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互设计知识点

交互设计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互设计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互设计知识点

交互设计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化学情境设置;课堂教学;整合

一、对“问题情境”的界定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到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习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解决问题,发展其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

二、情境教学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化学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它研究的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等特点。因此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架起探究的桥梁和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消化知识的过程中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新颖有力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的课堂气氛。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因此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与中学化学情境设置的整合

1.兴趣的滋生点,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应用倒计时、骰子、擦除、图层、透明等效果和技巧,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利用倒计时功能开展简单的实验竞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胜出。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转变课堂,从预设性到生成性

PowerPoint等多媒体软件设计的教学环节只能以教师事先预设的模式演示,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高度结构化,教师上课时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随机地编辑加工或增减。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让教师成了机器的奴隶,作用也几乎简化成了“鼠标”,同时也让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

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的课堂教学则有利于日常课堂教学回归生动灵活的教学过程,改变常见的展示讲解课件的教学过程。同时也使教学资源从“预制”转向了“弹性”调用,有利于把预设性课堂转变成生成性课堂。

3.有效建构知识,创设互动课堂

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率。”在课堂上,白板就是教师头顶的星空,在这片星空教师和学生可以尽情演绎教与学。

例如在教学“化学实验装置图”时,为了让学生对实验装置的要素有一个理性认识,教师先设计了组装装置的互动情境,让学生可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拖动不同的化学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集气瓶、导管、水槽等)到相应的位置。学生在白板前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尝试,使原先枯燥、抽象的教学变得有趣、直观,为学生正确连接实验装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白板教学下的情境设置误区

1.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重视趣味,忽视学习目标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的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如某教师在讲“15.8 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能产生多少克氧气”时,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境。白板上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教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白板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真能干!”至此教师并未对题目本身做更多地评讲。而这道题目真正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明白利用化学方程式来求解是正确的,而将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再乘以15.8 g,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原因在于高锰酸钾中的氧原子并没有全部转换为氧分子,还是一个对于元素守恒理解的问题。如果情境教学的目的只是追求激发学生情绪上的活跃,而并没有带给学生认知上的冲突,那么这样的情境教学设计迟早要失去它的生命力。学起于思,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只有设置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思维理念、认知体系层次上的震动,才能使学生产生寻根追底、合作探究的欲望,也才能使学生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

2.情境创设繁杂、低效

在现实教学中,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们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苦思冥想”,利用白板,设计出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好像化学教学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了。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其实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的方式。归根结底,情境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其实也未必适用于所有的学生。

3.情境预设取代情境自然生成

白板教学引入课堂后,可以更好地随机生成化学情境。然而很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白板的这一优越性,总是忙于提前设置好情境,上课了不管合适不合适就将提前做好的情境拉过来搪塞学生,无视学生的自主性。长期实施下去,会彻底让白板成为课堂的附属物,达不到积极的课堂效果。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交互设计知识点范文第2篇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信息工程分院,浙江 温州 325015)

摘 要:针对交互设计这一涉及多个学科、多门课程和多种工具的课程,从改变课程内容、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3方面提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以实际项目案例为驱动,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交互设计;活动理论;全景沉浸;教学改革

0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交互设计是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交互设计是一种让产品有用、易用进而让人想用的技术,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的期望、用户与产品进行交互的行为以及目标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交互设计涉及社会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心理学、工程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软件工程、美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在各个学科之间还保持着严密的科学逻辑[1],因此交互设计是高等教育中一门综合度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和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课程涉及的相关传统课程、设计工具达数十种之多。交互设计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讲解交互设计的基本原理、流程和方法,使学生切实理解交互设计的内涵和掌握设计工具的使用,从而具备扎实的交互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但是采用传统化的教学方法、散点化的教学内容和终结化的考核方式,学生不容易进入状态,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1 现状分析与目标

传统工程教育中交互设计通常是通过多门课程的学习共同完成,如人机交互设计、美学原理、平面设计基础、网页开发技术、二维动画设计、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于是就带来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系统性差。

