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扎染设计任务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面料设计和展示》技能拓展课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以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教师通过“案例”或“项目”,通过“头脑风暴”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大的作用,在于既可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与人协作共事的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合以上因素,我在本堂扎染设计教学任务中采用了“项目任务引领”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扎染任务”的引领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个人到团体,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扎染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激情和创作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扎染工艺的艺术形象;了解扎染工艺中具象图案和抽象图案的表现;了解扎染工艺的染色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运用扎染工具完成扎染图案的扎制;能运用染色工具完成扎染图案的染色;能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民族情结和审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面料设计和展示》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技能拓展课程,根据本课程的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选取,扎染就是其中典型工作任务之一,以项目任务形式呈现,开发了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发现,学生刚开始学习扎染时特别有兴趣,但是一旦牵扯到比较繁琐的工艺方法之后,或者制作出来的效果不如预期的好,有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最后放弃制作,或者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安排教学时如何将教学的难点化解,如何让学生带着渴望去学习,如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本次项目课程上将内容做了细分,先让学生寻找灵感来源,提出设计方案,绘制草稿图,完成具象图案的扎制和染色,然后吸取经验、调整方案,设计抽象图案,完成扎制和染色,最后小组讨论,设计一幅小组作品,完成扎制和染色。教学过程由简到繁,递进式的教学模式,一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究欲,并让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就感。
重点:扎染工艺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过程。
难点:扎染图案的预设美观性。
四、学情分析
中职校的学生都有共通点:学习理论知识都毫无兴趣,但一旦是动手操作的实践课,都跃跃欲试,所以我明白像扎染这样的有意思的课一定是学生很喜欢的课程,难点就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而在以前上课的时候,都是以传统教法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能持久,这一次通过行动导向法的培训,我把培训的成果直接应用到本课程中,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全都调动起来了,她们都关注自己作品的成败、关注同伴及老师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
五、教学方法
(一)小组协作完成项目,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在项目任务引领的前提下,分组合作学习,将基础好差学生交替开,有好带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展。
(二)引导文教学法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完成个人设计方案,并积极小组探讨,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好地培养独立自主、自觉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好理解扎染工艺的制作方法。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扎染工艺的工艺过程和制作方法,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六、教学材料及教学媒体
教材、参考资料、网络、杂志、扎染的工具和材料、PPT幻灯片、个人和小组设计方案样本、小组实施计划样本、评价表。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信息。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激发学习扎染的兴趣。组织学生去参观少数民族工艺馆,欣赏历年优秀学生作品,教师准备好设计方案样本、评价标准、作业要求等。
课后作业:自由分组(基础好差学生交替开)。
(二)呈现任务。教师下发任务书和学习材料,学生了解扎染工艺制作方法,明确项目任务及要求。
课后作业:搜集灵感来源(可从网络、杂志、照片、实物等途径搜集);提出设计方案(每人至少3个)。
(三)项目计划。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设计方案样本、评价标准、时间安排、作业要求等材料制定个人设计方案,与此同时教师指导素材是否合理,如有不合理尽快修改。
课后作业:完成个人设计方案,准备工具材料,教师指导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进行修改,绘制具象图案草稿图,教师检查学生草稿图,尊重学生创意,在必要时进行修改。
(四)项目决策。确定草稿图,在比较、讨论并和教师交流的基础上确定小组设计方案,尊重学生思考,在学生方案有重大错误时干涉,学生在设计方案基础上制定实施计划。
课后作业:学生扎制具象图案面料。
(五) 项目实施。制作过程:构图{10分钟}扎制(线缝、夹扎、捆扎、折叠等){30分钟}浸泡{3分钟}染色{20分钟}水洗{3分钟}解扎{10分钟}熨干{4分钟}
实施过程:首先完成具象图案的扎制和染色,在这个基础上吸取经验、调整方法和工艺,修改失误的地方,然后设计抽象图案,完成扎制和染色,积累经验和明确工艺效果,最后小组根据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完成一幅小组作品,产生成果。
课后作业:在课堂制作过程和作品成果基础上修整设计方案,教师予以确认。
【关键词】环境设计 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33-02
一、环境设计专业历史沿革及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名称,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为仿效日本,而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一时间,全国众多设计院校步其后尘、纷纷效法。本专业所涵盖与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场景雕塑、绿化、道路)、建筑装饰装潢等等。但其名称的确立备受争议,特别是“艺术”二字的出现使它与国外相似专业的名称相冲突。近期,我国高校专业名称目录中,将该专业名称确立为“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相较于其他专业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设计方案在现实中的实施性,所学部分内容具有相应的专业规范性。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兼具着对美学理论上层建筑的领悟与实际施工实践能力的掌握。
二、传统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实践性强是本专业设计类课程最大的特点,同样也是学生学习中最大的难点。因此,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近乎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全方位的设计能力。而在现实的基本教学过程中,却以多媒体课件讲解理论知识内容及设计案例分析最为常见,其并不能较好的为学生诠释所学内容。虽然一些设计原则和规律可以通过简单案例图片讲解,但环境设计的主体毕竟存在于三维空间甚至是四维空间,诸多理论知识只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感到难以掌握。
