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工程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坑支护;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超深基坑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工程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泰达MSD现代服务商务区内。作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地标性建筑,集高档办公、酒店、零售、公寓、娱乐功能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滨海第一高度”、天津国际化地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占地面积27772㎡,总建筑面积为389980㎡,包括一栋高层塔楼、5层裙房及4层地下室。其中塔楼为核心筒结构,地上97层,总高度530m。裙房部分开挖深度为22.95m,塔楼部分开挖深度29.45m,局部电梯井为-30.35m。
2.周围环境
本基坑工程的周边环境相当复杂,基坑南侧与滨海新区第一大街相邻,距基坑约40m处为市民广场;基坑西侧与新城西路相邻,距基坑约60m左右为别墅群;基坑北侧与广达路相邻,距基坑约40m处均为MSD办公楼和中央花园地下停车场;基坑东侧与广场西路相邻,距基坑约50m处为滨海新区法院和检察院。周边建筑物地基基础均采用桩基础。基坑四周道路地下为雨排水管道和排污管道,在基坑西侧、南侧与道路之间埋有燃气管道,最近的管线距基坑支护结构外墙6~9 m。基坑西侧及南侧设地下交通通道,其结构为整体箱式结构,其顶板位于地面下约4~5m,外墙距本次工程外墙约10~15m。
3.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层结构及特征
根据本工程地质勘查报告,本场地埋深202.00m 以上从上至下揭示了第四系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中更新统(Q2)、下更新统(Q1)海相、陆相、海陆交互沉积地层,均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地层呈水平层状分布,土性主要为人工填土、淤泥质粘土、淤泥、粘性土、粉土、粉砂等。场地埋深约17.50m以上淤泥质土、淤泥等为典型沿海软土,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土质强度低,其下各土层总体渐好,强度渐高。
3.2 水文地质条件
本工程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形式排泄,水位随季节有所变化,一般年变幅在0.50~1.00m 左右,初见水位埋深1.85~3.15m,静止水位埋深1.05~1.75m。
根据地基土的岩性分层、室内渗透试验结果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埋深约62.00m以上可划分为3个水文地质段。
1)上层滞水含水段
不连续分布,含水层主要为人工填土(Qml)中杂填土,隔水底板为全新统上组第Ⅰ陆相层粘土。
2)潜水含水段
埋深约19.00m以上全新统中组第Ⅰ海相层(Q42m),土性主要由淤泥、淤泥质粘土及粉质粘土组成,该段淤泥、淤泥质粘土属不透水层;粉质粘土属微透水层,为潜水含水段的主要含水层,总体上潜水含水段含水层不发育,该段局部与上层滞水贯通。
3)微承压含水段
根据场地地层分布,将场地埋深约19.00~62.00m 段可分为2 个微承压含水层及3个隔水层。
第一承压隔水层:一般埋深约19.00~24.00m段全新统下组第Ⅱ陆相层沼泽相沉积层(Q4
1h)粘土及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层(Q41al)粉质粘土,属微透水~不透水层,为潜水含水层与其下的第一微承压含水层的相对隔水层。
第一微承压含水层:含水层为一般埋深约24.00~29.00m段上更新统第五组第Ⅲ陆相层(Q3eal)上部粉土为第一微承压含水层。
第二微承压隔水层:埋深约29.00~40.00m段第Ⅲ陆相层(Q3eal)下部粉质粘土、上更新统第四组第Ⅱ海相层(Q3dmc)上部粘土属微透水~不透水层,为第一微承压含水层与第二微承压含水层的主要隔水层,上更新统第四组第Ⅱ海相层(Q3dmc)下部粉质粘土总体属微透水层,可视为第一微承压含水层与第二微承压含水层次要隔水层,由于该层土一般夹粉土透镜体,局部与下覆的第二微承压含水层贯通,对该层土的隔水效果有较大的不良影响。
第二微承压含水层:含水层为一般埋深约40.00~56.50m段上更新统第三组第Ⅳ陆相层(Q3cal)粉砂。
第三微承压隔水层:埋深约56.50~62.00m 段第Ⅲ海相层(Q3bm)上部粘土,属不透水层,为第二微承压含水层与其下含水层的隔水层。典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剖面图如下图:
典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剖面图
4.基坑围护方案选择与设计
4.1 支护方案选择:
本工程基坑最大开挖深度30.35m,属超深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且本工程地处市区繁华地段,周围建筑物众多且距离过近,不具备大开挖或土钉墙等其他支护条件。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开挖深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等条件,基坑周边采用1m“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结合坑内临时支撑系统作为基坑围护体,地连墙既作为基坑开挖阶段的挡土止水围护体,同时又作为地下室结构外墙。
4.2 支护设计
4.2.1 “两墙合一”墙体设计
本工程地下室周边采用“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在施工阶段作为基坑围护结构,同时起到挡土和止水的目的;通过与主体地下结构内部水平梁板构件的有效连接,在正常使用阶段作为地下室永久结构外墙。地下连续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水下C40,抗渗等级S12,墙厚1m,墙体埋深42m。本工程裙楼与塔楼基坑分两期施工,在裙楼与塔楼交接处设置一道0.8m厚临时地连墙,墙体埋深42m。为增加地墙接头处的止水和防渗性能,本工程地下连续墙槽段间施工接头采用十字钢板刚性接头,为增加地墙接缝的止水性,地墙槽段间接缝外侧设置高压旋喷桩。地下连续墙通过预留插筋、钢筋接驳器剪力槽等措施与结构剪力墙、结构环梁及基础底板等连接。
