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金融相关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低碳农业;高风险;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3-0062-03
近年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备受世界各国关注,低碳农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低碳农业是农业发展模式向低碳高效转变的必然选择,它能够更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更充分地利用农村资源,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如何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作用逐步显现。例如:金融在杨凌示范区低碳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多元融资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手段为节水灌溉、三沼利用及企业的生产环节、技术改造等提供贷款贴息或信贷支持,通过实行绿色信贷政策,一票否定达不到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的企业,而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绿色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享受利率优惠,拓宽低碳农业的融资渠道。位于湘西南的龙山县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村沼气发展,有效地推进了该县低碳生态农业建设。近年来,该县各金融机构共投放信贷资金7865.3万元,打造“公司+协会+网点+会员(农户)”的模式,帮助建立农村沼气池3.2万口,乡镇覆盖率达100%、入村覆盖率达95%、入户率达26%、利用率达70%。农村沼气发展有效地推进了该县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低碳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陈宝树,田云刚,2010)。
在低碳农业发展中,各类金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性金融通过支持循环农业、环保农资行业、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农业领域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项目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节能减排,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山东省枣庄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拓展“绿色信贷”市场,向客户提供与低碳农业发展相关的金融咨询和服务,重点支持农业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确保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民间资本也积极介入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相关政策不完善
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配套措施的完善,如在税收、利息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与保护。但是,我国对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配套措施等还没有具体的安排,对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的支持也远远不够,使得金融支持仍停留在比较熟悉的传统农业层面,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支持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需要加强。
(二)农业的高风险性降低了金融支持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大大影响了农业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同时,市场风险使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很大,也加大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虽然低碳农业改变了过去农业领域的高耗能、低产出、低环保等状况,但是还是受到自然环境和市场的影响。而且,与传统农业相比,低碳农业的发展对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要求较高,投入成本更高,加剧了其风险。在相关政策法规和国家的支持措施不明确的情况下,出于安全性原则的考虑,金融机构很难积极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
(三)低碳农业的高成本加大了金融支持难度
与传统农业相比,低碳农业依靠的是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农业发展模式,它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资金需求量更大,对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低碳农业生产的效益周期更长,这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相悖,加大了金融机构支持的难度。
(四)农村金融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加成熟的科学技术,知识更丰富的劳动力,比传统农业更加多样化,同时,也需要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农村金融不断创新。尽管各地金融机构为支持低碳农业发展也进行了一些创新,推出了专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相对滞后、管理相对粗放,难以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的需要。
(五)农民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意识薄弱
部分地区农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有限,对金融业务的了解仅限于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对新金融业务及产品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汇兑等业务基本不了解,对信贷知识知之甚少,而且金融观念淡薄,风险防范意识不高,这不利于新金融业务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于金融知识的宣传材料认知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这就使得即使金融机构提供了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新的产品和服务,仍然不能被广泛地接受。
三、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建议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进人新的发展阶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被认可和推广,其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其中金融领域的力量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一)为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政策的法律化能增强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强制执行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如借鉴美国、法国等国外经验,对金融机构用于支持低碳农业的贷款给予适当的税收补贴、通过贴息贷款扶持农业,把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更多地通过对金融的扶持和补贴来实现,改善金融业融资环境。此外,还可以由政府主导建立公益性担保基金,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融资担保,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为低碳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提供保障,以降低信贷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风险。
