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与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学;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一、金融学专业大类招生的模式及积极意义
大类招生是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或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收学生。考生填报志愿时,只需在不同专业大类之间进行选择。在我国,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最早实施这项招生改革的院校。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在13个院系中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中按学科大类招生的试点;同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也试行了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大类培养的教育模式改革。2005年,浙江大学率先在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3个学院进行大类招生尝试。到2011年,“211工程”院校中实行大类招生的学校已经达到50%以上,很多普通本科院校也逐渐跟进。在众多高校公布的招生章程中,“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之类的词汇比比皆是,成为重要甚至主要的招生录取方式。
金融学专业作为高校众多专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其大类招生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是综合类院校按学科招生的模式。根据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金融学专业被划分为经济学类。自20世纪末高校办学自扩大以来,不但综合类院校设有经济学类专业,许多理工农类院校也开办了经济学类专业。在经济学类专业中,各校依据自身的条件,设置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及国民经济管理、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运输经济、劳动经济、贸易经济、数量经济等不同专业,大类招生后,学生只需选择经济学类,就等于同时选择了上述若干个专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二是财经类院校按院系招生的模式。由于财经类院校重点培养财经类人才,以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工商管理、城市管理等为主要培养领域,大多数财经院校都设有金融学院,并下设金融学、金融学(国际金融)、金融工程学、信用管理学、保险学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实行大类招生后,统一按金融类专业招生。个别院校也采用“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如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双语实验班”。
对于金融学专业而言,无论是按学科或是按院系进行大类招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均可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促进高招公平,增加录取机会。与大类招生相对应的是大类报考,对学生来说,表面上看可选择的专业数量少了,但实际上考生选择一个类,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同时避免了专业内部的级差问题。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的录取机会,而且减轻了考生被调剂到不喜欢专业的风险,有助于缓解考生压力;二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减少盲目性。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对于一直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中学生来说,除了少数从小就对某一领域有特殊偏好者外,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都比较盲目。在高招咨询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就是问学校能否转专业?事实上,由于专业选择不适合自己,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或应付本专业的学习任务,用大量时间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致使学教分离,不能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另一部份学生干脆自暴自弃,逃学逃课以致于不能顺利毕业。大类招生后,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选择,目标更加明确,结果更加理性;三是拓宽知识基础,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既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又有复合型专业能力的人才。而金融学专业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可以更好地实现这样的办学理念。大类招生后,学生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进行一年或两年的统一培养,然后选择具体专业。推行的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体现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学生在统一的大类学习中,不但可以拓宽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的范围,而且可以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互补,增强学生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二、金融学专业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
关键词: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23-02
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是一门创造性的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策略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的新兴的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科学的研究,综合地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的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金融工程的出现,标志着金融科学已走向工程化的阶段。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作为一门前沿学科,金融工程融合了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又吸收了数学、运筹学和系统科学的精华。从理论上讲,它是一门融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从教学方面讲,它是一门由现代金融理论支撑、以实务操作为导向的高科技金融学科。金融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金融工程具有应用型交叉学科的基本特征。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而又具备自己的特征――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除了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为主要分析手段外,金融工程还引入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人工神经网等前沿技术,也用到了决策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
2.金融工程是一门具有量化特色的学科,重视模型化和最优化。金融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广泛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金融实务中的各类问题。量化分析的第一步是把没有数量特征的各种实际对象转变成具有数量特征和某种相关关系的变量。在数学模型提出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模型进行分析、求解、推导和论证。
3.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金融工程的创造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各种工程分析手段对收益和风险特征进行量化、分解和组合,创造性地改变收益和风险结构,实现新型金融工具的引入和运用;二是通过对各类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的变革实现解决方案的优化、市场范围的拓展和金融服务的创新。
二、金融工程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根据金融工程的特点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中国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已有的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并具有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尤其要系统掌握现代金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理论框架,熟悉公司财务、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以及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应的基本运作技能。
2.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熟悉与金融工程学科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数学、统计学、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能力,能够对金融、经济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还应该熟悉会计、税务等方面的原理性知识。
3.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开展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事资产评估、风险管理以及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实务工作。
