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的就业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发达国家 中小企业 财政政策 金融政策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业规模小、融资难、竞争力弱、人才和信息匮乏却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因此,分析和研究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不仅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而且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
一、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为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其政策实施主要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来实现的。财政收入政策主要表现为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则主要体现为财政补贴政策和政府购买政策。
1.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最直接的资金援助方式,它不仅能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的资金积累,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发达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其主要形式有税率式,税额式,税基式和递延式等税收优惠政策,并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起征点和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等具体方式实现的。
(1)税率式税收优惠政策是最常见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它主要是通过降低税率,即通过降低营业税、周转税和增值税等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与利润税等直接税的税率来实现的。如美国1981年的《经济复兴税法》规定,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率下调25%,雇员在25人以下的企业,所得税率按个人所得税率缴纳,而不按公司所得税率缴纳;英国的中小企业公司税率为20%,比大企业少10个百分点;德国则将中小企业所得税上限降至53%,下限降低到19%,并且对免税企业在期满后仍享受50%的税率优惠等;日本却设立了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法人减税税率,规定资本在1亿日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法人税税率低于大企业的25%等。
(2)税额式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税收减免上,发达国家税收减免主要放在中小企业的创建初期、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以及贫困地区上。如德国对大部分中小手工业企业免征营业税;法国则对新建中小企业免3年的所得税,对在老工业区等重点开发区兴办公司免征3年地方税、公司税和所得税;日本对研究开发型中小企业减免法人税和所得税;美国的南部、西部和山地各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州政府拥有税收豁免权。
(3)税基式税收优惠政策是一种减少纳税人税基方式存在的税收优惠政策,它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提高税收起征点上,它主要是通过提高营业税、所得税等的起征点实现的。如德国中小企业营业税起点从2.5万马克提高到3.25万马克,对统一后的德国东部地区营业税的起点更是从15万马克提高到100万马克等。
(4)递延式税收优惠政策是指允许纳税人把应纳税款延期缴纳或分期缴纳,而不加收滞纳金,从而使纳税人获得税款的时间价值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它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税款递延和加速折旧上,如美国国家税务总局为中小企业实行6个月的纳税宽限期;加速折旧则主要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实现的,它不仅能够减少中小企业当期的应纳税额,而且还能增强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换代的能力,如德国将中小企业设备折旧率,从10%提高到20%;日本对中小企业新购机器设备在第一年里可作30%的特别折旧。
2.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可以直接增加中小企业的收入,它不仅有助于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增加就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发达国家都相应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其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增加就业为目的的就业补贴政策。就业补贴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其一,是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主要用于企业员工的上岗培训、学徒津贴等费用,如德国政府在1994年中小企业培训学徒工73.3万人,办培训班6.5万个,政府的财政补贴为1.47亿马克。其二,是对自创企业的失业者进行补贴,为其发展提供启动资金。英国政府为了帮助失业者自谋职业,对自主开业的失业者,每周补贴40英镑.德国政府规定,凡失业者创办中小企业,给予2万马克的资助,每招收1名失业者再资助2万马克等。
(2)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研发补贴政策。发达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研发资助的主要方式是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如美国制定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并且在1987和~1993年间,联邦政府为该计划提供了25亿美元的资助;德国设立了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专项基金,并对798户中小企业的1018个项目提供高达2.2亿马克资助;法国对中小企业从事研发给予其经费总额的25%财政补贴,并由政府支付研发所需的外聘专家的工资;日本则由政府出资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多个公立试验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3)以促进出口为目的的出口补贴政策。日本政府每年都要提供80多亿日元左右的补助金,扶持中小企业开辟海外市场;法国制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与出口计划,并成立了对外发展部际委员会,该委员会可以向对国外新兴地区投资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营业额在2亿法郎以下的中小企业公司提供财政补贴的优惠贷款。然而,由于出口补贴政策违反了国际市场公平交易原则,因此,发达国家正逐步减少出口补贴,转而采用间接的非补贴手段促进出口。如通过驻外使馆的经济参赞免费为中小企业联系外商,免费组织中小企业代表到国外做实地考察等。
(4)以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为目的的扶贫补贴政策。如欧盟为了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设立了欧洲地区发展基金,对中小企业在该地区进行工业、手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基础设施产业等方面的投资提供补贴。德国政府对在东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中小企业给予投资总额15%~23%的投资补贴等。
3.政府购买政策
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购买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采购作为政府预算支出的重要内容,是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投向和数量将对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等产生重要影响,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政府采购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小企业法》规定,联邦政府执行采购时,应专门考虑小企业,并且要求将10万美元以下的小企业有能力承担的合同,尽量给予小企业;50万美元以上的合同投标者,必须在二级合同中给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承包子项目。为了帮助小企业更多地获得政府采购合同,小企业管理局(SBA)成立了政府采购办公室,目前每年为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合同占联邦政府采购总额的23%。日本《政府公共团体需求法》规定政府必须向中小企业订货等。
二、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企业融资扶持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间接融资支持政策
间接融资支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建立某种机制或体制使中小企业很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一种支持政策。它主要是通过贴息政策和信用担保政策以及设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政策实现的。
(1)贴息政策。它是指政府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进行补贴,使其以低于市场通行利率水平获得贷款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能以较小的政府资金投入带动大量的社会资金参与对中小企业的援助,是目前发达国家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的一种主要形式。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是采取贴息政策较多的国家。法国的贴息贷款种类很多,其利率补贴为1.5%左右;德国则是通过私营专业银行向中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提供利息补贴。
(2)信用担保政策。信用担保可以减少债权融资的信贷风险,提高企业融资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因此,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运用信用担保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了信用担保机构。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SBA)主要职责就是为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对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总贷款额75%的担保,贷款偿还期最长可达25年;对小企业急需的少数“快速”贷款提供50%额度比重的担保;而对出口及国际贸易企业的贷款担保不低于50万美元,担保比例可高达总投资的90%。日本设立了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和再担保业务。