4.2.2水平支撑结构
本工程采用顺作法施工,裙房基坑竖向共设有四道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第一道支撑中心标高为-2.60m,第二道支撑中心标高为-9.20m,第三道支撑中心标高为-14.20m,第四道支撑中心标高为-19.00m。塔楼区共设有五道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前四道中心标高同上,第五道支撑中心标高为-23.5m。第一道水平支撑及围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地连墙顶冠梁以及第二道~第五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及围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基坑围护结构效果图如图1。
图1基坑围护结构效果图
5. 施工工艺
5.1 地连墙施工
本工程地连墙采用一台半导杆式HB-12型液压成槽机进行成槽作业,成槽护壁泥浆为优质膨润土泥浆。按槽段长度拟采取三抓成槽,成槽过程中确保泥浆液面不低于导墙面300mm。确保成槽垂直度是地下墙施工质量的关键,在施工时必须派专人与成槽司机配合,严格控制其垂直度,专人负责在槽口测量成槽机钢丝绳的对中情况,稍有偏差即指挥司机纠正。
5.2 土方开挖及支撑施工
5.2.1 土方开挖原则
为确保安全,开挖严格遵循“时空效应”的理论,按照“分区、分块、分层、对称、平衡”和“随挖随撑、严禁超挖”的原则进行开挖。
5.2.2 施工步骤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土方开挖方案,裙房区基坑土方开挖将分为五步。第一步开挖到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底标高-3.05m,其后浇筑第一道混凝土压梁和支撑;待第一道水平支撑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开挖至第二道支撑底标高-9.7m,其后浇筑第二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和围檁;待第二道水平支撑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开挖至第三道支撑底标高-14.7m,其后浇筑第三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和围檁;待第三道水平支撑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开挖至第四道支撑底标高-19.5m,其后浇筑第四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和围檁;待第四道支撑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开挖至底标高-23.7m,其后浇筑垫层及基础底板。
主楼区基坑土方开挖将分为六步,前四步同裙房区,待第四道支撑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开挖至第五道支撑底标高-24.0m,其后浇筑第五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和围檁;待第五道支撑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开挖至底标高。
6.3 基坑降水
6.3.1 浅层潜水及承压含水层的降水
基坑内部浅层潜水及第一微承压含水层由于已被地下连续墙完全隔断,采用深井进行疏干井降水,浅层辅以轻型井点降水,疏干降水采用深井降水措施,降水深度控制在坑底以下0.5m~1.0m。基坑开挖至基底后继续进行降水,确保地下水位位于落深区基底以下不小于1.0m;第二微承压含水层采用降压井,采用“按需、适量”的原则,尽量少降,同时加强坑周地下水位、及周边道路、管线、建筑变形的监测。基坑开挖时,坑内的深井及浅层布置的轻型井点应全部开放,并有提前3周的预降水时间。
6.3.2 基坑场地内地表明排水
1)在基坑内每层土方开挖的土层面应挖成 3-5%的坡面,形成自然泄水坡以防基坑积水。
2)当开挖至基底标高后,离地连墙边6m以外处设置一条深300mm,宽300mm环形排水盲沟,将沟内填Φ40mm 碎石沟,并设临时集水井,随时将积水排走。
3)坑外一定距离应设置由集水井和排水沟组成的地表排水系统,避免坑外地表明水及大气降水流入深基坑内。
7. 基坑监测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委托第三方进行基坑监测,主要监测项目:连续墙及支撑水平位移、沉降、倾斜监测,钢筋应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基隆起监测,周边建筑物及道路沉降监测,地下管线的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等。本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现场安全巡视检查频率为基坑开挖深度H10m ,2次/1天;底板浇筑后≤7日,2次/天;7—28日内,1次/天;≥28日,1次/3天;拆撑期,1次/天。
8.结束语
该工程施工期间未发生任何事故和险情,“两墙合一”地连墙基坑支护方式应用成功。通过该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于位于市区周围环境复杂的超深基坑,采用“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进行基坑支护,能充分发挥地下连续墙刚度大、整体性好、变形小、抗渗能力强的特点,基坑开挖安全性高,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2)通过地下连续墙及支撑钢筋应力、支撑轴力等监测,分析掌握支护结构受力状况和变化情况,可使整个施工过程处于可控状态,可为优化施工方案、加快施工进度提供科学依据。
