惠和各种补贴,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补贴房租或给予购房款等措施增强居民购买力,以支持其住房消费。

 

(二)融资渠道丰富的金融政策

 

美国政府性质的公共住房融资机构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政府国民抵押协会(GNMA)、联邦房贷抵押公司(FHLMC)。它们在两级市场上各司其职,联邦国民抵押协会负责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抵押贷款,为政府特定住房项目提供特别支持,管理和经营政府持有的抵押贷款。而政府国民抵押协会(GNMA)则负责经营和清偿政府机构购买的抵押贷款和抵押财产,为政府项目提供特别资助,购买联邦住房管理局、退伍军人管理局和农户住房局担保的抵押贷款,并为抵押贷款债券提供担保,作为证券发行商参与二级市场业务。最后是联邦住房抵押公司(FHLMC),向存款型金融机构的常规抵押贷款提供二级市场服务。除此之外,民间自发成立的抵押贷款机构也参与其中,使民间资本被广泛的利用于公共住房市场,这包括了储蓄贷款协会、美国互助银行、信用社、抵押银行等。

 

美国公共住房的金融政策给予开发商的优惠主要体现在政府提供低利率贷款、鼓励私人银行进行贷款、鼓励证券机构为贷款发放由政府担保的证券。而对于住房消费方,除了为其提供低利率的长短期抵押贷款之外,还支持私人参与二级市场的房屋债券买卖,并为二级市场建立了保险机制,增强了人们投资的信心。

 

(三)利弊解析

 

美国的公共住房财政、金融政策的有利方面包括四个方面:是政府广泛、间接式参与。政府虽然不提供直接的资金和土地支持,但是对于税收的减免以及补贴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私人的投资和建设,减轻了财政负担。二是财政、金融政策的法令化及规范化。从1934年最早的《临时住房法》到后来逐渐完善的《国民住宅法案》,政府都将公共住房财政、金融政策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正因为公共住房法律的不断完善,美国的公共住房财政、金融政策才得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三是公共住房金融政策的多样化。两级住房抵押市场帮助银行、住房抵押机构等获得资金融通,不仅降低资金运营风险,而且给住房消费提供大量资金。四是金融监管机构和保险机构对住房抵押贷款保驾护航。专门的房屋保险制度、产权保险制度以及抵押信用保险制度,使得住房担保业务运行更加规范。

 

虽然美国的公共住房财政、金融政策在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上值得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借鉴,但是次贷危机却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其弊端。是监管机构对于申请住房抵押贷款的低收入人群未能有效地审查其申请贷款的资格,尤其突出的表现为次贷危机之前,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从而导致了大量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大量的发放住房抵押贷款。二是二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过快,导致监督机构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各种低首付、不同利率组合的住房抵押贷款债券流向市场,在加速资金流动的同时增加了市场风险。三是长期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及便利的住房抵押债券融资模式加大了来自需求和供给的双方面的投资,降低了人们对于资产风险的警惕性。

 

三、美国公共住房财政金融政策启示

 

美国公共住房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在帮助居民实现“人人都有良好的住房”和住房私有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了解美国的公共住房财政金融政策,可以给我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资金筹集带来很好的借鉴,尤其是在次贷危机之后,我们更要从美国的公共住房政策中吸取经验教训。

 

()坚定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住房供应模式

 

美国现阶段的住房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都是通过间接调节方式进行,尽量不干预市场。而我国在保障性住房方面采取的措施还处在美国早期大量提供实物住房的阶段,这也类似于房改之前我国的公房供给模式。大规模的实物住房供给一方面会影响商品房市场,另一方面也会增加财政压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住房体系应该坚定地以市场为主要供应渠道,而政府的行为只能作为市场的补充,不应该影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二)利用灵活的补贴形式提高居民住房消费能力

 

美国对最低收入者提供住房,对中低收入者提供不同的住房补贴而不是提供不同类型的住房。这种租金补贴模式往往与收入挂钩。不区分中等收入群体的层次,承租者往往只需支付低廉的租金即可租赁套合适的住房,剩下的租金通过住房券、现金补贴等模式发放给承租者或者房东。而我国现阶段保障性的住房补贴还依旧停留在“砖头补”和“暗补”的阶段,给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只有切实增强人们的支付能力,并提供不同形式的住房补贴,才能更好地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