(3)设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政策。为了克服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先后设立了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日本政府相继成立了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资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即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它们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利率降低、期限较长、担保要求较松。德国也成立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即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大众银行及复兴贷款银行等,但他们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为低息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
2.直接融资支持政策
为了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间接融资不足问题,发达国家制定了鼓励中小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政策,纷纷开辟了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场所。1971年全美证券交易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SDAQ)的成立标志着美国二板市场的诞生,NASDAQ市场专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目前,在NASDAQ上市的公司近5000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摇篮。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对促进本国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1)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应与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就业政策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要有针对性,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要选择好重点扶持对象,并随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有助于中小企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合理布局。(3)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应重点放在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型、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和贫困地区的中小企业上。
参考文献:
[1]王振:《中小企业:日本经济活力的源泉》[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金融支持 园区发展 政策研究
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的承载平台;是营造投资环境,加快产业培育,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都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快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步伐,使工业园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我国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建设经验不是很丰富,在各级政府加快工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凸现出了园区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不够、定位不明、产业结构趋同、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投资偏低、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各金融机构在面对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时,如何把握金融政策支持的重点和难点,为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切实发挥出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保障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保山市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保山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契机,着力实施“工业强市、园区强工”战略,积极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和全省工业园区经济会议精神,认真按照《云南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积极打造工业园区平台,构建强劲产业集群,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据统计:2012年末,保山市共有工业园区5个。其中:省级重点工业园区3个;县级工业园区2个。5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47.3平方公里。
(一)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园区规模稳步扩大
近几年来,保山市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来构筑工业发展的新平台和突破口,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目前,保山通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成了以保山市工贸园区、腾冲县工业园区、保山市水长工业园区、龙陵县硅工业园区和昌宁县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工业园区等5个工业园区为代表的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工业园区。据统计:截止2013年7月末,保山市5个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19.3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9.03%,占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的比重达12.9%。园区企业数达249户,其中:新入园区企业数18户。
(二)工业园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盈利状况较好
近几年来,保山市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优化环境,吸引更多的项目入驻园区聚集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园区入驻企业个数不断增加,产业集群化不断显现,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度明显提高。据统计:截止2013年7月末,保山市各极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3.96亿元,同比增长52.03%;实现工业增加值29.33亿元,同比增长48.16%;实现销售收入83.09亿,同比增长52.13%;实现利润5.38亿元,同比增长22.13%;实现税收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21.28%;园区从业人员达到26129人,同比增长11.2%。
(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工业园区积极加大了以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不但保障了入园企业的生产需要,也逐步增强了对外来企业落户的吸引力。据统计:截止2013年7月末,保山市各级工业园区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5.82亿元;入园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29亿元;园区标准厂房竣工面积达26.6万平方米。与此同时,保山市各极工业园区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有效提升园区软环境综合实力。据统计:截止2013年7月末,保山市各级工业园区实际引进到位资金8.76亿元,同比增37.2%。
二、保山市金融支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结合工业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云南省金融支持工业园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认真分析工业园区的信贷资金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支持工业园区发展思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园区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机制,较好地满足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
(一)信贷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园区贷款总量不断增加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结合工业园区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出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资金保障作用。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工业园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工业园区建设的信贷资金需求,逐步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末,保山市固定资产建设贷款余额达109.04亿元,比年初增加15.91亿元,增长17.09%。其中:金融机构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全市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2800万元。主要用于工业园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二是工业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满足了工业企业的合理信贷资金需求,为保山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末,保山市工业贷款余额达78.15亿元,同比增加1.68亿元,增长2.19%。工业贷款占全市贷款总量的比重达22.75%。