3)严格控制地下连续墙的成孔质量、混凝土浇筑质量及土方开挖顺序,是“两墙合一”地连墙施工方案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何伯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近日,根据银监会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三大工程”的指导意见和要求,以实施 “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 “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和“阳光信贷工程”等三大工程为目标,为贯彻省联社“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有效缓解农村融资难题,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足度,宜丰联社特制定了信贷“三大工程”实施方案,从而拉开了“三大工程”实施帷幕。
该联社立足辖内实际,积极抓好贯彻落实。一是高度重视,让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实施“三大工程”的重要意义。实施“三大工程”是贯彻落实中央“城乡统筹”重大举措,也是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的内在要求。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实施“三大工程”。在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方面,要牢牢抓住“客户”这一服务主体。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在农信社的比较优势,加快建立一整套机制,及时了解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推进“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方面,要着重把握“创新”这一核心关键。要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业务流程、信用体系、服务渠道、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在实施“阳光信贷工程”方面,要着力突出“公开”这一重中之重。要大力推行社会公示制度,确保信贷业务操作阳光化。三是精心组织,确保“三大工程”取得实效。该联社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及时总结经验和有效防控风险,确保“三大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实施“富民惠民金融创新工程”中,该联社实行“创新”和“用新”并举,在进一步推广“农村党员创业”支农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最近还积极开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支持中小企业等贷款新品,同时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农民的新需求,推出一些新的产品、政策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在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和“阳光信贷工程”中,县联社要求管片客户经理开展定期上门服务等措施以推进金融服务进村入区工程。同时该联社还设立了信贷承诺服务公示栏、在门户网站和营业网点醒目位置向客户公开贷款种类、对象、条件、程序和经办贷款业务的客户经理姓名、职责、联系方式等举措,接受广大客户的监督。
(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工程系,昆明 650500)
摘要: 在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银行通过下侧风险控制和核心企业回购担保将下游融资成员企业的风险转移到核心企业,根据一级Stackelberg博弈模型建立核心企业与融资成员企业期望收益矩阵,分析了核心企业回购担保与融资企业守约的条件,认为核心企业担保回购价格和融资成员违约成本是影响融资决策过程的关键因素,当策略(担保、守约)发生时,核心企业、融资成员企业以及供应链整体绩效能够得到提高。
关键词 : 供应链管理;预付账款融资;回购担保;Stackelberg博弈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56-03
基金项目: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课题(课题编号:2013BAF02B02)。
作者简介:郭健(1990-),男,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生产运作管理;余开朝(通讯作者)(1962-),男,云南昆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企业集成与信息化。
0 引言
供应链成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资金供应和需求的不匹配,可能会导致其再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资金缺口,即存在资金约束。资金约束问题的产生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中小企业规模小、自身流动资金有限、自筹能力弱等。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避免企业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往往会提高贷款风险补偿,甚至不予贷款,最终导致成员企业资金断裂。同时,在交易成本理论下,金融机构更偏爱于风险低、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外部因素包括:市场银根紧缩、供应链核心企业在精益生产和“零库存”的战略背景下,往往会依靠优势地位对其配套企业实行流动资金压力转移。使得配套企业不得不持有超额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情况。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外一些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研究。