(二)完善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弱质性,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措施和风险补偿机制。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激励机制,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配套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调整信贷结构,把支持低碳农业发展作为调整信贷结构的切入点,促使金融资金流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而风险补偿机制的完善能更有效地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确保资金需求方得到发展低碳农业所需要的资金。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担保体系、推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来分担补偿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三)不断完善低碳农业发展技术,降低低碳农业成本
要发展低碳农业,真正做到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技术创新是关键。但是,无论是节地、节水,还是节油、节煤的农用机械的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的研发、使用和推广都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可见,资金投入的比重和规模对低碳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国对低碳农业资金的发展不论是财政还是金融支持都不够。因此,需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增加对各种低碳农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及对农民进行农业环境意识和技术培训、新能源推广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此外,每年保证一定比例和规模的财政资金用于低碳农业发展,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从而增强财政扶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不断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资金的比例和规模,创新服务模式,增加金融产品,以更好地支持低碳农业发展。
(四)提高农村金融的创新能力,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低碳农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效率,改进管理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低碳农业的发展对金融的需要。目前,国外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很多,如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由基金公司管理的将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应用到低碳农业发展的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金等。此外,还可采用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形式,把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使保险公司在其中充当解决风险的资金储备所。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此外,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农业发展特色等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适销对路的低碳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低碳农业对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金融意识
发展低碳农业,不仅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广大农民愿意接受,并且能够接受这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金融知识,拓宽农民了解相关金融知识的途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农村、“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为了使农民更好地接受和认识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新的产品和服务、相关的金融政策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仅是散发宣传材料,而且还要面对面地进行讲解、交流,解答农民的相关问题,使农民充分理解国家的相关金融政策,了解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并积极利用这些产品和服务发展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金融支持有助于我国加快低碳农业发展的进程,解决低碳农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发展低碳农业的风险性高、成本高,使得金融支持难度加大,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这些都制约了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完善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用于低碳农业发展,提高农村金融创新能力,加大金融宣传力度,从而加快低碳农业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陈宝树,田云刚,龙山县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生态农业建设[N],金融时报,2010-10-02
[2]陶正芳,邵永恩,低碳农业:金融支农的新视角[N],金融时报,2010-06-07
[3]孙蕾,政策性金融如何支持低碳农业发展[J],现代金融,2010,(8)
[4]张燕,庞标丹,侯娟,绿色小额信贷:低碳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路径探析[J],武汉金融,2010,(2)
关键词:绿色债券 界定标准 财税支持 绿色认证 信用评级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果显著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正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和领导者。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做出顶层设计,构建了操作框架,为各方参与者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工具和市场机会,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构建最为系统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绿色金融已上升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同时,绿色金融也是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最令人瞩目的“中国印记”之一。作为今年G20杭州峰会的主席国,我国首次将绿色金融列入G20议题并写入峰会公报。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政府、发行人和投资者等各类主体的参与日益深入(见表1)。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贴标绿色债券发行量128亿美元,全球占比约30%,绿色相关的未贴标债券存量高达246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人民币也成为广义绿色债券中最主要的计价货币。
