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用技术作品设计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87-02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基于中学生面临高考压力及其年龄特点及智力水平的现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通用技术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必备的基础。让通用技术课堂灵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从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1.要从通用技术学科教育的角度看教学
通用技术课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它不仅涉及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还要融进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知识,且技术特色的语言、概念、方法等都有它自身的特点。通用技术课培养的不是工程师,设计师,学生不可能人人去当工程师,设计师。但是,我们在从事某项工作、策划某项活动的时候,不是也在"设计"吗?其实,不是工程师、设计师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类"设计",通用技术课培养的是学生的技术设计意识。同样,通用技术课程也不是培养技术工人,不是单纯地培养劳动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而由于通用技术教师多是其他相近科目的教师转过来的,难免会有一定地偏向性,把通用技术课上成了"简化版"的物理课、信息技术课、劳技课,所以面对这一实践性、通用性很强的新课程,仅靠一两次培训或交流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教师自身要勤学苦练,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修养,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内容,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就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教师知识要比较全面,眼界也要求开阔。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情感和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指导方向,不要过分注重教学的功利性,要更多地把注意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2.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
2.1 “新闻主播”进课堂。为了创设丰富的通用技术学习环境,营造丰富的技术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在每学期初,笔者与学生约定,每节课开始的三分钟,由两名学生到讲坛来报道与技术有关的新闻,能结合学习进度则更佳。开始时他们觉得是在教师的"威严"下被迫的行为,但随之而来却产生了成功感:一是从图书馆、电视或杂志等甄选技术新闻的过程中开拓技术视野,了解了更多与技术相关的知识,从而能理解技术,甚至应用技术;二是在报道新闻时,从同学的肯定中得到激励。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从而使之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一个学期下来,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关于科学、技术的视野开阔了,对课程有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增强了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能主动关注生活中的技术。
2.2 “演员”进课堂。在通用技术的学习中,必然涉及生涩的技术基础知识,若由教师过多讲授,必然索然无味。让学生即兴表演,参与其中,是促进学生对技术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符合通用技术教学的特点和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课堂表演的形式有很多,应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如在教学第二章的《设计和交流中的技术语言》时,因本节内容抽象,学习困难较大,如果采取讲授、提问的方式教学,学生兴趣不大,后笔者请一同学扮演"设计师",其他同学扮演"加工师傅",设计师向加工师傅描述只有他看见的工件三维图。扮演"设计师"的同学在讲台上想方设法地比划着,台下"师傅"们就是不明白,在一阵阵的笑声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置身于实际情境中,去感受技术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3 “评论家”进课堂。在学生动手制订设计方案之前,给学生补充一节优秀作品欣赏课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技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优秀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技术基础知识,又给学生做出了作品评价示范。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而是"不会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又或者只说"好"与"不好"。遇到这类情况,教师要善于引导,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中的学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好在哪里?""为什么认为它好?""为什么采用这个结构而不采用那个结构?""为什么采用这种材料而不采用那种材料""采用某种颜色能给使用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等等。
【关键词】通用技术 习惯 兴趣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43-02
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立足于实践的一门高中新课程。由于课程的“新”,高中阶段之前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进而引导他们融入技术世界,提高技术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创造欲望,使这门课程变得有效,更有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学有所用。基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在这里谈谈兴趣教学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改变态度,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潜能
学生缺乏兴趣,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可能认为,这门课程又不高考,何必花那么多功夫学它?另一方面,学生对这门课程可能会有误解,以为技术课就是动手操作,老师没必要讲太多理论,学生认为上课随便听听或下课自学就可以了,从而对通用技术课程产生“可有可无”的偏见。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渐渐不再乐意参与课堂活动。大部分只是听老师讲,显得很被动,而有的学生可能干脆在课堂上做起数理化等作业。