Allen Berger(2004)在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模式和应用框架时,初步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思想[1]; Klapper(2006)对保理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保理融资模式可以有效转移供应商的信贷风险[2];Yan等(2011)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研究供应链融资最优利率、零售商最优订货决策以及制造商最优批发价问题[3];Basu(2012)指出通过预付账款融资订货可有效解决物流的滞后性[4];胡跃飞等(2009)在研究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实体经济背景后,对供应链融资的概念给予了学理上的界定[5];严广乐(2011)通过在供应链中引入第三方物流并利用博弈论建立相关模型,分析了银行、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之间博弈关系[6];占义芳(2012)构建了由供应商、零售商、金融机构构成的供应链多周期模型,研究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各方的期望收益,并与传统融资模式下的期望收益做比较,证明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当订货量达到最优时,供应链整体收益达到最大[7];占济舟(2014)研究了制造商为零售商提供商业信用时受到资金约束,建立随机需求下供应链决策模型,得到制造商愿意采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的条件[8];李占雷(2014)从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为背景,建立双重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融资决策[9]。
总之,随着供应链金融概念的提出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断开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分别从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选择、物流企业以及供应链整体协调的视角开展了理论研究,研究中往往假设核心企业愿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应担保。但是基于理性思考,核心企业是否愿意提供担保是一个融资风险决策问题。据此,本文开展在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背景下,商业银行通过风险下行控制[9],核心企业愿意提供担保与融资企业守约的条件探讨,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 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1.1 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基本流程
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是由于产品的销售和生产周期差异,预付款造成下游成员企业资金流转困难,下游成员企业通过上游核心企业的回购担保向银行申请短期信贷支持以缓解货款支付压力的一种融资模式。一般由融资成员企业、担保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第三方信贷银行构成。本文将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二为一,核心企业一方面承担担保回购责任,另一方面实现物控。融资成员企业、核心企业、银行构成三方保兑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①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真实贸易发生,成员企业申请预付账款融资。
②银行审查核心企业整体实力,并签订回购协议。
③成员企业办理融资业务。
④银行开立以成员企业为出票人,核心企业为收款人的承兑汇票,并交予核心企业。
⑤成员企业缴存保证金。
⑥银行企业根据保证金比例签发提货通知单,核心企业凭借提货通知单释放相应金额货物给成员企业。
⑦若汇票到期后,保证金余额不足时,核心企业根据回购协议于到期日前回购剩余质押物,此项融资活动合同终止。
1.2 模型描述与假设
1.2.1 问题描述
当供应链下游成员企业资金受约束时,可能无法采购所需数量的产品,影响上游核心企业生产销售,最终影响供应链整体利益。上游核心企业在考虑担保成本问题后是否为其成员企业提供担保进行决策。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考虑放贷成本后是否为其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进行决策。融资过程的每个参与者的选择受其他参与者选择的影响,而其反过来影响其他参与者选择的决策。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博弈是决定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发生的前提。
1.2.2 模型假设
①考虑由一个供应商(核心制造企业)和一个零售商(下游成员企业)组成的二级单周期供应链系统。供应商和零售商都是风险中性。银行是风险厌恶的,采用下侧风险控制并要求供应商承诺以单位价格b(0<b?燮w)回购零售商未出售的产品;
②零售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是随机的,其概率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分别为F(x)和f(x),且符合通用失效率递增[10];
4 结论