绿色债券有很多优势,如可为绿色企业和项目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为绿色项目提供较长期的融资、缓解期限错配问题,通过声誉效应强化发行人的绿色投资行为,通过更高的披露要求激励发行人强化环境风险管理流程,为投资者提供新的资产类别,使其有机会参与可持续发展投资等等,因此绿色债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障碍,需要逐步加以解决,从而释放出绿色债券发展的潜力。
(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方面
目前,我国绿色项目认定标准尚未统一,同时缺乏统一的绿色债券市场准则。在此情况下,较难客观准确地判定项目的绿色属性,也使得财税优惠、奖惩政策以及针对绿色项目的政府担保等可能的支持措施在短期内缺少落地的基础,还可能造成市场主体在不同监管政策之间套利,影响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绿色债券的发行及交易方面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由于绿色项目投资回报期长、绿色债券募集的资金只能用于绿色项目、资金监管要求更为严格、发行和管理成本较高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绿色债券的吸引力,也影响到绿色债券的发行及交易量。
目前全球发行的债券中仅有不到1%为贴标绿色债券,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量也仅占全部债券的2%。对于每年3万亿~4万亿元人民币的绿色投资需求,目前绿色债券所能提供的融资还远远不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OECD分析,在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的前提下,到2030年时,仅中、美、日、欧盟四个市场投资于可再生能源、节能和低排放汽车等低碳项目债券的年度潜在发行量可达7000亿美元。
国际经验表明,财税激励及奖惩政策是将环保项目的正外部性内生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公共财政机制是解决环境问题方案的一部分”, 并预计每100亿美元的财政资金可撬动1000亿美元的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部分国家也对绿色债券给予了优惠政策,如美国国会于2004年通过了总额20亿美元的免税债券计划,用于支持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公司债券;马萨诸塞州于2013年起自主发行免税绿色债券,所得资金直接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从国际经验来看,对绿色债券的发行和交易环节给予适当支持,可降低绿色债券发行成本,提高其投资收益,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绿色债券的发行和交易量。
(三)绿色认证和信息披露方面
构建和完善绿色认证和绿色评级体系、科学客观地评估项目的外部性是绿色债券审批、财政补贴、行政奖惩、税收优惠等决策的重要基础。目前,经认证的贴标绿色债券主要集中在欧元区和美国,欧元和美元是贴标绿色债券最主要的计价货币,我国绿色债券发行的标准化和透明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证明绿色债券的“绿色”身份,国际通行做法是聘请独立的专业机构出具对募集资金使用方向的绿色认证,即“第二意见”,国际权威的认证机构有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气候债券委员会、毕马威等。在全球发行的绿色债券中,有半数以上的债券进行了国际绿色认证。
从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来看,相关主管部门鼓励绿色金融债和公司债发行人提交评估认证意见。然而,目前我国绿色债券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和专业的认证机构,市场竞争不充分、绿色认证成本相对较高。加之绿色债券存续期内的信息披露要求更为严格,使得企业绿色债券的发行门槛较高,影响绿色债券的发展。
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建议
《指导意见》和G20杭州峰会公报明确了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方向,即要通过相关努力支持本地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投资等。这些政策导向进一步扫清了绿色债券发展的障碍,降低了投资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绿色债券相关规章制度、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探索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和评级标准、开发绿色债券指数、建立完善发债企业强制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双向开放等。为深入落实相关政策,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政策标准,夯实市场基础
当前我国债券市场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体、交易所市场为补充,符合国际成熟市场的通行惯例。建议尽快探索设计国内统一的绿色债券界定标准和绿色信贷指标体系,为绿色金融的后续配套政策奠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基础,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更为明确的行动指南。
(二)加大财税优惠,提振绿债发行及交易
对于发行人,可探索由符合条件且具有意愿的地方政府推行绿色债券财政贴息和专项担保基金,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根据地方产业布局和财政实力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领域进行试点。设定适当的贴息和担保比例,给予社会资本更为稳定的预期,在耗费较低财政成本的条件下撬动更多私人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同时,要加强绿色债券存续期的信息披露和资金投向跟踪,确保发行人行为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的绿色化,避免道德风险。对于投资者,可研究对国内机构投资者购买绿色债券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予以适当减免,培育和壮大绿色投资群体。
(三)加强认证管理,降低项目风险
建议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债券发行的标准化和透明度,建立推广国内绿色债券认证标准和体系,提升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首先,统一绿色债券的监管标准,逐步提升绿色债券的认证率,将绿色认证作为财税优惠等支持措施的必要前提。其次,构建和发展我国本土的认证体系,规范绿色债券评估要求,通过丰富认证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来降低债券认证成本,同时加强市场准入和机构监管,防止认证机构过度竞争导致降低标准或采购性认证等。最后,创新绿色筹资机制,本着重实质、轻形式的原则,开展存量绿色债券识别。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有3只存量债券被纳入中债绿色系列债券指数,是绿色债券领域的一项创新,开启了存量债券的绿色化识别通道。为鼓励企业绿色投资,建议对于剩余期限长、实际投资于绿色项目的存量未贴标债券继续开展相关认证工作。
(四)完善和推进绿色债券评级,扩大债券应用
鼓励评级机构在现有评级体系框架中增加环境影响评价维度,将发行人的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的绿色程度和环境成本等因素纳入考察范围,并在评级报告中予以披露,合理反映绿色资产的价值。对信用评级符合要求的绿色债券,可考虑纳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抵质押品范围及交易所质押回购库。此外,评级过程中要避免追逐声誉效应、“唯绿色论”而忽视绿色债券风险的倾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供职机构无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参考文献
[1].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2].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R],2016.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发展;金融业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83-01
