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以来,党委政府在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中,通过采取队伍建设、舆论引导、强化管理等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专职队伍不专职、舆论宣传有待规范、社会宣传有待加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加强网络管理入手,才能促进意识形态工作有序开展。
一、党委政府在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中,应从多角度、多部门选优配强宣传干部,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工作队伍。同时,强化网络管理岗位职责,制定严格的网络管理工作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目网络管理工作。目前,很多单位意识不够,认为这个工作是网信和公安的事。
二、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网络宣传,进一步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水平,严密防范网上意识形态渗透,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在制定热点敏感问题、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和工作预案的同时,切实开展网评员轮训和实战演练,努力增强和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对重大事件及突发性问题不能一味的落地封堵,应提前介入,摸清实情,适时正确处置,防患于未然。
三、党委政府应不断加强与本地有影响的网站、公众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对接,每月制定新闻宣传工作计划,围绕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以及网络文明建设开展重点主题宣传。同时,积极围绕思想政治、基层党建、文明建设、社会民生、社会服务、廉政文化、网络管理开展日常宣传,努力提高全民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 上海文广 制播分离 新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10月21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正式分拆成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全国广电系统制播分离的大幕正式拉开。随后,湖南广电的改制方案也于同年12月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批。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不同程度地启动和实施了制播分离改革,中央电视台和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湖南、浙江、辽宁等部分省级电台、电视台成立了由台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改革。。新一轮制播分离改革重拳出击,改革的重点是将广电行业内“政策允许的制作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出来。打造市场主体,推动广电产业做大做强。
从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的转变,是广电体制的变迁和创新。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发生乃至最终实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笔者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这轮整体制播分离的特点做如下分析。
一、制度变迁中的国家行为
2009年下半年,国家广电总局密集出台关于制播分离的政策部署。7月7日至8日,2009年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讨论了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7月16日。广电总局向各地广电局下发文件《广电总局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修改稿)》,《修改稿》规定,除影视剧外,电视台从市场购买节目的比例,原则上每年不低于播出总量的30%。8月26日,广电总局颁布《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意见》要求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部分省级、副省级电台、电视台为重点,着力在影视剧、影视动画、体育、科技、娱乐类节目领域,积极稳妥地推进制播分离改革。0这是广电总局第一次专门针对制播分离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同年8月19日,广电总局正式批复了上海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方案。可以看出,这轮制播分离由国家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于以往自下而上的制播分离探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某些广播电台、电视台已经自发性地开展制播分离,探索节目外包、购买或委托制作等多种分离形式,由于没有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探索多以失败告终。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对国家行为的依赖性。因为某种制度创新需要付出巨大的费用。往往个人或团体都难以承担“第一行动集团”的职责。而“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具有一般社会组织所没有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
这轮整体制播分离改革由国家来主导,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其特点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能够借助政府力量,推动制播分离深入发展直至最终实现。制度变迁,实际上是权力和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制播分离改革了旧有制播合一的格局和秩序,必然会遭遇利益冲突,各种利益摩擦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将成为改革障碍。这需要国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扶持力度,根据改革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制播分离改革的深入。
这轮制播分离改革最引人关注之处。是把除新闻以外的节目制作和广告经营剥离出去,按市场化和公司化运作。随着改革的发展,电台、电视台所属节目制作公司可以吸纳社会资本,条件成熟的可融资上市,广电传媒集团可以兼并、重组,实现跨区域、规模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一方面应把持制播分离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防止改革脱离轨道;另一方面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广电传媒集团的发展壮大提供制度保障和良性环境。
二、制度变迁中的组织和活动家行为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在制度变迁中存在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初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推动者。次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他们共同推动制度变迁的发展。
政府是这一轮制播分离改革的策划者、设计者以及推动者,担负着初级行动团体的职能。而具体实施制播分离改革的广电传媒组织,是这轮改革的次级行动团体。次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推动乃至实施制度变迁。制度变迁中。需要数量巨大、分布广泛的次级行动团体合力推动制度变迁。此外,次级行动团体的质量以及行动积极性,都会影响到制度变迁的成效。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部署,这轮整体制播分离改革的主体,重点是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部分省级、副省级电台、电视台。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启动和实施了制播分离改革,这有利于推动制播分离改革的全面发展。但是,在改革中要注意防止“一刀切”,各地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广电传媒组织的情况差异很大,广电组织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行符合自身特点的改革路径。如上海文广、湖南广电等试点单位,制播分离改革是其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达到相当水平基础上的必然选择。而对于那些企业化管理和内部改革还未到位的广电传媒组织,应“以制播分离改革带动内部管理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劳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深入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台内事业产业分开运行管理的新模式。”“在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下,改革的具体思路、方法和步骤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只有各个广电组织推行符合自身的制播分离,使资源和效能得到最大发挥,制播分离改革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广电组织的制播分离,必然会引起内部机构的剥离与重组,牵涉到错综复杂的人事、财务等机制调整以及各种利益冲突,这些会牵绊甚至阻碍制播分离改革的进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有远见和魄力的行业领军人物与组织活动家,带领广电组织大刀阔斧、破旧立新,把握住大方向的同时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种节约机制。“在社会成员相信这个制度是公平的时候,由于个人不违反规则和不侵犯产权――甚至当私人的成本一收益计算会使这样的行为合算时――这一简单的事实,规则和产权的执行费用就会大量减少。”如果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旨在使人们相信现存的规则与正义是共存的,相应地,要使人们出于一种道德感来遵守这些规则,那么,成功的反意识形态的目标就是不仅要使人们确信他们众目暌睽的不公正是现行体制
