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就业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行为 金融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 建构性 嵌入性
[中图分类号]C91;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10-0047-06
一、重返经典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在经典社会学理论时代,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拥有共同的研究主题。经典社会学家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分别从阶级关系和政治活动的经济基础、社会分工和职业行为以及经济制度和行为方式三个层面共同开创了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经济行为。然而,在韦伯之后的60年间(1920-1980年),社会学家却将研究兴趣转向了诸如公司和工会等经济制度方面,从而忽视了这些组织中的经济行为。自1980年代以来,在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扩张中,以格兰诺维特等人进行的社会网络研究,又重新将经济行为带回了社会学的中心。此外,泽利泽(Viviana Zelizer)从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经济活动中的文化意义,进而强调了各种市场活动和经济行为的社会建构性。新经济社会学的崛起,意味着作为“经济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的全面复兴。从而呈现出新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在基本原则和理论话题上的相同性,淡化了经济学同社会学的理论界限,使两种学科在此找到了结合点。
新经济社会学家面向经济生活的社会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经济社会学家主要从制度和关系的角度研究与生产、消费和社会分配相关的经济行为,而忽视了作为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的金融活动。经济社会学对金融行为研究的滞后性,明显落后于现实中金融活动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金融系统已成为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系统的其他部门。经济呈现出经济金融化的趋势。自1980年以来由23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所有股票的金融资产增长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并且货币、债券和股票的成交量增加了五倍,目前早已超过这个数目。不仅如此,金融市场中逐渐发展出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以及票据市场在内的多种形式,而且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日益丰富。由此,金融市场中也衍生出种类繁多的金融行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与金融行为在社会经济领域中不断增强的重要性相反,作为经济行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金融行为,却很少得到社会学家的关注。,究其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学主要关注经济的生产方面,并将企业视为经济生产的核心部门。因此当经济社会学家研究市场时,他们倾向于研究工业生产和非金融服务的生产市场,而非金融市场。
毫无疑问,新经济社会学对生产市场中经济行为的研究,抓住了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但是当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时,再次表明金融行为已成为当前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因此,金融行为更应当成为当前社会学家积极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主题。社会学对金融行为的研究,不仅是作为“经济生活的社会学”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学重新回归经典社会学主题的理论自觉,意味着社会学理论视野的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
二、关于金融行为的金融理论及其局限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金融学理论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逐渐形成了投资者最优投资组合决策和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各种证券定价的理论体系。有效市场假说已成为现代经典金融学的前提,并成为近30年来金融学理论的核心命题。所谓有效金融市场就是指,证券价格总是可以充分体现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的市场。它奠基于三个假定之上:首先,投资者被认为是理性的,所以他们能够对证券作出合理的价值评估;其次,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投资者并非理性,但由于他们之间的证券交易是随机进行的,他们的非理的作用会相互抵消,所以证券价格并不会受到影响;最后,在某些情况下,非理性的投资者会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他们在市场中会遇到理性的套利者,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提出以后,逐渐成为一套看待证券市场的思维理念和分析框架,并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迈克尔・詹森(M.C.Jensen)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经济学中没有其他命题能够像有效市场假说一样得到如此多的且坚实的经验证据的支持。
但是作为现代经典金融学理论核心的有效市场假说却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因为在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三个假定中,无论是证券价格的形成还是有效市场的实现,都是建立在经济人的理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到20世纪80年代有效市场假说的理性基础,已经面临着理论的困境和实践异象的双重挑战。就理论方面的挑战而言,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所假定的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遭到质疑,许多投资者的金融行为经常依据的不是信息而是“噪音”(noise)来做购买决定。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关于前景理论的研究也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第二个假设,人们的金融行为不是偶然地偏离理性,而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偏离。最后,有效市场的实现还依赖于套利机制,但现实中的套利不仅充满风险,而且其作用也存在局限性。来自经验研究的质疑主要表现为有效市场的经验检验与理论要求之间的“差异”(如股票价格的形成、变动的机制)和“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无法解释的典型“异象”(如股权溢价之谜与波动之谜)。