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每门课程都是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但是上到最后都没有解决最终目标是什么的问题。传统工程专业的教学通常只是针对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讲授,课程中的内容强调全面和系统,理论知识点讲完后,以验证式的实验练习所讲授的知识点,知识点多而散,几个学期课程学习下来,学生往往只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而没有建立课程的系统性设计思想。

2)教学有效性差。

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高等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个学期上1门课,用2~3个学期上完相关课程,这种方式放在基础理论课上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但是针对实践性很强的交互设计类课程,往往会造成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学生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进入工作岗位后还要再培训,降低了就业竞争力的情况。

3)重技术、轻设计。

交互设计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艺术类专业容易过分关注设计而轻技术,同样工程类专业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则容易关注技术而淡化设计,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人才的有效培养,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受到制约。

4)脱离岗位实际。

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的实践环节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适应实际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交互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模式进行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在这个指导思路下,课程的设置安排是根据学生和教学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全景沉浸式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

(1)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改变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物理割裂,整合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使之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符合知识脉络、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的知识体系,同时要避免回到课程群这样简单的物理耦合模式;改变工科专业重技术、轻设计的理念,强调技术与设计并重的理念,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有益的铺垫。

(2)改革课堂授课模式。教师可改革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和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问题的兴趣[2];同时,课堂教学在硬件环境和工作流程方面按照企业实际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景沉浸于实际工作氛围,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

(3)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可改变终结式的课程考核方法,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采用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多维评价模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相结合、学习能力和态度品质相结合等方法,使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2 活动理论与学生活动系统

学习的活动理论对学习实质、学习类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的最佳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学习的实质方面,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获得处理事物的社会经验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3]。传统教学理论源自工业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顶礼膜拜,由此形成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但是由于立足点的偏颇,这种解释不可避免地带有经验性与局限性,而活动理论则强调知识、能力、态度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机整合;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理论更强调对人格健全发展的关注,教学设计的重心亦不再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习活动该如何展开,因此如何合理构建学生学习活动系统就成为了首要任务。学习活动系统如图1所示。

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系统的组织图,教师可以将学习活动分为6个基本要素:学习者、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学习资源与工具、学习任务分工和学习规则。

3 全新课程体系构建

交互设计既是一门课,又是一个课程群,但并不是简单地将几门相关课程打包,而是从课程明确的最终目标出发,分解实现目标的学习路径,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实践理清知识脉络,从而最终确定教学过程和内容。课程知识点组织模式如图2所示。

课程可采用实际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讲授,课程设计主线围绕交互设计的主体工作流程展开,实现多个学科理论知识、多门专业课程和多种专业设计工具的组合,同时相互穿插融合,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相关知识工具为辅的方式开展。课程的内容强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各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结合实际项目理清知识脉络,不追求细枝末节,强调知识体系的连贯性。

4 学习活动全景沉浸

在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全景仿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基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要素,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针对实际的工程项目,教师可对项目进行分解拆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演示设计,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目标进行讨论学习,组内分工共同完成项目,最后以项目完成的水平与程度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课程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这样各种理论的教学完全是为了目标需要而准备,学生全程沉浸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就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和软件。

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设置成为个体任务和团队任务,个人任务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团队任务强调合作性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任务也相应采用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两种方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通过讨论和演讲的方式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分工合作并采用对话、商讨和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设计效果、颜色的搭配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5 多维评价促进发展

单一使用课程最后的考试或考核结果评定一个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科学,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和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企业对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教师可改变终结式的学生课程成绩考核办法,采用促进发展的多维评价体系,使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4]。

1)促进发展的多元评价。

改变传统评价中的教师单一评价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多维评价。针对学习过程,既有教师的日常考核和学习小组的相互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针对小组综合实训项目作品,既有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和小组对作品的自我评价,又有小组之间对作品的相互评价。

2)针对进步的成功评价。

课程学习目标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促使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教师指导学生将自身目标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强调纵向的比较,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形成内驱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小组的责任感。

3)提高素质的综合评价。

分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活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为其引入了对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关注,因此在评价时除了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取得的成绩外,学习者的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技巧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强调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主动地参与和交往、相互欣赏与学习、正确处理认知的矛盾和冲突,每一项学习任务不仅包括学习目标还包括学习者各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6 结 语

为了提高学生培养的有效性,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思想,我们针对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撰写全新的教学大纲、进度表和详细教案,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以实际项目案例为驱动,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将多个学科、多门课程和多种工具的内容整合在课程中,这样各种理论的教学完全是为了目标需要而准备。学生全程沉浸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就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所学工具,从而在交互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两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最终使学生切实掌握交互设计的流程,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改项目(kg2013603)。

第一作者简介:涂嘉庆,男,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分院副院长和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应用与设计,tujiaqing@wzu.edu.cn。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 面向用户体验行业的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 装饰, 2012(12) : 87-88.