1 低碳金融的产生及内涵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造成的灾害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所谓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如碳保险、碳基金和碳交易币种的确定等制度安排。低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是对碳排放进行规制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型。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绿色金融的概念,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在世界银行2006年碳金融发展报告中,碳金融被定义为用于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金融资源。而在国内,对碳金融的界定主要关注的是碳交易与碳融资。
2 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信贷”是将贷款用于当前倡导的一系列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保护环境的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当前我国的这项绿色信贷主要大力依赖于银行,银行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操作余地。虽然目前对于绿色信贷银行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但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偏小。这其中和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有关,当前对绿色信贷的概念还不明确,由于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环保专业人才,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产业投向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信贷指引,使金融机构难以制定相关的内部实施细则和考核评价办法。同时从目前情况看,低碳经济有“概念热、融资冷”的倾向,一方面创新型企业由于前景难以预测,比如一些风投项目,对绿色信贷的需求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决定了信贷支持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偏好度,绿色信贷还面临着项目融资评估的复杂性,而银行开展这些项目缺乏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对道德风险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绿色金融参与主体形成稳定预期。
3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3.1 对于低碳金融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是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但是当前我们对于碳市场还是有很多模糊不清和非理性的认识,对于碳金融和CDM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CDM和低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进入人们视野的,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经济主体还未充分认识到其潜藏的巨大商机。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交易价值、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对碳金融的需求有限。目前关注“低碳金融”的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对此关注较少。
3.2 中国面临碳金融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中国是CDM市场的最大买方,但中国却处于CDM市场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碳金融市场的定价权。我们国家现在企业卖出的CDM,是碳减排的产品,主要是由国际上碳公司来帮我们做,实际上定价权掌握在国际金融机构手中,中国在碳金融发展中没有掌握大部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而且我国目前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发展滞后,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所和碳交易平台,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很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中国目前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3.3 巨大的政策风险
有关《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仅涵盖2008-2012年,在这之后国际碳减排政策如何安排还取决于各国在新一轮气候谈判中的博弈结果。届时我国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存在不确定性,这对我国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在碳减排交易风险中,交付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而所有导致交付风险的因素中政策风险最为突出。同时由于技术的发展以及政策意图的变化,认证的标准和程序也在变化之中。而且项目交易涉及不同国家,要受到东道国法律的限制,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非常巨大的。
4 低碳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对于金融业的重要意义
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用“赤道原则”,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的专门业务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中国金融业拓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需要从金融业自身和外部政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解除制约中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促进中国金融业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国内金融机构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创新,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碳金融;绿色金融;兴业银行;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8-0035-05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外碳金融的迅速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与此相应,在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迅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虽然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署的《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就明确提出,环境保护应当置于银行金融决策的核心位置,但由于自身的运作并不直接涉及碳排放问题,金融业曾经一度置身于气候变化问题之外。然而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推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了。一方面,公众对于金融业在环境问题上的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也给金融部门提供了巨大商机。