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要使人们确信只有通过人们参与改变现行体制的活动,一个公正的体制才能到来。”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会影响到制度执行的成本。在制度变迁中,当社会成员确信制度变迁是合理和公平的时候,制度变迁的实施和执行费用就会大量降低;否则,“制度变迁的执行费用将上升,制度力将在各抒己见的社会主体的行为冲突中耗散殆尽”。
在这一轮制播分离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舆论对制播分离改革的合理性一致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态度,作为先行者的上海文广,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广电行业对制播分离普遍持欢迎态度,这种积极接纳改革的意识形态为新一轮制播分离改革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降低改革的实施和执行费用。但是可以预想,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复杂情况和问题有可能凸显,也必然会有人出现畏难情绪和退缩思想,届时,改革将会遇到重重阻力,执行费用将增加。要避免这种情况,应在改革中提供激励机制,确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方式,对改革参与者给予足够的扶持,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让他们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而对制播分离持不同意见的组织与个人,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以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从而节省制播分离改革的组织成本和信息费用。
四、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法则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即“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例如,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并产生了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就不会推动现有制度的变迁,只会加强现有制度。因此,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
新一轮制播分离改革须警惕路径依赖现象。这轮制播分离改革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将会打乱现有各种内外部关系,引起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如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调整;同时会面临诸多需要突破的难题,如节日交易和产权保护不够完善,节目交易市场尚未形成,配套政策薄弱等。如果新一轮制播分离改革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将会使改革锁定在无效率的路径下而导致停滞。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也正与时俱进,积极推动精品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我们认为,当前建设高校思政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紧紧围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兴起这一时代背景,在原先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升级,在平台建设、资源使用、教法研究等层面认真探索、创新实践,构建既符合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又体现思政课教学要求的精品资源共享模式。
一、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时代背景——MOOC来袭
MOOC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由很多愿意分享与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组成。虽然目前对MOOC的争论仍在不同层面展开,但无可否认的是,MOOC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MOOC倡导的“关联主义”理念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带来不小的启示。
(一)MOOC的核心——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就是在相关的节点(node)间建立有效的连接(connection)。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这种连接可使学习者学到比现有认知状态或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使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统合起来,通过“个人--网络--组织”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使学习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实现与时俱进。在MOOC课程中,教师提供的原始资源成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习者产生的内容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学习者提供的资源,扩展和放大了知识的界限。学习者在作为资源的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资源的生产者,他们在消化、吸收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从而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
(二)关联主义给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客观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建共享仍处于较为粗放的初级阶段,高校共建的动力不足,妨碍了资源共建的深化,高校间的壁垒又使资源的共享障碍重重;而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上的缺失,是导致无法真正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局面的重要因素。例如,受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时习惯于“单向上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什么都是由教师事先指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也难以掌控。
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思政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观念的引导,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分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思政课追求教学时效性的具体体现。而面对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从中辨别、筛选出有用资源用于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在这方面,被称为“虚拟的一代”“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显然更有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对网络上流行的某件事件或某段视频的看法,却因教师的“无知”而尴尬收场。
因此,在高校思政课资源共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共建的积极性。通过搭建能实现双向互动功能的平台,让学生也成为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在提供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分享着对资源的学习心得;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整理”“二次加工”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形成动态发展、良性循环、师生共享互赢的局面,有利于解决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更新率低、受益面窄、关注度低、互动性差等问题,也契合了关联主义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开放、互动、共享。
二、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
尽管在大数据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原先的精品课程面临着巨大挑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但精品课程建设为共享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避免重复建设,新一轮共享课建设应在前期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转型升级,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
(一)思政课共享课建设推动了优质资源共享升级
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作为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初步形成各门类、专业的国家、省级、校级思政课精品课程体系,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精品课程的本质是教育资源库,是静态的,课程建设者和提供者不组织教学,只是展示各项课程资源。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充分整合原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基础上,根据时展的需要,在教学理念、共享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强调适合网络传播的资源共享。简单来说,精品课程的网络展示只是把教师的教搬到网上,而共享课程则包含着教学相长的各环节,呈现出教学主客体间的互动。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除了继续做好教师团队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工作,还应着力解决原先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资源关注度低、共享应用差的问题。
