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专业的认识

金融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专业的认识

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金融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5-02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把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和培养人才模式。”这就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就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才能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当前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形势,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教学目标与行业要求零距离,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一、 金融业的发展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保险、证券业尤其是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对实用型技能人才需求量的迅速增加,给高职金融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WTO后,金融行业规则和标准国际化,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营内容上发展为银行、证券、保险等为一体的多种理财金融服务。行业间的竞争加剧。这些新的变化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其技能性,能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新要求。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紧贴金融行业的企业实际要求,使学生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标准。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形成有机的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共赢,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壮大自己。

二、高职院校目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学校、企业和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

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只是简单地与企业签订了学生的就业实习协议,学生实习或毕业实习,采取自愿,学校只是介绍其进入企业,协议的主要内容也主要强调学生的安全责任,操作方法简单。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简单的把学生放到企业去,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压力与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在操作中仍停留在“以工代学”或“以学代工”的阶段,典型的是“见识式”的实训教学与“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二)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长期的合作运行机制

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双方没有形成内在的联动机制,校企合作行为短期化。通过我院近几年金融专业和银行、证券公司组织的顶岗实习可以看出,学校只是完成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企业也是取其所需,廉价使用劳动力,学生缺乏积极能动性。学校和金融行业的企业合作只是基于各自的目的和利益而寻求合作。由于利益取向的差异和短期行为的存在,校企双方难以自觉地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具有良性循环的长期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浅层次合作上。

(三)校企合作中,学生的顶岗实习操作简单,对企业不能形成有效的生产力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去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是校企合作中一项主要内容,它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整个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整个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课堂加实验室。课程设置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因此,金融专业的学生去银行或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顶岗实习,只能从事简单的边沿工作,名为顶岗实习,实际上只是在工作岗位上帮忙而已,对企业来说不能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学校为了完成教学环节,将顶岗实习转化为简单劳动,不但不能达到学校设计的教学目的,还会使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实习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这样的“校企合作”是不可能持续长久的。

(四)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

由于我国当前并没有出台专门的关于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和法律条例,致使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校企合作管理中形成学校和企业两张皮。虽然学校派有驻企带队老师,但大多数带队老师都是临时调用的,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对金融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特点、企业文化了解很少,很难较快地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员工角色。另外,由于金融行业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带队老师也难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全程指导。而企业也对于涉及商业秘密的核心工作不让学生过多接触,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常规性工作,实习效果不佳。

(五)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从近几年我们与西部证券、农业银行、、长安银行等金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际来看,由于大多学生不具备真正进行顶岗实习的能力,开始只能进行一些较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业务活动,增加这些企业的成本开支,短期内的“无效益”,极大的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另外,企业出于安全与法律原因,也不愿为学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承担潜在的风险,校企合作就难以形成稳定和长效的机制。

三、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新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准确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改制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重组,改变人才质量考核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紧跟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紧跟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金融行业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定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金融、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第一线的职业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金融行业的业务发展需求,将原来以学科为组织方式的课程体系,改革为以职业能力要求为组织方式的课程体系,变学科导向为市场导向。根据金融行业对实用性人才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金融专业学生培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目标,双方共同研讨、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根据金融行业类型,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主要有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应根据自己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来确定金融专业的发展方向,再根据专业方向来确定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应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要充分调研金融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开发以能力为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银行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就要围绕资产管理、信贷管理、外汇交易、资产评估、理财分析、信用调查等业务的变化来设置课程体系;证券专业方向的课程要围绕产权交易、证券分析、股票期货操盘手、基金销售、风险分析与管理等业务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保险专业方向的课程要围绕保险、保险产品销售、客户开发与管理、市场分析等业务设置课程体系。

(三)根据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教育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在校企合作中,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的组织实施应当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整个教学过程要符合金融企业的工作情景,使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业务内容相一致,教学环境与工作场景相一致,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金融企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拓展的能力。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重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训练。

(四)推行“双证”考核制度,建立多元智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据培养目标层次将社会考证和学生的学业水平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考核内容注重岗位标准。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应当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状况选择相适应的评价形式,也就是多元的评价体系,即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综合素质做出客观的评价,实施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成功,取得最佳效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五)校企师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质量

