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学;实践教学;教学研究
在“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感觉到其中部分内容作为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技能,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环节存在着一些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目前的教学环节设计当中,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协调性不是很理想,由于学生的课程实践环节与相关课程存在一定的交叉,导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能反而忽视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环节,使得学生在一些重要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中失去学习的机会。
一、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专业涉及到的主要实验与实践课程分为两类,包括:一是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与模拟交易在内的金融实验课程,这一类实验涉及的课程包括投资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等课程,在全国高校的应用比较广泛,开发出来的实验软件相当多,主要是针对公司所进行的财务分析,针对外汇所进行的汇率分析,以及相应的证券、外汇、期货等的模拟交易;二是包括一些注重提高理论分析能力的实验课程。这一类涉及的课程主要包括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学等在内的课程,注重的是对于一些金融理论的解释与运用,以及针对金融风险的分析,对于学生的专业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的对象包括投资组合模型的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引用、风险资产与风险价值的计算、利率风险(债券的价值、久期、凸性)、期权定价模型的计算与运用等。这两类实践尤其是后者在金融专业教学环节中尚未真正地实现有效的协调,主要原因在于课程之间的协作程度比较低,也与金融专业的特殊性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每一门课程都有着自己的侧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很难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内容在自己一个学期的教学中进行很好的结合,所以实践环节就成了其中比较薄弱的一环。第二,金融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交叉。教师对这些交叉的内容一般都没有将之设计成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往往这些内容正是串联起相关金融核心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之间也没有进行很深入的沟通,结果导致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第三,金融学课程的一些实验与实践环节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尤其是投资组合和资本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学习,并不是像已有的一些财务分析软件和模拟交易软件,需要用到简单的数据库,或者通过EXCEL等基本的电脑程序来传授,这样也增添了相当的工作量,所以导致这一类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开展。
二、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目标
作为经济学当中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分支,金融学已经逐渐地从原来的以货币、银行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扩展到以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学科。在金融学的学习中,对金融市场中各类金融工具的定价与风险进行分析的能力培养应当成为教学重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以理论学习为主,但却需要有一定的实验辅助。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只是纯粹的理论教学,可能会削弱学生的竞争力。所以说发展项目所提出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提升自己的竞争档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实施范围包括商业银行、外汇交易、公司金融、财务、资产评估等。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金融理论实践机会,而不是简单地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交易操作或者进行的一般分析。通过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把握与金融理论相关的投资组合与资产定价理论,以及资本结构相关理论,提高实际的操作与分析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证券交易软件、EXCEL等工具建立分析框架,将金融市场各类相关的数据运用到各种模型当中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未来的工作实践打好基础。
(二)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内容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在于,以协作的精神将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通过大型作业的设计与应用,辅之以前期大量的实验成果,将应用型教学落到实处。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一是安排大型作业的前期实验内容。整合与实验相关的金融学理论与知识,实现实践课程的分类管理。通过整合课程的实践内容,按照相同的特点归类,前期安排7到8次实验课程,每次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让学生对金融学的实践运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与理解,内容主要针对金融学几大核心内容:模拟外汇交易及证券交易软件的其他功能运用;证券收益与风险的数据提取与计算;EXCEL电子表格的运用;证券投资组合运用基础;多项证券组合的最优权重计算实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实践应用练习;资本结构案例分析与实践;公司金融财务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等。二是安排大型作业的内容设置与教学目标。在前期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协调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的教学结构,将与实践有关的内容重点落实到最后的大型作业。通过课程重点设置,实现集约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系统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一次大型作业的设置,系统完成对学生《金融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与提升:熟练运用证券投资软件;熟练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熟练掌握投资组合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熟练掌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对外汇交易工具的分析;熟练掌握商业银行业务技能等。二是安排大型作业的实践形式与考核方式。大型作业的安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他们在课后以团队形式完成这一综合性的任务,并上交电子稿;第二阶段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书面作业,进行演示和课堂讨论。
(三)金融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关键