由此,“绿色金融”概念应运而生,它的一个具体化就是“赤道原则”,也是一套旨在决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而确定的金融行业基准,自2003年诞生后至今,赤道原则将相对模糊的绿色金融概念变成了可操作的具体规则,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一个行业惯例。
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用更加具体的“碳金融”来表达相关活动,即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通常来看,国际范围内的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碳交易”市场机制,包括基于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二是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资本介入的碳金融活动。三是碳排放期货、期权市场,尤其是《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四是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创新。在初期,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常见途径是为碳交易提供贷款支持和中介服务,此后则逐渐发展出多种方式,包括设计和提供各种碳金融零售产品,以及为企业直接提供融资服务。
在发展碳金融业务方面。国外许多机构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尝试(见表1)。
2、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且面临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中国在维护生态安全与发展方面担负着巨大的责任,也已经承诺要承担一定的国际减排义务,因此,碳金融在中国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迄今为止,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主要在境外展开,而国内金融业进行的碳金融活动,主要是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各类相关业务。2008年初,中国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环保总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至此,“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大措施的基本规则都初步落实,标志着中国的碳金融制度初具框架。其中:“绿色信贷”重在源头把关,对重污染企业釜底抽薪:“绿色保险”通过强迫高环境风险企业购买保险,旨在消除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利、政府埋单、群众受害”的弊端;“绿色证券”则对试图上市融资的企业设置环保门槛,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的手段,对公司上市后的经营行为加强监管。
实际上,国内碳金融活动的核心内容。一直是银行开展的绿色信贷业务。随着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不断出台,银行业对绿色信贷也更加关注。总的来看,在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后,一方面,许多违法企业已难以得到贷款,另一方面,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或机构等,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手段,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这些行业或企业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已经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环保责任。同时,发展绿色信贷对银行也大有裨益:一则,可以降低银行的潜在风险,因为如果企业由于环保原因被停产或关闭,会大幅提高银行的信贷不良率;二则,绿色信贷项目将为银行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是金融机构市场营销的有利手段之一:三则,绿色信贷本身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是未来银行业竞争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由于绿色信贷的概念还存在模糊,而且当前在统计银行贷款投向时,也并未对“绿色贷款”单独进行统计,因此还难以判断这一市场的规模。当然,尽管绿色信贷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但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较小,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未建立起来。此外,在目前的政策和监管体制下,商业银行不被允许直接投资于低碳经济项目,也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碳交易排放权的买卖,这样,银行参与碳金融的现实切入点,除了绿色信贷业务之外,还有对参与碳排放交易的项目方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具体而言,国内银行可以利用其在国际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优势,为企业联系境外潜在的CERs(Certifieated Emission Reduction,核准后的减排量)买家,或者协助企业合理规划项目的资金安排,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另外,国内银行也可根据政策及市场环境,推出与碳排放等指标挂钩的理财产品。事实上部分国内商业银行在此方面已经有所突破。
总之,可以预计绿色信贷将成为中国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而影响绿色信贷发展的因素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自身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重视,二是政府政策的引导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二、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以兴业银行为例
众所周知,金融部门是中国经济转轨当中相对滞后的领域。金融企业仍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尚未普遍接受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导致绿色金融理念在金融业推行缓慢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就显得极为引人注目。
兴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最早是2006年5月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的“能源效率融资项目”,这让兴业银行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双方签署的《损失分担协议》,国际金融公司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以国际金融公司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国际金融公司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对于兴业银行而言,这类项目的回报是多重的。它不仅为其在市场上集聚了品牌效应,更重要的是让兴业银行熟悉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操作,学习了国外机构先
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