作为对经典金融理论的挑战,行为金融学广泛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金融行为者的认知、情感、态度等角度解释金融市场的非有效性问题,进而对经典金融理论主张的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进行了修正。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金融行为者的经济行为不仅是经济利益刺激的直接映射,而且其中也反映着行为者的价值观念、期望、认知方式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等。因此,行为金融学不仅讨论人们应该如何决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立一套模型分别讨论投资者实际上如何决策和金融市场的价格实际上如何确立。同时,行为金融学根据西蒙有限理性的论述,认为出于行为者认识过程中的偏差、情感、偏好等心理因素的影响,金融行为者无法以理性的方式对市场作出无偏估计。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理论的修正,将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从资产定价转向参与者的行为,这被认为是经济学本来面目的复归。但这并非意味着行为金融学能够替代经典金融学理论,进而成为金融分析的新范式。这是因为行为金融学自身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如行为金融学理论缺乏逻辑严密和边界清晰的理论体系,难以对金融行为作出整体性的解释。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行为金融学,虽然批判了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基础,却又陷入了惟非理性心理的极端;它忽视了这些非理性心理背后的社会机制的作用,从而限制了对金融行为丰富内涵的解释。
在社会学家看来,任何金融行为都发生在具体的社会场域之中,并受到蕴含在该场域之中的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塑造。因此,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理论的批判和反省,其主要的问题是忽视了制度、文化和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对金融行为的影响。正如行为金融学创始人之一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H.Thaler)认为的那样,行为金融学与制度的结合将是行为金融学下一个研究领域,尽管这项工作非常困难,但值得去做。这说明行为金融学在反省经典金融理论的同时,也为金融行为的研究进一步突破学科界限奠定了学源基础,而拥有丰富理论资源的社会学将为金融行为的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论视野。
三、经济社会学对金融理论视野的扩展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现代金融理论固守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理论,逐渐形成了经典金融理论体系。此后的行为金融学通过引入行为者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实现了对经典金融理论的修正,但它尚未成为金融分析的新范式。与此同时,金融学家已开始将制度因素嵌入到对金融行为的分析之中,认为制度与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有密切关联,能直接导致其心理和行为的偏差。行为者的心理因素、社会制度等非经济因素的引入,其实质是在逐步突破经典金融理论固守的学科界限,这意味着现代金融理论也在逐步深化对金融行为的理解。但是作为经济行为重要形式的金融行为,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早已超越了金融领域,仅仅从金融行为者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方面难以对金融行为者复杂的选择行为作出深刻的解释。
金融学对金融市场和价格进行了批判与反省,借助于丰富的理论资源,社会学同样对该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史登斯和密苏奇对西方社会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韦恩・贝克(Wayne E.Baker)在对美国证券市场的挑战性研究中,发现股票期权的交易行为、交易者的微观网络结构、宏观网络结构以及期权交易价格都是由社会构建的,交易者之间不同规模的网络结构影响着期权价格的变动。马修・海沃德(Mathew Hayward)和沃伦・伯克尔(Warren Boeker)对证券分析师等级评定的研究,揭示了股票市场中的信息可能像其他正式的专业建议一样都是建立在模棱两可、不确定的基础之上,其效用也是有限的。埃兹拉・朱克曼(Ezra Zuckerman)论述了证券分析师扮演的产品批评者角色对美国公司股票价格造成的影响,并批评了有效市场理论主张的市场信息是充分的观点。詹姆斯・韦斯特法尔(Jamse Westphal)和爱德华・扎贾克(Edward J.zajac)则研究了公司但并不真正实施针对CEO的长期激励计划这一虚假信息对股价造成的影响。社会学家的这些研究虽然都是围绕着金融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而展开的,其实质却是对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批判和反省,并揭示了金融市场中社会因素的存在及其影响机制。由此可见金融学与社会学在理论视野方面的差异,而社会学对金融行为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对金融学理论视野的拓展。
作为金融学理论前提性假设的市场,却是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与经济理论相比,尽管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研究的历史较短,但经济社会学研究市场的优势之一在于社会学家善于揭示一种社会现象的社会结构,并使用社会学的术语使市场的运作概念化。马克思和韦伯从市场和社会的统一性角度对市场问题作了直接论述。马克思将市场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结构,市场不只是物物交换的场所,在物的关系背后折射出人的关系。韦伯认为市场是人们为取得交换机会而展开的“物理性会集”,是充满权力和利益斗争的角斗场。到20世纪50年代,帕森斯、斯梅尔瑟、波兰尼等人又重新掀起了市场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家在此阶段对经济问题形成的理论,被熊彼特称之为“原始经济学”。
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新经济社会学的全面复兴,经济社会学关于市场研究的主题发生了重要转变。在与经济学家展开对话和交流的前提下,经济社会学家不仅继续深化了对“作为社会结构的市场”的理解,而且更为关注具体市场的运作机制。在当代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经怀特和格兰诺维特等人的努力,作为“网络的市场”成为比较流行的分析视角,其中格兰诺维特的《求职》一书被认为是对市场网络研究的典范。韦恩・贝克将市场网络区分为小而关系紧密型和大而关系松散、异质性强型两种类型,考察不同类型的市场网络对自由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进而揭示市场的社会结构对市场运行的影响。布莱恩・伍兹的研究也表明,任何公司市场行为的成功既不能仅依赖于经济学家所阐述的市场关系,也不能仅依赖于社会学家所阐述的嵌入关系,而是由市场关系与嵌入关系结合所形成的“整合的网络”。
在布迪厄看来,网络市场理论忽视了场域结构对市场的影响。尼尔・费雷格斯坦(Neil Fligstein)也认为用网络的方法研究市场并不尽如人意,因为网络分析法仅仅关注社会互动,未能考虑政治在市场中的作用、行动者自身的观点以及市场作为社会制度所具备的特征。布迪厄和费雷格斯坦分别论述了另一种市场运行的理论:作为场域的市场。布迪厄认为经济生活主要是行动者及其所属资本与经济惯习在经济场域的结合,市场具有场域属性并深受其影响。费雷格斯坦论述了与布迪厄相类似的观点,市场是一个这样的地位等级系统,即既存的主导销售商在其中得以持续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场所。作为场域的市场的运行建立在以法律、理念或者惯例等形式出现的社会制度基础之上。
在经济社会学中,市场被视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其实质是分别将网络、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结构因素纳入到对市场的理解中,从而扩展了现代金融学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视野。同时,作为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的经济人理性假设,也被经济社会学视为社会建构实体的行动者,他们被称为“互动中的行动者”或者“社会中的行动者”。即使坚持方法论个人主义的韦伯也认为,经济行动总是以他人为取向的行动,行动者必须“考虑他人的在场和行为”。所以经济行动者就不能被认为总是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的经济理性行动者,还可能是“实质理性”的实践者。不仅如此,经济行为还受到除偏好、稀缺资源等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作为社会行动表现形式的经济行动就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理性”的结果,相学家将“理性”视为一个需要解释的变量而不是一个既定的“假设”。如韦伯根据人类行为的依据对其行动进行了类型学研究,着重强调人类工具理性行动实现的具体社会条件;帕森斯将人的理性行动放置在手段、目的和情境制约中予以考察:格兰诺维特在社会网络关系中研究个人的求职行为等等。总之,经济社会学家总是在具体社会结构的制约与影响中研究人类的“理性”行动,注重对人们理过程的研究,以此揭示人类“理性”的社会建构性。