[2] 丁桂凤. 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 110-114.

[3] 赵立影. 从活动理论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2004(4) : 19-21.

交互设计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互动影像设计 承接式结构 贯穿性课题 教学改革

跨界合作是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够更深入地促进数字媒体设计与其他专业进行深度交叉合作。这不仅是数字媒体设计行业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对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交叉性、复合性提出更高要求。笔者认为,研究并开设具有交叉性与兼容性的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符合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发展的趋势。

一、研究现状

数字互动影像设计是融合数字影像设计和数字交互设计的交叉设计领域,它一方面通过数字影像提供真实或虚拟现实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交互设计使人产生生理与心理的互动体验,整合利用虚拟与真实的交叉效应实现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互动影像设计正在快速扩展,国外的数字互动影像创造性地应用于各种行业与领域,如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品牌推广、商业传播等,它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信息的传播。目前,国内的数字互动影像大多作为纯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段,在设计领域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尚未实质性展开,在教学上更是缺乏独立的课程设置与实践,其社会、文化、经济价值被忽略。

二、研究目标

(一)建构可持续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教学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内容的研究,形成完整、连贯且可持续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依托这样的课程体系,完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知识框架与设计方法。

(二)搭建融合互补的教学团队

由于在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与课题设置具有较大的渗透性与交融性,因此需要相关教师在教学思路上进行深入的交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密切的合作。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开发研究有利于建立融合互补的数字互动影像设计教学团队。

三、研究内容

(一)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

作为新兴的数字媒体设计领域,数字互动影像设计在设计特点与应用领域上都具有独特的交叉性,认清其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对接点,明确本课程对学生综合认知、换位思维、整合创新、合作执行等能力的培养目的,有助于将教学效果尽快地转化为创意生产力。

(二)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的内容

通过对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梳理,将其与其他数字媒体设计区别开来,形成独立的研究与教学领域;通过对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表达特性的阐述,明确其设计功能与优势,有利于针对性的运用与创新;通过对影像表现、视听关系、交互行为等内容的单独挖掘与关联整合,形成具备独立结构与特殊表达能力的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语言体系。设计方法是课程改革研究的难点,需要从多个专业的交叉互补中总结方法。

(三)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的结构

数字互动影像设计是一项既注重设计概念又强调技术表现的设计门类。因此,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的课程结构应该是前后关联、上下支撑的承接式结构。“前后关联”是指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与前后相邻的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备有机的内在关系,突出教学的逻辑性与目的性。共同搭建较为完整的数字互动影像设计概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与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系统。“上下支撑”是指数字互动影像设计专业课程与技术课程并行,通过技术性课程支撑设计表达,通过专业课程规范技术的运用标准,利用课程之间的承上启下,呈现出清晰的教学思路与目的。

(四)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的交叉性决定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形成连贯的知识系统,应以贯穿性的课题设置为纽带,将同一课题分解为几段,并嵌入不同的课程内容之中,从不同层面对该课题进行分阶段解析,从而衔接课程内容,呈现教学的逻辑性与目的性。数字互动影像设计内容不仅包含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知识,还涉及到音乐、心理学、表演学等其他学科专业的概念与方法。因此,以跨专业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与本专业外的知识、逻辑、方法发生碰撞,激发出创新性的设计概念与表现。

四、课程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交叉性

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将会涉及到数字影像设计、交互设计、音乐、心理学等多个专业的知识,并通过创新性的设计思维形成具有独特设计概念与表现手法,具有典型的专业交叉性,体现了数字媒体设计的跨界融合趋势。