就目前本专业教学情况而言,无论是在教学内容选择还是教学方式运用都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只限于本专业,忽略了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其次,教学模式太过单一,基本采用教师讲授知识内容并布置作业的方式,缺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降低了教学效果。再者,对于学生的设计成果,只以成绩高低的形式作为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失去了对学生二次教育的机会。
三、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通过上述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并对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本课程教学过程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综合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依据自身特点,开设的一系列设计课程之间不仅相互关联,还与文化、历史、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构建多学科、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本专业作为一门综合设计学科的专业特点。因此,在相关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这一综合性的特点指导学生,使其认识本专业设计课程的性质以及在专业学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端正理论学习的态度,深刻了解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注重自身的基本专业素养的提升,其中也包括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
此外,在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并注重文化历史的熏陶,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热爱等。这样通过将多学科的知识交融贯通,提高学生全方位的专业素养,为日后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系统多元化课堂教学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性质,在实际教学中,应摈弃以往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注重全方位的互动交流,并通过一系列相互连贯的教学模式,这包括初期图书阅览式“头脑风暴”构架创意思路;中期思维导图绘制辅助设计方案以及后期小组探讨合作交流、作业评审等。
1.图书阅览式“头脑风暴”构架创意思路
设计之初,对大量现有文献资料、图片讯息的阅读分析,有利于开拓思维并引导设计师完善自己的设计构思。在较短的时间内,设计师可通过摄取大批高质量的信息与设计思维相碰撞,从而形成独具创意的设计构思。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集中组织学生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根据自己设计的内容选择阅读大量的书籍,反复观看相关案例图片,为自己的设计方案构架创意思路。这种方式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头脑风暴”,不是个人与其他小组成员的探讨商议,而是自己在脑海中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否定,最终得到一个独特的创意思路。
2.思维导图绘制辅助设计方案
通过上述的教学方式,创意思路被初步确认下来,但它只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稍纵即逝,是一种不稳定的存在。这就要求学生快速的将构思出的创意表达出来,表达方式以文字和图形为主。但是无论单一的哪一种,都不能完全快速、准确的充分表达这些创意思维,而思维导图绘制就可以快速的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仅具有文字的说明性,还具有图形的直接描述性,并且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可将创意思路内容记录下来,并展开发散,从而进一步完善创意。
3.小组探讨合作交流
实际的设计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而是学生根据教师给予的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案、教学设计,以五人为一团队分派研究所涉及的知识理论,并各自推选团队内的某一成员上台讲授共同完成本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以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整个学生活动的过程,由任课教师进行调控,对学生整体讲述的课程知识进行梳理,查缺补漏,确保教学过程系统化、理论化的完成。并形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完成的创新能力。
作业评审的过程也应引入学生的参与,如将作业讲评的方式模拟成真实的设计方案竞标的现场,安排学生团队进行方案的汇报――包括设计的理念及来源、设计创意点的形成、运用的设计手法等。然后组织学生评委进行提问,并做出评价给出修改建议。这样讲述方案的学生不但锻炼了竞标的能力,还可相互比较,全方面了解自身方案的不足;当评委的学生则可通过对不同设计方案的评价,了解到一套设计方案如何评价、如何完善。虚拟课题的设定,也根据真实的招标要求,形成“真题真做”的效果。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才和随机应变能力的机会,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做好铺垫。
(三)成果展示反馈教学
根据本专业的特色要求,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案中标后应进行公示以获得大众的反馈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最终的设计方案后,也应通过适当的规模、形式进行展览。再收集参观者的意见,形成此次学生作品的客观评价并反馈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静态展览,将学生绘制的设计方案构思、设计效果图及施工图打印制作成展板并制作模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模不同的作品展览,可以是班内展览、年级展览、学院展览,也可以在全校举办课程设计成果展。
动态展览,通过电脑辅助设计,可将设计方案制作成三维动画,并通过后期合成影视作品。其内容不仅是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整个设计过程或者课程学习的过程,最后通过校园多媒体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览,形成一定的规模,逐步扩大涉及范围,使之成为社会或相关用人单位了解本校学生专业能力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董志峰,互动式教学: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2).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关系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接受、体验、发现、研究和创新相结合的五步创新教学模式是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较好的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一流人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校的创新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直接为生产一线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对高职院校而言,仅仅做几个实验和一次课程设计是远远不够的。2006年在对机制0507/08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试探性的进行了创新教学改革,现将取得的经验总结如下。
1五步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接受教学为主,教师讲学生听,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改变这一方式,就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倡导接受、体验、发现、研究和创新这一环环相扣,与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五步创新教学模式。
1.1接受
接受就是指在处理基本理论教学时,要明确学生应接受哪些知识的问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对其初步的感性认知是五步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接受也就是老师应重点讲解什么内容的问题。传统的重点在于因而不在于果,重视每一个公式、每一个论点的推导,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创新教学要加大实践教学,就必然不能再一成不变的逐点讲解了。应只讲其结果而不讲其原因,以节省课时,然后尽可能多地进行实例分析,讲清机构的运动、特点和应用。