四、金融行为研究的经济社会学维度
尽管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齐美尔等人开创了研究金融行为的传统,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才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涵盖:(1)银行的角色和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2)资本市场中风险资本的投资选择、股票价格
形成的社会机制以及金融投机中的集体行动与金融危机;(3)社会结构和制度对金融公司合并行为的影响;(4)资本市场的管制与政府角色。当社会学家持续地对金融行为开展全方位的研究时,正是新经济社会学复兴之时,两者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并非完全巧合。这是因为金融行为是经济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对金融行为的社会学研究既是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学不断走向深化的标志。因此经济社会学的复兴为金融社会学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大量的理论资源,两者拥有共同的研究视角。
新经济社会学的复兴与格兰诺维特的嵌入观点和网络分析紧密相关。“经济行动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该观点被视为经济社会学的核心假设,并被广泛地运用和发展:以至于国内有些经济社会学家将嵌入理论和生活网络分析视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与核心理论。以约翰・迈耶、保罗・迪玛吉奥、沃尔特・鲍威尔、理查德・斯科特等人为代表对组织开展的新制度主义研究,深入讨论了组织的制度化结构、组织与所处制度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除此之外,泽利泽和迪玛吉奥则从文化的角度批评了当代经济社会学把一切还原为社会关系和网络的“社会结构绝对主义”的倾向,他们将符号、意义结构、规范性文化等文化要素纳入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从而开创了文化的经济社会学研究路向。经济社会学的以上三种研究路径,在具体的研究中并非彼此完全独立,而是一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交叉的关系,从而为金融行为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这种综合性的研究视角在当代金融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卡林・诺尔・塞蒂纳和尤尔斯・布鲁格(Urs Bragger)研究了全球金融市场中大型投资银行交易员互动实践中的知识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问题。他们认为金融市场主要关注的是涉及金钱、权利、风险、债务等方面的交易行为。在全球性的金融市场中,交易员的交易活动是一种相互分离的背对背互动秩序,全球性市场交易的完成主要是通过交易员全球性的沟通和交流实现的,它具有谈话语言的全球性、谈话方式的制度性以及互动内容的经济专一性等特征。这反映了全球性金融市场是一种知识的架构,即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描述和解释着由屏幕介质表达的全球市场现实。这种现实既是价格信息持续变化的过程,又是市场细节不断被更新和解释的过程,它们受到各自地方文化、政治和社会事件的影响。因此全球金融市场活动既是一种知识嵌入,也是一种关系嵌入,即全球金融市场活动嵌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持续的信息交换关系之中。总之,这种知识嵌入既是关系性的,同时对于全球金融市场来说,又是建构性的和构成性的。
马克・米兹鲁奇(Mark S.Mizruchi)和杰拉德・戴维斯(Gerald F.Davis)借助于社会网络和新制度理论研究了在金融资本全球性大规模扩张的背景下,美国商业银行在1962-1981年间通过成立海外分行实现扩张的机制。在全球化背景下银行的海外扩张行为能够增加国家的金融资本的力量,但也带来了收入和财富从社会群体向资本控制机构大规模系统性再分配的转移。从20世纪60-80年代,美国银行由以区域和地方业务为主的小规模,发展为共有150家银行拥有国外分行的国际性产业。对此,他们认为银行走向全球化是一种由组织及其决策者所推动的组织现象。美国银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是由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和来自地方产业中的显要人物组成的董事会制定的,因此当这种决策被广泛视为“合理”的行动方式时,就会通过企业问的网络扩散开来。这样借助于董事会间的关系网络,那些占据企业网络中心位置的银行会成为引导或者直接模仿其他行为主体的新行为而开办海外分行的银行。
米歇尔・阿伯蕾菲亚(Michel Y.Abolafia)将市场理解为文化的系统,结合自己对华尔街证券、股票和期货市场的人类学研究,揭示了作为经济交换的交易行为是社会性嵌入在重要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文化性嵌入在由规则、规范和认知脚本构成的意义系统中的。在他看来,交易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双向交换,交易的结果反映着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意义,并由它们塑造着。同时,这些因素还决定着谁与谁交易、出价和要价的协调、交易的时间和地点、商品的界定以及影响买者和卖者交易的其他条件。作为文化系统的市场,意味着不断重复的交易行为展示了一套独特的相互理解,这种相互理解既促使又制约着人们的选择行为。同时,在交易行为中产生的相互理解会被制度化,并成为市场参与者行为的依据。但市场文化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交易关系中它也不断变化并持续地再生产。
上述社会学学者对金融行为的研究,既显示了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野及其研究路径对金融现象和金融行为展开分析的可行性,又将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主题进一步扩展到金融领域,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经济社会学的研究。相对经济社会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如市场研究、组织研究等),社会学家对金融行为的研究稍显滞后与不足,但这只能说明它是一个尚待社会学研究者开发的知识宝藏。随着当代社会学家对该领域持续性研究的增加,在诸如股票价格形成的机制、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等领域已产生了一批富有挑战性和解释力的社会学观点,这些成果将为金融社会学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金融危机 女大学生 就业对策
201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持续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又出现了全新的情况。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再局限于高端的政治经济层面,而且延伸到末梢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层面,它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是对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尚属首次。这需要重新评估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金融危机中可能出现的复杂形势,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做好积极的应对策略。