(二)金融支持重点突出,园区重点产业信贷需求得到满足
目前,保山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已经达到了249户,从入园企业所涉及的行业来看,制造业企业较多,达到了180户,占园区企业的比重为72.29%,占比较大。其次是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企业户数分别为21户和9户,所占比重分别为8.43%和3.61%。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将信贷投放与工业园区产业政策紧密结合,持续加大对园区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制造业、采矿业及批发零售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末,保山市制造业贷款余额达28.1亿元,同比增加2.81亿元,增长11.13%;采矿业贷款余额达6.76亿元,同比增加0.28亿元,增长4.25%;批发和零信业贷款余额达27.13亿元,同比增加5.96亿元,增长28.14%。
(三)金融支持符合政策导向,园区产业薄弱环节信贷支持有所增强
目前,保山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中,中小微企业达到了191户,占园区所有企业的比重为76.71%;农村企业达到了156户,占园区所有企业的比重为62.65%。中小微企业、农村企业构成了工业园区企业的主体。近几年来,保山市各极金融机构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积极推动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切实改善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和农业实体经济领域充分发挥出了信贷资金保障作用。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末,保山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70.29亿元,比年初增加5.76亿元,增长8.92%。农村企业贷款余额达78.87亿元,比年初增加7.79亿元,增长10.97%。其中: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49.84亿元,同比增加1.86亿元,增长3.87%。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信贷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有效缓解了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农村企业的融资困难,促进了工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
(四)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园区融资环境得到改善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根据工业园区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金融延伸服务、流动服务,综合运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企合作等多种金融渠道和平台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企业账户开立、结算、理财等银企对接方面积极加强辅导和咨询,有效满足了工业园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各工业园区信用担保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担保与反担保服务,积极扶持工业园区企业的发展,切实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保山市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保山市工业园区仍处于积累阶段,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目前,保山市工业园区完成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园区建设的启动资金主要靠行政推动。但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2012年,保山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实现35.55亿元,很难安排大量资金用于园区的基本建设。同时,企业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也没有进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投资建设方式,直接影响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由于保山市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晚,水、电、路及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加之政务服务、公交、邮电、商场、医疗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园区的产业集聚平台作用还不明显,制约了项目的引进和园区的发展。
(二)园区产业发展层次有待提高
一是园区产业发展规模较小。目前,保山市工业园区企业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普遍表现为技术装备落后,发展潜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二是园区产业配套难。目前,由于保山市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主要以矿产品采选、冶炼等初级加工为主,轻工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生物资源初加工为主,产品主要以资源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较短,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难于延伸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协作发展。
(三)园区部分企业融资存在困难
一是信贷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流动性总量控制背景下,金融体系内信贷资金较为紧张,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上也趋于谨慎,而园区内的中小微企业作为弱势群体,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或获得信贷资金的成本较高。二是园区部分小微企业融资存在困难。目前,园区内部分小微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微企业往往存在自有资金不足、抵押物缺乏的情况,同时,自身经营管理不规范,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不高,这些因素加大了小微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三是新办及新引进企业融资较难。目前,园区大部分企业是新办企业和外来的招商引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没有银行信贷合作基础和经验,很难进行银行贷款,即使企业用地、厂房、机器设备等进行抵押贷款,贷款额度也很小。
(四)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作用有待加强
一是差别化信贷政策导政园区部分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目前,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推进,贷款下限全面放开,真正能够享受利率优惠的大多数为大型企业,而作为小微企业仍然要承受较高利率,利率差别化进一步明显,这将导致小微企业将以较高利率获得贷款,使小微企业财务负担较重,融资成本较高。二是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高度集中限制了信贷资金的投入。目前,大部分银行的信贷管理权几乎全部上收到上级行,信贷计划由上级行下达,信贷产品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各银行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大型工业企业、造成了资源分配在工业园区企业发展中的严重失衡,不利于工业园区的整体全面发展。
四、保山市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工业园区加快发展
一是制定加快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切实加快园区招商引资优惠办法、产业发展扶持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拟定、出台和实施,不断推进园区软环境建设步伐。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园区开发投融资公司,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园区土地、标准厂房等资产和设施抵押融资等建设模式,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降低入园项目投资门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对园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园区发展。
(二)统筹园区发展规划,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合理规划,加快园区产业积聚。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在园区产业发展上,要严格按照产业规划进行布局,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和规划的随意性。二是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园区职能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联合经营,在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提高引资质量。在注重引进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企业和新兴企业,特别关注一些符合园区总体规划,延伸产业链的企业,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入驻,将分散的项目招商转向着眼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基地的产业招商,促进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