(二)课程结构的连贯性

在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中,通过承接式的课程结构与贯穿性的课题设置将繁多的知识节点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能够对数字互动影像设计形成整合性的设计认识,从而融会贯通,实现创造性设计。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的课程体系以专业设计为主体,在此基础上串联贯穿性课题,穿插技术性内容,与不同专业交叉合作,在教学执行上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能够在不改变整体架构的前提下,根据数字互动影像设计发展变化及时地做出微调,保持教学的可持续性。

五、课程开发面临的困难

本课程是对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深化和拓展,它的开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本相对分离的“数字影像设计”与“数字交互设计”知识体系贯通起来,能够为学生搭建更为完整的数字媒体设计知识系统。因此,衔接二者之间的知识、方法与教学缝隙是本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

此外,由于本课程立足于新的知识系统和研究方向,自身还很不完善,所以迫切需要确立自己的内容、规范和定位。既不能脱离目前的课程体系,又需要维护自身的特点,逐步进行,这是本研究的研究原则。开发一门新课程,既要进行课程内容建设,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作,需要在内容与方法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稳中求进,这是本研究的具体工作内容。

结语

交互设计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国家策略的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发展急需大量优秀的互联网人才,而网页设计人才是互联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配合国家战略实施,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纷纷把网页设计设置为平面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随着近年来平面设计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代和未来社会对网页设计人才的要求,而忽视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探讨十分重要。

一、教学现状分析

平面设计教育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其人才培养方法备受各方关注。网页设计是一种新兴的数字艺术,它的创意取决于企业的文化属性和互联网的特色,它是一种附属于互联网、融合艺术与技术的新型设计形式,它的界面设计从平面设计入手,内涵却远远超出了平面设计概念,既要注重界面中的平面构成元素,又要考虑用户体验,还要注重各页面链接的空间关系和视觉协调性,从而成为具有互联网特征、综合性的平面设计。目前,国内各大本科院校多依据所属专业确定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侧重点。计算机类的侧重代码编程,注重培养网站后台人才;艺术类的侧重界面规划和美化,致力于培养网站前台、网页美工。但各专业在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是“轻维护、重美观”,培养出的学生多注重静态页面的艺术性,不在乎是否有利于后台维护;另一种是“轻线下、重线上”,部分学生往往只在意屏幕的视觉效果,对线下互联网用户的需求了解不够。这导致他们设计的网页界面看起来很漂亮,链接也很流畅,但实用性不强,更不利于线下产品的开发。因此,对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新的教学内容调整为艺术理论课程和软件实践课程两大模块。

1.艺术理论课程模块

艺术理论课程模块的知识点分为三部分:网页设计的功能元素、网页交互设计、网站品牌形象的美学塑造。网页设计的功能元素是网页界面设计的基础元件,了解功能元素的特点、作用及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网页设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页设计的功能元素有背景与底纹、按钮与控件、页眉与页脚、导航器和目录、功能板块和广告位等,这些功能元素依靠文字、图片、色彩、多媒体和超级链接实现。这些功能元素的形式语言设计遵循传统平面设计的设计原则,又和传统平面设计有很大不同。如,传统平面设计多以印刷为最终呈现方式,作品尺寸是固定数值,而网页设计是以用户的显示器为最终呈现载体,所以作品的宽度不宜超过显示器宽度,高度可以任意,但只能显示一屏的高度,随着浏览者拖动滚动条,作品的显示高度随之变化。用于传统平面设计中的色彩在输出过程中是以印刷色CMYK形式出现的,而网页设计中的颜色是RGB模式,是标准的光色。因此,教师在此部分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网页设计各功能元素的作用与特点,还应该指出它们与传统平面设计中相对应元素的异同,让学生在区别中学习。交互设计是网页设计最为重要的功能设计。交互设计源于工业设计的概念,原来的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没有交互设计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让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在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中新增了这一知识点。此部分教学内容包括用户体验研究、层级结构设计、流程设计等,通过模拟用户上网实际操作进行分析,找出用户的关注点,确定网站特色和栏目,将站点ID、栏目、实用工具、搜索引擎等交互设计元素和平面设计知识结合,将功能设计教学落到实处。品牌化建设是企业视觉形象设计的延续和拓展。和大多数线下公司一样,优秀的网站也需要塑造品牌形象。从企业文化和性质入手,树立准确而独特的网站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在互联网上从同类公司中凸显出来,提高上网者对该企业网站的浏览兴趣,增强上网者的浏览记忆,促进该企业的宣传推广。在艺术理论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中应渗透品牌形象概念,将此概念应用到网页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无论是网页LOGO、网页色彩还是版式和导航等设计,都应该保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

