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体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会计;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一、环境会计基本理论
随着当前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公众现在希望企业的财务报表能够反映考虑了环境影响后的财务数据,已达到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因此,环境会计应运而生。
1.1环境会计内涵
环境会计也称为绿色会计,是由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环境学和会计学相结合产生的。总的来说,它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把改善资源环境当作目的,把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与会计学特有的方法相结合起来,用实物单位计量、货币计量或者用文字说明方式对人力资源、土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报告、考核其价值的经济管理活动。
1.2环境会计分类
从总体上看,环境会计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对于宏观环境会计,它考虑的是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如何建立,如何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纳入环境核算;而微观环境会计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环境会计问题,所以它考虑的是企业的相关行为对外界环境带来的影响。
1.3环境会计基本假设
传统会计学的基本假设在环境会计中仍然适用,但环境会计也有其新的假设:
可持续发展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当环境恶化时,作为环境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影响从而提出的一种制约条件,是指在保证生态环境不降级、自然资源不枯竭的前提条件下,依然可以持续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会计核算。
2.多元计量假设。它是指环境会计的计量可以用定性计量和定量计量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相兼容的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办法,使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更为客观真实地认知环境会计对象中的质和量这两个方面的规定。
二、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
对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动力的是《环境会计专题》,它是“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在2001年底举行的第一次专门研讨会中发表出来的。其中“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是中国会计学会在2001年6月成立的。
我国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开始于葛家澍教授。1992年,他与李若山共同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可以算是我国有关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该文章对环境会计的产生、兴起及其原因,以及国际上有关环境会计的发展都做了相关的介绍,提出了一些对环境会计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提到了我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研究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孟凡利在《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一文中提出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问题;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意义与现状、分类、建议等等。许家林和蔡传里发表的文章――《在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中指出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环境会计,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会计分支,然而我国在环境会计这一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开始。总的说来,到目前为止,当国外的环境会计研究已经处于完善发展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等阶段的时候,我国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仍然还在起步探索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固定的实践模式。总结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过去的十年研究,并对未来的环境会计的发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环境会计发展问题
第一,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虽然有一定的成果出现,但是因为起步晚,所以还是无法提出具有适用性、操作性的理论体系。新兴的环境会计无法在有关环境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关于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同时其理论的缺乏,导致了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缺乏依据,更多凭借主观判断,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
第二,有关的法律法规问题。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相对完善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但是关于企业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比较少。许多的企业只是依照环境保护法进行简单的环境会计核算,有些企业甚至不参考这些法律,不进行有关污染的核算。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健全,在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降低了企业建立、推行环境会计的主动性。
第三,监督体系问题。一方面,环保执法力度不够,使得环境保护法规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环境审计仅限于对一些强污染性行业的上市公司,对其进行局部的审计,至于环境会计审计的项目都不涉及在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中,以至于企业公布的环境报告书证明力不足,与环境利益相关人也无法进行相关的决策。
第四,环保意识形态问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比较弱。由于他们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了解,只有在环境问题变得非常严重,自身利益受到切实损害的时候才会察觉到其严重性,然而这种滞后的补救与赔偿无法起到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
第五,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现在,我国会计实务界也没有一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明确指出环境会计信息应该如何披露以及披露形式是怎样的,从而使得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的时候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例如,为了不对企业造成太大的影响,在披露时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对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进行隐瞒或只披露一小部分等。
四、促进环境会计发展的建议
第一,参考国外经验,联系我国国情,努力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研究的主要方向。其次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中去。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环境审计等方面的准则;保证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标准有效的实施。
第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在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框架需要建立在国家一系列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除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会计法律法规外,还应该建立起专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规,将会计和环境保护有机的连接起来,从而提升环境会计的发展空间。
第三,健全我国环境监督体系。完善环境会计监管体系包括开展专项环境审计和加强行政管理与监督。加强对环境的执法力度,发挥政府部门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作用,强制企业意识到环境问题对企业的经营所带来的风险。
第四,规范环境会计报告形式,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在编制独立的传统会计报告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会计的报告,详细系统的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另对现行会计报告涵盖不了的部分予以单独披露。
第五,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危机感。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推动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会计研究.1992年7月.
