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必备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35-03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培养目标为办学定位的高校,目前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近30%。与传统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应用型院校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界早已展开应用型本科建设方面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争论与实践,目前对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所开展的研究以应用为主,以服务地方为主。但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和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在理论方面提供更多支撑。
一、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学作为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其产生之初就具备了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金融理论的研究在产生之初着重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20世纪50年代之后逐渐注重金融理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金融学越来越实证化、工程化和微观化,金融学研究对于研究方法的注重促进了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创立了很多新的理论,包括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学研究视角日益微观化,使其成为金融市场管理和指导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金融学科的发展对于金融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同时具备熟悉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能够运用金融学一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金融学科更多地需要培养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应用数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财务管理、数据处理、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实际金融问题的人才。当今社会,除了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精英型金融人才以外,还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这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重要任务。
二、金融学教育现状反思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书本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出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正逐步被应用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坚持文化引领,由书本走向应用,由课堂走向实践,这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本科院校创建特色大学的时代要求。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金融学教学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偏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许多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是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偏离,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学时安排上,理论课程学时较多,实务课程学时偏少,理论课程中所学知识无法通过实践课程加以巩固。单纯的理论学习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其次,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过多强调本学科内容的重复性记忆和复习,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灌输过程,并形成了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以练习、模仿和背诵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在课程设置上仍然遵循传统的主体脉络,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结果导致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紧密,学生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运用,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金融学教材
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对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而言,这一规律具有更为突出的指导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大多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岗位又多是一线工作岗位,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熟练度、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关键要看他们所在的学校是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制定了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金融学教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流行较广、口碑较好的精品教材大多出于研究型大学之手,理论性较强,实务知识涉及较少;有些偏重于实务讲解的教材则受编者自身研究能力所限,出现内容简单雷同、语言晦涩、讲解不细致等问题。教材选择余地不大及选择不当进一步导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不合理,使人才培养偏离了预定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现代金融学的特点要求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具备专业的技术性和实用的技能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课堂讲解为主,照本宣科,知识重点和难点不突出,忽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连贯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讲解中,既缺乏生动的案例教学,又缺少实践性的操作培训,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无法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制度不完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以应用性标准来组织教学活动和对学生进行考核,但目前高校在课程考核制度上还有欠科学,主要表现为以期末考卷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考核目标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试卷题型主要以识记型知识为主,忽视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三、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