2.软件实践课程模块

软件实践课程模块包含两部分:“新网页三剑客”和常用简单代码识别。Fireworks、Dreamweaver、Flash是传统意义上的“网页三剑客”,过去网页设计的教学基本是对它们的学习。这虽然具有普遍性,但对不同专业学习的针对性不强。结合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现有软件掌握情况(Photoshop是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必修基础软件,多数学生已掌握它的基本操作技巧),把此部分内容调整为“新网页三剑客(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界面规划草图,用Photoshop制作出精美的静态界面效果图,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切片、优化和输出Html文档,用Dreamweaver进行版式美化处理和超级链接设计,最后用Flash做特效替换,最终做出具备跳转链接功能的动态网页设计效果图。平面设计专业最终制作的网页设计作品需要软件工程师根据动态效果图代码编程上传,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互联网上呈现。为了更好地与后台工程师沟通,把动态效果图设计得更准确,网页美工师需要了解一些常规编程代码知识,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多是文科生,数学和英语的掌握水平普遍不高。对此,在代码教学内容上应选取一些常用的、简单的代码语言,并结合Dreamweaver的Html标签和CSS规则的使用方法,利用框架,对现有模板进行优化和美化,提高网页设计动态效果图的实用性。

三、以项目教学方法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将社会项目、经典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并分层次逐级深入。

1.第一级:精选案例、分解任务阶段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网页设计所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精选典型实际案例,引入教学环节。分解项目到每一个知识点,边教边练,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并逐一讲解。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吸引力、综合性,能涵盖知识点,案例不需要多,两三个即可。教师在讲授案例时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以具体分解任务作为驱动,进行教、学、练的课堂活动。此阶段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第二级:项目分工合作阶段

此阶段将学生分成若干设计小组,几个小组共同承担一个项目,每组在项目中的任务各不相同,各小组分工协作,大家共同制订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推举大组长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最终方案的定稿和项目材料的整理。在项目设计的整个环节中,每个小组拥有充分的自,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各小组成员共同面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合作完成任务。这样的交流过程使每名学生都能参与项目设计活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交流中,所有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产生新的创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和探索冲动,加强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基础。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全程监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表扬优点,发现不足,汇总各个组项目实施中的共性问题,对共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软件操作集中补充讲解。

3.第三级:对接社会、校企合作阶段

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互联网网页设计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对此,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对接社会、加强校企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聘请企业网页设计骨干作为指导教师参与网页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学校也可以组织部分优秀学生组建设计团队,成立工作坊,工作坊可以按照企业模式管理、运营,承接校外的网页设计项目。此阶段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接轨能力,为学生对接社会提供条件,将企业文化和行业规范引入教学,实现校企无障碍对接,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更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求实创新,不断地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法,及时将最新案例和相关知识点引入课堂,最终培养出满足“互联网+”国家战略实施需要、具有综合素养的网页设计高级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美)贾森•贝尔德.完美网页的视觉设计法则(第2版).石屹,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范双南,李希勇,万宏辉.现代设计基础——21世纪艺术设计专业规划教材Dreamweaver网页设计.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

交互设计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iPad;移动学习;用户体验;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6-0076-0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正以其随时随地学习的形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发展快速,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承载平台。虽然移动学习当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实践者证明有效,大量应用软件也被提供为学习者所用,但针对iPad的移动学习资源仍然较少,大部分都为休闲娱乐的应用与游戏,并未专门针对移动学习资源的特性进行设计。本文将结合移动终端iPad的特性对其用户体验进行研究,设计适用于iPad的有效移动学习资源,以促进学习者更高效利用时间碎片学习。