[2]孟凡利.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J].会计研究.1997年12月.
[3]唐洋,阳秋林.环境会计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1月.
[4]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年4月.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安全标准;XBRL
会计信息化标准是经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科研单位等协商一致制定、并且由行业权威机构批准,可以共同使用、需要共同遵循的关于会计信息化活动的规则、导则和特征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既是我国会计信息化成熟发展的一种标志,也是推进会计行业改革的重要动力,对解决当前会计行业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安全问题、会计数据利用问题等有积极帮助。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标准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在这一背景下探究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路径,成为了会计从业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依托信息平台让会计信息资源可以在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审计等监管机构之间实现充分共享,为提高会计信息利用价值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会计数据多头报送、口径不一、无法兼容的问题也增加了会计工作的成本。[1]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让会计信息资源能够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共享共用。近年来,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等相继实施,在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随着会计信息安全标准、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标准等相关标准的实施,为促成会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有助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各类会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现阶段市面上常用的会计软件超过上百种,其中像金蝶、用友等已经成为会计从业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助手。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和使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开发和应用功能更加强大的新型会计软件成为当务之急。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可以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评审等提供依据,保证了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有序性。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来说,有了一套完整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无论是在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功能设计、软件编程测试还是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都能够遵循明确的标准,对切实缩短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周期,以及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用价值起到了积极帮助。
(三)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让信息资源成为一种宝贵的经济资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利用水平,成为新时代决定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例如会计数据的采集渠道单一化、会计数据的核算结果不准确等,导致会计信息的可用价值不高。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实现对会计信息整个使用流程的监督管理,包括数据的采集、传递、存储、统计、分析等,让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共享性、安全性等得到了保障。在大幅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基础上,为会计工作的开展也创设了有利条件。
(四)有助于推动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会计信息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所谓会计信息化产业,是围绕会计工作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各类软硬件产品,以及提供配套技术服务的一系列业务。会计信息化产业的相关主体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产业链。[2]但是在这一产业链中,会计软件厂商、会计信息服务商、会计软件使用企业等各主体之间无法做到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壮大和发展。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有利于为会计信息系统软硬件产品研发与生产,以及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提供一套统一适用的标准,消除了产业链条中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屏障,从而为我国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信息技术应用标准
该标准主要用于规范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时直接涉及的技术事项、管理事项、工作事项的有关标准。以企业会计为例,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即会计人员)需要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等工作标准,以及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并编制财务报告。而会计信息的审计者(即内审人员)需要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等工作标准,对各类会计数据、财务报表等进行审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即数据分析人员)需要依据数据分析等技术标准,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统计、分析,以便于为企业高层人员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由此可见,通过构建信息技术应用标准,能够让企业日常运营中产生的各类会计信息得以整合、利用,重新发挥价值,无论是在企业财会管理还是经营管理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会计信息资源标准
该标准是适用于会计信息资源本身的标准。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的资源化属性更加明显,对于会计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不仅直接反映了企业会计工作水平,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构建会计信息资源标准,旨在优化会计信息的处理流程和提升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根据会计信息状态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状态,会计数据是由企业各个业务部门在各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并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收集起来的原始数据。这部分会计数据中掺杂了很多无效数据,不仅没有利用价值,还会增加数据处理的负担。[3]第二阶段是中间状态,主要任务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多次加工处理,剔除无效的、来源不明的会计数据,进一步增强会计数据的可利用价值。第三阶段是终极状态,会计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将留存下来的会计信息按照会计信息资源标准进行整理,生成会计分析报告,以便于企业管理人员参考,从而让会计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以突显。
(三)会计信息安全标准
该标准是适用于规范与会计信息安全有关的基础事项、技术事项和管理事项的标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让会计数据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也导致会计数据在存储、传输等环节面临着泄露、丢失的风险。因此,基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考虑,必须要构建会计信息安全标准。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物理安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网络和系统安全标准等项。其中物理安全标准主要面向会计信息系统中包含的各类软件、硬件及其运行环境。例如,制定硬件更换标准,除了做好日常的硬件维护外,对于经检查存在安全隐患的硬件设备,应及时更换以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数据安全标准主要保护会计信息的存储和传输安全。常用的方式有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数据备份,以及启用用户权限认证等,切实保护数据安全。网络和系统安全标准主要针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时使用的防火墙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通过构建会计信息安全标准,可以全方面、立体化地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