学生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就必须具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外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将这种要求体现在教学计划中。首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使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未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精简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不去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内容重复较多、理论难度较大的课程进行精简,用更多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注重实用型课程,如开设商业银行实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在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各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出使理论教学服从并服务于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会贯通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知识点的确定上,要求精求实,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系统学习和训练,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各类教材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首先,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注重采用启发式与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在学生之间结成学习小组,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训练。重视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和电子化教学手段,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并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
首先,通过将平时考察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可适当丰富平时考察的方式、次数及其在整体成绩中的权重,避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努力,临近期末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减少学生的投机心理;其次,丰富期末考试内容。期末试卷中不能只对名词解释、简答等识记型知识点进行考核,还应适当增加能够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改变学生对知识点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第三,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社交能力、经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各种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积极探索将计算机引入期末考试,通过电子化的考试手段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借此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辉,周海燕.“习明纳尔”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
[2]周建胜,蔡幸,蒋立宏.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系部教学工作思考[J].市场论坛,2010(7).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 课程体系 合理设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都定期在南宁举行。东南亚及其他很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陆续在南宁开设分支机构,截至2008年底,已有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和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南宁分行进驻南宁。再加上2006年底我国的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外金融机构均按同一监管标准开展业务,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了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外,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变化在给广西的金融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如何根据广西金融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再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广西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
1.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呈扩大化趋势。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呈扩大化的趋势,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成为吸收金融人才的主要需求方。
2.金融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由于金融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证券化、复杂化、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需求方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对人才的要求各有特点,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也呈现扩展趋势:比如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需要的是熟悉金融法令与法规、能参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懂管理、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能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善营销、精于财务分析、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人才;证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必须懂得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股票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手段等必备的金融学知识外,还要懂得会计学、法学等知识;企业财务公司则需要通晓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相应制定融资策略和目标的人才。由此可见,经济、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懂营销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适应广西金融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由于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本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该领域基本的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应强调专业通才教育。因此本科层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立足于大金融的需要,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要以适应社会需要,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为明确导向,结合广西和周边省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区靠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广西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立足广西,面向西南,辐射东南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会外语,善交往,能合作,守信用,掌握基本边缘学科,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具体来说,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金融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
1.深厚的理论功底。要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既要熟悉传统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又要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了然于胸;既要注意掌握宏观金融理论,又要重视微观金融理论的学习。拥有系统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会计财务知识、投资知识、营销知识、法律知识等,成为从事金融行业的基本条件。
2.熟练的外语技能。精通国际、国内金融业务,通晓国际“游戏规则”,国际视野宽广,开放意识强烈,能够实现与国际社会的顺利沟通,也是我国当前金融业人才急需培养的素质。广西毗邻东南亚及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行的优势,使广西与东盟十国的金融合作必然增多,因此,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除了应熟练掌握英语外,还应掌握至少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
3.拥有过硬的计算机技能。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广泛融合,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工具所取代。高科技含量的现代金融业务,决定了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的技能十分重要。