本文是在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假设银行通过要求核心企业回购担保承诺和自身风险下行控制,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一前提下,建立Stackelberg模型,分析核心企业提供担保与成员企业守约的条件。研究发现,银行采用风险下侧控制实质上是对融资成员企业面临市场需求风险的转移,核心企业通过提高回购价格能够提高银行的贷款额度;同时,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发现,核心企业担保价格越高,成员守约率越高。成员企业违约成本越高,更易获得核心企业回购担保。策略(担保、守约)发生时,核心企业、成员企业及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预付账款融资是供应链融资的一种,供应链融资与传统融资区别在于基于过程风险监控体系与融资主体准入的风险监控体系的不同;在供应链融资体系中质物估值、现金流的控制以及物控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随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和法制的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必将成为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剂,必将为协调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Berger A N, Udell G F. 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 30(11): 2945-2966.
[2]Klapper L. The role of factoring for financ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 30(11): 3111-3130.
[3]YAN Ni-na,SUN Bao-wen. Optimal strategies for supply chain financing system based on warehouse receipts financing with credit line[J].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 Practice,2011,31(9):1674-1679.
[4]Basu P, Nair S K. Supply Chain Finance enabled early pay: unlocking trapped value in B2B logist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Systems and Management, 2012, 12(3): 334-353.
[5]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76-82.
[6]严永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11(4).
[7]占义芳.供应链金融下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8]占济舟,张福利,赵佳宝.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和商业信用联合决策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4,29(003):384-393.
[9]李占雷,孙悦.供应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双重 Stackelberg博弈分析[J].物流科技,2014,37(2):24-27.
一、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已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标志,在提升国家经济运行效率方面日益凸显出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信息化人才已经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育机构,财经类院校在金融信息化进程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回顾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历史进程发现:金融信息化最初体现为业务操作的自动化并附加基本的管理需求;其后,是交易和管理的集中与整合,金融机构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的末期;就未来而言,将会在集中与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创新与客户支持体系,即金融信息化将会从管理集中、数据集中、业务集中走向风险控制集中、创新集中和客户服务集中的发展模式。从金融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不能将金融信息化单纯理解为传统的金融电子化处理过程,而是必须从新的高度将金融信息化理解为未来金融业服务与创新的基础,即需要高度认识金融信息化教学在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支持金融信息化服务方面的战略意义。由于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正在经历从“平台开发”与“业务开发”阶段向“创新开发”与“思维开发”阶段的过度。因此,与之配套的金融信息化教学也必然存在一个从“功能阐述”到“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科演变与发展过程。然而,金融信息化技术与服务的“前沿性”与“创新性”特征,使得教学环节很难对其保持良好的对接过程,由此也导致了金融信息化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学科,其认知过程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业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与不断创新,金融信息化未来必然在业务、管理及决策等各方面代替传统金融业务与营销模式,逐渐过渡为金融业主流的发展模式与竞争模式,其功能不仅将贯穿虚拟经济,也将对实体经济构成重要影响。