会计信息化产业是指从事会计信息化相关业务的部门及其在市场上相互关系的集合。这些业务包括会计信息生成业务、审计业务、交换业务等;除此之外,像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业务、审计业务,以及后续的会计信息软件评审业务等,也都属于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时,按照标准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会计信息化业务资格标准,主要用于判断企业是否具备开展会计信息化业务的条件。判断指标包括人力条件、物力条件、管理条件等。以人力条件为例,要求企业会计从业者不仅要掌握财务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较为丰富的从业经验,还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操作会计信息软件完成日常的业务。第二种是会计信息化业务质量控制标准,主要是用于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评价等。将会计信息化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应用于企业日常的会计工作中,并对会计信息化业务开展情况作出动态评价,可以如实反映出业务水平,从而不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依托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将会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推动作用。
(五)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
该标准是用于规范与会计信息化人才相关的管理事项和工作事项的标准。从会计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来看,可以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开发培养分为四种方式,每种方式下分别对应一套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具体来说:一是培养性开发方式。高等院校以及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是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性开发的主体。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培养内容也有差异。如果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则培养内容既包含了会计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同时也涉及会计信息化相关技能。如果是会计从业者,则培养内容以会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4]二是政策性开发方式。以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组织为主体,参照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对会计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培养,使其具备胜任会计工作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同时还负责对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进行评审,以便于进行职业资格管理。三是使用性开发方式。以各类用人单位为主体,针对会计信息化岗位标准,对会计从业者进行使用性开发,包括岗前培训,以及入职后的定期培训等,确保会计从业者的信息技能得到更新,始终保持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四是提高性开发方式。以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主体,为会计从业者提供进修深造服务,通过专项培训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或者取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发展前景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其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加强会计信息化标准的顶层设计,以及推进这一标准落地实施等方面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会计信息化标准总体设计,包括确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编制会计信息化标准的管理及运行机制等;其次是拟定会计信息化的各项具体标准,包括基础性标准、关键性标准,并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对初步确立的标准体系进行补充完善;最后是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落地实施。履行好监督、检查责任,并制定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在各行各业的运用创设良好的环境。
(二)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随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雏形的确立,下一步应将工作重心放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等关键性标准方面。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紧跟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优先解决直接影响会计工具应用的问题。例如,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XRB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作为一种专门用于财务报告编制、会计信息披露的计算机语言,以及国际上财务信息交换的公认标准,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我国从2010年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但是在XBRL技术、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5]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下,跨境贸易规模不断增加。利用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契机,加快完善XBRL财务报告标准、XBRL账簿标准和XBRL技术规范等,既是当前会计事业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关键举措。
(三)对接国际,多方合作
近几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会计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对比来看,我国在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方面仍然落后于国际。因此,在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要主动对接国际,在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借鉴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标准更加明确、内容更加细致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同时,还应加强多方合作,在政府主导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民营企业等充分发挥合力,加快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升标准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GBT25500.1-2010)的编制中,由财政部、上交所、深交所、中证监管委员会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因此,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密切合作,也是新时代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策略。
四、结语
在财务会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成为现阶段一项具有紧迫性的工作。该标准体系的建成和应用,短期来看将会显著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通过挖掘和整合会计资源的利用价值,更好地发挥财会工作在辅助决策方面的价值;长期来看将会为会计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在财会行业中进行更加深入、更为广泛的融合,对行业改革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要立足我国财会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借鉴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一套更加完善且实用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为会计事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梅玲,杨周南.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学研究[J].会计研究,2016(9):8-10.
[2]王希竹.科研院所的财务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ZYS信息化体系建设案例研究[D].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
[3]李海心,李进霞.发挥医疗联合体优势构建会计信息化体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1):36-37.