师资合作是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加强校企之间的师资合作,促进教学-科研-开发一体化,合理开发校企双方的人力资源,达到学校、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1)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制度,支持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力。(2)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建立公平教师考核机制,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才担任教学实践老师。(3)鼓励教师参与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和金融产品的研发,提高和丰富专业教师的研发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2010.7.29

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运行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职业院校应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本文在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新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概况,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经济下滑。为了抑制经济继续恶化,各国及时采取各种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经济开始企稳,在不断振荡中复苏,全球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使得外贸企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与以往不同。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企业重要的人才来源,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为外贸企业提供适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成为各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1.全球贸易增速放缓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快速,大大超过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增速下降。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14上半年世界贸易量同比增长1.8%,低于2013年全年2.1%的增速。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增长4%,但仍明显低于最近30年的平均水平。

2.市场从发达国家为主向多元化转型

发达国家一直处于全球贸易的主导地位。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下降,新兴市场国家比例进一步上升。在过去的十年中,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从27%左右增长到2012年的45%。新兴市场国家数目众多,越来越受到重视。2012年商务部表示将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选取了约30个国家作为2012年及若干年后外贸多元化战略的重点突破市场,力争到2015年年底,我国将在新光市场贸易份额占比提高5%。

3.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金融危机后,贸易量萎缩,失业率上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保护国内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2013年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2起,增长17.9%,其中,反倾销调查71起,反补贴调查14起,保障措施7起,涉案产品范围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扩大,发起主体由发达经济体向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长。

此外,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会催生出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金融危机后,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技术在各贸易环节中的应用,贸易方式、手段也发生了新变化。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概况

1.需求增速变缓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贸易呈缓步下行趋势,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倒闭等现象,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但就中长期而言,我国对外贸易仍将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适应时代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商务部研究院《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未来十年中国将推动货物和服务贸易双双实现“倍增”,同时将继续努力推动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将达到5.3万亿美元左右。在2020年前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到2030年前后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

2.质量要求提高

(1)要求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企业培养一名员工需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而很多毕业生由于薪金期望高,无法与人合作、沟通,缺乏吃苦耐劳等原因而频繁跳槽,这已成为不少外贸企业的头疼之事。以业务员为例,业务员是企业的核心人物,代表企业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一些外国客户信任业务员本人胜过信任企业。一名业务员的离职经常会带走一批客户资源,甚至会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大部分的企业把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放在了首位。

(2)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工作人员既要接触到各个国家,也要与国内各个部门、企业等打交道。这就要求外贸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英语是主要的工作语言,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外贸工作人员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后金融危机时代,欧美需求下降,而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需求占比上涨,因此,外贸工作人员除了掌握英语之外,也要增加俄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学习。同时,尊重外国宗教信仰,熟悉外国相关法律,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风土人情、地理、风俗习惯,才能在对外交流中做到游刃有余。

(3)要求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目标岗位群包括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等。这些岗位对国贸专业学生需求量相当大,但从招聘的职业信息来看,企业对外贸人才的专业是否对口并不作严格要求,更多的企业要求应聘者从业经验1~3年乃至3年以上。可见企业希望招聘到的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直接上岗,不需要耗时进行二次培训。此外,后危机时代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贸易摩擦纠纷不断。因此,企业要求外贸人才除了具备处理外贸业务流程的一般业务问题外,还要熟悉国外相关法律法规,规避贸易壁垒,在贸易纠纷中捍卫公司利益。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环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有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职业院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后危机时代外贸行业的用人需求。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百年树人,德育为先”,我们的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把这个思想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渗入式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职业道德课程,该课程要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

第二,以地方经济为依托,突出地方行业特色。每个地方都具有不同的地理、资源优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产业、产品。各类职业院校应在对当地经济、产业的调查分析下,结合本地外贸企业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及具体人才培养规格上与其他学校区别,进行错位发展,提高其毕业生的竞争力。以顺德为例,有“中国家电之都”美称的顺德,是中国家电产品的主要出口基地,在各类招聘会上,家电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最大。因此,顺德的职业院校可将家电行业特色嵌入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中,以家电行业业务作为载体,开展教学。