4.良好的人际协调与合作能力。金融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精神,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客户、政府部门以及同业交往,取得有关各方的信任和合作。
5.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金融业应注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树立起正确的金融理念,具备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行为操守,能够坦然面对金融领域中的种种诱惑,能够真正将金融作为展现自己才华的一个领域,而不是实现自己诸多私欲的手段。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确保金融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质素的重要基础,也是各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针对广西高校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各高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金融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如此才能满足金融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对本科生的培养,应前两年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后两年加强专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因此,可把金融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四个课程系列;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大模块,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来满足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
1.公共基础课程系列。这类课程包括数理分析(具体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外语、经济应用写作等。一方面,随着金融活动日趋电子化,金融市场将是被网络覆盖的技术性市场,能否把握数字信息所反映的市场变化,特别是一些非常精微的变化,将成为未来金融家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可见,大量的数理知识和统计分析工具将在金融活动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金融的国际化趋势要求金融人才具备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这类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在今后走入社会接触复杂的经济金融问题时提供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由于金融学是数量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现代金融学的诸多领域,如资产定价、期限结构、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都需要数量辅以表达和推演。现代的金融分析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因此,可要求适当增加金融数学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将来工作中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2.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系列。这类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财政学、营销学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是通才培养,要求学生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所有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与金融相关的各专业的原理性知识。这类课程是学生进入主干课程学习之前的前导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先打下充分扎实的理论基础,确保以后专业课程的授课质量,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其公共服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专业主干课程系列。大学本科属于打基础阶段,专业口径不宜过窄,应该使学生了解我国习惯采用的宽口径金融概貌,把握宽口径金融学的大体内容。金融专业应是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的财务部门等培养人才,因而用于解决金融领域的运作与决策的理论体系:货币理论、信用理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证券行业一系列相关业务运作、保险业的经营、国际金融等各种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都是金融学研究的对象。在这个模块可开设金融学、保险学、金融营销学、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投资学、证券投资学、金融企业会计这些专业主干课程。这类课程是基础理论金融学课程的拓展,更多的是理论深入应用和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在具体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上,根据几门主干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使得学生一边巩固一边学到新的知识。当前金融机构业务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竞争不断加剧,传统业务的利润逐步下降,金融机构只有实行差异化经营,加大中间业务的比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中间业务的推出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此现在金融机构都非常注重市场营销。根据这一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应加大金融营销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力度,并把它作为金融学大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以凸显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当代金融活动的自由化趋势,加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成为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添加金融风险管理这一课程的学习。
4.专业选修课程系列。根据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按照金融学专业方向的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可采取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完金融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后,根据本人兴趣和志向进行分流培养,各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按模块设置的选修课的差异上。考虑到宽口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金融学科各专业方向之间没有设置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力求打通和相互融合,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
5.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系列。这类课程主要是为学生积累各类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增强适应性,提高对科学、艺术的欣赏品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实践教学课程系列。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经济金融知识的能力。课程实践是根据专业各方向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模拟实习,主要有:会计实务模拟、外汇交易模拟、银行业务模拟、股票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和保险业务模拟等。学生在银行、保险、证券金融实验室里,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既要保证专业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又要尽量避免专业课之间的交叉重复而造成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应统筹兼顾,一些为了保持课程的完整性确实有必要重复的内容,可通过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在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的深浅程度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张亦春.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金融这个热门行业,竞争相当激烈。独立学院的兴起使得大学生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受金融危机、社会偏见、学生自身就业意识弱、就业准备不充分和就业期望过高等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海归积压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如何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就好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现状