二、金融信息化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应该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借助金融教学的传统优势,着力探索和开发金融信息化教学框架与教学模式。但就现实探索过程而言,在各个层次都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与瓶颈。首先是关于“学科属性”的定位问题。金融信息化这一研究方向究竟应该归属于金融学科还是信息技术学科呢?就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金融与经济管理为主导课程,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为辅助学科,因此,其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情况恰恰相反。然而,现实对于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需求则同时强调两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即需要同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与创新能力,既要懂金融,又要精通信息技术,而这一复合型特征确实成为困扰金融信息化整体学科定位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关于“人才特征”的定位问题。金融信息化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即具备“业务型”人才特征,又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即具备“研究型”人才特征。因此,教学过程究竟应侧重业务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应侧重理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毕竟,业务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以商业银行系统研发中心或分行科技部为例,业务型人才需要具备的是快速反应、快速学习能力,因为“应用构建”是其主要工作职能,通常包括数据库管理、业务平台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间接口管理、过程改进与调试管理等方面。而研究型人才的主要职能则主要包括数据跟踪与数据分析,金融建模、风险测试、业务创新等方面。综上可见,实际教学中究竟侧重业务性教学目标还是研究性教学目标,也是当前困扰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从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来看,业务型人才培养应作为整体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而研究型人才培养应为辅助。这既符合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符合学科建设“从易到难”的发展规律。并且,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设计,在二者之间实现一定的平衡。所以,当务之急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和平衡上述两种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其关键点在于“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完整的跨学科教学框架,并基于该框架重构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为此,本文以下内容主要结合“学科框架”、“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金融信息化学科的构建模式与实践思路进行尝试性分析。
三、金融信息化学科建设框架与课程结构设计
(一)学科框架设计从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分类来看,金融信息化人才包括多个层面,每个层面涉及的专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各层次人才便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参考金融行业信息化进程来做统筹安排。具体来说,从历史发展看,金融企业的信息化有四个层次,渠道层、整合层、业务层和管理层。其中、渠道层、整合层与金融IT技术培训关系密切,业务层、管理层不仅与金融IT技术关系密切,还与金融工程、数据挖掘与计量分析、统计分析、风险管理、信用评估等非技术类金融信息化过程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从课程体系的结构安排(学科框架)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侧重“应用型”人才培训的“金融信息化业务与金融IT技术整合”方向;二是侧重“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金融信息化产品设计与金融工程创新”方向。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前者为例说明。
(二)教学课程设计
1.以银行柜员系统、前置系统、核心系统为主线的“银行核心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银行核心系统业务处理流程相关的“业务类课程”如:储蓄业务、国债业务、卡业务、中间业务、贴现、同城票据交换、基金、清算业务。(2)与银行业务流程配套的技术规范与开发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C语言编程B.使用gcc和编写MakefileC.Linux/Unix下C语言设计D.Linux/Unix下C语言编程-通讯应用E.Linux/Unix命令及shell编程F.SQL语言及Oracle下Pro*C编程G.Tuxedo中间件开发与管理H.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开发2.以网络银行系统为主线的“网络银行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与“网银系统”中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和相应金融背景知识相关的“业务类课程”A.网路银行系统框架分析;B.网络银行应用架构分析;C.网银系统安全设置与证书操作;D.网银业务:转账与清算系统;E.网银业务:电子支付业务;F.网银业务:信用卡业务;G.网银业务:黄金、外汇、基金、第三方存管、现货延期、国债等;(2)与“网银系统”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MVC框架B.ORM框架C.J2EE与EJBD.数据库技术E.