第三,加大沟通能力的培养力度。对外贸易工作强调团队合作、相互沟通,包括与企业内部同事,与货运、保险、商检、海关等机构,与海外客户的沟通等。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加大商务谈判、团队合作、商务英语沟通等课程的比例。英语是对外沟通的主要语言,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考取相关英语等级证书,以考促学。还可以通过各种英语比赛,以赛促学,多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此外,由于新兴市场的比例不断提升,学校还应根据当地企业的特点,开设小语种、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学习。以广西为例,东盟各国是其主要的贸易伙伴,特别是越南已经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广西的职业院校就可以大力开展越南语课程。

第四,拓展国际贸易惯例、法律法规的学习。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愈演愈烈,学校应适时增加这方面内容的教学,可以穿插在各门专业课中,也可以独立开设选修课,或举行专门的讲座。

第五,适当减少国际贸易专业招生总量,压缩班级人数,开展小班教学。虽然从中长期来看,外贸行业仍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但短期内需求有所减缓,对人才的需求在质量上要求却更高。因此,各类职业院校应减少国际贸易专业招生数量 ,压缩班级招生人数,最好每班人数控制在25~30人。这样更有利于开展教学,也更加有利于师生互动和个性指导,从而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

2.加强师资建设

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促使我们的教师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学习,同时深入市场和企业一线,顶岗实践,实地了解市场的发展、企业经营状况和业务操作等,将行业最新知识、技能融入课堂教学。因此,职业院校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并努力取得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除了校内专职教师外,兼职教师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职业院校应根据培养目标,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外贸企业聘请来自业务一线,具有丰富外贸操作经验的业务专家和骨干,同时还充实货代、海关、商检等外贸相关部门业务专家,共同构成行业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沈安婷.基于岗位要求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力培养[J].时代教育,2013(21).

[2]韩可卫.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再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14(10).

[3]江静.浅谈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

[4]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考研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自评报告[Z].2011,9.

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高端技能型人才

前 言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传统的骨干专业,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使之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动力。自2008年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根据铁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了符合专业实际、切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铁路特色的“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学工融合”为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标准与铁路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知行并进”是指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通,强调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懂设计、精施工、善维护、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一是以“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铁路施工企业施工员、测量员、试验员和铁路运营企业线路工、桥隧工等职业岗位,按岗位能力和职责要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以工作过程分析为切入点,采用“专业+项目+服务”的模式,以培养铁路施工与维护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三是适应生产一线,试行“紧随铁路,柔性学期”灵活组织教学,采用“九周学段制”,学习与工作交替、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涵

一、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生涯为目标——确定改革方向。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并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以铁路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技能鉴定项目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创新教学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系统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5.以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

二、改革现行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

实行每学年四小学期制,即每半年分两个小学期(亦称学段),每个学段为9个教学周,原来的寒暑假时间不变。上半年以“五一节”为时间节点分成2个学段,下半年以教学周9周为时间节点,分成2个学段。三年按12个学段安排教学,每学段按9周安排,不包括放假及机动。1~4学段采用并行排课(独立实践课程除外),5~10学段(顶岗实外)根据专业特点串并结合,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一般在一个学段安排完成。

三、充分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秉承“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以校园文化传承铁路铁路文化,培养学生适应铁路“半军事化”管理的职业特质,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将企业文化、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习,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素质,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四、建立“三维度”教师考评体系,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立教师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三维度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扎根课堂、深入一线、放眼行业,打造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引领技术前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五、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形式多样化、校企联合一元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设高速铁路检测省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工程软件训练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实践效果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就业呈现高质量

2009年,我们从铁道工程技术专业09级的学生中遴选40名学生组建了“试点班”。随后,在2010级组建2个试点班、2011级6个班级全面推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

试点班的师资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自编的工学结合学材,按照课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将铁路行业39个技术标准融入14门课程标准中。