要完成教学改革任务,关键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在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以金融学理论的逻辑框架为基础,系统讲述教学内容,充分借鉴国内其他大学和国外大学金融学教学优点,重视细节和系统性,使得学生能够对相关理论基础有比较好的了解。二是前期实验的实用性。大型作业的前期试验安排非常重要,能够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试验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相对比较难的理论;三是学生对工具运用的熟练性。大型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非常熟练地掌握各类工具,包括软件的应用、EXCEL电子表格的应用,收益和风险相关内容的设计。四是课程时间安排的科学性。金融学最好是安排成2+3的授课形式,这样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试验时间,保证能够在学期第10周之前能够完成该大型作业的所有内容。
三、金融学实验教学实践的主要方法
(一)实施步骤
第一步是金融学课程教师之间进行教学交流,整合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任务就是将主要的一些实践内容按照逻辑框架,配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建立金融核心课程的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体系;第二步是设计金融学理论相关实验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将一些重要的金融理论应用实践内容进行归类与分析,并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主要是通过EXCEL中的一些工具如规划求解来设计和解决投资理论中的实际运用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开始试运行。第三步是从学期一开始在这门课程的实验课程中引入相关实验内容,在每次3节课的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报告。预计通过一个学期的准备,基本实现相关实验内容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第四步是课程负责人与其他课程教师进行互动,协调各自的教学重点,将大型作业的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到教学当中,按照课程的特点完成实践内容的安排,以相关课程为辅,推行实践教学计划。
(二)实施方法
论文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 差异化教学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金融学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一、总体研究状况
在类型比较中,规范型和综述型占六成以上,实证型数量不多,这直接反映了我国行为金融学研究水平落后的现状,关注的焦点仍然停留在对理念的认识阶段,未能转移至应用研究方面。这是与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兴起和发展时间较短的现状相一致的。
1998-2003年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对行为金融学的总体综述,2003年以后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性研究逐渐增多,而其中的大部分是对证券市场的研究。
二、具体研究内容
(一)基本理论
个体行为研究。一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典型代表《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异常探讨——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我国权证市场个人投资者行为异象的行为金融学分析》。发现我国证券投资者存在的一些认知偏差和非理,主要表现为政策依赖性心理、过度自信、处置效应、赌博与投机心理、庄家情节。
群体行为行为研究。主要表现为对羊群行为的研究。典型代表是苏玮的《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研究》,他们比较成功的地方把羊群行为的研究方法体分为两类:一是以股价分散度为指标,研究整个市场在大幅涨跌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二是以基金等特定类型的投资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它们的组合变动和交易信息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
对非有效市场的研究。一般方法是通过研究有效市场成立的假设不成立来证明有效市场假说也难成立。典型代表是侯成琪的《行为金融对有效市场假设的质疑》,他从非理、系统性偏离和有限套利三个方面对有效市场成立的假设进行了质疑。
(二)与经典金融学得区别
行为金融学是在经典金融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试图完全以往的理论,而是开拓金融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力求完善和修正金融理论,使其更加可信和有效。国内对此研究的比较深刻透彻的是李心丹教授,典型代表是他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体系及展望》。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涉及学科技领域、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过比较。
(三)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对证券市场影响的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典型思路是首先发现实际市场中的不同于有效市场假设的异常现象,然后用不同于理性人假设的有限理性,或群体行为,或非有效市场特征来解释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
投资理论在资本市场的应用。行为金融投资决策基础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价值理论,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包括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BSV模型以及DHS模型等。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主要包括反价值策略、技术策略、行为控制策略。比较典型的是阳建伟的《行为金融及其投资策略》,在对投资者心理、行为特征以及认知偏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投资需要的角度出发,对行为金融学主要投资策略的反向投资策略、动量交易策略以及成本平均和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之后魏李翔的《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分析》又对这领域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相对强度交易策略和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
封闭式基金研究。比较典型的是梁冰的《证券市场过度反应行为与封闭式基金价值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前期收益学说、风险学说、规模学说、询报价效应学说以及行为金融学等视角对过度反应现象加以分析,发现我国基金市场存在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封闭式基金存在着典型的跟随指数的齐涨共跌现象,市场存在趋势效应。之后伍燕然的《不完全理性、投资者情绪与封闭式基金之谜》通过检验封闭式基金价格的过度波动说明我国市场的非有效性和投资者的不完全理性,因此有必要采用不完全理性的理论来解释基金折价;基金折价变化与新股的月度平均首日收益率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由于后者反映情绪,间接证明基金折价变化,也反映了情绪。
估价。国内是在2001年将行为金融理论应用于金融资产定价的。其中以郑伟《预期与金融市场价格行为》为代表,他放松理性预期的假设,重新定义了准理性预期的表达式,并用它来解释金融资产。之后胡昌生的《行为金融与最优资产定价》介绍了最优资产定价模型,也引入预期理论对传统的定价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直到2005年以后行为金融的定价理论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典型代表是吕东辉的《农产品期货价格形成机理研究》。
证券市场操作行为。市场价格操纵者可以利用投资者的行为偏差,通过操纵价格来获得利润。在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周春生的《中国股票市场交易型的价格操纵研究》,研究了在市场不允许卖空的条件下,交易型价格操纵发生的条件,最后发现非充分理性投资者的存在和有限套利的制约是交易型价格操纵获利的重要原因,投机者套利能力越弱,操纵者的价格操纵越容易获利。在这方面研究的比较有趣的是徐谡的《股评家是先知吗——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股评研究评述》,他对我国的股评家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股评家大体上是诚实的,他们的投资建议使得市场更加有效。但也应认识到股评是存在偏差的,股评背后的陷阱大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不完全理引起的。