网络技术F.HTTP与SSLG.PKI与CA管理H.测试技术3.以手机银行为主线的“移动金融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与移动银行业务与服务模式相关的“业务类课程”A.移动银行业务构成B.移动银行盈利模式C.移动银行服务与产品设计D.移动银行营销策略分析(2)与移动银行产品开发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短信移动网关SMSGB.WPKI与WSLTC.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银行开发D.移动银行中间件开发4.基于金融信息系统核心技术原理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本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金融信息系统中的一些“基础核心技术”,如:基础编程、核心安全、数据库管理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应结合实践来讲解,可参考的业务实训操作包括:(1)中国银联接口系统的模拟设计与开发;(2)在线支付接口系统的设计与开发;(3)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柜面缴费业务(中间业务)的设计与开发(5)银行自动叫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三)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金融信息化教学模式分析
金融信息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因此,与其相关的知识建设进程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任何一种新兴学科的发展,必然存在来自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挑战。因此,在金融信息化学科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边发展边培育”的模式,注重研究领域、实践领域中的新突破与新进展,并将其与教学过程融合,从而构建与现实同步的学科发展体系。实现上述构想的关键在于:需要建立一个稳固的、能融合企业界与学术界的平台,从而推动从“科研应用教学”的实践升级与知识转化过程。构建本文探讨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传统金融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具体实现步骤如下:第一阶段:知识储备与课程建设阶段(1)推出金融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概念、教学方法、教学框架;(2)设计并开发金融信息化的相关教学内容;第二阶段: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跨领域融合阶段(1)以高校院系为依托,成立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开发与上述内容匹配的课程体系。并与金融企业(如银行)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签署“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育体系;(2)基于上述人才培育体系,开发“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用于培养和考核金融IT类人才的职业素养。认证课程可包括“金融信息化核心技术”、“金融信息化业务与产品开发”、“网络银行与移动银行产品设计与开发”、“金融信息化产品定价与风险评估”等。第三阶段: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联合认证与人才输出阶段(1)以院校为依托,开展“金融信息化技术、产品创新与应用智能”研讨会,邀请相关政府部门(银监会、人行清算司、科技司)、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知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共同研究与分析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手段、金融信息化相关“标准”。(2)与金融行业及金融服务行业中知名企业签订金融IT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从而将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从学术及教学领域推广至企业界,并针对人才需求企业开展“一对一”的“定制化”培训,输出金融信息化人才。第四阶段:金融信息化教学与职业培训框架的标准化阶段(1)依托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联合金融IT服务外包企业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核心企业,定期金融信息化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在发挥学科研究优势的同时,与企业界联合开发可用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产品,甚至基于上述创新思想申报横、纵向课题支持,从而推动成果转化。(2)通过与不同协议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模拟系统”及相关模拟教学模块,并最终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金融仿真系统,并可尝试申报国家级实践教学成果。如果学科条件较好,还可以将这一系统作为自主知识产权,进行成果转化,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教学品牌质量,另一方面将产品向兄弟院校推广宣传,扩展产品的商业价值。(3)向“银监会”或“信息产业部”申请,成立金融信息系统工程师协会,并将上述“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推广为行业标准化认证。
四、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技术分析
1.1 深基础施工技术
