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 心理学 教育教学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具有自控性特征。绝大多数个体,其心理处于不断变化中,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够不断完善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知识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在于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教师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学习心理学,有利于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效联接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达成教学目标。

学习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古代把教师的职能归结为六字“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学到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效果必然倍增。可以说,了解学生心理是教师传授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教师与学生在没有良好沟通的情况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斯德蒙•莫里斯在1977年《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非言语活动是先天的,许多信息可以从这些活动中获悉。作为教师,课堂中的非言语暗示是孩子们重要的思维来源。”此处的非言语暗示,就是在对学生心理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

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矛盾,而是相铺相成的。教师了解学生心理,从而在学识上、思想上、行动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不断修正和完善。良好的沟通又是学生准确揣度教师心理的一个前提。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深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处于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生过渡期,自信心增强,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显现,外界对其的良性作用无疑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学生经常的接触者和导师,他们往往更充分地把握学生心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息息相通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趋近于一致,不致出现南辕北辙的对抗状态。据此可以发掘学生创新学习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联结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可以说,学生在心里对某事物的认同,比数别人十遍单调的说教还有效,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然提高了教学的效度和教育的力度。

2.学习心理学,能优化教师个体心理结构,增强师生互动的实效性。

不同的教师在心理上有较大的差异并呈现不同的特点。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自觉地驾驭和控制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而且可以引导教师进行心理品质的自我训练,提高自控能力和抗挫能力,增强心理的兼容功能,强化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凸显人格魅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指出:当低级的需要因有报偿而得到满足时,新颖的高级需要就有涌现的趋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学会合理确定自己的行为预期,同时不断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看待教育实施――反馈过程,特别是那些细微的回应信息,组建心理自励机制。这样在不断的自我实现中创造出有序的后续行为,教师心理的偏差或失衡也能得到缓解和矫治。师生之间会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学教育体系将会呈现出良性运转的态势。

因此,教师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归属与爱的需要,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并且教师之间及其与领导之间形成合作、协调的关系,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教师在这种不断完善过程中,提高自己各方面修养,并且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相应也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学习心理学,有利于调适群体心态,辨证对待社会的多极影响。

教师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群体心态趋同的现象不可避免,社会的多极影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其特定的职业特点,特别需要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积极抵御社会的消极影响。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同时,采取更个性化的柔性手段应对,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现状,加强心理诊断,让他们掌握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和技巧,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某些方法,如自我暗示、心理换位等方式来调适个体心态,能使教师对当下的生存现状持一种宽容和期待的心理,并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来优化教育行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实现教育的价值。这种前瞻性的行为,必然带来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第2篇

这次党的十的召开,让所有人欣慰的是,胡总书记将教育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身为教师,深受感动。为了更深刻的学习党的十精神,我们护理系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十精神,真正领会十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十的内含。十结束了,而学习和贯彻十精神是一个长远的任务。结合护理系的本职工作,大家谈了几点想法:

一、结合学校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大讨论,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十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打铁先要自身硬”,只有提升了教师的素质、净化了自身的灵魂,才能有效地去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贯彻下去,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所以教师一定要立足本职岗位,踏实工作,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二、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正象学校领导一再要求的,就是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建桥学院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因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当前,要重点解决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系里建设一个好的学习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学生能得到好的学习环境的熏陶。

三、通过引进与培养,打造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优补”的高素质护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护理系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师资数量的不足,因为学生少、课时相对少,所以护理系引进专任教师有一定困难。江校长说到:要从建桥学院的实际出发,构建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校领导表态,让我们有了方向,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做好二个抓紧:一是抓紧招聘应届优秀毕业生;二是充分利用上海地区医学院校、医疗机构资源集聚的优势,采取灵活政策,签约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的护理教育及从业人才,担任专职护理教师,提升专业软实力。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变观念;师生关系;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44-01

经过多年对体育教学改革中各方面问题的不断探索,我们已经意识到,除了旧的教育观念和师道尊严的影响,体育教学中还有另外一个其他学科并不甚显著的问题,就是命令式的口吻造成了师生双方立场上的隔阂。在其他学科中,教师并不需要完全或者是部分地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学生讲话,因为,各自有学科术语的特点,体育学科惯用的就是命令式语言,如我们所采用的队列操练、队形变换的口令。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平等交流、互相促进的过程。即体育教师与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和谐、平等、互相促进的关系。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无论学生有任何想法,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口令来完成。在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其实也将教师放到了学生的对立面。而建立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能营造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也有利于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以及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是否有可能改变上述状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以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转变观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抓组织纪律性的,排队、做操、立正、稍息是体育教学的灵魂,没有它们算是什么体育课?而并不是真正从课程的目标来定位我们体育教学的任务,在养成健康体魄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两方面来看,虽然不能说是本末倒置,至少也是抓小放大、因小失大了。转变观念,并不排斥适当的操练,只是提倡更新教学形式,一切应以达成学习目标为主,如果在达成某一个学习目标时,需要一定的队形变换,适时地运用,其效果就与无的放矢地操练效果完全不同。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观点出发,发现传统教学中不平等师生关系的弊端与危害,进而转变观念,将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从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2.调整好师生位置是改善师生关系的良好途径