4.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金融工程的产生和发展是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的,金融工程研究开发的每一项结果,都是为了满足金融市场的需要,而推出的一项创新的金融产品,这就要求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具有金融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三、教学课程设计
1.强调基础的经济金融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素质。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必须立足于经济金融理论,这是培养合格的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石,这些理论应包括基础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以及一定的现代金融理论,如开设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另外,还应辅之以保险、税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
2.适度开设数学类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为培养各类专门的金融工程人才,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已经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开设了微分方程与动态经济学、概率论基础、数理统计、运筹学、应用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此外还有随机分析、决策分析、经济数学模型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不仅体现数学课程本身的内容,而且充分结合金融工程的需要,强调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3.体现金融计算、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备数值计算、建模技巧及数据分析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及软件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金融运行规律是当今金融信息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设置了如数值计算、经济数学模型、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分析应用软件、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能够从复杂的金融环境中分析出关键因素并设计建模方案的基本素质,以及具备通过数值计算对金融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检验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的能力。
4.构建金融工程的专门化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的金融工程人才。围绕金融工程我们开设了如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程学、金融工程案例和应用、金融风险的量化分析、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教学了解金融工程的核心以及运用相关金融工具和策略解决金融问题。
四、应用型为主的金融工程教育
从学科性质来看,金融工程属于应用型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在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中,必须充分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1.开设实践类和信息类课程。利用金融实验室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采用分散性现场参观与观摩的形式感受真实交易的氛围;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增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养成通过网络、媒体积极吸收市场、经济和技术信息的习惯。
2.重视实际的技术能力培养,这主要是指诸如SAS和Matlab等课程的开设。金融工程的大部分问题都需要通过软件技术加以解决,比如: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因而技术能力也反映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在国外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不少大学将Matlab作为必修课之一,从而保证学生能迅速的将金融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并加以解决。
3.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工程应用已经积累了很多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想财富。案例教学是学习、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积极发展实习教学。在美国,是否提供实习机会,使许多开展金融工程教育的学校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在中国,由于金融人才的缺乏,金融工程的实习教学对于学校和实业界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学校应加强同实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五、金融工程师职业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
金融工程师的称谓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伦敦金融界,区别于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市场分析人员,金融工程师更加注重金融市场交易与金融工具的可操作性,将最新的科技手段、规模化处理方式(工程方法)应用到金融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从而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赢取利润、规避风险或完善服务。金融工程师通常受雇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中介机构以及非金融性质的公司。
因为金融工程师具有一系列专业化的、仅凭技术所无法达到的素质,并且由于金融创新的速度超过了市场产生称职金融工程师的能力,金融工程师总体上是供不应求。其就业机会显得格外光明,并且毫无疑问,其工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加强金融工程师的职业教育已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一种趋势。
金融工程自身的特点要求一定的创新能力。首先,金融工程的基本职能是创造,就是在金融市场中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创造新的产品已实现收益和规避风险。其次,由于金融工程师要解决的问题往往超出个人的知识基础而需要进行小组工作,以处理复杂的金融、法律、税收、会计、产业、计算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小组核心的金融工程师,合作的精神、沟通的技巧和协调的能力是必备要素之一。
总之,在金融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融工程将不仅仅作为一门技术性的学科,而是将逐渐成为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思想方法,日益渗透到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金融工程[M].宋逢明,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012年的辽宁省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由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等六个一级指标和专业特色指标(属于加分项)构成。在此,对该金融学专业本科指标体系作一下解析。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解析
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针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制定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于2013年开始用于全省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由于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办学时间不同,所以,为了更突出公平性,该指标体系被进一步分解为适用于普通本科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适用于新建本科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者差异不大,都是由6个相同的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加专业特色指标(属于加分项)构成,当然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安排有一定区别。在此拟结合新建本科指标体系作一下解析。
一、生源情况
生源情况权重为0.10,其二级指标只有一个:招生录取情况。主要观测点有两个:一是本专业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其计算方法是:近四年的每名学生高考总分(不包括加分)除以该生所在省高考满分值(文、理分科)后得出标准分的平均值。二是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在学校整体招生中的情况,其计算方法是:近四年该专业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与该校所有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的差值。对于专业建议而言,这个指标可谓是外生变量,与专业建设本身关系不大。
二、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权重为0.20,其二级指标有两个:
(一)培养方案