[4]宋阳.基于财务共享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构建[J].财讯,2020(19):2-3.
关键词: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发展趋势;竞争格局
中图分类号:G83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123-03
国际体操联合会在2006年初颁布了2006版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与以往相比,此次规则的修改力度前所未有,完全重写了评分规则正文和难度表,突破了传统的“完美十分”;同时,此次修改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和论证,在奥运会后一年多才正式颁布,反映了国际体联修改规则的决心和对规则修订的慎重。
体操评分规则的重大改革,预示着男子竞技体操必将因规则的改变而发生一系列变化。本文以新规则为研究依据,并以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运动员们的表现作为分析对象,窥视男子竞技体操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对未来的世界体操竞争格局进行展望,以把握男子竞技体操的发展脉络,为中国男子竞技体操备战北京奥运会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参考了历年的男子竞技体操规则,重点以2006年版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为分析实体,并作为预测男子竞技体操发展之依据。
1.2 专家访谈法 在参加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操教研室与北京市体操协会在北京体育大学举办2006年版新规则裁判学习班(国家级)之际,访问了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的领导、讲课专家、国际裁判以及国家体操队教练,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并探讨男子竞技体操的发展方向。
1.3 观察法 主要观察了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赛况,并从雅典奥运会到第39届体操世锦赛各队的竞争实力的动态变化为分析内容。以展望未来男子竞技体操的竞争格局。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6年版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的变化重点
2.1.1 评分规则的宗旨与理念的变化 新规则力图改变以往以奥运为周期的规则修改习惯,试图构建一个能基本保持长期有效和相对稳定的规则。并力求体现“为地区性、全国性和国际性等所有级别的男子体操比赛提供客观的评分方法”①;“在任何比赛中确保能区分出最优秀的体操运动员”②的具有对各层次比赛的普适性特点。基于这种理念,必将对原有的规则进行彻底的改革。由于竞技体操比赛的胜负以动作难度的表现情况给予评定的特殊形式,从动作难度的价值和完成情况入手进行改革是实现改革理念的切入点。也是可行的。如针对不同年龄和水平层次的体操比赛,可以适当减少被计算的动作、减少动作组别要求的数量、采用不同的下法要求、设立不同的连接方法等适当变通规则的方法得以实现。
2.1.2 运动员成套动作最后得分可突破十分的评分限制运动员的最后得分是由A组裁判员的得分数加上B组裁判的给分得出的。所谓A分,是由A组裁判对运动员完成动作价值的判断,根据评分规则中对动作赋值相加而成。A分在新规则中被称为“成套动作内容价值”分。而B分则是B组裁判员对运动员实际完成情况(涉及到技术、编排要求和身体姿势)进行评定而得出的分数。2006年版规则真正打开了A分和B分,使运动员的成套动作的最后得分将突破原来认为的“完美十分”。
新规则中将A分称为“成套动作难度价值”,改变了过去“难度分”的说法,目的是向运动员和教练员传达一个清晰的信号,即:新规则的意图不是一味地提高成套动作里的难度。
男子竞技体操动作难度价值计算见表1。在新规则中,A分的计算包括:1)10个难度动作的价值之和(最好的9个动作,加上下法);2)根据不同项目的特殊规定,计算连接价值;3)动作组别价值(在所计算的10个动作内,包括下法),每完成一个动作组加0.5分,共5个动作组的要求。一套动作里,同一组别的动作不能超过4个(无论是连续做还是分开做),按动作出现的先后顺序。同一组别第5个以及之后出现的动作将不被A裁判组所考虑,因此也不能构成“A”分。在自由体操中,结束动作占用该规定的名额。4)下法规定(自由体操结束动作):A或B组难度下法加0.0分,C组难度下法加0.3分,D、E或F组难度的下法加0.5分。如此,仅从理论上来讲,A分可以等于或超过8.5分(10×0.6+5×0.5+连接加分)。
B分是运动员完成情况的得分,包括“艺术和完成错误”、“技术和编排错误”,从最高10分开始扣起。新规则加大了B裁判组的扣分力度,小错扣0.1,中错扣0.3,大错扣0.5分,掉下扣0.8分。同时要求对运动员完成诸因素都要予以判断和评价,如一个动作出现的错误可能包含有技术和姿势等方面的内容,应分别予以扣分。因此。对运动员完成情况的严格扣分,可以有效地遏制运动员为了追求A分而牺牲动作的技术要求和动作的艺术性,防止运动员选择超出其能力的、有安全隐患的动作。
体操新规则最大的直观变化是运动员的最后得分突破了10分。以A分的“成套动作价值”和B分的“完成情况得分”共同构成运动员的评分内容,一方面鼓励加大难度,分辨运动员的实力,另一方面更是提倡具有高度的美观性和技术熟练性的动作。A分和B分互为制约,有利于把握体操发展的方向。
2.1.3 新规则中一些重要条款的变化 新规则只保留了自由体操、吊环和单杠的难度动作连接加分,并对连接加分作出了严格的要求。鞍马和双杠项目不再计算连接加分。
新规则改变了原规则中对动作重复的限制,允许相同动作的重复(包括相同编号的动作),但是重复的动作不再认可难度和加分。在吊环项目上,这一规定扩展为,相同的最后静止力量姿势,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来完成,最多只能出现两次。因此,倒十字姿势、水平十字姿势等在难度计算和连接加分上只能使用两次。
虽然重复的动作不计A分,但是B裁判组要对其进行评分。这意味着重复动作不仅考验着运动员的体力,也担负着完成情况扣分的风险。
2.2 男子竞技体操发展趋势 由于规则发生较大变化势必会影响男子竞技体操的发展,从分析规则的变化入手,窥视世界男子竞技体操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男子竞技体操的发展提供参考。