在共享课程建设中,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此外,还应对资源的内容做细化与规范。
(二)思政课共享课建设拓展了原精品课程的服务功能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从原精品课程以服务教师为主,转向服务教师与学生,扩大了课程的受益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服务面向的转变是真正落实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与此同 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服务对象从高校师生扩展至社会学习者,它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精神食粮,回馈了社会,有助于改变大学形象,并促进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这是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内在需要,也体现了高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此外,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已经突破了原有范畴,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和“角逐”的重要平台,各种参与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和运用的主体都把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理论和政治倾向等“物化”于网络上。目前在网络上大规模传播的国外高校视频公开课,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法学等近百个人文社会学科,直接、间接地传递着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等意识形态。如何能够在国际文化话语权竞争中赢得主动,占领一席之地?对此我们应当主动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整合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全面展示,促进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有其特定意识形态功能,担当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应当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运用互联网彰显和强化自身功能,以精品资源共建共享的形式,在新一轮的社会意识形态“角逐”中争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排头兵”。
三、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创新实践——以上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为例
为了积极应对MOOC带来的挑战,上海市教委于2012年率先布局,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整合上海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创建了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首先开展了线下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继首批成功推出7门课程供全市30多所高校学生选修后,进一步把高校共享课程范围扩大到量大面广的基础课,又推出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模式下的思政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
(一)“思修共享课”依托了全新的平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复旦大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国希领衔负责,来自复旦、人大、交大、同济、华师大、上理工等9所学校的21位教师,共同打造推出全新教学模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共享课。
作为全国首个依托中国式MOOC平台建设的思政类共享课程,在整合各方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已正式上线,首轮开课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五千余名学生选课。
在教学设计环节,“思修共享课”分在线进阶式学习(36学时)、见面课(12学时)、考核三大块。在线课程采用微视频的方式,以15分钟左右的“短、快、精”的视频阐述一二个核心问题,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利用电脑或移动智能终端自主学习,以满足其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思修共享课”将课程大纲内容精炼为若干部分,由20多位教学名师分别讲授各自最擅长的内容,浓缩成36学时的在线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为了让追求个性化的“95后”大学生有更好的应用体验,在线学习还植入了“进阶闯关”的游戏元素。例如,微视频中穿插了相关的小问题,学生只有回答对了才能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就像游戏中的通关;学生在学完指定课程内容、做完相关测试后,系统会给予诸如“学习勋章”“在线达人”等奖励,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收获了另一种成就感。见面课则包括了两次大课堂直播互动与四次小课堂小组讨论。大课堂通过“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室”的技术保障,实现跨校区直播和收视教室间课堂共享,使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够在跨校区收视教室看到教师的真实授课场景,同时实现收视教室远程收视、电脑上远程在线收视、移动终端实时在线收视多种听课模式,也支持多种教学互动过程,包括本教室互动、教室间互动、投票表决互动等。小组讨论由教师与助教分工合作,事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若干讨论话题由学生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则由授课教师和助教组织学生互动讨论。此外,选课学生还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共享课程平台上布置的个人阅读资料、练习、小论文等学习任务。考核则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见面课的表现以及期末考试的成绩予以综合评定。
(二)“思修共享课”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思修课”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单向传输多,学生学习体验不佳,教师大量重复授课难以获得成就感;课后学习则以学生作业为主,重在知识传递,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思修共享课”则“翻转”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在课堂内,教师主动组织学生讨论、答疑互动,在课堂外,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互助讨论;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者,教师则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正如上海市课程中心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教授指出,资源共享课程平台不仅仅解决教学资源的问题,借助网络在线课程风暴席卷全球的契机,探索及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真正受益,这才是这个平台真正存在的意义。依托中国式MOOC平台,“思修共享课”采用网络视频课程学习与线下小组研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由在线视频完成知识性、概念性的基础内容传授,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反复播放学习,教师能够从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解疑释惑上。
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数字化教学的优点,实现了二者的优势互补。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系统知识的传授,在线教学则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多媒体手段的有力支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混合式教学体现了不同学习理论、学习者、教师 、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等多重要素的结合,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但同时也对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修共享课”的完善与展望
“思修共享课”嵌入了MOOC的元素,采用了全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经推出即吸引了众多关注,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与传统教学相比,“思修共享课”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如无法有效防止学习者作弊;在线视频课程设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个性化授课与教学内容规范之间的矛盾;进阶式学习模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平台设计的互动性不强、用户的应用体验不足等等。
我们认为,就“思修共享课”的定位而言,它虽有诸多不足,也替代不了传统教学,但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的局面,“思修共享课”的实践尝试无疑给处于困境中的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冷静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对于这一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包容对待、热情支持、积极参与,为其完善与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George Siemens.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distance learning.2005,2(1).