 

(三)成立保障性住房融资及监督机构多渠道筹集资金

 

美国的公共住房金融机构有政府直接参与成立的,也有民间自发组织的,二者相互配合,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为公共住房的建设提供了资金的融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欠缺直接导致了我国的住房资金不足,大大增加了财政的负担。我国应成立专门的住房保障部门,依托住房公积金等增加筹资渠道,鼓励发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同时要成立相应的保险机构和监督机构,对住房抵押贷款的购房者进行监督,并实行强制保险措施,增强融资安全性。

 

(四)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保障性住房投资模式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离岛免税;财政政策;金融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7-0020-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05

一、海南离岛免税政策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金融政策的配合

(一)财政政策需要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依据

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属于财政政策范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体系中的两大支柱。两者都能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但两者又各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需要配合使用。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同一性

首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都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个终极目标。海南省推行离岛免税政策的目标就是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海南经济增长。作为财政手段,离岛免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海南省经济向前发展,但仅仅依靠财政政策单方面支持还不足以使离岛免税政策效果达到最佳。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终极目标的一致性,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将使得离岛免税政策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经济更加协调稳定发展。

其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重要的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以货币为载体和操作对象,而一定时期的货币购买力表现为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最终可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控。中国游客购买海外产品的能力相当强,在韩国济州岛,几乎40%的购物游客都是中国人。而在中国香港,内地人的购买力也相当大。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使得海南的国内旅游者对免税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

离岛免税政策可以把国内旅客的购买力留在国内,在我国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经济发展,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将为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内旅客的购买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免税商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首先,二者首要目标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共同担负着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总体经济目标,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财政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经济增长,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物价稳定。离岛免税政策通过税收直接作用于经济,推动与此相关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财政政策对价格水平的决定作用不强,而货币政策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对价格水平有着较为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需要金融政策支持才能更加有效地促使经济稳步发展。

其次,二者调节总需求量和结构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功能更多地表现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通过收入和支出的变化调节社会总需求。而货币政策从流通的角度出发,主要作用于金融市场,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间接影响融资主体的借贷成本和资产选择行为,达到调节总需求的目标。离岛免税政策通过给予税收优惠直接影响海南国内旅客的个人消费需求,同时也对社会消费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而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借贷等方式,调节消费需求总量。由于两者调节功能的差异,所以离岛免税政策需要金融配套措施的支持才能全面刺激消费需求。

最后,二者的政策时滞不同。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制定程序和传导途径不同,因此时滞长度也不尽相同。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较长,而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较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将使时滞的影响最小化。为了使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效果最大化,金融配套措施需不断完善才能使二者协调配合,降低政策时滞带来的影响。

(二)财政政策需要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实践意义

1.金融政策的配合能够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

离岛免税政策是国家为了支持海南省发展而给予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与含税进口商品相比,购买5000元以下的商品,税率优惠大约在30%~50%之间;购买一件单价在5000元以上的商品(缴纳进境物品进口税),税率优惠大约在15%~30%,如此大的税收优惠必然导致财政收入受到影响。金融政策的配合能够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能够为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提供各种有效的融资渠道,保障资金的有效供给。无论是筹备阶段还是实施阶段,足额的资金保证才能保障政策的实施,不断提升政策效果。

2.金融政策的配合能够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

目前,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还相对保守,许多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为了防范未来风险,更愿意把钱存起来用于养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购买力的释放。金融政策的支持能够缓解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大胆地消费,甚至是提前消费。例如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养老保险,为未来的老年生活留下保障,消费者不必为突发状况而预留过多的预防性资金,结余的资金将增加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消费者可以凭借自身的信用从银行取得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增强其购买力。消费需求与购买力的同时增加最终必然导致消费的增加,如此一来,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就会激发人们旅游购物消费的欲望,使离岛免税的政策效果达到最佳。

二、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背景下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一)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背景下的金融支持现状

1.金融组织体系较为完善

为了给海南省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近年来海南省大力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在存量金融机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金融资源,挖掘金融资源的潜力,提升金融竞争力;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来海南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创造条件重组地方金融机构,不断推动地方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积极引进国际化程度高、融资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特色服务突出的金融机构;积极培育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等融资性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