若要保证高层建筑稳定,就必须有更先进的深基础施工技术。首先,选择好高层建筑的地理位置,根据地基的土质、承载力来选择;然后,在对高层建筑打地基时运用现浇和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的技术,现浇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有着极大的实用性,可靠性高、成本低,且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保证建筑安全。
1.2 预制模板技术
预制模板技术能够有效缩短高层建筑施工周期,让建筑施工有更高的时效性,一般采用滑模法与爬模法的施工方法,预制模板技术将二种方法有机结合,有效地改善了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性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大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工程成本。
1.3 钢结构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一般在高层进行,因此,必须要保证施工安全,而且高层施工对技术有更高的要求。一般高层建筑施工对钢结构施工技术要求极大,钢结构有着很好的稳定性,被广泛在高层建筑中使用。而钢结构极易导热,在施工上应充分考虑防火这一块。
1.4 混凝土养护技术
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且高层建筑施工需要大量的混凝土,因此,应充分把握混凝土的养护技术。为防止出现裂缝,一般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以及降温速度,降低混凝土的降温速度,增加其抗拉性,并且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来为高层作业运输材料,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施工前,通常都必须按实际要求级配强度等级不同的混凝土,且必须经过法定试验机构进行级配试验,再对级配报告进行相应调整,满足实际需要,在具体施工时按此标准执行。且施工时,应注意级配与现场施工是否相符,应通过试验调整试配以及调整现场砂石实际含水率才可确定砂的配合比。严格按照初步配合比计算和基准配合比的试配来调整以及确定。对养护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但在某些特殊的使用场景下,即使对配比、原材料按照规定严格标准执行,却出现了混凝土强度不够的情况,所以,施工时应加强对混凝土强度的评定。
1.5 抗裂缝技术
若要保证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并且改善建筑施工的质量,就必须有更先进的的抗裂缝技术。施工时应把“放”、“抗”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外墙应设分隔缝,以免拉伸收缩时引起墙体变化,并对钢筋的配置严格要求,必须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材质的墙体,科学调整保温层和隔气层,杜绝建筑使用时出现裂缝现象。
2、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实例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坐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也是上海世界金融中心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建筑物的规模为:总建筑面积为 、地上101 层、地下3 层、高度达 。
图1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外貌
下面各结构的有机组合形成了一个抗侧力好、效率高,并且结构安全、冗余度高的结构体系。
2.1巨型柱与巨型斜支撑
巨型柱 (内置钢结构的巨型RC 柱)、巨型斜支撑(巨型混凝土填充钢架斜支撑)、带状桁架(钢架桁架)组成巨型结构(如图2所示)
巨型柱采用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钢骨截面为热轧型钢或焊接构成截面。巨大的巨型柱立在建筑物的多个角部,其能够极为有效地抵御由于风和地震产生的侧向荷载。预埋在巨型柱中的钢结构可承载住从巨型斜撑传来的荷载,然后将这些荷载分散于巨型柱的钢筋混凝土区域。这些巨型柱也可承载从带状桁架传来的反力。而且,这些巨型柱能承载住不少于10层的钢结构、组合楼面及带状桁架等的自重荷载。
巨型斜撑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其箱形截面通过二块大型竖向翼缘板和两块水平连接腹板构成。翼缘板可承载住节点处的全部荷载,因而全部要和斜撑相连的部件仅同其翼缘板相连就可以了,从而极大地简化了连接节点的施工。此外,箱形钢管中的混凝土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和阻尼,使浇注时不需要用模板,很好预防部件中薄钢板发生屈曲。巨型斜撑不但能抵御侧向荷载,还能用在承载住从附近柱子传来的重力荷载。
2.2 混凝土核心简体系
核心筒是内置钢架的钢筋混凝土设施的核心(如图3所示);核心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但能承载住重力荷载,还能承载住因风和地震带来的部分剪力和倾覆弯矩。混凝土核心筒的平面形状沿建筑物的高度可进行三次变化。下部核心筒与中部核心筒的转换由3层连接,而中部核心筒与上部核心简的转换由2层连接。转换区核心筒的连接很好的促进了荷载传递。
混凝土核心筒顶部88~90层的墙体相对其他层厚度要大点,通常是确保有足够空间让伸臂桁架能够预埋进墙体之中。
2.3伸臂桁架体系
伸桁架,即在核心筒墙和巨型结构的巨型柱之间起到相互联结作用 (如图2、图4所示) ;伸臂桁架体系通过巨型柱与混凝土核心筒角部之间的三层楼高连接桁架组成。在埋有伸臂桁架的楼层里,核心筒的剪力墙中预埋了一道环状圈桁架,来给予伸臂桁架所要的后座跨。伸臂桁架和核心筒环状桁架由焊接截面钢结构构成。
2.4 带状桁架
带状桁架,即将每12 层的垂直荷载转移到巨型柱和核心筒墙上 (如图5、图4所示) ;带状桁架设置在每个避难设备层的附近,高度有一层楼高。带状桁架由焊接箱形截面及热轧宽翼缘型钢构成。带状桁架把荷载由较小的柱子传递给巨型柱,从而降低了相邻柱间的垂直位移不同,且给结构给予了多重内力传递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