(四)行为公司金融
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比较透彻的是朱武祥,他的《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研究发展及实践意义》,他认为这一理论关注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非理性对公司资本配置及绩效的影响,包括资本配置战略及投资行为、融资、行为、股利政策三方面。公司管理者非理性体现在过度乐观和自信,导致过度的兼并收购和过高的并购价格,虽然在短期内有增加公司价值的一面,但在产品市场竞争和资本市场不完美的条件下,很可能增加公司的财务危机,破坏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
阻碍公司资本增值。之后,陈昆玉的《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发展评价:起源、心理学基础及研究发展》研究了投资者理性+管理者非理性、管理者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三种模式,解释了一些传统公司金融难以解释的困惑和现象。
(五)风险管理理论
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比较透彻的是姜继娇,杨乃定,他们的《基于行为金融的机构投资者IRM实证研究》建立了行为金融学的风险度量模型,并据此调整了传统行为证券组合理论。与传统金融范式下的风险管理相比,该模型考虑了心理因素,更加逼近现实的风险决策情景,在宏观层面上反映为决策者风险偏好的动态性特征。
物流金融服务是伴随着第三方物流而产生的,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创新产品,也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国外物流金融发展已初具规模,有较为成熟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还有法律制度作为保障,而国内物流金融起步较晚,各种制度也不够完善。一般认为,物流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物流金融侧重于供应链的角度,它是指物流企业有效整合物流、资金和信息,调剂资金余缺,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实现物流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狭义上的物流金融,指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开发金融产品,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紧缺的活动。这些融资活动除了传统的存款与贷款等方式外,还包括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等。物流金融整合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高了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二、物流金融的法律主体
传统的融资活动由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组成,银行发放贷款,解决了融资企业的资金紧缺。物流金融作为供应链发展的结果,是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创新。因此,物流金融的法律主体除了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之外,还有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和融资企业是贷款的供求双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二者的协调人。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运输、仓储和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也可以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场所用于质押物的储存、物品监管等。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使融资企业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也为银行资本解决了投资渠道。物流金融作为一种高价值的增值服务,也是第三方物流行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金融机构。
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中为融资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银行为了降低金融风险,需要融资企业提品质押。而产品质押,除了需要特定的场所以外,还可能涉及到专业的物流技术。要解决质押物的储存、监管等,商业银行需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由物流企业来完成。这样物流企业的服务范围得以延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金融服务。
(三)融资企业。
融资企业是物流金融的实际需求者,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它们通过动产质押等各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融资企业受到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抗风险能力比较差,迫切需要得到物流融资服务的支持,以解决资金链短缺的问题。在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上充当了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之间的协调人。
三、物流金融的法律实践
按照金融在供应链中发生的环节和作用,物流金融可以分为物流结算金融、物流仓单金融、物流授信金融等。在物流结算金融中,物流企业利用各种服务创新为融资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主要有代收货款、垫付货款、承兑汇票等业务形式。物流仓单金融主要有仓单质押模式。
(一)代收货款模式。
它是指物流企业与卖方企业先签订协议,由物流公司向买方收取现款,并为金融机构提供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并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代收货款模式是物流金融的初级阶段,它为物流公司直接带来收益,同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垫付货款模式。
它是指供应商与买方(融资企业)签订买卖合同后,发送货物到指定的物流仓库。物流企业向供应商签发转移货权的凭证,同时将货物信息发给银行,由银行按照货物信息向供应商垫付货款。在买方向银行履行支付义务以后,银行开具提货单给借款企业并向物流企业发出指令,融资企业提货,完成货物所有权的转移。
(三)仓单质押模式。
它是指融资企业将其拥有所有权的动产送到指定的仓库,由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检验后开具专用仓单,融资企业对专用仓单作质押背书作为融资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通过仓单质押,融资企业可以解决融资问题,可以促进经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金融机构通过仓单质押业务可以增加放贷机会,降低贷款的风险,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物流企业也可以扩展服务内容,增加收益。在仓单质押的业务流程中,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借贷合同关系。银行是资金提供方,融资企业是资金需求方。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和银行三方之间签订《仓储协议》,确定了货物的质押性质。(四)保兑仓模式。保兑仓模式是仓单质押模式的延伸,它有四个主体: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生产商和融资企业。四个主体先签署保兑仓业务的合作协议。融资企业先要向银行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履行担保义务,然后银行开出承兑汇票。制造商收到汇票之后,即可向物流仓库(保兑仓)发送货物,货物到仓库之后转为仓单质押,物流企业根据银行的指示向买方发货。保兑仓模式是银行信用的体现,它能有效地保障生产商回笼资金,同时为经销商提供融资便利,解决购货的资金难题。保兑仓业务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资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物流金融的法律风险
按照巴塞尔协议,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活动存在违法或违约行为,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或风险的可能性。