2.2.1 追求成套动作难度价值使部分项目成套动作加长新规则最大的变化是A分(成套动作内容价值)不封顶,因此运动员在大赛中为了追求高分,势必会加大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另外,由于对动作重复不再限制,运动员将有可能在高难度动作之前使用简单的过渡以增加完成动作的保险系数。所以。在某些项目(如鞍马、吊环、双杠、单杠等)中运动员将会增加成套动作的长度以获得高的成套动作价值。
2.2.2 成套动作类型更加丰富多彩 在运动员完成的成套
动作中(跳马除外),每项都有5个动作组别的要求,每完成一个动作组别加0.5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动员为了提高成套动作价值,在符合规则的前提下,原则上力求选择自己所能完成的这些类型动作的难度价值高的动作。由此,新规则的要求有利于体操各种类型动作的发展,使成套动作更加多样和富于变化。另外,在跳马项目中,欲参加决赛的运动员必须完成两个不同结构组别的动作,且第二腾空动作不能相同。同样也有利于发掘跳马动作的多样性。
2.2.3 完成动作的姿势将更加完美 出于对运动员为追求高的评分而选择难度动作的限制,新规则加重了B分(完成情况)的扣分要求。规则中明确规定了“B裁判组有责任对一个动作中两个明显不同的错误(技术错误、艺术完成错误)分别进行扣分”;另外了也加大了扣分的分值。如此,运动员虽然在动作难度上加大了,但在完成中有缺陷,势必导致扣分加大而不能获得高分。因此,运动员在比赛中为了减少扣分,在展现其能力的同时,必将追求动作的完美来取得好的成绩。
2.2.4 成套动作的完成将力求稳定 运动员们要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准备阶段,优先发展难度,提升成套动作的价值是必须的。但是到了如世界锦标赛或奥运会这样的大赛关头,稳定发挥才是压倒一切的。运动员在大赛中因为失误而与奖牌甚至金牌失之交臂的事例很多。在新规则实施后第一次大赛的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成套难度价值大的运动员由于动作有小的失误而未能获得金牌,如塞拉图雷(澳大利亚)的鞍马,约夫切夫(保加利亚)的吊环等。
2.2.5 动作创新将受到一定的遏制 新规则中提出:“规则中不再出现的动作通常是不被允许的动作”;“没有列在难度表中的动作必须在赛台训练前24小时交给高级裁判组的主席进行评定”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动作的创新。目前,竞技体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运动员要创新一个动作至训练成功直至用于比赛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物力,如果在比赛中得不到理想价值的认可反而会得不偿失。因此。在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难度和成套编排时,必须考虑到动作创新的价值比。也正是因为如此,就有可能遏制运动员的主动创新的热情。
2.3 男子竞技体操的竞赛格局前瞻 规则的变化给世界男子体操的竞争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世界大赛中第一次实行新规则比赛的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出现,虽然竞争格局的变化是动态的,但通过对比赛的分析,对未来世界男子体操竞争格局还是可以略见端倪的。
2.3.1 团体金牌的争夺将在新贵强队中进行 所谓的“新贵强队”是指在近些年重大比赛(特别是世锦赛、奥运会)中取得佳绩的队伍。通过几年的比赛,体操强队的序列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崛起的队伍。表2是雅典奥运会、39届世锦赛团体前8名队伍的变化情况。
在表2所列的体操强队中,对全能和团体奖牌最有力的竞争者将可能会是中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罗马尼亚、韩国等队。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强队近年来加强年轻运动员的培养,并通过一系列的比赛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相当一部分队员已经具备了争金夺银的实力;另一方面,在这些强队中不乏全能型运动员,由于全能型运动员不仅是全能项目的有力争夺者,更是争夺团体金牌的保障。在竞技体操中存有的全能与团体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拥有全能型运动员将有利于提高团体的竞争实力。
2.3.2 全能金牌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全能项目的比赛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心理要求非常高。因此,培养全能运动员的成本和难度也相对要在些,在大赛中竞争也十分激烈。从雅典奥运会到第39届体操世锦赛,争夺全能的人员和名次排序一直发生着变化(表3)。因此,金牌的争夺也是存在着不确定,但也是在中国、日本、德国、韩国、俄罗斯等体操强国中进行。
2.3.3 世界性大赛的单项金牌分布仍将呈分散状 在近年世界大赛中金牌的分布去向可以略见端倪,如雅典奥运会上,从6个单项奖牌的分布情况看,本届单项奖牌的国家共11个,除了老牌强队外,还出现了西班牙、拉托维亚、乌克兰等国选手获得奖牌的局面。而与悉尼奥运会相比还发现:尽管获奖牌的国家数量没有改变都是11个,但有5个(俄罗斯、匈牙利、法国、韩国、波兰)国家被新的国家(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和乌克兰)所代替。在第39届世锦赛上,还出现了澳大利亚运动员夺得单杠金牌的情况。另外,在最近两年世界单项排名前8名获得的国家也较分散(表4)。
由此可见:随着单项奖牌竞争力度的加大,未来大赛单项奖牌的分配趋向将会变得更加激烈而难于预测。另外,新规则中突破了成套动作难度价值上限和动作类型的全面要求。使原来鼓励单项特长运动员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也使金牌的分布带来更多的变数。在比赛中要取得好成绩,运动员的单项竞技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某些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有特长,那么就很有可能成为某项的夺金点,这是造成上述夺金点分散的原因之一,也为非传统体操强国争金夺银提供了机会。