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开始大量走向人才市场。独立学院学生因投资成本高、家庭条件优越、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众多因素影响下,在求职过程中有时候期望值偏高,盲目追求高薪岗位、福利待遇好企业,使理想与现实脱节,从而影响就业。
(一)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压力大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毕业生供给远远超出社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寻找工作,然而僧多粥少,越来越多的人将面对“毕业等于失业”的状况。
(二)职业规划不明确,专业知识薄弱
独立学院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对自身能力、爱好兴趣的明确了解,不能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学习目标,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及择业标准,未能为求职做好积极的就业准备。
(三)大学生就业方向、单位、地点偏好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家庭一般比较富裕,因此在经济上看来,独立学院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出国可能性较大。多数大学金融专业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并不盲从,面对近几年的就业高峰,考研读博成为最好的选择,有的人做了就业、考研双手准备,出国的也大有人在。部分学生目标太高,就业集中在工作比较轻松的商业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而证券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等竞争压力大的工作单位则不为金融专业学生所青睐。多数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希望能够在南京、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工作,造成扎堆就业。
(四)金融行业门槛高,工作压力大
正规的金融业门槛很高,需要真才实学的数学分析等十分专业的知识。在正式的工作中,工作能力是影响升迁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学历水平。以银行为例,银行从业人员的学历相对于其他行业普遍偏高,金融行业门槛高,很多人削尖脑袋要钻进去,竞争激烈,进去以后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以免被更优秀的金融人才挤掉。在工作市场中,毕业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浪淘金,能进去且被留下来的是少数。
二、提升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竞争力的探索与建议
(一)增强自身素质,打造扎实的专业素质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已由“学历型社会”转向了“能力型社会”,知识和能力越来越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社会认同感较低的现实,独立学院的本科生可以获得各种技能性证书反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尤其是金融专业的学生,考证尤为重要,如会计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行、证券从业资格证等,几乎成为金融行业必备的上岗证。此外,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学习,要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丰富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加强自我锻炼、自我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与社会广泛接触,学会适应新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关能力。而金融行业属于服务业,优质的服务水平是金融企业员工的必备条件,作为准从业者就应积极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在寒暑假期间,通过自己或父母的社会资本争取进入金融企业中实习,学习行业知识和各种经验,提高应变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
金融行业属于高收入领域,国内金融专业毕业生和广大海归对独立院校金融学生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在此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继续深造或出国,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除此以外,金融学生应通过兼职和实习等方式增强对社会现实和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克服在择业中的误区和对家庭的依赖心理,找准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就业观,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理想的和谐持续发展。
(四)独立院校为学生提供职业化培养和就业指导
对于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院专业建设应对学生进行金融行业相关知识介绍,使学生了解到金融行业的内部体制、作用等,帮助其尽早地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使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始终。同时,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形成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开设创业常识等课程,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并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还可以增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校企合作。
项目基金编号:2013039YP
参考文献:
[1]彭兴菊.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2012(09)
[2]霍中华,张百惠.上海金融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报告,2011(24)
[3]赵波.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2010(04)
关键词:金融英语教学;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10-019-05
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浓厚的今天,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无论是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国际贸易、资本流动,还是诸如凯恩斯相机抉择理论、IPO绿鞋机制、创业板做市商制度、呼之欲出的国际板等这些进入国门的同时扬弃西方金融思想和制度的金融创新,都使金融英语成为当今时代广泛需要的一项人力技能,掌握金融英语的专业人士为时代所亟需。上海市通用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办公室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史志康教授认为:“上海如果继续在金融英语人才的培养上没有危机感,步履缓慢的话,那么,被抛离金融中心城市的第一集团就绝不是危言耸听。”目前,高校教育对金融英语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基本形成了共识,金融英语课程已普遍纳入了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的金融学专业更是如此。但是,目前高校制度对金融英语课程在思想上的重视与在实践中真正落实这种重视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更为迫切的矛盾是,金融英语教学环节的效率和质量亟待提高。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必须对这门课程进行不断探索,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改进创新,发现和总结出这门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症结,然后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这样就能够使这门课程真正走上服务于时代和社会的良性发展轨道之上。
一、金融学专业金融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分析