在对机制0507/08班试探性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带现有模型和教具,在课堂上分析其运动和特点,并引入与之相应的实用简单机械,分析说明再此处利用该机构的优点,并尽可能多的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
1.2体验
体验是指要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体验所学机构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各种简易机械进行机构分析,加深学生对各种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与应用取得更深的认识。在接受教学的基础上,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机构按下面的表格进行分析:
该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例分析中若有N名学生的结果完全相同,则这些学生作业成绩X=100—30×N。实例分析要求画出机构运动简图,并分析该机构用在此处的优点,能否用其它机构代替等。
1.3发现
发现是指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对简易机构的分析,发现其中设计不当或有待改进的地方。或通过对生活和生产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两到三份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而发现的一些需要改进或解决问题的分析报告,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喜欢观察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一切创造和革新的前提。
1.4研究
研究是指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再深一步研究讨论,提出改进或设计方案。在实施中,首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需要改进或解决问题的分析报告进行集体讨论,找出其中适合学生进行改进和设计的方案,然后以自愿的形式自行分组,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改进或设计方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求每位同学最少参加一个小组。设计方案不仅仅是纯机械的,大多数是机、光、电一体化,甚至纯电子的设计,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所学、所知、或通过查阅资料所得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使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5创新
创新是指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好的、可行性高的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和模型制作2。组织讨论、评比学生研究后提出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从讨论结果中选出几个经过讨论、改进、可行性最大的设计方案,以小组成员为主干,全班学生为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方案的初步设计和模型制作。
2选择性实施后发现的问题和改进设想
2.1改进评分标准。提高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的程度
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好多学生在初期还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但当需要花费比较大的精力或遇到一点困难时,就不能即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因老师督促学生的手段较少,导致能按要求完成的学生仅有十几名。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老师约束学生最有力的手段。依据我院制定的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评分标准,就算平时成绩为零分,学生也能及格。从而导致了一些学生的惰性心理。为了提高老师对学生的约束力,提议如图1对我院制定的评分标准加以改进。增强课外作业成绩,消除惰性因素,促使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2.2应加强实验和现场教学的管理
学生对实践兴趣极高,管理不好就无法进行教学。因而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并积极寻求其他老师和师傅的帮助,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分析
表2反映课程结束后,本班与未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机制0505/6班的教学效果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因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问题,没有完全按照上述的教学步骤完成试点教学,但教学效果有较为突出的体现。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5004
目前,在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日益受到重视,急需高层次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的大背景下,建筑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元的形势。为了应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经济、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以及建筑与城市诸多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基本观念,建筑院校普遍以设计专题为核心,同时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整合完善建筑教学体系。建筑经济类课程作为研究建筑经济价值的选修课,部分建筑院校对其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如实行建筑经济专题模块化教学和典型案例教学等[1-3]。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本科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建筑经济分析的训练必须与建筑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应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牢固树立建筑经济分析的理念,养成经济分析与建筑设计同步的思维习惯。这也是提高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
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
(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
(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
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n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
(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
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
(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
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
(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对课程设计进行二次评价(如图1)。
(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
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 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
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 模式, 即“ 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
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
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