(三)创新金融产品,提升园区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金融机构要将工业园区建设纳入信贷重点支持对象。各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上级行的政策支持,降低对园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门槛,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专项信贷操作办法,加大对园区及园区内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二是转变服务方式,创新适合园区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金融机构要结合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积极创新适合园区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切实缓解园区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同时,进一步调整信贷政策,使信贷规模向小微企业倾斜。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适合园区企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存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新型业务,不断拓展信用证、承兑汇票、转贴现、保函、保理、贸易融资、信托等银行表外业务,进一步促进金融与园区企业间的供需有效对接,满足园区和企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需求。
(四)拓宽融资渠道,丰富企业融资方式
一是加快工业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坚持分类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上市各阶段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工业企业上市资源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的宣传和推介,促进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二是大力引进贷款担保机构,切实解决融资担保难问题。要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融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肖启义.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西南金融,2012.7.
[2]谭溥等.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问题实证分析,区域金融研究,2009.12.
【关键词】天津,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对策
金融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推动力,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各省市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性,天津是我国北方经济中心、金融创新改革试点,为服务于天津经济发展,研究其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加强商业银行对各产业的服务效率
天津市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对产业的支持力度最大,提高其对各产业的服务效率,能更好的配合产业结构调整。
1、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以盈利性、安全性和风险性作为经营原则的现代金融制度。商业银行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优化贷款投向,保证信贷资金流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或部门。同时根据盈利性原则为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比例,来带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银行还应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加快经营业务多样化创新,完善信贷资金流动机制,增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权。
2、通过引入适当竞争,优化商业银行结构。加强对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扶持和发展,壮大其经营规模,有利于改善我国银行业结构,通过竞争提高银行业整体效率。中小型银行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一定程度地解决了天津市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3、促进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向消费转移。一个消费能力旺盛、金融服务通畅的市场环境,不仅能够吸引外资,同时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商业银行应增加服务于中低收入者的新型住房信贷,服务于老年人的养老房产质押信贷和服务于各类文化产品的消费信贷,这有利于实现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发展和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相互对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二、增强资本市场对各产业的服务范围
1、要积极扩大资本市场总体规模,加大直接融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除了符合上市规定的企业可以申请上市外,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也要给予适当上市支持。同时引导有能力的居民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扩大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所需的资金规模。
2、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企业重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股权分置改革,推进国有股减持和法人股上市流通,使企业能够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方法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从而推动企业重组和产业重组,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建立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对上市公司形成约束力,淘汰严重亏损企业或产业,使资金流向新兴产业部门和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3、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完整的金融市场除了以证券交易所为特点的场内交易,还包括以柜台交易为特点的场外交易;交易种类不仅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现货交易,还包括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天津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上具有良好的基础,应该乘势而上,在现有产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柜台交易市场,积极建设场外交易市场和自动报价系统,使天津成为全国场外金融市场的领航者。
4、要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效信号
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强化公司的法人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制度,使资本市场的信息真实、准确、可靠,真正成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有效信号。
三、加大政策性金融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1、拓宽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使其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性金融不能主要依靠外部市场来筹资,而是应由国家财政确保其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提高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另外也要不断地开发新的融资渠道,面向社会公众发债,筹集各种民间资金,向各专业性商业银行发行中长期建设债券等。雄厚的资金支持是政策性金融机构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基础。
2、健全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职能
加强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资本不愿或没有能力介入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金融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建立专门化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1、增加非国有成份在金融体系中的份额,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局面,同时提高非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比重,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推动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并适度降低银行类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响和信誉度。鼓励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大力发展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典当等中小型金融组织,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形成资金的合理分配和金融行业的正常竞争,为产业调整拓宽融资渠道。
2、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
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需要选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基金等不同的融资方式。这就需要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并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林霞. 基于天津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
[2]吴松涛. 天津金融发展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J]. 天津经济, 2013,(3).