此后,兴业银行对节能减排贷款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了多种新型的产品模式,覆盖了能源生产、能源输送、能源使用等各个环节。这些节能减排贷款模式突破了原有企业贷款注重担保条件、期限较短等固有缺陷,降低了贷款门槛,拓宽了贷款期限,使贷款期限最高可达5年,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现金流,而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对于那些缺乏抵押品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些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它们的融资难题。具体来看。兴业银行进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创新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第一,项目企业直接融资模式。该模式针对的情况是,项目企业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自身发起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现有设备及工艺进行更新和改进,或引进高效节能的生产线,从而产生的资金需求。在该模式下。兴业银行直接与项目企业建立融资合作关系,通过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的审核,制定融资方案。一个成功案例是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电石泥制纯碱项目贷款(图1)。
第二,EMC(节能服务商)模式。在该模式下,融资企业为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能源合同管理公司对终端客户进行能源审计并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兴业银行通过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的审核,制定融资方案。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为节能客户提供能效服务与工程改造,进行节能减排设备的选择和采购。节能客户无需出资金,只需将节能效益部分与能源管理公司长期分享,从而大大降低了客户的成本与风险。合同完成后,高效的节能设备归客户所有。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是深圳市精彩实业有限公司的新都酒店节能改造项目贷款(图2)。
第三,金融租赁模式。在该模式下,金融租赁公司与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或终端用户)签订节能减排设备租赁合同后,向兴业银行提交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融资方案。此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是与南方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合作。向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与彭桑普公司签署的安装改造合同提供的贷款(图3)。
第四,CDM项下信贷模式。CER是CDM项下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合开展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这些项目产生的减排数额可以被发达国家作为履行他们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量。兴业银行协助项目开发商项目进行开发、注册、交易,项目开发商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深圳相控科技有限公司的梅州垃圾填埋场项目贷款(图4)。
第五,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商增产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节能设备制造商,节能设备制造商与买方签订采购合同后,为扩大产能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项目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机项目贷款(图5)。
第六,节能减排设备供应商买方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节能项目的采购方。节能设备制造商与买方签订采购合同后,买方向兴业银行提出贷款融资申请,兴业银行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进行审核。提供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深圳市安泰工贸有限公司节能改造项目贷款(图6)。
第七,公共事业服务商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公共事业服务商提供服务的终端用户。终端用户向兴业银行申请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兴业银行审核后,向终端用户提供融资方案,方案的实施将会扩大公共事业服务商的服务领域。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湘潭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对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燃煤锅炉房改造项目贷款(图7)。
在实践中,通过大力推动碳金融业务的创新,兴业银行不仅自身获得了稳定的贷款利息收入,而且充分体现出作为银行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社会形象更加良好,从而获得巨大的企业品牌效应。
三、中国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1、遇到的问题。
(1)政策问题。目前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这就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时,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了绿色信贷执行效果。
(2)市场问题。绿色信贷的需求仍然有限,这种需求不足很可能构成巨大障碍,即:一方面,缺乏需求使得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收入难以弥补固定投入,从而降低银行提供相关业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绿色信贷的供给不足,又会进一步降低市场需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技术问题。与普通信贷项目不同,绿色信贷需要对项目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做出可靠的判断,而银行人员常常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并且市场中的相关技术评估服务也比较缺乏,这经常迫使银行最终放弃特定的“低碳经济”项目。
(4)成本问题。在需求有限的新兴节能减排市场,前期市场投入成为重要的进入壁垒,并且绿色信贷主要是针对技术改造项目,其金额较小,银行所获得利润更低。因此,如果银行自身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那么其相关项目收入甚至可能无法弥补可变成本,这会导致市场严重萎缩。
(5)风险控制问题。绿色信贷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这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为此,银行除了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准确判断之外。还要防范贷款企业的道德风险,这就对绿色信贷项目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2、发展前景。
目前,国际碳排放市场的规模在持续增长。据预测。2012年时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总值将达到2.2万亿美元,而2050年将达到15到30万亿美元之间的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疑会在上述市场中获得相应的份额,而这对于国内金融机构而言则是巨大的商机。同时,人们对国内绿色信贷市场前景的信心,还来自于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决心。一方面,节能减排已经被中国政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中国已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到45%。
