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硕士培养方案

金融学硕士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学硕士培养方案

金融学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学术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设置

一、专业型硕士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下发《通知》中明确规定:“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至今持续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相应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以达到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型结构重大调整的目的。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传统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工作岗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其次,报考难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考试难度较全日制专硕要低一些;最后,毕业后所获证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只能获得学位证书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硕士”,而全日制专硕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齐全。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面对日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对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做出的改进和调整,是如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等19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为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各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在硕士招生中所占比例,并在实践培养中不断探索,促进金融硕士培养模式逐渐成熟,金融硕士成为考生报考时炙手可热的新焦点。

二、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

下文从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1.培养目标

顾名思义,金融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即对金融理论有深入了解并追求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适合从事教学和基础性、理论性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在培养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考条件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需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对象与学术型硕士相同,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考试于每年一月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

3.考试内容

金融学术型硕士考生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分别为150、100、100、150,其中数学、英语、政治为全国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专业课综合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在2011年之前,考试科目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相同,其中数学、英语、政治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相同试卷,专业课综合也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但试卷内容与学术型硕士不同。2011年之后考试科目中数学改为经济类联考,分值仍为150分,经济类联考全国统一,其中70分数学,40分逻辑,40分写作,专业课考纲由中国人民大学统一制定,具体试卷则仍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总体来说,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降低了对考生数学方面的要求而更加强调逻辑能力与综合写作能力,专业课命题也会侧重于考察金融实务知识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制

金融学术型硕士一般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三年进行实习或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二年进行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同样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5.学习费用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少部分录取为国家计划内(保送)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大部分专业型硕士须缴纳学费,一般比学术型硕士高,根据学校不同学费有所差异,平均为30000元/年。

6.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硕与专硕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异。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性,目的在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于金融各分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授予学生经济金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例如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统计回归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教学方式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居多。专硕课程设置则偏向实践与应用,所学课程大多与金融领域各职业具体相关,例如金融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等,教学中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面对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硕士毕业后对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适应能力。

7.导师配备

学术型硕士一般配备一名校内老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完成。而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除了从校内老师中选择导师外,也会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担任导师,大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即为每个专业硕士配备两名导师,一名由校内老师担任,一名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士担任。

8.学位论文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为理论研究、调研报告等,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范围较广,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9.读博要求

学术型硕士一般有部分报送读博名额,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可以申请直博,金融专业型硕士则没有直博机会,有读博意愿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经录取后入学。

三、总结

作为开设仅三年的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曾经面临多方质疑,社会对于专硕的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而在上文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门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硕士就业而对传统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进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花开并蒂”的局面一方面能够保证继续为科研及教学工作输送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利于改善长期存在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与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匹配的问题,双管齐下,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2007(11).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5]教育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0.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金融学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从以上的状况描述可以发现,当前国的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无缝对接。虽然专业方案在这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但金融学专业如果没有长效的、稳定的实践硬件环境的支持,方案的执行总是会出问题,如果一门课、一个实践活动无法实现,其整个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都会变得零散不堪。第二,当前体现民族特征的方法与手段无法完全支持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无论是案例、讨论,还是实习和活动、报告,都不是可以长期实行的实践方案。第三,金融理论、实务、民族特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体。金融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流传下来的理论,是与国际接轨的理论;金融实务是能够使金融企业、金融从业人员赚钱的实务;而民族特征是体现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是仅靠一些小的案例分析或是活动与报告能够紧密融合的,必须由理论研究这个桥梁作支撑才能有结合的可能。

二、新体系的构建

(一)新体系概述

新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平台,即实验室平台、学术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实验室平台用于支持各类课内外实验活动。