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斫ㄖ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 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 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
参考文献:
[1] 郭汉丁,郭伟,马辉. 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8-121.
[2] 阮连法, 匡亚萍. 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72-74.
[3]苏平.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育初探[J].华中建筑,2011,29 (11):169-172.
[4] 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S].2011.
[5] 杨昌明, 庄惟敏. 建筑设计与经济[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
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园林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整个园林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及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国内外园林发展简史、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构造要素、公园规划设计、广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及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等内容。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形条件下各不同类型绿地的综合分析、解决场地存在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问题,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学时偏少,教学深度难以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园林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而以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为72,按照这个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每个部分的内容都讲到,势必会造成每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浅尝辄止,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容易把握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往往是对某一章节内容刚刚入了门,又开始了其他部分的练习。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因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覆盖面,所以很难将课程内容细化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设计深度,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深度难与市场需求接轨。
(二)缺少设计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力源于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学习动力,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园林设计专业更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设计氛围。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美术基础,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更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这对于学生设计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提高均产生不利影响。
(三)互动较难,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虽然在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环节,但由于师生比较低,所以在课堂上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学生学习还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总是感觉上课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学生也必须要融入课堂,只有融入课堂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四)课程考核以试卷为主,考核形式单一这门课程一直是采用试卷考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因试卷考试都是以理论内容为主,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是对书本内容进行短暂的记忆,考试过后内容很快就忘记了。通过课程考核很难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原理与方法,更难以真正考查到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及表现能力,这也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考核多样化是不相符的。
三、具体的改革方法与措施
(一)调整教学大纲,满足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鉴于该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学时偏少的问题,在2011年5月份我们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与特点,重新编排了园林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根据新的培养计划,我们又于2011年的6月-9月重新调整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与实验大纲。修改后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108学时,共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课占48学时,实验课占60学时,分别在大二下学期(理论:30学时,实验:24学时)和大三上学期(理论:18学时,实验:36学时)完成。调整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得到补充,课程内容也更趋于合理,与其他课程衔接更加紧密。通过到设计院所进行调研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总结与探索,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参照课程内容选择了实际工作中接触类型最多的几种城市绿地类型,在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调整的同时,将原有园林史及城市规划部分删除,保留园林规划设计核心部分,并将其整合为八个课程设计模块,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也便于教师授课及学生课程设计的进行。这八个设计模块分别是:组合花坛设计、城市街旁绿地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新的大纲更加强调实践锻炼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作业的实际训练使学生最终能够达到用人单位对园林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从最近几年园林设计毕业生都有到大型设计院和外企工作的情况可以看出,园林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基础