(一)传统的物流金融风险。
传统的物流活动中,中小微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的中心,它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银行的风险源于债务人不能按时还款或者企业破产所造成的损失。
(二)缺失法律规范导致的风险。
在西方国家,物流金融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成熟,几乎所有的物流金融活动都有法律规范作为保障,使物流金融中的债务关系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当发生不可预见的意外风险时有可以依据的法律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完善的法律规范可以减少债务人的负担,强化债权人权利的实现,减少了不良欺诈行为。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较快,但是缺少统一的物流立法,使得物流金融的创新步伐缺少法律规范的保障,物流金融创新仅局限在经验层面。目前,业内只有《合同法》和《担保法》的相关条款作为法律依据来解决的商业纠纷。这种外部风险导致物流金融交易的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交易一方或双方可能因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保护而遭受损失,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五、结语
关键词:本三院校 金融专业 人才培养 SWOT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一些热门专业在各高校兴起。如金融专业,即便在理工科院校开设比例也达到了7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热门专业。这主要源于金融行业迅速发展和稳定可观的收入。但高收入伴随的往往是高门槛。金融机构对重点院校和财经院校的情有独钟让普通本三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倍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专业对口的求职梦想很难实现。面对这一瓶颈,普通本三院校应主动应变,发挥比较优势,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应对社会发展与金融产业革新要求。
1 普通本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由旧金山大学哈佛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SWOT是英文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的缩写,即组织本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对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与概括,通过调查分析后依据一定的秩序以矩阵形式排列出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法,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1.1 从优势(Strengths)角度分析
本三院校具有灵活的“民办”特征,具有较大的办学自,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机制配置资源。从全面学分制改革试点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改革发展经验来看,培养多学科渗透交叉的金融专业人才有着天然优势。“文理交融、专业渗透”的理念为培养专业特色化、知识多元化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提供了土壤。
1.2 从劣势(Weaknesses)角度来看
本三院校新兴热门专业缺少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特色。大多生搬硬套专业财经院校“专业核心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开设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较薄弱,专业功底不够深厚,实践经验缺乏等都成为其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1.3 在机会(Opportunities)方面,金融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金融人才就业范围较广,金融机构多元化态势明显,金融类人才前景广阔。近年来,国家政策强调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中小金融机构,所带来的金融领域变革对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的激烈竞争势必导致人才争夺战在全国城市金融界的掀起。
1.4 就威胁(Threats)而言,挑战主要来自行业与院校自身两方面
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结构性不均衡现象日益明显,金融人才市场供需脱节矛盾较为严重:高校作为人才供给方,呈现的是金融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困难的供大于求现象;而许多金融企业却又难觅适用人才,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精英教育制度下,本三院校从一开始就面对着文化传统的桎梏,相对较低的录取分数和高额的学费难免让许多家长和社会人士产生本三院校即“拿钱买文凭”的世俗偏见,对其办学质量严重质疑。名牌效应导致本三院校的毕业生在不平等竞争中压力巨大。
2 本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2.1 优势-机遇战略(S-O战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本三院校办学相对灵活的机制,探索全面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平台+模块”课程框架和专业培养模式,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就业取向,确立专业人才特色发展的方向。这种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金融等新兴热门专业的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毕业生社会满意度,提升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2.2 劣势-机遇战略(W-O战略)
发挥母体高校的优势,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用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通过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海外杰出人才等举措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同时通过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职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深化校企合作,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2.3 优势-威胁战略(S-T战略)
发挥传统学科优势,强化外语教学,通过错位发展,探索金融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一方面,着手小处,立足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金融机构,培养精通金融实务操作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一方面,着眼长远,注重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多种能力并重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2.4 劣势-威胁战略(W-T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质取胜,提高综合竞争力实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优秀金融人才。正视自身劣势与不足,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实现合作共赢。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差异化竞争战略赢得市场空间,化解竞争风险。
参考文献:
[1]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2]李俊,刘琳琳.基于SWOT分析的工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3]周斌,杨明华.“SWOT”模式对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启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