由2个观测点构成: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由两个二级观测点构成:(1)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的符合程度;(2)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课程体系由三个二级观测点构成:(1)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2)课程设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3)教学计划中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对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支持程度。这个二级指标重在考查培养方案,所以,不断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做到“止于至善”是此指标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由2个观测点构成:(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2)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效果。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权重为0.25,是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一级指标,它由如下五个二级指标构成:
(一)专业师资基本情况
由6个观测点构成:(1)专业师生比。二级观测点有两个:①专业专任教师师生比,主要考核学校自有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相对数是否达到省里评估要求;②专业专任及兼任教师师生比,主要考核学校专兼职教师整体上是否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2)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主要考核学校金融学专业专任教师中高学历教师比例(。3)高层次专任教师情况,主要考核学校金融学专业教师在国家、省里专业方面的影响力(。4)近四年本专业高级职称专任教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情况,包括两个二级观测点:①近四年本专业教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的授课率;②近四年由本专业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的比例。(5)具有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比例。
(二)专业专任教师科研情况
由3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专任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情况。(2)近四年专任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情况。在此,只有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省政府哲学社科奖和国金融学会优秀成果奖才计入统计范畴。(3)近四年专任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情况,只有以第一立项单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部委级项目和省教育、财政厅、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才列入统计范畴。
(三)专任教师教研情况
由3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专任教师发表教研论文数量。(2)近十年专任教师主持编写本专业教材情况(。3)近十年专任教师主持省级以上教研项目情况。国家及省教育行政部门教改立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中国高教学会立项课题都在统计范畴。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由3个观测点构成:(1)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2)近四年新增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3)近四年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及各基地实习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
(五)图书资料由2个观测点构成
(1)现有生均专业纸质图书资料册数。(2)现有专业电子图书资料源的个数,随书的资料光盘和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资源不包括在内。
四、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
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权重为0.15,由两个二级指标构成: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由2个观测点构成:(1)历年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学工程项目主要强调省级以上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立体化教材、精品教材等的建设。(2)历年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只要是教师参与完成的即可统计。
五、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质量保障权重为0.10,由一个二级指标构成:质量保障体系。它强调以下三点:(1)质量监控。它强调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及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2)质量评价。它强调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要健全,并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能进行多角度的评价。(3)反馈及效果。主要评价质量保障体系是否有持续改进之效。
六、培养效果
培养效果权重为0.20,由两个二级指标构成:
(一)就业情况与培养质量
由2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就业率情况,主要统计本专业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和灵活就业率。(2)十名优秀校友简介,要求每人简介500字以内。
(二)在校学生综合素质
由4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创新创业活动指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项目指学生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国家、省部和市级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2)近四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情况。只要本专业学生为获奖人之一即可。(3)近四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学生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都可以。(4)五名优秀在校生简介。要求每人简介300字以内。
作者:吴云勇 单位:沈阳工学院
七、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为加分项,满分10分,主要探测专业特色、实施过程和效果,介绍在实践中培育和凝练出的专业特色及其效果说明,字数1000字以内。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随着人们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金融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普通百姓开始学着炒股买基金,企业白领学着投资房地产,金融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提起金融,人们往往想起银行、股票和金融人的天堂华尔街,也有些人想起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名著《金融家》,想起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经济危机。那么什么是金融呢?大学的金融学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金融的世界吧。
厘清金融的边界
“金融”一词最早出现在1937年版的《辞源》中,此前一直被称为“银根”,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不时听到“银根”的说法,如紧缩银根、抽银根等。所以,金融学从一开始便与“钱”密切相关,其核心就是“钱”――货币。广义的金融,包括与货币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人活在世上每天都要与钱打交道,这注定了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金融学。从银行存款到银行贷款,从物价上涨到利率调整,从基金股票到外汇期货,到处闪现着金融学的影子。
不过,大多数人好像不明白金融学和经济学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金融学这棵大树的根基确实在经济学那里,但它和经济学是同一片森林里两棵完全不同的树。经济学比较宏观,研究的主要是经济关系及资源配置,它包括金融、国际贸易、财政、税收、保险、会计、统计等相关学科,有点“杂而不精”;金融学比较微观,研究的主要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和运作,具体包括: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与外汇的买卖,股票、债券、基金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和国际货币结算等,只是不包括实物借贷在内。无论个人投资还是公司理财,金融学相对经济学显得较为实用,尤其是在短期资本和财富运用、增值方面,它的指导作用更大。
金融学最早在西方形成时便叫货币银行学。发展到今天,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枝叶繁茂的学科。金融学实际上由三部分的知识体系所构成: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数学、法学等学科互渗形成的交叉学科。具体来说,微观金融学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侧重于公司的投资经营;宏观金融学包括国际金融和货币银行,如汇率、利率就是其基本概念。所以,国际上,币值稳定、汇率问题是金融的研究范围;国内,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汇率的升降属于金融问题;就企业而言,是否要上市发行股票、是否要向银行贷款也是金融问题;就家庭及个人而言,我们学费的缴纳是通过银行转账,就是最日常的水电费缴纳也可以很便捷地通过银行缴纳,而银行,就是金融中介机构。
培养财经第六感
“国家上调存贷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上涨,我的股票要赶紧抛售了。”
“前一阵财政部上调印花税,我买的股票就亏了呢。”
“你帮我算一下这个,是要卖出美元买日元呢,还是要卖出英镑买日元?”