教学实施采取模块化的形式进行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结合工程进度灵活施以“紧随铁路,柔性学期”的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分别于第5学段在中铁一局西宝客运专线项目部,第6学段在中铁七局巴达铁路项目部,第7学段在中铁十九局合蚌客专十一工区进行3个月的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等专业课现场教学、技术服务;第11学段设置顶岗实习,将40名学生分至中铁八局20个工程建设项目部。实践表明,“专业+项目+服务”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职业能力得到良好锻炼,缩短了毕业到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

2.创新“两联合、三共享、三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

根据铁路行业特点,以企业和学校的共赢为出发点,充分实现“两联合”,即联合开展工程技术研发、联合进行专业人才的全过程培养;“三共享”,即人力资源共享、物力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三对接”,即系部与分公司对接,教研室与项目部对接,专业专任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试点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活动,全程与铁路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紧密型合作办学,校企深度合作呈现出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性格局。

3.专业成果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历经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8年,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被确立为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隧道工程》教材荣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铁路隧道施工与控制》多媒体课件荣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2010年,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被确立为国家级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铁道工程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高速铁路检测基地被列为省级实训基地。2011年,主持铁道部铁道工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和“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铁路桥梁施工与控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铁路桥梁施工与控制》多媒体课件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截至目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在全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43家,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专业对口率在93%以上。

4.综合素质

通过在铁工专业9个班的改革实践,涌现出大批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身心素质及业务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超过98%、实践教学成绩普遍提高30%以上;学院三好学生96人、优秀学生干部94人、优秀学生180人;优秀团员156人、优秀团干19人;国家奖学金3人、励志奖学金57人,特等和一、二、三等奖学金累计达360人。

结 语

“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在全国铁道工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2011 包头)、人民交通出版社主办的铁道工程类专业与教材建设研讨会(2011 北京)、铁道出版社举办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2010 石家庄)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兄弟院校的好评;受到了省内外同类高职院校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与测绘工程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来我院交流、学习。

2012年,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鉴定和铁路企业反馈后,一致认为该模式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并为其他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典范,对其他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 2012-02-13.

[3]马树超.能力·理念·基础·水平——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特点评述[N].中国教育报,2007-04-17.

[4]陈飞强.关于高端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12-14.

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金融保险 实践教学 高等院校

一、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偏离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金融保险行业方面的学生时因为还是遵循非常老旧的教学方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和现阶段的金融保险市场相配合。所以直接造成金融市场和学生之间的脱轨,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顺利就业,金融保险行业方面也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但是现阶段从事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的老师并没有机会真正接触保险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和模式,对于目前保险行业最新的发展没有详细的了解,不能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发展。

(二)仅仅依附理论教学

金融保险行业的操作性质非常强,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保险专业对于学生的实战经验教学的缺乏是限制我国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事高校保险专业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机械化地进行保险行业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工作,很少有聘请实践能力比较强的老师授课,但是保险这个行业的实践操作性非常强,且从事高校保险专业教学的老师作为培养保险行业人才的引导者所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

(三)缺少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对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主要的,同时是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正是因为缺少实践基地的培训,所以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非常弱,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与工作岗位相契合,对于理论知识不能深入地运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空间的限制,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发展不到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的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

二、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一)制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于我们有效地建构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目前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相配合就要培养既富有理论知识又富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每个专业都会有其固定的培养方向,成功地为特定的行业输送人力资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因此某些高职院出于一种更保险的做法,就是对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采取复合的知识结构教法。例如仿照金融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为以后可以从事各式各类的金融工作做好准备。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发展是不利的,直接导致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执业技术能力不够。所以在以后的改革中,高校应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对于人才的稀缺。保险行业的销售和产品的创新是目前保险市场的重点发展问题,所以高校在进行保险专业的课程的设置时应该加强市场营销、精算课程、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

(二)建立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构建我国高等学院金融保险行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目前我国从事保险专业教育的老师对于保险行业实践经验的缺乏,所以为了有效地改善这个问题,从而加强保险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教育,对于教学内容应该进行深入的设计研究,对于金融内的课程有全面且有重点的覆盖。不仅仅要重视课堂理论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实践教学内容也不能忽视。校企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途径,不仅仅可以采用双师型教学的模式,还可以让老师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保险行业的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保险行业的实践发展。企业可以联合高校加强对于科研技术、产品设计方面的研究,最后实现双赢。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提高实践教师教学水平