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能够为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为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奠定基础。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将使得政策实施更加有力,提升离岛免税的政策效果。

2.离岸金融市场即将建设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采取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的形态,使非居民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方面不受所在国税收和外汇管制及国内金融法规的影响,可进行自由交易的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离岸市场成为各国金融竞争的一大新趋势。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特别是其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使其旅游商务环境和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建设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优越地理环境条件[1]。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意见》的提出为促进海南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海南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对完善海南金融市场具有重大意义,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离岛免税政策效果的提升。

3.开发性金融不断支持

开发性金融以“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为运作方式,连接政府意图和市场效率,促进社会资本形成,能够突破发展中的瓶颈[2]。依托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海南省政府在确保重大项目资金供给方面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2000年开始,国家开发银行与海南省政府先后签订了7次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从2007年签署开发性金融战略协议至2009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在海南省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023.2亿元,2009年9月末国家开发银行海南分行的贷款余额已达894.1亿元[3]。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国家开发行银将进一步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和“投、贷、债、租”的综合协同效应,为海南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调动行内外专家、信息、研究能力等资源,提供融资支持;继续为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通过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旅游业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购物消费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美发达国家,国际购物占国际旅游总支出的比例已达到70%,而中国目前达到30%。免税购物将逐渐成为海南旅游的一大特色,海南的消费结构、消费环境都将随之发生改变,离岛免税政策效果将不断提升。

(二)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背景下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

离岛免税政策刚开始实施,很多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经历市场的验证。尽管试点初期成效显著,销售业绩令人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南需要不断加强金融体系建设,逐步加大金融投入力度,使离岛免税政策效果达到最佳。

1.投融资政策开放度不够

目前,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免集团)是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免税业务的国有专营公司。由于免税品公司处于垄断经营,虽然奢侈品价格比国内其他商店优惠很多,但仍有部分消费者认为中免集团涉嫌暴利。因为若按所有相关税率减免计算,优惠幅度应更大,而且对于5000元以上的个别商品在征收行邮税后甚至比有税商店价格还高。因此,建议放宽投融资政策,引进多家企业经营免税店,形成有效竞争,使得价格更加优惠,增强离岛免税政策的吸引力。

2.金融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服务水平的高低和服务意识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的选择。随着离岛免税政策的不断深入,所带动的产业对金融需求将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势必对金融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3.征信系统须进一步完善

目前,个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都与征信系统密切相关,办理信用卡、买房、买车等多个环节都涉及到信用,个人征信系统记录了个人在金融领域的信贷信息,方便了个人的经济金融活动。健全的征信系统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降低风险,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海南金融基础设施、促进信用海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需要征信系统进行风险监督与管理,完善的系统能够预防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提高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效果的金融配套措施建议

(一)改革投融资政策

1.放宽政策,引入多家免税公司共同经营

由于免税公司的特殊性,要想实现多家免税公司共同经营必然面临一系列问题,甚至涉及到财税体制改革问题。为了配合海南省已有的优惠措施,建议逐步放宽政策约束,给予海南省更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实行更加开放的投融资政策,降低门槛,放宽准入限制,吸引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入驻海南省,赋予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办免税公司的权力,打破中免集团垄断经营的局面,使价格更加优惠。多家免税公司同时经营也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与香港的奢侈品相比,虽然海南省在实施离岛免税后价格上能与之相抗衡,但在购物的选择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消费者因此对离岛免税并不感兴趣。要想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往海南旅游购物,提高离岛免税的政策效果,实现多家免税公司共同经营是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

2.给予信贷支持,金融支持免税公司发展

随着离岛免税政策的深入,信贷资金的投放结构应有所调整,需要有更多的信贷资金转向对免税公司的扶持,为其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鼓励银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让免税公司看到在海南投资的金融优势,使其更加放心大胆地投资。同时,给予有需要的免税公司信贷支持,缓解其资金压力,增强竞争力,为提高离岛免税政策吸引力打好基础。

(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1.构建完善的网点服务体系

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将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海南观光购物,全方位、专业化、高层次的网点服务能够为游客观光购物提供更多的快捷和便利。随着海南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国游客也随之增加,优质的对外服务将提高外国游客的满意度,使其舒心消费。同时,网点窗口形象能够加深游客对海南的印象,员工应努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做到微笑服务,使游客满意。