一、金融危机持续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呈现的新问题
第一,经济衰退,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也不容乐观,一些经不起金融危机折腾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关门倒闭。金融业、外贸出口、制造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出现了业绩下滑的趋势,部分公司或企业宣布裁减员工。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大。抓狂、郁闷、痛苦,以及现在大学校园的热门词“纠结”,都是求职期大学生们喜欢用以描述心情的常用词汇,这些词汇也说明了就业期间大学生难以调适的内心状况。
第三,企业校园招聘明显减少。招聘需求下降,岗位明显减少。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今年到学校招聘的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招聘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第四,就业人群增加,竞争力增大。近年就业人群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变化。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630余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日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探析
第一,封建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老国家,“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传统观点认为,女性在结婚后,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开拓,这使得许多单位拒绝接受女性。
第二,当前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成为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改制改革,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高校某些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使毕业的学生不受市场青睐;高校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使毕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有业不能就”的尴尬局面。
第三,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单位都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女性的雇佣成本明显高于男性。女大学生参加工作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结婚生育问题,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产期休假最多可达5个月,同时,《劳动法》规定女职工按规定享受产假期间工资照发,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这部分成本就要由用人单位来承担。另外,女职工比男职工的退休年龄要早5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人单位的额外福利成本的支出。
第四,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具体地说是相关保护女性合法权益的法律缺失或不健全。尽管我国《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法律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的法律责任,缺乏对性别歧视内涵和范围的明确界定,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使一些用人单位有“空子”可钻。据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65.3%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找工作的最大障碍是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在20~29岁的女大学生中,就业成功率要比男生低14.4%。
三、女大学生的就业对策探析
第一,加强法律支持与保障,切实维护女性公平就业的合法权益。
我国的《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对就业性别歧视早已作出禁止性规定,但无法在现实操作中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因此,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通过制定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以法律手段规定各行业或企业接受女大学生就业的比例,将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限定在一定的程度内。
第二,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学校责任重大。
高等院校有义务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对女大学生们进行引导、帮助和教育,各高校应积极进行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培训,这对于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很大作用。高校就业指导与培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心理调适功能;二是求职指南功能;三是职前培训功能,针对女大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对其进行必要的职前培训,拓宽女大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三,女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要增强自我意识,锻炼能力,发挥自身的就业优势。
女大学生在择业中面对自身的各种冲击,其根本是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保持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树立“我能”、“我行”的意识,在心理上要有自信心,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心理障碍,保持良好择业心态。面对严峻的现实,提高自己的承受力,不断在择业过程中找准定位,明确积累经验、锻炼能力才是竞争取胜的关键,使自己在找工作时有良好的心态,不怕从最低层做起。
总之,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工程,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女大学生就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打破所有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壁垒,才能实现长期性、制度化的女大学生用工机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时间序列模型 金融专业教学 实践与运用
一、引言
时间序列模型是实证金融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间序列分析在金融各个领域的应用,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和外汇市场。适用于低频和高频数据;分为时域分析、谱域分析和回归分析集中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价格或收益序列的建模,以及相应的波动性或风险的建模。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格林编写的《计量经济分析》,在该教材中,着重介绍了时间序列模型中的ARCH族类模型。ARCH模型是1982年由恩格尔(Engle, R.)提出,并由博勒斯莱文(Bollerslev,T.1986)发展成为GARCH (Generalized ARCH)――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这些模型被广泛运用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中。