随着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的老师教学观念是非常落后的。教学水平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效发展,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的金融保险行业老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本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双师战略进行教学,聘请优秀的金融保险行业的专家为学生授课,对于在校的老师深化再培训再教育的工作。学习是永无止境的,金融保险行业的老师应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对于行业发展的关注,保证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是符合时展的。深化学校之间的合作,有效地促进老师加强学习和交流经验。只要建立一支优秀的金融保险行业的老师队伍,才能促进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瑛.从金融产业发展看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64-166.

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投资类专业;建设;困境;出路

金融投资类专业是指以金融工具或金融工具衍生品如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为投资对象,以投资或以投机为主要手段,以金融市场为主要职业目标的专业群体,包括金融管理与实务、国际金融、金融与证券、金融保险、证券投资与管理、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等7专业①。当前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发展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作为一直关注和从事高职金融投资专业教学的教师,对此进行剖析,以探索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培养途径与发展之路。

一、目前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制约因素

1、金融投资行业的知识密集型特征与高职生源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金融投资职业是在充满风险的金融市场从事投资或投机事业,以智力作为主要职业依托来谋取投资收益和投机利润的,需要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却不利于高职院校吸收这样的优秀生源。按照目前的高考录取政策,高职院校作为最后批次录取的院校,只能在普通高校录取之后才能录取。虽然也是择优录取,但其实是把最差的生源留给了高职院校,客观上造成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低下,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不高,这与金融投资行业的“知识密集型”要求相悖,不利于高职院校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金融投资行业,给高职金融投资专业的教学与发展造成先天。

2、金融投资行业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与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

金融投资行业是从事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工具买卖的,其高风险性要求投资者决策时要做出周密而详细的分析、论证和预测才能进行投资操作。这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够胜任。但目前高职教育的理念是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的,以能力本位课程作为学习的目标。这对大量重复工作的理工科专业来说也许是好的培养模式,只要多练习就会熟能生巧,最终掌握技能,而不必强求技能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但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既没有相同的市场环境和相同的分析模式,也没有相同的投资对象可供参考,每一次投资分析与决策都是创新性的,所以高职院校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合金融投资类人才的培养教育。相反普遍高校的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理论学习和原理分析,过程推导的导入式教学方法可能更适合金融投资类人才的成长。这也是目前金融投资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大都注重学历的原因所在。

3、就业市场要求的高学历与现行高职院校的大专体制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定位于高职高专类,学生毕业后的学历相当于专科学历。而目前就业市场上对金融投资类人才的最低学历要求大多则是本科,与金融投资岗位直接相关的职位更是要求硕士以上学历,高职学生毕业后要想在金融投资类公司谋一份职业比较困难,这种体制与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使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很多学生毕业后因为学历不合格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直接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根据调查,金融投资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不足10%,大多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和营销的工作。即使有些被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录取,其所做的工作也基本与专业无关,大多从事接待和服务之类的工作。这是当前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发展遇到的体制障碍。

4、金融投资职业的高技能要求与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条件之间的矛盾

金融投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分析研判、操作、资金管理和情绪控制等多项技能。这些能力的获取需要从业者进行长期艰苦的操作练习,其中重要一环是进行实盘操作练习。就好比学游泳,在岸上不管理论学得多好,不下水练习是不行的。纵观国内外金融投资大师的成长过程,都是经过长期艰苦的实战,历经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才成功的。这表明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过程这一环节。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虽也转变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与其他专业真刀实枪的实践教学环节相比,金融投资专业的实践环节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模拟操作”这个准实践的层次上。各高职院校也大都采用的是“电脑+软件”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没有资金或没有条件进行真的实盘操作练习。模拟实践虽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模拟操作毕竟是模拟操作,资金的虚拟性和约束力的软弱性使投资者不论从心理压力上还是从重视程度上都无法达到真实操作环境下的训练效果。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分析大师众多而投资大师少见的现象,从某些程度上讲就是因为我国高校金融投资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造成的。