现在,愈来愈多的银行认识到,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和谋求银行自身经济利益是不矛盾的。对银行来说,未来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将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传统的绿色信贷领域。由于未来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将为清洁能源生产、环保设备制造行业、污水处理企业等带来巨大商机,这些领域将是绿色信贷业务介入的重点。另一方面是相关的中间业务,可以预计银行将在推动与企业的融资业务合作同时,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为低碳经济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除了银行业之外,证券业、保险业也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将成为绿色保险的主要内容。而绿色证券则表现为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过程中,将必须符合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等也将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它们会通过股权投资或者项目直接投资,从而推动低碳经济项目的建设并从中获得合理回报。
3、政策应对。
面对全球碳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应尽快“进入角色”。
第一,从政府和监管部门角度来看,首先是要全面提升国内碳金融的发展水平。具体而言,一是应加强绿色信贷需求的培育,改革价格、税收、环保等体制,为绿色信贷的推进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二是促进行业规则或惯例的统一,协调绿色信贷业务中的内容、标准和程序,从而便于相关交易有可靠的预期和参照。三是增加政府投入和推动,提高银行业发展绿色信贷项目的技术水平。四是出台鼓励和优惠政策,支持银行业在碳金融方面的业务创新。
关键词:金融扶贫;绿色信贷;小额信贷公司;政策性金融;政策建议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精准扶贫下河北绿色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为例”(201611420003);项目组成员:张亦男、刘璐、李莎莎、连健、左文宇、郑子伟、李文霞、葛玉珊、王雪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金融扶贫下河北农村地区绿色信贷情况调研――以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3日
一、绿色信贷调研背景
河北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含贫困区县22个,其中张家口宣化、张北、康保、蔚县等9个区县被列入其中。张家口地区位于京津冀蒙交界处,属环渤海经济圈,但受多山地形影响,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托贫困区县及2022年冬季奥运会背景,我团队对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进行走访并就张家口地区绿色信贷及金融扶贫发展情况同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并总结分析得出以下具体内容。
二、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情况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情况。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目前主要信贷类业务涉及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绿化造林、棚户区改造、农村路网及城镇化建设、冬奥会建设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项目。
1、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类业务具体情况
(1)植树造林,完善绿化。绿化造林项目指到2022年张家口市森林覆盖率提高15%,最终达到50%以上。据此农发行计划每年提供32亿元融资支持,4年共提供128亿元资金,截至调研时间,2016年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已投入18亿元资金开展项目实施,同时仍有10亿元资金正在审批中。
(2)“美丽乡村”计划。“美丽乡村”建设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入手,力求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的新农村,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张家口市农发行以促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从2015年底开展融资,2016年预计申请30亿元资金,截至调研,已投入9.8亿元。
(3)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和光伏发电项目。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对脱贫攻坚项目提供信贷融资支持,利用信贷融资推动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并促进光伏发电项目开展。今年起,赤城县已因地制宜开展光伏农业扶贫,利用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拟建光伏扶贫项目,总装机规模70.15兆瓦,覆盖贫困人口2,000人,切实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4)棚户区改造工作。棚户区改造项目指将主城区内所有的“城中村”、棚户区在三年之内全部改造完成。张家口地区的棚户区改造涉及2015~2020年的6年项目规划,农发行预计投入约600亿元资金提供融资。其中,2016~2018年的三年攻坚计划涉及2016年改造棚户区191个、5.1万户;2017年改造棚户区169个、4.4万户;2018年改造棚户区78个、3万户。
(5)冬奥会项目支持。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在奥运绿化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融资投入,2016年一年预计单方面增加50亿元的信贷资金,其中40亿元资金已审批通过,首批13.7亿元用于奥运场馆周边建设的资金已发放完毕。
(6)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农村路网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依托张家口山区地形及水力资源开展,主要涉及宣化、怀来等贫困县,预计投入信贷资金20亿元。农村路网建设致力于农村交通线路的基本建设,农发行利用资金支持促进农村群众交通条件改善。同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农村路网建设贷款享受PSL(人民银行质押补充再贷款)利率优惠,贷款成本较低。
2、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特点分析
(1)贷款金额较大,不涉及小额贷款,贷款期限多为中长期。调研得知,张家口农业发展银行2016年年初发放中长期贷款28亿元,截至6月底发放贷款99.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为78亿元。由此数据可看出,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多为大额中长期类,不涉及小额贷款,且短期贷款占比较小。
(2)贷款用途主要为基础建设及农业发展,政策性明显。由农发行主要涉及的信贷业务种类,即脱贫攻坚、美丽乡村、棚户区改造等信贷项目,可以看出信贷资金多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改善及农户生活环境改善,政策性明显。
(3)借款人多为政府及其相关的机构、公司,不对个人放款。由信贷种类及用途可看出,信贷资金主要服务政府的相关政策开展。农业发展银行对借款人有一定的准入要求,如:“具有国家规定的承担项目融资或建设的相关资质和能力,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财务可持续能力,上一年末和最近月份资产负债率原则上在80%(含)以下。”因此,其放款对象为政府部门或其他相关机构、公司,并不涉及对个人的信贷放款。
3、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优势分析
(1)资金来源及还款渠道保障性强。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优越于发展同类业务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资金多来源于中央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以及香港地区承销的海外债券,来源安全有保障。同时,调研得知目前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其信贷还款资金来源于由国家信用担保发行的债券,受国家信用保障,贷款安全性高。