[3]王维红. 金融支持天津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2,(4).
早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人们便彻底丧失了对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的信心,被迫承认市场调节的严重缺陷和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使得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成为西方各国的主导思想。它认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症结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单靠市场的力量难以推动有效需求的扩大,必须通过政府主动全面干预经济才能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去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大量以欧美为出口市场的中小企业不仅出口数锐减,还面临合同不被执行、延迟或拒付货款等困难。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困难。
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既有内部因素,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管理水平低,又有外部因素,例如经济市场不开放、资本市场不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如何处理好中小企业与政府、市场的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关注并引导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责无旁贷,政府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也就成为必然。
二、金融危机前后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概述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更是密集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以期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一)专项资金支持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增长25%;安排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12亿元,增长20%;安排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及平台式服务体系补助资金1.1亿元;安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4亿元,同比增长27.3%,另外还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亿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二)税收优惠政策
其一,企业所得税优惠。2008年1月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被认定为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提高了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将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由原来的不超过10万元提高到不超过30万元。新规定下30万元以内按20%税率计税,超过20万元按25%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比过去超过10万元就要按33%缴纳企业所得税,明显降低了小型微利企业的负担。
其二,调高出口退税率。国务院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决定从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次调整总共涉及3770项产品,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同时取消部分钢材、化工产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出口关税并调整征税方式。
其三,增值税减负。2008年11月修订通过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不分商业与工业,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3%。较之原规定中工业企业6%的征收率、商业企业4%的征收率,税负明显下降。
(三)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自2006年起,中央财政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支出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开展,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
(四)积极推进创业板上市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与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规定IPO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较主板和中小板块的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门槛大大降低。创业板进入门槛较低、信息更为公开、监管更为严格,特别是“保荐人”制度能帮助投资者选择高素质企业。创业板的推出能够为众多高新、成长型中小创业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服务,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示范效应,拉动民间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创业促就业。
总体而言,及时、果断的扶持政策对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解决中小企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仍有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扶持资金有限,受益面窄,审批程序复杂;政出多门、管理混乱、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严重;融资难,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进入门槛高,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综合服务滞后,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等等。建设完善健全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任重而道远。
三、现阶段加强中小企业政策扶持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给予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进一步削减收费项目,简化创办企业手续,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在取消和停止征收的近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地区与行业特点进一步削减收费项目。
第二,科技兴企、人才支企。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大中小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在企业内培养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建立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的技术平台,逐步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选派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行产品创新;拓宽辅导培训政策受惠面,帮助更多中小企业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第三,综合解决融资难问题。深化金融组织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门机构;不断进行金融体系机制创新,完善利率风险定价的机制,内部独立核算的机制,高效审批试验原则的机制,加强诚信建设,加强对违约信息通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地方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推动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民间资本能够参股地方区域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适当发展民营的中小银行;推动建立多层次的直接融资体系,扩大中小企业板、创业版的规模,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能够上市,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44;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24-0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良好的金融支持政策成为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包括金融支持、财政资源支持、税收资源支持等多方面内外支持因素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我国需“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形成了包括银行信贷间接支持、资本市场直接支持多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银行信贷支持
“十二五”纲要提到“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银行信贷市场等金融体系的支持。从江苏省以往信贷资金的使用来看,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其风险高、规模小、资金少、有形抵押物有限、缺乏市场信任,较多企业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考核要求。金融机构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资金投入主要放在成熟的大型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较为谨慎保守,主要通过调低贷款利率扶持其发展。