1.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生尽快熟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要求、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参考书,让学生提前收集参考书及设计资料。在平时的课程中向学生强调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为其提供景观设计类网站及大型论坛,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浏览与专业相关的网站与论坛,多积累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强化专业定位,培养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2.利用课程教学实习,增强学生知识面及专业自豪感该门课程有为期两周共40学时的教学实习,因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故安排一周时间参观苏州古典园林,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古典园林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典园林常用的设计方法。在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完成钢笔速写10幅,并安排测绘任务让其体会园林空间布局与划分的技巧。另外一周则安排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际项目的方案与祥图设计,学生最后上交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图纸。最后实习的总成绩由方案图纸(40%)、钢笔速写(30%)、实习报告(20%)、平时表现(10%)构成。实习结束后,将实习作品进行汇报展览。通过连续几届展览的举办,扩大了园林专业的知名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组织设计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实际建设项目及创新课题从2009年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个设计团队,每个团队设组长一名,团队成员3-5人,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规划项目及创新课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学生设计团队已参加并完成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的规划设计项目20余项。这一模式是参照规划设计院的团队管理工作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均很有帮助。
(三)加强交流互动,锻炼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协调能力协调能力对于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学生来说异常重要,特别是进入到工作单位后,无论是在前期的方案设计阶段、还是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或是施工现场指导阶段等,都需要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一能力也是招聘单位特别看重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正常的课堂提问及课程作业讲解,我们还做了一些师生互动方面的尝试。
1.汇报课程设计作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师而言,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表达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图纸的表达,即通过图纸将设计理念展示出来。二是指语言的表达,即通过优美的讲述对设计图纸进行阐述。在园林规划设计实验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做一个景观设计方案都要自己上台进行汇报、讲解整个方案的内容,把自已的设计想法与设计理念表达出来,由任课教师根据其设计方案、图纸表现以及语言表达等情况对设计图纸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模式能够突破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的情况,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掌握学生的设计习惯,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形式要求学生每一次课程设计作业都要在课程教师指导下经过2-3遍的修改,最后才能绘成正式的图纸交上来,这样做一是能够保证设计作品的质量,二是在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中对学生的设计思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在设计方案的探讨中,逐步了解并掌握其思想动态、设计习惯及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思想及表现形式。在图纸的每一次修改与讨论中都伴随着师生的相互探讨、交流意见、发表看法等互动形式。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比在大课堂上的互动效果要好,且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很快。
3.适当激励,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现在的学生个性与自尊心都很强,如果对其设计作品一味地否定或挑毛病的话会使其对专业课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设计作品时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带有教师个人的喜好。对其设计作品的风格应予以肯定,这样做也便于学生培养不同的设计风格;同时应对其设计作品中的闪光点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表扬,以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心。具体方式除了口头激励,还可以将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展览定期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优秀的带动不足的,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浓厚的设计氛围。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所要求的全部设计内容,这是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所必须达到的能力。
1.采用快速设计+图纸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的特点,我们改变了课程考核方式,不再通过试卷对其进行考核,而是通过快速设计与课程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快速设计成绩占50%,课程图纸作业成绩占35%,平时成绩占15%。具体内容及所占分值见表1。快速设计成绩主要是由授课教师给出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4个小时内快速绘制出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并达到设计要求,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提交的设计图纸给出成绩;课程图纸作业是指每个学期所规定完成的4个大的实验项目设计图纸,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交图纸给出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其中课后作业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布置的,这个作业是一个综合公园景观设计作业,且是属于课外的,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由课程教师组织协调,于每周三下午将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拿到一起讨论,授课教师要对每一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指导。经过8周的时间,将每个小组的设计成果组织到一起,做成一个PPT文件进行汇报。具体办法就是每一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将他们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每个组的汇报时间约十分钟,课程教师和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个小组所做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2.调整课程设计的考核数量与质量课程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设计一直是该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了解、分析、设计、绘图,锻炼其分析场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于这一情况,我们调整了课程设计的质量要求,同时增加图纸的数量,由原来的一个课程设计一张A2图纸,增加到2张以上A2图纸,设计内容也由原来只要求一个平面规划图、两个透视图,到要求增加场地功能分区图、交通分析图、视线分析图、竖向设计图、断面图以及局部景点祥图,通过质与量两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及图纸表现能力均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