对于经济类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金融英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于英语专业,也不同于其他的经济类专业。在当今金融学专业的金融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困难,这些难点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对金融英语的课程定位不清晰,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有待加强
金融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应取决于这门课程最终的培养目标,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怎样的技能,成为适应何种社会需要的人才,以此来决定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个过程即为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定位是课程发展的战略方向,定位准确恰当,课程建设就能事半功倍。比如:如果金融英语课程定位为培养直接服务于必须掌握金融英语技能的岗位专业人才,那么课程内容的设计就一定要突出实务性,教学内容就必须与岗位业务实际紧密结合;如果这门课程定位为培养对金融领域专题问题做深入研究的科研人才,那么课程内容的设计就需要突出金融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金融专业词汇的扩展;如果这门课程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国内金融领域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那么课程内容的设计就需要对金融业基础的词汇、术语、业务、制度和理论的英语表达和交流在听、说、读、写做全面的培养。然而,当今许多高校从上层的制度供给者、中层的管理者,再到下层直接接触学生的课程实践者对金融英语课程定位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混沌的,甚至有不少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还存在这个问题。这种状况是导致金融英语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改进高校金融英语课程定位不清的问题是有相当难度的。
(二)教师和学生对金融英语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当前金融学专业金融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传统单向讲授灌输式教学法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具有更好教学效果的启发问题式、专题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法使用的比重很小,许多任课教师的教学状态给人以敷衍之感。再从学生方面来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设计缺乏积极回应,使教师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这种现象的产生有许多原因,包括课程定位、教学环境设施、教学方法、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素质等。这些原因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浅层次原因,而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金融英语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是导致这门课程教与学的主体主观意愿都不强的根源所在。
从教师方面来看,金融英语的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定位认识不清,于是难以形成本课程成熟有效的系统教学模式和授课风格,做不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同时,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也不足,于是自然出现教师授课时不够投入、敷衍塞责的现象。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普遍,而这又缘于学生对金融英语许多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误区。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狭隘地理解金融英语乃至英语学习的意义,认为自己将来的职业接触不到英语,因而学习金融英语没有意义,于是这些学生就形成了仅以应付考试拿到学分作为学习这门课程目标的消极学习策略。
(三)学生对金融英语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学生普遍的学习态度和愿望也会感染教师,学生对金融英语的学习缺乏兴趣使得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难以施展, 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抑制。导致这种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校方的课程定位问题,有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当然还有来自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及其自身素养、志向方面的原因。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兴趣问题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围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如研究性教学、发现式教学的改革,是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
二、应对金融英语教学实践中难点的对策
(一)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共同正确定位金融学专业的金融英语课程
目前,高校的管理层已经普遍认识到了金融英语课程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但落实这种重要性方面颇显不足。诸多经济院校的金融学专业中金融英语课程仍然是选修课,使得这门课程的一类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缺乏校方的政策和制度平台。因此,校方管理层作为这门课程的制度供给方需要切实推进金融英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逐步确立金融英语课程在金融学专业中的核心必修课程地位,给予这门课程的基层教研工作以良好的政策、制度和经费支持。在这门课程定位的制度变迁中基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改革推动是管理层真正重视这门课程并提升这门课程地位的重要推动力量。
金融英语的任课教师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予这门课程一个准确的定位。这门课程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定位为既掌握基础的金融专业术语、理论的金融专业英语表达又熟悉基础金融实务中金融英语的应用。任课教师需结合这种人才培养要求设计这门课程的内容,将该课程教学模式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转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模式;将单调灌输讲授词汇、课文原文逐句翻译、课后习题讲解的教学模式改为活泼有趣的小组专题会话练习、小组情景对话、任务布置及测试等丰富多彩的发现式和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这种制度的制定和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的改革转变金融英语课程混沌的定位现象,使该课程逐渐成为服务于时代的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
(二)任课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对金融英语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目的
学生对于金融英语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这门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实际上,学生对这门课程在最初就存在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是导致出现诸多不良教学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许多任课教师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任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端正对金融英语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目的呢?具体做法是:任课教师在金融英语课程开课前首先根据学生的以往英语成绩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个大致客观的了解,然后以课堂、课间和课下询问以及课堂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解学生究竟是怎样看待这门课程的。之后教师基于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在教案设计中留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阐释、和学生讨论“学习金融英语对我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尤其要重视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