在丹麦举行的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获得金牌的国家仅为3个。这是因为在新规则刚出台的不久,许多国家运动员们还没有掌握新规则的精神,还在摸索中。而中国却在新规则的学习和实践中先行一步,获得了5枚金牌。从39届世界锦标赛中运动员的表现来看,虽然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强队没有获得金牌,但许多运动员具有夺金的实力,只是在理解和实践新规则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没能获得金牌。到2008年奥运会,随着各国运动员们逐渐掌握和适应了新规则的要求,男子竞技体操的金牌仍将是群雄争夺的状况,金牌的分布可能不会出现此次世锦赛比较集中的状况。
3 结论
1)国际体操联合会在2006年正式颁布的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对原来的规则进行了重大改革,评分的结果是由成套动作的价值(A分)加上运动员的完成情况(B分)而成,从而突破了十分的评分制。并且在动作的计算、动作类型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另外,部分保留了自由体操、吊环和单杠的连接加分,取消了鞍马、双杠的连接加分等。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人们逐渐的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应用范围也非常广,目前已经成为电子技术竞争中的热点。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声音、视频、通信集于一身,在高速信息网的帮助下实现了全球的信息资源共享,因此被工业、教育、军事、医疗等行业广泛应用,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
2 多媒体技术概述(Overview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多媒体技术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人机交互式技术以及数字通信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多种媒体的结合,它将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集中在一起表现出来,使用多种软件和硬件,在多种信息之间建立逻辑连接,成为一个交互式的系统[2]。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主要涉及多媒体数据处理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
3 特征和分类(Features and classification)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交互性,使用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与计算机进行各类媒体信息的交互。比如,银行大厅设置的触摸式计算机,就能够使客户与总机系统进行灵活的互动,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银行人员的工作量,也有效的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2)多样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信息载体方面。随着计算机对信息媒体的处理范围和种类的不断扩大和增加,信息的呈现也在不断突破语音和图像上的局限。比如,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处理和加工,能够使信息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精准、丰富的多媒体信息。
(3)集成性,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完整的多媒体信息。
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分类主要由感知、表示、存储和传输几个部分组成。感知主要是帮助使用者对当前计算机的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环境进行合理的感知;表示主要是使用者利用计算机技术输入、输出和处理一些信息数据,主要的表示设备由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和键盘组成;存储主要是将一些处理过后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整理后存入磁带、光盘等多媒体设备中;而传输主要是指使用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些信息数据传递给客户。
4 应用现状(Application status)
4.1 通信系统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媒体通信的优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后计算机就开始拥有同步处理视频、文本等信息的能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均可以得到保证,同时信息的多样性也得到了增加;其次,网络通信技术地域上的隔阂得到了突破,信息瞬时性也得到了完善。多媒体通信技术的产生将计算机的交互性、电视的真实性等方面充分结合在一起,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3]。
4.2 商业旅游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针对销售、广告等行业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其高质量的接受和信息,促进产品促销量的增加,进而使商家的营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多媒体技术强大功能的帮助下,人们还可以不出户而对外界环境中的景色进行欣赏,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人们的眼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4.3 著作工具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多媒体中的创作工具是一种基于多媒体应用系统与电子出版物的软件开发工具,这种创作工具主要作用是为多媒体应用系统、电子出版物提供需要的框架。此外,它还具有制作工具的功能,对交互式的用户界面进行建立,通过屏幕对出版物作品进行展示等。