对发展初期的企业,信贷投放给予政策性地支持可适用于其风险高、收益低的特征。发展至中期具有中风险、中收益特点时,政策性支持可让步于市场性信贷支持,两者协同配合。发展到后期,已发展成熟的产业具有风险低、收益高的特征,已无需政策性的信贷支持。
虽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但仍不成熟。因此,国家倡导各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及贷款评审方面对新兴产业适度放宽,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镇江市及苏州市都开展了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新型金融产品试点;积极发展新型金融服务,并发展了一批中小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效能。省内各市还建立了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综合运用了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
江苏省政府设立了奖励基金对新增科技贷款进行奖励。为更好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省政府建立了科技型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无锡市科技局与农行无锡分行达成创新创业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了科技信贷“绿色通道”和科技资金监管银行等合作新模式,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苏州市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新增贷款增速。
(二)资本市场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市场直接支持力度不足。我国资本市场已形成了包括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板的多层次体系。为解决融资难,国家倡导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发展初期高风险低收益的企业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可通过创业板进行上市融资。发展中期中风险、中收益的企业,可通过中小企业板获得金融支持。当企业发展成熟具有低风险高收益时,增长速度趋于稳定,主板成为其必然选择。
2010年3月,证监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明确保荐机构应重点推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国家也在加速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专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三板市场加速推进。完善各级市场之间的转板,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最终实现各层级市场之间能够做到有机衔接,使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得到满足。
在完善证券市场同时,国家也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的建立,如私募股权基金、原点基金等,并争取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基金体系。江苏省近年来正努力构建自己的区域股权投资中心。2013年,南京市成立了江苏省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截至2016年4月底,苏州市新三板挂牌企业达303家,企业获得直接金融支持的渠道大大拓宽,占比达到30%。
国家还大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开拓更多的债务融资渠道,重点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国家倡导扩大其集合债券的发行规模,并针对其情况开发信用低收益高的债券、私募可转债等产品,南京、苏州、南通等市均发行了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政策性支持vs市场性支持
我国金融支持可分为政策性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产业的发展。政策性金融支持是政府通过干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在某些领域开展倾斜性金融活动,使得金融资源优先配置到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领域。政策性金融支持从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优惠或政策性担保鼓励金融机构政策性地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实现政策性支持。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加以保障。市场性金融支持是商业性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支持活动,也是我国金融支持的主体。国家在大力倡导发展完善多层次的货币市场信贷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以充分发挥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效能。
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市场性金融支持相辅相成,然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支持体系,两者的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应通过立法明确政策性金融支持所服务的领域及功能。其支持模要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地区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在新兴产业发展前期,一般采取政策性金融支持为主,市场性支持为辅的策略,使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作用体现在市场性支持暂时不能发挥作用的时期和领域。然而,长期政策性金融支持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许多项目产生了不良贷款,金融支持财政化的问题日益明显,使资产质量大大降低,不利于信用建设。因此,随着产业壮大及市场金融支持的领域越来越宽,政府应将政策性金融适时地向市场性金融转变,除保留必要的财政补贴,设立创投基金以吸引更多市场金融资本进入,更有效地实现政策性与市场性的协调,并逐步消除政策性金融支持产生的不良贷款、金融支持财政化的现象。
三、金融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机制
(一)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十二五”规划以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实施400多个专项项目,财政支持超过100亿元,并带动了1 000多亿元的社会投资。金融支持存在财政化现象,这与金融运行的效率和安全存在着不协调问题。针对这一点,江苏省坚持以政府和市场调节的方式来推动产业发展,减少财政资金直接无偿支持比例,更多采用产业基金、以奖代补的方式,由地方财政设立相应的专项基金对科技贷款进行奖励和风险补偿,形成金融与财政支持的有效配合。此外,各地级政府也制定了《新兴产业发展倍增计划》。苏州市提出,“市级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60%以上将用于支持市区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优化升级、重大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各地转型升级等财政专项资金也应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金融支持与财政支持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两大手段,具有互补性且相互影响,所以两者的协调机制也是完善金融支持的一项内容。
(二)金融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协调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在金融支持上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性支持,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不足,在税收方面可通过相关税收政策来引导其投资机制的多样性,充分发挥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潜力。此外,政府也要对该类产业进行税收扶持,鼓励更多的资金进入该类产业。
目前,我国并未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门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现有优惠政策均为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及创新示范区的优惠政策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行判定。主要优惠政策包括减免税、盈亏互抵、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期纳税和退税等。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这一情况,政府已积极开展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全面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及实施办法的研究,优惠将涵盖流转税、所得税等各个税种。税收政策影响到企业的税负,从而影响其盈利、产品开发能力等,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具有整体思想,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处于培育期的企业,帮助其渡过最艰难的起步阶段;针对成熟期的企业,可向科技创新方面倾斜,给予一定的优惠,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快速发展的态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综上,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与一致性,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政策的执行中,金融与税收密切配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
[1] 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演M的金融支持体系及政策研究――基于市场性金融的支持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
(7):98-103.