二、模型介绍
(一)ARCH模型
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 dasticity Model,ARCH)模型是特别用来建立条件方差模型并对其进行预测的。模型公式为:
■ (1)
(二)GARCH(1,1)模型
在标准化的GARCH(1,1)模型中:
■ (2)
■ (3)
其中:xt是1*(k+1)维外生变量向量,γ是(k+1)*1维系数向量。(2)中给出的均值方程是一个带有扰动项的外生变量函数。由于σ2t是以前面信息为基础的一期向前预测方差,所以它被称作条件方差,式(3)也被称作条件方差方程。
(三)高阶GARCH(p,q)模型
高阶GARCH模型可以通过选择大于1的p或q得到估计,记作GARCH(p,q)。其方差表示为:
■ (4)
这里,p是GARCH项的阶数,q是ARCH项的阶数。
三、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实践与运用
笔者在本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向学生们讲解了时间序列GARCH模型的相关内容,并演示了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下的操作流程。为了让该模型能够得到具体的实践运用和操作,要求学生们完成相关性的论文,有几篇关于时间序列GARCH模型的论文,利用GARCH模型对金融市场上的各类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具体的检验和参数估计,得出了相应的结果并进行了合理的预测。
(1)在基于时间序列GARCH模型的股票价格波动分析中,利用eviews6.0对采用的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的上证指数日收盘价取对数进行GARCH模型的参数估计,得出的估计方程如下:
均值方程:■-0.047
(15639.40)
方差方程:■
(4.21) (3.06) (1.33)
R2=0.96 D.W.=2.10
对未来股票市场趋势预测如下,结论为其股票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图1 预测趋势图
图2 解释变量预测
(2)在GARCH模型的预测能力分析―基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研究中,选取UKWTI原油连续合约ET0Y近三个多月(2013.4.12― 2014.4.14)的每日收盘价格,利用时间序列GARCH模型对期货价格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如下图
图3 样本内收盘价预测值与真实值对比图
图4 样本内方差预测值与真实值对比图
该文得出的结论为,GARCH模型对期货价格的预测分析能力较好,对其未来的预测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3)在实际波动率与GARCH模型的比较分析-基于上交所案例研究中,基于GARCH模型的理论基础及eviews6.0软件进行的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建立GARCH(1,1)模型如下:
方差方程:■
条件方差方程:■
(1.50) (0.31) (12.97)
R2=0.935 D.W.=1.762
对数似然值=742.384 AIC=-6.179 SC=-6.121
从定性上分析,实际波动率选择的样本数据为高频日内收盘价,而GARCH模型选择的样本数据为日内收益的平方,数据采集的频率越高,则理论上与真实值越接近,所以可初步判断实际波动率比GARCH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能力。
四、结论
通过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时间与运用研究,学生们能够了解并消化关于教材中时间序列模型的有关内容;能够较为清楚地有条理地对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分析,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和预测结果;能够熟练地操作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利用软件对金融数据进行实际有效地处理。
参考文献
[1]龚锐.陈伯常.杨栋锐.GARCH族模型计算中国股市在险价值(Var)风险的比较研究与评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67-83.
[2]郑振龙,黄薏舟.波动率预测:GARCH模型与隐含波动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01):140-150.
(一)河北农业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第一,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先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第二,坚持以培养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第三,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第四,以“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为基础;第五,兼顾专业特点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经贸学院T字型人才培养基本理念
经贸学院的培养理念应该以学校“311”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1+3+N”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密切融合,构建复合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该体系也可形象的比喻为“T”型人才培养体系,即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专业基础,同时又有较全面的本学科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实践,另一部分是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是指在第5学期开设的“证券投资学综合实验”课程;校外实践主要包括金融教学实习和金融部门调查实践。由于金融部门的行业特点,对安全性和私密性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很难带领学生到金融部门进行教学实习和调查,所以实践教学的重点就放到了校内。“证券投资学综合实验”课程开设时间仅有2个学年,主要通过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分析证券的走势来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相关的证券投资理论知识。课程开设后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普遍感到原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也更加好理解。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专业技能培养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通过课下的问卷调查显示:49.5%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合理;98%的学生希望在2~3年级学习时期进行实地实习;53.3%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要增加面向就业的实务实践型课程;31.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投资心理学与理财规划和生涯设计课程,以增强专业心理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2.