课内实验方面,首先将金融专业所有课程按实务性质分为理论课和实务课,分别对理论可与实务课开设实践环节。理论课的实践目的在于强化理论,为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为了满足学生考研、考证、就业等多种需求。理论课可进一步细分,打通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西方经济学)要进一步强化考教分离,并且考试内容要与研究生考试、证书考试等专业考试的内容相挂钩,学生将来无论选择就业还是考研,都具有扎实的基础。剩下的非打通课中,专业基础课一部分可以划分为偏理论的,一部分可以分为偏实务的。所有的专业课程的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由浅入深,有宏观到微观的,因此,偏宏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理论课部分,偏微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实务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实践环节的重复。课外实验方面,用于支持学生开展课外实验项目,以及使用一些辅导学生考证的软件来帮助学生考取金融类的就业证书。学术实践平台主要是将教师科研、研究生科研与本科生科研联系起来,为三者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在此平台上,本科生可以了解到教师与研究生从事的科研项目,可以参与其中并获得一些科研经验。对于有考研需求的学生来说,学术实践平台可以为攻读硕士提供一定的条件。

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一些无法在实验室又无法实习的内容提供的平台。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习环节是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专业实践平台就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在这个平台中,可以考虑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活动和讲座,定期邀请金融企业中不同部门的人员专门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面临到的一些实务问题进行解答。在毕业论文的环节上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可以邀请实习合作单位与本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甚至可以尝试将毕业论成毕业设计,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模拟操作总结经验,进而形成毕业设计成果。

(二)西北民族大学的经验

以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金融学专业已经拥有了设备比较先进的金融综合实验室。理论课与实务课同时依托于实验室平台开展实践教学。理论课主要使用实验室的各种数据库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小课题的研究可以依托经济学院的少数民族经济硕士点的教学,其研究范围应定位为服务于民族地区的金融事业发展、经济发展。

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研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小课题的研究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可以实行多年级、多专业合作,鼓励学生同社会学、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合作,多门课程的教学协作,例如《SPSS实用技术》、《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可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四年中对一个问题,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作深入研究,直到最后作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在对一个问题作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果可以转化为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甚至是各种比赛所需的论文。通过做初步的学术研究还可以为实务课程的实践铺平道路。实务课的实践环节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只能依托于实验室的各种模拟操作软件。除了课内作实务模拟之外,还可以依托实验室平台,进一步开展各种活动。目前西北民族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已经开展了较多的专业活动,但还没有与实验室接轨,也没有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成果的转化。如果将来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可以建立长久的证券、银行、保险实习基地,实验室的模拟操作可以作为前期的基础训练和业务补充。

三、总结

金融学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金融;学科建设;优势特色;交叉培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69-03

    一、 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

    现代金融的发展迫切要求金融学科的动态发展, 金融学科的定位必须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金融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学科,其内涵和外延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20世纪初,金融学主要包括货币、信用和银行三个方面;后来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又加入了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重组,资本市场理论获得发展;当今,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增长,金融风险规避与监管理论兴起,金融学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同时,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化与金融电子化已成为金融实践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金融实践发展推进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开放性、创新性与学科综合化,研究视角微观化,研究方法和手段数理化、模型化。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给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学科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用立意高远的战略眼光, 动态地把握金融学科体系的真实内涵,拓展与更新金融学科领域的内容,对金融学科建设进行准确定位。

    金融学科建设的定位应与办学目标的定位相一致。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有多层涵义:一是办学层次的定位。 如高校把自身定位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或定位为富有地区、 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其学科建设的定位必然不一样。二是学科性质的定位。很明显,将院校办成诸如财经类、师范类、农林类、综合类或其他性质的院校,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在性质定位上是不同的, 在确定的学科性质范围内的学科建设目标、 方向、 重点无疑不同。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由于经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 综合化的, 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也是多层次、多类别的。如金融本科、硕士、博士层次,或如学术型、 管理型、 技术操作型等金融分类人才培养等。分层次培养不同类型的金融人才, 学科建设的布局重点、 分类人才培养科学衔接和比例构成是不同的。学科建设是学校的根本性建设,其准确定位无疑应契合办学目标。