布鲁纳曾说过:“要使学生喜欢一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门课对自己是有意义、值得学习的”。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注重实践,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基础性学科,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不会影响高考,事实上有助于高考,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通用技术对于培养技术素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二、 精选案例,增强趣味,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上课如果完全照搬课本上的案例,有的案例太简单,而有的案例离学生生活太遥远,长久以来学生会渐渐失去兴趣。案例应该源自生活世界,并且适当加入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当地教学资源,挖掘适合本地、本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案例。在教学设计中,要多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技术问题实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发达,网上资源非常丰富,许多教师都会在网上搜索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也是一条好途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投影展示大量图片或视频,每个知识点都安排好几个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可能使学生忽略了知识点,这看似热闹的一堂课像是故事会,而实际上对课程的“激趣”作用不太大。所以案例的选择在于精,不在于多。
除了从网络获得教学资源,我们还可以自制教具。我经常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学生很有兴趣,制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学案例来使用,其效果往往比使用网上现成的案例好得多。
无论是教材中还是课外的案例,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斟酌,选择最恰当的案例。我认为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并且符合知识点,能让老师的讲解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案例是最适合的。
三、注重实践,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一味讲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就不会对通用技术课程保持长久的新鲜感。所以在理论课之外,保证有一定时间给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基本技能,创造设计作品,学生兴趣大增,他们在实践与合作中除了体验到设计的快乐,也充分把自己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根据课标要求及实践操作所要达成的目标及实践操作所涉及设计过程的范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除了完成规定项目作品外,鼓励学生自选载体设计,可以是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设计,利用科技节的契机,举办各类创新设计大赛。我们开展过“创新作品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等比赛,征集到许多学生作品。
四、结合评价,建立激励机制
充分给予学生展示作品的机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依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建议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学生评价的教学主体地位。
每一次学生设计制作完的作品,安排作品评价课,在这节课中各个小组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让同学们进行互评提问。好的作品也会在各个班级之间进行交流展示。每个学年,我们都会举办一场“通用技术作品展”,展示同学们设计的优秀作品。另外,学校每年的科技节,我们会开展“小创新小发明”比赛,特别倡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做小制作和各种小发明。学生的创意丰富多彩,每年都会出现很多优秀的创新作品。
另外,我们每年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进行适当奖励,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并努力将这些设想设计出来,应用到生活中来,优秀创意层出不穷。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素养,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这是一个反复的强化过程,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决非朝夕之功。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充满魅力的技术课堂上,学生学习知识,发挥特长。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自我展示。他们感悟技术,体验技术,在技术的世界里成长。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培养了技术素养,同时激发了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技术与设计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一、重视实践活动,注重课堂创新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尤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启发他们创作的灵感。因此,我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立足于“学中做”和“做中学”,学生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感受设计的快乐。例如:上“稳固结构的探析”一节时,在讲解分析书上的内容后,我安排学生制作铅球支架,制作完马上进行技术试验,检测学生制作的铅球支架的稳定性和强度,再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写出试验报告。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了“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积的大小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构的形状对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影响”等知识点。
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合作,认识合作的重要性。我在讲授“技术设计的优化”时,结合本班课程表安排的情况,让学生合作讨论怎样优化课程安排,设计出最佳优化方案。学生在学习流程设计之后,我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工作流程”或一个“生活流程”,例如本班一个“主题班会”的工作流程,一次“去太湖山郊游”的生活流程等,然后作为作业上交。教师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畅谈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领悟了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实用技术