现有实践教学无特色,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的实践教学大纲基本上和其他财经类院校的大纲一致,重点还是放在股票的分析和研究上,并没有突出农林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经常会有感触,学了这些知识对自己今后找工作有多大的帮助,或者自己有多大的把握可以竞争过来自财经类或综合类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到“你的未来发展方向”时,21.5%学生选择的是证券,1.8%的选择的是保险,24%的选择是银行,4.7%的选择是公务员,43.7%的选择考研,剩余3.7%的选择其他(见图4)。形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现在金融学本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并且学校在教学目标上,没有明确指出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帮助的力度有多大。3.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传统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目前,实践教学课程的教授方式主要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跟着练习。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较快,模仿性较强,但是对于培养自我开拓、挖掘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在模仿完最基本的操作后,学生的兴奋程度减弱,重复完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整个课程学下来感觉自己的实践能力并没有什么质的提高。
四、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与金融专业的整体培养目标相匹配,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应该和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相一致。目前,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脱农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倾向为纯粹的金融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绝大多数与“三农”无关。尽管他们在校期间学了很多金融类的课程,但无论是在学校的知名度,还是在专业名称上和实际动手能力上,相比较其他财经类和综合类院校的毕业生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高等农林院校一直倡导“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办学宗旨,但为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高等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还须体现“入主流、有特色”的要求。“入主流”,是指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要熟知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要跟得上学科的主流发展趋势;“有特色”是发挥最大的优势,把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做大作强。就金融学专业而言,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应围绕“三农”来展开。所以,农业高校的金融学应该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针对金融学实践教学更是如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向涉农领域倾斜,培养既懂金融又懂“三农”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河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重点培养目标。
五、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根据重新界定的教学目标得出,提高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现有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重新界定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原有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主要强化培养学生涉及“三农”问题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有针对性的对所有涉农股票进行研究。在以往的证券投资实验课上,带领学生分析股票的走势和变动情况时所研究的股票是随机的。现在应有针对性的重点研究涉农股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股票的基本原理,又可以使之了解涉农上市公司的特点。其次,要加大期货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国内现有的实物期货市场很大一部分是农产品期货,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同时,期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现货价格未来的走势,这对收购、储存原材料的涉农生产加工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另外,期货市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套期保值,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可以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来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熟练运用这种方法的涉农企业就可以不用担心价格波动对其造成的损失,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生产加工上。而现实的涉农企业对此熟悉的非常之少。通过上述方式对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后,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处理涉农领域的投资问题上会更加专业,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具有竞争优势。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目前,证券投资实践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无法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就必须要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进来。对此,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研究报告和汇报答辩结合起来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首先,在讲课之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参加最后的研究报告汇报。其次,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讲授方向要与新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比如在讲授涉农股票时,可以先把涉农股票分类,分为种子企业股票、化肥企业股票、加工企业股票、养殖企业股票等,之后再分析不同类型涉农企业的生产特点、发展周期和波动因素。在课堂讲授的同时,给各小组布置任务,要求各小组自行选择股票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总结4个方面。最后,要求每个小组推选1~2名同学到台前来用PPT演示其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学生最终的期末成绩根据其所作的研究报告水平来决定,研究报告的得分由课堂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打分决定。每组组长根据其组员的工作贡献在该组得分的基础上乘以适当的比例得到组员的最终得分。通过这种转变,证券投资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由“只是老师讲授”,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学”,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起到指导、辅助作用。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既使得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证券投资知识、把握金融市场的变动,又可以培养他们自己动手、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恰恰是以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所忽视的内容。