在实践教学中会发现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很可能不会用到金融英语,所以学习该课程没什么意义,任课教师需要就此问题及其他问题从如下几个方面与学生讨论和交流:其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在最初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最初择业时,个人意志往往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选择,认为自己将来的发展不会接触到金融英语不免武断。其二,金融英语为个人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金融英语对于高端金融人才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其三,在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英语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涉及经济学金融学知识的各行各业中,诸如QFII进军中国A股、美国QE政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济事件,而作为一位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更需要对这些经济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其四,金融英语的学习素材中有大量的金融学知识信息,它们能够为金融学专业知识的丰富和提高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最后,每一位同学都已为英语的学习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时间,现在选择了金融学专业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金融英语是将这些前期在英语学习上的辛勤积累转化为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后关键的一步。
(三)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以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在金融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更能得到印证。掌握金融英语这项技能更多需要学习者勤奋认真地去记忆、总结,而较少需要逻辑推理、想象。因此,在繁琐的金融英语记忆背诵中如何变单调枯燥的学习为灵活有趣的学习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者都要面对和认真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金融英语的教学实际,将传统灌输式教学法之外的多种教学法灵活运用于金融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是提高这门课程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具体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将问题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讨论发现式教学广泛运用于金融英语每一节课的课程设计中,逐步降低乃至取代单向灌输式教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对于问题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进行到利率问题时,结合最近人民银行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来设置这样的问题:中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说明中国的金融环境有什么变化?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对中国经济有何益处?对于情景式教学,将之运用于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market, foreign exchange章节;对于讨论式教学,将之运用于Eur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等知识点的介绍。
2.充分运用任务式教学法,给学生适度的压力和动力。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在金融英语的学习中计划性和方向性并不明确,而且学习的自觉性差,这种现象在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中更加凸显。运用任务式教学法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矛盾,具体方法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为每一堂课设计布置学习任务,在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下达。这个任务包括:时事金融英语材料阅读,金融英语视频观看、听力材料学习,习题练习,PPT专题制作等。此外,任务的形式还包括在一个教学周期设置1-2次的随堂Test。任课教师尽量将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量化,并将之以一定权重纳入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中,而且教师对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点评,表扬优秀者,肯定进步者,鼓励努力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当今的学生对荣誉和成绩仍然是十分看重的,因此,上述任务式教学法的运用会给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金融英语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增强学生金融英语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具有强烈的活力、创造力和潜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较强英语学习兴趣的同学去组织管理课外的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演讲等活动,使学生的这种活力、创造力和潜力得到释放,在释放的同时学生学习金融英语的兴趣也自然会被激发出来。实践中发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环境是在熟悉的同学之间,这样的环境十分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拘束和羞涩感,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敢于用英语交流和用心地倾听,这样的第二课堂对于金融英语课程的教学同样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4. 整合金融英语教材,给学生提供时代感浓郁的自学材料。目前,各种版本的金融英语教材林林总总不下十数种。这些教材的内容和风格有较强的同质性,都按照金融业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以英文原文难句解析词汇课后阅读习题这样的顺序来安排各章节的内容。这些教材的内容照顾到了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点专业英语表达的介绍,但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几乎都不同程度与时代最新的金融事件存在脱节,如果教学就囿于这些有限的材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成为面向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另外,教材中对银行柜台、外汇交易等实务的介绍十分单薄,要么不做涉及要么通篇如此。因此,金融英语的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整理汇总工作,整合金融英语的教材,使每一章节都有相配套的与时事紧密结合的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上传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随时查阅,而且要在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金融实务的介绍。
结束语
金融英语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难点,这些难点首先在于这门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其定位仍然不够清晰,其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这门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影响这门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熟悉乃至掌握金融英语技能的专业人士日趋成为时代亟需的一类人才的今天,广大金融英语的教育工作者应针对这些难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克服这门课程教学中的困难,使金融英语的课程建设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赵惠娟. 改进金融英语教学的基本构想[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3).
[2] 巨 铭. 高职高专金融专业英语教材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8).
[3] 舒 娜. 高职金融英语分步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5).