2.完善个人金融服务市场

个人金融服务市场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个人需要的金融产品。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必然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个人金融服务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最优的融资方案。同时,养老金、金融保险等个人服务可以缓解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使其放心大胆地投资。因此,在海南离岛免税的政策背景下,完善个人金融服务市场将有利于海南省经济的发展,最终提升离岛免税的政策效果。

3.促进金融服务国际化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必然引进大量外资,这就要求海南金融服务国际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强化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服务功能,确保各网点能够办理基本的外汇业务,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国外行的沟通和联系,不断提高跨境业务的办理效率,为海南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交易环境,使游客和投资者轻松地完成外汇交易,使其消费、投资更加便利,促进海南省经济的发展[5]。

(三)推动金融创新

1.促进金融保险业发展

建议保险企业积极开发适合离岛免税特点的保险服务,对于免税公司在商品组织等一系列环节中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保险公司应探索开展风险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针对离岛免税政策的保险产品,如损失险、团体意外伤害险等,并合理确定保险费率,使旅游购物者得到全方位的保险服务。同时,推动保险业务创新,将保险业务与其他业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的作用。

2.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免税公司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等方式多渠道分散风险。促进担保与保险相结合,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服务业融资方面的不足。探索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6]。通过建立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降低金融风险。

3.发行海南离岛免税购物信用卡

目前,前往免税店的顾客进店后须先办理购物卡才有资格购物,而对于顾客而言说,购物卡一年最多可以使用两次,且顾客也不一定为了购物而再次专程前往海南,因此,购物卡利用率很低,商业银行可借此机会与免税公司合作,推出海南离岛免税购物信用卡。该信用卡在其他情况下与普通信用卡功能相同,而在海南免税店购物时就能像购物卡一样记录顾客的身份信息、航班信息和购物额度。这样既能提升银行业务,又能有利于低碳环保,还能促进海南离岛免税不断优化,提高离岛免税的政策效果。

(四)完善征信系统

1.健全个人征信系统,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个人征信系统通过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征信的本质是信用信息服务,信用资料征集以及征信数据标准化是信用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各职能部门通过在一定范围内依法共享信用信息,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防范信用风险。离岛免税政策能促使游客更多地购物,而绝大多数游客在付款时都会选择刷卡消费,这难免会出现个别游客恶意透支的情况。因此,只有健全个人征信系统,才能减少恶意欺诈行为的发生,保证海南省经济健康地发展

2.完善信用评级系统,提高商家信誉

信用评级是由专业机构或部门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对企业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有关其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安全性的评价,并以专用符号或简单的文字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管理活动。信用评级是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海南离岛免税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引入多家免税商店共同经营,那么信用评级机构将对商家逐一进行评价,这样既能为金融机构拨付贷款提供依据,又能给消费者信誉保证,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地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3.健全信用制度,打造信用建设体系

不断健全信用自律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形成良好的信用机制。运用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将风险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同时对在海南免税购物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进行披露,让失信者承担失信行为带来的后果并接受惩罚,使其加强自律。加强信用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信用市场建设,培育信用市场需求,使每一位购物者的信用信息都能方便获得,为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郭海雄.构建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0(11):63-66.

[2]蒋晓川.论开发性金融支持的意义与对策――以珠海为例[J].人民论坛,2010(9):154-155.

[3]海南省政府与国开行合作,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DB

/OL].[2009-11-10], sousuo.mofcom.省略/query/query Search.jsp.

[4]吴盼文.加快构建符合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的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2010(10):52-54.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商业金融;资源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F810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体。财政制度是政府行为的代表,也是政府主观意愿的表达,又是政府职能的表现形式,是实现公平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由金融业内部个别子系统危机扩散到金融整个系统,进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至金融系统之外的实体经济,最终引起更大范围经济危机的现实提醒着人类,金融经济化、金融全球化势不可挡。“无效或者低效的经济就是无效或低效的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果,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实际是不合理的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果。” ①金融要素渐渐成为经济效率的提供者和裁判员。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不仅需要财政制度提供公平环境,更需要金融资源提供效率因素。