(三)聘请校外客座讲师,尝试构建产学研实习基地
上课教师理论基础比较强,但毕竟不是专职的金融从业人员,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模拟,也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异。要想提高金融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证券投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因此,可以邀请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业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授课,特别是针对一些与实际操作联系紧密的内容,可直接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授课或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金融业的发展动态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从金融专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可以尝试与金融企业或机构签订校企联合协议,筹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实习是一种直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也是学生最希望的实践形式,同时又是金融学专业最欠缺的实践形式。通过早期的企业实习锻炼,学生可以及早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在哪方面还有欠缺。这样,在回校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针对上述相关不足进行弥补性的学习。此外,学院还可以派出教师,针对金融企业存在的问题,帮助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学院还可以优先向基地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既解决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
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实践,另一部分是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是指在第5学期开设的“证券投资学综合实验”课程;校外实践主要包括金融教学实习和金融部门调查实践。由于金融部门的行业特点,对安全性和私密性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很难带领学生到金融部门进行教学实习和调查,所以实践教学的重点就放到了校内。“证券投资学综合实验”课程开设时间仅有2个学年,主要通过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分析证券的走势来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相关的证券投资理论知识。课程开设后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普遍感到原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也更加好理解。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1.专业技能培养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通过课下的问卷调查显示:49.5%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合理;98%的学生希望在2~3年级学习时期进行实地实习;53.3%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要增加面向就业的实务实践型课程;31.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投资心理学与理财规划和生涯设计课程,以增强专业心理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2.现有实践教学无特色,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的实践教学大纲基本上和其他财经类院校的大纲一致,重点还是放在股票的分析和研究上,并没有突出农林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经常会有感触,学了这些知识对自己今后找工作有多大的帮助,或者自己有多大的把握可以竞争过来自财经类或综合类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到“你的未来发展方向”时,21.5%学生选择的是证券,1.8%的选择的是保险,24%的选择是银行,4.7%的选择是公务员,43.7%的选择考研,剩余3.7%的选择其他(见图4)。形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现在金融学本科学75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并且学校在教学目标上,没有明确指出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帮助的力度有多大。3.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传统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目前,实践教学课程的教授方式主要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跟着练习。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较快,模仿性较强,但是对于培养自我开拓、挖掘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在模仿完最基本的操作后,学生的兴奋程度减弱,重复完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整个课程学下来感觉自己的实践能力并没有什么质的提高。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与金融专业的整体培养目标相匹配,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应该和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相一致。目前,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脱农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倾向为纯粹的金融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绝大多数与“三农”无关。尽管他们在校期间学了很多金融类的课程,但无论是在学校的知名度,还是在专业名称上和实际动手能力上,相比较其他财经类和综合类院校的毕业生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高等农林院校一直倡导“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办学宗旨,但为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高等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还须体现“入主流、有特色”的要求。