[2]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
[3]陈豪. “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4).
(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用十五大精神统领工会工作
中国工会十五大为新时期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所工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用十五大精神武装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头脑,始终保持工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更加自觉地在大局中找准位置、体现特色,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二)深入开展“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在推动所中心工作上发挥作用
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是工会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了指导和推动创建“工人先锋号”的深入开展,要制定下发了《开展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对“工人先锋号”的授予对象、基本条件、推荐程序、授予方式、组织领导等作出明确规定。我工会要在学习领会实施意见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实际,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开展好“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要把创建活动与所中心工作,科研,安全生产、建、管、养工作结合起来,围绕技术创新、管理科学、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搞好服务等方面,以创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效益型、和谐型”所为主要内容,以发挥榜样激励作用,争创先进团队为途径,切实提高建设质量,使“工人先锋号”成为引领职工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推动所发展的旗帜,成为引导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忘我工作,不断进取、甘于奉献的载体,成为长期坚持、职工认可、影响广泛的劳动竞赛活动品牌。
(三)深入开展行之有效的“金点子”征集、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促进所改革发展,创新是关键。我工会要把经济技术创新做为10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加强对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的管理机制,要针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把握主攻方向,选准切入点,围绕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攻关,争取取得一批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创新成果,并以次推动技术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增产节约、文明生产活动,大力推广降低物耗、电耗、水耗等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工作水平。
(四)深入开展群众性安全监督检查活动,促进所安全生产发展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工会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其最大的维护莫过于保障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也是《工会法》、《国家安全生产法》赋予工会的神圣权利,我工会组织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切实把群众性安全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发挥它的优势和特点,要进一步健全群安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为群众安全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群众监督组织体系,建立群众安全测评制度,促进群众安全工作有序开展,要把群众安全工作与职工代表安全巡视检查、、等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安全网员、安全协管员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独特作用。
二、落实“四个加强”,推进工会工作有新特色
(一)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
我所实施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我所改革变化带来的员工择业、工作安置以及利益结构上的一系列调整,可能会使员工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一定的偏移。我们工会要所改革发展中,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向广大职工广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深化改革的新精神,宣传省局和我所的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宣传我所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引导员工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员工用改革与发展的眼光总结过去、迎接未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个人得失之间的关系,讲团结、顾大局、识大体,解放思想、转变劳动就业观念,把个人置身于社会发展潮流之中,增强与时俱进的信心。
(二)加强劳资分配监督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在我所某些生产单位中或多或少存在克扣工人工资现象,这种不良现象,严重地损害了职工群众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起广大职工尤其是生产一线职工的强烈不满。促进职工工资公平、合理分配,是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又一项重要的基本职责。所工会要组织有关人员对工资分配情况进行重点调研,努力探索一套防止或杜绝克扣工人工资的新办法,形成机制,促进工资分配管理到位、监督到位,让职工群众干明白事,拿明白钱。
(三)加强送温暖办实事工程建设
发挥好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职能作用,做到“小中心,大服务”。要主动把节日走访与日常帮扶结合起来,把送钱、送物和送爱心、送经验、送技术、送岗位结合起来;要积极引导和扶持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增强他们主动“造血”的意识和功能;要坚持节假日慰问和领导干部联系困难户制度,把送温暖活动变“节日关怀”为“常年关怀”、变“遇事关怀”为“事事关怀”,满腔热忱地把党的温暖及时传送到广大职工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心坎上。
(四)加强文化活动凝聚工程建设
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要加强,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氛围,活跃所气氛,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要坚持以基层为主、业余为主、小型多样为主的指导方针,围绕节日庆祝,积极开展职工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加、健康向上的各类文体活动;所工会要精心筹划、整合资源,没有条件想办法创造条件,抓紧抓好“职工读书屋”的建设,为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后劲。
三、贯彻“四个提高”,推进工会工作有新提升