[4] 李丽丽,谢建中,乔媛,任. 高职金融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5] 胥丽卿. 高职院校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 冯长甫. 关于强化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的思考[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7] 王晓佳. 关于强化民办高校金融英语教学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09(29).
[8] 郭 磊.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9] 孙 钰,潘天芹. 论应用能力培养导向的独立学院金融英语教学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10] 张 靖. 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改善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效果[J]. 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6).
私募股权投资对职业技能的要求
私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基本工作流程是发现或筛选项目、融资安排、项目投资、运作项目和项目退出。从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形态可以看出,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各种技能。在发现或筛选项目过程中,投资人员需要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企业分析等三个方面的技能。宏观经济判断和分析包括解读经济数据和经济政策,还包括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和判断;项目所处行业的分析理解包括行业运行状态、内在规律、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把握;公司分析则包括战略分析、经营分析、竞争分析、财务分析、管理分析等各个方面。在融资安排过程中,投资人员需要依据拟选择的投资领域、已形成的投资风格、预计投资的项目类型,制订融资方案。为此,投资人员需要掌握融资结构、融资期限、融资费用、融资风险等内容的设计技能。在项目投资过程中,投资人员需要与项目方进行谈判和沟通,需要对交易方式进行约定,确定投资方案。为此,投资人员需要掌握收购方式、支付方式、交易组织结构、权益保障、风险分配与控制、税收与会计处理、退出机制等内容的设计技能。在运作项目过程中,投资人员需要对已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后管理,为此,投资人员需要掌握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供应链管理、产业链管理、竞争战略、风险控制、资本规划、资本运作等事项的运作技能。在项目退出过程中,投资人员需要掌握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技能。
职业技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私募股权投资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人才素质存在较高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全面、实践经验饱满、社会阅历丰富、理性分析潜质好、沟通谈判能力强等方面。
1、知识结构。私募股权投资涉及各个经济领域,全面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经济学是投资人员对投资项目所处的宏观经济分析和行业分析中所使用的理论知识。金融学是投资人员对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深刻理解所必备的理论知识。管理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安排、市场营销、采购、生产等微观运行理解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公司治理是对治理结构设计、内控机制、股权管理等事项深刻理解所必备的理论知识。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是投资人员在实际运作中所必备的理论知识。法律是投资人员对交易结构设计、商务条款设计等实际运作所必备的理论知识。根据对国内156位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董事长、总裁及创始合伙人的教育背景的调查,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占到87%,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相比较其他行业来说,这个行业更需要高理论储备的人才。
2、实践经验。募股权投资不仅需要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储备,而在其应用过程中的感悟程度和应用水平,还取决于实践经验的饱满情况。私募股权投资对从业人员经验的要求分成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全过程参与私募股权投资项目的经验,第二层面是各个环节的实践经验,尽管从业经历领域各有侧重,但基本上都直接参与过企业或项目投资,具有投资行业的相关经验。此外,从职业经历分布来看,私募股权投资经验是全方位的,例如企业投资经历是投资经验的积累,证券从业经历是对资本运作经验的积累,企业管理经验是对项目判断以及投后管理经验的积累。因此,上述各类从业经历都可以转为从事私募股权投资。
3、社会阅历。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对投资人员的社会阅历也有较高的要求。若将投资理论和实践看作是一种技术,而社会阅历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艺术。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有很多安排是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的。比如,如何深刻理解政府、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主体的需求特征;如何妥善处理项目利益相关人的关系;如何协调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这些体会更多地来源于投资人的社会阅历,表现为项目的把握和控制、运筹帷幄的水平、审视问题的深刻程度以及判别事物的敏锐性。还是上述调查中,董事长、总裁及创始合伙人基本上都具有超过15年以上的工作时间,部分还具有海外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这段工作时间内,尽管未必直接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但都有项目投资、收购兼并、上市、融资、创业的经历,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等进行过接触。
4、理性分析能力。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以及社会阅历是需要私募股权投资人员经过一段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积累的。可称之为硬实力,而理性分析能力和沟通谈判能力则为软实力,但这种软实力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潜在素质的意味。私募股权投资中的判断分析和决策是一种方法论应用的过程,更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过程。也就是说,即便在信息搜集或尽职调查很完善的情况下,如果理性分析能力不够,逻辑推理错误,同样会导致决策错误和决策方向偏差,进而影响投资的效果和效率。因此,理性分析能力是私募股权投资人员的重要素质。
5、沟通谈判能力。在理性分析形成正确结论后,私募股权投资进入实施运作阶段。在实施运作阶段,主要活动事项包括与中介机构协议的签署和尽职调查、与项目股东方的交易方案商讨和协议的签署、与项目管理团队的沟通、与项目公司进行投后管理的安排等。沟通谈判能力反映了私募股权投资人员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语言表达水平、商务管理等方面的素质。
人才素质培养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形成规模发展的时间很短,从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应当是推动未来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人才缺乏成为了制约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发展的瓶颈。根据人才培养的自身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本文提出人才素质培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公平的人才发展制度和政策环境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是尚属于处于起步阶段,必然会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项目复杂程度较弱导致对人才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比如我国目前阶段的主要私募股权投资业务还集中在上市前的过桥投资;投资机会的获取不完全依赖于专业人士的方案设计水平,而取决于项目方的简单价值判断;投资资本对从业人员的选择更看重社会阅历,导致对其他素质要求的相对弱化。因此,若要推动私募股权投资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公平的人才发展制度和政策环境。伴随投资市场的不断完善,人才发展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建立已具备现实的土壤。国家应鼓励投资机构建立人才发展奖励基金,建立从业人员资格的认定体系,建立行业内公开评选机制,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推动私募股权投资人员努力提升自身水平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