……
听到这些,你会不会以为自己走进了证券大厅呢?其实,这是我们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金融实验室里参加金融模拟大赛,一本正经地讨论呢。在金融专业课上,讨论活动是家常便饭。国家的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都会成为第二天讨论的热点。比如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人民币升值,去国外旅游留学就省钱多了;有的会说不利于中国的出口,而中国是个出口大国;有的会说对于中国进口产品就有利多了……通过辩论,大家会进一步理解国家政策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也会更好地明白课本上的理论,学以致用。此外,许多有意思的问题都可以在辩论中越辩越明,如“钱为什么越来越不值钱了?”、“为什么银行要不断调整利率?”、“有钱是存银行还是炒股票?”、“金融危机隔几年就会来一次?”等。总之,平时学到的内容和周围的财经事件密切相关,所以你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财经敏感,而财经第六感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当然,这些辩论的基础还是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如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对外出口的关系。这其中就涉及汇率、劳动力成本、对外贸易顺差逆差问题。人民币一升值,中国的货币优势就减小了。如原本中国100元人民币的商品,卖到美国去只要12美元多一点点,如果人民币升值8%的话,同样的一件商品卖到美国去就要将近13美元,物美价廉本是madeinChina的优势,显然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很不利。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也使得中国失去了对外资在大陆投资建厂的吸引力,因为生产成本提高了。同样是付给中国工人工资,原来只要100美元的,升值8%后要108美元了。财经与投资,便是处在这样一种利弊权衡和对比中。
当然,金融学专业离不开数学。最主要的专业课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投资学、财务报表分析都是围绕数字转的,前三者的难点在于各种金融工具的应用方面的计算和分析,而财务报表则需要对会计和企业运营有一定的基础。不过,虽然金融专业的课程需要大量的数字计算和分析,但难度不大。道理很简单:金融学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金融学研究的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决策,这和科学需要利用确定性条件作前提有天壤之别。就好比河里停着两条船,如果它们静止不动,你还能够精确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如果它们总在那里摇摇晃晃,要想精确测量就不可能了,这时候就需要模糊数学的作用了。
辅修法学、计算机:提升竞争力的秘籍
金融学分为银行管理、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保险等多个方向,风格迥异,培养的侧重点和方向也有所不同,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在选择时应根据自己的性格、个人偏好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选择之后,努力投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的选择变成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高薪、稳定、人才需求量大,是很多同学对金融学专业今后就业去向的“刻板印象”。但被忽视的是,高薪、需求多,是针对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金融专业人才,而刚刚从学校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很难达到这个期望。拿证券投资来说,多位证券业内人士表示,“证券市场缺的不是普通的学了四年后毕业的大学生,更需要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从事证券投资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不是只学了四年证券投资专业的大学生就能具备的。
一般来说,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分三个层次:一是懂得信息化和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熟悉各类金融业务、能够设计金融产品的经营人才;三是金融高级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要进入金融行业特别是好的金融机构,面对的竞争将非常激烈。相对来说,进工商、建设、中国、农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机会不多,而进股份制商业(浦发、中信、招商、民生、广发、深发等)银行相对较容易,还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以及信息咨询都是较普遍的就业领域。
关键词 金融学科建设;金融资源意识;金融功能;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2-0082-04
一、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曾康霖(1998)就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世纪之交,教育部设立了“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系列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一研究项目,项目(张亦春、蒋峰,2000,2001)比较了我国和西方在金融学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给出了概括性的设想[1]。以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成员学校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给出了我国金融专业发展的学科定位,制定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2005),项目更强调了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
在西方,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分离理论(Tobin,1958),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Sharpe, 1964; Lintner,1965; Mossin,1966),金融工程科学(John Fonnerty, 1988; Hayne Leland,1989),行为金融理论(Debondt and Thaler,1985;Statman,1995;Bernstein,1996;Shiller,2000)的不断提出和扩展,使得我国学者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的扩充、转变,更多的考虑教学与实际的衔接,学科发展和国际的接轨。王广谦(2001)[3]、张新(2003)[4]、封思贤(2005)[5]和张文颖(2006)等在各自的文献中都特别强调了这一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另外,李芒环(2007)、佘德容等(2008)和梁玉等(2006)结合各自所处学校的特点,对金融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整体性设计,提供了个案经验。张亦春、蒋峰(2001)[6],何嵬(2009)专门针对金融专业和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改进的思路、方法、经验,为金融教学改革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手段。
我国现有针对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多是寻找差距,模仿和学习西方金融学的研究范式、学科体系和教学方法。然而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这并不完全符合金融发展规律,而且容易受制于人,甚至严重的会造成金融资源流失,金融丧失,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黄达(2000)[7]、白钦先(2007)关于金融学科建设、中国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等进行了思考与论述,他们的论述从思想方面提出了独到观点,这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视角。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金融发展理论的视角
1.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两年多时间,其造成的影响严重、持久和深远。这场危机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更是给我国的金融从业者提出了挑战和质问:即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金融的结构、金融的功能和金融的发展?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多局限于技术的层面,且争论颇多,莫衷一是。
要正确、准确地认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需要掌握和理解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知识在内的微观金融体系;而要抓住危机爆发的根源和本质,以及日后最大限度的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又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微观金融的观察视角,要有金融资源的意识,大金融的意识和具备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
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视角