(一)开展“争创”活动,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开展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组织和引导广大职工适应时代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力。要把“创争”活动与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紧密结合起来,与开展好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开展好老师傅传帮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创争”活动的深度和实效性,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以适应企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对劳动者技能提出的新要求,为提升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贡献。
(二)抓好职工之家建设,提高所凝聚力
把职工之家建设当成大事来抓,特别是要做好各基层工会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建家工作,适当进行投入,提高建家标准,要将选树几个建家典型,召开建家现场经验交流会,使建家活动在全所范围内进行推广。
(三)强化女工工作力度,提高女工工作水平
女职工工作是工会一项重要工作,建设和谐所离不开女职工的参与和支持。我工会要进一步强化做好女职工工作,关爱女职工的身心健康,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要加强对《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监督检查,维护女职工的特殊利益,为女职工办实事好事;要积极引导女职工提升业务素质,开展好女职工建功立业竞赛活动。
(四)着力推进自身建设,提高工会工作质量
一、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点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
企业文化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强化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把企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因素汇合起来,从而为企业提供正能量,直接正面影响到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党的基本路线、荣辱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职工遵纪守法、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企业内部形成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局面,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和谐一致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坚持本单位实际形势和需要。建设本单位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与思想政治工作方向保持一致,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员心中的激情优势。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也要借助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优势,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保持一致。
二、正确理解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他突出体现在用人的思想改变和影响企业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而其主题是人。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与企业全面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原则,来改造人和企业,很直观和有效的途径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企业的和谐环境,这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相一致。在新的市场格局和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将文化建设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新的管理理念,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文化管理,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完善法人治理、加强内部管理、促进转型升级、提高员工素质、创造最大效益、最高回报社会,促进全面发展,企业最终达到和谐的局面,其实在这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其基础工作,是其前提条件。因为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价值观的确定、企业精神的培养、员工道德的养成、优良传统的发扬等各方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企业生存、起步、发展、壮大的各个经营阶段,才能达到思想政治工作“有为、有位、有成”的效果,才能在企业员工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才能在社会中产生感召力和吸引力。企业在安全稳健发展中执行“以人为本”理念,让员工当家作主必须有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领导,建立适合新时期要求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基层央行应该成立由高管层、人事、工会、共青团等部门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和活动内容,为开展好企业文化建设打好组织基础。根据金融企业自身业务特点,以及在总结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制定自身文化建设主题、要求和具体实施步骤,这样金融企业就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有一支企业文化建设队伍、有一个企业精神,甚至有一份企业报或内部刊物及介绍本企业的对外宣传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有一些可供员工休闲娱乐的文体活动场所(包括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篮球场)、有一支文体队伍等。
(二)以人为本,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基层央行具有监督、检查职责和政策引导、窗口指导职责,对央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人才引进、留用的竞争相当激烈。基层央行应该全面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经常组织员工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训,经常联合当地政府、银监、金融机构开展联谊活动,关心行内部困难职工、离退休职工的思想,还可以通过设立意见箱、意见簿收集员工建议和意见并且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铸造企业精神,培养正确思想意识
培养企业精神,不但是企业文化的一项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企业内部更深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它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去,同经济工作、经营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文化思想熏陶,通过正面事物的示范感召作用,通过群体自身的自我教育,自我规范作用,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体意识。
(四)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提高全民思想水平
企业文化建设要在塑造企业形象上下功夫。譬如设计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标志,塑造企业名牌形象;提炼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凝聚人心、奋发进取的灵魂形象;规范企业中工作、劳动、生活的行为,塑造现代企业新型员工队伍的形象。同时制订激励政策。鼓励各部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定出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标兵单位评选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金点子征集活动,对获得荣誉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