“入主流”,是指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要熟知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要跟得上学科的主流发展趋势;“有特色”是发挥最大的优势,把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做大作强。就金融学专业而言,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应围绕“三农”来展开。所以,农业高校的金融学应该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针对金融学实践教学更是如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向涉农领域倾斜,培养既懂金融又懂“三农”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河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重点培养目标。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根据重新界定的教学目标得出,提高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现有实践教学内容根据重新界定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原有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主要强化培养学生涉及“三农”问题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有针对性的对所有涉农股票进行研究。在以往的证券投资实验课上,带领学生分析股票的走势和变动情况时所研究的股票是随机的。现在应有针对性的重点研究涉农股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股票的基本原理,又可以使之了解涉农上市公司的特点。其次,要加大期货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国内现有的实物期货市场很大一部分是农产品期货,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同时,期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现货价格未来的走势,这对收购、储存原材料的涉农生产加工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另外,期货市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套期保值,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可以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来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熟练运用这种方法的涉农企业就可以不用担心价格波动对其造成的损失,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生产加工上。而现实的涉农企业对此熟悉的非常之少。通过上述方式对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后,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处理涉农领域的投资问题上会更加专业,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具有竞争优势。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目前,证券投资实践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无法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就必须要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进来。对此,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研究报告和汇报答辩结合起来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首先,在讲课之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参加最后的研究报告汇报。其次,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讲授方向要与新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比如在讲授涉农股票时,可以先把涉农股票分类,分为种子企业股票、化肥企业股票、加工企业股票、养殖企业股票等,之后再分析不同类型涉农企业的生产特点、发展周期和波动因素。在课堂讲授的同时,给各小组布置任务,要求各小组自行选择股票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总结4个方面。最后,要求每个小组推选1~2名同学到台前来用PPT演示其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学生最终的期末成绩根据其所作的研究报告水平来决定,研究报告的得分由课堂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打分决定。每组组长根据其组员的工作贡献在该组得分的基础上乘以适当的比例得到组员的最终得分。通过这种转变,证券投资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由“只是老师讲授”,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学”,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起到指导、辅助作用。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既使得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证券投资知识、把握金融市场的变动,又可以培养他们自己动手、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恰恰是以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所忽视的内容。
(三)聘请校外客座讲师,尝试构建产学研实习基地上课教师理论基础比较强,但毕竟不是专职的金融从业人员,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模拟,也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异。要想提高金融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证券投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因此,可以邀请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业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授课,特别是针对一些与实际操作联系紧密的内容,可直接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授课或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金融业的发展动态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从金融专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可以尝试与金融企业或机构签订校企联合协议,筹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实习是一种直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也是学生最希望的实践形式,同时又是金融学专业最欠缺的实践形式。通过早期的企业实习锻炼,学生可以及早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在哪方面还有欠缺。这样,在回校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针对上述相关不足进行弥补性的学习。此外,学院还可以派出教师,针对金融企业存在的问题,帮助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学院还可以优先向基地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既解决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