4.4 医疗影像系统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各种医疗诊断在运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相同点:从现代物理技术的角度开始出发,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对医疗影像进行相应的重建以及数字化处理。其中,医疗成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功能得以运行的。随着临床治疗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诊断系统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影像存储与管理的问题得到了根本上的解决,加上网络技术的配合,远程交流得到了实现,人类的医疗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5 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目前,在各大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大量的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有效的利用动画以及图片等感官刺激,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难点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分解教学,促进学生对难点以及重点知识的理解。并且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所讲的内容,选取一些与其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相关背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5 发展前景(Development prospect)
5.1 多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上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中的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着本质上一些区别。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充分结合在一起,并将其运用到教学领域中,不仅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同时还对传统教学理念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为远程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成为网络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
5.2 终端的嵌入化与智能化
计算机与多媒体充分结合到一起以后,将计算机芯片嵌入到一些电器装置中,就可以促进智能化家电的实现。现阶段各种多媒体计算机的软件和结构设计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采用了计算机软件、硬件、算法等相结合的方案以后,多媒体计算机的各项性能都得到了增强,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更高,还增加了文字识别、汉字输入、计算机视觉等众多智能。
5.3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集成化发展
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当中,媒体信息一般都是用过文本形式来呈现的,这样的方式往往使得信息数据的表达过于枯燥和单一。而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可以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媒体信息进行科学的整合,并通过一定的加工和处理,从而将媒体信息更加完美的呈现给使用者[4]。比如:通过应用影视声响技术,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不同的时空进行合成,从而呈现出同步的效果;而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能够在原有的语音识别与合成的基础上,运用人的语音、表情、神情、动作等特点,通过信息传输和独特的表示方法,不断的提升使用者与计算机交互的真实性和自然性,从而实现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是使用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繁琐复杂的媒体信息进行可视化操作和交互的更加新颖的一种方式,与传统的操作和交互相比,虚拟现实在技术思维上取得了显著的提高。虚拟现实是通过将不同学科和技术进行科学整合而得出的技术,具有一定的研究难度。但是由于其应用范围较广,并且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而且其在某些方面的应用也逐渐超过了技术自身的研究价值,从而使得虚拟现实这种技术的研究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且自从这种技术产生以来,已经广泛逐渐的应用到了军事演习、城市规划、医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6 结论(Conclusion)
综上所述,目前多媒体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都大量的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不管是医学、教育还是商业旅游中,多媒体的应用,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随着各种技术与观念的不断创新,纷纷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未来必将出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景象,并对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徐艳君.多媒体应用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信息与电
脑(理论版),2015(01):67-68.