移动学习资源与用户体验

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的“媒介”,是指根据学习需求分析得来的,在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目标设计的基础上,表现特定学习内容,支持移动学习环境下的特定学习活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知识建构的源泉[1]。其主要包含的资源媒体元素有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根据不同的移动设备终端进行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学习是在移动环境中进行的,学习者的时间零散,同时外界干扰因素较多,因此需对适合移动学习的数字化资源进行用户体验设计,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中更为充分地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学习资源,更高效地进行移动学习。用户体验由唐纳德·A·诺曼提出,他认为为了更好地贯彻用户的技术体验,还应强化认知角度的情感因素[2]。詹姆斯·格瑞特指出,用户体验的概念为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3]。用户体验思想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本文而言,体现在学习者对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易用性、有用性的满意度,包括愉悦、成就感等心理感受,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五层需求模型中“自我实现需求”相一致。因此,在资源设计时需以学习者为中心,每一个步骤都要把学习者列入考虑范围。将用户体验思想融入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削弱外部环境带来的干扰,从而加强学习者对移动学习内容的关注,提高移动学习资源的使用效果。

iPad终端移动学习体验优势

2010年之前,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普遍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DA。其中,手机因其便携性与易用性成为最广泛应用的终端。但其始终存在局限性,包括屏幕小、操作不便、电池续航能力差、网络连接速度慢等问题。这些硬件上的不足往往是影响学习者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降低了其学习效率。

而iPad拥有超薄轻便的外观,高精度的电容多点触控屏,更强的娱乐性能等特点[4],其定位介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用户体验却较其他终端更上一个层次。高清9.7英寸显示屏摆脱了手机小屏幕的限制,使得移动学习时视觉效果更佳。同时,其最薄仅8.8毫米,最轻仅601克,便携性充分体现。10小时续航为长时间移动学习提供保证。iPad配备完全触摸屏,支持多点触摸,改变了人们以敲击和点按为主的信息录入方式,在移动活动中操作更便捷。同时,它配备了多种感应器为学习者提供更佳的情境。目前其运行速度明显增快,也大幅度提升了对视频学习资源的支持,解决了手机的薄弱环节。从以上特性可知,iPad作为移动学习的资源承载工具,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切实可行地展现学习资源,为学习者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优良体验提供有利支持。

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要点

笔者将分别从信息架构、呈现设计和交互设计来分析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用户体验设计原则。信息架构是移动学习资源的框架、基础,呈现设计与交互设计是学习者基于iPad终端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1.信息架构

信息架构是一个整理信息、协调信息系统与使用者需求的过程,是要将信息变成一个经过组织、归类并具有浏览体系的组织结构[5]。收集整理的信息片段聚集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个复杂、巨量的信息集合。信息架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效率。如何能有效地提取信息,就需要在信息集合中组织内容、设计信息结构,让其具有清晰性、可理解性和易用性。对于学习者来说,iPad终端的移动学习资源就是这样一个陌生的信息环境和复杂的信息空间,因此它更需要信息架构。沃尔曼先生认为:“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 Architects)是一种把数据的内在模式加以组织,使复杂的事情变得清晰的人们,它们构建信息的结构或信息地图,让别人找到通往知识的途径。”[6]因此,一个清晰的、易于理解的结构能更快速地指引学习者有效找到所需信息,使移动学习者在最短时间内适应该资源。

2.呈现设计

(1)内容设计

作为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非正式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非正式学习的学习动机为其内部需求,具有目的性或偶发性,可发生在任意时间地点。移动学习即为非正式学习中的一种类型,在设计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资源时,需要考虑非正式学习的特性,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达到更有效获取知识的目的。在学习内容确定后,对资源进行设计时应注意将其模块化,使移动学习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知识点的学习,但也需保证整个学习内容的完整性。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将学习任务置于接近生活的任务或问题中[7]。其中,情境模拟学习是一种利用现代模拟仿真技术模拟现实的环境,具有仿真性、动态性以及直观性等特点[8]。移动学习通过将学习内容以情境表现出来,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中,可广泛利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视频、音频等富媒体,创设模拟情境,学习者置于模拟仿真中。他们参与学习活动,能够快速看到他们的活动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在观看模拟的同时参与模拟[9],当学习者沉浸其中,可体验到情感上的满足。《中国古典家具》通过逼真的3D模型帮助学习者观察明清家具。为增强体验,该应用还提供家具的拆分模型、装饰纹样、上漆工艺和木质材料等内容,如图1所示。与纸质教学内容或是真实环境中的学习相比,学习者更便捷而丰富地获取到内容和体验。因此,iPad广泛的应用前景,给予学习者创新式的学习体验,促进知识获取和自我建构。