    二、走出“社会需求”的认识误区,找准金融学科建设的落脚点

    金融学科建设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其基本的原则。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陷入“社会需求”的认识误区:将“社会需求”简单等同于“市场需求”,导致学科建设上追求短期效益和短期目标;将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混同于就业“热点”,将优势学科与优势专业混同于“热门”专业,脱离自身实际,热衷于热门专业,盲目跟风、趋同,导致人才培养低水平重复和单一化,造成的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的失衡与扭曲现象,最终使其原有的某种优势特色的学科或专业严重滑坡甚至消失。因此,我们应该走出误区,真正找到金融学科建设的落脚点。

    一是学科建设必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绝不意味着学科建设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短期目标。恰恰相反,确立学科建设的目标必须放弃对短期效益的追求,应树立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的目标价值取向。就金融学科而言,应注意紧跟金融学内涵上深化和外延上扩展的动态,以学科的综合、交叉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的内在联系构建金融学科体系,做到金融基础学科宽厚、主干与重点学科突出、优势特色和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迅速。

    二是遵循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原则,要求金融学科建设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持续性。既要满足、服从于社会现实需求,又要超越其现实需求。这不仅因为“社会需求”比“市场需求”要宽泛得多,而且因为社会需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之中,它不仅仅显现为现实的社会需求,还隐藏着潜在的社会需求。还因为金融基础学科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带动金融经济发展的长久利益和金融学科的根本建设来看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停留在就业“热门”专业这些外在化的现实需求上,就很难应对科学技术发展、金融经济周期变化等对金融人才多元化的、动态的需求,无异于无为地受市场牵引、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忽视了对社会需求尤其是潜在的、具有拓展趋势需求的挖掘、引领和创造,难以抓住社会需求链条,无从发挥学科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整体效应。

    三、认识现代金融学科的“学科群”特征,着力打造金融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

    金融学科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是由一个“学科群”组成的。现代金融学科的“学科群”特征,要求金融学科建设上有重点、有层次的推进,以最终体现金融学科发展的全面完整和真实有效性, 而首当其冲地是打造重点学科尤其是优势特色学科。

    (一)合理学科布局

    明确区分金融重点学科与一般分支学科, 着力进行三级重点学科(院级、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递进建设, 使金融重点学科的布局形成金字塔式结构,形成相互配合和支撑的态势,并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带动其他分支学科建设。

    (二)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

    金融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因其具有示范作用和广泛的凝聚力,可以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金融学科建设的生命线。建设金融优势特色学科,要注意遵循金融教育教学规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择优、强优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 要根据金融经济发展需要,增强其学科建设的前瞻性、开放性、独创性、适应性。

    (三)以金融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打造金融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  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金融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的培育, 离不开金融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金融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体现在专业下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上。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

    1. 要形成优化、 创新、 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结构, 把握好课程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揭示的中心任务。一是必须强化专业主干课程,突出一门高质量的统帅课程, 以主要体现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如金融本科层次的主干课程可以包括金融学、 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投资学等10门,其统帅课程就是金融学。二是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各高校依据自身优势特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设置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如传统财经类院校可以突出其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综合类院校则更多体现经济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特色, 理工类院校可特别强化在数理金融和方法论方面的发展等。就各高校而言,以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好优势特色学科;就全国而言,以有利于形成一个“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群体,推动国内金融学科建设整体发展。

    2. 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上, 要深入研究社会对金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金融业、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要将金融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积极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与研究性、 反思性、 合作性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各种形式的质疑、交流、对话与合作。

    3. 应特别注重加强金融实践教学,建立开放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注意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践教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注意产、学、研结合,吸收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研究或参与企业等实体单位的研发项目;举办金融情景教学、金融学沙龙和信用学会、保险学会、理财学会等学术性社团,活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四、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队伍建设,攻占学术高地,培育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定,尤为优势特色学科的重要衡量标志。金融学科建设应坚持金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全面发展,“学”与“术”不可偏废;依据学校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竞争条件,以学科方向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扬长避短并形成自己的学科特点;培养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学术品格、思维方式及方法论修养;形成一种能够促进学术自由发展和教学相长的学术传统与学术氛围;建立科研激励机制,鼓励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攻占学术制高点;加强对金融基础理论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创立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等。