二、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理论与实践

本部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传统意义上的财政金融协调,是集中于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二者具有不同的调控手段和效应,在现实操作中也很难明确区分开来。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指定并且施行的,针对货币运动本身,以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等作为政策目标,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作用。而财政政策是由政府决策,是政府意志的直接体现,其调控的对象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以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数量和结构,财政政策的实施是从政府收支两个方向来实现的,税收、基金、转移支付和补贴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进而对社会财富进行调节和配置的活动。

从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伊始,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长期的讨论。长期的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在抑制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方面比货币政策更能为有效;而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货币政策便显现出更大的效果。就像货币主义代表弗里德曼所说:“货币政策是一根绳索,你可以拉它中止通货膨胀,却不能推它以防止衰退。”

从中国的实践来看,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一支独大,货币政策只是作为财政的一种信贷安排,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很差,金融制度建设也极其落后,但是不得不说,就算是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信贷政策依然是金融发挥效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作为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的成立,金融市场规则、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然而,财政虽然逐渐从经济的参与者变成了经济规则的制定者,但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在特定时期仍然是有效的。比如,1997年有效需求不足诱发的经济增长缓慢与失业严重问题,从最初发现货币政策调节的局限性,到及时启动财政政策作为拉动经济的主力,是协调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践证明。

(二)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是西方经济学政府干预行为的理论支撑,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所说,“技术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作为更为宽泛概念的金融制度资源,是金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之间的协调性,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决定制度效能的关键要素。

财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以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补贴相联系的制度总和。财政制度的功能,是以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主,无论是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分配,还是转移支付制度调节中央与地方、区域之间平衡发展,以及专项基金、财政补贴等,都是用某一种特定手段对现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是为缩小区域之间、社会民众之间的贫富差距而服务的,财政制度本身并不会直接增加国民收入的总量,也不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财政直接投资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基础建设的项目,会创造国民收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政府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政府逐渐退出市场领域,运用间接手段调节经济,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可见,财政制度的设立,是为社会提供公平环境的,在效率领域,财政的力量就微乎其微了。

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因素,已经是被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规律。随着金融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以其为指导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印证了金融已然成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事实。根据金融资源理论的界定,金融资源从层次上划分为货币资源、资本资源、制度资源和金融商品资源。金融机构、金融政策、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市场和金融文化等,都是金融的制度性资源,也称为功能性金融资源。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是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服务的制度设计。但是,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建立和重新配置、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或者是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文化的形成等,都是为保障整个金融系统乃至经济系统正常运行提供动力要素的保障。掌握了金融制度资源的配置权,就掌握了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引擎,能够获得特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因此,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权始终掌握在金融当局或者立法当局的手中。金融制度的建立,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对保证社会公平却无能为力。

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仅需要公平机制,也需要效率因素。公平机制为社会稳定服务,效率因素加速经济增长,二者缺一不可。单条腿走路,或者跛行,都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高效运行。而且,金融制度要实现效率,需要财政制度提供社会公平的环境;财政制度要更好地践行公平,亦需要金融保证经济运行的效率。

三、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效应功能区

任何资源都有相对独立的效应功能区,“作为金融资源系统的动态控制来讲,具有一定的宏观效应,所以它的出台过程或出台后的实施均会对我们的控制对象产生特定的效应,这种政策效应的辐射功能必然将其作用对象以及与该作用对象附有相关性的相关事物,聚于自身功能的作用范围。” ②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也有其独立的效应功能区。

(一)金融与财政协调效应功能区的要素

“效应功能区是指具有社会功能的各种社会资源开发、配置过程和开发、配置结果的效应功能动力学区间。是具有资源属性的社会要素在特定的初始条件下,其动态作用在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正负效应功能区间。这种动态作用的时间和空间系列组成的多维空间就是社会资源的效应功能区。”②效应功能区的划分,由初始条件、宏观调控目标、过程控制和选择对策等组成。

1.初始条件

自然资源的开发配置状态,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要素,也是财政金融协调初始条件的基础要素。而经济系统初始的开发配置状态,是财政金融协调的原始动力,社会系统中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客观配置状态,会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金融与财政协调配置的重要初始要件。