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教学中,从生活中寻找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设计“控制与设计”的教学时,引入楼道的声控灯案例:如果白天有声音,灯同样会亮,这样浪费电力,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将装置加以改进,达到白天有声音灯也不亮的目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欲望。学生如果有困惑的时候,适当的加以提示:复习物理学科中的光电效应、光敏电阻、传感器等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很多同学设计出了声光共控灯,满足了要求。又如:一次教研会上,一位老师设计“经典结构的欣赏”一节时,播放了温岭石塘的经典建筑“石屋”介绍的一段录像,让学生从技术角度欣赏石屋。由于学生对石屋比较熟悉,但不知道为什么可以称作经典结构,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积极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好,所有听课老师也都被吸引住了。
三、重视课堂讨论,增加师生互动
通用技术学科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问题常常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这一“缺陷美”,让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汲取知识。例如:我在上完“简单结构的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笔筒,由两个人合作完成,要求:材料自由选择,设计有创新。课余时间自由制作,实验室可以提供工具,一周后上交作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者去商店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一周后交上来的作品可以说是各式各样。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作品的设计进行评价和优化,学生对每一个作品都能发表自己见解,遇到问题互相讨论,最终每个班级选出五个设计最好的作品,在学校展出。在设计“结构与力”一节时,由学生自己讨论,通用技术结构的受力和物理学中物体受力的不同之处,学生困惑时加以适当的提示:物理学中受力物体可以看作质点,通用技术构件的受力是否可以看作质点?为什么?力产生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的积极讨论发言,最终理解,通用技术构件受力是物体构件之间的力,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视为质点,研究物体受到的外力;二者研究方向不同,通用技术强调的是结构如何承受和抵抗形变而产生的力,物理学讨论的是,力是引起物体状态、形状的变化的原因。课堂讨论环节不只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尤其对于这门课,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动脑,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了学生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四、利用媒体辅助,增强感性认识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一目了然,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缩短教学时间,加大了课堂容量。例如:在讲“生产和流程”一节时,给学生播放日本丰田汽车生产流水线,让学生写出汽车生产流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串行时序的特点: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多媒体更多的是分散了教学难点,把纷繁的知识变的有序。例如:在讲“流程的设计”时,小铁锤的加工流程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教学中让学生先观看小铁锤加工过程视频,了解制作的过程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样把教学内容更具体,更形象地先传播给学生,再做示范操作、学生动手实践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多媒体技术是图、文、声、像的集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通用技术;价值;技术味儿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52-02
一、教学设计要有“技术的课眼”
顾建军教授认为,通用技术课不能就知识讲知识,就一堂课讲一堂课,而要深入到课程的层面、立足模块宏观把握,要一堂课一堂课地往后边积累。的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不能拘泥于单纯的知识内容和一堂课的范围,而应该跳出这个圈子站到更高的层面来看问题,要有一盘棋的意识。首先,从课程的层面来看,设计者要紧紧围绕“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个中心来下功夫、做文章。其次,从模块的功能来讲,设计者需要对课程各个模块的功能特点有着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比如,《技术与设计1》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思想,强调从实践到认识,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一般过程的技术及其文化,并学会简单设计;而《技术与设计2》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学中做”的思想,强调从认识到实践,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技术探究的方法、理解技术蕴含的文化并经历典型过程的技术。除此之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设计者充分考虑本节课在课程中的前后关联并注重技术线索的贯穿。只有教学设计具备了技术的“课眼”,有了足够的“技术底蕴”,通用技术课才有可能上得出“技术味儿”,上得灵动、出彩。
像南京市27中刘海林老师的《常见结构的认识》一课,其课堂教学就透出了浓浓的“技术味儿”。整堂课先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依次感知社会领域的结构、自然领域的结构、技术领域的结构,进而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并明确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事物存在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刘老师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一个经典实例——推磨,“为什么要用绳子来拉?用其他东西比如钢筋、木棍行不行?”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关注到材料的选择对于实现结构功能的重要性。接下来,刘老师趁热打铁给出了一个实践任务——提供“方木板、长木板、绳子等”备选材料和工具,在5分钟内设计制作一个花篮吊架,要求结构合理、材料得当并能承受500g的负载。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的创意,刘老师还作了精彩的点评和小结。
二、选用素材要有“技术的发眼”
当今社会,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突飞猛进,技术教育应该适应当今社会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适应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对于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内在要求。但是,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亮点的通用技术课程,由于开设的时间还不长,能够用于支撑课堂教学实践的配套资源还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灵动,能够“抓住”学生,使我们的课堂能够适应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社会要求并且做到“与时俱进”,首先就需要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去做一个技术上的有心人,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整理、去收集生活中和网络上相关的素材信息,用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且要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的热点和最新变化及时更新,使我们的课堂永葆生机和活力。