5、专业目标的统一性和各校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金融投资专业的职业目标是很清楚的,市场定位也很明确,就是在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工具交易以赚取利润。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从事金融投资职业的误解和偏见,加上过去曾对“投机”行为的批判,使得人们的观念中仍对这个行业存有戒心,总认为这是个不太正当的职业,再加上其风险性较大,使得国人谈“投机”色变。我国发行股票之初遇到的无人认购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建立近20年了,但投资者人数仍占不到10%。说明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投资理财渐趋热起来,但仍受到传统认识的束缚。表现之一就是招生难,家长对这行仍然认识不到位,不赞成和支持孩子报考金融投资专业,二是高职院校或由于就业方面或由于认识方面的原因对这个专业的定位不清晰,不统一,差距很远,有的甚至完全偏离了这个专业。比如有的学校定位于会计方向,有的定位于财务管理方面,有的定位于单一的证券投资方向,有的定位于银行保险等方向等不一而足。使得金融投资专业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导致行业目标很清晰的专业在实际中存在着市场定位很混乱的局面,既不利于专业的深入发展,也不利于学校之间的交流研究,更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

二、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金融投资大师

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发展面临的上述困境和矛盾使人们产生怀疑,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优秀的投资大师呢?是不是金融投资类人才不适合在高职院校的培养呢?翻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史和史上著名投资大师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我国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不调整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高职金融投资专业的发展就会走入死胡同。相反如因势利导,适时调整策略,高职金融投资专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1、国外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

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离不开发达的金融市场,当今世界上最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大多出现在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以美国的华尔街为甚。所以顶尖级的优秀金融投资人才与大师级人物大都诞生在这里。综观这些优秀的金融投资人才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国外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高学历+高技能”模式。其共同点一是他们大多都是在名校受过深厚的金融与经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深造,大都获得了高学历,如博士学位或学历。二是在从事专门的金融投资之前,都从事过金融市场经纪业务的,这为他们日后从事金融投资事业打下了基础。显然这种培养模式正符合金融市场对投资人才的要求。另一个模式是“海龟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从事金融投资,不一定要高学历,任何人只要通过一定的训练都能成为出色的金融投资者。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期货市场的传奇人物理查・丹尼斯就是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本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为了验正他的“成功的交易员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而无关乎聪明才智与学历”的观点,他与朋友打赌实验,专门招聘了23人进行为期四年的实战操作练习,在四年的培训课程中,除3人退出外,其余20人都有上佳表现,平均每年收益率在100%左右。最成功的一名学生4年为他赚了约3150万美元。如今这些学生要么在基金公司任职,要么单干,成为美国期货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理查・丹尼斯这种培养金融投资人才的模式很像养殖场繁殖乌龟的做法,被人们称为人才培养的“海龟模式”。

2、国外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方法与理念对我们的启示

“海鱼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金融投资专业的培养很有启示。一是,高职院校能够培养高素质的金融投资大师。从理查・丹尼斯及其进行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金融投资人才不只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高学历的人才能从事,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要对金融投资具有浓厚的兴趣,经过系统和严格的基本知识与交易方法的训练,再经过大量实盘操作演练,一样也能成为出色的金融投资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金融投资专业是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也是顺应广大人民投资理财的需要的。应该大力发展,不应被眼前的暂时困境所蒙蔽。二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金融投资专业在培养模式与训练方法上应有所改进。第一、一定要重视投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并且把它放在学习的第一位,放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观念与错误认识。金融投资职业并不是简单地如士兵打枪哪样,只管瞄准而不管枪的构造原理。它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有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变化无穷的金融市场上获取利润。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当重要。第二、一定要进行实盘投资操作练习,不能纸上谈兵或进行软件模拟操作。这样脱离实际市场与真实持仓心理压力,是训练不出优秀的投资人才的。第三、要求学生对金融投资事业要有强烈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查・丹尼斯之所以能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在选拔学生时尽管学识、性格等不同,但都要对期货投资怀有极大的兴趣。否则在后面的严酷训练与长时期演练中是坚持不下来的。三是高职院校在培养金融投资人才方面的投入一定要加大力度。不能仅限于“电脑加软件”的模拟操作阶段,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一定要进入金融市场进行真实投资操作。这样才能造就真实技能。