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Black-Scholes公式为代表的数理金融理论的创立,西方的金融专业逐步形成了以金融工程为代表的微观金融的理论体系。金融学科逐渐数学化、模型化和微观化,而且往往将金融专业设在管理类学科之下,这与我国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专业形成了较大反差。
与此同时经济金融学家(以我国学者白钦先(1998、2001)等为代表)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等基本概念,形成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契合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可藉以对金融本质进行更深化的认识。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下,我们能更清楚的知道,对各类金融资源的运用应以金融功能的扩展和提升为基轴,以金融效率、金融安全的实现为归宿,避免简单的金融量性发展观。如果我们从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其研究视角来审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市场)发展,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对危机的理解及对金融学科教学改革的推进会更加具有指导和针对性。
三、从金融发展理论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框架形成
1.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金融发展问题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Goldsmith(1969),其最早给出了金融发展的定义,即金融发展是指一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对金融发展进行了量性描述。作为对Goldsmith金融发展观念的深化,Shaw(1973)和Mckinnon(1973)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由于两个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同一问题,故一般可简称为“金融深化论”。Mckinnon和Shaw所提出的“金融深化论”的理论背景是: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即政府过分干预金融市场,实行管制的金融政策,同时存在着较高的隐形或显性的通货膨胀,使得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生扭曲,致使利率、汇率不足以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金融抑制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严格的利率管制、高额存款准备金、信贷配给、高估本币汇率等。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就应该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包括六个方面:提高或放开利率、放宽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建立与发展国内统一的资本市场、抑制通货膨胀、财政和外贸配套改革。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但其在体系上比较粗糙,分析模型过于简单,包括因素较少,不具有动态特征,很多观点还停留在经验水平上,理论分析尚显不足。更重要的是,根据Mckinnon和Shaw的理论框架,其认为金融部门并不创造财富,金融的发展也只能影响资本的形成,并不影响全要素生产力,这些也都较大地削弱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解释力度。
2.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一些经济学家汲取了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成果,在其金融发展理论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外部性等因素,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1)“金融供给论”和“金融需求论”。Patrick(1966)研究了金融深化对国民财富的构成及使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货币供给带动下的金融发展战略。他强调,贫穷国家应当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在需求产生以前率先发展金融。这种战略要求政府在短期无明显效益的情况下,坚持对金融进行投资和重点发展(陈岱孙、厉以宁,1991)。1996年,帕特里克提出了金融发展中“供给导向法”和“需求导向法”之间的区别。“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是实际经济部门发展的结果,这意味着市场的拓展和产品的增长必须更有效地分散风险以及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此,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了一个更好地推动作用。此外,“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对经济增长有着自主的积极影响,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并确保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方面可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后者对早期的经济发展有着支配作用,一旦经济发展成熟,前者便发生作用。
(2)金融约束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在反思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认识到:对发展中经济或转轨型经济而言,金融抑制将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而推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仅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导致金融动荡,因此有必要寻找另外一条道路,这便是由Herman, Murdock and Stiglitz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论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金融深化的假定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同时,即使现实中存在这些条件,由于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行为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失灵。金融约束论认为,金融市场失灵本质上是信息失灵,它导致了金融市场交易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必须由政府供给有正式约束力的权威制度来保证市场制度的充分发挥。政府可通过金融约束政策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并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有效解决信息不完全问题。也就是说,政府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稳定、可预测的低通货膨胀率,正的实际利率),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为金融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这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政府如何实施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框架。
金融约束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抑制状态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它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的作用。因而它并不是与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政策,而是对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3)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内生金融理论把金融因素作为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的重要变量,研究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效用与作用机制。内生金融理论认为,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产生金融交易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交易成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金融体系形成和发展。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从效用函数入手,建立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了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作了规范性解释。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既放弃了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又坚持了从金融与经济关系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问题的立场,金融学家们试图建立一个一般金融发展理论。它带来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转变,使有关金融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令金融发展理论在沉寂了20多年以后重返主流学术界。但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坚持了金融发展研究的机构观,即从现有的机构出发来研究金融功能,导出其产生、发展和作用于经济的机制,依然具有一定局限性。[8][9]