2.目标设定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配置,首先是制度变迁的客观要求,也是制度本身效率提升的内生动力。无论是财政或是金融,都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因此,无论是子系统自身效率的提升,或是二者协调配置的目标,都不仅仅是为实现自身的微观效率,更为关键的是提升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人类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切社会系统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体现为人类生存质量和福利水平的整体提高,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也在于此。因此,金融与财政的协调配置,不仅是自身系统效率的要求,更应将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3.过程控制

从初始条件,到既定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金融与财政制度的协调配置同样需要三个层面的过程控制。首先,是金融制度要素与财政制度要素间的协调控制过程,包括金融制度、财政制度与货币资源、资本资源等之间的协调控制,还包括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本身的协调控制;其次,是二者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其中,一是目标的控制,二是过程的控制;最后,金融与财政制度的协调配置与社会系统资源的开发配置协调控制过程。但是,“依赖于特定初始条件确立的发展目标有时候可能出现‘虚化’现象,真正能够保证实现目标的实在性,在于执行过程的保证程度与保护措施。”②

4.对策选择

对策的优化选择,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对策的选择依据,依然是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历史的沉淀、横向要素功能传导与逆转等。其中,对策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复杂的初始条件和目标的动态性的认识和把握。突发性的混沌因素,相比人类可预知与可控制的要素,更可能决定和改变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变化。因此,对策选择的动态性,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本文动态性原则的具体体现。金融与财政协调的最终效果,也取决于对制度变迁与动态性策略的把握程度。

总之,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是在给定的初始条件,即当前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现有开发配置与相互作用的动态关联状态下,通过设定具体的社会、经济目标以及自组织系统目标,对制度实施的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与保护下政策的安排与配置过程。

(二)金融与财政协调效应功能区的传导机制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效应功能区,是以系统科学基本理论、混沌理论为基础,以过程控制为核心,研究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性与社会经济目标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这种作用力,表现为横向和纵向的动力学状态。

1.纵向动力学状态

金融与财政制度对直接过程和目标的效应功能传导与逆转的动力学系统,称为线性效应功能区。在此功能区内,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效应功能,首先表现为一个与金融制度、财政制度的既定状态以及增量状态的过程,其次表现为二者直接目标的实现。

2.横向动力学状态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对其他金融系统要素、财政系统要素的影响,以及对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运动过程和目标的效应功能传导与逆转的动力学系统,称为发散性效应功能区。任何制度的开发,都会对其他与之相关的要素甚至其他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对金融系统内部其他要素的配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其他要素的开发与配置等。而这种作用,对线性效应的两种情况产生类似的效果。共同组成了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效应功能的发散性区间。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效应功能区,是以二者的线区为主,发散区为辅,以二者的协调配合为手段,以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效用功能的动态区间。

值得强调的是,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同样具有互补或者互斥的状态,即有正效应与负效应之分。正效应的体现,是在既提高自身效用功能的同时,又提升其他相关要素的效用功能,进而最终推动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整体效用功能,达到制度开发与配置的终极目标。负的效用功能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则只针对正的效用功能。

四、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着力点:商业金融

本部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金融资源的层次

商业金融是与市场经济密切结合的金融系统内在要素,是资金活动的主要媒介与场所,也是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的微观主体。按照金融资源理论的划分,金融资源从纵向上分为货币资源、资本资源、制度资源和金融商品(工具)资源。货币资源是贮存于经济生活和再生产过程的货币总量,是货币化的社会资本,也是最基础的金融资源。“由于以实体的社会财富为基础的货币资源具有量的累积或功能累积的特殊性,所以它对所有层次的金融资源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其他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都必须建立在货币资源量的累积和功能累积的基础之上。”②货币资源形成后,一部分在当期执行着交换媒介的基本职能,作为一般的金融工具被“消费”掉,退出了流通领域。而另外一部分货币资源虽然以货币形态存在,但是却始终以量的积累形式贮存,变成后期开发的基础性金融资源。最后一部分则通过其他方式转化为资本资源。资本资源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货币资源,是为满足生产和流通而存在的再生性金融资源,通过与劳动力和劳动资源等的结合,投资于社会经济的某个领域,发挥了创造新价值的功能,这也是资本增值性的本质要求。