三、高职金融投资专业如何走出发展的瓶颈

1、在学生填报志愿时进行专业教育

高职金融投资专业要想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走出目前面临的困境。就要从培养的第一步招生做起,把真正对金融投资有兴趣的学生招进来。这就要求在招生阶段对拟报考学生进行详细的专业说明与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学习课程,学习方法与学习要求与将来的职业前景,让学生对之有充分的认识。不能为了招生而把专业面临的风险与将来的职业不确定性或做夸大宣传,让学生放弃理想,或做虚假的式误导宣传,让学生不明就里稀里糊涂进来。给后面的学习就埋下隐患。在学生填报之后为了确保学生对自己兴趣的真实性有较大把握,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测试。以防止有些学生由于茫然没有专业可报而胡乱填报。

2、入学时交纳操作风险金,以备实战操练之用

在这方面可借鉴有些专业比如美术、汽车修理等专业的做法,为了保证学生将来实习之用,在入学时可收取一定数额的实盘操作准备金,与学费一同收取,但说明这些资金与学费不同,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实盘操作的本金,学生如操作得好,毕业时学校在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后把余额全部返还给学生。如操作得不好,这些资金就是学生实习操作期间的最大亏损额。如此不仅学生有了学习的强大动力和操作时一定的约束力,也解决了学校在金融投资实习方面的资金来源,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目前有些学校发生的学生为了投资而把学费投入到股市中去的现象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机制而发生的。

3、学校成立校园投资基金,纳入预算,以供学生实习之用

由于入学时学生交纳的实盘操作准备金数量不能太大,为了解决实盘练习时的资金来源问题,学校可成立校园投资基金,纳入学校正常预算,作为教学中的一块固定费用划拔给专业教研室专款专用,专户存储。作为学生实盘操作的资金来源之一。校园投资基金在初期可采用财政信用的方式筹集或用其他信用方式筹集。等到资金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减少学校的预算份额。平时这些资金可交由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运作,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实行奖罚制度,这样一可以解决教师的科研局限于单一的写文章而与实际生产相脱离的问题,二可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三还可给学校提供一创收的途径。其实这在美国一些大学如哈佛大学等名校,早已成为学校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这些学校,没有国家的经费投入,学校拥有自己的投资基金,或交由专门的投资公司运作,或由学校自己的基金会运作。资金一来源于校友的捐赠,二来源于历年的节余。高职院校尤其是开设金融投资专业的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实践教学的契机,发展校园投资基金。

4、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份额与比例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时不能盲目的实行“一刀切”,对所有专业都实行一样的改革方案与模式,而应结合专业的特点实行灵活机制区别对待的原则。比如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问题上不能强求一致,对一些理工科类可以要求实践教学比例大一些,但对一些文科类专业,其技能的基础就是理论。理论知识欠缺就无法进行实践教学。金融投资类专业就是这样。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分析研判工作占了投资过程的大部分时间,真正的操作只是几秒钟的事。而分析研判依据的是理论知识与专业素养,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金融投资类专业中,理论知识还是占第一位的。一定要加强而不能减少。

5、广泛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金融投资观念

高职金融投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证监会有关投资者教育的政策,广泛进行投资观念与理念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投资观,不要把风险夸大,歧视投机,也不要盲目自信,认为在金融市场就能发大财。要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现在的金融市场与金融投资职业,它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分隔的一部分,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金融投资职业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的一个行业。金融市场是居民投资理财的重要渠道,要大力培育与支持,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排斥。

注释:

①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2008年)。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墨菲著.期货市场技术分析[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1.

[2]简军.世界期货大师教你炒期货[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3]乐勇.想“速成”期货高手吗?[N].期货日报,2009-8-26.

[4]婉洋.期货交易学习路线――通往期货交易的捷径[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10.

[5]郭福春.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2007(18).

[6]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7]周建松,郭福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