(2)贷款利率低,受国家政策扶持。贷款利率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同时受国家政策的支持,其贷款获得央行3%、省财政厅1%以及市级政府0.9%的利息贴息,资金来源成本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发展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可能面临的各种坏账风险。
(二)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信贷调研情况。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和农信)主要致力于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信贷,以满足贫困人群的资金需求,通过无需抵押、方便快捷的创新型小额信贷服务,缓解农村贫困。
1、中和农信公司信贷业务开展情况。中和农信张家口崇礼分公司开展的绿色信贷业务主要是通过多户联保的方式发放小额贷款,每户资金投放额度为15,000元。对于农村偏远地区提供上门服务,放款效率较高,一般审批通过后两天内即可得到所贷款项。同时,中和农信公司依据当地社会特征采用三家联保贷款的方式,由已婚妇女主要负责,同时结合分配到各个村的业务员依据对当地农户及地区的了解进行的贷款发放考察,共同为贷款收回提供安全保障。
2、中和农信公司信贷特点分析
(1)信贷金额较小,贷款期限较短。调研得知,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2016年度截至6月底,实际发放贷款金额为429万元,其中西湾子镇发放108万元,清狮白113.5万元,石嘴子乡86.5万元,高家营121万元。由此可知其贷款多为小额,贷款期限多为短期。(表1)
(2)贷款对象为基本农户个人,尤以女性为主。中和农信贷款对象主要为农村的农户,且家庭中主要负责接触和处理贷款事项的主要为女性,由调研得知,中和农信的贷款对象95%为女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贷款的合理运用率及还款安全程度。
3、中和农信公司信贷优势分析
(1)利率受政府补贴,降低信贷成本。由于国家扶贫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农户贷款利率为12.5%,同时享有1%的利息减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贷成本。
(2)信贷发放、管理体制安全有保障。信贷管理资金由总部筹集,业务人员由贫困地区当地人员担任,由总部进行后期培训,这样充分保证信贷人员对信贷地区真实情况的了解,保障了发放款项的安全性和对贷款使用的监督,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款项使用不当造成的不良贷款损失。
三、张家口市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统一的部门沟通机制。绿色信贷扶贫涉及多方面政府部门机构,如环保局、水利局、城建部门以及和中和农信相联系的中国扶贫发展基金会,而目前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不够透明,信息共享不够及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资金的发放和使用。
(二)信贷产品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依据地区特色开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及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的农村地区特征涉及多户联保,女性负责的贷款方式,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家口地区在绿色信贷扶贫上的产品创新性。但部分信贷产品仍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和固定化特征,不利于绿色信贷扶贫政策的长期发展。
(三)职工趋于老龄化,高学历人员占比较少。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有员工301人,平均年龄为46周岁,其中大专以下学历有110人,占比约37%;大专学历有169人,占比56%;本科学历有22人,占比约7%。由此看出,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职工年龄趋于高龄化,而本科学历人员占比较低,急需高素质青年人才的注入。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的人员数量较少,信贷员主要为30~40岁左右的女性,青年员工数量也较少。
(四)信贷资金的服务范围缺乏多样化。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支持绿色信贷扶贫发展的资金所用范围存在一定的极端分化现象: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数额较大,期限较长;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的信贷资金数额较小,期限多为短期。上述资金用途分布导致中等水平的绿色信贷资金供应存在缺口,不能满足绿色信贷资金需求。
(五)绿色信贷资金占比有待提高。根据调研分析,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所投放的信贷资金并不是全部用于绿色经济发展,对“绿色信贷”的体现不够充分,所投放的资金的具体运用方式不够明确和具体,使得真正满足绿色信贷、脱贫扶贫要求的资金占比较小,不能充分实现金融扶贫和绿色经济发展。
四、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机构。绿色信贷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开展绿色信贷的全面评估工作,将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建立绿色信贷考核评价和奖惩体系,公开绿色信贷战略、政策及绿色信贷发展情况。
(二)加强绿色小额信贷激励措施。当地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拿出实质性的奖励措施,对绿色信贷业务开展良好且产生较大生态效益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实施奖励,并就此形成长效机制。
(三)信贷产品创新机制,完善机构设施及人员配置。采取相应措施调动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性来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促进适合该地区农户和微小企业特点的绿色信贷产品开发,并建立专门机构开展此业务。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改善机构硬件及软件设施,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形成高效便民的借贷机构。
(四)提高绿色信贷资金投放在扶贫工作中所占比重。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了解贫困区域内的生态经济发展情况,采取相关监督保护措施,确保所投放的资金用途不违背绿色发展的初衷,提高绿色信贷资金在整个贷款额度内的比重,充分体现金融扶贫工作的“绿色信贷”理念。
五、总结
绿色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环保手段,对我国目前经济、环境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尽管目前绿色信贷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不能因此否认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需要我们从具体实际出发,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促进扶贫、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友好发展做出贡献和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庆芬.信贷配给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7.
[2]胡蓉.国际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证券期货,2013.
[3]Wen Hsieh.Green Investing[C].World Economic Forum,2009.
[4]董玉华.绿色信贷・绿色金融文化与环境内生型绿色经济[J].农村金融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