金融制度资源也被称为金融功能性资源,是包括金融机构、金融政策、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市场和金融文化在内的制度性要素。其中,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是承载金融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主要载体。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决定着金融资源整体的效率,金融制度资源的稀缺性,是制度供给本身相关约束条件的结果,如制度决策者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科技的驾驭能力、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能,都是金融制度资源开发的约束条件。金融商品(工具)资源,是金融资源开发的“产品”,有传统金融商品与金融衍生品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交易中体现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各种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后者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核心,也是推动全球金融体系变化,对国际金融活动与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需要指出的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客观上加速了资金的运行速度,但是其虚拟性却也为金融领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风险,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便是极好的佐证。金融商品(工具)资源具有双重属性,“当它们的存在是发挥社会财富的开发、配置功能的时候,是金融资源;当它们的存在只是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的时候,只能是一般的金融商品,已经失去了他们原有的资源属性——此时它和一般的消费品没有两样。”②

货币资源是金融资源的基础领域,资本资源是金融资源的延伸领域,金融商品(工具)资源是金融资源的派生领域,而金融制度资源是金融资源的特殊领域。

(二)商业金融的功能定位

本文所讲的商业金融,是以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为媒介,以商业金融机构为载体的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资本资源的开发主体之一便是商业银行,而资本资源开发过度也大多是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功能过度使用的结果。与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确定一样,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功能也一定有某种客观规则,即由特定时期社会经济条件的客观需求所决定。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明确区分货币资源与资本资源的界限,二者的特定情况下会相互影响与相互转化,也都与商业银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源型经济的转型,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是必要的手段,而这两者最终都要通过商业金融对经济系统产生作用。资本的效率,体现了企业的效率,也体现了经济的效率。商业金融对货币资源与资本资源的合理运用,最终会体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要素。无论是利率政策、信贷政策,还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法规,最终必须通过商业金融才能传导于实体经济,提升经济效率。而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的协调,必须要有统一的着力点,才能最终使各自作用力形成合力,实现最大的功效,商业金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建立都有各自的行为边界,财政通过对商业金融提供奖惩和鼓励机制,利用商业金融内在逐利的本质属性,实现财政对公平机制的需求。金融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资源的配置进而配置其他一切资源的特殊资源,通过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利用商业金融的特殊属性来配置其他如人力、信息、科技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使得各种资源流向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有利于经济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最终实现资源型经济的成功转型。

五、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目标:可持续发展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的,是通过重新构建租金分配体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目标不谋而合。

对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模式的讨论可见,人为再造经济发展模式(以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为例)相比自然演进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例)用了更短的时间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政府的干预。金融发展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是政府干预的理论支撑。然而,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后期经济危机的频发,归根结底,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协调所导致的经济发展畸形的后果。

金融资源理论主张政府的适度干预,他认为,政府的适度干预,可以矫正或控制社会资源配置中的效应功能逆转问题,进而实现社会资源效应功能的相互提升。政府干预的方式,有直接的行政指令,也可以利用政策引导方式将政策传导于实体经济,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在这当中,离不开财政制度,更离不开金融制度。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各经济要素的协调配合,而运行的效率,取决于各要素配合的协调程度。这里所说的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人力资源)、劳动对象(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劳动手段(技术资源)和将三者联系起来的各种制度资源。利用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各自的功能优势,实现功能的强化与互补,弱化效用功能的逆转。对财富存量与增量的调节,是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的本质属性,而由此形成的租金分配体系,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仅能够降低由产业结构的固化堆积最终演化为经济危机的风险概率,而且可以阻止资源型经济恶化走入“资源诅咒”陷阱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能够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理念,并不是某种存置的状态。因此,财政金融协调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时刻围绕可持续发展不同阶段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当期发挥良性作用的金融制度是前期金融资源(金融制度)重新开发和配置的延伸结果,只要这一制度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适应的,它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次被作为金融资源来重新开发和配置;只有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的金融制度或它本身的某些变态要素才是需要摒弃后重新开发和配置的内容——这时候的金融制度才可能复归它金融资源的自然属性。”②与此相类似,财政制度的开发与调整,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二者的开发与配置,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终究目标。

注释:

①白钦先.从传统金融观到现代金融观的变迁——百年金融变迁与金融理论创新的探索[D].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2004.