2.1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体育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教帅、学生、教材、环境。其中教材与环境是固定的,即事先拟定的,而教师与学生则是具有思维意识的活的因素,教学过程的运转、教学效果的质量与这两个因素之问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实施教学过程的目的是要完成既定的教与学的目标,如果教与学的目标一致,双方就能形成合力,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2.2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过去我们提出"教学相长"这样一个概念,但这种教学相长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为主要前提的,是通过一些有效果的教学过程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的一种概念。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观需求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又必然会对一些未知知识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得到一定形式的帮助;教师则在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上,帮助学生对这些求知的知识共同研究与探索出谋划策;同时又由于信息社会中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也可能在学生的探索中得到启发与帮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者为师"。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才会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局面,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健康的师生关系。

2.3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体育教学的保证。对教学内容要尽量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加深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大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总是居高临下,操纵学生的思维,学生按照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步骤来训练,强迫学生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法,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教师由主宰者变为发动者、引导者,鼓励他们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从实践中获得运动技能;其次,教师要改变姿态,学会倾听,由训导者变为学生的知己,使学生体验到微笑、自由、尊重、宽容、理解、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和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从而掌握运动技能。所以,我们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调整教学语言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信息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

[分类号]G350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本科教育经历了医学图书情报、医学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体现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本文对20年来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进行梳理,探索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1、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回顾

1.1 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历程

1.1.1 医学图书情报阶段(1985-1992) 1985-1987年,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先后批准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开办医学图书情报专业。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学图书和情报部门中学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有10门: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图书馆学概论、医学情报学概论、图书分类学、工具书概论、情报检索语言、医学科技情报检索、医学情报分析与研究、期刊资料管理。在借鉴世界和国内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经验基础上,为探索我国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以及学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1.2 医学信息管理阶段(1992-1997)1992年9月,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决定将“情报”改为“信息”,国家科委把“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2年10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率先更名为信息管理系,掀起了全国图书情报院系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更名浪潮。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情报专业”调整为“信息学专业”,并归类于“历史学”学科门类(可授历史学、文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情报”改“信息”对于中国情报学研究以及教育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医学图书情报教育也顺应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湖南医科大学等四所传统医学院校也相应更名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逐步形成以信息管理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方案。

1.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997-至今) 从1997年4月开始,原国家教委组织了对当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增设了管理学门类。在管理学门类下,首次设立了一个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组建的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中,信息管理专业名称被改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科技情报等专业名称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取代。我们常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药学方向)简称为卫生信息管理(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备案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院校有: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2002年底,经教育部批准,中南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更名为“医学信息学”专业;2008年南通大学获批“医学信息学”专业。到2009年,有49所医药类高等院校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专业。

1.2 医学信息管理研究生学历教育发展

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是在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专业中设置培养方向完成硕士乃至博士学历教育。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则多放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二级学科。1984年至今,已有10家单位依托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一些单位还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医学等专业招收硕士。

2、医学信息管理学学历教育现状

2.1 本科学历教育现状

2.1.1 本科学历教育概况本科学历教育情况见表1。从时间上看,1998年前有四所院校开设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专业调整之后增长为49所,学科发展态势喜人。从空间分布看,9省市有三家以上院校开展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8省市有一家医药院校开设本专业,高等教育大省发展尚显不足;9省市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空间上的分配不均衡说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设置有待加强。从院校属性看,有38所西医教育高校;9所中医药大学;2所药科大学;7所独立学院,5所211、985工程大学。从专业名称看,专业设置体现在三处(2009年招生目录):①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0102);②生物科学类:医学信息学(070408W)(目录外审批);③电气信息类:医学信息工程(080624S)(试办)。还有一些院校在其他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本科生,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等。

2.1.2 培养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医药高等院校大多结合自己的医学特色对此进行细化,比如中南大学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拥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中国药科大学规定:本专业培养从事药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向的综合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

2.1.3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尽可能突出医学或药学特色。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各高校选择基本一致,即包括信息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专业课方面,结合具体培养目标选择自主特色课程体系:一是从传统的医学图书情报学教育衍生而来,融入现代图书情报学课程,比如信息分析与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二是以计算机等IT技术为主,主要面向卫生信息系统或医院信息系统。三是医学或药学特色课程设置。

2.2 硕士学历教育现状

2.2.1 硕士学历教育概况

自1984年,先后有10家单位获得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又以情报学为主。吉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辽宁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招收信息工程、湖北中医学院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招收医学信息工程等方向的研究生等。这既说明医学信息管理发展前途方兴未艾,也说明交叉学科发展的无奈。由于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呈现杂乱无章的发展态势。

硕士学历教育情况如表2所示:

2.2.2 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现在各培养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办学实力上,其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在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扎实并有所创新,能够对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等图书情报学关注的领域有所建树;二是研究生在医学信息分析、研究、咨询等领域从事高级研发工作;三是培养面向各类机构培养高级人才从事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2.2.3 入学考试与研究方向:2010年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显示:从考试科目看,包括两类:一是考察常规图书情报学知识,多以信息管理或图书情报学综合形式出现;二是给出多个选项,供考生在图书情报学或生物医学内容上选择。从研究方向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医学信息分析与检索和数字图书馆(见表3)。