    学科是否有优势、有特色,前提是学术水平。加强学科学术队伍建设是搞好学科建设的关键。要依据金融学科建设需要,建立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学科学术梯队。在梯队培养模式上可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如产学一体化模式、产学同组化模式、委托模式和市场化模式。要制定培养、扶持和吸纳学科优秀人才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如学科带头人“科研休假制度”,招揽人才的“筑巢引凤工程”,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人员出国进修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等。

金融学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投资学;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匡远配(1973-),男,湖南武冈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谢旭旭(1991-),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24-03

投资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对投资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更科学地进行投资活动,其核心是以效用最大化准则为指导,获得个人财富配置的最优均衡解。截止到2011年,我国大陆开设投资学专业的院校共有35所,不少地方院校的投资学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推进大陆投资学的学科建设,需要借鉴先进的学科建设模式和办学理念。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具有融合美国教育、日本教育和中国大陆教育体系等特征。我国大陆的投资学学科起步较晚、建设相对落后,人才培养体系中还存在缺少学科带头人、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没有确立最终的服务目标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台湾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进行总结,以反思我国内陆投资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台湾投资学专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

台湾有很多国立和私立大学都开设了研究投资学方向的相关系所,其名称多为财务金融系或财务金融研究所,实力雄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阶投资领域人才。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比管理学院财务金融学系暨研究所、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研究所、国立成功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研究所、国立交通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四所国立大学投资学方向的历史沿革和培养目标的差异。

资料来源:台湾高校官方网站。

从表1可以看出,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系暨研究所成立的时间最早,台湾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的成立时间虽较晚,但和台湾大学一样形成了包括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体系,而成功大学和交通大学的财务金融研究所均为适应21世纪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及市场人力需求,进一步发展台湾金融业,培育金融机构等领域的专业经理与研究人才,提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准而设立,并且形成了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和博士班为一体的高价人才培养体系。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培养目标异同

四所大学财务金融系暨研究所为培养高素质学生,主要瞄准如下目标: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实务知能;具有全球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从培养目标来看都是向全面、高端、国际化的方向培养,这几所学校没有明显区别。

2.师资力量对比

在台湾,教师分为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兼任教师一般是聘请的实务经验丰富的高阶主管),并且每位教师有自己的专攻领域,教学任务分工明确。由表2和图1可以看出这四所国立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的师资力量十分强大。在这四所大学中,专任教师60%以上是国外知名大学毕业的财金类博士生。由条形图可以看出台湾大学的专任教师全部为Ph.D,是这四所国立大学中师资力量最强的大学。

3.课程设置的对比

从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来看,各所大学各有特色,学生自主选择性多,选修课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既植根于市场又要高于市场的特点。

由表3至表5可以看出,和台湾科技大学投资学研究方向具有完善的办学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课程层层递进,并且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由基础学科进而专业分工,以求精进。国立成功大学与国立交通大学投资学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上较为相似,成功大学从硕士班开始就注重基础课程与研究方法的结合,而交通大学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硕士班注重理论教学,博士班注重研究方法的教授,为培养台湾高阶财金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分类教育

台湾地区对大学本科以上程度的高级劳动力的需求呈明显增长趋势。(张宝蓉,2008)由于成功大学与台湾交通大学没有大学部,所以上表整理的为这两所大学在职硕士专班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台湾投资学专业的基础课主要注重于语言能力以及数学基础,专业课多为投资学与经济学的理论课程,选修课则侧重与公司企业以及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型应用人才。

二、台湾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1.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设置有较大的自主性