②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白钦先.从传统金融观到现代金融观的变迁——百年金融变迁与金融理论创新的探索[D].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2004.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兴产业;财政支持;金融;对接机制

一、财政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张家港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新兴产业对于张家港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产业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发展新兴产业风险较大。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看,各国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和扶持,引导整个社会投入新兴产业,这是促进张家港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张家港市新兴产业发展及其融资需求

(一)张家港市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张家港市通过区镇合一联动发展,打破新兴产业发展的行政界线,逐步形成了新兴产业集中区域。

2.重点领域初具规模。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发展,张家港市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重点领域已经初具规模,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3.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张家港市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一批重点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二)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

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新兴产业企业有强烈的融资需求。根据近期对张家港市新兴产业企业资金需求的调查,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达96%。调查结果表明,通过银行融资仍是目前主要的融资方式,但不少新兴产业企业希望突破传统的银行融资模式,获得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或上市融资。因此,能否获得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已经成为张家港市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张家港市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

(一)财政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情况

根据《张家港市新兴产业培育的实施意见》和《张家港市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三年振兴计划》,张家港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一是加大扶持力度。为了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张家港市政府制定了《张家港市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使用细则》,主要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现代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向光电、光伏、锂电、有机硅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及光电子、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现代装备产业领域内的自主创新项目,基金扶持采取直接资助和股权投资两种方式。二是拓宽扶持渠道。目前的扶持渠道主要有直接资助、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形式。直接资助为无偿资助,资助范围包括新兴产业项目投资资助、新兴产业项目设备采购补助、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和新兴产业展会、论坛、会议经费补助等。除市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外,张家港市各镇(区)也纷纷采取灵活多样的扶持方式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发挥杠杆效应。为了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的杠杆效应,张家港市引导基金以“参股不控股”的方式和外地创业投资机构、本市规模民营企业、自然人等合作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对参股的创业投资企业且在张家港市注册并设有管理机构的,在项目推介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金融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情况

现有金融环境能否适应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也是张家港市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张家港市制定了《鼓励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张家港市在鼓励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方面,通过发行程序较为简捷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融资手段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为新兴产业企业股权融资搭建平台。张家港市大力推动引进私募企业股权融资。举办私募股权融资项目推介会,挑选具有一定发展潜力、成长性良好、行业地位比较突出的新兴产业企业及其融资项目,向国内外知名私募机构集中推介,有效促进了私募机构与企业的对接。三是支持创投企业发展。为进一步优化创投风投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创投风投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张家港市出台了《鼓励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对在张家港市设立的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给予补助,同时还对创投风司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进行资助。

四、构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对接机制的基本设想

(一)根据新兴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台不同的扶持政策

1.有计划地扶持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初创期的新兴产业企业体现着张家港市未来的竞争力,因此支持这类企业做大做强意义深远。新兴产业研发期的财政扶持应主要以直接投入为主,适当地以担保、科技保险、风险补偿等形式吸引一定的金融资金。

2.积极引进和扶持成长型企业。成长期的新兴产业企业已经过评估,市场风险较低,市场潜力极大,相对于研发期其对财政扶持的需求要弱一些,但自身发展力量还比较薄弱,因此这一阶段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这个阶段可以应用的主要财政手段有财政补贴、财政贴息、财政担保和以奖代补等。

3.大力促进成熟型企业的发展。对成熟期的规模型新兴产业企业而言,其对财政政策的需求要弱一些,因为这个阶段的企业技术已经成熟,市场前景明朗,风险已经降低,盈利预期较好。所以,主要应鼓励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扩大规模或延长其产业链。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实现财政金融支持新兴产业的一体联动

1.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张家港市在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应进一步完善财政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由于张家港市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要完成“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的目标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针对张家港市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进一步强化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可以考虑降低项目和企业进入扶持范围的的门槛、提高扶持标准。二是进一步创新财政政策的支持机制。首先是进行政策工具整合。目前的扶持政策体系比较分散,无法对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政策合力。其次,要突出重点进行支持,如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人才项目的引进等。再次,在建立统一的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产业特点设立若干子基金;建立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基金,用于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工程师和科学家等,这样可以使得财政扶持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后,要对激励机制和引导机制、投入机制等进一步创新。三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下一步要继续强化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功能,通过建立资金扶持项目审查制度、项目库制度和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等来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