3.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态势,金融与经济越来越密不可分,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性和主导性要素。这一切要求人们重新认识金融的本质以及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有学者认识到金融发展的现实效应与主流理论不符,提出了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面向21世纪新的金融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金融理论的融合与升华,是对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扬弃与创新。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作了比较全面、深刻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白钦先教授。在其《论金融可持续发展》(1998)中,白钦先教授首先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等基本概念,并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发展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在遵循金融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金融体制,发展和完善金融体制,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从而达到经济金融在长期内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其他文献(白钦先等,2001)中,白钦先教授及其合作者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切入,从金融发展的一般性出发,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了更系统的阐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既不是孤立研究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是孤立研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在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即在两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领域,白钦先教授一直关注并持续不断地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的演进和金融总体效应(功能)两个方面同时展开,针对西方学者只包含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两大要素的特指金融结构理论,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结构理论;针对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量性发展观,提出“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并在发展金融学的整体框架内,梳理整合了“发展金融学是以金融功能为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联结点,以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为其研究的基轴,而以金融效率为研究的归宿”。[10]
四、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现代金融已成为包括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理论金融与实务金融、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观念与金融意识等众多因素,并直接涉及经济与社会、财富与资源、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及经济风险与经济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庞大的复杂巨系统。我们在研究金融,进行金融学科建设的时候需要始终具有这样的大金融意识,始终将金融问题与金融的功能提升紧密联系起来。
第一,强化金融资源意识,树立金融与金融安全意识,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发展中的经济体尤其需要有这样一些意识,并形成相应的对策措施。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对这些问题没有给出直接回答。而金融发展首先也是一国的金融发展,在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发展中经济体往往处于被动和被掠夺的地位,发展金融和金融发展,就必须给与它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第二,对于我们国家这样正处于发展成熟中的金融体系来说,仍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逐步推进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们要形成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状况的合理的金融结构,在某些市场化改革不利或行不通的行业与部门,我们仍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金融倾斜并非是惟一正确的金融改革方向,其关键是要看改革能否充分的发挥出金融相应的功能性作用,是否实现了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应鼓励创新,鼓励对外开放,但我们要有自己的时间表,要与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金融的监管体系同步。
第三,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需要适当转变,凸显人文价值观的认同。包括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的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和大多数经济类学科一样,呈现出研究方法数学化、模型化的现象,这本无可厚非。但在金融这样一个充满风险因素的领域,在金融虚拟化程度不断强化的时代,我们应该,而且也不得不转变我们认识、发展金融理论及其实践的思路,重新审视金融的本来目的到底是什么?金融的人文价值观又是什么?这对维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防止危机的发生都不无裨益。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讲,在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基础上,也应发展起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这不是简单的中国特色,而是金融发展理论的中国化。[11]
当代金融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货币非中性基础上的金融非中性,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引人金融学研究,拓宽了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这一研究范式确立了金融学的最终研究目标,在最高层面上给出了我们进行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金融发展观;在方法论上,这一研究方法注重了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的有机结合,并突出了金融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实现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的真正变革。[12]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 峰. 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69-73.
[2]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6-18.
[3]王广谦. 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01(22):13-14.
[4]张 新.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 金融研究,2003(8):36-44.
[5]封思贤. 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38-41.
[6]张亦春,蒋 峰.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32-35.
[7]黄 达. 金融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9):1-7.
[8]龚明华. 当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及前沿[J]. 国际金融研究,2004(4):4-11.
[9]刘 澄.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演变简评[J]. 当代财经,2001(1):35-39.
[10]白钦先.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历程[J]. 经济评论,2005(3):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