台湾设有投资学专业及研究投资学方向的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并且将设置的课程按照培养目标分类。为了让学生及家长清晰地了解教育目标与课程规划,各院校将本专业课程分类表、课程核心能力关联表、未来发展表、未来发展修课建议表、未来考试咨询表、课程规划构架与毕业生未来发展图置于网站上,供广大师生与家长参考。1994年,台湾地区《大学法》经修正后重新公布,推动了台湾高等教育朝向多元化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从2002年起,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实行总量管制政策,除特殊专业(博士班、医学类、教育系等)仍须提交计划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外,各高校均可自主规划设置其他专业,教育行政部门只根据师资及校舍建筑面积等标准核定学校总量规模。高校专业顺应社会需求及学校特色灵活设置与调整。

2.师资阵容强大,师资特色分明

台湾地区投资学专业师资力量强大,特色分明。师资规划方面:与国际学者及著名学府师资之间经常相互交流与访问,以提升学术研究与教学品质;弹性运用员额,与台湾中央研究院或相关系所或实务界的专业经理人合作开课;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安排同仁出国进修;各院校提供沟通合作环境,鼓励老师跨校跨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学术研究方面:各院校对有研究成果的老师进行研究奖助,并鼓励老师投稿至国外期刊,参与国际研讨会的讨论。建教合作:制定兼任专家制度,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的高阶专业主管到学院开课,与业界形象优良的公司签订建教合作契约,内容包含奖学金、工读机会、企业咨询以及对学院的活动的赞助。

3.课程开设多元化,特色鲜明

台湾地区许多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精巧,特色鲜明。其课程特色表现在:

(1)内外兼修。首先,各院校投资学专业除了学习国内的基础经济理论,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拓展国外先进的投资学理论。其次,各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理论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实务能力,以期均衡发展。

(2)与时俱进。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教育主管部门适时调整核心课程,针对不同年度入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同时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实务性课程以及研究课程。

(3)科际整合。鼓励开设跨领域学位学程或学分学程,建立多元弹性学制,强化学院的整合功能,以缓解专业领域划分僵化、传统学制弹性不足等问题。

(4)教改彻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式教学和模拟实训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意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开放和创新性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台湾高校投资专业设置给大陆的启示

由于投资学专业具有融实务投资、金融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于一体、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交叉及财经管理、法律和理工知识相渗透的特点。因此,在今后的投资学专业设置上,中国大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台湾高校的投资学专业设置:

1.明确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对投资学领域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开设投资学专业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投资学领域应用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任。投资学专业教育应在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系统掌握投资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专业技能及有较强的策划、组织、管理、协作、创新及多文化交流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投资专业人才。重点培养熟悉国家有关投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国际投资、企业投资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的应用创新型投资人才。

2.加强投资学专业师资规划

投资学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师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应该逐渐趋于合理。同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台湾的建教合作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的投资领域高阶管理人才来学校任教,以其实战经历教授学生如何投资,并且可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单位,作为大学生实习基地。

(2)鼓励教师去国外进修。在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研究成果,为国内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新思路。

3.改进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

投资学专业与现实联系紧密,因此,其课程设置要与现实紧密结合。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投资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可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和变化。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金融市场更是瞬息万变,投资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适应时代的步伐,适时进行新的突破,逐步完善现有课程体系。

(2)投资学专业课程应按照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根据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融会贯通、紧密配合的核心课程体系,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层层递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为大中型投资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投资管理及相关业务提供应用性人才。

(3)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重点传授专业基本原理,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培育职业修养。实务教学突出培养实务操作、投资计算与建模、投资分析、决策与管理等技能,训练战略投资思维。与此同时,引入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9,(1).

[2]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鄢秋红.关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0,(3).

[4]张宝蓉.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3):10-14.