像浙江新昌中学的黄林老师在上绪论课时,用了一个“我们身边的创意设计”的视频。伴随着视频的播放,画面中出现了用卷尺做的腰带、吻合手纹的玻璃杯、可旋转折叠的餐桌、像花瓣一样开闭的床头吊灯、台阶中的鞋柜……看着各种新奇的创意设计,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被吸引到技术的世界里去了。
三、教学环节要有“技术的板眼”
要上好一堂通用技术课,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作为平时的新授课而言,优化课堂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和优化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尤其要根据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精选技术案例,精心设计技术实验和技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内驱力的驱动下主动去发现、去探求、去实践、去体验、去解决、去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知识、提高素养。
像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勇夺第一名的浙江省黄泽中学张亚莲老师的《结构与稳定性》一课,其独具匠心的教学环节设计令人赞叹。在引导学生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支撑面大小的关系时,先让学生通过手的感觉定性得出结论,再启发学生通过严谨的实验用具体数据来说话。张老师用一块铁板和四个磁体支撑柱做成了一个模型茶几,通过“同步”移动支撑柱的位置改变支撑面的大小,再用钩码来测试它的稳定性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由张老师自制的实验器材——模型茶几的背后还画上了对角线和比例框,对于学生定量实验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四、生成课堂要有“技术的慧眼”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总是相伴相随的,它们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则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生成则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堂课的成功既需要精心的预设,同时也离不开生成的精彩。而一堂通用技术课要上得出彩、有“味儿”,同样离不开我们通用技术教师技术的“慧眼”。像南京市27中刘海林老师在《常见结构的认识》一课中,在学生已经设计制作完成了花篮吊架作品并进行展示说明时,他往往能够抓住学生设计作品中的技术关键点来设问,比如:“为什么要在这儿加一根杆子?”“为什么这儿用绳子?”……一句智慧的提问一下子就让学生设计的作品技术“灵魂现显”了。
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它独特的价值,对于通用技术课程,我们怎么上才能体现出学科的价值,彰显出课程的特色,上出它的“技术味儿”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这里也仅仅是抛了一块砖而已,我想它值得我们每一位通用技术教师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并不懈践行!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新课程结构中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J].人民教育,2004,(24):31-32.
关键词:通用技术;技术素养;来源 在执教通用技术6年多来,自己也在不断地摸索、学习和反思,感觉以下几个渠道还是收益颇多。
一、从生活中发掘技术
事实上,通用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与我们的生活融于一体的,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技术的世界里,技术远离生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样,我们教师的目光也不能离开生活,要善于从生活实践起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起步,从生活中发掘技术,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
例如,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讲,种类繁多,过程复杂,但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太阳能技术应用的事例。如太阳能发电、汽车、路灯、手表、手电筒、手机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等。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我们就会在生活中处处看到技术处理的现象。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许多不明白的技术现象。例如,海底隧道的底面往往比城市的排水管还要低,那么下雨的时候是怎么排水的?城市里高楼林立,在建楼的时候会看到吊车,它是怎么随楼的建高而升高的?提及“互联网”,人们总是容易想到尖端的高科技,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其实“互联网”的应用,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勤于动手,提高制作水平
技术离不开设计,也离不开制作,我们的课程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教师的率先垂范。几年来,凡是遇到教材中需要亲自动手制作的教学内容,我都和学生共同制作、共同修改、共同探讨。学生制作一个方案,我们教师就要做上两个以上的方案。我的作品也是学生的样本,只有发现制作中的问题,才能对学生有更具体的指导。我觉得和学生共同制作,既是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途径,也是对自己采取的最好的专业督促。
三、注重自身知识的拓展
1.借助网络、媒体资源
网络上具有各方面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以此来获得很多与技术相关联的知识。如,“学生科技网”有最新的学生科技活动、科技设计作品,“中国设计之窗”有当今国际顶级设计师设计的各类作品,“中国科技网”有各种技术试验图片、视频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
2.广泛学习理论知识
浏览通用技术教材,觉得书中的内容很广泛,似乎都是一些常识,没什么深奥之处,然而,仔细阅读尤其是在备课中会感到书中的知识涉及很多的专业。这就是通用技术教材内容的特点――既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又有专业性。也正因为这样,教材对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的描述只能停留在表层,没有提升到专业的高度。教师如果不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很难讲清问题,甚至还会把自己的误解传授给学生。比如,《技术与设计2》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中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较难区分,因系统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发现在较多的试卷里总会把它们错开,以避免混淆,从而增加难度。
3.利用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