[2] 张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
程,2014(23):99-100.
[3] 虞翔.计算机技术在体育馆中的管理网络构建与应用体会研
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121-122.
[4] 王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商
务,2015(06):24-25.
关键词:循环经济;基本问题;调整优化
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一直以物质循环的流动性经济,在这个经济体系内,将人、资源、技术等都纳入其中,将传统的以耗费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转变为生态型的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主要在小范围内进行运用,比如化工等领域。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化的大趋势下,循环经济就需要拓展到更多的行业中,从而促进整个经济市场的循环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一、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几个问题
(一)制度问题。经济发展虽然目前是以市场作为主导,但是制度对于经济活动的限制和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仍由市场发展而不通过制度对其加以约束控制,很可能就让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不可控制的地步。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而言,制度同样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还不是很全面,不仅存在制度上的一些遗漏,现有的一些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制度的更新发展明显跟不上实际变化,从而对循环经济不能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1](二)技术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核心关键就在于对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不同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高精尖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而一些传统或是技术性不强的行业,技术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循环经济只有在部分行业中才能显现出效果,而在部分行业中,由于技术水平较低。要实现高效的循环就是比较困难的。(三)产业问题。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产业之间具备一定的对接途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端口。但是目前我国整体经济产业在结构上不是很合理,低科技、低水平的产业较多,而且分布零散,缺乏监管,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且,产业结构的问题,不仅仅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各个产业自身的地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中,整体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循环经济发展陷入困境。[2]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对策
(一)完善制度引导循环经济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制度进行完善,只有制度上做好了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才会快速稳定,并且取得可靠的成果。首先,要对相关制度进行补充。目前循环经济发展催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等。这些新问题是以前没有过的,在制度上就没有对应的规定。所以,需要对这些没有制度的方面,及时制定合理的制度,用以规范约束经济活动。其次,要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目前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适用的制度。但是由于行业的拓展和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使得制度上产生了一些漏洞。因此,需要对这些漏洞及时进行弥补,健全制度。最后,还需要构建辅助机制,对发展循环经济予以保障和刺激。(二)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推动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是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每一次经济的大发展,都是伴随着技术进步的,可以说是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飞跃。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也需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首先,对于低技术水平的行业而言,需要大力对新技术进行研发。具体而言,可以创建技术扶持兼职,对于技术创新予以一定的奖励和政策优化,这样必然可以促进技术的革新发展。其次,要加强技术的对接与交流。如果光是依靠自主创新发展技术,那么所花费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快的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进行技术的交流互动,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技术交互,彼此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双方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3](三)调整产业结构为循环经济铺平道路。产业结构的问题是制约循环经济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所以必须结合经济实情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首先,需要对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整体性结构予以优化,调整三者之间的比重,使其处在一个较为合理的状态,为资源和经济的循环奠定基础。第二,要对每一类产业进行内部的结构优化。每一个产业内部都有高下之分,要对高端企业和低端企业进行优化,加强产业的聚集,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让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完整的渠道。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