[5]王秀梅,平萍.本科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6]丁雪梅,甄良,宋平,等.以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优化硕士生培养方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金融学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2012年的辽宁省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由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等六个一级指标和专业特色指标(属于加分项)构成。在此,对该金融学专业本科指标体系作一下解析。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解析

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针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制定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于2013年开始用于全省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由于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办学时间不同,所以,为了更突出公平性,该指标体系被进一步分解为适用于普通本科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适用于新建本科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者差异不大,都是由6个相同的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加专业特色指标(属于加分项)构成,当然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安排有一定区别。在此拟结合新建本科指标体系作一下解析。

一、生源情况

生源情况权重为0.10,其二级指标只有一个:招生录取情况。主要观测点有两个:一是本专业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其计算方法是:近四年的每名学生高考总分(不包括加分)除以该生所在省高考满分值(文、理分科)后得出标准分的平均值。二是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在学校整体招生中的情况,其计算方法是:近四年该专业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与该校所有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的差值。对于专业建议而言,这个指标可谓是外生变量,与专业建设本身关系不大。

二、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权重为0.20,其二级指标有两个:

(一)培养方案

由2个观测点构成: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由两个二级观测点构成:(1)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的符合程度;(2)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课程体系由三个二级观测点构成:(1)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2)课程设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3)教学计划中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对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支持程度。这个二级指标重在考查培养方案,所以,不断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做到“止于至善”是此指标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由2个观测点构成:(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2)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效果。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权重为0.25,是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一级指标,它由如下五个二级指标构成:

(一)专业师资基本情况

由6个观测点构成:(1)专业师生比。二级观测点有两个:①专业专任教师师生比,主要考核学校自有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相对数是否达到省里评估要求;②专业专任及兼任教师师生比,主要考核学校专兼职教师整体上是否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2)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主要考核学校金融学专业专任教师中高学历教师比例(。3)高层次专任教师情况,主要考核学校金融学专业教师在国家、省里专业方面的影响力(。4)近四年本专业高级职称专任教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情况,包括两个二级观测点:①近四年本专业教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的授课率;②近四年由本专业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的比例。(5)具有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比例。

(二)专业专任教师科研情况

由3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专任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情况。(2)近四年专任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情况。在此,只有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省政府哲学社科奖和国金融学会优秀成果奖才计入统计范畴。(3)近四年专任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情况,只有以第一立项单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部委级项目和省教育、财政厅、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才列入统计范畴。

(三)专任教师教研情况

由3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专任教师发表教研论文数量。(2)近十年专任教师主持编写本专业教材情况(。3)近十年专任教师主持省级以上教研项目情况。国家及省教育行政部门教改立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中国高教学会立项课题都在统计范畴。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由3个观测点构成:(1)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2)近四年新增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3)近四年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及各基地实习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

(五)图书资料由2个观测点构成

(1)现有生均专业纸质图书资料册数。(2)现有专业电子图书资料源的个数,随书的资料光盘和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资源不包括在内。

四、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

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权重为0.15,由两个二级指标构成: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由2个观测点构成:(1)历年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学工程项目主要强调省级以上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立体化教材、精品教材等的建设。(2)历年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只要是教师参与完成的即可统计。

五、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质量保障权重为0.10,由一个二级指标构成:质量保障体系。它强调以下三点:(1)质量监控。它强调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及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2)质量评价。它强调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要健全,并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能进行多角度的评价。(3)反馈及效果。主要评价质量保障体系是否有持续改进之效。

六、培养效果

培养效果权重为0.20,由两个二级指标构成:

(一)就业情况与培养质量

由2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就业率情况,主要统计本专业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和灵活就业率。(2)十名优秀校友简介,要求每人简介500字以内。

(二)在校学生综合素质

由4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创新创业活动指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项目指学生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国家、省部和市级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2)近四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情况。只要本专业学生为获奖人之一即可。(3)近四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学生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都可以。(4)五名优秀在校生简介。要求每人简介300字以内。

作者:吴云勇 单位:沈阳工学院

七、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为加分项,满分10分,主要探测专业特色、实施过程和效果,介绍在实践中培育和凝练出的专业特色及其效果说明,字数1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