图1 《中国古典家具》截图

(2)视觉设计

人们在打开学习资源后,首先关注到的就是视觉设计。iPad拥有如此大的触摸屏幕,如何使学习者拥有更佳的视觉体验,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①一致性

对于移动学习者来说,没有太多的时间花费在熟悉每一页面的使用上,因此一致性很重要。布局、风格是最需要保持一致性的,另外主要元素也需相似。学习者在掌握某项操作后,其他同样可行则会减轻其记忆负担。一致的界面可以让学习者对操作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提升效率。设计时,要让学习者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

②精细化

平板电脑的屏幕相比智能手机大了许多,但并不意味能随意将内容堆砌,而是需要精细布置。文字的字号、图片的排布都需要有一定规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60%~70%来自图像。在移动学习中,人们更乐于接受用直观、快速、形象的图像来传递信息,因此画面清晰、精细、具有表达性的图像更有意义。而文字与图像的叠加,对视觉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学习者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于其上。

③现实化

界面设计与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所使用、所习惯的相结合,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而在iPad中模拟现实世界的真实物件,就能使用户更轻易地理解该软件的功能与逻辑,能够更为快速地掌握该移动学习资源。关注该物件的外观是否与真实世界中的材质、视觉效果、展现形式相一致,即我们所说的隐喻。

④色彩化

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库尔特·考夫卡提到,当图形与背景的区分相差越大,图形的关注度越高、可视性越强,越能引起视觉感知。因此,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在背景色调大致统一下,由色彩对比刺激视觉神经,从而突出重点,引发视觉的注意。

3. 交互设计

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10]。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

(1)操作习惯性

交互设计之父阿兰·库珀说过:“除非有更好的选择,否则就遵从标准。”在交互设计领域有很多经过了时间验证的规则:习惯被认作了标准,如果不是特殊需要,一般不要打破标准。由于交互方式不符合用户习惯将会降低其耐心,因此对于使用iPad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学习者来说,熟悉的交互习惯更有利于其学习。

如果需要有用户不熟悉的操作方式出现,需要作出相应提示。以《砂画王》这一款最受欢迎的教育游戏为例,如图2所示,其下砂模式不为幼儿学习者所了解,因此本游戏以按钮图标表现两种形式,左侧按钮为使用重力感应使砂随重力滚动,右侧按钮则为以触碰点为圆心向四周扩散,使用者可以按自己喜好进行选择。

图2 《砂画王》游戏截图

(2)及时反馈

用户在iPad屏幕上进行了某个操作后,如果不给予相应的反馈,用户就会认为iPad是否卡住或者自己的操作有误。因此,我们在iPad反应的时候需要有感应动画,以提示用户操作成功与否,减少使用者等待时的不耐烦。另外,如果是用户操作上的错误,应有相应提示来纠正用户的使用方式。总之,用户需要被反馈,以明确自己做过什么、做得如何以及将要做什么。

(3)探索细节

在设计用户界面交互时,简单的操作和良好的用户体验需要以“少而精”来体现,选择藏掉某些界面。当其被用户探索出时,会使用户获得惊喜与成就感。但需要注意一个“度”,当这些隐藏的信息过于隐蔽时,用户会产生不满,或者直接错过部分内容。因此,需给予用户提示,避免用户在寻找时浪费时间。

目前,我国平板电脑发展前景良好,很多学校也逐渐开展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项目,将平板电脑作为新一代的教具或学具[11]。如何设计适于平板电脑的有效移动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者更高效学习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将用户体验思想融入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并结合移动终端iPad的特性,提出其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要点,期望为之后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