2.2.4 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理论以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某一具体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及课程开设情况,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表4总结了2009年部分培养单位课程设置情况。

2.3 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

至今国内还没有一家医药类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获得图书馆、情报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无疑阻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许多医学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积极探索博士层面的专业教育,创造各种机会尝试医学信息管理方面的博士培养机制。比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以及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院校在其它专业下开设了医学信息学及卫生信息管理等方向的博士研究层次,积极为申报独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积累经验。

3、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策略

3.1 中美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比较

我国的医学信息管理学发展于图书情报学,在课程设置、教学上普遍侧重于医学文献信息的处理,与美国的医学信息学教学相差甚远。美国并没有单独倡导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而是将之融入在医学信息学教育中。美国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简称MI)的教学层次是多种多样的,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7种类型,但绝大多数集中在硕士和博士层次,而且很多机构的重点是医学信息学的科学研究。这是因为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更适合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众多的医学信息学研究课题也需要研究生来做。比较而言,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没有成熟的学科体系,缺乏博、硕士培养机制;教育层次上过多集中在本科阶段,这无疑限制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教育为主的学科建设制度阻碍了医学信息管理纵向和横向研究的拓展。

3.2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对策

3.2.1 关于学科定位:同美国相比,我国执行的本、硕(博)专业目录对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设置不统一,没有针对医药信息管理的类目成为本学科发展的桎梏。有学者认为在医学信息学或医药信息管理没有被正式列入学位目录的情况下,将其并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更有利于医药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鉴于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有特定学科内涵,医学信息管理学及其相关专业(比如医学信息工程)归于此非最佳选择。笔者认为,在医学门类下成立“医学信息学”一级学科更为恰当,下设医学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信息统计等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成立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制订专业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和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在全国选择一些学术梯队、科研项目、专业发展上有优势的大学建立省部级乃至国家级学科基地,集中各种资源加强学科建设研究,促进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3.2.2 关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美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多集中在硕士和博士层次就说明这一点。项目建设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只有通过大的项目研究,才能出大成果,培养和锻炼高素质人才。然而,1999年至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显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重点项目18项,一般项目246项,医学信息管理教育机构中仅有中南大学获得2项、南通大学获得1项资助,占总数的1.1%;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方面,仅有中国医科大学获得1次资助。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争取大项目支撑学科发展。纵向研究上,要争取大项目支撑,产生大成果,以此带动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在项目申报方面要突出交叉优势,力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等高层次项目资助;横向研究上,结合医学信息管理学的综合优势,开展与相关学科、国内外科研、医院等单位的联合攻关,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各教育机构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合作,用“抱团过冬”的意识发展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探究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72-01

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为了满足社会的强烈需求,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教学开创新的教学模式。

1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传授学生知识,学生就没办法做到“举一反三”,他们只知道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决,却不懂得如何解决某类问题,长期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削弱,他们也对学习信息技术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们能更加自主地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独立思考,不再依赖于老师的指导,老务必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和创新。具体来说,老师在教新的知识内容时,不用全部都讲明,而是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通过实践进行探索,找到学习的最佳路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无形中得到培养,而学生的自我探索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2 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学习环境

如果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即使学生想更好地学习也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所以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从学生的具体出发,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创新氛围中去探索、去创新。举个例子,老师在讲word这部分知识时,可以提问学生“如何在word中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片作为背景图片呢?”。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会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答案。有时候会出现错误,但是还是继续进行不断的尝试,最后有的同学发现可以使用“插入”――“图片”这条路径,而另外有的同学找到了直接复制粘贴的路径。通过这种有趣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增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创造性的环境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 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老师如果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知识里,那么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和禁锢,他们的思维没办法得到发散,他们只会在一个框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办法想到新的解决途径,这样的话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为了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老师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探索和研究,从生活中找寻答案,获得更多的思考灵感。例如,老师在讲新课之前,可以问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有哪些?生活中你们是怎么获取信息的?”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说出答案。通过这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他们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便会不断搜索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找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意培养。

4 打破传统的教学路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我们知道,在过去信息技术的教学路径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为学生解答课本中的问题,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他们的思路只会跟着老师走,完全失去自己的学习方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社的素质发展。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老师应当敢于打破过去的教学路径,在进行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自主地预习,将问题记录下来,老师在课上并不是先讲知识,而是询问学生关于在自主预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并为他们进行解答。不过老师在解答之前,可以让学生猜想可能的答案,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教学路径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从而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5 任务分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如果老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任务分配实行“一刀切”的做法,只会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太撑”,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老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科学地运用“任务分层法”。所谓任务分层就是老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对所布置的任务进行分类分层。老师可以将任务按难度进行分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基础性的任务让其完成;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这种分层学习,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完成任务,在获得成就感后,学生便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合适的能力范围内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学习,他们完成任务之后会有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可以作为动力推动他们完成更高一级的任务。

6 结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老师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学生营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毛俊红.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1165+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